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案

时间:2019-05-11 21:26: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说木叶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说木叶教案》。

第一篇: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学设计

尹 燕 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词名句。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

3、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

㈠、导入:

各位同学,正式上课之前我想先给大家复习一个成语叫“一字千金”,相信大家对这个成语的意思非常熟悉了。那“一字千金”是从哪个故事来的呢?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历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洋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为《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便流传至今。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二)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2、题目解说:“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三)、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一排排的,我们称它为什么?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谁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象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

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象一位铮铮铁汉,象鲁迅

(象姑娘还是象小伙子,象怎样的姑娘小伙子?)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 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落光了叶子 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树”与“木”的这种明显的区别呢?文中是怎么给我们讲述“树”与“木”的区别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分析这篇课文,文中自然会给我们答案。

首先,自己默读课文,概括每个段落的大意。

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由此可见,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从“木”所用的场合可以看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有落叶的景况。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不大想到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作者以周邦彦的词为例加以说明。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正因为有这个特征,所以《九歌》中的“木叶”才如此生动。而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是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是在蒙蒙细雨中,没有干燥之感,因此都与“木叶”的形象不同。至于“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而“落木”就连“叶”这个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从上面我们可总结出“木”有两个艺术特征: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

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7段是小结。

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我们应该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了吧?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同?

木叶:疏朗微黄(微黄干燥的叶子正在飘零,越来越少)

树叶:繁润青翠(就象窗外,偶尔飘落一两片)

⒌好这些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空阔 黄色--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饱满 绿色--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疏朗 微黄--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繁润 绿色--树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⒍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四)、迁移

⒈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 ⒉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⒊讨论分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爱慕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爱怜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当如湘云--钦佩

⒋倘有时间,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展示形象。

总结全文: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蒙娜丽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第二篇: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升古典诗歌鉴赏的能力。

2、熟读课文,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的情感差别以及作者的观点。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古诗词句子,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教学重点:

1、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在艺术领域的差别。

2、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木叶给我们传递什么暗示性的信息。

二、文本探究

(一)摆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 【提问】文章的题目是《说“木叶”》,这告诉我们本文主要讨论的中心是“木叶”,那么请问,文中告诉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

(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一段,筛选有效信息。)——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一词。【PPT展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提问】一般来说,我们“木叶”可以理解为“树叶”,为什么古代诗人几乎不使用“树叶”一词呢?

(二)析问题——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艺术差别

(1)“树叶”与“木叶” 【提问】“树叶”与“木叶”的差别点在于“树”与“木”,那么,二者有什么不同呢?

(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三段、第四段,筛选有效信息,回答“树”与“木”的区别。)

树——有生命力的,翠绿的,枝叶繁密的 木——没有活力的,枯黄的,树叶落尽的 【朗读】第四段最后两句话 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 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2)“落叶”与“木叶” 【提问】“树叶”会让人联想到饱满青翠的叶子,的确不适合秋风叶落的季节,那我们改用“落叶”是不是就可以符合秋天的意境了呢?(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五段、第六段)

落叶——强调的只是树叶落下的动态 木叶——不仅强调了树叶落尽,树干光秃秃的样子,还暗含着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朗读】第六段 第一句:“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第三句:至于“木” 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第五句: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过渡】由于“木叶”一词更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秋天疏朗干燥的特点,所以古代诗人就特别钟爱“木叶”一词了,甚至推陈出新,在诗中运用“落木”一词。比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比起“木叶”又有什么暗示性的信息呢?

