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班游戏教案《寻找淘气的小猴子》及教学反思
小班游戏教案《寻找淘气的小猴子》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游戏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学会正确地观察方法,幼儿能分辨细微差异,按要求找出物品,喜欢参与游戏,体验,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游戏《寻找淘气的小猴子》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名称:
思维游戏――《寻找淘气的小猴子》
教学目的:
1、幼儿能分辨细微差异,按要求找出物品。
2、引导幼儿学会正确地观察方法。
3、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4、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教学准备:
黄边大卡片9张 《淘气的小猴子》卡片12张
教学流程:
游戏“孙悟空七十二变”引入活动 → 集体游戏“寻找淘气的小猴子” → 个人操作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看过动画片《西游记》吗? 你们最喜欢谁啊?为什么?(让幼儿自由的发言)师:”老师也喜欢动画片中的孙悟空,因为它能七十二变。你们喜欢它吗?“"咱们玩一个游戏吧。”(教师带幼儿玩游戏)游戏:《七十二变》
玩法:幼儿“孙悟空,孙悟空,七十二变”同时幼儿摆出不同的动作。
(二)活动进行:
1、集体游戏: 游戏“寻找淘气的小猴子”
(1)小猴子贝贝也非常喜欢孙悟空它向孙悟空学了七十二变,小朋友看它都能变出什么?变的好不好?(出示袜子大卡片)
(2)引导幼儿从三张卡片中找出与其它两张有不同地方的卡片
(3)按照顺序观察比较卡片,教会幼儿细致观察的方法。
(4)根据难易程度先出示画面简单好发现的卡片
2、幼儿操作:
(1)请幼儿从三张题卡中找出与其它两张卡片不一样的地方并 用笔画出来。
(2)能力强的幼儿继续操作画面比较复杂的卡片。
3、活动结束 :
教师以游戏的口吻结束活动。
小猴子夸咱们小朋友真聪明,它每次变完都让小朋友找出来了,现在小猴子还想请大家到外面去做游戏,说说它还能变什么?回家考考爸爸妈妈看他们能不能把小猴子找出来。
教学反思:
游戏是最适宜于促进幼儿主体性和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将理念转化为行为,注重在活动中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把握时机及时引导,促使孩子们更深入进行游戏,让孩子在健康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发展。
本文扩展阅读:猴子。是三种类人猿灵长目动物的成员,灵长目是动物界的种群,猴子一般大脑发达,眼眶朝向前方,眶间距窄,手和脚的趾(指)分开,大拇指灵活,多数能与其他趾(指)对握。包括原猴亚目和猿猴亚目。
第二篇:小班教案配对游戏及反思
小班教案配对游戏及反思1
活动目标:
了解事物间的关系,把相关物体进行匹配。
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把握事物间的关系,将相关事物进行匹配
发现事物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实物:乒乓球、乒乓球拍、锁子、钥匙、碗、勺子、铅笔、文具盒
2、图片(苹果、大树、土地、西瓜、葡萄、葡萄藤);图片(狗、骨头、兔子、萝卜、猴子、桃)
3、评量表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出示神秘的百宝箱,引起幼儿参与活动兴趣。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百宝箱,猜猜看里面有什么东西?
(2)幼儿说说自己的`猜测
2.集体活动
(1)教师出示百宝箱中的物品,让幼儿一一认识,引导幼儿发现事物间联系
师:这么多的东西,它们想要找到自己最好的朋友,请小朋友想想它们最好的朋友分别是谁?为什么呢?
乒乓球——乒乓球拍、锁子——钥匙、碗——勺子、铅笔——文具盒
教师小结:
(2)结合图片,探究事物间联系
师:请小朋友在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好朋友!
苹果——大树、西瓜——土地、葡萄——葡萄藤、狗——骨头、
兔子——萝卜、猴子——桃
3.幼儿操作
将生活中的相关事物进行匹配
教师发放评量表,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自行活动。
4.延伸活动
请小朋友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看看你们家有哪些物品能配对成,成为好朋友,明天将你们收集到的好朋友带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吧!
5.结束活动
演唱歌曲《找朋友》。
活动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我在备课过程中进行仔细研究过的,小班数学“配对”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班幼儿,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注意力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愉快的式教学法为主,对幼儿的学习方法也是多样化,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幼儿是非常感兴趣的,上课注意力非常集中,回答问题也很积极幼儿的接受能力也很快,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首先从生活中的实物让幼儿去找朋友,发现生活中很多物品是离不开我们的配对,其次通过让幼儿听一听,说一说、玩一玩、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积极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学习知识。
整个过程是非常好的,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在最后一环节收拾学具时,有个别幼儿没能把自己的学具整理好。如果再让我上一次这节课,我会在这方面多对幼儿加强一下。我的专业水平也是有待提高。
小班教案配对游戏及反思2
设计意图
此次活动是一个以游戏为主的、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游戏,它充分反映了数学活动的重要目标——能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活动中提供的材料“鞋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必须使用的,从孩子关注自己的鞋子出发,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但伴随着游戏活动,就会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可以满足幼儿游戏和好动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数学教育目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设计了贴近幼儿生活的活动。活动简单,比较形象直观,满足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初浅的数概念。
活动目标:
1.能在同类物体中找出相同的物品配成对。
2.区分物体在颜色、图案等方面的不同。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按鞋子的大小、颜色、款式等特点进行配对。
难点:寻找鞋底的秘密,特别是形状:两头大中间向里凹,但两只鞋子的朝向是相反的。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鞋架、皮鞋、凉鞋、雨鞋各一双;图案不同的袜子实物若干、材料配套、幼儿活动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以“整理房间:的游戏形式引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2.配对鞋子,让幼儿根据鞋架上的鞋,找出另一只鞋。
观察鞋架上的雨鞋、凉鞋、皮鞋等。
启发提问:小朋友看看都有什么鞋,请从筐子里找出和它一样的鞋并放在一起。
幼儿个别操作,教师引导幼儿正切表达:我把......和......放在一起。
3.游戏“晒袜子”,让幼儿根据衣架上的袜子匹配与其颜色、图案相同的袜子。
引导幼儿观察一只袜子上的颜色、图案。提问:这只袜子是什么颜色的?上面有什么图案?请你找出和它一样的另一只袜子。
幼儿个别操作,练习配对
4.幼儿操作《找手套》,按颜色、图案匹配相应的手套。
5.游戏“碰一碰”,引导幼儿进行身体相关部位的配对。
玩法:在音乐《碰一碰》在伴奏下,幼儿根据指令,找到相同名称的部位碰一碰,如小手碰小手、小脚碰小脚,头碰头等。
教学反思
活动的开始我创设了情境“帮鞋子找朋友”,让幼儿从关注自己脚上的鞋子出发,通过观察,使幼儿知道脚上鞋子有两只,两只鞋子是一样的,它们是一对好朋友。在“帮鞋子找朋友”环节中,请幼儿根据手里的单只鞋子到很多鞋里去找另一只一样的鞋子。在出现问题后,及时引导幼儿进行观察讨论,讨论使幼儿相互吸取经验,这种相互的学习方式使幼儿接纳他人的观点,达到学习的目的'。帮助幼儿解决了特征混淆的问题,使幼儿知道一样颜色、一样花纹、一样大小的两只鞋子是一双鞋子,丰富了一双的概念。在操作环节:材料的设计考虑到了鞋子大小花纹一样颜色不同、颜色花纹一样大小不同、颜色大小一样花纹不同,这几种在操作材料中都显示出来,由于在前面“找鞋子”环节中幼儿出现了问题,幼儿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在操作中都能正确成双配对鞋子。整个活动,老师的指导有针对性,由简到难,层层深入,有效的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标。
最后环节“鞋子碰碰舞”,提供给幼儿的鞋子在颜色、款式、大小上有了帅选,方便幼儿在“碰碰舞”中快速寻找到和自己手中一样的鞋子的朋友,游戏中并不断和旁边小朋友交换不同的鞋子。以游戏形式引导幼儿继续学习配对,把数学的概念渗透于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和成长。
小班教案配对游戏及反思3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初步尝试按鞋子的大小、颜色、外形等特点进行配对。
2、初步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萌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养成自己整理鞋子的良好习惯。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半圆形的座位安排,中间留有空地;经验准备:宝宝有穿脱鞋子的经验材料准备:与幼儿人数相近的大小、颜色、款式各异的鞋子散落放在鞋架上,用布先遮起来;人手一张白纸;欢快的音乐一段。
活动过程一、奇怪的鞋子师:娃娃家里的宝宝呀,特别爱漂亮,她每天都要换一双新鞋子,所以她的鞋子特别多,最后,连她自己都分不清哪两只是一双了,有一天他穿了一双很特别的鞋子,一只是大的红鞋子,一只是小一点儿的花鞋子(教师边讲边出示两只鞋子),可是这一天,她非常不开心,你们知道她为什么不开心吗?(幼儿猜测,引导幼儿发现两只鞋子的不同)小结:两只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也不一样的鞋子不是一双,所以穿的人当然就不舒服了。
二、我的鞋子师:那我们穿的鞋子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师:我们穿的鞋子的大小相同,颜色一样,款式也一模一样。除了这些秘密外,它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教师提供白纸,引导幼儿观察鞋底的秘密小结:两只大小相同,颜色一样,款式一样,鞋底的花纹和形状也相同,但朝向相反的鞋子,我们叫它一双鞋。
三、鞋子配对(出示鞋架和随处乱放的鞋子)师:娃娃家的宝宝经常把鞋子乱丢乱放,害得妈妈找也找不到,还常常把鞋子穿错。听说我们小朋友很聪明,能够把鞋子一双一双的整理好,他们家的妈妈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忙整理一下,好吗?可是怎样的两只鞋子才算一双呢?
师:我们脚上穿的鞋子的款式、颜色和大小都是一样的,请你也按照鞋子的大小、颜色、款式、鞋底的花纹和形状以及朝向等特点,把这些鞋子一双一双的配配好,再把它们摆放在座位前。
师: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两只鞋子放在一起呢?
小结:外形一样、颜色一样、大小一样、鞋底的形状和花纹也一样,凹型所朝的方向不一样的两鞋子叫一双,所以要放在一起。
四、养成整理鞋子的好习惯师:我们的小朋友真是太棒了,把娃娃家的鞋子一双一双的摆放整齐,这下娃娃的爸爸、妈妈和宝宝要穿鞋就很方便,也不会穿错了,看上去也很漂亮。平时,我们回家换下来的鞋子也要一双一双的放整齐,下次穿的时候会又方便又快,而且,看上去也舒服。
活动反思:
1、根据幼儿的需求生成教育。
本活动的设计以“为了孩子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为宗旨,教育价值取向强调的是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获取经验,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当幼儿在生活中遇到困难(配错鞋子),于是我生成了《鞋子对对碰》这一活动。通过幼儿的实践,来解决幼儿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把“数学”的概念渗透于生活,促进幼儿的发展。
2、让幼儿在同伴的相互作用下进行学习。
同伴的'相互作用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让他们共同交流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互相启发、修正。这种相互的学习方式,会使幼儿学会接纳他人的观点,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3、提供合理的教育“平台”。
活动的目标符合我们小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又适当的增加了难度。活动内容的选择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在教学方法上注意“玩中学,玩中教,玩中求进步”的观点。在活动中,教师更多是以一个观察者、支持者的身份,关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支持、推动幼儿主动学习。
小班教案配对游戏及反思4
设计意图:
《纲要》中明确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为幼儿创造了宽松的游戏活动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吗,帮助相关物体找到它的好朋友,从而进行匹配。
活动名称:配对游戏
活动目标:了解事物间的关系,把相关物体进行匹配
活动重点:把握事物间的关系,将相关事物进行匹配
活动难点:发现事物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实物:乒乓球、乒乓球拍、锁子、钥匙、碗、勺子、铅笔、文具盒
2、图片(苹果、大树、土地、西瓜、葡萄、葡萄藤);图片(狗、骨头、兔子、萝卜、猴子、桃)
3、评量表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出示神秘的百宝箱,引起幼儿参与活动兴趣。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百宝箱,猜猜看里面有什么东西?
(2)幼儿说说自己的猜测
2.集体活动
(1)教师出示百宝箱中的物品,让幼儿一一认识,引导幼儿发现事物间联系
师:这么多的东西,它们想要找到自己最好的朋友,请小朋友想想它们最好的朋友分别是谁?为什么呢?
乒乓球——乒乓球拍、锁子——钥匙、碗——勺子、铅笔——文具盒
教师小结:
(2)结合图片,探究事物间联系
师:请小朋友在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好朋友!
苹果——大树、西瓜——土地、葡萄——葡萄藤、狗——骨头、
兔子——萝卜、猴子——桃
3.幼儿操作
将生活中的相关事物进行匹配
教师发放评量表,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自行活动。
4.延伸活动
请小朋友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看看你们家有哪些物品能配对成,成为好朋友,明天将你们收集到的好朋友带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吧!
