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 小数的性质
教学内容:教材第38页、第3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
教学难点:理解并归纳小数的性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出示教材第38页超市价格标签情境图。
师:你知道这里的2.50元和8.00元各表示多少元吗?
师:在你的生活经验中,2.5元和2.50元谁的价格贵一些?8.00元和8元呢?
师:为什么2.50元和2.5元、8.00元和8元,它们的书写形式不同,而大小却相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一)比较0.1
m、0.10
m和0.100
m的大小。
1.想一想,括号里填上什么长度单位,才能使等式成立?
1()=10()=100()
2.师:你能在米尺上找出0.1
m、0.10
m和0.100
m吗?(可以课件演示)
dm是
m,可写成0.1
m;10
cm是10个
m,可写成0.10
m;100
mm是100个
m,可写成0.100
m。
3.观察0.1
m=0.10
m=0.100
m,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桌先说一说。
(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4.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有这样的性质呢。让我们再一起来验证一下。
(二)比较0.3与0.30的大小。
出示教材第38页例2正方形图。
师:谁能说说0.30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在课本的正方形图中表示一下吗?0.3又表示什么?在图中怎样表示呢?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三)小数的化简。
1.师:根据小数的性质,当遇到小数末尾有0时,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这就是小数的化简。
出示教材第39页例3,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化简小数时,除了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外,其他部分的0可以去掉吗?(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化简小数时,只能去掉小数末尾的0,其他部分的0不可以去掉)
2.利用小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化简小数,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独立完成教材第39页例4)
3.组织讨论、交流例4下面的3个问题,指名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整理:(1)只能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其他数位上的“0”不能动;
(2)把整数改写成小数时,要先在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在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39页做一做第1题。(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并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
2.教材第39页做一做第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指名说说是怎样做的)
3.练习十第1、3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说,重点要说清为什么)
五、拓展提升
用数字3、2、0、0,根据要求写小数。
(1)可以去掉一个0但不改变大小的小数。
示例:320.0
(2)可以去掉两个0但不改变大小的小数。
示例:23.00
(3)一个0都不能去掉的小数。
示例:200.3
六、课堂总结
小数的性质是什么?把小数化简或者改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七、作业布置
练习十第2、4、5题。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
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例1:
例3:化简
dm=10
cm=100
mm
0.70=0.7
105.0900=105.09
0.1
m=0.10
m=0.100
m
例2:
例4:改写
0.3=0.30
0.2=0.200 4.08=4.080 3=3.000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课设计时,并没有采用一步步归纳总结的思路,而是一步到位。分别在验证猜测与归纳总结时,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生与生、师与生的互动中实现对小数性质的掌握。同时,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提高。
不足之处:学生练习梯度不够,掌握不够扎实,对小数的性质运用不够流畅。
教学建议: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2.50元=2.5元、8.00元=8元,但不能理解为什么2.50元=2.5元和8.00元=8元。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懂得为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无论添上几个0或去掉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