第一篇:《爱莲说》教案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教案设计
课型:讲读课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在学习文言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领悟作者以莲花自喻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读背课文,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
教学难点:通过作者对莲花描写,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黑板上画一幅莲花)
1、询问同学们对莲花的印象。(自由发言)
2、教师总结。
3、对比莲花和其他花的枝干有什么不同,用成语概括。明确:比较直,挺拔。成语是不蔓不枝。
4、莲花的姿态就像少女伫立在水中,用成语概括。明确:成语是亭亭玉立。总结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多少会有见过或者是使用过这些成语。这两个成语都是出自《爱莲说》,也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课文的作者是周敦颐,宋代的哲学家。为什么他对莲花情有独钟呢?是不是莲花象征着一种特别的意义呢?本文虽然只有119个字,但是读起来耐人寻味,独有一番见解。学习了《爱莲说》,想必所有的谜团都会解开。
二、题解课文
“说”是古代文体之一,既可以说明、记叙实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它往往借助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而作者要借助莲花表达什么志向呢?也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重点。
三、整体感知课文
1、给生字注音,并且翻译。
蕃(fán):多
涟(lián):微波 濯(zhúo):洗涤
淤(yū)泥:河沟或者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噫(yī):叹词,唉
鲜(xiǎn)有闻 :很少
2、课文中“之“字的用法
(1)、水陆草木之花;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明确:结构助词,翻译为“的”。(2)、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
明确: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表舒缓语气。
3、全班朗读一次课文。
四、品读课文
1、找出原文描写莲花的句子,并且翻译。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翻译:可是我唯独喜爱莲花的生长于污泥之中而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而不显妖媚,中心贯通,外表笔直,不蔓延,无枝节,香气远播越觉得清幽,俊直地挺立在水面上,只可以远远地观赏而不可以肆意地玩弄。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去描写莲?并且赋予莲花怎样的品格?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芳香,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3、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讨论明确: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4、课文是怎么体现托物言志的呢?
明确: “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染; “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 “中通外直”比喻君子的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 “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的美声名扬四海; “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所以作者以莲花自喻,来表达自己高尚洁白的品格。
5、本文的标题是‘爱莲说’,作者却几次提到菊和牡丹,作者这样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花,写牡丹是为了反面衬托莲花,在相互衬托之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质。
五、课外拓展
收集一些关于莲花的诗句,张贴在学习园地。
教师小结:我们学习了整篇课文,脉络其实都非常清晰,就是通过对莲花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同时我们知道了“说”是一种古代的问题,而且还学习了托物言志的这么一种写作方法。所以说,这篇课文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板书设计: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芳香,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清高,体态端庄,令人敬重
菊花
—— 正衬
莲花
牡丹
—— 反衬
第二篇: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咏莲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欣赏莲花图片,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疏通文意
方法: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2)补出省略成分;(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齐读课文,正音
教师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理解文旨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明确: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3.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六、拓展练习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______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七、朗读并背诵本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爱莲说教案 篇2
爱莲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2、把握短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把握短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解决文中的字词、句。
2、教师作好点拨、引导、纠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莲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柳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殊不知莲还有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解题。
“莲”即荷花,“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朗读),提示学生读准下列字音。
甚蕃(fān) 淤(yū)泥 濯(zhuó) 清涟(lián)
不蔓(màn)不枝 亵(xiè) 噫(yì) 鲜(xiǎn)有闻
2、结合注释,讲解课文。
3、整体感知
学习第一小节
(1)作者本来是写莲,起笔却写了些什么?
