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案

时间:2019-05-11 21:08: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技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技教案》。

第一篇:科技教案

第1章

第1节

科学在我们身边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通过探究和实验可以了解自然现象并对一些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理解科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会沉浮的气球”、“喷泉”实验、在水槽里游动的金鱼、活鲫鱼、课件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如何鼓励学生观察、思索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教学过程:

教师讲述:先给同学们看一段动画片,开心一下。(播放动画片)

在小学常识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广袤的宇宙、神奇的生物、形形色色的物质,由它们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我们就生活在这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这里有无数奇妙的现象,并且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P2、P3的图,(奇妙的大自然、不断变化的自然界)。展示8月6日西湖上空出现的彩虹图片。

另外老师剪辑了一组反映大自然的影片,给同学们欣赏。不过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观看时注意,你从这组影片中发现了哪些自然现象?记录在纸上。一会我们交流。笔和纸准备好了吗?(播放影片)学生交流。教师给予评价。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用

一、两句话说明感兴趣的理由。)学生活动 教师讲述:讨论了这么多的自然现象,你们有没有产生想提问题的冲动呢?比如说:天空为什么会下雨?夏天雨后为什么能出现彩虹?蚂蚁为什么要搬家?蜘蛛为什么要织网?等等问题。你产生了问题吗?(学生自由提问,略。这里最好由同学帮助他解答这个问题)。

教师讲述:学习了《科学》这门课程,你们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能产生这些问题,说明你们有智慧,具备科学研究的动力。事实上,人类就是在不断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科学的规律。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呢?《科学》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呢?(出示投影片:科学的涵义)其实,每一个自然现象都可能产生疑问。每一个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

请同学们看一段影片(播放动画影片:伽利略发现单摆)问题:哪位同学能说说其他科学规律被发现的小故事吗?(学生自由回答,牛顿的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等,略)教师讲述:有的同学很崇拜歌星、影星、球星。(出示投影片:身边的科学家)那么,你认识他们吗?(学生回答,略)球星、歌星、影星他们给我们的是一种时尚,而科学家们给我们的是精神、是智慧。这是一种永恒。

科学家们在发现科学规律的过程中,都是(出示投影片)先仔细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发现问题、认真思考、积极设计实验、找出规律、把科学规律运用到生活实际,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只要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师出示装有金鱼的水槽。

教师讲述:下面我们就来观察水槽中的金鱼,你看到了哪些现象?(学生回答,略。出示投影片)下面我们就来探究金鱼在缸内上下游动的现象吧。请同学们按照上述的科学方法来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1、观察现象:金鱼在缸内上下游动

2、提出问题:金鱼为什么会在水里上升和下沉

3、积极实验:教师演示P4实验,学生仔细观察,得出规律。

4、猜想:鱼的身体内有类似气球这样的结构。

5、验证:教师解剖鲫鱼,找到充满气体的鳔。教师讲解:鳔的大小在不同水层中会发生变化。鱼在水中的沉浮与鳔的大小有关。其原理与装有不同气体的气球在水中的沉浮相似。我们人虽然不能像鱼儿那样在水里自由地上下游动,但我们能运用自己的智慧,模仿鱼儿,制造出潜水艇,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就和鱼的鳔类似,可以通过调整水柜(专门用于注水、排水的结构)的气体量,来控制潜水艇的上升和下沉。

教师讲述:经过长期的科学探索,人类对自然界的许多问题已经找到了答案,对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但是,科学的发展是无穷尽的,人们会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正是这些无尽的问题引导着我们去探索、去创新,推动科学不断地向前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对环境的认识,教师提问:科学技术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那些便利? 学生讨论。

教师讲述:老师给同学们推荐一本书,是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主编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找老师借阅。

教师提问: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不利的方面,你知道哪些不利的方面吗?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讨论了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学好科学知识,学会科学探究的本领,对我们今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教师布置课后要求:请同学们按照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P5页“喷泉”实验,写出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回家后动手实验、查找资料、找出原因。如时间有余,请几位同学读《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片段。完成学习反思

第1章

第2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第1课时

长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测量的意义。知道长度和体积的单位及其常用单位。(2)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3)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2.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了解科学探究过程

3. 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直尺,三角板,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细线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测量的意义

1.通过关于测量的小故事引出测量是一个将待测量与同类标准量比较的过程,并举实例让学生直觉的判断长短,大小和远近,感受一下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2.引导学生说出各种长度测量方法,如用伸开的双手去量,用脚步去量,让学生知道测量长度也是一个比较的过程,使学生对长度的测量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3.提出思考问题:我们的感官对长度的判断可靠吗?

分析教材中的插图,说明感官知觉判断往往会产生偏差。要准确的测量长度,必须借助长度测量工具,还要规定长度“公认的标准量”,即长度单位。二.长度的单位

1.请同学们目测自己科学课本和课桌的长度,宽度,把目测的数据记录在本子上,择要板书。分析学生所测数据,指出其中的缺漏,选出有代表性的进行讲评:如有的学生只写出数而没写单位,单位使用混杂等等。强调指出,测量结果只写出数字没有单位是无意义的。

2.介绍长度的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微米,纳米等单位可以适当介绍,以激发学生兴趣。

3. 举出一些物体长度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长度的单位 4. 介绍“北京-杭州”的空间距离,“不同物体的空间尺度”等内容,让学生对各

种物体的空间尺度有一个较为整体的理解,有一个可比性。三.正确使用刻度尺

1.熟悉刻度尺:介绍零刻度线,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

让学生观察铅笔盒中的直尺,三角尺等,找出零刻度线,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 2.练习使用刻度尺:

(1)介绍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放,看,读

(2)学生使用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分析学生所测数据,加以修正。3.思考问题

(1)如果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已磨损,刻度不清,怎样测量?

(2)《科学》书宽度在16.8厘米和16.9厘米之间,该怎样读数? 四.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1.估测长度时,可利用身边的尺子进行粗略的估测。介绍身体上的尺子。2.介绍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测量工具 3.思考问题

(1)选择刻度尺是不是越准确越好呢?

(2)为装玻璃和窗帘都要测量窗户的长度,应分别选用什么样的刻度尺? 五.特殊的测量方法 问题:

1. 根据地图怎样怎么样计算北京到杭州的铁路的实际长度? “化曲为直法” “滚轮法”

2. 何用刻度尺测量乒乓球的直径? “卡尺法”

3. 如何测量《科学》书中一张纸的厚度? “累积法”

第2课时 体积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长度和体积的单位及其常用单位。(2)熟悉量筒和量筒上的刻度。

(3)学会用量筒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2.科学探究目标:初步了解科学探究过程

3.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量筒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量筒,量杯,饮料瓶,橡皮泥,木块,冰糖,细沙,铁块,大头针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体积

引入:课前让学生收集带有体积标识的商品,如饮料瓶,洗发水瓶等,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体积标识,引出体积的概念。二.体积的单位

1.了解各种常见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感受体积的单位

做一个1立方米的箱子,从其一个角处切割出1立

方分米的小箱子,让学生感受单位的大小。1立方厘米可以用手指头来比较。3.总结日常生活中测量体积有两种方法:用标准量去比较,用测量工具测量 三.液体体积的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

1.量筒:实物投影量筒,师生共同观察,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刻度单位:毫升(2)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3)使用方法:把量筒平放在桌面上,视线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4)思考:俯视或仰视对结果回造成怎样的影响? 2.学生动手实验:练习使用量筒及读数

3.量杯与量筒的比较:实物投影量筒和量杯,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你觉得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2)你觉得量杯的刻度均匀的,刻度值应该如何标?(重点解释为什么量杯的刻度是不均匀的)4. 自制量杯的展示

课前让每一个学生都自制一个量杯,课上让学生展示自己量杯,并讲解自制过程和选用的标准量并分析每一个量杯的优缺点。或者个别学生的自制过程可排成录象,在课堂上演示。思维扩展:形状非常不规则(如可乐瓶)的容器能不能制成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 四.任意物体体积的测量

1.课前让学生每个人准备3样东西,并设计方法测量其体积。课上让学生针对一样东西讲一下自己设计的测量体积的方法并做演示。

2.教师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给予一定的点评,最后总结归纳出测量体积几种情况:

(1)液体体积测量:直接用量筒或量杯测量

(2)形状规则固体体积测量:测出数据,代入公式计算(复习立方体,柱体体积计算公式)(3)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排水法

探究1:若被测物不能沉于水下怎样测量体积,如木块? 探究2:溶于水的物质怎样测量体积,如冰糖?

(提供实验仪器,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较好的组到前面演示,分析每一种实验方案的优缺点)。

课题:

第一章

第3节

观测太空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著名星座和恒星。

2.掌握观测星空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通过探究,实际感受天文观测研究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宇宙的兴趣。

4.学会使用星图,了解当地的四季星空。

5.了解我国古代在天文观测上的贡献,为科学地认识宇宙打好基础。教学重点:如何找北极星;使用活动星图观测四季星空。教学难点:活动星图的制作和使用活动星图观察四季星空。教学安排:本节建议2课时

课前准备:制作好的活动星图、课件、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演示实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请同学们看一段动画片。(播放《圣斗士星矢》)提问:圣斗士代表宇宙中的什么? 回答:星座

提问:那星矢代表什么星座呢?黄金圣斗士又代表什么星座呢?

