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案(5篇模版)

时间:2022-09-16 04:23: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爱莲说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爱莲说教案》。

第一篇: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莲说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爱莲说教案1

一、案例设计原则

1、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课堂教学中尽量不要忽视、荒废学生的任何一种智能。

3、每人都有智能强项,但八种智能可以兼有。

4、正视差异,善待差异,可以对个别的强项智能进行特殊培养。

5、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预习。

二、案例设计理念:

1.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2.按照多元智能组合设计教学情境,进行分组学习。

3.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描述“问题解决”的过程,展示探究的成果,交流学习的方法。

三、教学资源的提供

1.介绍相关教学参考书,提供图书馆、阅览室等与自学有关的时空条件。

2.提供网上学习的条件,介绍有关荷花的相关网站,有关荷花的图片、种类、荷花文化以及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视频资料等,唐人推崇牡丹的原因。。

3.提供文体相关常识、古代中国文学中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引发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探索的兴趣与创新的动力。

在学生第一课时掌握了生字、实词和重点句并疏通大意整体感知,并按要求做好研究性预习的基础上,第二课时可作这样的要求和设计: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八种智能模式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会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性,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欣赏能力、肢体运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然观察能力、自我认识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同时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围绕教学目标分解任务

根据学生的智力倾向以及个人选择,组成几个个“问题解决”小组,分头完成各自小组的学习任务。

六、学生课前必要的知识准备——研究性预习

1、收集历代志士仁人、文人墨客有关描写荷花的诗词篇章,动手画一画或剪一剪书中描写的荷花和荷叶;

2、亲自去公园观赏荷花,了解相关的知识;

3、网上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

4、查阅有关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等方面的图书资料;

七、对学习者的预期成果:

读懂课文,能感受文章语言言简意丰,结构严谨的特点并懂得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哲学家笔下的人生哲理,能以语言、形体、音乐、绘画、人际沟通合作等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八、各智能训练的教学设计与要求:

语文活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说说读后的体会,背诵有关莲的诗词歌赋;介绍“说”这种文体的特征;用抒情性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多媒体莲花图片;了解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以莲为话题写一篇说明性文字;

数理逻辑:统计目前自己了解到的荷花种类;统计写莲的经典名句及其作者;

视觉空间:用水彩等颜料画一画课文所描写的荷花的优美姿势;将有关莲的相关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肢体运动: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寻找并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本篇课文配乐朗诵;或编一首《采莲曲》,配曲演唱;

人际沟通:用小组合作朗诵表演来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合作编辑赞美荷花的小画报或手抄报;合作搜集有关周敦颐及其作品《爱莲说》的背景资料,了解唐人推崇牡丹的原因、作者生平及所处的时代与环境;网上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查阅有关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等方面的图书资料;

自我认识:描述自己学了《爱莲说》后的感受;用抒情性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多媒体莲花图片;如何认识莲的“出污泥而不染”;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我爱”说或写一段话,抓住所说事物的特征,力求能出新意。

自然观察:把收集的莲花资源进行分类或实地观察荷花并写一篇日记,要抓住荷花的特征。

评价方式:评出“最佳朗诵者”、“最快背诵者”、“最佳合作小组”、“最佳表演者”、“收集资料能手”、“小画家”、等。

九、案例效果与自我评价:

1、不拘一格的教学设计,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智能组合倾向与兴趣爱好选择命题与角度,参与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把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联系起来。

2、依据多元智能训练的思路创设教学情境,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的引领与驱动下,扮演不同角色,发展自我智能强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既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参与团队的、合作的、互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又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智能训练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径、不同的实践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对话、合作与借鉴,学会协同发现、分享成果、欣赏他人的创造,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3、在开放的、有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重要。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进程的导航与调控上。教师课堂的引导与调控水平关键体现在对学生思路、兴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因为,学生学习经验与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整合的乏力、课程资源与知识储备的缺失等等,都会降损学习质量。

4、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平上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习内容的开启”。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习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力得到很好地学习。

爱莲说教案2

一、核心素养

(此版块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

1、读准字音,培养文言语感;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语言建构与运用)

2、了解作者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文化传承与理解)

3、以诵读为主,在读中译,在读中品,在读中悟,按照“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依次进行,感悟莲的品质。(思维发展与提升)

4、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表现手法,并理解其表达效果。(审美鉴赏与创造)

5、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君子之德,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传承与理解)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4、教学过程

(1)导入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2)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说,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与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它的主要特点是: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3)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①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②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4)研读课文

①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A、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B、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C、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D、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②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A、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B、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③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A、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B、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C、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D、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5)总结课文

A、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B、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爱莲说教案3

一、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言散文。它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以议论为主的文章,这篇文章旨在托“莲”以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讽喻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文章主要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并从中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翻译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说”这种文体;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中的重点字词

2、把握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

3、充分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欣赏本文精炼、间洁、含蓄、深刻的语言之美,并组织多种形式的诵读。

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问,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花是大多数人比较喜欢的一种植物,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好了,大家都说出了自己喜欢的花和喜欢各种花的原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花,它又是怎样用语言来表达对花的喜爱之情。

2、作者介绍及题目

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他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解题:“说”,是一种古代文体,用于阐述作者对问题的见解,很讲究辞采,跟现代杂文或杂感相近。作者到底抒发了对莲花的哪些喜爱之情呢?

