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米的认识》教案_ 教学设计[共五篇]

时间:2020-10-09 16:2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分米的认识》教案_ 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分米的认识》教案_ 教学设计》。

第一篇:《分米的认识》教案_ 教学设计

《分米的认识》教案_ 教学设计1

分米和毫米是数学中的长度单位,认识它是一个从表象到抽象的过程,单位只有在与数字结合时才有意义,也只有在实际测量中才能被感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注重突出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活动、小组合作活动中,自主地探究和学习知识。具体做法如下:

1.注重“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量一量…… 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一开始,我就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初步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中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课桌、钥匙、字典等等。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让学生多“做”,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2.给学生留有充分参与的空间。

在教学中,选取了学生熟悉的课桌和硬币为观察和研究对象。安排了多次观察、测量课桌和硬币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参与意识,也可以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

3.让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或小组合作商量解决。学生学会了估计、观察、测量、比较,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例如,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由于课桌比较长,有的学生把直尺量得一边高一边低,结果测量的结果出现了偏差。这时小组的其他同学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及时纠正。有的同学直尺不够长,小组同学协作作上记号,再将几次测量的结果相加。有的将两把尺子合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的结果相加。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3、注重知识联系实际.在学完了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后,让学生做这样一道题:“把一根2米长的木棍锯成长度相等的4段做凳腿,请问凳子的高度是多少?”一是为了巩固新知,二是为了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本领。果然,有学生很快就看出此题与现实有点不符……并由此而再次引发兴致浓浓的讨论。面对这样的讨论,答案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而重要的是学生们个个充满信心。通过对话,他们巩固了新的知识,感受到了尊重,并学会了自尊、自信、合作、独立、坚韧等高贵的品质和精神,同时也训练了他们语言的逻辑性及思维的深刻性和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态度。

《分米的认识》教案_ 教学设计2

【片段一】引入毫米

师:在学具盒里有一根大约5厘米长的小棒,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在学生的学具盒里有若干根小棒,只有一根白色的是5.3厘米长)

生:白色的小棒大约是5厘米。

师:是的,这根白色小棒大约是5厘米长,但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学生独自测量)

生:比5厘米长一点儿。5厘米多3小格。5厘米多3毫米。

师:有同学说这根小棒长5厘米多3小格,也有说是5厘米3毫米,这说明现在我们用厘米已无法较精确地表示出这根小棒的长度。其实1小格可以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表示。(板书:毫米)

【评析】三年级的孩子在课前对长度单位毫米已有所接触,但对它们的理解是不清晰的,还没有建立表象。教师以学生已知的 “厘米”为切入点,在测量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为使测量精确,不够整厘米时,需要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把毫米和厘米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教材编写的逻辑意图综合把握教学目标,灵活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较好地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学生在估计小棒长度、测量小棒长度的活动中引出毫米,感受用毫米作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这些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自主地参与后续的学习活动。

【片段二】认识毫米

师:尺子上3小格就是3毫米,那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找出1毫米,并和同桌说一说。(同桌指完后,请一位学生到课件中放大的尺子上指出1毫米。)

师:(指着课件中放大的直尺图)这样1小格是1毫米,2小格是几毫米呢?3格呢……10小格呢?

生:10毫米。1厘米。

师:怎么有的同学说10毫米,有的同学说1厘米?

生:1厘米=10毫米。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中任选1厘米,数一数是否有10毫米?也就是10小格?

师:你是选直尺上的哪个厘米来数的?

生:刻度2至刻度3,是1厘米,有10毫米。刻度5到刻度6,1厘米里有10毫米。等等。

(板书:1厘米=10毫米)

生齐读:1厘米=10毫米。

师:从0刻度到刻度2是几厘米,是几毫米?(2厘米,20毫米。)从0刻度到刻度3呢?(3厘米,30毫米。)从刻度2到刻度6呢?(4厘米,40毫米。)

师:请同学们在学具盒里找一找长度、宽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学具有:1元硬币、电话卡等)

生:电话卡的厚度是1毫米。

生: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这两样物品的厚度。

生:电话卡的厚度是1毫米,1元硬币的厚度是2毫米。

师:在学具盒里找出最短的小棒,量一量有多长?

生:2厘米5毫米。

生:25毫米。

生:2厘米5毫米就是25毫米。

师:你能估一估数学书的厚度吗?估计好后把结果填入表内。再用尺子量一量。

测量的物体我的估计我的测量

数学书的厚度

师:说说你的估计结果和测量结果,相差多少?

生:我估计是1厘米,测量结果是7毫米,估多了3毫米。

生:我估计是5毫米,测量结果是7毫米,少估了2毫米。

师:毫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毫米作单位吗?

