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
八
【古诗相关资料】
《观书有感》这两首诗都是朱熹的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一》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但如果不读书,原有的知识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会不断更新。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又是一篇针对学生进行热爱学习教育的好教材。
《其二》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漂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若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教学目标】
1.能梳理、总结找书读的方法。
2.能借助比喻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
3.能把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并抄写下来。
4.初步了解欧阳询楷书的用笔、结构等特点,欣赏欧阳询的楷书艺术风格和表现形态,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
5.朗读、背诵《观书有感》。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比喻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
2.能把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并抄写下来。
3.朗读、背诵《观书有感》。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梳理、总结找书读的方法。
2.能借助比喻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
3.能把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并抄写下来。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交流平台
1.教师导入:同学们,语文园地里面包含着丰富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去汲取里面丰富的营养吧。(板书:语文园地)
2.引导讨论:你喜欢读哪些课外书?平时除了阅读老师、家长推荐的书,你自己还会主动找什么书来读?(生自由发言)
3.引导思考:你是如何找到自己想读的书的?可以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找书读的方法吗?
预设:同学间相互推荐阅读,去图书馆、书店“淘书”等。
4.引导发现:“交流平台”里有五位小朋友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方法,读了这五个小朋友说的话,你收获了什么呢?
预设:第一个小朋友问大家平时是怎样找书读的,喜欢读什么书。其他小朋友分别谈了自己找书读的方法:沿着课文找书读;读同一类的书;读同一作者写的不同的书;读各种各样的书。
第一个小朋友从中受到启发: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从读整本书到读同一类书。
(板书:由一篇文章到整本书,由一本书到一类书)
5.引导思考:同学们,你们在课外阅读时受到了什么启发吗?马上临近寒假了,你能说一说你的寒假读书计划吗?(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本次“交流平台”的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交流,分享自己平时找书读的经验和方法,对其他同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让学生更好地知道如何找书读,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
板块二
词句段运用
1.仿写比喻句。
(1)朗读体会: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三句话,圈画出句子中和“书”对应的词语。
课件出示:
l
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l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l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2)思考: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板书: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生总结,汇报。
(4)教师小结:这三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一句话把书比喻成长生果;第二句话把书比喻成营养品;第三句话把书比喻成朋友、故地。这三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又形象,体现出了书的重要性,引导我们要去读书,爱读书。
(5)引导交流:我们还可以把书比喻成什么?
预设一:书就像一个聚宝盆。
预设二:书籍是登山靴,帮助我们一步步登上人生的顶峰。
2.句子排序。
(1)将下面的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把序号填在括号里。读一读,再抄写下来。
课件出示:
()阅读是什么?是吸收。
()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
()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
()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写作是什么?是表达。
(2)点拨: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几句话,思考哪些句子在讲同一个意思,哪些句子是在总述,提示主要意思。先小组讨论,后全班展示。
预设:第一句和第三句都是在讲“吸收”,第一句是总述,第三句是具体说明;第四句中“阅读和写作”这句话,提示要先排列有关阅读的句子,再排列有关写作的句子。
排列的顺序是:1
(3)朗读体会:请同学们把排好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体会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4)请同学们将句子按顺序抄写下来,抄写时注意行款整齐,要有一定的书写速度。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朗读句子,体会句子是如何借助形象的比喻表达对书的看法的,感受句子的生动描写,最后能借助比喻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引导学生梳理第二题中每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根据句意,理清句子间的关系,排出先后顺序并抄写下来,体会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板书设计】
找课外书
由一篇文章到整本书
语文园地
由一本书到一类书
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句子排序——意思连贯,抄写整齐,有速度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了解欧阳询楷书的用笔特点和结构特点,欣赏欧阳询的楷书艺术风格和表现形态,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
2.朗读、背诵《观书有感》。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书写提示
1.课件出示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图。
