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小班怎样呼救教案反思
《小班怎样呼救教案反思》这是优秀的小班安全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小班怎样呼救教案反思!
(1)小班安全优质课教案《怎样呼救》含反思
活动目标:教育幼儿在遇到危险或紧急情况时,知道用“喊叫”(如喊叫亲人、其他成年人、同伴等)的 方式来求助。
活动准备:小兔头饰每人一只,兔妈妈、大灰狼头饰各一只。
活动过程:
一、游戏:主班教师扮兔妈妈,配班教师扮大灰狼,小朋友扮小白兔,分别戴上头饰。
教师边讲解边教会幼儿按以下情节开展游戏。
兔妈妈带领小兔在草地上采蘑菇,采了满满一大筐。小兔们渴了,(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兔妈妈让小兔休息一会儿,自己去找水。大灰狼出现了,小兔“惊慌”万分,有的哭,有的躲……这时一只小兔(开始由老师替代)大声喊:“妈妈 快来!来人哪!救命呀!”妈妈及时赶到,赶走了大灰狼。
二、总结:“妈妈”表扬在紧急情况下会喊叫妈妈的小兔。教育幼儿遇到紧急情况或危险时要喊叫“来人 哪”、“救命”、“妈妈快来”。(此游戏可重复玩,让幼儿练习呼喊的内容。)三、提问:“小朋友,你们遇到有危险的事会喊叫吗?你是怎么喊叫的?”
教育幼儿在遇到危险或紧急情况时,知道用“喊叫”(如喊叫亲人、其他成年人、同伴等)的 方式来求助。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运用情境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情境游戏对于幼儿来讲是一件比较感兴趣的事情。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非常的活跃,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能在大灰狼的出现下会勇敢地喊叫妈妈。教育幼儿遇到紧急情况或危险时要喊叫“来人哪”、“救命”、“妈妈快来”,从而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小班怎样呼救教案反思这篇文章共1978字。
第二篇:《网上呼救》教案、说课稿及反思
《网上呼救》教案
沙沟中心学校
王得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自主阅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句子读得自然、流畅,注意停顿。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互联网的作用与神奇,知道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桑恩在苏珊旧病复发的危急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拯救她的生命,并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爱是可以超越国界和种族的。
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卡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地图,直接感知“距离的遥远”
1.我们来看看美国与芬兰的位置,两国之间相隔几万里,可是有一种东西却可以让两地的人就像近在咫尺,这就是互联网。(出示:世界地图和互联网的介绍)
2.教师简介互联网:
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它连接了全球不计其数的网络与电脑,也是世界上最为开放的系统。它也是一个实用而且有趣的巨大信息资源库,允许世界上数以亿计的人们进行通讯和共享信息。
今天,我们学习的《网上呼救》讲述的正是发生在互联网上的感人故事。板书课题:网上 呼救(齐读课题)3.理解“呼救”的意思
网上呼救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解释一下“呼救”吗? 板书:求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说一说,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浏览课文。想一想,苏珊为什么要网上呼救呢?最终获救的原因是什么?你是从文中哪儿体会到的?
2.带着问题自己轻声读课文
三、自学
1、自读课文,把文章读准确、流利,概括文章大意。
2、默读或浏览课文,找出苏珊在网上呼救的原因以及获救的原因,认真进行圈点批划,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做梳理、归纳。
四、交流展示
1、开火车读课文,纠错。
2、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共同梳理:(本文写了一个帮助人的故事,美国男孩桑恩凭借小小的屏幕和神奇的网络挽救了芬兰大学生的性命。)
板书:芬兰的苏珊
3、理解苏珊在网上呼救的原因
(1)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求救? ①通常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呼救?
②苏珊为什么要在网上呼救呢?快速默读,找找课文哪一段写了苏珊只 能在网上呼救的理由。
(2)精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指名读。思考:你能从中找到几个理由?