回答:星矢代表天马星座,黄金圣斗士一共12个,代表黄道十二星座。提问:什么是星座?天空中有多少星星呢?(如有同学回答,则让他们自由回答。)请同

学们翻开课本第98页。

讲解:由于天上的星星很多,决大多数是恒星(在天上的位置基本上看不出来变化),用人的肉眼能看到大约6000颗。茫茫星海,常常使很多人望而生叹,不知该怎样认星。其实,和星星交朋友也不难。这要首先了解星区是怎样划分的。就像了解你的挚友一样,你应知道他家的住址,他家周围的环境特征。恒星天区的划分,就相当于街区的划分。中国古代把恒星天空划分成三垣二十八宿(xiù)。宿就是住地的意思.把28宿以外的星区划分为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垣就是墙的意思。意思就是以墙围起的星区。(出示投影片)古代的巴比伦人将天空分成了许多区域,称之为“星座”,每一个星座由其中的亮星的特殊分布来辨认。古希腊人在公元前270年前后把他们所能见到的部分天空划分成48个星座,用假想的线条将星座内的主要亮星连起来,把他们想象为人物或动物的形象,并结合神话故事给他们取了合适的名字,这就是星座名称的由来。(出示各种星座图片)192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将全天划分成88个星区,叫星座。在这88个星座中,沿黄道天区有12个星座,它们是双鱼座,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室女座、天秤座、天蝎座、人马座、摩羯座、宝瓶座。北天有29个星座,南天有47个星座。

由于希腊神话故事中的四十几个星座都居于北方天空和赤道南北,刚好是我们常见的星座,只要一个个记住这些星座的位置,名字和与周围其他星座的关系,并记住把主要亮星连起来的想象图,你就可以很容易的辨认整个星空了。读图看课本第98页(1、你认识下面的星座吗?请在星空图中找到他们)(出示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天鹰座、天琴座、猎户座、天鹅座图片)讲解:南天的星座是到十七世纪环球航海航行成功后,再经过航海家的观察才逐渐的确认下来的,所以就有了许多当时比较先进的科学仪器来命名南天的星座。如望远镜座、罗盘座、显微镜座、圆规座等。比较引人注目的亮星,是恒星中的“大人物”,人们给它们起了名字。读图(2、找出下列恒星)(北极星在小熊座、织女星在天琴座、牛郎星在天鹰座、天狼星在大犬座,是全天最亮的星。出示图片)

(出示投影片,展示下列文字)对众多的恒星,1603年,德国业余天文学家拜尔(Bayer,Johann)建议命名的方法是:每个星座中的恒星从亮到暗顺序排列,以该星座名称加一个希腊字母顺序表示。如猎户座α(中名参宿四)、猎户座β(中名参宿七)、猎户座γ(中名参宿五)、猎户座δ(中名参宿三)„„。如果某一星座的恒星超过了24个希腊字母,就用星座名称后加阿拉伯数字,如天鹅座61星,天兔座17星等。如今,大望远镜和新的观测技术不断涌现,被观测到的恒星越来越多,天文学家们就像管理户口一样,将它们一一登记入册,编成星表。星表中的编号就和天体的名字一样。天文学家可以根据星表中记录的天体坐标,把天文望远镜对准它们。

讲述: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有关星座和星星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七仙女下凡”等故事,是中国民间流传很广、很感人的关于星星的神话; 提问:熟识星空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晚上在野外迷失方向的时候,可以找北极星。

教师补充:由于恒星的相互位置看起来是不变的,随着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它们在不同的时候出现在天空的方位不同。古代的航海家们可以通过观测九颗选定的恒星(“航海九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来判别航向。而当代的星际航行也利用恒星来导航。阿波罗11号载人登月飞船就通过光学定位仪用恒星定位,以确保飞船沿既定轨道运行。熟识星空还可确定时刻,例如在大年三十的20点左右,猎户星座中的“三星”就刚好在正南天空。而古埃及人能够通过观测星空来预言尼罗河水是否会泛滥。中国殷代的人们则能够通过观测星空知道是否该开始播种。教师讲述:如何去找北极星呢?请看课本100页观察。由于北极星不是很亮,比较难找,所以第一步先找大熊星座(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在天空组成斗状,很容易认出,其斗柄在不同季节指向不同,在晚上8、9点钟观测,春天斗柄朝东,夏天斗柄朝南,秋天斗柄朝西,冬天斗柄朝北。(教师教口诀:春夏秋冬对应东南西北)第二步把北斗星斗前二星连线,并朝斗口方向延伸约5倍距离即可找到北极星。根据老师的讲解,请同学们画一幅示意图,说明如何找北极星。(教师投影仪下展示学生画的示意图,并加以评价)

教师提问:在野外,如果迷路了,还有哪些辨认方向的方法。请同学们讨论。(如指南针、利用手表和太阳等)

做练习第103页第1题:绘出下列星座的图形。(大熊座、小熊座、天琴座、猎户座)

(第二课时)

提问:太阳为什么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

学生回答:由于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旋转(自转),太阳相对于地球来说,从东转向西(东升西落)(如学生不理解此问题)教师可举例讲解:就像人坐在奔驰的火车里看到外面的房屋、树木在向后跑一样,地球每天绕自转轴自西向东旋转一周,地球上的人们就会看到太阳每天都绕着一个轴自东向西旋转一周。

提问:那月亮又是从哪边升起,哪边落下呢?

答:东升西落

提问:当你仰望满天星斗时,是否注意到星星也和太阳一样有东升西落现象?

课后观察:太阳和月亮的旋转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请同学们在天黑以后,选择夜空中特征明显的一个星座,记准它在天空中的位置。过一个小时以后,再去看,发现什么?请记录下来。(这个星座已经在天空中移动了大约15度。)出示108页图。此图是晚上用连续暴光的方法拍摄的星空照片。暴光时间约为3小时。星星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呈圆弧状,其圆心点就是北极星。

教师讲解:同学们知道,地球除了绕地轴自转外,同时还绕太阳公转,有句成语叫“斗转星移”,这里的“斗”指北斗星。原意指星斗变动位置,现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这也说明了我们看到的星空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其实星空变化涉及地球二种运动:一是地球的绕轴自转,造成星空的周日变化,即在同一天里,星空因钟点不同而不同;二是地球绕太阳公转,造成星空的周年变化,即星空在同一钟点,因季节更替而不同。我国古书中所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就是指这种现象说的。有兴趣的话,你不妨也观察一下北斗斗柄的这种变化,不过要记住,须在每天晚上8点前后观察。教师补充讲解:位于不同地理纬度的观测者所看到的星空的周日视运动是不相同的:处于中纬度的人,看到星星的周日视运动的路径是倾斜升起,倾斜下落。地理纬度越高,倾斜的角度越小,地处北极的观测者会看到所有的星星都平行于地平线运行;相反,地理纬度越低,星星周日视运动的路线与地平线的倾角越大,到了赤道,观测者将看到所有的星星都是垂直升起,垂直下落。以北极星为中心,当地纬度弧长为半径的星空区域,全年都可观察到。而以天球南极为中心的相应星空区域则永远也看不到。赤道上可以观测到全天的星空,是建天文台的理想地点。在极点永远只能看到半个星空。

(出示投影片)教师讲解:星星距离我们很遥远,看上去好象都位于一个巨大的球体之上,我们把这个假想的球叫天球。地球是天球的中心。事实上,不同的恒星与地球的距离是不同的。如北斗七星是由七颗大致处于同一方向而与地球距离各不相同的星星组成。我们看到的星星的位置只是一种投影效果。(演示北斗七星在天空中位置的投影实验)教师讲述:既然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能缩小表现在地图上,那么我们也可以绘制出星图,简明地表示出星座和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利用活动星图寻找星座和恒星。有的星星亮,有的星星暗,星星的明暗程度我们可以用星等来表示。(出示投影片)星等越小星越亮。6等星是肉眼可见的最暗的星太阳的亮度是-26﹒7星等,满月时的亮度约是-12星等,最亮时的金星亮度是-4•6星等。讲述:下面我们来动手制作活动星图。(过程略,见课本P178页)学生活动:制作星图

讲述:做好星图后请同学们整理好器材,听老师介绍活动星图的使用。

1、在活动星图第一面找到观测时的相应时间的时和分(时刻),如21时20分

2、把活动星图第一面上的观测时间和第二面上的观测日期(如11月20日)对齐。就得到了当地11月20日21时20分的星图。这里请同学们要注意:(出示投影片)看地图时,我们面向大地,方向确定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看星图时,我们面向星空(即天),这时的方向为上北下南,左东右西。教师可请5位同学上台站在不同方位模拟方向,让同学们体会,星图上的方位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学生活动:

对照星图,教师指导分析 3月20日22时(出示此时星空图)的星空(指出主要星座、一等亮星)