5.结束活动
演唱歌曲《找朋友》。
小班教案配对游戏及反思5
活动目标:
1、感受在活动中有趣和快乐。
2、能按鞋子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不同的成双的鞋子(拖鞋、高跟鞋、皮鞋、凉鞋、溜冰鞋等)散放在教室的中间。
2、鞋架两个。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的口吻,请幼儿帮助猫妈妈(教师)一起收拾零乱的鞋子。
1、请幼儿初步按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2、幼儿分散收拾。
评析: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设计有情节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积极参与,能自然而然的导入活动。在这环节中,有很多小朋友对一些外型特别的鞋子(如溜冰鞋)能正确配对,而对一些颜色相近或外型相似的鞋子有很多配错了。
二、幼儿讨论
1、你是怎么收拾的?这两只鞋子为什么要放在一起?
2、小结:外形一样,颜色一样、大小一样的鞋子叫一双,是好朋友,所以要放一起。
评析:讨论是非常必要的环节,能使幼儿相互吸取经验,这种相互的学习方式会使幼儿接纳他人的观点,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游戏:对对乐。
1、幼儿每人手中拿一只鞋,听音乐自由走动,寻找与自己鞋子一样的.另一只,配对后,两人将鞋底相互有节奏地碰击,并念儿歌:“对对碰,对对碰,一对鞋子对对碰。”
2、与其他小朋友交换鞋子,再次游戏
评析:以游戏形式引导幼儿继续学习配对,把数学的概念渗透于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和成长,孩子们始终处在一种积极快乐的情绪中,连平时常拿错鞋子的几个小朋友也配对成功。
四、依据配对的方法,幼儿再次收拾鞋子
1、教师提醒幼儿一双一双地收拾,并整齐地摆放在鞋架上(可进行分组)
2、师生共同检查鞋子配对情况。
评析:这一环节与第一环节首尾呼应,又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增加了难度,通过师生共同检查鞋子的配对情况,再一次帮助个别幼儿对配对有进一步的认识,加深了孩子对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的认识。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提供各种单只鞋的图片,引导幼儿继续学习配对,巩固按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活动反思:
1、根据幼儿的需求生成教育。
本活动的设计以“为了孩子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为宗旨,教育价值取向强调的是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获取经验,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当幼儿在生活中遇到困难(配错鞋子),于是我生成了《鞋子对对碰》这一活动。通过幼儿的实践,来解决幼儿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把“数学”的概念渗透于生活,促进幼儿的发展。
2、让幼儿在同伴的相互作用下进行学习。
同伴的相互作用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让他们共同交流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互相启发、修正。这种相互的学习方式,会使幼儿学会接纳他人的观点,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3、提供合理的教育“平台”。
活动的目标符合我们小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又适当的增加了难度。活动内容的选择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在教学方法上注意“玩中学,玩中教,玩中求进步”的观点。在活动中,教师更多是以一个观察者、支持者的身份,关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支持、推动幼儿主动学习。
第三篇:小猴子教学反思
小猴子教学反思
小猴子教学反思1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符合儿童年龄及心理特点。通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孩子们能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能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积累过的词语对简单的段式进行仿说仿写练习。鉴于孩子的学情特点,我将字词训练、词语运用、仿说仿写做为读文基础上的重点目标。
在初读课文环节中,我结合本班孩子实际,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平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习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捉迷藏游戏、给字分组、做动作猜字举卡片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六个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读通长句子。我把孩子平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读好长句子的训练中孩子的认字读句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游行使孩子乐于参与。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孩子们通过读一读、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学习生字。在细读环节中,我充分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
1.在二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以给句式填空的方式训练孩子的表达、总结能力。通过同桌互动,每个孩子都进行了语言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抓住文章中准确的动词,进行动词和名词的搭配练习。通过举例子,学习动词的使用,感受用词的准确。并将动词的运用迁移到日常中常见的事物上,培养孩子词语运用能力。本环节是刚才学习生字的一个有效的延伸。
3.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中,感受到课文中运用不同的词语写出事物的可爱。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样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课堂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找出把事物写可爱的词语,并通过反复的读,体会用词,练习有感情朗读。
4.我从小猴子的三次“扔”入手,引导孩子总结小猴子三心二意的特点,并在孩子劝说小猴子的过程中,明白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只有坚持才能成功的道理。孩子在劝说的过程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仿写,又将本节课的字词句训练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分析句式后,我要求孩子能用上本节课积累的量词、表示可爱的词和动词,进行段式的仿写练习。为了降低难度,我以填空的方式呈现,又给孩子图片,为孩子提供仿写的环境。由于日常我重视对孩子读写结合的训练,孩子们能根据句式进行仿写,用上积累的词语。孩子结合以往的知识经验和课堂中的收获,写出小猴子来到草莓地、苹果树、小河边、松树林、樱桃树下等不同的地方,大部分同学能用上积累过的词语。
总之,本节课教师能够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的特点扎实地进行字词句的各项训练,在训练中关注孩子的语言发展,符合孩子认知水平与发展的需要。也能通过课件,生动有趣的辅助教学,激发孩子兴趣。在孩子读的环节中,形式的多样性还应该凸显,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读中,做到每次训练后都应以读收尾,以读促讲,让孩子通过反复的有梯度的读书,巩固词句训练的效果,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从文本中来,回文本中去,在文本的解读中学习、积累、运用。
小猴子教学反思2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直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像小猴子那样,要一心一意才行。
本节课我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教学时为了将学生引入情境,把握顺紧紧抓住本文关键词,随文识字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如,围绕故事情节按顺序贴图片;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又~”式的词语,同时又出现很多图片让学生练习说一说“又~又~”的短语;围绕小猴子所做,通过做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体会动词妙用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将随文识字与积累语言巧妙结合,有效地提高语文由扶到放,培养自学能力教学的实效性。课文前4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然后出示一张课文内容的表格,要求学生合作学习,老师执笔完成相关内容,通过由指导到扶再到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评价语言过于平淡,对学生的评价与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缺乏针对性;设计表格的这一环节在课堂生成上对于本班学生来说稍有难度,说明课前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到位。学生在进行说话训练时,没有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这也暴露了我教学中的一个问题。
今后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小猴子教学反思3
活动名称:
小猴子种果树
活动目标:
1、通过阅读欣赏故事,使小朋友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坚持,有耐心,不要半途而废。
2、学习故事中的成语:挥汗如雨、泪流满面
3、复习故事中的成语:愁眉苦脸、半途而废、一心一意活动准备:课件、道具头饰
4、让幼儿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
5、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一、活动过程:
复习上次学的成语(拔苗助长)及其成语接龙一、情境导入,激活思维春天来了,森林动物们都在忙着做什么?你看见了谁?我们跟它打个招呼。
二、欣赏课件,观看无声课件
1、那我们一起猜想一下这是一件什么事呢?
2、你知道这只小猴种过哪些果树?结果怎么样?
3、那猴子在种树过程中的表情是什么样子呢?它做了一些什么动作?
你可以用你知道的一个词或成语表达说出来吗?
三、欣赏课件,观看有声课件
原来啊,小猴什么树也没种成,告诉它为什么?请给小猴子提些种果树的建议好吗?
教师总结
四、延伸活动,表演故事
请幼儿在表演时做出动作“挥汗如雨”“泪流满面”,提出要求表演。
分组扮演角色表演
小猴子教学反思4
决定要上这课时,我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我希望教给学生什么知识,什么能力?
经过再三思量,我决定以学生能复述故事为突破口,课堂上为学生搭桥铺路。
一、内容上的理解
为了学生能尽快厘清思路,我利用看图猜地点的形式,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了解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几个地方。同时,进行量词的巩固训练。再让学生用上量词,串讲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第二步再让学生读课文,厘清每一个地方,小猴子都干了些什么。通过板书让学生知道,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先来到玉米地,掰玉米,扛玉米,来到桃树下,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来到西瓜地,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来到树林,扔西瓜,追兔子。
二、用词精彩的解析
文章用词也是呈现结构统一式。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我主要学生采取动作演绎的方式和用图理解的方式进行,而后,请学生将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
三、句子结构的训练
文章每个自然段都是采用“走到……看见……就……”
小猴子教学反思5
注重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在一篇课文中,我们要设计有效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形象直观的展示了“苹果、蛋糕、人物”等的图片,用以呈现“又又()”的短语,学生通过看到图片就能想到“又大又红”、“又香又甜”、“又高又帅”这种形式的词语
2-做动作来感知生字“摘、扔、捧、抱、拍”的音、形、义,这样在做动作中认识生字,也就是在生活中认识生字,算是一种有效的实习方法,同样在想象中、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板书培养学生的思维。将课文内容以猴子下山形式,配上每一次下山的地点和对应的重点词语成现在学生面前,整个内容整体呈现出来,利用这样的板书,培养学生练习复述课文的能力,也就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开启。
小猴子教学反思6
一、巧用示范,体会积累好词
采用“又( )又( )”的词语教学,利用卡片进行情境引导,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最后以进行扩展训练进行收尾。
首先告诉学生小猴子在下山途中遇到了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这些好东西都用了很多好的词语来描写,出示“又大又多”,给学生一个示范,然后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其他的好词。然后学生开始以小猴子的心态去细读课文,找到这些好词,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接着让学生交流找到的卡片,学生说教师贴,并进行朗读指导,这样的学习让学生们的积极性甚高,最后在同学们积极的学习态度下进行了拓展训练,并抄写“又( )又( )”的词语在课本相应的插图上 ,以此来结束“又( )又( )”的词语教学。
二、遵循规律,归类识字更高效
学习动词的使用,让学生们能够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词语的正确使用。这是这堂课的教学难点所在。在课堂上是这样进行处理的
师:为什么要用“扛”
生:(因为玉米很大很重)原来是这样啊!
师:孩子们,能得到这么大的玉米,小猴子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高兴。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师:小猴子看见玉米,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小朋友,像掰和扛这样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啊课文里还有很多呢!找到了用笔圈一圈。
师:唉呀,小朋友说得那么快,我都不知道把动词贴在哪里了,看看吧,这些动作的位置我贴得对吗?
师:摘可以和桃子搭配,可以和西瓜搭配吗?和玉米呢?怎样的东西要扛着走?
生:桃子小拿来抱会掉了,应该用捧;西瓜大用来抱。
师:“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师:小猴子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个“扔”写在中间。
在教学中,我抓住文本特点,从表示动作的字词入手,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动作的词,将动词卡片随意地贴在黑板上。经过整理,孩子们知道了“捧、抱、扔、摘”是左右结构、都是提手旁,捧、扔、抱、摘跟手的动作有关。”学到这里,孩子们圈了生字,观察了生字的特点,他们从字形上熟悉了“捧、抱、扔、摘”。这时,我又让孩子们分别做做这几个动作,从字义上进一步巩固理解这几个字的意思。在热烈的气氛中,孩子们开开心心地学着、做着,这样归类识字既有规律可循又生动有趣,孩子们比较喜欢。
三、注重运用,回归文本更扎实。
在字词教学上不但要善于发现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从识记到运用的落实。在通过不同途径理解了动词的意思后,我让学生把动词卡片放到相应的图片旁。此时,学生思维火花闪现,我又恰如其分地小结有些动词可放在共同的地方(如“摘”可以用以“摘桃子”,也可以用以“摘西瓜”)。
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
小猴子教学反思7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文章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并更多地拓展语用点。所以,我将本课时的目标设置为:
1、会认“猴、结、掰、扛”等12个生字,会写“非、常”两个生字。
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理解故事内容,能看着插图基本完整地说出故事框架。
在备课的过程中,让我最纠结的莫过于对于识字环节。识字环节主要有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加随文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其中“掰、扛”随文)。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十分乐于表演。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试教的时候,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在本课中,我设置了以下环节:
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平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习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去障碍游戏、边做动作边读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我把孩子平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中孩子的认字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活动,孩子们都乐于参与。3.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再说一说。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么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
在评课的过程,在与同伴、导师交流过后,我发现自己在指导朗读方面还有所欠缺。在精读第一自然的教学中,“请你读出小猴子非常高兴的语气”,这个要求比较生硬,不能带动起孩子们的真实感受。除了指导朗读外,我认为我的识字环节也可以更加灵活一些,不需要集中识字,直接进入随文识字,孩子们更快地接触到课文,更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课堂效率更高。
我们一定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积累,经历就是财富,经历就是收获。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2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一、由扶到放,培养自学能力
课文前4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通过由指导到扶再到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第一自然段中重点教学“又又()”的词语,通过朗读“又大又多的玉米”和“玉米又大又大”让学生体会词语的灵活运用。通过做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通过朗读,边演小猴子的动作、神态,体会小猴子高兴的心情。这样由细节到整体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为学生学习二至四自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迁移运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本课的课文语言结构相似,这为语言训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点。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很重要。通过“小猴子走到(),他看见(),非常高兴,就()。”的句式反复让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说完整,从而为他们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做铺垫。在学习中,还不断总结、提醒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迁移运用,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三、续编故事,培养表达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年级小学生内心充满想像,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在教学结束的时候,抛出一个问题:“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故事。学生表现出异样的兴奋,小手举得高高的,都想把自己编的故事分享给大家。这样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又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评价语言过于平淡,缺乏针对性,教学机智缺乏。今后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小猴子教学反思8
通过几天紧张的准备,我终于讲完了小猴子下山一课.