3、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并给下列字注音: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4、再度课文,结合注释学生自行翻译词句,老师找学生起来逐句翻译。

学生能够翻译时的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找学生起来,先朗读,再口译。

教学生起来翻译时,老师要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5、教师在学生翻译过程中,解决重点字词

说:一种文体 清:清水 蔓:长蔓,长枝 益:更 谓:认为予:我 蕃:多 染:沾染(污染) 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鲜:很少宜:应当

6、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5、译文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爱莲说可爱者甚蕃

6、再读课文,小组思考并讨论下面问题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

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可以根据这个答案延伸,将陶渊明的人品和他的一些作品作一下介绍,明确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

(3)周敦颐对菊花持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

答案:周敦颐不爱菊花。

原因:a、他自己说“独爱莲”。

b、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4)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5)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a、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b、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6)本文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

答案:对偶,排比,比喻,拟人;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六、作业设计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以“我喜欢的”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七、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爱菊———“花之隐逸者也”鲜有闻爱

爱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众矣者

爱莲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以花喻人)

花之君子———————同予者何人蕃不可亵玩洁身自好

八、教学反思

这堂课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翻译学习为主,老师辅助解疑为辅,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满堂灌和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课堂现象,提高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同时,在设置问题诗,难易层次分明,适合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从而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爱莲说教案4

设计思路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他们着眼全篇,品读结合,美文美读。让他们在音乐美、图画美的氛围中感悟莲花的形象美,从而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和情操。

教学目标

1.美读、品读、背诵全篇。

2.感受莲花的形象美。

3.学习古人高洁傲岸的品质和情操。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疏通文意。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品质,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前准备

莲花图、采莲曲等多媒体课件

授课类型:赏读课

教学方法:美读、品读、诵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师生互动,猜谜语: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谜底: )

2.多媒体播放赏心悦目的莲花图、采莲曲。

3.师:荷花,被誉为“花中仙子”,又名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周敦颐的《爱莲说》,感受莲的高尚品格。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齐声朗读。

2、用心感悟。

三、读文见义,整体感知

1、释题、简介作者(学生结合课文导读回答后,师补充强调: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议论也可叙事)

2、指名朗读课文,学生随时点评,教师适时指导

3、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准重点字词的读音及相关句子的节奏

4、师生交流字音、节奏

5 配乐自由朗读课文

6 跟读录音,感受句子的节奏及语气的缓急轻重

6、齐读。(男女分组朗读,男同学一句女同学一句)

四、含英咀华,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探究:组内分工,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2、探究成果展示交流

五、熟读精思,感受文章主旨

1.找出描写莲高尚品质的一句话,并品读。

2.结合莲花图,找出描写莲花的七个短语分别填入绽放的花瓣中,并感悟各写了莲花哪一方面的美。

3.看莲花图,听采莲曲,在图画美、音乐美的氛围中,感受莲花的美好形象。

4.感悟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感悟、讨论、交流)

5.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回答后,教师点拨托物言志的写法)

6.作者以花喻人,试找出相关语句,谈一谈她们都象征了哪些人?

(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点拨:隐逸者——逃避现实;富贵者——追求荣华;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清白正直)

7.作者写“莲之爱”的同时又写了“菊之爱”、“牡丹之爱”,用意何在?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后,教师点拨:菊,正衬;牡丹反衬,更加突出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高尚品格)

8.在音乐的旋律中,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尝试背诵全篇。

六、回顾内容,拓展提高

大自然中的美无处不在,你喜欢什么样的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用“我爱 ,因为她 ”的句式说一句话。

(示例:我爱梅花,因为她不畏风霜,高洁傲岸。)

七、联系自身,总结收获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

(如: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到了什么写法?)

八、板书设计:

完整的莲花图,绽放的花瓣承载着写莲的七个短语。

爱莲说教案5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爱莲说》,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配合课文,朗读及相应的文字资料,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莲”。

知识目标:

能背诵课文,了解文言字词的意义。

能力目标:

使学生明白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特点:抓住特征状物,最后言志。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个学段的学生一般14至16岁,欠缺社会经验和历史知识,因此对作者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写作目的尚难理解,结合现实采取品词评句,畅谈体会的方法,指导学生甄别美丑,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思想上受到教育,能力上得到发展。通过朗读他们能很快发现短文的独特之处,进而得到阅读的快感激发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展示关于荷的诗句

二、作者简介

生先谈,然后看大屏幕

三、词句闯关

1.解释加点的字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亭亭净植

不可亵玩焉 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 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为。

④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读出下面句子正确的停顿

①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

②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四、美点探寻

(一)、聆听课文,享受文章美

1、听读课文。(教师背诵课文,配乐。学生闭目聆听。感受荷之风韵)

2、小组合作,疏通词句

(二)、读通课文,感受语言美。

1、教师介绍“说”这种文体。

2、读文,感受语言形式的美。

(三)、读懂课文,领悟品格美【小组讨论完成】

1、作者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三种花,分别是什么?(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莲——君子)

2、菊像隐居者一般,隐士的人格特征是什么?

(独善其身,不问世事,接近莲的特质“出淤泥而不染”,也就是洁身自爱)

3、“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唐朝以来,牡丹被称为富贵花,是财富、高贵的象征,就如人间帝王一样,被称为花中之王。那么牡丹代表一种什么追求呢?

(追求名利富贵)

4、作者是怎样称呼莲的?(花之君子者也)君子和隐士是不一样的,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的特质是有道德理想、兼善天下的。

小结:作者运用三个比喻,将三种花人格化了,带上了自己的喜好。可见,《爱莲说》是一篇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的文章,状物抒情,喻哲理于比喻之中,这就是“说”。

(四)、读懂作者,领悟思想美

1、在三种花中,作者很明显最喜爱莲。从哪句话可以直接看出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朗读课文第一段,找一找:莲花有哪些特点?