理由:①整个楼面只有她一个人
②电话无法拿到
正因为如此,所以苏珊现在仅仅能做的就是上网发出求救信息。
4、一个美国男孩桑恩竟让远在芬兰的女孩苏珊及时获救,这太神奇了!那么,最终苏珊能够获救,原因是什么呢? 预设:(1)桑恩的爱心
(2)科学的发达,网络的方便、快捷
(从桑恩看到苏珊的呼救到苏珊获救,可见时间之短)
补充:芬兰位于北欧地区的一个发达国家,而美国位于北美洲中部的一个国家,两国之间如果使用飞机组织救援,需九个小时,然而桑恩利用网络仅用了短短半小时左右,使救援行动变得快而及时。
板书:快及时
(3)当地急救人员的及时救助。梳理:苏珊最终获救是桑恩、美国急救中心、当地急救人员共同协作的结果。板书:桑恩、美国急救中心、当地急救人员
5、小结
桑恩在苏珊旧病复发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拯救她的生命,人与人的爱是可以超越国界和种族的,只要人人心中都有爱,那我们就永远生活在幸福之中。
6、延伸 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不仅要赞美桑恩的爱心,工作人员的负责,更令我们赞叹的是互联网的神奇作用,同学们想一想,我们除了上网玩游戏,网络还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方便?(小练笔)
五、总结全文
引读全文,感受人间的真情。总结:帮助人与被帮助人远隔千山万水,一个身在美国,一个却身处芬兰,两个不曾谋面的人,只是通过小小的屏幕,靠电脑网络联系在了一起。桑恩的爱心、互联网的快捷拯救了苏珊的命,我们真要为现代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而喝彩。希望同学们要在享受科技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来能够推动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更便利。板书设计:
网上
呼救
(快及时)(求救)
↑
芬兰的苏珊 ← 桑恩、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紧急救援中心
↓
救援
(热心爱心)
得救
《网上呼救》说课稿
沙沟中心学校
王得莲
尊敬的各位老师,上午好!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的第4篇阅读材料《网上呼救》。《网上呼救》这篇课文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充满爱心的小男孩桑恩,领略了网络的方便和快捷。课文描写了美国男孩桑恩靠小小的荧屏,利用神奇的网络挽救了远在大洋彼岸的芬兰女孩苏珊的生命。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会深深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也为互联网的方便、快捷而创造的奇迹心生感叹!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自主阅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句子读得自然、流畅,注意停顿。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互联网的作用与神奇,知道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桑恩在苏珊旧病复发的危急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拯救她的生命,并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爱是可以超越国界和种族的。
四、说教法、学法
1、引导和启发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说教学用具
世界地图、卡片
六、说教学过程 结合《课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授课程序:
(一)导
以谈话及问答的形式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学
回忆阅读方法,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议
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四)说
同桌交流学习收获,对自主解决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并进行拓展思维练习。
(五)结
盘点本节课的收获。
七、说板书设计
网上
呼救
(快及时)(求救)
↑
苏珊 ← 麦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紧急救援中心
↓
救援
(热心爱心)
得救
八、说教学反思
这个故事显现了互联网的方便、快捷。我在教学时,帮助学生感受了网络的快速、便捷,又领悟了网络故事折射出的人性光辉。
教学时,先让学生了解美国和芬兰所处的位置和时差现象,知道芬兰已是凌晨两点,就是美国傍晚六点多钟,在这“漫长”的一个多小时里,面对死亡的威胁,苏珊强忍疼痛,不仅不断借助互联网发出求助信息,还经受住了疾病的折磨与痛苦的煎熬,一直坚持下来了。同时,桑恩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抓紧分分秒秒,通过互联网为苏珊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让孩子们了解到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乐于助人的、勇敢的小男孩。
不仅如此,孩子们通过学习还感受到,正是网络的快捷,才为苏珊战胜病魔,才为人们的爱心救助赢得了时间,自然为互联网创造的生命奇迹惊叹不已。
不足:表达能力有待于提高,如果运用多媒体课件会更好。
第三篇:网上呼救教案
网上呼救教案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生字“聊、屏、灼、肋、夹、距、询、址”积累“网”和“救”组成的词语,能正确认读新词“聊天室、屏幕、互联网、灼痛、夹住、困难、距离、询问、地址”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网络传递信息速递快;体会文句准确性及按时间推进所带来的悬念和紧迫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3、重点: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难点:能发现时间脉络,体会无形的网络也能传递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预习
教学过程:
一、猜字激趣,揭示课题: 1 学习“网”字。
出示象形字: 网 猜猜象形字,说出理由
古人的象形字通常用画来表达事物,演变到小篆字的笔画更漂亮,而新宋体更简洁,这里的撇点撇点就像网里纵横交错的网格,古时候,人们用网来捕鱼,这就是渔网。
出示:渔网 注意渔网的渔是有三点水的 2 联系生活积累“网”字组成的词语。除了线织成的网?你还看到过什么? 出示:网兜 球网 蜘蛛网
3现代生活中还有一种看不见的网,那是什么网? 出示:互联网
4.奇妙的互联网,不仅可以传递文字、图象、声音,有的时候还能挽救人的生命呢。今年我们所学的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网上救援的真实故事。5揭示课题
板书:网上呼救
二、通读全文、概括文中大意
1、默读全文,划出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出示课件正音辨形
2、请五位同学按时间分读全文,边听边思考:谁在什么地方呼?为什么呼?谁在什么地方救?怎么救?结果怎么样?