教师归纳:春夜的星空是迷人的。在天顶以北,大熊座正在子午圈上,北斗七星当空高悬,几乎靠近天顶,斗柄指向东方,所以在我国古代就有“斗柄东指,天下皆春”的说法。连接斗口的两颗星(β和α),并延长到这两颗星距离五倍远的地方,就会找到较为明亮的北极星(小熊座α星);沿着斗柄几颗星(δ、ε、δ、ε)连成的曲线延长出去,可以找到大角星,它是牧夫座的最亮(α)星,在东方半空中闪耀着橙色的光辉。把北斗斗柄的曲线从大角星再延长一倍,可找到另一颗亮星角宿一,它就是室女座α星。

向南看去,雄伟的狮子座正在天空中,它是春夜星空的中心,头部像镰刀,尾部像三角形,头西尾东,很像一只狮子。它的最亮(α)星,叫轩辕十四

学生分析 6月20日22时(出示此时星空图)的星空(指出主要星座、一等亮星)

教师归纳:夏夜的银河,横贯南北,气势磅礴,最引人注目的是银河带的几个星座。织女星河牛郎星在银河两“岸”放射光芒,织女星是天琴座α星,牛郎星也叫河鼓二,是天鹰座α星。夏季的银河极为壮美,但只能在没有灯光干扰的野外才能欣赏到。

北天,大熊座中的北斗七星正在西北方的半空中,斗柄指南。用北斗二(β)和北斗一(α)的连线延长就可以找到北极星。北极星是小熊座(α)。四季星空出现的所有星座都是年复一年地围绕着它旋转的。在南天正中是夏夜星空中的巨大而引人注目的天蝎座,这个星座由十几颗亮星组成一个头朝西,尾朝东的蝎子。

由牛郎星沿银河南下,可找到人马座,其中的6颗星(μ、λ、φ、δ、τ、ξ)组成“南斗六星”,与西北天空大熊座的北斗七星遥遥相对。人马座部分的银河最为宽阔和明亮。因为这是银河系中心的方向。

学生分析 9月20日22时(出示此时星空图)的星空(指出主要星座、一等亮星)

教师归纳:“飞马当空,银河斜挂”,这是秋季星空的象征。北斗的斗柄指西,但接近北方地平线,不易见。巡视秋季星空,可从头顶方向的“秋季四边形”(又称为“飞马-仙女大方框”)开始,这个四边形十分近似一个正方形,而且当它在头顶方向时,其四条边恰好各代表一个方向。秋季四边形由飞马座的三颗亮星(α、β、γ)和仙女座的一颗亮星(α)构成,十分醒目。将四边形的东侧边线向北方天空延伸(即由飞马座γ星向仙女座α星延伸),经由W型的仙后座,可找到北极星。

学生分析 9月20日22时(出示此时星空图)的星空(指出主要星座、一等亮星)

教师归纳:冬夜的星空是壮丽的!全天最著名的猎户座是冬夜星空的中心,它的周围有许多明亮的星座和它组成了一幅光彩夺目的星空图案。冬夜银河的位置与秋夜的正好相反,由东南向西北斜挂天穹,著名的大犬、猎户、双子、金牛、御夫、英仙、仙后星座均由东南向西北依次排列在银河的周围。御夫座的一等星五车二(α),靠近天顶,在高空中放射着明亮的光辉。

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高悬于南方天空的猎户座,它由α、γ、β、κ四星组成一个长方形,被想象成一个勇敢的猎人。夹在红色亮星参宿四(猎户座α星)和白色亮星参宿七(猎户座β星)之间的三星(猎户座δ、ε、δ)颇为吸引人,在我国民间把它叫做三星。在三星下方不远处,有一个肉眼可见的气体星云,就是著名的猎户座大星云。

顺着三星向南偏东寻去,可找到全天最亮的天狼星(大犬座α星)。学生讨论:哪些星座在当地可全年观测到。

课后观察:课本P101页观察

1、利用活动星图,观测当地的星空。教师讲解:(出示投影片)寻找星空三步曲: 时间:选择晴朗无月的夜晚,因为“月明星稀”。地点:选择视野开阔的空旷之处,尽可能避开灯光。

1、首先在正北方距地平线30°的天区找到北极星。

2、对照星图找到邻近北极星的著名星座。

3、以此为“根据地”,逐步扩大搜寻范围,积少成多。

第一章

第4节

常见的动物(1)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对于分类知识已经有所了解;生活也教给了学生一些分类的经验;事实上分类也只能根据事物的特征。动物分类知识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动物种类繁多,特征千变万化,以它来学习分类方法有所不妥,不利于动物分类体系的建立。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简单进行分类。无助于分类思想的强化,因此这里教学目标可设计为有目的地进行分类。要求学生分组对某些动物进行分类,同时要求说出为什么这样分,这样分有什么好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辨析生物学分类中经常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这种分类方法有什么道理,这样分的好处是什么?为了说明这种分类方法的意义,就不得不补充脊椎骨和脊柱出现在生物学上的重要意义(支持体重,使躯体可以长得大;可以保护脊髓、内脏;可以附着肌肉使得运动快速,增强适应能力。)。最后应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动物。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分类,分类需要根据事物的特征,分类是有目的的;

2、了解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了解分类的依据是脊椎骨形成的脊柱;

3、了解常见动物的分类。能力目标:

1、学习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学习表达和交流能力,发展合作、实践和创新能力。

3、利用分类学知识解决动物分类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动物要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怎样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动物的重要特征上。教学方法:

教师参与的分组讨论式学习媒体形式:

动物图片和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思考 地球上现存的动物大约125万种。展示动物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上的各种动物。为了研究与识别它们,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分类学习。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根据物体的特征做过一些分类。例如:物体分为生物体和非生物体,生物可以分为动物和植物。对动物分类时,也要先仔细观察和研究,了解动物的具体特征,在根据这些特征进行分类。

听教师讲述和观察图片或多媒体课件。思考怎样对动物进行分类。分类举例 请学生看书本上35页,阅读文字,再举出三种可以作为分类的特征。试问:分类可以多种多样,每种分类有什么特色,这样分有什么好处。

阅读,思考,解决问题和回答问题。

分组练习明确要求:对桌上的动物(图片或标本)进行观察,根据他们的特征进行分类。分成两类。分类方法可以多种,但分类后,要能明确汇报,我们为什么这样分,根据什么、目的是什么。学生动手,动脑,动笔。讨论完成任务。汇报分类情况

教师点评

学生分组汇报

引导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学生的分类中可能会有,那就进行比较讲解。如果没有,教师提出动物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分类的依据是动物体内的脊椎骨。

要求学生阅读图2-10。

提出问题这样分的好处是什么?讨论解决答案。

听讲,阅读,思考,讨论,表达。

了解更多的动物

完成书本上36页的讨论,要求写在自己的练习上,然后抽小组的同学来汇报,看正确程度和数量。

回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书写,汇报。

小结: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什么?

课题:

第一章

第4节

常见的动物(2)

学情分析:

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可以进一步分类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分类可以逐级进行。分类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学生已经基本了解,可以略讲。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需要进一步了解,它是动物检索、归类的基础,也是生活中用得到的知识。因此这一块应该是重点内容。对于动物的基本特征的介绍并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可以布置学生自己去查找,给予他们一个逐渐积累的时间和过程。在了解各类动物特征的基础上,再介绍分类检索的方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归纳脊椎动物各纲的主要特征和了解其中的常见代表动物;

2、利用猜动物游戏,巩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主要特征;

3、学习利用43页的分支检索表,根据动物的特征来进行归类,填写42表格; 能力目标:

1、学习收集和利用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学习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特征的归纳和记忆。动物的特征多,差异大,每纲的动物特征多有例外,部分学生容易专牛角尖,不容易总体把握动物的主要特征。在这一块学生的兴奋点高,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善于控制学生的学习。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游戏、师生互动 媒体方式:图片及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动物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分类的依据是动物的体内是否有脊椎骨。现在知道地球上的脊椎动物有4.7万种左右,形态特征各异,要了解他们还需要进一步分类,我们把脊椎动物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上堂课已布置同学去收集信息,现在请准备一下,我们请同学来交流,介绍。也希望其他同学能够补充。学生:鱼类介绍、补充;

两栖类介绍、补充; 爬行类介绍、补充; 鸟类介绍、补充; 哺乳类介绍、补充;

教师:简单归纳各纲的主要特征。(也可以利用课件)教师:下面我们来做猜动物游戏。介绍规则要求,可以准备好卡片。学生:猜动物游戏活动,巩固各纲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师:从游戏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脊椎动物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把脊椎动物分为五大类。在发现一些自己不认识的新动物时,同样可以用是或不是来确定它属于哪一类。

教师:下面一起来看43页的图,学会后,来判断青蛙、猫、鸡、蛇、草鱼各属于哪类动物,并说明理由。学生:具体判断回答,填写。

教师:检查、评判学生做的情况,再出示几种不常见的动物进行判断(如海马、海龟、白鳍豚)。小结:

动物的分类可逐级进行,脊椎动物可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他们各自都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和生活习性。掌握了这些特征,我们可以用来检索未知的动物。

课题:

第一章

第4节

常见的动物(3)

学情分析:

无脊椎动物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没有专门介绍过无脊椎动物各门的特征。这样要学生来进行分类较为困难,同时又不可能展开详细介绍各门的知识,因此学习时应该是教师参与的观察各门的代表动物和进行分类。

后面要求介绍的节肢动物的特征和昆虫的特征,学生同样不了解。幸好门类较少,至少比无脊椎动物的门类少,所以利用一些标本或图片能够归纳出它们的特征,并且较好地掌握这些特征,利用这些个特征来判断有些动物是否属于这一门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无脊椎动物各纲的特征和了解其中的常见代表动物;

2、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昆虫的特征,能够根据特征判断某个动物是否是昆虫;

3、探讨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学习收集和利用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学习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无脊椎动物学生较少接触,了解得不多,同时书本又没有专门介绍他们的特征,同时门类繁多,不容易记忆,学习会相当困难。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观察讨论,获取动物的特征,并且分类;

利用一些图片学生来练习,巩固获得的知识; 媒体方式:课件片段,标本或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脊椎动物有4.7万多种,有谁知道,无脊椎动物有多少种? 学生:有120万种。

教师:如此多的动物我们如何来了解他们的特征呢? 学生:利用分类,分门别类进行了解。

教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图片,了解无脊椎动物的各个门类,及其主要特征。

(利用光盘中的无脊椎动物图片介绍)

了解了上面关于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下面我们来把它系统化。请看书本上的44页的图表。学生:阅读图表。

教师:我们再来看几个动物,它分别属于哪一类?(梭子蟹、乌贼、蚱蜢、蛔虫等)

学生:讨论完成。

教师:这些无脊椎动物中哪一类所占的数量最多呢?

学生:节肢动物,其中昆虫有占主要部分有100多万种。

教师:对于昆虫同学又了解哪些知识呢?请知道的同学来介绍。学生:对昆虫的特征、种类、形态、行为、分布等等进行交流。

教师:首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特别是昆虫的主要特征。然后提出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哪些昆虫对人类有益,哪些有害?我们可以利用昆虫干一些什么?如何正确对待害虫,怎样控制害虫? 小结:

这节课我们要了解无脊椎动物可以分为原生动物、扁形动物、腔肠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每个门类都有许多相同的特征。其中昆虫占无脊椎动物的大多数,有100多万种,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希望同学了解他们,并能加以利用。课内讨论:45页的题目

第二篇:科技教案

1、水泥地面为什么“冒汗”?

备课时间:3.2 上课时间: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物体“冒汗”的原因,是与空气的温差越大,空气中的水蒸气越容易凝结在这个物体上。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两面镜子的对比试验,探究出物体表面的水珠形成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试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试验,探究物体表面的水珠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去解释其它“冒汗”现象。教学准备:标有A、B记号的小镜子两块。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利用课件,出示“冒汗”的墙壁,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墙壁为什么会“冒汗”吗?

二、试验

1、先将A镜放在贴身口袋里,将B镜放在课桌上。然后对着B镜呵气,观察B镜镜面,你发现了什么? 2、15分钟后,把焐热了的A镜从口袋中取出,立即对着镜面呵气,你又发现了什么?再摸一摸A、B镜,感觉一下它们的温度。将两次试验现象填表。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拓展与交流

1、上学路上,我们常常见到路旁的草叶上有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吗?

2、你观察到光滑的镜面、地面、墙面等出现“冒汗”的现象多是发生在什么季节呢?请你思考并分析为什么这些现象常常在这些季节里发生。

3、冬天里,你可以看见口中呼出的“白气”,夏天你拿着冰棍,也会看见冰棍周围有“白气”,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教学后记:

2、乒乓球“爬坡”的奥秘

备课时间:3月5日 上课时间: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乒乓球“爬坡”的奥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乒乓球在斜坡低处时球底离桌面的距离和乒乓球在斜坡高处时球底离桌面的距离,发现乒乓球“爬坡”的奥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乒乓球“爬坡”的奥秘。教学难点:准确测量数据。活动过程:

一、在桌子上用毛衣针制作斜坡轨道。

在桌子的一端垫一块1.5厘米厚的橡皮擦,另一端垫一只约2.5厘米厚的文具盒。将两根毛衣针合拢处呈“V”字形状,搁在橡皮擦上,张开的一头最宽处要比一个兵乓球的直径稍许小一点点,搁在文具盒上,再用透明胶带将毛衣针固定。

二、实验

1、把“搭建”好的“斜坡轨道”平放在桌子上,将一个兵乓球放在轨道低端的适当位置,看看乒乓球是否会从轨道的低端朝高端“爬”去。

2、把轨道宽的一端搁在橡皮擦上(每一根毛衣针搁一块橡皮),窄的一端搁在文具盒上,乒乓球仍放在低端轨道上,看看乒乓球是否会“爬坡”。

三、研究

选取上述实验中乒乓球能“爬坡”的一次,再重做一遍实验,仔细观察乒乓球“爬坡”时的现象,用刻度尺测出乒乓球在斜坡低处时球底离桌面的距离和乒乓球在斜坡高处时球底离桌面的距离。比较这两个数值,你就会发现乒乓球“爬坡”的奥秘。教学后记:

3、你能用纸盒烧水吗?

备课时间:3月12日 上课时间: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探索纸盒烧水所蕴含的科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猜想和观察纸盒烧水的现象,探索水在纸盒中有什么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物体燃烧的科学道理,培养对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探索纸盒烧水所蕴含的科学知识。教学难点:理解纸盒烧水的道理。活动过程:

一、用旧挂历纸折叠成一个适中的方形纸盒。

二、把纸盒放在三脚架的石棉网上,然后往纸盒中加水。

三、用酒精灯给纸盒加热,先猜想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在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四、拓展与交流

1、想一想,纸盒为什么能用来烧水,却不会被火烧坏?

2、用不同的纸张试试,看看是否会发生同样的现象。教学后记:

4、抓鱼手套

备课时间:3月15日 上课时间: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抓鱼手套中所使用的摩擦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作和使用抓鱼手套,感受摩擦力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爱动手爱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抓鱼手套中所使用的摩擦力。教学难点:制作抓鱼手套。活动过程:

一、寻找手掌用力点

1、用毛笔蘸取稀释了的蓝墨水,均匀地涂抹在手掌上。

2、取一张白纸平放在桌面上,然后将涂有蓝墨水的手掌放在白纸上,轻按一下,在白纸上留下一个掌印。这个掌印上颜色最深的地方即是手掌的用力点。

二、制作

1、在尼龙粘扣的背面,按照手印着力点的形状及大小,用铅笔画出裁剪图,然后将所有的图形剪下。

2、在剪下的尼龙粘扣光滑的一面,涂上强力胶,粘在塑胶手套上的对应位置,并放平压紧。过一段时间等胶水干了以后,就做成了抓鱼手套。

三、拓展与交流

1、试一下,如果将整副手套都粘上尼龙粘扣,是否效果更好?为什么?

2、试用你制作的抓鱼手套之后,和活动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另外设计一个制作抓鱼手套的方案。教学后记:

第三篇:科技教案

《防止水污染 保护水资源》

学习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与收集资料,认识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2。认识水污染问题,形成节水和爱护水资源的意识。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难点

1.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探究活动的开展;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一地球上的水虽然储存量很大,但是真正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不充裕。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处于缺水状态。我国人均水资源大约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一些地区严重缺水。水体的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今天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地球上的水资源状况。

导入二(投影节水标记)请问哪位同学知道这是什么图标?这个是我们国家的节水标记,象征着要像对待掌上明珠一样对待每一滴水。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爱护水资源。活动2【活动】探究新知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既丰富又短缺 [提问] 1.地球的表面积约有多少被水覆盖着? 2.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是什么? 3.淡水约占全球总水储量的多少?

[回答] 1.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水球”。2.海洋水:储量约占全球总储水量的96.5%。

3.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其中大部分还分布在两极冰川和高山的冰雪及永久冻土层中,难以利用,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的30.4%,即1.07×1016m3。1.地表约71%被水覆盖 2.淡水资源极度缺乏

[分析] 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元素;海水的含盐量很高,人们可从海水中提取出大量无机盐)。

[提问] 联合国在1977 年向全世界发出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这是危言耸听吗?

[回答]这是一个现实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人类生活、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水污染加剧了可利用水的减少,使原本紧张的水资源更显短缺。3.我国属于严重缺水国家

[提问] 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几位? 世界人均水量最多的国家是哪个? 中国人均水量约占世界均值的多少? [回答]世界人均水量最多的国家是巴西。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量居八十几位,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过渡] 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所以我们国家实施了“南水北调”的工程。为了保护水资源,我们应该怎样做起?

二、爱护水资源

[过渡]一种生活习惯和用水方式的改变,就能节约大量的水,所以希望大家在今后生活中要注意节约用水,并向周围的人宣传,使越来越多的人行动起来,共同爱护我们的水资源。1.节约用水

[分析] 为了使整个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好风尚,我国于198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8年7月1日在全国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为了引起每一位公民的重视,还颁发了节水标志。

你知道世界水日是哪一天?中国水周是哪几天吗?