3、作者喜爱莲、赞美莲,实质上是赞美君子的品格。你觉得君子的品格和莲花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出淤泥而不染——从生长环境来说,庄重。结合作者一生的经历,这也是他的一种自我检讨,生在淤泥般的环境中想要不染是那么困难,生淤泥而不染是君子的最高境界;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体态来说,正直;亭亭净益,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来说,清高。

五、难点质疑

菊有什么特点?

结合你的积累陶渊明为什么爱菊?

六、读出自我,提升精神境界

讨论:莲是花中君子。你如何理解君子的品格?今天我们还需要像莲一样的君子精神吗?

七、才华展示

围绕“莲香四溢—莲文化魅力探寻”这一主题,查资料寻找莲与中华民族传统的渊源,可用不同艺术形式来表现:画,文字,多媒体,歌曲,舞蹈,表演等。

八、师小结

爱莲说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说”古文体。(重点)

方法和过程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文中的表现手法。(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重点)

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是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是难点。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相结合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正是牡丹盛开的季节。去洛阳赏牡丹的人摩肩接踵。“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在《赏牡丹》中也这样说。可是,在宋代有个人偏偏不爱牡丹,他喜爱莲花!为什么呢?请大家一起走进《爱莲说》。

板书:爱莲说 周敦颐

二、朗读

(一)范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蕃( ) 濯 ( ) 亵( ) 玩

淤( )泥 清涟( ) 噫 ( )

隐逸 ( ) 鲜()有闻 新鲜( )

(二)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和资料解决重点词语。

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词的古今义等。

1、重点词语

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一词多义

香远益清

远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有朋自远方来

水陆草木之花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菊之爱

友人惭,下车引之。

3、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

名词作动词:蔓,生枝蔓;枝,长枝节

(2)、香远益清

形容词作动词:远,远播

4、古今义

亭亭净植

古义:竖立。今义:植物

宜乎众矣

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三)三读课文,疏通文义。

理解重点句子的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啊。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三、概括分析课文

(1)四读课文,了解文体和作者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题目《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于阐述作者对一事、一物、一种现象的见解或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

作者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哲学家。人品高尚,胸怀洒落。任南康军地方行政长官时,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文章。

1、本文文眼是什么? 爱

2、小组讨论:文中人物爱莲、爱菊、爱牡丹的原因是什么? 莲、菊、牡丹分别象征哪些人?作者对这三类人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3、五读课文,读出作者的感情。

四、品味赏析课文

1、本文重点是写莲花,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莲花的形象?这些方面和君子哪些品质相似?文章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什么?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

写菊花牡丹的作用是衬托。

2、本文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衬托。

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厌恶和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板书设计:

正衬 反衬

隐逸者 君子 富贵者

托物 言志

五、拓展

小练笔:

仿照本文的表现手法,写一篇《爱草说》。

六、作业

背诵课文

爱莲说教案7

教学目的

一、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并培养创新能力。

二、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提问式,讲授式等多种方式,结尾运用。

课型:教读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出示挂图,提问:同学们!一眼就看出了这是一幅莲花图!(学生书前彩图对照)为什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引导。)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它很早就出现我国文人笔下。例如你们书中提到的《咏荷诗歌五首,就以不同的形式讲述了莲花,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板书课题)

2、作家作品简介:提问:(意识学生把书翻到P202)请你们结合书中注释,说说有关作者的内容?

学生从书中明确后补充: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补充: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池中呢,建赏莲亭。作者也是在此赏莲的时候,触景生情,写下了本文。从中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提问:好!那么就请你们来告诉我,课题中“说”是什么意思?

解释:"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

爱莲说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理解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积累文言字词。

 二、教学重点

1、莲——君子的美好形象。

2、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三、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

2.指名朗读:师生点评:

①关注生字读音:予:yú 蔓:màn 鲜:xiǎn

②关注句子停顿: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三)深入探究:

1.文章标题是“爱莲说”,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对莲的热爱与赞美?

——“予独爱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设问:这一句通过细致描写莲的形象,表达了对莲的赞美,那么它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不急于回答)

①指名读、齐读;

②指名翻译:(强调积累)

词语:濯,洗。 妖,美丽而不端庄。 蔓、枝,动词,生藤蔓,长丫枝。益,更加。 植,立。 亵,亲近而不庄重。

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快速背诵。

④讨论总结:三个方面: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

⑤朗读指导:请用朗读来传达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要读得有层次,有感情。

指导:“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要轻读。以下三层,要读出层次感。前两层亦可用描写语调读,有审美感情,读后作稍长停顿,再出末句,以突出莲的品格。

——“莲,花之君子者也。”

①指名翻译:教师强调:之,结构助词,的。“……,……者也”,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②合作探究:君子,即品德高尚的人。作者称莲是“花之君子”,请大家再来读上段中描写莲形象的那句话。

合作探究: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要把握莲的整体形象,善于运用联想把莲的形象跟君子的形象融为一体。

(这是一道开放性探究题。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有种种美德,我们无法尽知,而只能通过莲的形象来探求。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所有这些象征的内容都是通过联想而产生的,关键在于要把握莲的整体形象,然后仔细寻味;联想愈丰富,作者心目中的君子的形象就变得愈鲜明。)

2.既然题目是“爱莲说”,那么文章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篇幅写到“菊”和“牡丹”?