(芬兰的苏珊因为病发在网上呼救,美国的麦克通过救援中心终于让苏珊得救了)
三、细读文句、发现点示时间,体会网络救援的实效
1、刚才让五位同学读了全文,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他们读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请大家找出来,并说一说当时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天下午。将近六点。六点十分。十分钟后。六点三十分。
一天下午,美国男孩在网上聊天室漫游。将近六点,收到苏珊的求救信号。
六点十分,麦克通知了美国紧急救援中心。
十分钟后,美国救援中心与芬兰救援中心取得联系。六点三十分,苏珊得救了。
2、请大家算算,从苏珊呼救到得救一共花了多长时间?(半小时)那让我们来看看芬兰到美国有多远?(出示课件地图,芬兰与美国隔着欧亚大陆、横跨太平洋,大概相距8380公里)
在这么远的距离,只花了短短半个小时就让苏珊得救了,靠的是什么? ————神奇的网络,快捷的网络,高效的网络。
四、品读文句,了解补叙叙事手法,体会重点词的作用
1、请大家齐读第2、3小节,告诉我先说什么再说什么? 先讲美国男孩麦克收到求助信息,再讲苏珊因为发病求助 我们一般讲故事都是按时间发生顺序来讲述,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篇课文里面先讲美国男孩麦克收到求助信息,再补充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种讲故事的方法我们称为补叙。
谁能来讲讲这样讲故事有什么好处?(能让人产生疑问,有悬念,抓住读者的眼球,体现事情的紧急性)
2、苏珊怎么了?她为什么要通过网络求助?
灼痛是怎样的痛?(被火烧一样的痛)剧烈灼痛呢?(非常非常痛,比被火焰山的火烧还要厉害)
两肋夹住---肺在肋骨内部,如果肋骨被紧紧夹住会怎么样?(压迫肺部,自然呼吸就困难了)
旧病复发/不能行走/呼吸困难
出示课件:
苏 珊
旧病复发/不能行走/呼吸困难----只有她一个人/电话无法拿到
强忍疼痛,上网求助
3、一边……一边
请读第5小节,为什么美国紧急救援中心的工作人员要一边……一边?为什么不先问清楚地址再通知芬兰呢?(紧急,为了节约时间)用一边……一边说句话
4、麦克问地址的时候,苏珊为什么只回答了一个字“痛”?(她快支持不住了)
苏 珊
旧病复发/不能行走/呼吸困难----只有她一个人/电话无法拿到
强忍疼痛,上网求助“我不能动,呼吸困难,请帮助我,苏珊”】
快支持不住了/好久才回答 “痛!”
用尽最后的力气打出了地址
获救!
5、麦克没有得到苏珊关于地址的回答,苏珊只回答了一个痛字,他明白了苏珊快支持不住了,于是——(他打出“挺住!”)
