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崖洞九年制学校导学案
科目
语文
年级
五
课题
23.童年的发现
主备人
张俊杰
课时
辅备人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能说出“我”关于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的“发现”,以及“我”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2.能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习重难点、关键】
1.能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情节的趣味,更要体会作者语言的风趣。
【课前预设】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交流情节的趣味、语言的趣味和自己“发现”的趣味,保护学生探究的热情,分享他们探究的乐趣。
学习流程(第二课时)
【课上生成】
【自主学习】
一、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觉得有趣的情节和语言,并批注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二、回顾并整理自己有过的“发现”。
1.交流在某一实验中的重要发现;
2.进行想象,自己设想的某一有趣的发现。
【合作探究】
1.小组学习,聚焦课文有趣部分,或说自己的感受。
①第1~2自然段,读出“我”既自豪又似乎在跟人逗趣的语气,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的风趣;
②第3自然段,讲梦中飞行的内容,结合插图,读出有趣;
③第4~11自然段,请教老师的过程,孩子的语言充满童趣,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想要把问题探究清楚的心情;老师也很幽默,既回答了孩子的问题,又巧妙地对孩子进行了教育。
④第13自然段,充满童趣的语言,表现出儿童在有了自己的“发现”时的得意。
2.分享“发现”过程中的喜怒哀乐。着眼点是保护学生探究的热情,要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以鼓励为主。
【展示交流】
1.比赛读课文。
提示:课文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要读出受委屈的“我”自我调侃、自我安慰的语气,表现出儿童的天真可爱。
2.简单概括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
【达标检测】
1.班级评议
①谁的朗读、感受最能得到大家的认同。
②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评议。
2.“发现”展示(摘自网络,有改动)
6岁的一天,我正在田野里玩耍,突然觉得手痒痒的,抬手一看,一只小小的虫子正爬在我的手上。妈妈见了对我说:“这是蚂蝗,专门吸人的血,不能玩!”妈妈把蚂蝗扔进了垃圾堆,正好掉进盐袋里,身上沾了一点儿盐,蚂蟥便使劲挣扎了起来。我好奇地拿起盐袋,把盐洒在蚂蝗身上。过了一会儿,我发现蚂蝗一动也不动。我十分惊奇,为什么蚂蝗会被盐毒死呢?
后来,我从书中得知,蚂蝗的身体表面由表皮细胞分泌的角质膜来保护体内各个器官。一旦遇到盐,蚂蝗体内粘液就会往外冒。盐一遇到水就会溶化,在蚂蝗体内形成了浓厚的盐溶液,由于渗透的作用,使它体内的液体流了出来。这时,蚂蝗的身体不断收缩。不一会儿,体内粘液被挤净了,身体干瘪导致蚂蝗很快就死了。
附:板书设计
23.童年的发现
情节、语言→童真童趣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