可是自我感觉很糟糕,甚至比试讲的时候还要糟.我总结原因如下:
1、第一次讲优质课很紧张,虽然只有几个老师听课,可是还是紧张到忘记写题目。
2、准备不充分。有很多的环节需要再三斟酌,再三思量,需要找到多种方式来呈现,甚至需要实验很多次来验证哪个效果更好,可惜没有太多的时间。
3、教材把握不是很到位。由于这片课文是课外阅读课文,可参考的教案和资料比较少,在加上自己的经验较浅薄,思考的深度不够,所以课堂的深度挖的也不是很够。
3、课堂教学环节过度、语言的衔接不成熟,很象常态课而不象优质课。语言的锤炼、环节的衔接还需要更加的磨练。总体感觉比较粗糙。
4、朗读指导不到位,没有找到多种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热情,调动孩子阅读朗读积极性上我还要多下功夫。
总之通过准备这节课我学到了很多,在师傅的帮助下算是完成了虽然自己完成的不是很出色,我的课堂还要多锤炼,我的思考还要更深入,我的教学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小猴子教学反思9
《小猴子》是新书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一首风趣的儿童歌曲,表现了小动物伶俐可爱的形象。歌曲中的两个间奏,更加生动的表现了小猴子活泼可爱又调皮的形象,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活泼可爱的情绪演唱《小猴子》,感受猴子淘气顽皮的这一形象,在歌曲加入适当的动作,为了时间我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
1,生动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导入环节,我通过动物学校开学,教室里来了小兔,小鸟,小乌龟,他们都是按自己特定的节奏来到教室里的,这样让学生进行节奏训练,这个时候,学生们会发现,教室里缺少了小猴子,那么,小猴子干什么去了?这一疑问,引发了孩子们对歌曲的期盼。然后通过对歌曲的欣赏与学习,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并解决心中的疑惑。
2,根据音乐设计合适的动作
在学生听赏和学唱完歌曲之后,让他们根据音乐的情节设计不同的动作,接着请几位小朋友上台来扮演小猴子模仿他,有的模仿小猴子挠痒痒的滑稽的模样;有的则学小猴子吃桃的姿态:还有的在地上翻起跟头来。学生通过此过程,创造力和表演力得到了充分,自有的发挥。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也碰到了一些不足之处
1,在学生设计动作模仿小猴子时,有一些学生不能控制一个度,这虽是天性使然,但老师还是要随时做积极的引导
2,少数学生由于腼腆,内向而不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在教学中,要及时发现给予引导和鼓励!
3,在教唱歌曲的时候,不能只是听听就让学生模仿,还是让学生学习的,否则学的不够扎实。
小猴子教学反思10
十分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三个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为期一周的时间,培训虽短,但从中学到的知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而最可贵的是通过学习别人的思路模式,把最精华的方法以讲课的形式呈现给大家。
在这次讲课磨课过程中,首先要感谢二年组的老师们积极地配合,才使得讲课顺利完成。然后最要感谢的就是敖姐,敖姐每天都要听我们三个讲三节课。讲完课还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评课。而且敖姐的工作很忙,但就在这繁重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一遍一遍的给我们修改,如此往复的坚持了5天,听了将近20节重复的课,可见敖姐内心被我们折磨的估计也快崩溃了。
从导课,到课件的修改,再到亲身示范朗读,纠正评价性的语言以及最后对我们的鼓励这些细节问题,终于把我的课修改成形了,特别感动,再次谢谢敖姐,在这次磨课讲课中增强了自我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我认清了自身不足,就此我对《小猴子下山》这节课谈谈体会:
《小猴子下山》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动作的词,其细微的区别,孩子们很难掌握。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通过以动作示词义,再适时提出质疑:“为什么桃子不能用扛呢?”“玉米不能用摘?”等问题。孩子们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比划出来的动作,对词义理解得透彻一些。
评价语言过于平淡,好的评价语言应该是针对学生所做出的`最有效的评价,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好”、“你真棒”。在评价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更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质量和语言规范,引导他们说好语文,用好语文。
在课堂中不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上我太急于求成,忽视了大多数孩子的想法。在课堂上,我们觉得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表达他们的想法,给他们更多自由思考的时间,而不是牵着他们走。
总之,透过这次学习和讲课,我收获了知识、经验与感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都有了提高,明确了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结合培训所得,使自身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结合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踏踏实实地教学。
小猴子教学反思11
《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课文,共有无幅画,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后来有看见了桃子、西瓜、兔子,见一个,就扔下这个去抓另一个,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如果三心二意,就将会一事无成了。
本课的生字很有特点,大部分都是动作,在教学时,我把课文和生字结合在一起教学。重点在抱、扛、扔、捧、追等字上。
片段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追兔子
理解动词的特点:
(1)质疑不会读的字。
(2)谁能用上动作,来读一读
(3)指生演一演“掰”的动作。
(4)师生合作边演边读。
(5)练习:看老师做动作,你们来说动作,看谁厉害。
这些动作可以换过来说吗?为什么?说说理由。
通过音、形、义等方式的学习和朗读,孩子们基本可以理解生字的意思,最后问动作是否可以换过来,让他们把这几个生字理清楚,认明白。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在游戏中做一做、读一读学习生字。
在细读课文的环节,我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的训练。如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多”这一词语。“又大又多”从图上看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在教学中我问孩子: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非常高兴”就是(生:特别高兴)你们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中,感受事物的可爱。同样的,又大又红说明桃子长得好,又大又圆说明西瓜长得非常好。在理解了这几个词语后,我又问:小猴子把曾经喜欢的桃子、西瓜都扔掉了,这说明了什么呢?其实小猴子的心里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看见一个就喜欢一个,而原来的那个就直接被扔掉了。
本节课,我依托文本,结合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关注语言的发展,让学生能在有趣的课堂中学以致用。
小猴子教学反思12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七组课文中的一篇,本组课文包含《文具的家》、《一分钟》、《动物王国开大会》和《小猴子下山》,除对生字词的学习要求外,本组课文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会学生怎样爱护文具、珍惜时间等。
《小猴子下山》又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孩子们已经在课内课外多次听过这个故事,因此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对故事内容进行梳理。在做《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时,我将重难点放在字词的学习和对小猴子形象的分析上。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我将读故事、理解故事放在生字学习前面。本班学生拼音基础较好,有自学生字的能力,大部分孩子阅读兴趣浓厚,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这样的安排也是可行的,学生在阅读中不会有太多的障碍。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读故事的任务交还给孩子们,让他们自由地朗读,然后告诉我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小朋友很快帮我完成了路线图“摘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空手回家”。孩子们在完成这个任务时思路是清晰的,孩子们对这些事件发生的逻辑关系是理解的,这些事情的发展顺序, 明白不能颠倒顺序。这些事正是说明小猴子见一物,爱一物,喜新厌旧,做事不专一的证据。在孩子们的带领下,我灵机一动,给孩子们做了个小小的心理测试。
假如黑板是一片很大很大的花海,有四个小朋友正在参加摘花比赛,规则是这样的:在这片花海里你可以边看边比较,选择你认为最漂亮的那一朵花,但是 每位小朋友只能摘一朵花,不能走回头路,你会选择在哪里摘?
我在黑板上标记了五个位置,让孩子们选,他们兴趣很高,纷纷举手说:“我要在1号摘,我要在2号摘……”最多的还是5号。我告诉孩子们,每个地方所表示的意思:“选择1号的小朋友特别容易满足,他一开始就选好了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花,做决定非常果断,但是呢,有时候会比较冲动,片面;选择2、5、3号的小朋友呢做决定比较谨慎,会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比较以后再下决定,选择5号的小朋友呢有些强迫,因为那是正中间的位置;选择4号的小朋友呢,做决定非常的犹豫,有些追求完美,总是要到最后才能下定决心,但是这样的话你可能像小猴子一样什么也得不到,但是呢也有可能得到最好的,要懂得满足。当然,答案没有好坏,没有对错。”
小测试后,我带领孩子们细读文本,主要抓住小猴子的动作理解其形象,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边说边做。从“掰、扛、扔、摘、捧、扔、摘、抱、扔、追”这些动作中,孩子们体会到这是一只“顽皮的”小猴子。在文本细读中我发现孩子们“扛”和“捧”的发音不准,及时进行指导,但我没有注重培养孩子们比较阅读的能力。比如“扔”和“放”可以作比较,这两个可以体现小猴子不同的形象,放下了是还会拿起来的,扔掉就是不要了,这样的比较应该更能帮助孩子们理解小猴子喜新厌旧的品质。
在本课教学中最让我欣喜的是孩子们对小猴子形象的认识。我提的问题是:
“小猴子下山是去干什么的?”
答:“找吃的”。
“那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为什么?”
黄民懿最先举手说:“挑食。”
我问:“你为什么觉得他挑食呢?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摇头。
“那老师来帮你说说,你听我说的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
点头。
“小猴子最开始掰了一个玉米,可是看到它更喜欢的桃子,它就不要玉米了;后来,它又看到了更喜欢的西瓜,就不要桃子了,所以它有点儿挑食?”
点头说:“是的。”
第二个学生李兆康继续举手说:“它是一只贪玩的小猴子。”
我有点儿奇怪,问:“为什么?”
很流利的回答说:“小兔子不能吃,它去追小兔子就是为了好玩,所以是一只贪玩的小猴子。”思路多清晰,理由多充分!不禁要为他点赞。
孩子们的思路慢慢打开了,举手的同学也越来越多。
刘可焓说:“这是一只乱扔东西的小猴子。”
黄梓怡说:“这是一只浪费粮食的小猴子。”
黄浩宇说:“这是一只没有好习惯的小猴子。”
我问:“没有什么好习惯呢?你能说的具体点儿吗?”
思考。
我引导说:“没有礼貌不是好习惯,做得不端正也不是好习惯,那你说的小猴子没有好习惯是哪一点呢?”
再思考,说:“顽皮。”
说了这么多,举手的小朋友渐渐少了,正当我准备总结时,李晟举手了。
我请他说。
他站起来说:“这是一只不爱护环境的小猴子。”
说得多好!这又是一个令我惊喜的答案。乱扔东西,浪费粮食不就是不爱护环境吗?看来我们平时的环保教育还是做的不错的。虽然没有我心中“三心二意”这个标准答案,我依然很开心听孩子们畅所欲言,他们的好多想法都令我耳目一新,我想我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引导孩子们说出那所谓的标准答案,他们对小猴子形象的认识已经非常全面了,我也相信,他们一定知道做事要专心,三心二意不是个好习惯。教无定法,我想让孩子们有独立、积极思考的能力比说出一个标准答案更重要。
小猴子教学反思13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
一、内容上的理解
为了学生能尽快理清思路,我利用看图猜地点的形式,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了解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几个地方。同时,进行量词的巩固训练。再让学生用上量词,串讲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第二步再让学生读课文,厘清每一个地方,小猴子都干了些什么。通过板书让学生知道,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先来到玉米地,掰玉米,扛玉米,来到桃树下,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来到西瓜地,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来到树林,扔西瓜,追兔子。
二、用词精彩的解析
文章用词也是呈现结构统一式。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我主要学生采取动作演绎的方式和用图理解的方式进行,而后,请学生将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果然,学生在手舞足蹈中参与到了课堂。虽然学生的动作还是有点拘谨。本人认为,让孩子通过动作演绎的形式,能很快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参与面广,同时,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可谓一举多得。
三、句子结构的训练
文章每个自然段都是采用“走到……看见……就……”这也是课文故事结构的一个亮点,很适合学生学习运用,最终学生自己能编故事。因此,在课堂上,我故意加红这两个自然段的这些字。学生一眼就找出来了,难得的是说出这些词在表达上的重要作用。虽然学生表达得不是很清晰,但这种表达方法,学生已然能意会一些。在学生总结方法之后,我立即出示了“小猴子来到瓜地”的图片,让学生大胆运用这几个词编故事。学生能立即编出来,遗憾的是,学生编的故事和课文一模一样,而没有进行再创造,而本人也没有就这点立即加以引导。
总而言之,这堂课我利用词、句的结构特点,千方百计地使学生能发现遣词造句的规律,做到能复述故事,编故事。不足的是,在教学形式上,依然缺乏创新,在教学之道上,未能关注到全体学生,在教学方法上,缺乏课堂智慧。须进一步提高才是!