(3)“木叶”与“落木” 【朗读】第六段倒数三到六行 “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 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三)下结论——“木叶”与“树叶”在艺术领域有巨大差别;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朗读】最后一段(第七段)“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 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三、拓展延伸 “树叶”与“木叶”不过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却一字千里,这种一字千里的差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下面就分析诗人为何钟爱“落红”“落英”而很少用“落花”的原因。

“落英”“落红”也就是“落花”之意,在古诗歌中“落英”出现的情况不少,《全唐诗》约有16句,《全宋诗》中约有36句,而《全宋词》就约有26句,但其中也有个别句“落英”不是做“落花”的意思。如:宋代诗人欧阳修的《暮春门有感》“春事已烂漫,落英渐飘扬”。陆游《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秋来更有堪夸处,日傍东篱拾落英。”秦观《如梦令》“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晏几道《浣溪沙》“凉月送归思往事,落英飘去起新愁”等等。以“落红”表落花意的也不胜枚举,《全唐诗》中约26处,仅《全宋词》中就约有91处,如:张先《天仙子》“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苏轼《水龙吟》“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

【提问】诗人们为何在当用“落花”时而弃之不用,却钟情于“落英”“落红”呢?

【结论】

一、花字出现的时间比英字晚,“英”在《诗经》中就有,如《有女同车》中“有女同行,颜如舜英”,而“花”字起于北朝(见《辞源》)。

二、“落英”“落红”与“落花”相比,前两者雅致,后者通俗。

三、意韵不同,“落英”状花瓣缤纷飘落之态,“落红”尽显花的明艳之色,这都是“落花”一词所不能勾画的事物形象和不能透露出的情味。

【过渡】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一个词往往能暗示出作者的思想追求或者情感态度,我们一起看看下面这些诗句能暗示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追求或者情感态度。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四、课堂活动

林庚,字静希。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毕业于清华大学,与季羡林等人并称清华园“四剑客”。后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年事已高的先生决意退出讲坛,为学生最后一次讲屈原和李白。开讲那日,名流如云,燕园为之拥塞。整整一节课,先生只讲了一首诗,却讲得激情飞扬,贯通古今,出神入化。在先生的讲授中,长眠千古的屈子和诗仙神奇般地复活了。这堂课下来,听者皆感慨:诗歌竟然可以讲到这个境界!

是的,读诗可以获得心灵的抚慰,而写诗亦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初学写诗,可以从一些小片段写起,重在灵感与坚持。

下面,请同学们每人写一首关于秋天的小诗,展示给大家!【过渡语】: 老师根据木叶的形象也写了一首诗,与同学们分享。配乐诗朗诵《听见叶落的声音》。

傍晚,天灰蒙蒙的,像个委屈的孩子,眼里噙满了泪水;

秋夜,眼帘紧闭,在她微微的鼾声中,我听见,一片叶落的声音; 清晨,窗子微合间,溜进一丝泥土的气息,我看见,一地斑斓; 原来,银杏与红枫,相约在昨夜,悄悄和秋天见了个面。

五、课堂小结及板书

《说“木叶”》一文从“木叶”出发,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以及丰富的诗句,诠释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深奥道理,让学生在体悟诗歌魅力的基础上,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说“木叶”》 树.叶——木. 叶 落.叶——木.叶 木叶——落木

六、课后作业

1、搜集整理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及情感特征。

2、阅读文章《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积累写作素材。

第三篇:《说木叶》 教案

《说“木叶”》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学习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培养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初步培养、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教学方法:

1、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 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3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面对飘零的落叶,古往今来无数的诗人,将之定格成永恒的风景,凝聚成挥之不去的情结。诗词填空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论明确,以上诗句中“落木”与“落红”分别是“落叶”与“落花”,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却用“落木”与“落红”?这个问题我们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来作解答,导入课文学习。

二)释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三)作者介绍(指生读屏幕上内容)阅读思考 1.“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2.“树叶”与“木叶”的潜在意味有何不同? 3.“落叶”与“木叶”的意味有何不同? 4.“落木”与“木叶”的意味有何不同? 5.“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

四)研读课文(老师作方法指导:各种读法结合,通过抓文段中关键词句,筛选有效信息,来把握文意,回答有关问题。)