为什么要立刻?麦克为什么要用粗体打字?前面苏珊为什么要用黑体字求救?(出示课件)----(因为时间紧迫,麦克用粗体字是为了让苏珊鼓起斗志,苏珊用黑体字是为了引起注意,能让呼救得到回应)
请谁来读读这句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坚定地、鼓舞地)
出示课件:
苏 珊 麦克
“我不能动,呼吸困难,请帮助我,苏珊” “你在什么地方?” “痛!” “挺住!我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
五、无形的网连起了有情的人,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麦克认识苏珊么?(不认识)
——那麦克为什么要救苏珊?(因为世界是个大家庭,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友爱)电脑的网络世界是虚幻的、无形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是真挚的、有形的、千丝万缕无处不在的。
请大家来说一说你有没有听说过类似人与人互助的故事?(汶川大地震等等)
于易水送人
第四篇:24.网上呼救(教案)
24.网上呼救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复述苏珊获救的过程。
3、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助精神,感受现代通讯工具互联网的神奇作用,激发学生关注现代科技的热情。【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助精神,感受现代通讯工具互联网的神奇作用,激发关注现代科技的热情。【情感目标】
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助精神,感受现代通讯工具互联网的神奇作用,激发关注现代科技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感受当时紧迫的情形,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助之情。
四、教具准备:
生字卡、课文录音
五、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助精神,了解互联网的作用,感受现代通讯工具互联网的神奇作用,激发关注现代科技的热情。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分别板书:桑恩、美国、苏珊、芬兰、互联网)
二、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小组学习,品读感悟。
(1)芬兰的苏珊在疾病突发时遇到了什么困难?
(2)美国的小男孩桑恩通过互联网帮助苏珊,分别做了些什么?
(学生先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学习小组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点)
2、讨论第一个问题:芬兰的苏珊在疾病突发时遇到了什么困难?(交流、归纳,出示句子)
“当时她正在图书馆进入互联网找寻资料,忽然老毛病发作,双腿灼痛,直穿骨髓。她的两肋像被紧紧夹住似的,只能坐着,不能行走,呼吸越来越急促了。”
“图书馆内一片寂静,整个三楼只有她一个人。距离最近的电话在走廊上,她是走不到那里的。”
“突然她灵机一动,想从互联网上得到帮助。她强忍疼痛,进入了“谷影酒馆”,打出了求助的语句。”
(这三段话强调了苏珊的疾病使她不能行走,无法采用诸如呼救、打电话等方法救自己,最终采用了互联网求助的原因。)
“她坐在椅子上向右倾斜,以减轻左半身的刺痛和麻木要,然后小心地打出清楚的信息:我向你保证,我不是开玩笑,请救救我。”
(这句话写出了苏珊的病情已刻不容缓了,她的获救的关键取决于她能否赢利桑恩的信任。)
桑恩看到苏珊的求救信号后态度是怎样变化的?默读二至五自然段,画出描写桑恩心里活动的句子。
用自己的话说说“恶作剧”的意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桑恩是个怎样的孩子?
“桑恩讨厌别人拿瘫痪开玩笑。”把你读这句话的感受与同桌交流交流。
(小结过渡:苏珊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选择了用互联网求救,她是幸运的,因为她遇到了远隔万里却富有同情心的桑恩。)
3、交流第二个问题:桑恩通过互联网帮助苏珊,分别做了些什么?(出示相关句子)
(1)“桑恩赶忙打电话给紧急救援中心:‘我进入了电脑聊天室,有个女孩说她呼吸困难,需要帮助。’”(这句话中一个赶忙写出了桑恩心情的急切。)
(2)“‘挺住’,桑恩用粗体大字打出,‘我已经打了电话求助。’”想想桑恩为什么要用粗体大字?
(3)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分别扮演桑恩、苏珊和值班员,其余学生读叙述者的话)
4、教师引导谈话:
读完课文,从这个动人的救援故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5、总结
一边是芬兰,一边是美国;一边是零晨两点多,一边是美国晚上六点多,在这紧张、危急的时刻,桑恩通过互联网挽救了苏珊的生命。互联网像一架友谊桥,将世界各国的朋友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们就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一样,不分国度,不分肤色,不分语言,不分时空,只要大家拥有一颗爱心,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就会成为好朋友,创造奇迹。让我们把爱心送给所有的人吧!