小猴子教学反思14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朗读,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利用范读及例句比较等方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范写、临摹写“块、常”等7个生字。
2、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读懂前四个自然段中相同相异的部分,利用表格,提取整合导致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主要信息,进行简单推断,并通过此过程理解“掰、扛”等动词的意思。
3、仿照课文形式,说说小猴子如果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并适当运用所学动词。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语境中识字写字。
三、教学难点:
从反复的结构中,能推断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1、爬杆上树是高手,爱吃香蕉和桃子,家里没有山上有。
(1)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2)舌前舌后音要读标准,认识猴子的猴,侯爵的候,时候的候。反犬旁还有哪些字?猪·狗·猫等,和动物有关。
(二)朗读课文,识字。
(1)范读课文,请认真听准每个音。
(2)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生字。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
(3)出示字卡,粘贴到白板上。
①带拼音读三遍。
②去掉拼音读三遍。
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课中的,读knɡ,猜一猜,第二句中的“空”是什么读音?
①玉米结(jiē)得又大又多。
②小猴子下山来,最后的结(jié)果是空手而归。
这两句话中的“结”读音不同,想想课文中的“结”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这样的句子吗?
(4)仔细看课后第3题的插图,先读准字音,再做一做动作。
(5)认读其他生字,组词巩固。男女生读词,开火车读词。
(三)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桌带动作朗读课文,了解动词意思,体会小猴子的情感变化。
2、图文结合,朗读汇报,再结合课后第3题的插图,说说这些动作都与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关,哪个动作是这几次中都有的。
3、结合课文最后一幅插图,比较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
(四)情境创设,信息整合,简单推断。
小猴子知错就改,以后会怎么样呢?
(五)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对称。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情境延伸: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会做什么,想些什么?画一画,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几个刚刚学过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教后反思。
1、通过朗读,识字释词示意。
学习朗读是通过朗读可以识字学词,可以理解内容,也可以学习语用。所以,本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朗读的学习来完成。学生初读,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范读,不但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及反复的结构。通过朗读理解内容,体会结构特点。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程度。加上表情和动作,使学生自主完成对人物心情的体会、对动词意思的理解。正是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多次感受相似的做法和相似的心情。也正是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生字多次“复现”,建立了音、形、义三者的联系。多音字的学习,在语境中据意辨音,使得朗读的学习和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有机结合。
2、调整视角,使推断有迹可循。
呼应单元语文要素,本课要整合信息,作简单推断。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的结果已然明确的前提下,推断就要由果溯因。所以,将课后第2题调整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会想到些什么?
3、借助插图,情境延伸,思维和语言相互促进。
语言的学习、思维的发展都要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而且要注意学用结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说图的能力,课文的每幅插图又情趣盎然,因此课始就让学生看图按“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怎么样”的句式,大体说一说图的内容;结合单元课文,试着再运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结果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表格中重点词语、动作词语的选择填空;情境延伸出小猴子第二天又下山了,他会怎样做,怎样想。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使学练结合,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和提升。
因为本课要承担“信息整合,简单推断”训练,所以,在朗读课文、内容理解上,教师引导得相对较多。实际教学时,面对不同的学情,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减少教的成分,增加学的分量,使教学更有效。
小猴子教学反思15
体育课堂中,情景教学成为孩子们乐趣的源泉。小学生最喜欢小动物,抓住这一点,让小动物陪孩子们上体育课,那真是乐趣无穷,尤其是孩子们喜欢的美猴王,孩子们真是动劲十足,让我体会到创设情景的重要性。情景贯穿于课堂中,孩子们乐在其中,在乐中学会了动作技能,收获颇大。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让我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要求,我要变成一个故事大王,让孩子们在故事的王国里锻炼身体,享受快乐。我不禁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更要认真探索怎样教学,给学生一个崭新的课堂。课堂中,孩子们的技能掌握良好,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融入在活动中,增进了师生感情,从孩子们洋溢的笑脸上,我感觉到了成功的喜悦。
第四篇:小猴子教学反思
小猴子教学反思
小猴子教学反思1
体育课堂中,情景教学成为孩子们乐趣的源泉。小学生最喜欢小动物,抓住这一点,让小动物陪孩子们上体育课,那真是乐趣无穷,尤其是孩子们喜欢的美猴王,孩子们真是动劲十足,让我体会到创设情景的重要性。情景贯穿于课堂中,孩子们乐在其中,在乐中学会了动作技能,收获颇大。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让我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要求,我要变成一个故事大王,让孩子们在故事的王国里锻炼身体,享受快乐。我不禁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更要认真探索怎样教学,给学生一个崭新的课堂。课堂中,孩子们的技能掌握良好,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融入在活动中,增进了师生感情,从孩子们洋溢的笑脸上,我感觉到了成功的喜悦。
小猴子教学反思2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七组课文中的一篇,本组课文包含《文具的家》、《一分钟》、《动物王国开大会》和《小猴子下山》,除对生字词的学习要求外,本组课文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会学生怎样爱护文具、珍惜时间等。
《小猴子下山》又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孩子们已经在课内课外多次听过这个故事,因此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对故事内容进行梳理。在做《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时,我将重难点放在字词的学习和对小猴子形象的分析上。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我将读故事、理解故事放在生字学习前面。本班学生拼音基础较好,有自学生字的能力,大部分孩子阅读兴趣浓厚,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这样的安排也是可行的,学生在阅读中不会有太多的障碍。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读故事的任务交还给孩子们,让他们自由地朗读,然后告诉我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小朋友很快帮我完成了路线图“摘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空手回家”。孩子们在完成这个任务时思路是清晰的,孩子们对这些事件发生的逻辑关系是理解的,这些事情的发展顺序, 明白不能颠倒顺序。这些事正是说明小猴子见一物,爱一物,喜新厌旧,做事不专一的证据。在孩子们的带领下,我灵机一动,给孩子们做了个小小的心理测试。
假如黑板是一片很大很大的花海,有四个小朋友正在参加摘花比赛,规则是这样的:在这片花海里你可以边看边比较,选择你认为最漂亮的那一朵花,但是 每位小朋友只能摘一朵花,不能走回头路,你会选择在哪里摘?
我在黑板上标记了五个位置,让孩子们选,他们兴趣很高,纷纷举手说:“我要在1号摘,我要在2号摘……”最多的还是5号。我告诉孩子们,每个地方所表示的意思:“选择1号的小朋友特别容易满足,他一开始就选好了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花,做决定非常果断,但是呢,有时候会比较冲动,片面;选择2、5、3号的小朋友呢做决定比较谨慎,会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比较以后再下决定,选择5号的小朋友呢有些强迫,因为那是正中间的位置;选择4号的小朋友呢,做决定非常的犹豫,有些追求完美,总是要到最后才能下定决心,但是这样的话你可能像小猴子一样什么也得不到,但是呢也有可能得到最好的,要懂得满足。当然,答案没有好坏,没有对错。”
小测试后,我带领孩子们细读文本,主要抓住小猴子的动作理解其形象,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边说边做。从“掰、扛、扔、摘、捧、扔、摘、抱、扔、追”这些动作中,孩子们体会到这是一只“顽皮的”小猴子。在文本细读中我发现孩子们“扛”和“捧”的发音不准,及时进行指导,但我没有注重培养孩子们比较阅读的能力。比如“扔”和“放”可以作比较,这两个可以体现小猴子不同的形象,放下了是还会拿起来的,扔掉就是不要了,这样的比较应该更能帮助孩子们理解小猴子喜新厌旧的品质。
在本课教学中最让我欣喜的是孩子们对小猴子形象的认识。我提的问题是:
“小猴子下山是去干什么的?”
答:“找吃的”。
“那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为什么?”
黄民懿最先举手说:“挑食。”
我问:“你为什么觉得他挑食呢?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摇头。
“那老师来帮你说说,你听我说的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
点头。
“小猴子最开始掰了一个玉米,可是看到它更喜欢的桃子,它就不要玉米了;后来,它又看到了更喜欢的西瓜,就不要桃子了,所以它有点儿挑食?”
点头说:“是的。”
第二个学生李兆康继续举手说:“它是一只贪玩的小猴子。”
我有点儿奇怪,问:“为什么?”
很流利的回答说:“小兔子不能吃,它去追小兔子就是为了好玩,所以是一只贪玩的小猴子。”思路多清晰,理由多充分!不禁要为他点赞。
孩子们的思路慢慢打开了,举手的同学也越来越多。
刘可焓说:“这是一只乱扔东西的小猴子。”
黄梓怡说:“这是一只浪费粮食的小猴子。”
黄浩宇说:“这是一只没有好习惯的小猴子。”
我问:“没有什么好习惯呢?你能说的具体点儿吗?”
思考。
我引导说:“没有礼貌不是好习惯,做得不端正也不是好习惯,那你说的小猴子没有好习惯是哪一点呢?”
再思考,说:“顽皮。”
说了这么多,举手的小朋友渐渐少了,正当我准备总结时,李晟举手了。
我请他说。
他站起来说:“这是一只不爱护环境的小猴子。”
说得多好!这又是一个令我惊喜的答案。乱扔东西,浪费粮食不就是不爱护环境吗?看来我们平时的环保教育还是做的不错的。虽然没有我心中“三心二意”这个标准答案,我依然很开心听孩子们畅所欲言,他们的好多想法都令我耳目一新,我想我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引导孩子们说出那所谓的标准答案,他们对小猴子形象的认识已经非常全面了,我也相信,他们一定知道做事要专心,三心二意不是个好习惯。教无定法,我想让孩子们有独立、积极思考的能力比说出一个标准答案更重要。
小猴子教学反思3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符合儿童年龄及心理特点。通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孩子们能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能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积累过的词语对简单的段式进行仿说仿写练习。鉴于孩子的学情特点,我将字词训练、词语运用、仿说仿写做为读文基础上的重点目标。
在初读课文环节中,我结合本班孩子实际,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平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习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捉迷藏游戏、给字分组、做动作猜字举卡片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六个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读通长句子。我把孩子平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读好长句子的训练中孩子的认字读句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游行使孩子乐于参与。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孩子们通过读一读、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学习生字。在细读环节中,我充分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
1.在二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以给句式填空的方式训练孩子的表达、总结能力。通过同桌互动,每个孩子都进行了语言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抓住文章中准确的动词,进行动词和名词的搭配练习。通过举例子,学习动词的`使用,感受用词的准确。并将动词的运用迁移到日常中常见的事物上,培养孩子词语运用能力。本环节是刚才学习生字的一个有效的延伸。
3.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中,感受到课文中运用不同的词语写出事物的可爱。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样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课堂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找出把事物写可爱的词语,并通过反复的读,体会用词,练习有感情朗读。
4.我从小猴子的三次“扔”入手,引导孩子总结小猴子三心二意的特点,并在孩子劝说小猴子的过程中,明白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只有坚持才能成功的道理。孩子在劝说的过程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仿写,又将本节课的字词句训练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分析句式后,我要求孩子能用上本节课积累的量词、表示可爱的词和动词,进行段式的仿写练习。为了降低难度,我以填空的方式呈现,又给孩子图片,为孩子提供仿写的环境。由于日常我重视对孩子读写结合的训练,孩子们能根据句式进行仿写,用上积累的词语。孩子结合以往的知识经验和课堂中的收获,写出小猴子来到草莓地、苹果树、小河边、松树林、樱桃树下等不同的地方,大部分同学能用上积累过的词语。
总之,本节课教师能够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的特点扎实地进行字词句的各项训练,在训练中关注孩子的语言发展,符合孩子认知水平与发展的需要。也能通过课件,生动有趣的辅助教学,激发孩子兴趣。在孩子读的环节中,形式的多样性还应该凸显,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读中,做到每次训练后都应以读收尾,以读促讲,让孩子通过反复的有梯度的读书,巩固词句训练的效果,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从文本中来,回文本中去,在文本的解读中学习、积累、运用。
小猴子教学反思4
活动名称:
小猴子种果树
活动目标:
1、通过阅读欣赏故事,使小朋友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坚持,有耐心,不要半途而废。
2、学习故事中的成语:挥汗如雨、泪流满面
3、复习故事中的成语:愁眉苦脸、半途而废、一心一意活动准备:课件、道具头饰
4、让幼儿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
5、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一、活动过程:
复习上次学的成语(拔苗助长)及其成语接龙一、情境导入,激活思维春天来了,森林动物们都在忙着做什么?你看见了谁?我们跟它打个招呼。
二、欣赏课件,观看无声课件
1、那我们一起猜想一下这是一件什么事呢?
2、你知道这只小猴种过哪些果树?结果怎么样?
3、那猴子在种树过程中的表情是什么样子呢?它做了一些什么动作?