1、略读文章前三段,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本文谈到了一个什么文学现象?‘‘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2)“木叶”是什么?对此作者有何质疑?“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 “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追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追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引1: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叶: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树与叶之间的联系:树与叶之间的形象并不互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着密密层层林荫的联想因此树叶可以简化为叶。

3)“木叶”到“落木”,其与“落叶”或“树叶”的不同,关键点在哪? 4)小结前三段:我国历代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一形象,其关键在“木”字。(下文具体分析“木”的特征。

2、重点研读第4、5、6段(全文中心)1)读第4段,探讨以下问题:(1)“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秋风叶落的季节中(2)生读这段内容,找出引用的诗句,仔细体会其内涵。(方法:找文中关键词句来谈)

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诗中“高木与 “高树”的不同意味。(方法提示:朗读感悟,划出文中关键词句,相互讨论交流)“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枝叶繁茂乃至层层树叶的波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2、讨论:从特征、意味、实用场合等方面总结“树”与“木”的不同。

特征 树:繁茂的枝叶;枝叶绿色,树干褐绿色。木: 枝大疏朗;黄色,本质的干燥。

意味 树:饱满,飘零。木:疏朗,干燥,空阔。

场合 树:满树叶子吹动,浓荫密密层层,没有悲愁。木:秋风叶落,常跟离愁别绪联系起来,有悲愁。小结:“木”和“树”的区别:

3由此概括出“木”在形象上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4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1、引出议论话题;

2、作为例证,使得下面的析理有凭有据;

3、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蕴,表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木”是否还有别的特征?引入第6段研读。)

2)读第6段,明确下列问题:(1)比较:“木”和“树”的区别:

3)概括“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2)根据“木”的形象特征,品读比较文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与“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蕴。(方法提示:朗读感悟,抓关键词句,相互讨论,合作探究)

(3)填表比较“(落)木(木叶)”与“树(叶)”的不同,进一步明确“木”的特征,以突出强调。3、2、理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3)杜甫为何用“落木”而不用“落叶”?

小结: 原来“木”仿佛本身就带有落叶因素,颜色是微黄的,触觉是干燥的,让人想起清秋的性格,游子的漂泊。而《登高》正是作者经历“安史之乱”寄寓夔州所作,诗人饱尝战乱颠簸,长年漂泊,老病孤愁集于一身,诗人就是在这样一个深秋独自登高望远的。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 “树叶”:浓密繁华;----“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落木”:以“木”代“叶”洗净叶的繁密,更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意。

4、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明确:可见,“木”之所以有了那样的暗示性内涵,全是由“传统”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呢,从文学上来说,尤其是从诗歌的“意象”上来讲,这个“传统”就是历代诗人们的诗句所够成的文化氛围,即一句句诗中的意象赋予了该意象的暗示性内涵,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说“洞庭波兮树叶下”又会如何呢?

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木叶”、“落叶”其意象没有离开一个“愁”字。时令到秋,一年快完,古人由此联想感叹:人到中年,一生将逝。古代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亲,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对肃杀、萧索、冷落的秋景,凄然悲凉之情随之而生(触秋景而生悲情),看到“木叶”、“落木”,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4)读第5段,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作者又是如何具体阐释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5)分析“木”何以会有如此特征,探讨诗歌语言的潜在暗示性问题。明确:(1)文中是怎样具体阐述这一问题的,结合实践准确把握其内涵。(2)明确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观点是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所在。

3、读第7段,作全文小结。

4、全文思路梳理,整体把握。

启示与收获1.阅读与欣赏的过程就是咬文嚼字的过程。2.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 敲”。3.文学的魅力在于联想。4.不断创新才能始终保持文学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五)拓展练习。

五、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六)运用文中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这一观点,学以致用,作连线题。

练习请从“落花”“落红”“乱花”“乱红”中选择合适的词填入下面诗句空缺处,并说明理由。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六)课堂总结。最后用一首小诗来结束今天的这堂课: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有激情,有修养的人。.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关问题。(8分)