[回答] 世界水日是每年的3月22日。1994 年起,中国水周改为每年3月22日至3月28日。

[过渡] 水污染也是减少水资源的一个主要方面。[展示] 水污染的一组图片。2.防止水体污染

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提问] 针对以上污染来源,我们应该如何防治水体污染? [回答](1)工业上,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2)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3)生活污水也应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纸桥承重试验》

学习目标

1.在亲自实验过程中,认识纸桥的形状不同,承受力大小也就不同。2.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3.采取分组的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有序的工作能力;通过成品展示、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既合作又竞争意识。学习重难点

在自主探究中发现桥的承受力大小与桥的剖面形状有关系。课时 1课时

活动材料 6张A3复印纸,1瓶胶水。工具:剪刀、小刀、直尺、铅笔、橡皮、双面胶。

活动要求 用6张A3的复印纸做一个跨度为30cm(两个桥墩近点之间的距离),高度6cm(桥面与地面的距离),宽度为7cm的纸桥”。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创设情境

1、欣赏桥的图片

2、认识桥的组成(板书:桥)师:看了刚才的图片,再联系我们生活中的桥,想想桥有哪几部分组成?生:由桥面和桥墩组成。(桥面:为人、车辆所用的部分)

3、想办法自己搭桥(1)师:生活中的桥都是用哪些材料造的?可是现在我们没有水泥、石头等材料,你能利用我们现有的东西也来搭一座桥吗?(可以利用我们组桌上的东西,就用纸做桥墩,也用纸做桥面)那我们搭的是一座纸桥(板书课题:纸桥)(2)师:现在老师先来搭一座纸桥。我拿两个字典做桥墩,这里老师强调一点,两个桥墩之间的距离必须为30cm。(师量距离)接着我用一张A3纸来做桥面。

4、认识平面桥的力量很小。师:看,桥搭好了,那这桥怎么样呢?我们来试一试。老师手上有一个钩码,现在我把它放在桥面上,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桥面塌了)师:桥面为什么会塌?

5、提出问题

师:平面桥真是太不结实了,连一个砝码都承受不了,能承受的重量太小了。但是一座桥最重要的是什么啊?要能够承受足够的重量。(板书:承重)那你们能不能想办法,不改变桥墩的距离,还是用这些纸,重新设计桥面,让它能承受住更多的钩码呢? 那今天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纸桥承重比赛,请同学们做设计师,看哪组同学设计的桥面承受的钩码数多,承受能力强。

二、设计、制作桥面

1、纸桥要求(1)用一张A3纸制作桥面(折、裁、剪、粘、贴)(2)把桥面架在两个桥墩上,距离按要求做。(3)在桥面上放钩码,承受钩码最多者为优胜。

2、猜想那种形状的桥面承受力最大 明确了而制作要求和比赛规则后,你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纸桥呢?开动你的脑筋想一想,看看谁的想法最奇特,与众不同。

3、小组合作制作桥面(1)小组制作一个桥面(2)各小组推选出本组最好的桥面进行承重测试(3)使用小刀、剪刀时注意安全

三、纸桥承重试验

1、请各组代表带上你们的作品到前面来,先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介绍完后开始摆砝码,进行承重测试。

2、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我们刚才的实验结果,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因为桥面形状不同。你认为桥的承受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生:与桥面形状有关系。小结:桥的承受力大小与它的形状有关.四、联系生活(总结)

1、通过今天的活动,你们发现什么?

2、师总结 生活中改变物体形状的做法不光运用在造桥中,还有好多的地方应用了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有很多物体,为了增加承受力,往往要改变它的形状。只要大家平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你就会发现大自然中的许多奥秘。最后,有一句话,老师要和同学们共勉:不断尝试,不断探索,这就是科学发现的魅力。板 书 纸桥承重试验 目标 器材 要求 步骤 1画出草图 2开始制作 3纸桥承重测试结果

作业

1.如何提高纸桥的稳固性? 2.本次活动的感受? 反思

此次活动我定了一节课的时间,但是从实际制作的情况来看时间比较紧张.以后要将学生的准备工作提前进行.这次活动学生参与性很好,课堂上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活动中胶水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有的同学因为胶水抹的太多一直不干,造成结构连接的不紧密,承重能力大大下降。另外,此次纸桥制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桥墩与桥身的连接采用什么样的结构进行连接,连接是否合理。

《筷子折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及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镜子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并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在交流过程中学会倾听和尊重别人的意见,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玩镜子的合作和交流活动,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积极查阅资料,通过了解镜子的发展史,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二、重点难点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学法

三、实验探究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段自制的关于镜子发明和镜子应用的视频,特殊的镜子如凸面镜、凹面镜、凸透镜等、6组学生用的水槽及水、剪纸反字“我爱科学”

2.学生准备:各式各样的镜子、手电筒、科学记录本

五、教 学 过 程 主体完善

(一)模拟实验:硬币“升高”了 1.观看生活中的现象

师:同学们,我们先不急着解释筷子为什么“折”了,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

现象,请大家看屏幕(出示幻灯)或看课本:清清的河水,看上去很浅,下去玩一会儿吧!可是,结果怎么样了,同学们?

师:是什么原因导致小朋友的判断失误?你能替他做出合理的解释吗?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把你的猜测和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师:同学们的猜测很有创意,那为什么

生说现象。(注意:从方位不同的地方找学生说)(生观看后回答)

原本笔直的筷子,放进水中后,就变了形状呢?你能猜测以下原因吗?

3.学生猜测筷子折了的原因。(指名说)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猜想,那么你的猜想是否准确,有没有科学道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逐步地来进行探究!4.开始实验。

汇报与交流:(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之间表述一遍)师: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观察的最仔细,发现也最多!(生自由表述。)

师小结:同学们的发现可真不少,我们大家都注意到了一种很重要的现象:随着水位的慢慢上升,硬币也跟着慢慢上升,逐渐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所以我们看到了硬币好像是升高了,碗底也跟着变“浅”了,是这样吗?大家来说在这个过程中,光是怎样传播的?它在传播过程中经历了哪几种物质?好,我们一起来看一副简单的线路图,慢慢的来研究(请看小黑板或看课件)!

师:那么我想问同学们,你说硬币到底是不是真的升高了呢?对,其实真正的硬币并没有移动,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一种虚象,是假象,因为光线的偏折造成了我们视觉上的错误。

师:同学们,其实生活中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开始我们看了课本的插图,现在你能替他做出合理的解释吗?根据我们刚刚做过的实验来进行推理,(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线路图)同桌之间交流一下(指名解释)

师小结:物体反射的光在经过水进入空气时,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从而使河水看起来“浅”了。

(二)实验:光点“偏”了

(生猜测后小组交流。)学生猜测、小组内交流。【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谈谈自己的想法)】 ※ 温馨提示:

“请大家把硬币放在碗底中央,移动碗的位置,使你的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小组

长拿起烧杯,沿着碗的一侧,缓缓倒水,其 他同学保持姿势不动,仔细观察现象!”(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来做实验,可重复做二至三遍。)

1.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都非常的聪明。到现在老师想知道,对于这种光学现象,你有没有新的疑问呢?或者说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的问题都非常有研究价值,非常好,现在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透明还是不透明的? 生:透明。

师:对,透明,除了空气,水这样的透明物质以外还有没有别物质是透明的(指名说)

(生自由发表看法。)2.猜想与假设:

师:好,既然光从空气进入水时会发生偏折,那么进入玻璃时会不会同样发生偏折呢?

(生猜想。)

3、制定实验方案:

师:同学们想不想动手来验证一下呢? 生:想。

师:好,老师提一个要求:做任何实验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合理的方案,你们该怎样设计你的实验方案呢? 生小组交流制定实验方案后汇报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 师:同学们的实验方案真不错,下面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开始动手吧!

(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师巡视指导。)展示与交流: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做得?得出了什么结论?

(请不同的小组来进行汇报)师结:同学们实验做得非常认真,看来,光不仅仅经过水时会发生偏折,经过玻璃等其他透明物质时同样会发生偏折,那么我们科学上就把这种光从一种透明物质以一定角度进入另外一种透明物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称为光的折射现象。

三、联系生活,巩固应用: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回顾一下课前的观察实验,你能不能解释一下筷子为什么变“折”了(生自由回答)

师结:同学们解释得不错!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光的折射现象,你能举出几个其他常见的例子吗?(生自由回答)

师:生活中除了这些常见的现象以外,由于光的折射还产生了许多奇异而美丽的自然景观:如海市蜃楼、云海佛光等,同学们一起来欣赏„„(生观察)

师:同学们,你能试着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光学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吗?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师做点评。

四、课后小问,拓展延伸:

刘谦的魔术表演引起观众的好奇。其实,魔术师有时也会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欺骗我们的眼睛。到网上了解一下,看自己能不能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学一档魔术节目?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一教学目标: 要想全面掌握一个知识,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根据《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与技能

知道水里加盐、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等方法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技巧。过程与方法

① 过尝试,探究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② 过讨论,能够解释物体在水中上浮的原因。

③ 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培养学生能够针对实际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玩中学”“做中学”的探究乐趣,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强烈情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水里加盐、借助漂浮物、改变物体形状、改变自身重量等方法,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难点:让学生亲历探究,找到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教学方法:

1、直观式教学方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充分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获得感受。

2、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各种研究实践活动,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本着将学生定位于科学探究者,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兴趣,我首先从学生身边的“土豆”着手,以“将一个土豆放入不同的两杯水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本课的导入,从“沉”到“浮”,学生的好奇心逐渐加强,跃跃一试的心理更加迫切。

(二)民主导学

在本环节,我安排了如下几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探究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猜测:橡皮泥下了水,会怎么样呢?引出探究任务:使橡皮泥浮起来

然后,分组实验,探究方法,同时做好记录。实验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关注实验进程

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情况以及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得出结论:漂浮物都很轻,漂浮物越大,装的东西越多;橡皮泥改变的形状越大,承载的重量就越大。橡皮泥是一种特殊的材质。在这一操作中,我们借助它的特殊性,让学生自主选择借助漂浮物与改变物体形状的方法完成实验,当然也可以两者都进行实验。不管是哪一个实验,都要引导学生分析、改进,直至成功。借助漂浮物时,要让学生体味物体的摆放位置很重要;改变物体形状时,如实验失败,应启发学生寻找错在哪里,引导学生观察成功者做的船,使学生在学习与借鉴中走向成功。通过实验,学生了解了漂浮物都很轻的特点,知道了借助漂浮物或改变物体形状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又一方法。

第二个活动: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潜水艇的沉浮原理。潜艇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类事物。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小潜艇”的操作,孩子们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进水、控水,在“小潜艇”充气后上浮的实验中,体会着减轻自身重量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道理。首先,从生活中有关物体沉浮的例子的列举,引出潜水艇,同时播放潜水艇的相关资料

然后,请小组长领取小潜艇进行实验验证:模拟潜水艇的沉与浮,教师适时进行指导

实验结束,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同样多的水比空气重。潜水艇灌入空气后,自身重量变轻,所以上浮;而排出空气灌入水后,自身重量变重,所以下沉。

第三个活动:亲历使土豆浮起来的过程,同时介绍“死海” 引出“死海”,同时播放相关资料 实验中,学生在观察的同时需完成记录表的填写。教师进行行间巡视,同时根据学生操作情况适当提示、指导,以使每组学生都能成功 实验结束,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的过程,反思实验中的失误,得出结论:在水中加入足够多的盐,并且使盐溶解,就能使土豆(物体)浮起来。

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水中加盐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时,那种喜悦是不言而喻的,也是发自内心的。

(三)检测导结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的探究内容,对“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有一个总体印象;然后,交流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沉浮性质的应用,比如:船、救生衣等;最后,引导思考:渔民想让渔网在水中围成一堵墙,将鱼群包围住,我们用什么办法能使渔网在水中立起来呢?通过引导讨论,使学生对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知识是生活的提炼,生活又是知识活生生的再现。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让渔网立起来,使我们的所学有了检验,也让孩子们体验了成功。

第一单元 冷与热 1. 知冷知热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2. 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学习重点

1. 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教学准备:

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一.教学导入:

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 二.活动 感觉冷热

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

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三.活动 测量温度

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

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让学生学习使用

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再测4杯水的温度。(安全教育)

四.拓展: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1.)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的认识和使用。课后反思:

学生活动 教师要注意指导参与 2.热胀冷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2.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准备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教学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

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一.活动 自制“液体温度计” 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3.)学生观察。(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 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3.)方法指导。(4.)学生观察。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4.)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学生很感兴趣,要强调使用温度计注意安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1. 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科学知识

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空气球、橡胶管、带玻璃棒的橡胶塞、平底烧瓶等。一.教学导入

1.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2.提问: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活动 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实验的设计:

(1.)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①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

②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启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借助因受热膨胀而冒出的空气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气收缩,外界气压将水压入管中或瓶中来发现。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3.)评价:在此环节思维活跃的同学给予肯定。(4.)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方案。2.实验现象猜想。3.按设计的方法完成实验。4.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5.分析比较,我们的猜想和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吗? 三.小结:

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四.学生解释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物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合理分析实验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科学知识

1.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知道一些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教学准备

小气球、酒精灯、火柴、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踩瘪的乒乓球等。一.教学导入 1.阅读指南车信箱。

2.液体、空气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思考: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

3.让我们一同来研究研究吧!二.活动 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 1.实验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1)教师演示: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步骤:

①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②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接近灯芯点燃酒精灯。③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使用外焰。⑤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体,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2)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交待注意事项。)(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4)描述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2.补充实验:玻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老师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热不易炸裂)可以顺利地进入管内到达底部,用酒精灯加热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内,你们想,会有什么现象?接着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内,你们又推想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2)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看到的现象。(3)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4)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三.小结

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四.拓展: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1)解释教材出示的三种现象。

(2)找一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 课后反思:

3、热的传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探究热的传递规律过程。

2.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3.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找寻其中的科学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科学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懂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乐于合作,扎实完成自己的任务。科学知识

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2.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部分)传向低温物体(部分),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

3.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教学准备

金属棒、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支架、温度计、大烧杯、小烧杯、热水、冷水。

拓展课准备:酒精灯、火柴、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水、茶叶、有关热辐射的录像资料。一.教学导入

1.演示:将开水倒入杯中,放上汤匙,过会儿,让学生摸摸。2.提问:“汤匙变热了,热怎么传递过来的?” 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后,进入下面的实验研究。二.活动 物体怎样传热

1.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材料。

2.猜测:火柴棒掉落的顺序会怎样?(猜测的理由)

3.交待实验注意事项。

4.学生实验。

5.汇报。

6.检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7.归纳:热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三.活动 测量变化的水温

1.组织学生预测:两杯水的温度各会有怎样的变化?两杯水最后会怎样?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3.分组测量,认真观察、准确读数和及时记录。4.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热从热水杯传向冷水杯,温度的变化先快后慢,最后直至两杯水温度相等。

四.拓展:热的传递方式 多媒体课件辅助介绍

4.谁的传热本领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实验探究不同材料的传热本领。

2. 通过设计制作保温盒,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制作方面的动手能力。

3. 能将材料的特性与它的用途相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悟科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联。2. 感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3. 学会合作,学会正确的评价他人。学习重难点

1.了解不同的材料传热的本领不同。

2.了解常用的传热和隔热的方法。

教学准备长度和粗细相同的木棒、铁棒、玻璃棒、塑料棒、热水、烧杯、秒表或其它计时的工具、温度计。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保温盒的材料,如:木盒、带盖的玻璃瓶、锡纸、棉絮、布、毛皮、泡沫塑料等。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锅、壶等厨房日用品。

2.提问:为什么这些日用品有的部分要用金属做?而把手部分要用胶木或塑料包在外面?

二.活动 材料的传热本领

1.摆出问题:把长度和粗细相同的木棒、铁棒、玻璃棒、塑料棒同时放入一杯热水中,比较它们的传热快慢。

2.讨论:实验怎样进行,材料在选择上要注意些什么? 3.组织实验。4.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5.回到课初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刚获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三.活动 自制保温盒

1.让学生明确隐含的知识点:告诉学生热传递的方式及当物体需要保温时要尽可能的减慢热的传递。

2.分析教材中提供的保温盒图例,为什么选用这些材料?是怎样减慢热的传递的?

3.小组讨论:怎样做保温盒。4.汇报各小组的方案并完善。四.作业:

课后制作设计的保温盒。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比较自制保温盒的保温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正确的评价他人。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制作好的保温盒。比较保温盒的效果,组织评价与交流等内容。一.教学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各小组制作了保温盒,让我们来比一比,看哪组做的最好?

二.活动 比较保温盒的效果 1.讨论:怎样进行比较。

明白:参赛的每个作品中导入同样多、同样温度的水,在过同样长时间后,组织各组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温度最高的为保温效果最好的。此外还要兼顾美观、携带等方面。2.组织分工合作。

3.学生活动:测保温盒的效果。4.汇报结果。5.评出优胜小组。6.经验交流。三.阅读指南车信箱 四.拓展:

生活中还有哪些加快和减缓热的传递的方法。

第四篇:科技制作教案

科技制作教案

自制万花筒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本活动,使学生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光的反射现象和多个平面镜成像,所成像的个数与平面镜摆放的位置有关。

3、通过学生亲自制作和组装万花筒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

4、通过本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得到发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激光笔、平面镜、万花筒材料(若干份)

2、学生准备:剪刀、胶条、胶水(棒)各一份

三、过程与导入:

1、认识光的传播方式

(1)谈话:教师演示激光笔射出来的光,“是直的还是弯曲的?”(2)学生说出:光只沿着直线传播的。

(3)教师: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平面镜成像: 实验:(1)、拿出桌子上平面镜(每人一片),对着阳光,看一看会怎样?(2)、教师讲述光的反射原理。(3)、平面镜组合 实验:(1)、学生两人一组把两块平面镜放在一起呈90°,中间放一学习用具,看一看,镜片里所成的像有什么新发现?个数上有什么变化?(2)、假如三块平面镜能看到几个像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制作多彩的万花筒。板书:多彩的万花筒

1、教师展示以制作好的万花筒

2、制作过程和方法

(1)组装三角形反光镜片:

检查桌子上的圆纸筒是否粘牢,在拿出三条反光板折成三角(光面向内)放在桌子上,分别在三角形中和两端贴上胶条(三条),然后插入圆筒内,一端对其圆口。(2)透明胶片的安装

将透明胶片贴上一张圆纸(纸的中间挖一小孔)用2条胶条固定在圆纸筒对其的一端,然后围圆筒口粘一圈,粘牢。(发现透明胶片大小不一时自行修理)(3)透明胶片2和3的安装:

准备透明胶片2,放入圆筒内另一端与三角形反光板上,放置少量彩色纸屑。透明胶片3的安装与透明1的安装相同,这样万花筒就制作完成了。

3、小组评议:

看一看谁制作的万花筒内图案,更好看?

