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

时间:2019-05-11 20:4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师说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师说教案》。

第一篇:师说教案

▲语言知识积累 1.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2. 古今异义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 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如:小学而大遗,吾示见其明也。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今义:许多人。

所以

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 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3. 一词多义

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贤: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识别,动词)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知道,了解)4. 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中的“师”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圣人之所以为圣,之所以愚人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5. 虚词的用法

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如“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的”。如“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如“ 君将哀而生之乎”。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作动词,“到”、“往”。如“吾欲之南海” 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 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如“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如“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作定语。如“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 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如“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前瞻•预测 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而耻学于师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不拘于时,学于余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答案:A(A项中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前一个“师”是动词“从师学习”,后一个“师”是名词“老师”;C项中前一个“于”是介词,表所向,后一个“于”是介词,表被动;D项中前一个“乎”是介词,相当于“于”,后一个“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呢”)[句式积累] 1. 判断句: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2. 被动句:

①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3. 宾语前置句:

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 而耻学于师。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4. 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②(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③(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5. 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前瞻•预测

把下面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各句的句式特点。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不遗,吾未见其明也。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④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答案: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

②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

③现在那些“上层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这些人,岂不是可以奇怪的么!④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了,不被时俗拘束,来向我学习。

第二篇:《师说》教案

师 说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荀子的《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韩愈《师说》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思考:

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当时人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词句。

四、研读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2.人为什么要从师?当以何人为师? 老师的重要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终不解矣。

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第二段分论点是什么?是如何论证从师的重要性的?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本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

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于其身,耻学于师

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3.第三段核心句(论点)是什么?是怎样论证的?

圣人无常师。

援引例证。以备受推崇的圣人孔子的无可辩驳的言论和实践为例,说服力极强。4.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缚?

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的“六艺经传”;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响,拜韩愈为师。

五、总结

本文开头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老师的重要作用和人的认识规律方面阐释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二段先提出师道之不复的观点,然后通过三组对比,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第三段以孔子事例,赞赏李蟠从师,从正面阐明从师道理,文章观点鲜明,思路清晰,围绕从师反复论证,又处处照应,结构严谨。

六、作业:1.背诵全文 2.《学海》练习

第三篇:师说教案

11、师 说

韩愈

一、学习目标

1、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进一步提高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能力。

二、重难点

1、重点:本文的结构层次、论证方法及文言基础知识。

2、难点:尊师重教思想和以能者为师风气的熏染与培养。

三、课时安排:2课时

诵读课文,探究以下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第一段中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从师的必要)第一段分五层论证中心论点 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②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③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④正面提出择师标准:以道为师,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第二段作者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来论证的?

运用正反对比(横向)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通过对比从反面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3、第二段与第一段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第一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

第二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重要性。

4、文章第三段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

用历史事例正面论证中的论点。先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然后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用事实论证了分论点和中心论点。再用孔子言加以论证。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5、文章最后一段和前文是怎样照应的?作者写这一段用什么作用?

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照应了文章第二段。作者赞扬李蟠“能行古道”照应了第三段。

作用:本段总结全文,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为“学者”从师树立了一个“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

6、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①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②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③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④奖励后学等。作业:熟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四篇:师说教案

《师说》优秀教案

2008年01月15日 星期二 下午 07:19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思考: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当时人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词句。

四、复读课文

1、研读课文第一段

方法:(1)教师范读课文。

(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 古:用来„„的 凭借

今:因果关系连词 从而 古:跟从„„并且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词语活用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5、讨论:

我们今天所说的“自学成才”是不是与韩愈说的“必有师” 相矛盾?韩愈所说的“道”指什么?我们今天要以什么为师?

6、总结本段

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 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7、背诵本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提名背诵。

2、提问个别字词。

二、研读第二段

1、指导朗读。指导正确断句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2、词句辨析

师道者不传也久矣(从师的道德风尚)

吾师道也

(学习道理)

师道之不复

(从师的道德风尚)

惑而不从师

(老师)吾师道也

(学习)师道之不复

(从师)

不耻相师

(学习)

3、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 古:一般的人众人 今:许多人

小学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4、重点句子解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5、读本段。思考: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为什么韩愈要这么说?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结果。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6、讨论:《劝学》中有一句与本段中“圣人”、“愚人”的论述相仿,是哪一句?你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之师有何区别?你认为韩愈对“君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看法是否符合现代观点?

7、教师总结,学生背诵本段。

三、作业:背诵当堂所学的内容。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

2、字词

二、分析第三、四段

(一)第三段

1、指导朗读

2、自译:师,不必 古指“不一定”今指“不需要”

3、简析:列举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从师的重要性 以孔子为例的好处:一石三鸟,典型精当

1)阐明了从师的意义;2)也说明了从师的3)与“古之学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

(二)第四段

虽为附记性质,但是紧扣中心。作者赞扬李的“不拘于时”、“行古道”,也是对士大夫的有力批评。既针砭了时弊,又通过李来倡导了从师。因此结尾虽然简单,但有力地照应了开头,围绕了中心。

(三)问题探讨:

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缚? 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而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的“六艺经传”;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响,拜韩愈为师。齐白石有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结合《劝学》《师说》的内容来分析一下?

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劝学》认为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学不可以已”,永远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师说》中认为学习是为了闻道解惑。——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作为现代人,黑塞论述得更全面,他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取教养的途径,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并非是为了提高某种能力或本领(因为那样的学习过于功利),而在于寻找生活的意义,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没有追求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只能满足一般的生存需求。

三、分析论证结构。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阐述(必要性、原则)反面阐述(对比)例证:孔子

附记:赞扬

四、体会语言:整散结合 顶真手法。

五、作业:背诵全文;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请找出下面这些文言特殊句式的例句并翻译,①判断何

②被动词

③宾语前置句

④介词后置句

⑤省略句

[明确]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②不拘于时 译:不被时俗束缚。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译: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⑤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译: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

第五篇:师说教案

师 说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1、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2、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1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正音,师范朗读

三、串讲课文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其,人称代词(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形→意动)②吾从而师之(动→意动)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作“以……为师”讲 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4)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宾+为+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为耻

四、研习探究

1、这篇文章为谁而作?文中有没有信息?

【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他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能行古道

3、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三两段,相互讨论完成答案,教师总结明确)【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明确】择师的原则:

①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点拨分析: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

小结: 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

5、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

【明确】

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小结: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五、拓展

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② 一千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民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

下载师说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师说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师说》教案

    《师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说”这种文体,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以及“师”、“传”、“从”等实词和“之”、“其”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背诵全文。 2、过程......

    《师说》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师说》教案3 一、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 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

    《师说》教案

    师说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 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

    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 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

    《师说》教案

    教材分析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

    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掌握古汉语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学习......

    《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及“古文运动”的文学常识。2、读懂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