山中

山中

王勃

王维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5.两首诗都写了“山中”的落叶,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答:

15.填空。(6分)

(1)古代散文有许多劝说君王爱民的名句,如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①_

”;杜牧《阿房宫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②_

_,谁得而族灭也?”。也有许多经典的写景的名句,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③

。”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④

。”(2)著名评论家里健吾评论

⑤__(作者名)的《边城》说,《边城》是“一部田园诗的牧歌式的杰作”。

(3)俄国短篇小说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刻画了一个典型的套中人形象

⑥__(人物形象名)。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作此诗时,诗人身处长安,当时的长安已被安史叛军占领。②原指晋人殷浩忧 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9(1)诗歌第二联,诗人是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内心感情的?(4分)(2)结合诗歌和写作背景分析本诗的主旨。(4分)

17.下面的材料是用来准备《谈谈豆腐》这篇说明文的,为了做到条理清楚,请将这些材料分三类进行概括。(每句不超过8个字)(6分)6.

①豆腐中含有丰富的硫胺素、核黄素、烟酸。②吃豆腐可以清热、利尿、益气宽中、消胀散气。③拌豆腐清凉可口,鲜嫩色美。④用豆腐一斤,麦芽糖二两,生萝卜汁一杯,混合煮开,一日两次可治哮喘病。⑤豆腐可以煎,可以炒,可以涮。⑥豆腐对便秘、下血、白浊、乳少有明显的疗效。⑦鱼头豆腐、砂锅豆腐、麻辣豆腐都是我国驰名中外的传统名菜。⑧根据科学分析,二两鲜豆腐中含有蛋白质7.4克,脂肪3.5克,钙227毫克,磷57毫克,铁2.1毫克。

7.(1)概括

,归此类的序号:

(2)概括

,归此类的序号:

(3)概括

,归此类的序号:

14、(1)、第二联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通过对天气、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融情手景),表现了时局的混乱和危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8.(2)、作此诗时,国家正处于**之中,战场上战斗异常惨烈,困居长安的诗人一心救国却苦无机会,一腔烦闷无处排遣,只能以手在空中划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命运的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以及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

17.(6分)(1)、豆腐的吃(做)法。序号:3、5、7(2)、豆腐的营养。序号:

1、8(3)、豆腐可以治病。序号:2、4、6

第四篇: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文中引用的古代诗句的含意。

2.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养成良好的读诗习惯。【教学重点】

1.抓出主要信息,搞清层次关系,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教学难点】

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教学方法】

1.自读法。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仔细体会本文所辨析的“木叶”“树叶”“落木”的细微区别,教师适当点拨,由个别推及一般,使他们明白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2.探究阅读,让学生通过鉴赏实践,提高诗歌的解读能力。【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花落水流红》“少年的我一瞥见这片名就感受到一种不幸的凄艳之美”,“这个自然环境物象为什么一下子抓住了我,使我莫名其妙地感伤起来,我却说不清楚”。——流沙河 【预习作业】:画出引用的诗句并整理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秋风微送,树叶纷纷,洞庭湖上潮飞浪涌。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洞庭水掀起了波澜,树叶开始在秋风中飘落。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落叶纷纷,水波涌动,一轮秋月照在江边,白云在山头驻足。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北国)秋风吹起满地黄叶飘扬飞舞,犹如南方的洞庭千顷湖水在奔腾汹涌。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橘树有天造地设的美质,为适当的水土来到南方。

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桂树群生在偏僻幽静的地方。

7、“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古诗十九首》)庭院里的那棵嘉树,枝繁叶茂,花开得很繁盛。

8、“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柳枝柳叶茂密,鸟儿穿行受阻,风儿轻微,柳花飘落也缓慢

9、“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皎洁的月亮有云烘托,娇艳的红花绿叶相衬。

10、“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思妇在水边捣衣)看见平地上秋风起,树叶落,想念丈夫所在的北方边塞之地也该秋云飘飞了吧。