①指名读全文;

②教师点拨:请画出能传达作者对这些形象态度的词句。

※菊——“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陶渊明在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解绶回乡,隐耕田园,劳动之余,他特喜爱菊花,十分欣赏这“秋菊有佳色”,甚至还采摘花瓣,带回家中酿制菊花酒,常常一个人自饮自斟。他饮酒高歌,击节赞赏:“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他以愿做霜下杰,学习菊花的品格和气质来勉励自己,认为菊花品格高尚,不奉迎风雅,敢于傲雪凌霜。即使是残菊,也挺立不落,依然含香露芳,他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后人以陶渊明具有这种不羡慕荣利,志存逸士之节的品格,尊称他为“靖节先生”。

反复品味“菊之爱”一句,含有什么意味?(惋惜之意)

※牡丹——“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盛爱”的程度,有诗为证:(屏显)

买花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反复琢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态度?(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足见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

③我们再来背背写莲的句子,大家考虑: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这是衬托的手法。作者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从全文看,本文运用了什么写法?(托物言志)

④小结:作者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人品极高,胸怀洒落。曾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足见其对莲的一往情深。

⑤美读第二段:要求读出理解,读出情感。

前一层是三个并列句,以人为喻,分别指出菊、牡丹、莲的品格,要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出;前两句要读得轻些,后一句当重读。

后一层用菊、牡丹、莲的不同遭际来批判世风,全用感叹的语气读,但其间又有细微差别:“菊之爱”一句有惋惜意,“莲之爱”一句有慨叹意,“牡丹之爱”一句有讽刺意。

 (四)背诵全文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请选一种你喜爱的植物,以“说XX”为题,写一篇文章。

爱莲说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2、能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3、能理解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

4、能感受到文学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点

“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结构方式。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淤()泥洗濯()清涟()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吗?

(1)可爱者甚蕃()

(2)出淤泥而不染()

(3)香远益清()

(4)亭亭净植()

(5)濯清涟而不妖()

(6)不可亵玩焉()

(7)陶后鲜有闻()

(8)同予者何人?()

二、指导学习

(一)情境导入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感情,注意朗读的语调语气。3.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4、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四)研读探究

1、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综合意见,各组发表意见。(班上发言)

老师综合归纳:

2、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1)貌美品美

抽一学生读描写莲的文字。(多媒体展示)

讨论: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人)

2)语言优美表现的形式:

(1)骈散结合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手法巧妙:讲:语言组合形成文章,怎样使语言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靠表现技巧,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 “衬托”的手法。

4)结构精巧:(多媒体展示)一条线索:两个衬托:三种类型:

这三方面的巧妙融合,把这篇短文凝聚成了天衣无缝的艺术佳品。

(五)、拓展延伸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3、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4、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5、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6、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10、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11、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12、“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四巩固练习

默写。

(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

(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章的主旨句是

(6)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_

爱莲说教案10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文学修养;

3.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打开自制电脑软件,欣赏莲花图片十余幅,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教师准备的是:生花妙笔、含露乍开、姐妹仙子、含苞欲放、青春将逝、一枝独秀、小荷才露尖尖角、世人皆睡君独醒、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生花妙笔

落雁沉鱼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180页《古人笔下的“莲”》。指名读:

“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32.介绍作者

关于作者,请看“阅读提示”。老师补充两点:

(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4.学习本课,运用“师生倒置法”——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这可是很能培养能力的呀!下面请“老师” 们“备课”。

二,“老师”们“备课”(即预习),印发下列“备课提纲”(即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解释加底纹的词语。

爱莲说 可爱者甚蕃

自李唐 来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亭亭净植 可远观二不可亵玩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君子 噫

陶后鲜有闻 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4.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 ,花之隐逸也 。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本文主题是什么?

5,提出你的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

三,请“老师”们“讲课”——采用“师生倒置法”疏通语言文字,口译课文。

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最后投影以下两项内容,给学生以明确答案:

1. “解释加底纹的词语”答案:

爱莲说:一种文体 可爱者甚蕃 :多

自李唐 来 :唐朝 出淤泥而不染 :沾染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濯清涟而不妖 :清水

濯清涟而不妖 :美丽而不端重 不蔓不枝 :长蔓;长枝

香远益清 :更 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

亭亭净植 :树立 不可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予谓菊: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 :隐士

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噫 :唉

陶后鲜有闻 : 少 同予者何人 :我

宜乎众矣: 应当

2.《爱莲说》译文: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四,齐读课文,正音。同时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艺术。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教师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然后用他的诗《饮酒》第五首印证(投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为名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理由是:

(1)他自己说“独爱莲……”。

(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4.“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答案:不可。“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下面以刘禹锡的《赏牡丹》印证(投影):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5.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6. .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

爱莲说教案11

一、教学设想:

《爱莲说》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我在教案的设计上,力求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教法上看,力求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说”的 特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

生:(略)

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师: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国画“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它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示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了解体裁,简介作者。

①了解体裁

点拨:“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②②作者简介

明确: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学生自由的读课文。

2、听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分组自学,疏通文意。

1、分组自学,要求: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

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五、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探究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

(多媒体展示问题)

①.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②.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③.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⑤.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点拨: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六、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七、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我爱 ”说或写一段话,抓住所说事物的特征,力求能出新意。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八、归纳总结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附: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濯清涟而不妖——————————————质朴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正直

香远益清————————————---——-芳香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

托物——————————————————言志

(莲) (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

爱莲说教案12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二、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

1、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2、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字词。

1、检查自读情况(看小黑板,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动作。

2、疏通字词的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四、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3、总结。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学生讨论)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学生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3、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提问:那么第二段呢?