你可以用你知道的一个词或成语表达说出来吗?
三、欣赏课件,观看有声课件
原来啊,小猴什么树也没种成,告诉它为什么?请给小猴子提些种果树的建议好吗?
教师总结
四、延伸活动,表演故事
请幼儿在表演时做出动作“挥汗如雨”“泪流满面”,提出要求表演。
分组扮演角色表演
小猴子教学反思5
1、通过朗读,识字释词示意。
学习朗读是通过朗读可以识字学词,可以理解内容,也可以学习语用。所以,本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朗读的学习来完成。学生初读,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范读,不但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及反复的结构。通过朗读理解内容,体会结构特点。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程度。加上表情和动作,使学生自主完成对人物心情的体会、对动词意思的理解。正是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多次感受相似的做法和相似的心情。也正是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生字多次“复现”,建立了音、形、义三者的联系。多音字的学习,在语境中据意辨音,使得朗读的学习和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有机结合。
2、调整视角,使推断有迹可循。
呼应单元语文要素,本课要整合信息,作简单推断。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的结果已然明确的前提下,推断就要由果溯因。所以,将课后第2题调整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会想到些什么?
3、借助插图,情境延伸,思维和语言相互促进。
语言的学习、思维的发展都要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而且要注意学用结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说图的能力,课文的每幅插图又情趣盎然,因此课始就让学生看图按“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怎么样”的句式,大体说一说图的内容;结合单元课文,试着再运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结果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表格中重点词语、动作词语的选择填空;情境延伸出小猴子第二天又下山了,他会怎样做,怎样想。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使学练结合,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和提升。
因为本课要承担“信息整合,简单推断”训练,所以,在朗读课文、内容理解上,教师引导得相对较多。实际教学时,面对不同的学情,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减少教的成分,增加学的分量,使教学更有效。
小猴子教学反思6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直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像小猴子那样,要一心一意才行。
本节课我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教学时为了将学生引入情境,把握顺紧紧抓住本文关键词,随文识字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如,围绕故事情节按顺序贴图片;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又~”式的词语,同时又出现很多图片让学生练习说一说“又~又~”的短语;围绕小猴子所做,通过做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体会动词妙用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将随文识字与积累语言巧妙结合,有效地提高语文由扶到放,培养自学能力教学的实效性。课文前4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然后出示一张课文内容的表格,要求学生合作学习,老师执笔完成相关内容,通过由指导到扶再到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评价语言过于平淡,对学生的评价与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缺乏针对性;设计表格的这一环节在课堂生成上对于本班学生来说稍有难度,说明课前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到位。学生在进行说话训练时,没有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这也暴露了我教学中的一个问题。
今后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小猴子教学反思7
《小猴子下》是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教材第七组中的一篇,本组包含《具的家》、《一分钟》、《动物王国开大会》和《小猴子下》,除对生字词的学习要求外,本组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会学生怎样爱护具、珍惜时间等。
《小猴子下》又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孩子们已经在内外多次听过这个故事,因此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对故事内容进行梳理。在做《小猴子下》教学设计时,我将重难点放在字词的学习和对小猴子形象的分析上。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我将读故事、理解故事放在生字学习前面。本班学生拼音基础较好,有自学生字的能力,大部分孩子阅读兴趣浓厚,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这样的安排也是可行的,学生在阅读中不会有太多的障碍。
在堂教学中,我将读故事的任务交还给孩子们,让他们自由地朗读,然后告诉我小猴子下的路线。小朋友很快帮我完成了路线图“摘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空手回家”孩子们在完成这个任务时思路是清晰的,孩子们对这些事发生的逻辑关系是理解的,这些事情的发展顺序,明白不能颠倒顺序。这些事正是说明小猴子见一物,爱一物,喜新厌旧,做事不专一的证据。在孩子们的带领下,我灵机一动,给孩子们做了个小小的心理测试。
假如黑板是一片很大很大的花海,有四个小朋友正在参加摘花比赛,规则是这样的:在这片花海里你可以边看边比较,选择你认为最漂亮的那一朵花,但是每位小朋友只能摘一朵花,不能走回头路,你会选择在哪里摘?
我在黑板上标记了五个位置,让孩子们选,他们兴趣很高,纷纷举手说:“我要在1号摘,我要在2号摘……”最多的还是号。我告诉孩子们,每个地方所表示的意思:“选择1号的小朋友特别容易满足,他一开始就选好了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花,做决定非常果断,但是呢,有时候会比较冲动,片面;选择2、、号的小朋友呢做决定比较谨慎,会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比较以后再下决定,选择号的小朋友呢有些强迫,因为那是正中间的位置;选择4号的小朋友呢,做决定非常的犹豫,有些追求完美,总是要到最后才能下定决心,但是这样的话你可能像小猴子一样什么也得不到,但是呢也有可能得到最好的,要懂得满足。当然,答案没有好坏,没有对错。”
小测试后,我带领孩子们细读本,主要抓住小猴子的动作理解其形象,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边说边做。从“掰、扛、扔、摘、捧、扔、摘、抱、扔、追”这些动作中,孩子们体会到这是一只“顽皮的”小猴子。在本细读中我发现孩子们“扛”和“捧”的发音不准,及时进行指导,但我没有注重培养孩子们比较阅读的能力。比如“扔”和“放”可以作比较,这两个可以体现小猴子不同的形象,放下了是还会拿起的,扔掉就是不要了,这样的比较应该更能帮助孩子们理解小猴子喜新厌旧的品质。
在本教学中最让我欣喜的是孩子们对小猴子形象的认识。我提的问题是:
“小猴子下是去干什么的?”
答:“找吃的”
“那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为什么?”
黄民懿最先举手说:“挑食。”
我问:“你为什么觉得他挑食呢?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摇头。
“那老师帮你说说,你听我说的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
点头。
“小猴子最开始掰了一个玉米,可是看到它更喜欢的桃子,它就不要玉米了;后,它又看到了更喜欢的西瓜,就不要桃子了,所以它有点儿挑食?”
点头说:“是的。”
第二个学生李兆康继续举手说:“它是一只贪玩的小猴子。”
我有点儿奇怪,问:“为什么?”
很流利的回答说:“小兔子不能吃,它去追小兔子就是为了好玩,所以是一只贪玩的小猴子。”思路多清晰,理由多充分!不禁要为他点赞。
孩子们的思路慢慢打开了,举手的同学也越越多。
刘可焓说:“这是一只乱扔东西的小猴子。”
黄梓怡说:“这是一只浪费粮食的小猴子。”
黄浩宇说:“这是一只没有好习惯的小猴子。”
我问:“没有什么好习惯呢?你能说的具体点儿吗?”
思考。
我引导说:“没有礼貌不是好习惯,做得不端正也不是好习惯,那你说的小猴子没有好习惯是哪一点呢?”
再思考,说:“顽皮。”
说了这么多,举手的小朋友渐渐少了,正当我准备总结时,李晟举手了。
我请他说。
他站起说:“这是一只不爱护环境的小猴子。”
说得多好!这又是一个令我惊喜的答案。乱扔东西,浪费粮食不就是不爱护环境吗?看我们平时的环保教育还是做的不错的。虽然没有我心中“三心二意”这个标准答案,我依然很开心听孩子们畅所欲言,他们的好多想法都令我耳目一新,我想我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引导孩子们说出那所谓的标准答案,他们对小猴子形象的认识已经非常全面了,我也相信,他们一定知道做事要专心,三心二意不是个好习惯。教无定法,我想让孩子们有独立、积极思考的能力比说出一个标准答案更重要。
小猴子教学反思8
决定要上这课时,我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我希望教给学生什么知识,什么能力?
经过再三思量,我决定以学生能复述故事为突破口,课堂上为学生搭桥铺路。
一、内容上的理解
为了学生能尽快厘清思路,我利用看图猜地点的形式,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了解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几个地方。同时,进行量词的巩固训练。再让学生用上量词,串讲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第二步再让学生读课文,厘清每一个地方,小猴子都干了些什么。通过板书让学生知道,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先来到玉米地,掰玉米,扛玉米,来到桃树下,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来到西瓜地,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来到树林,扔西瓜,追兔子。
二、用词精彩的解析
文章用词也是呈现结构统一式。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我主要学生采取动作演绎的方式和用图理解的方式进行,而后,请学生将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
三、句子结构的训练
文章每个自然段都是采用“走到……看见……就……”
小猴子教学反思9
《小猴子》是新书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一首风趣的儿童歌曲,表现了小动物伶俐可爱的形象。歌曲中的两个间奏,更加生动的表现了小猴子活泼可爱又调皮的形象,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活泼可爱的情绪演唱《小猴子》,感受猴子淘气顽皮的这一形象,在歌曲加入适当的动作,为了时间我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
1,生动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导入环节,我通过动物学校开学,教室里来了小兔,小鸟,小乌龟,他们都是按自己
特定的节奏来到教室里的,这样让学生进行节奏训练,这个时候,学生们会发现,教室里缺少了小猴子,那么,小猴子干什么去了?这一疑问,引发了孩子们对歌曲的期盼。然后通过对歌曲的欣赏与学习,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并解决心中的疑惑。
2,根据音乐设计合适的动作
在学生听赏和学唱完歌曲之后,让他们根据音乐的情节设计不同的动作,接着请几位小朋友上台来扮演小猴子模仿他,有的模仿小猴子挠痒痒的滑稽的模样;有的则学小猴子吃桃的姿态:还有的在地上翻起跟头来。学生通过此过程,创造力和表演力得到了充分,自有的发挥。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也碰到了一些不足之处
1,在学生设计动作模仿小猴子时,有一些学生不能控制一个度,这虽是天性使然,但老师还是要随时做积极的引导
2,少数学生由于腼腆,内向而不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在教学中,要及时发现给予引导和鼓励!
3,在教唱歌曲的时候,不能只是听听就让学生模仿,还是让学生学习的,否则学的不够扎实。
小猴子教学反思10
一、巧用示范,体会积累好词
采用“又又()”的词语教学,利用卡片进行情境引导,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最后以进行扩展训练进行收尾。
首先告诉学生小猴子在下山途中遇到了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这些好东西都用了很多好的词语来描写,出示“又大又多”,给学生一个示范,然后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其他的好词。然后学生开始以小猴子的心态去细读课文,找到这些好词,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接着让学生交流找到的卡片,学生说教师贴,并进行朗读指导,这样的学习让学生们的积极性甚高,最后在同学们积极的学习态度下进行了拓展训练,并抄写“又()又()”的词语在课本相应的插图上,以此来结束“又()又()”的词语教学。
二、遵循规律,归类识字更高效
学习动词的使用,让学生们能够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词语的正确使用。这是这堂课的教学难点所在。在课堂上是这样进行处理的
师:为什么要用“扛”
生:(因为玉米很大很重)原来是这样啊!
师:孩子们,能得到这么大的玉米,小猴子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高兴。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师:小猴子看见玉米,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小朋友,像掰和扛这样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啊课文里还有很多呢!找到了用笔圈一圈。
师:唉呀,小朋友说得那么快,我都不知道把动词贴在哪里了,看看吧,这些动作的位置我贴得对吗?
师:摘可以和桃子搭配,可以和西瓜搭配吗?和玉米呢?怎样的东西要扛着走?