“水陆草本之花”——一切“花”、注意“草木”指草木科、木本科。“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牡丹”句。自:从。世人:当世的人,指社会上的多数人。甚:很。
这样,就更突出我的爱好,突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
(2)莲花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不妖不艳,清正廉洁,白的象珍珠,红的象红宝石,出生在一片污浊的泥塘中。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突出莲花的可爱呢?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话回答。
出淤泥而不染(沾染)“从淤泥里出来却不被沾染” 濯(洗涤)清涟而不妖“在碧波荡漾的河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不因污浊或优裕的条件而丝毫改变自己的本质。(4)通过对其生长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莲具有怎样的品质?坚贞、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荷梗中间是贯通的,而外部挺直不弯曲,它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权。蔓,枝,动词。这句话表现了莲的什么品质?正直
“香远益清”香气传得远,而且在远处更加觉得花香的纯净和清谈。“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水中,只可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让人轻慢地玩弄啊。植:树立。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这里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质?清纯端庄
(5)本段着重以衬托手法以陶渊明对菊的独特爱好衬托我的爱好,以世人对牡丹的广泛喜爱来衬托我的不同爱好,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等几个方面赞扬了莲花了高洁的品质。那么作者仅仅是表明自己对花的爱好吗?“说”是一种文体,一种或议论或抒情的文体,下面请同学们小声朗读第二段,思考本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学习第二小节
(1)学生自读第二段后回答:
议论 “谓”:以为,认为
抒情 “噫”:唉,叹词
(2)作者表明自己看法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隐逸者 ] 以花喻人,通过所爱之花的品质,看出爱花之人的性格。
富贵者 —
君 子
作者自比君子,也确实具有君子的品德。他在为官期间,敢于直言,坚持已见,清正廉洁,博得了人民的赞扬。
(3)“噫”作者感叹正是本文主旨之所在。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清高的隐士太少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反问。像我这样品德高尚的君子也没有什么人了。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感叹。追求荣华富贵的人应当是很多的啊!
(4)“宜”应当作者真的认为追求富贵趋炎附势的人是应该多的吗?
“宜”是反语。嘲讽和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的污浊。
4、讨论体悟
(1)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
理解:直接写莲的句子主要是第4句、第5句的最后一个分句。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三个方面来歌颂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歌颂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直不珂、威武不屈,“香远益清”是从香气方面歌颂莲花芳名远扬;而“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则是从风度方面,写莲花的端庄、清高。
(2)从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理解:“托物言志”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课文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紧扣与君子气质相似之处着墨,借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美好形象,喻君子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品德,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
(3)文章题目是“爱莲说”,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5、本文除衬托手法外,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理解:①排比(如第⑤句);②比喻(如第⑤句);③对偶(如“莲之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④反问(如第⑧句)。
6、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散句和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五、背诵全文
爱莲说教案 篇3
1、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重点字词,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2、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3、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学会分析莲的品质,并学习莲的品格。
4、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莲的品质,并学习莲的品质。
3、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4、课时安排
5、1课时
6、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典诗文做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学习古诗文不仅能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同时也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古文《爱莲说》。希望大家有一天也能成为古诗文达人。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1、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是作者的情感,“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那么“说”在这里指什么?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篇幅不长。《爱莲说》就是论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2、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哲学家。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有《周敦颐集》《太极图说》《通书》传世。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完音后全班齐读,读准字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
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 噫(yī) 鲜有闻(xian)
2、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3、学生分组读,指名读、齐读,熟读课文。
(四)、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1、教师指导文言文翻译:
(1)落实重点字词,结合具体语境灵活理解。
(2)把握句式特点:对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不同句式的理解翻译能力。对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的理解翻译能力,对语段中重要的议论句、抒情句、描写句的理解翻译能力。
(3)领会语句大意:根据上下文衔接,理解句意,根据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体验理解句意,根据事件的发展理解句意,结合现代用语习惯理解句意。
2、自读课文,同桌为组合作探究,结合注释,理解句意。探讨疑难之处。还是不会的勾画出来。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重点字、词、句。
4、教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甚蕃 :多
2、不染:沾染
3、濯清涟:濯:洗涤,清涟:清水
4、不蔓不枝 :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节
5、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远播。
6、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7、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8、草木之花 :结构助词“的”
9、独爱莲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不显得妖艳;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凊,
译: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雅;
③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笔直洁净的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的`去玩弄啊。
(指名学生做题,并在课本中标注出来。然后整理翻译、词语解释在笔记本上)
再读课文,分析莲的品质。
1、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写莲是从几个角度写的?这几个角度各写出了莲花的哪些品格?
明确:
描写角度
| 语句
| 赋予的品格
|
生长环境
| (出……不妖)
|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庄重、质朴)
|
体态、香气
| ( 中……益清)
| (豁达大度,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美名远扬)
|
风度 气质
| (亭……亵玩焉)
| (独立高洁)(自尊自爱令人敬重)
|
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
(五)、拓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应该如何做?