生:我爸爸去划玻璃时,玻璃的长度要用到几厘米几毫米。

生:工人师傅做的一些机器零件就是用毫米做单位的。

生:一张纸(指着数学书的一页)的厚度是1毫米。

师追问:一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吗?(学生马上开始测量验证。)

生:一张纸没有1毫米。

生:大约10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

师:像我们数学书里的纸张,大约10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

(课件出示小资料:a.铅笔芯。教师介绍铅笔芯的粗细规格一般用毫米作单位。b.眼镜片的厚度。c.播音员报气象预报:2005年8月14日,第10号台风“珊瑚”带来大风暴雨,截止到当天下午5时,厦门平均降雨量达300毫米以上,靠山地地区降雨量均超过350毫米,小坪水库最大降雨量达587毫米。)

师:请同学们不用尺子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学生动手画)再用尺子量一量,长了或短了多少?

生:我画长了1毫米,就是画了11毫米或1厘米1毫米。

生:我画短了2毫米,就是画了8毫米。

【评析】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感知、体验,当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就不只是“文本学习”,而是“体验学习”。这一环节最大的特点是教师创设了许多体验学习的情境,通过提供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在认识毫米的过程中,有找一找(在尺子上找一毫米,在文具盒里找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摸一摸(摸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说一说(说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例子),估一估、量一量(测量物体的长度前先估计)、画一画(不用尺子画一段1厘米长的线段)、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了从形象感知到逐步抽象的体验过程,充分体验到1毫米的长度,建立了毫米的正确的表象。画一厘米长的线,把毫米的认识与厘米紧密联系起来,深化了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十进制关系。这样的教学,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体验学习的平台”,将学生的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三位一体地参与,体验成为有效学习的基石。

【片段三】认识分米

师:不用尺子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学生动手画)

师:在学具盒里有一根10厘米长的小棒,找出来与自己画的10厘米比一比,是画长了,还是画短了?(学生拿出10厘米长的红色小棒与自己画的进行比较。)

师:这10厘米(拿着小棒)也是一个长度单位,请同学们看数学书第4页,从书中你能发现什么?

生:10厘米=1分米。(教师板书。)

师:你能把1分米有多长表示出来吗?

生: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

生:用了一半的铅笔大约长1分米。

师:你能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吗?

生:从0刻度到刻度10。

生:从刻度10到刻度20。

生:从刻度2到刻度12。

师:知道了1分米有多长,2分米有多长呢?(学生举起了尺子,一根尺子大约是2分米。)4分米有多长呢?(同桌两人把两根尺子拼到一起长大约4分米。)8分米有多长呢?(学生4人小组把4根尺子拼在一起长大约8分米。)10分米有多长?你能比划一下吗?(学生比划)

生:10分米就是1米。

师:为什么?

生: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米里面有10个10厘米,所以1米=10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

师:先估计课桌的宽,把结果填入表格,再用尺子量一量。完成表格。(提供3根不同长短的彩带,让学生选择后估计,测量。)

测量的物体我的估计我的测量

课桌的宽

【评析】 前一教学环节,教师的组织引导多一些,而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学,体现方法的层次性。在分米的认识过程中,让学生自学课本得出“1分米=10厘米”以及用1分米度量的优越性。通过找1分米、比划1分米的长短等活动来建立分米的长度观念,在估一估、量一量中,让学生学会目测,间接运用工具得出物体的长度。追问1分米有多长,2分米有多长,4分米、8分米、10分米有多长,沟通了厘米、分米和米的联系。探究、自学等自主活动,强调把学习、读书等的时间还给学生,但不是“放羊式”教学,这一环节教师充分发挥了语言的导向功能,适度把握思考方向,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片段四】解决问题

1.量一量

2.画一画。①1分米长的线段;②长2厘米5毫米的线段。

3.算一算。

4厘米=()毫米 80毫米=()厘米

6分米=()厘米 40厘米=()分米

18毫米+42毫米=()厘米 3分米+7分米=()米

75厘米-28厘米=()厘米 =()分米()厘米

4.填一填。

(1)我们三年级上册数学书的厚度约是8()。

(2)一枚钉子的长度约54()。

《分米的认识》教案_ 教学设计3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第二篇:毫米、分米认识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认识与技能:

1.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毫米、厘米、分米、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生活情境的创设,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合作、探究中形成集体荣誉感,在探究验证活动中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体悟数学学的价值,逐步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2.通过测量,提升学生自主能力,培养认真仔细的品质。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毫米、分米产生的意义及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实际测量。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3.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分硬币等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产生联系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你能比划一下1米和1厘米有多长吗? 3.1米等于多少厘米呢?