课件出示:
2.引导交流: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了关于欧阳询和《九成宫醴泉铭》的哪些相关信息呢?(学生自由发言)
3.阅读材料: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相关信息,找到并圈画出描写欧阳询楷书的用笔和结构等特点的词语。对照《九成宫醴泉铭》(局部)图,说说自己的感悟。
预设:欧阳询是初唐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用笔方整,笔力刚劲,点画的起、收及转折处一丝不苟。字形竖长,各部分之间穿插巧妙,结构十分严谨。整体上显得既平正端庄,又险劲生动。《九成宫醴泉铭》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
4.课件播放书写视频资料。
5.引导思考:你知道练好书法要注意什么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阅读材料,初步了解欧阳询楷书的用笔、结构等特点,通过欣赏欧阳询的楷书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态,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
板块二
日积月累
1.自由读古诗《观书有感》: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先猜一猜,再借助工具书验证或小组交流学习。
课件出示古诗。(板书:观书有感)
课件出示: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2.引导思考:古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内容写的却是“半亩方塘”“天光云影”“春水生”等景物?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点拨:把古诗描述的景象和“观书”的感想结合起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大意,体会其中比喻的生动与形象。
3.课件出示注释:
课件出示:
鉴:镜子。
徘徊:来回走,这里指天光云影来回移动。
渠: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中的水。
那得:怎么会。那,同“哪”,怎么的意思。
如许:如此,这样。
蒙冲:古代战船。
一毛轻: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的时候。
中流:河流的中心。
4.古诗大意:
(1)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天空的光辉和云影一起映入水塘,随波晃动。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源头在为它输送活水。
(2)昨天晚上,春江水涨,漂浮起来的大战船就像一根羽毛那样轻。往日舟大水浅,很多人白白花费了很大力气也推不动它,而现在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了。
5.朗读体会。
教师点拨:作者用形象的比喻描绘自己“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描写揭示深刻的哲理。
《观书有感》(其一)告诉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更新和发展,汲取新的知识,像不断有源头活水注入塘中那样,才能使内心澄明。(板书:不断学习、更新和发展)
《观书有感》(其二)告诉我们:只有博览群书,注重积累,做学问的时候才能运用自如。(板书:博览群书、注重积累)
6.引导交流:同学们,结合这两首诗的学习,你们能说说自己的读书体会吗?(生自由发言)
7.朗读、背诵《观书有感》。
8.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把握诗歌的意思,再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把握内容,这样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思。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思考自己的读书体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精彩片段
语文园地八
《观书有感》其一
师:我们来学习《观书有感》其一,我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古诗。在朗读前,我们先来总结一下朗读诗歌的方法。
生1:朗读诗歌前,要先划分节奏。
生2:朗读诗歌的时候,我们要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和音律美。
生3:朗读诗歌的时候,节奏要不紧不慢。
生4:朗读的声音要洪亮。
生5:朗读的时候,要带着感情。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现在,我请一位同学给这首诗划分节奏。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请同学们根据划分的节奏,大声朗读这首诗。
生自由读,齐读,个性读
师:我们要根据节奏来朗读,在节奏处适当拉长读音,这样读起来就会抑扬顿挫。
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从文字上看,却是写的田园风光。思考:这风光和读书有怎样的联系?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觉得从后两句可以看出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理解成要想使自己的知识更新,思想更新,一定要像有源头的池水那样,不断有新知识的注入。
师:你说得太好了。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师:读了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1:我们要加强学习,否则会知识陈旧,思想僵化,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生2: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滞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就会被社会淘汰。
【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其一:不断学习、更新和发展
其二:博览群书、注重积累
【教学反思】
1.在“交流平台”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以交流内容为基础,引导同学们概括并拓展,让他们在自学的基础上达到对知识的梳理,再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开展交流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在“词句段运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把握句子的内容,梳理句子表达的意思,再借鉴模仿、感悟体会,加深对句子的理解,从而进一步了解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在“书写提示”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看课文中的图片,欣赏欧阳询楷书的特点,再自由交流自己的感悟,最后通过抓住关键词语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在“日积月累”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自由朗读感悟,再在恰当的时机进行点拨,让学生体会诗句中比喻的生动与形象,从而进一步感知古诗的深刻哲理。最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经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