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第一自然段。
2、整理重点知识在笔记本上。
(七)、板书设计
陶渊明
| 独爱
| 菊 (衬托)
|
| 隐逸者
| 惋惜
|
世 人
| 甚爱
| 牡丹(反衬)
|
| 富贵者
| 鄙视
|
予
| 独爱
| 莲
|
| 君子者
| 赞美
|
爱莲说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他们着眼全篇,品读结合,美文美读。让他们在音乐美、图画美的氛围中感悟莲花的形象美,从而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和情操。
教学目标
1.美读、品读、背诵全篇。
2.感受莲花的形象美。
3.学习古人高洁傲岸的品质和情操。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疏通文意。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品质,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前准备
莲花图、采莲曲等多媒体课件
授课类型:赏读课
教学方法:美读、品读、诵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师生互动,猜谜语: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谜底: )
2.多媒体播放赏心悦目的莲花图、采莲曲。
3.师:荷花,被誉为“花中仙子”,又名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周敦颐的《爱莲说》,感受莲的高尚品格。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齐声朗读。
2、用心感悟。
三、读文见义,整体感知
1、释题、简介作者(学生结合课文导读回答后,师补充强调: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议论也可叙事)
2、指名朗读课文,学生随时点评,教师适时指导
3、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准重点字词的读音及相关句子的节奏
4、师生交流字音、节奏
5 配乐自由朗读课文
6 跟读录音,感受句子的节奏及语气的缓急轻重
6、齐读。(男女分组朗读,男同学一句女同学一句)
四、含英咀华,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探究:组内分工,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2、探究成果展示交流
五、熟读精思,感受文章主旨
1.找出描写莲高尚品质的一句话,并品读。
2.结合莲花图,找出描写莲花的七个短语分别填入绽放的花瓣中,并感悟各写了莲花哪一方面的美。
3.看莲花图,听采莲曲,在图画美、音乐美的氛围中,感受莲花的美好形象。
4.感悟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感悟、讨论、交流)
5.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回答后,教师点拨托物言志的写法)
6.作者以花喻人,试找出相关语句,谈一谈她们都象征了哪些人?
(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点拨:隐逸者——逃避现实;富贵者——追求荣华;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 、清白正直)
7.作者写“莲之爱”的同时又写了“菊之爱”、“牡丹之爱”,用意何在?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后,教师点拨:菊,正衬;牡丹反衬,更加突出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高尚品格)
8.在音乐的旋律中,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尝试背诵全篇。
六、回顾内容,拓展提高
大自然中的美无处不在,你喜欢什么样的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用“我爱 ,因为她 ”的句式说一句话。
(示例:我爱梅花,因为她不畏风霜,高洁傲岸。)
七、联系自身,总结收获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
(如: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到了什么写法?)
八、板书设计:
完整的莲花图,绽放的花瓣承载着写莲的七个短语。
爱莲说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情景导入
有感情地诵读席慕容的《莲的心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检测
1、请一位同学当老师检查本课生字。
蕃( fán ) 颐( yí ) 濯(zhúo) 淤(yū )涟(lián)
蔓( màn) 亵( xiè) 噫( yī ) 鲜(xiǎn)有闻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3)香远益清 (4)亭亭净植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陶后鲜有闻
(7)宜乎众矣
3、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4 、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通课文,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课文分析,探究文意
1、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有独特见解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2、合作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明确: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板书)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明确:
· 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 归纳主题:作者以莲自况,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明确: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3、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四、拓展延伸:莲文化的魅力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
3、仿写:我心中的莲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我爱莲花,因为它濯清涟而不妖,恰如品行端正,美名远扬的少女。
我爱莲花,因为它中通外直, 恰如风度翩翩,高洁正直的雅士。
4、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完成下面对联
(1)世人爱牡丹富贵 茂叔敬莲花高洁
(2)、周敦颐爱莲说明志 柳宗元小石潭抒怀
五、课堂检测
1、《爱莲说》的主旨句是————。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
是————————。
2、予独爱莲的原因是—————————。
3、生活中,感叹知音甚少,我们常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是——————。
六、课堂总结
七、板书
爱莲说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1、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2、解释加点的词语。
有仙则名 ( ) 往来无白丁( ) 无案牍之劳形( ) 可爱者甚蕃( )
不蔓不枝( ) 花之君子者也( )陶后鲜有闻( ) 宜乎众矣( )
3、“之”有时相当于“他 (她 它) ” “这 那”,有时相当于“的” 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指出下面句中“之”字的用法。
(1)孔子云:“何陋之有?” ( ) (2)水陆草本之花,可爱者甚蕃 ( )
(3)无案牍之劳形 ( )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
4、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予独爱莲之出淤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课堂研讨展示
组内交流展示,相互检查是否都会。
(1)“陋室”的主人是个粗俗低下的人吗?