二、毫米的认识

(一)体会意义,动手测量 1.估计数学书的长,动手量一量

(1)们每天都接触的数学书,它有多长呢?你能估计一下吗?指名汇报。

(2)怎么知道谁估计得更准确些呢?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放在哪个位置测量会更准确呢?(在投影仪上演示.)

(3)赶快动手量一量吧!每个人都试着量一遍。汇报交流:数学书的长度为21厘米。2.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宽并测量验证(1)每个人先估计数学课本的宽度。

(2)量前先思考:尺子应该放在哪里测量比较准确呢?(3)动手量一量

测量时,如果发现了什么问题,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一下,把测量得到的结果先记在脑子里。

(4)汇报交流:宽:14厘米多,14厘米多8小格 3.设疑揭题

这多的8小格在数学上是怎么表示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

(二)探究关系,建立表象

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就要用到毫米这个单位。

1.请大家拿出直尺仔细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你还发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请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每一小格表示多少?)

2.课件演示,建立直观的表象。0——1厘米之间是1厘米,有10小格,每一小格表示1毫米,所以1厘米=10毫米,毫米可以用国际通用字母mm表示。

除了0——1厘米之间,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呢1厘米就是10毫米呢?能不能用1句话来概括一下?(相邻的两个厘米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也就是10毫米)

3.用毫米单位量数学书的宽。

用什么单位表示数学书的厚度,更准确呢?(毫米)为什么要用到毫米这个单位呢?你估计它有几毫米呢?量一量吧!

(8毫米是哪一部分?再多几毫米就是15厘米了?)

4、建立观念,实际应用(1)学生在尺子找出1毫米

(2)请你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动手比划:用拇指和食指夹住1分硬币,再轻轻将硬币抽出,看拇指和食指间的空隙有多大,就是1毫米有多长。同桌互相比划1毫米,看谁比划的准确?1毫米的长度给你什么感受?

(4)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者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5)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呢? 提供资料:自动铅笔芯的粗细,圆珠笔芯粗细,降水量等

(三)、分米的认识

1、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测量课桌的长度

如果老师让你估计出我们所使用的课桌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它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厘米)为什么不选择米为单位呢?(因为桌子的长度不够1米)为什么不选择毫米为单位呢?(因为毫米的单位比较小,测量出来的数会比较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直尺进行实际的测量,要求:四人小组试着用厘米作单位量一量课桌面的长是多少?并思考: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汇报方法,让个别小组代表汇报测量的情况。

(我们是这样测量的:用直尺的最大刻度为一段连续量,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59厘米;我们组是这样测量的:用10厘米的长度为一段连续量,一共有5个10厘米,还多出9厘米,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59厘米……)

比较测量方法,引导学生比较刚才测量的三种方法,说出哪种方法比较好?(第三种方法)为什么?

(因为它是以10厘米为一段进行测量的,又好记又好算,不容易出现错误。而第一种方法里,直尺的最大刻度有的是15厘米,有的是20厘米,有的是25厘米,这样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错误。)

引入并板书课题。

用10厘米来测量很方便,其实它还有1个新的名称叫分米(板书课题)。

2、教学1分米有多长

想一想,1分米里有几个1厘米?(10厘米)10个1厘米,就是10厘米,也可以说成是1分米。

3、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观察直尺上1分米的长度,然后试将大拇指和食指叉开成1分米。再用直尺量一量是否准确。同桌互相看1分米大拇指和食指叉开的大小。(反复两次)

(2)画一画

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的大概长度,请同学们用尺子上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交换用直尺量一量,看你画得准不准。

(3)想一想

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学生思考后汇报:一根粉笔的长度;一段铅笔的长度;吸管的长度等)老师介绍身边一些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

4.教学1米=10分米。

(1)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么1米有几个1分米。(让学生思考猜测)请同桌两人观察软尺,数一数1米有几个1分米。(2)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自己的想法?