2、体会作者对三种花的不同生活态度。

3、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噫、鲜、人的读法)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

五、背诵全文。

六、总结课文

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2、思想教育。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七、布置作业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爱莲说教案13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情景导入

有感情地诵读席慕容的《莲的心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检测

1、请一位同学当老师检查本课生字。

蕃( fán ) 颐( yí ) 濯(zhúo) 淤(yū )涟(lián)

蔓( màn) 亵( xiè) 噫( yī ) 鲜(xiǎn)有闻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3)香远益清 (4)亭亭净植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陶后鲜有闻

(7)宜乎众矣

3、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4、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通课文,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课文分析,探究文意

1、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有独特见解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2、合作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明确: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板书)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明确:

· 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 归纳主题:作者以莲自况,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明确: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3、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四、拓展延伸:莲文化的魅力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

3、仿写:我心中的莲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我爱莲花,因为它濯清涟而不妖,恰如品行端正,美名远扬的少女。

我爱莲花,因为它中通外直, 恰如风度翩翩,高洁正直的雅士。

4、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完成下面对联

(1)世人爱牡丹富贵 茂叔敬莲花高洁

(2)、周敦颐爱莲说明志 柳宗元小石潭抒怀

五、课堂检测

1、《爱莲说》的主旨句是————。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

是————————。

2、予独爱莲的原因是—————————。

3、生活中,感叹知音甚少,我们常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是——————。

六、课堂总结

七、板书

爱莲说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章,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

教学手段

PPT展示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语: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

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之态。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总结: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总结: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四)迁移拓展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尝试背诵课文。

(五)作业小结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作业: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教学反思

爱莲说教案15

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八种智能模式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会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性,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同时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学习者的预期成果:读懂课文,能感受文章语言言简意丰,结构严谨的特点并懂得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哲学家笔下的人生哲理,能以语言、形体、音乐、绘画、人际沟通合作等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课前必要的知识准备:

1.收集历代有关描写荷花的诗词篇章,动手画一画或剪一剪书中描写的荷花和荷叶。

2.亲自去公园观赏荷花,了解相关的知识。

各智能发展的教学设计与要求:

语文活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说说读后的体会,背诵有关莲的诗词歌赋;介绍“说”这种文体的特征;用抒情性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多媒体莲花图片;了解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以莲为话题写一篇说明性文字;

数理逻辑:统计目前自己了解到的荷花种类;统计写莲的经典名句及其作者;

视觉空间:用水彩等颜料画一画课文所描写的荷花的优美姿势;将有关莲的相关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肢体运动: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寻找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课文配乐朗诵;编一首《采莲曲》,配曲演唱;

人际沟通:用小组合作朗诵表演来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合作编辑赞美荷花的小画报或手抄报;合作搜集有关周敦颐及其作品《爱莲说》的背景资料,了解唐人推崇牡丹的原因、作者生平及所处的时代与环境;网上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查阅有关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等方面的图书资料;

自我认识:描述自己学了《爱莲说》后的感受;用抒情性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多媒体莲花图片;如何认识莲的“出污泥而不染”;

自然观察:把收集的莲花资源进行分类或实地观察荷花并写一篇日记。

评价方式:评出“最佳合作小组”、“最佳朗诵者”、“收集资料能手”、“小画家”、“最快背诵者”等。

第二篇:爱莲说教案

导语: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初夏,我们已经走过了百花齐放的春天,到来的,是夏季。而夏季,那些不属于春天的花在这个时候开的正茂盛着呢!同学们在夏季最喜欢什么样的花?(2——3人)。

荷花正是在这样的季节里绽放的,荷花也称为莲花,它是中国画家们喜欢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都有对荷花的描写。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请同学们朗读一遍)

一:周敦颐是《爱莲说》的作者同学们对他的了解有多少呢?现在,先让我们在了解一下周敦颐。周敦颐(yí),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在这里,我来跟大家说一个小故事,让我们能跟好的理解这篇文章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来写的。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二:《爱莲说》的“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章,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1.下面,我们来看课文,在课文中,下面几个字的注音要注意(在课文中找出对应的地方)

蕃(fán)淤(yū)濯(zhuó)亵(xiè)鲜(xiǎn)

2.现在老师在把这篇课文翻译一遍。

课文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水上地上草木的花,值得喜爱非常多。②东晋的陶渊明只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非常喜欢牡丹;③我只爱莲花的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一点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并不显得妖媚。④(它的茎)荷梗中间通透,外形笔直,不枝枝节节的,不牵牵连连的,香气远播,更加清幽,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却不可玩弄它。⑤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⑥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人;⑦莲花,是花中的君子。⑧唉!对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⑨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人还有谁呢?⑩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就很多了!5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6.古今异义词

(亭亭净植)植:立今译:种植(宜乎众矣)宜: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今义:合适,应当。

7。加点词的解释

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等闲视之,置之度外);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

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

鲜:少(陶后鲜(xiǎn)有闻);)

直:挺立(中通外直);

特殊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秽。

【文章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省略句】

濯清涟而不妖(谓语 “ 濯 ”前面省略了主语“莲”

三,分析课文

1.品——品赏莲高洁的气质。

第一段分析(提问引导为主):

提问1:作者重点写莲花,在他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确: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从上面的答案,我们还可以分析下面的问题,在上面的话中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2).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体现连自尊自爱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探究1:莲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明确:原文“莲,花之君子者也”

3.探究2:作者爱莲赞莲,却不通篇写莲,反而加入了对菊和牡丹的描写,用意何在?(正衬与反衬)

引导:所谓“红花还要绿叶配”。“红花”这里指莲花,“绿叶”自然指菊花和牡丹,那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人,以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呢?各抒己见。明确:菊隐逸者逃避现实正衬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4.写作特点 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

5.总结: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令人回味。

齐读三个排比句,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课。(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君子者也)

第三篇: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咏莲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欣赏莲花图片,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疏通文意

方法: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2)补出省略成分;(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齐读课文,正音

教师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理解文旨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明确: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3.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六、拓展练习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______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七、朗读并背诵本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爱莲说教案 篇2

爱莲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2、把握短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把握短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解决文中的字词、句。

2、教师作好点拨、引导、纠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莲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柳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殊不知莲还有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解题。

“莲”即荷花,“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朗读),提示学生读准下列字音。

甚蕃(fān) 淤(yū)泥 濯(zhuó) 清涟(lián)

不蔓(màn)不枝 亵(xiè) 噫(yì) 鲜(xiǎn)有闻

2、结合注释,讲解课文。

3、整体感知

学习第一小节

(1)作者本来是写莲,起笔却写了些什么?