4、各组交流展示:

每组选1——2名万花筒较好的到台前与同学们交流和展示自己的作品,供大家观看和欣赏。活动进行小结。作业:科学小探索

1、平面镜成的像都有什么特点?

2、一个平面镜成一个像,两个平面镜成90°角度后,放一样学具后,能看到几样学具的像?

3、在万花筒里放一朵花,结果能看到几多

自制指南针

一、活动目的:

1.让学生知道指南针是用来测定方向的仪器,是利用磁铁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了解用途和用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制作指南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能判断指南针的南北两极。3.通过讲述指南针的历史,使学生知道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产生民族自豪感;并在活动中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研究的愉快及成功的喜悦;提高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二、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材料:磁铁、教学指南针、大头针、方向坐标纸,水盆、吹塑纸,实验观察 记录表,多媒体课件(“司南”“罗盘”等图片)重复试验(保证实验的成功性)

2、学生准备:

查找相关资料,对指南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

指南针的基本构造:磁针、方向指示盘、支架

磁铁原理:磁铁的南北极与地磁的南北极相反

指南针的工作原理:指南针的南北极与地磁的南北极相同

(二)课件展示:

内容包括从最早古代人民利用太阳和北极星来辨别方向、司南、指南车、指南鱼、各种各样的罗盘及现在发明的各种各样的指南针等方面的知识。

(三)探究用指南针指方向:

思考在生活中指南针到底为人们带来了哪些方便呢?

学生回答,如果有不足之处,再由老师补充。

(指南、测高、测角度、辨别方向等方面)

(四)制作指南针

1、在了解了指南针以及其使用方法后,怎样制作一个指南针呢?

2、老师介绍实验器材以及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3、老师示范制作指南针的整个过程,在制作的同时,给予同学们讲解正准确地制作步骤及方法;

实验过程:

⑴、磁化大头针

⑵、检验大头针是否被磁化

⑶、测试大头针的南北极

(思考: 为什么桌子上磁针不能指向南北呢?你有哪些方法是磁针能指向南北?磁针是如何使用的? 使用方法:把指南针水平放置,指针停止摆动时,指示方向则为南北方向。

让磁针保持水平的方法:

方法一:将磁针放置在一个托架上,且容易沿竖轴轻松转动或用细线将其横向悬挂在空中,可自由转动;

方法二:使磁针漂浮在水面,能沿着水平方向自由转动。)

⑷、将磁化后的大头针穿在吹塑纸上

⑸、将其水平放置在水面上

⑹、用教学指南针验证制作的指南针)

4、老师再次复述实验的过程,并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安全;

5、根据具体情况将班级同学分成(六)个小组,分发实验器材(磁铁、大头针、水以及实验记录表)

6、小组同学进行实验根据记录表的内容,记录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的事项及实验结果;

7、由老师用指南针对同学们所制作的指南针进行验证

(可能出现的情况:一部分实验成功、一部分实验失败;让实验做成功的小组与未成功的小组根据实验记录交流实验过程,找出实验未成功的原因,再次重复实验)。

(五)总结

1、由老师总结,带领大家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实验过程;

2、想想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制作指南针吗?让同学们自己回去探究„„

作业:回家做个给爸爸妈妈看。

第五篇:科技组教案

天泰小学健身俱乐部之科技组课程简介

授课教师:王雪丽

青少年科普活动一直是教育领域中最有生机和活力的部分,而时代的变迁又赋予了青少年科普活动以新的内涵。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要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人是生产力中的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提高国民创新能力不令需要培养专业的科技人员,更要靠提高全体公民的科技素养。青少年是未来的公民,培养青少年的科技素养尤为重要。

科技组在我校已经成立五个年头了,它以自身固有的价值和魅力深受同学的喜爱。在这五年中,科技组的活动内容很丰富,不仅包括航模、纸摸,还包括科技小论文和科技小发明等。科技组的成员不仅在市区举办的科技创新大赛为学校争夺了荣誉,还有多数同学成为了科技特长生,为自己能够升入重点中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组的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2、组织好学生课外活动,使学校航模队继续保持区、市领先地位。授课教师简介:

本人对科技方面有浓厚的兴趣,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自2005年起,多次带领同学参加市区举办的科技创新大赛,培养了多名科技特长生,成为河北区科技活动先进单位,为学校争夺了荣誉。

课时内容和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组织安排,确定人员,熟悉学生 第二课时:自制羽毛球 第三课时:独特的风铃

第四课时:自制手电筒 第五课时:自制太阳灶 第六课时:指南针

第七课时:火箭的制作(单槽)第八、九课时:航模飞机的切割、打磨。第十课时:航模飞机的粘接

第一课时:组织安排,确定人员,熟悉学生

组织安排,确定人员,熟悉学生情况,并提出要求。

第二课时:自制羽毛球

准备材料:空饮料瓶一只,泡沫水果网套两只,橡皮筋一根,玻璃弹子一只。

制作过程:

1.取250毫升空饮料瓶一只,将瓶子的上半部分剪下;

2.将剪下的部分均分为8份,用剪刀剪至瓶颈处,然后,将每一份剪成大小一致的花瓣形状;

3.将泡沫水果网套套在瓶身外,用橡皮筋固定在瓶口处;

4.将另一只泡沫水果网套裹住一粒玻璃弹子,塞进瓶口,塞紧并露出1厘米左右;

5.剪下半只乒乓球,将半球底面覆在瓶口上,四边剪成须状,盖住瓶口后用橡皮筋固定住。

6.美化修饰后,一只自制羽毛球完成了。用羽毛球拍打一打,看看效果怎么样?

第三课时:独特的风铃

材料:药瓶、电光纸、胶泥、硬纸片、针、线

制作方法:

1、你要想办法找到9个小药瓶,然后在里面装上各种颜色的水,之后还要在每个瓶盖上穿根线;

2、用硬纸片剪个圆盘,中间穿上线,然后把药瓶的线固定在圆盘的周围;

3、用胶泥和电光纸做出各种好看的图案粘在瓶上就可以了哈!太好看了!又可以保护环境。

第四课时、自制手电筒

具体制作方法是:将一只废易拉罐(如露露饮料罐)起掉一头盖子,另一头用圆头榔头敲凹。用厚瓦楞纸板卷起两节一号电池,电池正极朝上、负极朝下装入罐中。找一个合适的塑料盖(如神奇大大卷的盒盖正好可以扣在露露饮料罐上),在盒盖中央挖一个圆形小洞,洞的大小以使灯泡插紧为宜。将灯泡底座插入小洞。取一段寻线两端剥去线皮,一端绕在灯座上,另一端从塑料盖侧面扎一个小孔穿出。将塑料盖盖在易拉罐上。检查一下,灯泡、电池是不是紧密接触。到这里一次性手电筒就做好了。使用时,用大拇指把从侧壁穿出的导线按在从拉罐无油漆的焊缝上,手电筒就会发光,大拇指离开导线跳起,手电筒就灭了,使用非常方便。

第五课时、自制太阳灶

找一个大号手电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用硬质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长约4厘米的圆柱体,直径以正好能紧紧塞进反光碗的圆孔为宜。在圆柱的一端横向钻一个细孔,穿入一根直径相当于孔径的铁丝,然后将露在圆柱外的铁丝两头扳折成90°,各留5厘米即可。把圆柱塞入反光碗的圆孔内,再将铁丝两端插在一块泡沫塑料或木质底板上。将一根细竹签的两头削尖,一头插在反光碗中央的圆柱上,另一头插上一小块土豆。把该装置放在太阳下,让反光碗朝着太阳方向,然后,耐心调节竹签长度,让插上去的土豆正好位于发光焦点上。要不了多久,土豆就会被太阳光烤熟,发出香味。

第六课时、指南针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大用途,它是根据磁学原理制作的。

取三合板一块,锯一直径为120毫米的底板。把表面和边缘用砂纸磨光。在一张铅画纸上标好符号,按尺寸把盘面剪下,贴在底盘下,取一枚大头针或缝衣针,从底盘背面中心穿过,将尖头露出盘面做轴。根据尺寸把一块白铁皮剪成指针形状,并钻一个直径2毫米的孔,把一颗纽扣固定在指针上。用一块永久磁铁触指针数次,使指针磁化。最后,把指针放在轴上。注意哪头指向北,就这头涂成红色。