(学生汇报:我们小组观察了米尺,我们知道了1分米=10厘米,就以10厘米为单位,一段一段地数,一共有10段,也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3)如果给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队的话,分米应该在什么位置?(在米的后面,在厘米的前面)

三、知识应用 1.填一填。

附答案:2厘米8毫米

附答案:4厘米2毫米 2.量一量

附答案:8毫米 13毫米 25毫米

3.选择适合的长度在()里画“√”。

附答案:3米

附答案:7分米

课堂小结

到今天为止,我们学习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这几个长度单位中,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多少?(都是10)你有什么办法来区分它们?(在这些长度单位中,米是最大的,依次是分米、厘米和毫米)

板书

毫米、分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米=100厘米

第三篇:分米的认识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的对象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对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进行复习整理。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2、熟练掌握各单位间的进率。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入一

师:“大家认识哪些长度单位?用字母怎么来表示?” 生①:“千米,用字母km表示。” 生②:“米,用字母m表示。” „„„„ 导入二

师:“举例说出1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生①:“老师用的米尺长1米。” 生②:“我橡皮的厚度约1厘米。” „„„„

师:“1米大约是大家的手臂展开的长度;

1厘米大约是指甲盖的宽度;

1毫米大约是我们练习本的厚度。” 导入三

核对答案。针对学生的问题展开讨论。„„„„ 导入四

师:“说说各单位间的进率。” 生:“m与cm的进率是100” 生②:“cm与mm的进率是10” 师: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 „„„„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师:“请你用你手里的尺或者老师的米尺量一量课桌的宽度,结果是多少厘米,或多少米?”

生①:“课桌的宽度是xx(cm)”

生②:“课桌的宽度不足1米,用米尺无法量出。” „„„„

师:“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个一个的量很麻烦,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生:“用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师:“在数学中,确实有这样一个长度单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分米——用字母dm表示 师:“对于分米这个单位,你想了解些什么?” 生①:“我想知道分米有多长?”

生②:“我想知道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

师:观察你们手中的尺,从0开始找到10厘米,这段距离就是1分米,现在你能知道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了吧。1分米=10厘米

师:“以四人为一个小组,每1分米作一个记号,量一量,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生:“1米里有10个1分米” 小结:1米=10分米 探究二

师:“以四人为一组,合作整理,这些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生①:“km和m的进率是1000,m和dm、dm和cm、cm和mm的进率都是10” 生②:“m和cm的进率是100” „„„„

小结:从米、分米、厘米、毫米他们之间相邻的进率都是10。中间相隔一个单位进率是100。因为千米顾名思义就是1000米,所以千米、米之间进率是1000。也可以用字母km表示

师:“其实,这些进率都可以在我们的手上找到,伸出你们的手掌,和老师一起来找一找。”

大拇指——km

食指——m 中指——dm

无名指——cm 小指——mm 手指叉开,相等空间代表进率是10,大拇指与食指相隔最远,表示进率为1000。师:“大家一起来把手指游戏的口诀念一念。”

三、及时练习

课堂小结

1km=1000m,1m=10dm=100cm

1dm=10cm

1cm=10mm 手指歌:手指兄弟亲又亲,大哥挂帅高高站,二哥是首我是尾,我是小弟表毫米,米到毫米记得牢,手指叉开表进率,相等空间代表10,大哥二哥有秘密,感情特深1000记。

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

⑴ 量出20毫米和3分米的丝带。

⑵ 在作业本上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长的线段。

第四篇:《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分米有多长。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知道1米=10分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的过程。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同学合作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激发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知道1米=10分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回忆之前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通过回忆厘米和米的相关知识,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后说:这根线绳用什么长度单位表示呢?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分米”。(板书课题)引出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分米”。分米也可以用dm表示。

板书:分米(dm)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认识分米。

让学生拿出事先让学生们准备好的彩带,小组为学习单位,用我们知道的测量方法去测量手中的彩带长度。小组交流过后,派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测量方法。老师及时表扬与鼓励。

2、认识1分米的实际长度。

(1)请大家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尺子,1厘米1厘米地数,数到10厘米,看看10厘米有多长。用手比一比。这10厘米就是新的长度单位“1分米”。

观察直尺上的一分米的长度你能知道什么?小组讨论,派小组代表上台演示。1分米就是10厘米。

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 或 1dm=10cm 学生齐读两遍。

(2)学生伸出手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用尺子量一量你的手腕到指尖大约有多长?

现在我们大家来在教室里找一找,看一看,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纸条,量出1分米、2分米、3分米的长度给同桌看,互相验证一下是否准确。

3、认识米与分米的关系。

(1)我们再来数数,米尺上有多少个1分米。

师:1米和1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得出1米里有10个1分米。板书: 1米=10分米

(2)请学生想想,已经学会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 1米=10分米=100厘米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50分米=()米 100厘米=()分米=()米

3米=()分米 40厘米=()分米

2、完成练一练的2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已经能够初步了解分米,并能够了解到大概有多长,而且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还能进行正确的单位换算。