三、延伸拓展,实践活动
1、通过《网上呼救》这个故事,我们对互联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你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做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2、学习上网,看看互联网上有哪些信息。
四、作业设计(小黑板出示)
给下列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苏珊头晕眼花,()仍能看到桑恩的问题。
2、苏珊()坐着,()行走。
五、板书设计:
网上呼救 苏珊 互联网 桑恩
(美国)
获救
(芬兰)
第五篇:幼儿园小班音乐课教案及反思
幼儿园小班音乐《懒惰虫》教案及反思
教科院12级学本2班 12131020211 郭正强
活动目标:
1、初步学唱歌曲,理解歌词内容,并较自然地进行歌唱。
2、能在歌曲结束时,及时模仿动物叫声或用语言对问句并作出相应的回答。
3、不愿意做懒惰虫,乐意做一个勤劳的孩子。活动准备:
一只毛茸茸的小鸡玩具,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座位排成“圆形”,并玩过“点兵点将”游戏。活动过程:
一、音乐活动《蜜蜂做工》。
驾驶带领幼儿随着音乐从活动室外面飞进教室,并在教室里边唱歌边表演《蜜蜂做工》。
二、玩“点兵点将”游戏。
(1)教师出示小鸡玩具,问小鸡:“你是小小鸡,你是一只小小鸡?(小鸡没有回答)。
(2)组织幼儿讨论:你们能帮助小鸡回答吗?(如:小鸡发出叽叽叽的声音,就表示回答)
(3)教师边用《懒惰虫》歌曲旋律唱问:你是小小鸡„„“边逐个对座位上的幼儿点小鸡。歌曲唱完,被点的最后一名幼儿站起用“叽叽叽”叫声表示回答。(4)由幼儿建议,教师边唱其他小动物边点兵点将,鼓励和表扬幼儿大胆地利用相应的叫声进行回答。
三、学唱歌曲《懒惰虫》。
(1)看图片,并用语言表现对懒惰虫的理解。“懒惰虫是什么样的人?”(2)边玩游戏边听教师范唱,理解歌词内容,教师边唱边点人,唱完后提问:“懒惰虫什么地方痛?”
(3)倾听教师第二遍范唱,然后讨论用什么动作表示一身都是痛。(如牛动身体,双臂抱紧等)
(4)秒年 用手指两拍一下做点人动作,边跟随教师学唱歌曲。
四、游戏《懒惰虫》。
(1)学习用语言和动作,坚决大胆地表现对懒惰虫的否定。教师:你们是不是懒惰虫?幼儿:我不是懒惰虫。
(2)介绍游戏玩法:教师或幼儿扮演点人者,边唱歌边点数寻找懒惰者,当歌曲唱完后,被点到这,必须站起来,大声地否定:“我不是懒惰虫”。(3)讨论活动:你喜欢懒惰虫吗?为什么?激励幼儿争做爱劳动的好孩子。
学习歌曲
1、以故事理解歌词:刚才毛毛虫和大树爷爷做挠痒痒的游戏,可开心了!咦,有一条毛毛虫还在睡懒觉呢,大家都去叫它:“醒来啦,太阳出来啦!”可是它却说:“哎哟,我眼睛痛,我的肚子痛,我的一身都是痛。”大家怎么叫他都不愿意起床,不愿意做事请。大伙儿生气了,就叫他“懒惰虫”。大树爷爷笑眯眯:“别着急,我来试试”。
2、清唱示范歌曲。
提问:大树爷爷用什么办法把毛毛虫叫醒了?为什么毛毛虫听了大树爷爷的歌会很快起床做事?你听到大树爷爷唱了些什么?
三、情景游戏——唤醒小动物。森林里的小动物都不肯早起,爱睡懒觉,你们愿意去帮助他们吗? 活动反思:
歌曲《懒惰虫》诙谐、幽默,旋律流畅,歌词生动,适合小班幼儿。歌曲虽然以“反面形象”出现,但他的教育意义是很显现的,教育孩子做一个勤奋的人。“勤奋”的概念很宽泛,对于小班孩子的理解有难度,想到班级中有一部分孩子早起的现象,因此,我把音乐中的“懒惰虫”特指为不愿早起,具有了明确的指向性,更符合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为避免歌曲中“反面形象”的负面影响,我又赋予歌曲《懒惰虫》一个特定的功能,即“唤醒功能”,大树爷爷轻轻一唱,爱睡懒觉的毛毛虫就起床了。多神奇,一首歌变成了一个好办法。基于这两个重新赋予的特指,就可以情景自然贯穿活动始末,有了反复吟唱的理由,自然地激发了孩子不当懒惰虫的想法,同时帮助孩子感受体会了歌曲的诙谐情趣。新授歌曲必须要有七八遍的反复跟唱,才会被孩子接受熟悉。单调机械的模唱显然是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内驱力,因此在清音跟唱后,我设计了游戏环节“唤醒小动物”,引导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学会歌曲的吟唱。孩子幼儿都沉浸在“帮助唤醒”的角色中,尽情地反复自觉地吟唱。对他们而言,已经不是在学唱新歌,而是在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