“水陆草本之花”——一切“花”、注意“草木”指草木科、木本科。“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牡丹”句。自:从。世人:当世的人,指社会上的多数人。甚:很。

这样,就更突出我的爱好,突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

(2)莲花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不妖不艳,清正廉洁,白的象珍珠,红的象红宝石,出生在一片污浊的泥塘中。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突出莲花的可爱呢?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话回答。

出淤泥而不染(沾染)“从淤泥里出来却不被沾染” 濯(洗涤)清涟而不妖“在碧波荡漾的河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不因污浊或优裕的条件而丝毫改变自己的本质。(4)通过对其生长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莲具有怎样的品质?坚贞、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荷梗中间是贯通的,而外部挺直不弯曲,它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权。蔓,枝,动词。这句话表现了莲的什么品质?正直

“香远益清”香气传得远,而且在远处更加觉得花香的纯净和清谈。“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水中,只可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让人轻慢地玩弄啊。植:树立。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这里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质?清纯端庄

(5)本段着重以衬托手法以陶渊明对菊的独特爱好衬托我的爱好,以世人对牡丹的广泛喜爱来衬托我的不同爱好,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等几个方面赞扬了莲花了高洁的品质。那么作者仅仅是表明自己对花的爱好吗?“说”是一种文体,一种或议论或抒情的文体,下面请同学们小声朗读第二段,思考本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学习第二小节

(1)学生自读第二段后回答:

议论 “谓”:以为,认为

抒情 “噫”:唉,叹词

(2)作者表明自己看法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隐逸者 ] 以花喻人,通过所爱之花的品质,看出爱花之人的性格。

富贵者 —

君 子

作者自比君子,也确实具有君子的品德。他在为官期间,敢于直言,坚持已见,清正廉洁,博得了人民的赞扬。

(3)“噫”作者感叹正是本文主旨之所在。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清高的隐士太少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反问。像我这样品德高尚的君子也没有什么人了。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感叹。追求荣华富贵的人应当是很多的啊!

(4)“宜”应当作者真的认为追求富贵趋炎附势的人是应该多的吗?

“宜”是反语。嘲讽和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的污浊。

4、讨论体悟

(1)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

理解:直接写莲的句子主要是第4句、第5句的最后一个分句。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三个方面来歌颂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歌颂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直不珂、威武不屈,“香远益清”是从香气方面歌颂莲花芳名远扬;而“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则是从风度方面,写莲花的端庄、清高。

(2)从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理解:“托物言志”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课文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紧扣与君子气质相似之处着墨,借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美好形象,喻君子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品德,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

(3)文章题目是“爱莲说”,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5、本文除衬托手法外,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理解:①排比(如第⑤句);②比喻(如第⑤句);③对偶(如“莲之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④反问(如第⑧句)。

6、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散句和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五、背诵全文

爱莲说教案 篇3

1、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重点字词,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2、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3、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学会分析莲的品质,并学习莲的品格。

4、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莲的品质,并学习莲的品质。

3、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4、课时安排

5、1课时

6、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典诗文做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学习古诗文不仅能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同时也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古文《爱莲说》。希望大家有一天也能成为古诗文达人。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1、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是作者的情感,“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那么“说”在这里指什么?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篇幅不长。《爱莲说》就是论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2、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哲学家。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有《周敦颐集》《太极图说》《通书》传世。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完音后全班齐读,读准字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

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 噫(yī) 鲜有闻(xian)

2、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3、学生分组读,指名读、齐读,熟读课文。

(四)、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1、教师指导文言文翻译:

(1)落实重点字词,结合具体语境灵活理解。

(2)把握句式特点:对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不同句式的理解翻译能力。对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的理解翻译能力,对语段中重要的议论句、抒情句、描写句的理解翻译能力。

(3)领会语句大意:根据上下文衔接,理解句意,根据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体验理解句意,根据事件的发展理解句意,结合现代用语习惯理解句意。

2、自读课文,同桌为组合作探究,结合注释,理解句意。探讨疑难之处。还是不会的勾画出来。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重点字、词、句。

4、教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甚蕃 :多

2、不染:沾染

3、濯清涟:濯:洗涤,清涟:清水

4、不蔓不枝 :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节

5、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远播。

6、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7、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8、草木之花 :结构助词“的”

9、独爱莲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不显得妖艳;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凊,

译: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雅;

③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笔直洁净的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的`去玩弄啊。

(指名学生做题,并在课本中标注出来。然后整理翻译、词语解释在笔记本上)

再读课文,分析莲的品质。

1、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写莲是从几个角度写的?这几个角度各写出了莲花的哪些品格?

明确:

描写角度

语句

赋予的品格

生长环境

(出……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庄重、质朴)

体态、香气

( 中……益清)

(豁达大度,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美名远扬)

风度 气质

(亭……亵玩焉)

(独立高洁)(自尊自爱令人敬重)

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

(五)、拓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应该如何做?