11、“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秋天,少妇在寒风中捣衣,砧杵相击声中,树叶纷纷下落,远在辽阳的丈夫久戌不归已多年。

1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千山万林秋叶瑟瑟飘零,万里长江流水滚滚逝去。

13、“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庾信《哀江南赋》)

(梁军溃败奔逃)如寒风中落叶纷纷,一路溃逃到遥远的湖南涔阳浦的水边。

14、“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

(柳恽关山行旅)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上,寒风吹拂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15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树高风悲,风吹动着树枝树叶,象海水掀起了波澜。

16、“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正午的阳光下,树荫清凉又圆正。

17、“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美丽的姑娘容貌艳丽,性格娴静,她在岔路口采桑叶,柔嫩的桑枝轻轻摇动,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

18、“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我家)在这静静的秋夜处境寂寞,家境贫寒,灯下我们俩的容颜已经衰老了,正象秋雨中的黄叶树。

19、“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太阳下山了,秋风起来了,落叶飘飘绕枝而落下。【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花落水流红》“少年的我一瞥见这片名就感受到一种不幸的凄艳之美”,“这个自然环境物象为什么一下子抓住了我,使我莫名其妙地感伤起来,我却说不清楚”。——流沙河(正是文字内在的潜质在抓住了我)

【文学常识】林庚,福建闽候人,1910年2月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著名学者、诗人,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天问论笺》、《空间的驰想》古典文学专著,《 夜》《春野与窗》《问路集》等新诗集。

提出著名的论点:“盛唐气象”对盛唐诗歌的艺术概括“少年精神”。

【初读课文梳理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难懂的诗句。教师巡视并帮助解决。2.学生再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四人一小组交流后明确:

第1自然段,以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

第2自然段,探寻古诗中多用“木叶”的理由,排除了诗人们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由“木叶”而“落木”,指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第3自然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自然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自然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第6自然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7自然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

345678-

第五篇:说“木叶” 教案

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1、说“木叶”(林庚)·教案

【教学目标】

Ⅰ、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Ⅱ、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㈠、导入:

各位同学,有个成语叫“一字千金”。对我而言,第一次领略到一个字的分量,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次作文评析课上。当时我对自己的文章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赞赏。记得老师进来后的第一句话是“有一篇文章,我就冲它用了一个字,我给它打95分。打这样的高分,对我来说,是极为难得的。”同学都充满了好奇,老师接着说“这个字就是一个'悟'字。我们的同学都说我学到了,我明白了,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而这位同学却用了一个'悟'字,难能可贵。”这篇文章不是我的,在羡慕的同时,一个字在文章中的分量就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上。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㈡、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象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 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象一位铮铮铁汉,象鲁迅(象姑娘还是象小伙子,象怎样的姑娘小伙子?)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 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落光了叶子 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同?

木叶:疏朗微黄(微黄干燥的叶子正在飘零,越来越少)树叶:繁润青翠(就象窗外,偶尔飘落一两片)

⒌好这些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空阔 黄色--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饱满 绿色--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xiexiebang.com 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疏朗 微黄--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繁润 绿色--树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⒍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㈢、迁移

⒈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

⒉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⒊讨论分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爱慕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爱怜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当如湘云--钦佩

⒋倘有时间,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展示形象。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xiexiebang.com 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总结全文: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蒙娜丽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㈣、作业布置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xiexiebang.com

下载说木叶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说木叶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教学目标】 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教学......

    教案《说“木叶”》(大全)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课文概述】本文是选读课文,所以准备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自主思考,理解"木"的特征和“木叶”的含义,并扩展到课外,让学生感受诗歌意象......

    说木叶 教案★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

    说“木叶” 经典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⑤ 必修 9 说“木叶” 林 庚 教案 A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

    《说“木叶”》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 教案 高凤梅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

    说木叶教案

    九 说木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培养学生筛选课文中的主要信息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