(2)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3)《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质。
全班展示,突破难点,老师点拨。
文章开头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这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境深远,体会两文各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当堂反馈】
(一)课内语段阅读《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人?
3.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则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二)课内语段阅读《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是: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的生活情趣。这两篇短文采用了________的写法。
4、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二、解题,揭示学习目标。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
1、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 2、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字词。
1、检查自读情况(看小黑板,提问)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周敦颐( )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动作。
2、疏通字词的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四、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3、总结。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学生讨论)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学生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3、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提问:那么第二段呢?2、体会作者对三种花的不同生活态度。
3、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噫、鲜、人的读法)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
五、背诵全文。
六、总结课文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2、思想教育。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七、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三篇:《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案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情景导入:
(上课前播放音乐,上课开始停止播放,开始导入。)
今天我和大家合作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课题《爱莲说》。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按键播放莲花组图。)
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学生的回答,一律加以肯定。)解说: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深的人们的喜爱,因此它很早就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如杨万里有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苏轼的“荷尽无遮雨盖”;屈原的“制芰(jì)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体裁。
在分析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和体裁。
⒈放作者图像,出示对周敦颐的介绍,指名朗读: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⒉了解本文的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明确: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解说: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
三、朗读训练。
⒈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
⒉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检查听读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读出它的音。)蕃(fán)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蔓(màn)亵(xiâ)噫(yī)鲜(xiǎn)有闻 ⒊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⒋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教师小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地基础上去读。
四、出示学习重点。(大屏幕投影)⒈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⒉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准确翻译课文。⒊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衬托的写法。
4、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理解文意。
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疑难之处。(不懂之处进行提问,共同解决。大屏幕出示检查合作学习结果)⒉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六、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一)、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
2、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只喜爱莲花呢?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
3、作者喜爱的君子----“莲”具有怎样的品格?
4、文章仅仅是赞美 莲花吗?(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态度?)
托物言志
(二)1、课文中作者还列出了哪几种花? 明确:菊花、牡丹
2、这两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
明确: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3、这两种花的象征意义?
明确: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
4、作者对这两种花各持什么态度?写这两种花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七、能力训练。
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些有寓意的植物,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
1、例:我喜爱梅花,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说:我喜爱------,因为它是---------------,-------------。
2、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八、课堂小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要点
九、布置作业:
以你对梅、兰、竹、菊四君子的独特认识,试模仿《爱莲说》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赞梅傲霜斗雪的《梅赞》或论竹虚心刚直的《竹说》……
课下检测(附答案)
一、重点词语解释
1、可爱者甚蕃 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2、香远益清 益: 副词,更。
3、亭亭净植 植:树立。
4、陶后鲜有闻 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妖:妖媚。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却 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 宜:应当
8、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只,仅