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第一自然段。

2、整理重点知识在笔记本上。

(七)、板书设计

陶渊明

独爱

菊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爱莲说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他们着眼全篇,品读结合,美文美读。让他们在音乐美、图画美的氛围中感悟莲花的形象美,从而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和情操。

教学目标

1.美读、品读、背诵全篇。

2.感受莲花的形象美。

3.学习古人高洁傲岸的品质和情操。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疏通文意。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品质,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前准备

莲花图、采莲曲等多媒体课件

授课类型:赏读课

教学方法:美读、品读、诵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师生互动,猜谜语: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谜底: )

2.多媒体播放赏心悦目的莲花图、采莲曲。

3.师:荷花,被誉为“花中仙子”,又名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周敦颐的《爱莲说》,感受莲的高尚品格。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齐声朗读。

2、用心感悟。

三、读文见义,整体感知

1、释题、简介作者(学生结合课文导读回答后,师补充强调: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议论也可叙事)

2、指名朗读课文,学生随时点评,教师适时指导

3、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准重点字词的读音及相关句子的节奏

4、师生交流字音、节奏

5 配乐自由朗读课文

6 跟读录音,感受句子的节奏及语气的缓急轻重

6、齐读。(男女分组朗读,男同学一句女同学一句)

四、含英咀华,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探究:组内分工,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2、探究成果展示交流

五、熟读精思,感受文章主旨

1.找出描写莲高尚品质的一句话,并品读。

2.结合莲花图,找出描写莲花的七个短语分别填入绽放的花瓣中,并感悟各写了莲花哪一方面的美。

3.看莲花图,听采莲曲,在图画美、音乐美的氛围中,感受莲花的美好形象。

4.感悟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感悟、讨论、交流)

5.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回答后,教师点拨托物言志的写法)

6.作者以花喻人,试找出相关语句,谈一谈她们都象征了哪些人?

(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点拨:隐逸者——逃避现实;富贵者——追求荣华;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 、清白正直)

7.作者写“莲之爱”的同时又写了“菊之爱”、“牡丹之爱”,用意何在?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后,教师点拨:菊,正衬;牡丹反衬,更加突出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高尚品格)

8.在音乐的旋律中,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尝试背诵全篇。

六、回顾内容,拓展提高

大自然中的美无处不在,你喜欢什么样的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用“我爱 ,因为她 ”的句式说一句话。

(示例:我爱梅花,因为她不畏风霜,高洁傲岸。)

七、联系自身,总结收获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

(如: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到了什么写法?)

八、板书设计:

完整的莲花图,绽放的花瓣承载着写莲的七个短语。

爱莲说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情景导入

有感情地诵读席慕容的《莲的心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检测

1、请一位同学当老师检查本课生字。

蕃( fán ) 颐( yí ) 濯(zhúo) 淤(yū )涟(lián)

蔓( màn) 亵( xiè) 噫( yī ) 鲜(xiǎn)有闻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3)香远益清 (4)亭亭净植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陶后鲜有闻

(7)宜乎众矣

3、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4 、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通课文,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课文分析,探究文意

1、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有独特见解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2、合作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明确: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板书)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明确:

· 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 归纳主题:作者以莲自况,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明确: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3、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四、拓展延伸:莲文化的魅力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

3、仿写:我心中的莲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我爱莲花,因为它濯清涟而不妖,恰如品行端正,美名远扬的少女。

我爱莲花,因为它中通外直, 恰如风度翩翩,高洁正直的雅士。

4、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完成下面对联

(1)世人爱牡丹富贵 茂叔敬莲花高洁

(2)、周敦颐爱莲说明志 柳宗元小石潭抒怀

五、课堂检测

1、《爱莲说》的主旨句是————。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

是————————。

2、予独爱莲的原因是—————————。

3、生活中,感叹知音甚少,我们常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是——————。

六、课堂总结

七、板书

爱莲说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1、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2、解释加点的词语。

有仙则名 ( ) 往来无白丁( ) 无案牍之劳形( ) 可爱者甚蕃( )

不蔓不枝( ) 花之君子者也( )陶后鲜有闻( ) 宜乎众矣( )

3、“之”有时相当于“他 (她 它) ” “这 那”,有时相当于“的” 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指出下面句中“之”字的用法。

(1)孔子云:“何陋之有?” ( ) (2)水陆草本之花,可爱者甚蕃 ( )

(3)无案牍之劳形 ( )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

4、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予独爱莲之出淤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课堂研讨展示

组内交流展示,相互检查是否都会。

(1)“陋室”的主人是个粗俗低下的人吗?

(2)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3)《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质。

全班展示,突破难点,老师点拨。

文章开头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这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境深远,体会两文各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当堂反馈】

(一)课内语段阅读《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人?

3.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则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二)课内语段阅读《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是: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的生活情趣。这两篇短文采用了________的写法。

4、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二、解题,揭示学习目标。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

1、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 2、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字词。

1、检查自读情况(看小黑板,提问)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周敦颐( )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动作。

2、疏通字词的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四、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3、总结。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学生讨论)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学生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3、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提问:那么第二段呢?2、体会作者对三种花的不同生活态度。

3、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噫、鲜、人的读法)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

五、背诵全文。

六、总结课文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2、思想教育。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七、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四篇: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案

长葛市第一初级中学

郭桂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说”的 特点。

(2)反复诵读,背诵课文。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2、能力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教学方法

1、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2、朗读

教学用具

CAI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CAI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阅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利用工具书解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做到能够顺畅地朗读课文。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说”这一文体。

教学步骤与过程:

一、有关“莲花”的诗句导入

学生依据大屏幕上的图片吟诵有关“莲花”的诗句 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导入语:莲,又名莲花、芙蕖、水芙蓉、荷花等,古往今来被文人墨客们广为称颂。这不仅因为它的外表美丽,更因为它的美好的品格。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了解文体: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理学家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己介绍)

三、检查预习,疏通文意

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蔓(màn)亵玩(xiâ)噫(yī)

2、学生自由读课文,参照注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重点讲学生难懂的一个文言句式: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句型为“„„,„„也”可译为“„„,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四、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欣赏《爱莲说》视频,思考:

1、文章中哪一个词,明确表达了作者对莲的情感态度? 明确:独爱

2、找出文中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2、作者爱莲,不仅因为喜欢它的外形,更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来看,它是哪一种人的化身呢?