生:桃子小拿来抱会掉了,应该用捧;西瓜大用来抱。
师:“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师:小猴子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个“扔”写在中间。
在教学中,我抓住文本特点,从表示动作的字词入手,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动作的词,将动词卡片随意地贴在黑板上。经过整理,孩子们知道了“捧、抱、扔、摘”是左右结构、都是提手旁,捧、扔、抱、摘跟手的动作有关。”学到这里,孩子们圈了生字,观察了生字的特点,他们从字形上熟悉了“捧、抱、扔、摘”。这时,我又让孩子们分别做做这几个动作,从字义上进一步巩固理解这几个字的意思。在热烈的气氛中,孩子们开开心心地学着、做着,这样归类识字既有规律可循又生动有趣,孩子们比较喜欢。
三、注重运用,回归文本更扎实。
在字词教学上不但要善于发现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从识记到运用的落实。在通过不同途径理解了动词的意思后,我让学生把动词卡片放到相应的图片旁。此时,学生思维火花闪现,我又恰如其分地小结有些动词可放在共同的地方(如“摘”可以用以“摘桃子”,也可以用以“摘西瓜”)。
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
小猴子教学反思11
十分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三个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为期一周的时间,培训虽短,但从中学到的知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而最可贵的是通过学习别人的思路模式,把最精华的方法以讲课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在这次讲课磨课过程中,首先要感谢二年组的老师们积极地配合,才使得讲课顺利完成,然后最要感谢的就是敖姐,敖姐每天都要听我们三个讲三节课,讲完课还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评课,而且敖姐的工作很忙,但就在这繁重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一遍一遍的给我们修改,如此往复的坚持了5天,听了将近20节重复的课,可见敖姐内心被我们折磨的估计也快崩溃了,从导课,到课件的修改,再到亲身示范朗读,纠正评价性的语言以及最后对我们的鼓励这些细节问题,终于把我的课修改成形了,特别感动,再次谢谢敖姐,在这次磨课讲课中增强了自我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我认清了自身不足,就此我对《小猴子下山》这节课谈谈体会:
《小猴子下山》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动作的词,其细微的区别,孩子们很难掌握。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通过以动作示词义,再适时提出质疑:“为什么桃子不能用扛呢?”“玉米不能用摘?”等问题。孩子们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比划出来的动作,对词义理解得透彻一些。
评价语言过于平淡,好的评价语言应该是针对学生所做出的最有效的评价,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好”、“你真棒”。在评价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更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质量和语言规范,引导他们说好语文,用好语文。
在课堂中不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上我太急于求成,忽视了大多数孩子的想法。在课堂上,我们觉得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表达他们的想法,给他们更多自由思考的时间,而不是牵着他们走。
总之,透过这次学习和讲课,我收获了知识、经验与感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都有了提高,明确了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结合培训所得,使自身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结合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踏踏实实地教学。
小猴子教学反思12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
一、内容上的理解
为了学生能尽快理清思路,我利用看图猜地点的形式,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了解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几个地方。同时,进行量词的巩固训练。再让学生用上量词,串讲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第二步再让学生读课文,厘清每一个地方,小猴子都干了些什么。通过板书让学生知道,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先来到玉米地,掰玉米,扛玉米,来到桃树下,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来到西瓜地,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来到树林,扔西瓜,追兔子。
二、用词精彩的解析
文章用词也是呈现结构统一式。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我主要学生采取动作演绎的方式和用图理解的方式进行,而后,请学生将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果然,学生在手舞足蹈中参与到了课堂。虽然学生的动作还是有点拘谨。本人认为,让孩子通过动作演绎的形式,能很快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参与面广,同时,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可谓一举多得。
三、句子结构的训练
文章每个自然段都是采用“走到……看见……就……”这也是课文故事结构的一个亮点,很适合学生学习运用,最终学生自己能编故事。因此,在课堂上,我故意加红这两个自然段的这些字。学生一眼就找出来了,难得的是说出这些词在表达上的重要作用。虽然学生表达得不是很清晰,但这种表达方法,学生已然能意会一些。在学生总结方法之后,我立即出示了“小猴子来到瓜地”的图片,让学生大胆运用这几个词编故事。学生能立即编出来,遗憾的是,学生编的故事和课文一模一样,而没有进行再创造,而本人也没有就这点立即加以引导。
总而言之,这堂课我利用词、句的结构特点,千方百计地使学生能发现遣词造句的规律,做到能复述故事,编故事。不足的是,在教学形式上,依然缺乏创新,在教学之道上,未能关注到全体学生,在教学方法上,缺乏课堂智慧。须进一步提高才是!
小猴子教学反思13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需要,又有利于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本次活动,我认为较好的有以下两点值得总结:
1、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
本次活动,我以小猴卖“0”为主线,贯穿始终,主题单一,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故事中的角色对话内容浅显易懂,便于幼儿学习理解和掌握。同时,活动以“0”这样一个幼儿常见的事物让其展开丰富的联想,为发展幼儿的想象和发散性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2、营造积极、宽松的师幼互动氛围,深入有效地参与和引导。
我们知道,幼儿认知的显著特点是通过他们的自身活动来发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从而获得经验。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获取经验不是来源于物体本身,而是来源于对物体的操作和动作的内化。”为此,我通过让幼儿玩一玩、看一看、听一听、讲一讲等活动让幼儿主动、积极地去学习逐步摆脱学习中幼儿对教师的依赖和思维的惰性,进而把学习过程变为师生双方积极互动的良性循环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特别是续编故事环节整个过程,气氛自由、宽松,老师没有过多的干预,只是适时地“导”,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师与幼儿形成了良好、积极和互动关系,而孩子也在亲历表演过程这种有效互动中建构了自己的知识经验,获得学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认真回想本次活动,我认为还存在几点不足。
1、为追求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忽视差异教育。
在活动中,我为了体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需要幼儿集体前展示交流时,只提问几个能力强的幼儿,忽视了需要特殊关照的孩子。而且由于是观摩比赛活动,为了能有更好的活动效果,怕出现乱的现象,所以不敢大胆地让不同的孩子自主表现,不能让更多的孩子在活动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功感。
2、提供玩具材料的时间不适宜,而限制了幼儿的思维。因为是公开观摩比赛活动,参加活动的不是本园本班的幼儿,我怕把握不了幼儿的情绪,怕出现乱的现象,我将“小猴商店”里的一些物品(原是想让幼儿借助提供的这些物品想象续编故事),放置在活动室的角落里,不敢放手事先展示,导致幼儿在分散讨论、交流续编的环节中,思维受到限制,而只是简单地模仿故事中的情节物品,等到让幼儿参加续编故事表演时,才让幼儿接触到这些有助于幼儿想象的物品时,在时间上已显得略仓促,部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受到了限制。
回顾这些现象,为了今后更好地开展类似活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教育要坚持以幼儿的发展为本。
教师要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正确的教育观,在实践教育行为中,努力实现《纲要》的教育理念向实践的转化,促进幼儿主动发展,善于反思,坚持“一日三省”,不断调整教育行为。在活动中创设积极互动的自由探索活动空间,灵活运用教育机制,真正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教育者要真正做到“和孩子平等”,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多问孩子“你为什么这样玩游戏?你是怎样想的?”缩短与幼儿之间的距离,为幼儿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孩子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才能体现教育“以人为本”。
2、教育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纲要》中指出:“要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因此,在今后我们要真正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不要为了体现活动结果而只提问能力强的孩子,忽视个体差异教育。不管什么样的活动,我们都要以平常的心态对待,让各种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甚至要让能力较差的孩子得到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的能力。我们要善于捕捉能力弱的幼儿的“闪光点”,要从发现他的优点入手,及时给予肯定,不断强化其积极向上的认同心理。这样,能力差的孩子才有安全的活动环境气氛,自信心十足,才会获得成功和满足,这才叫成功教育的一个亮点。
小猴子教学反思14
通过几天紧张的准备,我终于讲完了小猴子下山一课.
可是自我感觉很糟糕,甚至比试讲的时候还要糟.我总结原因如下:
1、第一次讲优质课很紧张,虽然只有几个老师听课,可是还是紧张到忘记写题目。
2、准备不充分。有很多的环节需要再三斟酌,再三思量,需要找到多种方式来呈现,甚至需要实验很多次来验证哪个效果更好,可惜没有太多的时间。
3、教材把握不是很到位。由于这片课文是课外阅读课文,可参考的教案和资料比较少,在加上自己的经验较浅薄,思考的深度不够,所以课堂的深度挖的也不是很够。
3、课堂教学环节过度、语言的衔接不成熟,很象常态课而不象优质课。语言的锤炼、环节的衔接还需要更加的磨练。总体感觉比较粗糙。
4、朗读指导不到位,没有找到多种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热情,调动孩子阅读朗读积极性上我还要多下功夫。
总之通过准备这节课我学到了很多,在师傅的帮助下算是完成了虽然自己完成的不是很出色,我的课堂还要多锤炼,我的思考还要更深入,我的教学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小猴子教学反思15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识字,这样一篇课文,孩子们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读下来吗?如果我这节课只完成识字、读通课文这个目标行吗?左思右想,又加上初步感受小猴子见新扔旧是不好的,做什么事都要专一的道理。
对于生字的认读,主要有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走到过道上表演了。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课文以后,我直接出示了小猴子空手回家的图片,以问题引入对课文的学习:“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呢?”在小猴子扔玉米摘桃子这一段,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小猴子,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猴子,你为什么要把玉米扔掉呢?”有的孩子就说:“小猴子本来就喜欢吃桃子,不爱吃玉米,”我顺势又问:“既然小猴子爱吃桃子,那么小猴子最后把桃子带回家了吗?”其实,小猴子扔掉手中的东西,不是因为爱吃不爱吃,而是因为见一样喜欢一样。可惜的是,自己历练不够,没能引领孩子深入到文本中去。小猴子懊恼地空着手回家,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呢?从课堂孩子们的表现来看,我设计的这个问题有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改成我的陈述,“小猴子空着手回到家,把事情的经过向妈妈说了,猴妈妈对小猴说:‘孩子,你见一样扔一样,怎么能把东西带回来呢?做什么事都要专一,只有这样你才不会空手回家。’小猴子听了妈妈的话,说明天自己再一次下山。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呢?”孩子们口头续编故事,也许会更好一些。
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积累,经历就是财富,经历就是收获。
第五篇:小猴子教学反思
小猴子教学反思
小猴子教学反思1
一、巧用示范,体会积累好词
采用“又( )又( )”的词语教学,利用卡片进行情境引导,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最后以进行扩展训练进行收尾。
首先告诉学生小猴子在下山途中遇到了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这些好东西都用了很多好的词语来描写,出示“又大又多”,给学生一个示范,然后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其他的好词。然后学生开始以小猴子的心态去细读课文,找到这些好词,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接着让学生交流找到的卡片,学生说教师贴,并进行朗读指导,这样的学习让学生们的积极性甚高,最后在同学们积极的学习态度下进行了拓展训练,并抄写“又( )又( )”的词语在课本相应的插图上 ,以此来结束“又( )又( )”的词语教学。
二、遵循规律,归类识字更高效
学习动词的使用,让学生们能够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词语的正确使用。这是这堂课的教学难点所在。在课堂上是这样进行处理的
师:为什么要用“扛”
生:(因为玉米很大很重)原来是这样啊!
师:孩子们,能得到这么大的玉米,小猴子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高兴。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师:小猴子看见玉米,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小朋友,像掰和扛这样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啊课文里还有很多呢!找到了用笔圈一圈。
师:唉呀,小朋友说得那么快,我都不知道把动词贴在哪里了,看看吧,这些动作的位置我贴得对吗?
师:摘可以和桃子搭配,可以和西瓜搭配吗?和玉米呢?怎样的东西要扛着走?