在使用时,不要让指针接触磁性很强的磁铁,以免影响指南针的磁极。

第七课时、火箭的制作(单槽): 准备材料。三四个2.5升的健力宝瓶或可乐瓶,若干X光片,几个化学器材用的3号和4号软胶塞,一整套单车气门心,剪刀、小刀各一把,透明胶、双面胶和绝缘胶布,502胶水一支。机翼制作。用剪刀将X光片裁成大小相同的直角梯形28块,梯形长12cm,高6cm,斜腰和长底夹角约45度。另裁4个同上规格但高为8cm,短底相连接两面重叠的梯形(用作机翼的表面)。用双面胶将7小块梯形紧密粘成一个厚的梯形,使之平直平坦,然后用一个大的双面梯形将其紧密包住并粘紧。为使机翼的厚面平整,可用剪刀或小刀修平修直,然后将机翼的厚面用绝缘胶封住。最后,将机翼两边长出的部分向外折成90度。这样,按上述方法将其余的X光片做成三个机翼。机身制作。取一个健力宝瓶(瓶头弧线过度比较自然,作火箭头利于减小空气阻力)在离下端11cm处将其横截剪开,用绝缘胶将带瓶口的部分粘紧在另一个瓶子的底部,用绝缘胶在接口处多缠绕几圈以牢固。气塞制作。取一个4号的软胶塞,用开洞工具在胶塞的底部正中处开一个比气门芯套筒稍小一点的平直洞,然后用小刀横切去细端约0.6cm;将气门芯套筒上一个面积较大的“戒指”(五金店有卖),从软胶塞的细端往上把气门芯装好,套上一个同样的“戒指”,拧上螺丝,稍微紧就可以。最后将气塞用磨刀石磨成圆柱体,达到刚好能够完全进入可乐瓶口或稍紧一点,装上气门芯即可使用。炮头制作。取一个3号软胶塞用小刀将其削尖且圆滑。组装机翼。取一个健力宝瓶剪一个长比机翼长稍长的两面相通的圆柱体,然后用透明胶和绝缘胶将4个机翼4等分紧密粘好。最后,将粘好机翼的圆柱体套在水火箭的底部使其与瓶口相平(这不一定是最佳位置,可在飞行实践中上下调节寻找确定),用绝缘胶缠绕粘紧。

其他。为增大气塞和瓶口的接触面以增大瓶内气压,可用小刀将气塞大端削细一点并使之圆平粗糙。由于机身增长了一节做火箭头,火箭头部分较轻不平衡,可适当往里面塞纸以达到平衡。为尽可能减小空气阻力,将用软胶塞做成的炮头用502胶水在火箭头瓶口粘好。

按以上方法一个简单的水火箭便制作完成。根据我们研制的水火箭,通过实践的改进,水平方向飞行可达160米左右,竖直方向飞行可达40~50米。

第八、九课时:切割、打磨

材料和工具:1mm桐木片,3mm桐木片,砂纸板、手工锯、刻度尺、壁纸刀等。

知识介绍:木片的切割方法

1mm桐木片切割时应在同一切割部位反复切割10次左右将其切断,这样切口比较平整。

制作:

图4-1-1

一、机翼

桐木片210mm×55m×3mm

图4-1-2

用壁纸刀切掉阴影部分

图4-1-3 机翼的断面形状

用锉或粗砂纸板将阴影部全部磨掉,然后用砂纸板把机翼的全部棱角磨圆滑,使之成为平凸翼型。

注意后缘不宜过薄,后缘过薄会造成高速弹射时后缘抖动造成模型不能正常飞行。

把手工锯平放在中线上,来回拉锯子将其锯断。

图4-1-4

用砂纸板从上向下反复打磨断面处将其打磨出一个平直的斜面。

如图将机翼需打磨倾角的一端放在桌子边上,探出桌子边约1-2mm,另一端翘起,翘起角度为上反角。

2.机身

选用300mm×15mm×3mm木条一根

图4-1-5

将阴景部分分切掉。在距机头100mm处做长为55mm的凹槽。

先在中间切一刀,要直,然后从两侧的中间剖切。

图4-1-6

切完后的断面形状,深度大约为1mm左右。为防止制作者制作凹槽失误,可先切凹槽,再切机身外形,这样一个木条可提供两次切凹槽的机会。

3.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

图4-1-7

如图切成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两部分,再将阴影部分切除、打磨。

第十课时 粘 接

材料和工具:打磨好的弹射模型飞机各部分、502胶、刻度尺、模具等。

知识介绍:弹射模型飞机在飞行调整中的主要问题是高速弹射上升和低速滑翔下降之间的矛盾。一般弹射模型飞机的弹出速度可以达到40米/秒左右,而滑翔下降速度只有8米/秒。如果其他情况不变,在上升或下降这两种飞行状况下,它们的升力可以相差24倍。这就是弹射模型飞机在弹射爬升阶段常常会发生翻筋的主要原因。

下面介绍几种防拉翻的方法。

1.可控水平尾翼

图4-2-1 可控水平尾翼

它的关键部分是水平尾翼的控制机构。在水平尾翼前面有一个活动部分,活动部分的铰链用薄绸粘成。在机身后部绑一根用直径0.3毫米左右的钢丝制作的弹簧,弹簧的另一端压在水平尾翼的活动部分上,如图。可以通过调整钢丝的直径、弹簧的形状和长短来调整弹簧对水平尾翼活动部分的压力,使模型飞机在弹射爬升时,水平尾翼活动部分在气流的作用下抬起增加水平尾翼升力,克服模型飞机抬头。在滑翔的过程中,水平尾翼活动部分在弹簧的作用下复位,在正确姿态下滑翔。

2.可折机翼

图4-2-2 几种折叠机构

可折机翼的弹射模型飞机,可以像一支箭一样直线上升,到达一定高度以后再自动张开机翼滑翔。这种模型飞机试飞时只要把滑翔调整好,并保证机翼折叠展开机构的可靠性,弹射上升是不需要调整的。常见的折叠机构有转90°向后折、分节折、变后掠等几种。

转90°向后折。就是上升时直接靠空气阻力使两个机翼紧贴在机身上,到达最高点后再把机翼张开。这种机构的优点是简单可靠,缺点是上升时阻力大,不用大力量弹不高。

变后掠,这样机构可以使模型手机在弹射上升时机翼后掠,滑翔时前伸。在模型上升的后期,由于速度降低,向下压水平尾翼的气流动力减小,在弹簧的作用下,水平尾翼上抬,同时带动两个原来锁紧两机翼的销子逐渐从机翼上拨出来,机翼在弹簧或者橡筋的作用下向前伸开,然后以较小的后掠角滑翔。

分节折。这种机构是横着把机翼分成几节,用弹簧和铰链连起来。弹射前把机翼一段一段地折好并用钢丝卡钩卡住,卡钩上有一小块阻力板,模型飞机高速弹射上升时阻力板压着卡钩使机翼保持折叠状态,模型飞机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速度下降,阻力板的压力减小,卡钩弹开。机翼在弹簧的作用下,自动张开,模型飞机进入滑翔状态。

3.水平尾翼下面安装三角木块的方法来克服弹射“拉翻”现象。

图4-2-3

这种方法结构简单,调整起来不难,学生也容易掌握,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弹射高度。

三角木块的大小需自己反复调试方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头部加整流片以防止拉翻

图4-2-4

图4-2-5

当我们明白弹射模型飞机的俯仰平衡原理后,我们可以在模型的头部加装整流片,在高速弹射时给模型一个向下的力f,就能有效防止模型拉翻。

粘接方法同上一次粘接方法。

下载科技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技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技教案(四下)

    伞翼风筝 教学内容:制作伞翼风筝 教学目标: 1、能按照教材上的方法把吸管做成各个零件。 2、能利用吸管和竹条制成规格均匀的伞架。 3、认识风筝的基本组成:骨架、翼(蒙)面、尾巴......

    六下 科技教案

    简易水轮机模型 活动准备: 剪刀、小刀、锥子、透明粘胶带、铁丝、吸管、大饮料瓶。 活动方法: ①剪两个瓶底,分别在侧面开四个对称的槽(两个瓶底对合成转轮)。 ②在塑料片的中心......

    四年级科技教案

    四年级科技活动教案 第一单元 活动一:几个叶片的电风扇使用效果好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电风扇的使用原理。2、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二科技教案

    第一课 学习折纸飞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动脑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让学生在观看国产飞机图片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激情; 3.让学生学会纸飞机的一些儿常......

    一年级科技教案

    1、自画像 一、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知道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身体结构; 二、学习重、难点: 1、初步了解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几部分组成。 2、学会观察的基本方法:由点到面、......

    科技制作教案

    第一课 纸杯娃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纸杯娃娃的基本构造; 2.初步掌握分割、组合等基本制作方法; 3.能设计自己喜欢的娃娃,并能按照设想制作。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

    六年级科技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 教学设计 课题:人造“雪景” 总序第1课时 执教老师:廖春红 备课日期:2017.9.1 计划执行日期:2017.9.4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升华和凝华的科学概......

    科技课教案

    模型发展的介绍(一) 教学目标: 1.介绍模型运动 2.重新认识模型这项运动 教学过程: 一、介绍模型发展的历史 二、小学生模型活动和小制作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立志为我国的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