二、朗读节奏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三、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四、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6、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五、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1)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5、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7、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8、.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意思对即可)
9、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六、开放性试题
1、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第四篇:《爱莲说》教案(精选)
《爱莲说》教学案例
宁贵山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托物言志一类散文中“物”与“志”的关系。
2、掌握常用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二、教学文法: 读与讨论相结合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将课文前《爱莲说》插图放大,张贴在黑板上,请同学们看图说话,写一段优美的文字向大家介绍莲花(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味及古代诗人写莲花的句子)。然后,请两位同学站在黑板前向大家介绍莲花,并朗育古人描写莲花的诗句:
如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古民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确,荷花是诗意盎然的。因此,在诗人笔下还有许多咏荷佳句,有的隐含着自已不幸的遭遇,有的寄情人中的恋人,更多流露了个人的高洁情怀,宋朝的周敦颐写的《爱莲说》正是这样的名篇(教师板书课题)。
(二)指导自读,质疑问难:
1、一读课文,要求给生字注音,读音要准确,不读破句子,请同学上来注音: fan yu zhuo lian xie yi xian 蕃 淤 濯 涟 亵 噫 鲜
1、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或词典解释下列实词、虚词及掌握判断句式: 实词:蕃:多 濯:洗涤
蔓:牵牵涟涟 亵:亲近而不庄重 鲜:少 君子:品德高尚之人 妖:美丽而不端重 亭亭:耸立的样子
虚词:
2、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3、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而:表转折。
4、花之隐逸者也。之:的。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之:结构助词,在这里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转折。焉:助词。判断句式: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三)读课文,试择课文,同桌间互译,请人翻译全文
(四)读课文,要求划出具体描写莲的句子;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组织学生讨论:作者说:“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他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总结:“君子”应该是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这种写法: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着作者的人生态度。
6、学生自读课文,针对课文还有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教师归纳筛选、补充,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题目:
(1)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莲而先写菊花、牡丹? ——用菊花、牡丹作正衬和反衬,更能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2)作者把菊花、牡丹、莲分别比作什么?作者用意何在? 菊———花中的隐士(可见陶渊明隐逸的生活态度)
牡丹——花中的富贵者(可见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通过对比,表现作者并不愿意隐逸,也不贪幕富贵,在污浊的世间,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作者赞美莲的形象,赞美莲内高贵品质,抒发自己的情怀。
(3)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对牡丹的厌恶、卑鄙,表现出对超附权贵,苟随时俗者及其品行的不满。
(4)课文最后一段中“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能否调换顺序?
7、作者独爱莲,你喜欢什么花?为什么喜欢?
8、作业(两选一):
(1)将《爱莲说》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2)课外观察一种自己所喜爱的花,了解它的特性,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用赞花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托物
言志
菊——隐逸者(陶渊明)
(正衬)
生长环境——不同流合污 莲
体态香气——正直通达
君子(周敦颐)牡丹——富贵者(众人)
风度气质——端庄严肃
(反衬)
第五篇: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案
一、导入新课1、2、解题、强调作者及字的写法
谜语:一个小姑娘,作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幽香。
3、学生展示素材积累:与莲有关的诗句。
二、确定学习目标
学生根据平时的学习,回答学习古文应掌握的内容,并把它确定为本课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
1、知道文学常识,掌握作者、出处等相关情况。
2、背诵、默写课文,积累文言名句。
3、掌握重点词语、句子的解释。
4、理解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5、理解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
宋代理学宗祖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今湖南道县),生于公元1017年创办了濂溪书院,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筑一爱莲堂,堂前凿有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
注意读准下列字音:
蕃()
淤()濯()蔓()
亵()
新鲜()
鲜有闻()蕃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不染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亵玩
鲜有闻
予谓菊
宜乎众矣
问题1:文中写了哪三种花?爱它们的人分别是谁? 学生回答后齐读这部分文字。
问题
2、你知道陶渊明为什么喜欢菊花?世人为什么喜欢牡丹么?
生回答后明确:因为菊花不与百花争艳,在百花凋零的季节里傲然凌霜独放幽香。它是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隐遁山林的隐士的象征。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唐初,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赏莲之美,品莲之韵
问题
1、作者喜欢莲的原因是什么?(原文语句回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角度有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整体姿态、观赏者的角度 品质有:洁身自好、高洁、正直、芳名远播、清高 问题3: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喜欢莲的原因 莲既有美的外形,更有高尚的品质。
知识拓展
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使你联想到哪两句话?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关键在什么?莲的这种品性对你有什么启示?写作手法探究
思考1:作者仅仅在写莲花么?文章运用了哪钟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回答后明确:作者在借花喻人,齐读相关语句
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
思考2: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
衬托莲的高洁,突出文章的中心
五、回顾目标完成情况
六、巩固练习
读郑智化的《小草》的部分歌词 回答:歌中歌颂了小草怎样的精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小的草迎风在摇,狂风暴雨之中挺直了腰,别笑我小,别笑我孬,风吹雨打之后依然不倒,动荡的大地之中落地生根,苦难的时代之中不屈不挠,小小的草,志气不小,风雨之中任我招摇
选取你喜欢的事物,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我喜欢——————因为它————————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搜集有关莲的知识。
3、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事物,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