生:桃子小拿来抱会掉了,应该用捧;西瓜大用来抱。
师:“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师:小猴子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个“扔”写在中间。
在教学中,我抓住文本特点,从表示动作的字词入手,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动作的词,将动词卡片随意地贴在黑板上。经过整理,孩子们知道了“捧、抱、扔、摘”是左右结构、都是提手旁,捧、扔、抱、摘跟手的动作有关。”学到这里,孩子们圈了生字,观察了生字的特点,他们从字形上熟悉了“捧、抱、扔、摘”。这时,我又让孩子们分别做做这几个动作,从字义上进一步巩固理解这几个字的意思。在热烈的气氛中,孩子们开开心心地学着、做着,这样归类识字既有规律可循又生动有趣,孩子们比较喜欢。
三、注重运用,回归文本更扎实。
在字词教学上不但要善于发现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从识记到运用的落实。在通过不同途径理解了动词的意思后,我让学生把动词卡片放到相应的图片旁。此时,学生思维火花闪现,我又恰如其分地小结有些动词可放在共同的地方(如“摘”可以用以“摘桃子”,也可以用以“摘西瓜”)。
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
小猴子教学反思2
《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课文,共有无幅画,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后来有看见了桃子、西瓜、兔子,见一个,就扔下这个去抓另一个,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如果三心二意,就将会一事无成了。
本课的生字很有特点,大部分都是动作,在教学时,我把课文和生字结合在一起教学。重点在抱、扛、扔、捧、追等字上。
片段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追兔子
理解动词的特点:
(1)质疑不会读的字。
(2)谁能用上动作,来读一读
(3)指生演一演“掰”的动作。
(4)师生合作边演边读。
(5)练习:看老师做动作,你们来说动作,看谁厉害。
这些动作可以换过来说吗?为什么?说说理由。
通过音、形、义等方式的学习和朗读,孩子们基本可以理解生字的意思,最后问动作是否可以换过来,让他们把这几个生字理清楚,认明白。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在游戏中做一做、读一读学习生字。
在细读课文的环节,我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的训练。如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多”这一词语。“又大又多”从图上看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在教学中我问孩子: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非常高兴”就是(生:特别高兴)你们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中,感受事物的可爱。同样的,又大又红说明桃子长得好,又大又圆说明西瓜长得非常好。在理解了这几个词语后,我又问:小猴子把曾经喜欢的桃子、西瓜都扔掉了,这说明了什么呢?其实小猴子的心里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看见一个就喜欢一个,而原来的那个就直接被扔掉了。
本节课,我依托文本,结合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关注语言的发展,让学生能在有趣的课堂中学以致用。
小猴子教学反思3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符合儿童年龄及心理特点。通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孩子们能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能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积累过的词语对简单的段式进行仿说仿写练习。鉴于孩子的学情特点,我将字词训练、词语运用、仿说仿写做为读文基础上的重点目标。
在初读课文环节中,我结合本班孩子实际,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平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习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捉迷藏游戏、给字分组、做动作猜字举卡片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六个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读通长句子。我把孩子平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读好长句子的训练中孩子的认字读句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游行使孩子乐于参与。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孩子们通过读一读、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学习生字。在细读环节中,我充分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
1.在二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以给句式填空的方式训练孩子的表达、总结能力。通过同桌互动,每个孩子都进行了语言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抓住文章中准确的动词,进行动词和名词的搭配练习。通过举例子,学习动词的使用,感受用词的准确。并将动词的运用迁移到日常中常见的事物上,培养孩子词语运用能力。本环节是刚才学习生字的一个有效的延伸。
3.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中,感受到课文中运用不同的词语写出事物的可爱。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样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课堂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找出把事物写可爱的词语,并通过反复的读,体会用词,练习有感情朗读。
4.我从小猴子的三次“扔”入手,引导孩子总结小猴子三心二意的特点,并在孩子劝说小猴子的过程中,明白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只有坚持才能成功的道理。孩子在劝说的过程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仿写,又将本节课的字词句训练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分析句式后,我要求孩子能用上本节课积累的量词、表示可爱的词和动词,进行段式的仿写练习。为了降低难度,我以填空的方式呈现,又给孩子图片,为孩子提供仿写的环境。由于日常我重视对孩子读写结合的训练,孩子们能根据句式进行仿写,用上积累的词语。孩子结合以往的知识经验和课堂中的收获,写出小猴子来到草莓地、苹果树、小河边、松树林、樱桃树下等不同的地方,大部分同学能用上积累过的词语。
总之,本节课教师能够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的特点扎实地进行字词句的各项训练,在训练中关注孩子的语言发展,符合孩子认知水平与发展的需要。也能通过课件,生动有趣的辅助教学,激发孩子兴趣。在孩子读的环节中,形式的多样性还应该凸显,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读中,做到每次训练后都应以读收尾,以读促讲,让孩子通过反复的有梯度的读书,巩固词句训练的效果,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从文本中来,回文本中去,在文本的解读中学习、积累、运用。
小猴子教学反思4
《小猴子下》是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教材第七组中的一篇,本组包含《具的家》、《一分钟》、《动物王国开大会》和《小猴子下》,除对生字词的学习要求外,本组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会学生怎样爱护具、珍惜时间等。
《小猴子下》又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孩子们已经在内外多次听过这个故事,因此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对故事内容进行梳理。在做《小猴子下》教学设计时,我将重难点放在字词的学习和对小猴子形象的分析上。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我将读故事、理解故事放在生字学习前面。本班学生拼音基础较好,有自学生字的能力,大部分孩子阅读兴趣浓厚,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这样的安排也是可行的,学生在阅读中不会有太多的障碍。
在堂教学中,我将读故事的任务交还给孩子们,让他们自由地朗读,然后告诉我小猴子下的路线。小朋友很快帮我完成了路线图“摘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空手回家”孩子们在完成这个任务时思路是清晰的,孩子们对这些事发生的逻辑关系是理解的,这些事情的发展顺序,明白不能颠倒顺序。这些事正是说明小猴子见一物,爱一物,喜新厌旧,做事不专一的证据。在孩子们的带领下,我灵机一动,给孩子们做了个小小的心理测试。
假如黑板是一片很大很大的花海,有四个小朋友正在参加摘花比赛,规则是这样的:在这片花海里你可以边看边比较,选择你认为最漂亮的那一朵花,但是每位小朋友只能摘一朵花,不能走回头路,你会选择在哪里摘?
我在黑板上标记了五个位置,让孩子们选,他们兴趣很高,纷纷举手说:“我要在1号摘,我要在2号摘……”最多的还是号。我告诉孩子们,每个地方所表示的意思:“选择1号的小朋友特别容易满足,他一开始就选好了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花,做决定非常果断,但是呢,有时候会比较冲动,片面;选择2、、号的小朋友呢做决定比较谨慎,会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比较以后再下决定,选择号的小朋友呢有些强迫,因为那是正中间的位置;选择4号的小朋友呢,做决定非常的犹豫,有些追求完美,总是要到最后才能下定决心,但是这样的话你可能像小猴子一样什么也得不到,但是呢也有可能得到最好的,要懂得满足。当然,答案没有好坏,没有对错。”
小测试后,我带领孩子们细读本,主要抓住小猴子的动作理解其形象,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边说边做。从“掰、扛、扔、摘、捧、扔、摘、抱、扔、追”这些动作中,孩子们体会到这是一只“顽皮的”小猴子。在本细读中我发现孩子们“扛”和“捧”的发音不准,及时进行指导,但我没有注重培养孩子们比较阅读的能力。比如“扔”和“放”可以作比较,这两个可以体现小猴子不同的形象,放下了是还会拿起的,扔掉就是不要了,这样的比较应该更能帮助孩子们理解小猴子喜新厌旧的品质。
在本教学中最让我欣喜的是孩子们对小猴子形象的认识。我提的问题是:
“小猴子下是去干什么的?”
答:“找吃的”
“那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为什么?”
黄民懿最先举手说:“挑食。”
我问:“你为什么觉得他挑食呢?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摇头。
“那老师帮你说说,你听我说的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
点头。
“小猴子最开始掰了一个玉米,可是看到它更喜欢的桃子,它就不要玉米了;后,它又看到了更喜欢的西瓜,就不要桃子了,所以它有点儿挑食?”
点头说:“是的。”
第二个学生李兆康继续举手说:“它是一只贪玩的小猴子。”
我有点儿奇怪,问:“为什么?”
很流利的回答说:“小兔子不能吃,它去追小兔子就是为了好玩,所以是一只贪玩的小猴子。”思路多清晰,理由多充分!不禁要为他点赞。
孩子们的思路慢慢打开了,举手的同学也越越多。
刘可焓说:“这是一只乱扔东西的小猴子。”
黄梓怡说:“这是一只浪费粮食的小猴子。”
黄浩宇说:“这是一只没有好习惯的小猴子。”
我问:“没有什么好习惯呢?你能说的具体点儿吗?”
思考。
我引导说:“没有礼貌不是好习惯,做得不端正也不是好习惯,那你说的小猴子没有好习惯是哪一点呢?”
再思考,说:“顽皮。”
说了这么多,举手的小朋友渐渐少了,正当我准备总结时,李晟举手了。
我请他说。
他站起说:“这是一只不爱护环境的小猴子。”
说得多好!这又是一个令我惊喜的答案。乱扔东西,浪费粮食不就是不爱护环境吗?看我们平时的环保教育还是做的不错的。虽然没有我心中“三心二意”这个标准答案,我依然很开心听孩子们畅所欲言,他们的好多想法都令我耳目一新,我想我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引导孩子们说出那所谓的标准答案,他们对小猴子形象的认识已经非常全面了,我也相信,他们一定知道做事要专心,三心二意不是个好习惯。教无定法,我想让孩子们有独立、积极思考的能力比说出一个标准答案更重要。
小猴子教学反思5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直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像小猴子那样,要一心一意才行。
本节课我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教学时为了将学生引入情境,把握顺紧紧抓住本文关键词,随文识字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如,围绕故事情节按顺序贴图片;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又~”式的词语,同时又出现很多图片让学生练习说一说“又~又~”的短语;围绕小猴子所做,通过做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体会动词妙用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将随文识字与积累语言巧妙结合,有效地提高语文由扶到放,培养自学能力教学的实效性。课文前4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然后出示一张课文内容的表格,要求学生合作学习,老师执笔完成相关内容,通过由指导到扶再到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评价语言过于平淡,对学生的评价与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缺乏针对性;设计表格的这一环节在课堂生成上对于本班学生来说稍有难度,说明课前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到位。学生在进行说话训练时,没有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这也暴露了我教学中的一个问题。
今后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小猴子教学反思6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
一、内容上的理解
为了学生能尽快理清思路,我利用看图猜地点的形式,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了解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几个地方。同时,进行量词的巩固训练。再让学生用上量词,串讲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第二步再让学生读课文,厘清每一个地方,小猴子都干了些什么。通过板书让学生知道,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先来到玉米地,掰玉米,扛玉米,来到桃树下,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来到西瓜地,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来到树林,扔西瓜,追兔子。
二、用词精彩的解析
文章用词也是呈现结构统一式。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我主要学生采取动作演绎的方式和用图理解的方式进行,而后,请学生将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果然,学生在手舞足蹈中参与到了课堂。虽然学生的动作还是有点拘谨。本人认为,让孩子通过动作演绎的形式,能很快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参与面广,同时,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可谓一举多得。
三、句子结构的训练
文章每个自然段都是采用“走到……看见……就……”这也是课文故事结构的一个亮点,很适合学生学习运用,最终学生自己能编故事。因此,在课堂上,我故意加红这两个自然段的这些字。学生一眼就找出来了,难得的是说出这些词在表达上的重要作用。虽然学生表达得不是很清晰,但这种表达方法,学生已然能意会一些。在学生总结方法之后,我立即出示了“小猴子来到瓜地”的图片,让学生大胆运用这几个词编故事。学生能立即编出来,遗憾的是,学生编的故事和课文一模一样,而没有进行再创造,而本人也没有就这点立即加以引导。
总而言之,这堂课我利用词、句的结构特点,千方百计地使学生能发现遣词造句的规律,做到能复述故事,编故事。不足的是,在教学形式上,依然缺乏创新,在教学之道上,未能关注到全体学生,在教学方法上,缺乏课堂智慧。须进一步提高才是!
小猴子教学反思7
体育课堂中,情景教学成为孩子们乐趣的源泉。小学生最喜欢小动物,抓住这一点,让小动物陪孩子们上体育课,那真是乐趣无穷,尤其是孩子们喜欢的美猴王,孩子们真是动劲十足,让我体会到创设情景的重要性。情景贯穿于课堂中,孩子们乐在其中,在乐中学会了动作技能,收获颇大。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让我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要求,我要变成一个故事大王,让孩子们在故事的王国里锻炼身体,享受快乐。我不禁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更要认真探索怎样教学,给学生一个崭新的课堂。课堂中,孩子们的技能掌握良好,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融入在活动中,增进了师生感情,从孩子们洋溢的笑脸上,我感觉到了成功的喜悦。
小猴子教学反思8
注重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在一篇课文中,我们要设计有效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形象直观的展示了“苹果、蛋糕、人物”等的图片,用以呈现“又又()”的短语,学生通过看到图片就能想到“又大又红”、“又香又甜”、“又高又帅”这种形式的词语
2-做动作来感知生字“摘、扔、捧、抱、拍”的音、形、义,这样在做动作中认识生字,也就是在生活中认识生字,算是一种有效的实习方法,同样在想象中、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板书培养学生的思维。将课文内容以猴子下山形式,配上每一次下山的地点和对应的重点词语成现在学生面前,整个内容整体呈现出来,利用这样的板书,培养学生练习复述课文的能力,也就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开启。
小猴子教学反思9
通过几天紧张的准备,我终于讲完了小猴子下山一课.