3、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

4、作者写爱莲花,为什么写菊花、牡丹?

5、作者借赞美莲花,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交流展示)

重点讲解第4小题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六、入情朗诵,把握主旨

1.、读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晋陶渊明独爱菊(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段,学生自评,再读再评。教师指导: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感叹句朗读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3、总结归纳:

(1)读准字音,字正腔圆(2)读出节奏,舒缓有度(3)读出情感,抑扬有致

七、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1、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颐则选择了大胆的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请结合学习生活谈谈你的观点。

2、联系社会生活说说怎样做才算得上是一位君子?

(此环节根据学生层次任意选择一个小题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八、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线的字词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陶后鲜有闻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理解性默写

(1)全文的中心句是:。

(2)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中用来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句子是。(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4)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5)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3、课文小结:

(1)《爱莲说》一文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两个陪衬,三种类型。作者以 作为线索把全文缀连成篇;而两个陪衬是指用 和 作为“莲”的正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即。(2)本文这种借赞美莲花来抒写自己人生志趣的写作手法叫。

八、教师小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板书设计:(师生共同完成)

爱莲说

周敦颐

1、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2、君子

3、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通达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令人敬重

4、衬托

5、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第五篇:爱莲说 教案

《爱莲说》教学设计

柳林镇中心学校 宋绍玲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作品的主题,理解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品味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作品写菊与牡丹的用意和作者为何对莲花的情有独钟。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导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出示课题,创设氛围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我们要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欣赏。

二、反复朗诵,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注意生字词的准确读音。2、学生朗读,检测自读效果

3、老师范读,听配乐朗诵,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三、分组自学,交流讨论。

1、分组自学 要求: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3、检测练习

1)、选出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谥

涟 A、yi fan zhuo man xie lian B shi fan zhuo man xie lian C yi fan di wan zhe lian D shi fan di wan zhe lian 2)、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

A、蕃(多)濯(洗涤)亵(亲近而不庄重)B、染(沾染)妖(美丽而不端重)亭亭净植(植物)C、焉(助词)鲜(新鲜)宜(应该)

D、噫(叹词)亭亭(耸立的样子)不蔓不枝(树枝)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与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花之隐逸者也

B、水陆草木之花 C、然虎之食人不常见

D、马之千里者

4)、翻译下列句子(略)

四、品味赏析,把握主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出了莲花怎样的特点,反映了莲花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自由讨论)角度 特点 品质

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洁身自好 形态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 品行端正 味道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以上问题与表格打在屏幕上,并配以出水荷花的图片)

2、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3、作者除了写莲花外,还写了菊花和牡丹,共有几处写到? ——共有三处提到,请学生朗读。

A、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 予 ——莲——君 子——同予者何人 世人——牡丹——富贵者——宜乎众

①、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

——因为菊花不与百花争艳,而在百草凋零的季节里傲然凌霜,独吐幽香,它是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隐士的象征。

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

《饮酒》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打在屏幕上,配以陶渊明的画像)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远离污浊的官场、喧嚣的尘世,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②、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因为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这在古书里不乏记载: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 刘禹锡 《赏牡丹》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凝(打在屏幕上,配以牡丹的图片)

这些诗文都描写了自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的空前盛况,充分反映了世人追求富贵、骄奢淫逸的庸俗世风。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③、作者为什么不爱菊花、牡丹,而偏爱莲呢?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可让学生联系周敦颐的生平事迹来分析)

4、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五、归纳小结艺术特色

a)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b)巧用衬托,突出主题

六、再次齐读,加深理解。

七、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1、学生汇报收集的荷花名句,并略作评析。

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B、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C、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岭

D、菡萏香销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 2、李渔的《芙蕖》

思考: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来描写荷花的?

——以时间为顺序,描写了荷花从萌发、生长、开花、花谢及结蓬的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的风姿。

3、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思考:1、这段文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同一生长时期的荷花的?

——从叶子的形状、荷花的颜色、荷花的香气、荷叶的波痕等几个方面来细描细绘的。

八、总结全文

九、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花,运用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正衬)

隐逸者

牡丹

(反衬)

富贵者

托物言志

君子者

下载爱莲说教案(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爱莲说教案(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理解蕃、鲜等词语的意思,理解疏通文章的文义。3、 从文中体会品味出作者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

    教案爱莲说

    《爱莲说》教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作品的主题,理解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2、通过品味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学习重点......

    《爱莲说》复习教案

    《爱莲说》复习课 一、导入: 古人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期中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

    爱莲说教案1

    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篇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

    爱莲说教案3

    《爱莲说》教案3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巩固对中心意思的理解。 【教学重点】 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

    初中语文《爱莲说》教案

    初中语文《爱莲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过程与......

    爱莲说(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爱莲说》教案 星塘学校:李美祥 爱莲说 周敦颐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字、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

    爱莲说 公开课教案

    2 爱莲说 周敦颐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字、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