可是自我感觉很糟糕,甚至比试讲的.时候还要糟.我总结原因如下:
1、第一次讲优质课很紧张,虽然只有几个老师听课,可是还是紧张到忘记写题目。
2、准备不充分。有很多的环节需要再三斟酌,再三思量,需要找到多种方式来呈现,甚至需要实验很多次来验证哪个效果更好,可惜没有太多的时间。
3、教材把握不是很到位。由于这片课文是课外阅读课文,可参考的教案和资料比较少,在加上自己的经验较浅薄,思考的深度不够,所以课堂的深度挖的也不是很够。
3、课堂教学环节过度、语言的衔接不成熟,很象常态课而不象优质课。语言的锤炼、环节的衔接还需要更加的磨练。总体感觉比较粗糙。
4、朗读指导不到位,没有找到多种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热情,调动孩子阅读朗读积极性上我还要多下功夫。
总之通过准备这节课我学到了很多,在师傅的帮助下算是完成了虽然自己完成的不是很出色,我的课堂还要多锤炼,我的思考还要更深入,我的教学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小猴子教学反思10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识字,这样一篇课文,孩子们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读下来吗?如果我这节课只完成识字、读通课文这个目标行吗?左思右想,又加上初步感受小猴子见新扔旧是不好的,做什么事都要专一的道理。
对于生字的认读,主要有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走到过道上表演了。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课文以后,我直接出示了小猴子空手回家的图片,以问题引入对课文的学习:“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呢?”在小猴子扔玉米摘桃子这一段,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小猴子,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猴子,你为什么要把玉米扔掉呢?”有的孩子就说:“小猴子本来就喜欢吃桃子,不爱吃玉米,”我顺势又问:“既然小猴子爱吃桃子,那么小猴子最后把桃子带回家了吗?”其实,小猴子扔掉手中的东西,不是因为爱吃不爱吃,而是因为见一样喜欢一样。可惜的是,自己历练不够,没能引领孩子深入到文本中去。小猴子懊恼地空着手回家,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呢?从课堂孩子们的表现来看,我设计的这个问题有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改成我的陈述,“小猴子空着手回到家,把事情的经过向妈妈说了,猴妈妈对小猴说:‘孩子,你见一样扔一样,怎么能把东西带回来呢?做什么事都要专一,只有这样你才不会空手回家。’小猴子听了妈妈的话,说明天自己再一次下山。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呢?”孩子们口头续编故事,也许会更好一些。
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积累,经历就是财富,经历就是收获。
小猴子教学反思11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七组课文中的一篇,本组课文包含《文具的家》、《一分钟》、《动物王国开大会》和《小猴子下山》,除对生字词的学习要求外,本组课文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会学生怎样爱护文具、珍惜时间等。
《小猴子下山》又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孩子们已经在课内课外多次听过这个故事,因此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对故事内容进行梳理。在做《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时,我将重难点放在字词的学习和对小猴子形象的分析上。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我将读故事、理解故事放在生字学习前面。本班学生拼音基础较好,有自学生字的能力,大部分孩子阅读兴趣浓厚,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这样的安排也是可行的,学生在阅读中不会有太多的障碍。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读故事的任务交还给孩子们,让他们自由地朗读,然后告诉我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小朋友很快帮我完成了路线图“摘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空手回家”。孩子们在完成这个任务时思路是清晰的,孩子们对这些事件发生的逻辑关系是理解的,这些事情的发展顺序, 明白不能颠倒顺序。这些事正是说明小猴子见一物,爱一物,喜新厌旧,做事不专一的证据。在孩子们的带领下,我灵机一动,给孩子们做了个小小的心理测试。
假如黑板是一片很大很大的花海,有四个小朋友正在参加摘花比赛,规则是这样的:在这片花海里你可以边看边比较,选择你认为最漂亮的那一朵花,但是 每位小朋友只能摘一朵花,不能走回头路,你会选择在哪里摘?
我在黑板上标记了五个位置,让孩子们选,他们兴趣很高,纷纷举手说:“我要在1号摘,我要在2号摘……”最多的还是5号。我告诉孩子们,每个地方所表示的意思:“选择1号的小朋友特别容易满足,他一开始就选好了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花,做决定非常果断,但是呢,有时候会比较冲动,片面;选择2、5、3号的小朋友呢做决定比较谨慎,会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比较以后再下决定,选择5号的小朋友呢有些强迫,因为那是正中间的位置;选择4号的小朋友呢,做决定非常的犹豫,有些追求完美,总是要到最后才能下定决心,但是这样的话你可能像小猴子一样什么也得不到,但是呢也有可能得到最好的,要懂得满足。当然,答案没有好坏,没有对错。”
小测试后,我带领孩子们细读文本,主要抓住小猴子的动作理解其形象,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边说边做。从“掰、扛、扔、摘、捧、扔、摘、抱、扔、追”这些动作中,孩子们体会到这是一只“顽皮的”小猴子。在文本细读中我发现孩子们“扛”和“捧”的发音不准,及时进行指导,但我没有注重培养孩子们比较阅读的能力。比如“扔”和“放”可以作比较,这两个可以体现小猴子不同的形象,放下了是还会拿起来的,扔掉就是不要了,这样的比较应该更能帮助孩子们理解小猴子喜新厌旧的品质。
在本课教学中最让我欣喜的是孩子们对小猴子形象的认识。我提的问题是:
“小猴子下山是去干什么的?”
答:“找吃的”。
“那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为什么?”
黄民懿最先举手说:“挑食。”
我问:“你为什么觉得他挑食呢?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摇头。
“那老师来帮你说说,你听我说的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
点头。
“小猴子最开始掰了一个玉米,可是看到它更喜欢的桃子,它就不要玉米了;后来,它又看到了更喜欢的西瓜,就不要桃子了,所以它有点儿挑食?”
点头说:“是的。”
第二个学生李兆康继续举手说:“它是一只贪玩的小猴子。”
我有点儿奇怪,问:“为什么?”
很流利的回答说:“小兔子不能吃,它去追小兔子就是为了好玩,所以是一只贪玩的小猴子。”思路多清晰,理由多充分!不禁要为他点赞。
孩子们的思路慢慢打开了,举手的同学也越来越多。
刘可焓说:“这是一只乱扔东西的小猴子。”
黄梓怡说:“这是一只浪费粮食的小猴子。”
黄浩宇说:“这是一只没有好习惯的小猴子。”
我问:“没有什么好习惯呢?你能说的具体点儿吗?”
思考。
我引导说:“没有礼貌不是好习惯,做得不端正也不是好习惯,那你说的小猴子没有好习惯是哪一点呢?”
再思考,说:“顽皮。”
说了这么多,举手的小朋友渐渐少了,正当我准备总结时,李晟举手了。
我请他说。
他站起来说:“这是一只不爱护环境的小猴子。”
说得多好!这又是一个令我惊喜的答案。乱扔东西,浪费粮食不就是不爱护环境吗?看来我们平时的环保教育还是做的不错的。虽然没有我心中“三心二意”这个标准答案,我依然很开心听孩子们畅所欲言,他们的好多想法都令我耳目一新,我想我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引导孩子们说出那所谓的标准答案,他们对小猴子形象的认识已经非常全面了,我也相信,他们一定知道做事要专心,三心二意不是个好习惯。教无定法,我想让孩子们有独立、积极思考的能力比说出一个标准答案更重要。
小猴子教学反思12
《小猴子》是新书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一首风趣的儿童歌曲,表现了小动物伶俐可爱的形象。歌曲中的两个间奏,更加生动的表现了小猴子活泼可爱又调皮的形象,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活泼可爱的情绪演唱《小猴子》,感受猴子淘气顽皮的这一形象,在歌曲加入适当的动作,为了时间我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
1,生动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导入环节,我通过动物学校开学,教室里来了小兔,小鸟,小乌龟,他们都是按自己特定的节奏来到教室里的,这样让学生进行节奏训练,这个时候,学生们会发现,教室里缺少了小猴子,那么,小猴子干什么去了?这一疑问,引发了孩子们对歌曲的期盼。然后通过对歌曲的欣赏与学习,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并解决心中的疑惑。
2,根据音乐设计合适的动作
在学生听赏和学唱完歌曲之后,让他们根据音乐的情节设计不同的动作,接着请几位小朋友上台来扮演小猴子模仿他,有的模仿小猴子挠痒痒的滑稽的模样;有的则学小猴子吃桃的姿态:还有的在地上翻起跟头来。学生通过此过程,创造力和表演力得到了充分,自有的发挥。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也碰到了一些不足之处
1,在学生设计动作模仿小猴子时,有一些学生不能控制一个度,这虽是天性使然,但老师还是要随时做积极的引导
2,少数学生由于腼腆,内向而不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在教学中,要及时发现给予引导和鼓励!
3,在教唱歌曲的时候,不能只是听听就让学生模仿,还是让学生学习的,否则学的不够扎实。
小猴子教学反思13
决定要上这课时,我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我希望教给学生什么知识,什么能力?
经过再三思量,我决定以学生能复述故事为突破口,课堂上为学生搭桥铺路。
一、内容上的理解
为了学生能尽快厘清思路,我利用看图猜地点的形式,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了解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几个地方。同时,进行量词的巩固训练。再让学生用上量词,串讲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第二步再让学生读课文,厘清每一个地方,小猴子都干了些什么。通过板书让学生知道,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先来到玉米地,掰玉米,扛玉米,来到桃树下,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来到西瓜地,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来到树林,扔西瓜,追兔子。
二、用词精彩的解析
文章用词也是呈现结构统一式。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我主要学生采取动作演绎的方式和用图理解的方式进行,而后,请学生将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
三、句子结构的训练
文章每个自然段都是采用“走到……看见……就……”
小猴子教学反思14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朗读,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利用范读及例句比较等方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范写、临摹写“块、常”等7个生字。
2、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读懂前四个自然段中相同相异的部分,利用表格,提取整合导致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主要信息,进行简单推断,并通过此过程理解“掰、扛”等动词的意思。
3、仿照课文形式,说说小猴子如果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并适当运用所学动词。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语境中识字写字。
三、教学难点:
从反复的结构中,能推断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1、爬杆上树是高手,爱吃香蕉和桃子,家里没有山上有。
(1)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2)舌前舌后音要读标准,认识猴子的猴,侯爵的候,时候的候。反犬旁还有哪些字?猪·狗·猫等,和动物有关。
(二)朗读课文,识字。
(1)范读课文,请认真听准每个音。
(2)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生字。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
(3)出示字卡,粘贴到白板上。
①带拼音读三遍。
②去掉拼音读三遍。
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课中的,读knɡ,猜一猜,第二句中的“空”是什么读音?
①玉米结(jiē)得又大又多。
②小猴子下山来,最后的结(jié)果是空手而归。
这两句话中的“结”读音不同,想想课文中的“结”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这样的句子吗?
(4)仔细看课后第3题的插图,先读准字音,再做一做动作。
(5)认读其他生字,组词巩固。男女生读词,开火车读词。
(三)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桌带动作朗读课文,了解动词意思,体会小猴子的情感变化。
2、图文结合,朗读汇报,再结合课后第3题的插图,说说这些动作都与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关,哪个动作是这几次中都有的。
3、结合课文最后一幅插图,比较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
(四)情境创设,信息整合,简单推断。
小猴子知错就改,以后会怎么样呢?
(五)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对称。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情境延伸: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会做什么,想些什么?画一画,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几个刚刚学过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教后反思。
1、通过朗读,识字释词示意。
学习朗读是通过朗读可以识字学词,可以理解内容,也可以学习语用。所以,本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朗读的学习来完成。学生初读,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范读,不但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及反复的结构。通过朗读理解内容,体会结构特点。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程度。加上表情和动作,使学生自主完成对人物心情的体会、对动词意思的理解。正是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多次感受相似的做法和相似的心情。也正是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生字多次“复现”,建立了音、形、义三者的联系。多音字的学习,在语境中据意辨音,使得朗读的学习和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有机结合。
2、调整视角,使推断有迹可循。
呼应单元语文要素,本课要整合信息,作简单推断。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的结果已然明确的前提下,推断就要由果溯因。所以,将课后第2题调整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会想到些什么?
3、借助插图,情境延伸,思维和语言相互促进。
语言的学习、思维的发展都要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而且要注意学用结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说图的能力,课文的每幅插图又情趣盎然,因此课始就让学生看图按“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怎么样”的句式,大体说一说图的内容;结合单元课文,试着再运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结果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表格中重点词语、动作词语的选择填空;情境延伸出小猴子第二天又下山了,他会怎样做,怎样想。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使学练结合,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和提升。
因为本课要承担“信息整合,简单推断”训练,所以,在朗读课文、内容理解上,教师引导得相对较多。实际教学时,面对不同的学情,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减少教的成分,增加学的分量,使教学更有效。
小猴子教学反思15
十分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三个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为期一周的时间,培训虽短,但从中学到的知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而最可贵的是通过学习别人的思路模式,把最精华的方法以讲课的形式呈现给大家。
在这次讲课磨课过程中,首先要感谢二年组的老师们积极地配合,才使得讲课顺利完成。然后最要感谢的就是敖姐,敖姐每天都要听我们三个讲三节课。讲完课还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评课。而且敖姐的工作很忙,但就在这繁重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一遍一遍的给我们修改,如此往复的坚持了5天,听了将近20节重复的课,可见敖姐内心被我们折磨的估计也快崩溃了。
从导课,到课件的修改,再到亲身示范朗读,纠正评价性的语言以及最后对我们的鼓励这些细节问题,终于把我的课修改成形了,特别感动,再次谢谢敖姐,在这次磨课讲课中增强了自我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我认清了自身不足,就此我对《小猴子下山》这节课谈谈体会:
《小猴子下山》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动作的词,其细微的区别,孩子们很难掌握。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通过以动作示词义,再适时提出质疑:“为什么桃子不能用扛呢?”“玉米不能用摘?”等问题。孩子们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比划出来的动作,对词义理解得透彻一些。
评价语言过于平淡,好的评价语言应该是针对学生所做出的最有效的评价,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好”、“你真棒”。在评价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更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质量和语言规范,引导他们说好语文,用好语文。
在课堂中不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上我太急于求成,忽视了大多数孩子的想法。在课堂上,我们觉得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表达他们的想法,给他们更多自由思考的时间,而不是牵着他们走。
总之,透过这次学习和讲课,我收获了知识、经验与感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都有了提高,明确了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结合培训所得,使自身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结合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踏踏实实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