五、布置作业

课时练P5习题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是分米。分米也可以用dm表示

1分米=10厘米 或 1dm=10cm

1米=10分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课堂反思

新课改下,更加注重的是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参与度,把课堂还给学生,以此打造高效课堂。《分米的认识》这节课是通过学生实际测量、动手操作引出,向学生渗透分米也是从实践中产生的,让学生直观认识分米,建立分米的长度观念。在这节课中,通过动手操作来感受1分米=10厘米,小组合作交流推理得出1米=10分米,同时,为了能让学生充分感受1厘米、1分米、1米他们的长度观念,用手势分别进行了表示。在练习中学生能够根据这些表象的认识迅速的判断出物体长度所用的单位。但在后面的练习中,有部分学生对这些进率混淆了,看来需要多练习了。

因为自己还是一名新教师,并且准备也有不足的地方。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这堂课还有欠缺的地方。第一、语言不够简单明了。因为毕竟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这就需要我在讲课时多选取他们熟悉且听懂的语言讲授。第二、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长度单位后,学生头脑中有了长度单位的表象,可有时会与实物对不上号。这就需要我在讲课时重点强调并且会有一部分同学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可以让学生通过摸摸、找找、量量等方式去巩固长度的理解。第三、课堂板书滞后,时效性不大,以后要做到及时板书,提高板书的作用,真正的做到板书和多媒体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第五篇: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量》第二课时有关内容。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解了米、厘米和毫米等长度单位。初步掌握了用尺子度量的方法。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体会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2.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细心认真的好习惯,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到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米尺。教学过程:

热身:谈话交流对喜羊羊和美羊羊认识。分组比赛。(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一、复习巩固: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中的新朋友——毫米。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过哪几个长度单位?

(1)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呢?1毫米呢?我们在实际的测量当中,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考一考。(多媒体课件出示)

橡皮的长大约是5()教室长约8()„„ 1米=()厘米 30毫米=()厘米 „„

(设计意图:复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让学生用比划的方法加深对1米和1厘米的理解,较好地巩固了这两个长度单位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的表象。)2.测量课桌的长度。

复习测量方法。如果测量出我们所使用的课桌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

好,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的测量,看一看哪个小组量的又快又准。

(2)汇报方法: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测量的情况?(3)比较测量方法。3.引入并板书课题。

刚才我们所说的10厘米有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也就是1分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分米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测量中引起认知上的冲突,就产生了创造新的长度单位的欲望,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探究新知: 1.教学1分米=10厘米。

认一认:看自己的尺子,指出10厘米的长度。

我们也可以说成是1分米。(课件出示1分米放大图,同时板书:1分米=10厘米)课桌的长度里面有几个整10厘米?所以课桌的长度是多少? 用手势比划一分米的长度。2.教学1米=10分米。

我们已经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猜一猜。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下研究验证,可以借助于米尺,也可以进行计算。(学生研究米与分米的关系。)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自己的想法?

如果给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队的话,分米应该在什么位置?(在米的后面,在厘米的前面)(设计意图:通过猜想验证、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发现分米和米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观察直尺上1分米的长度,然后试将大拇指和食指叉开成1分米。再用直尺量一量是否准确。同桌互相看1分米大拇指和食指叉开的大小。(反复两次)

(2)画一画。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的大概长度,请同学们拿出铅笔、尺子和练习本,用尺子上没有厘米刻度的那一边,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画完后,再用直尺量一量,看你画的准不准。

(3)找一找,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学生思考后汇报:一根粉笔的长度;一段铅笔的长度;钢笔的长度等)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找物品,进一步巩固对毫米正确表象的认识,加强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4.想一想:

看5角硬币图片,想2厘米=()毫米。看课桌高度图片,想80厘米=()分米。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训练反馈:

下面,又到了我们摘取智慧星的时间了。要想摘取最多的星星,就要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准备好了吗?好,现在就进入我们今天的摘星大比拼!

1.算一算。2.选一选。

3.填一填。请你将“分米”“毫米”“米”和“厘米”送回自己的家中。

4.判一判。5.比一比。

(设计意图:用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让数学练习也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总结拓展:

到今天为止,我们学习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这几个长度单位中,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多少?(都是10)你有什么办法来区分它们?(在这些长度单位中,米是最大的,依次是分米、厘米和毫米)那么,有没有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了呢?在什么时候能用到呢?它和米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的梳理,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的认识逐步完整,形成了明确的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米 →分米→厘米→毫米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分米的认识》

西固一校

张成强

下载《分米的认识》教案_ 教学设计[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分米的认识》教案_ 教学设计[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海港区杜庄学区第一小学 蔡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

    《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第4页例2、做一做、练习一第4题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毫米、米和厘米这三个长度单位,本节是在此基础......

    《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黄坪明德小学 郝王焕 教学内容:分米的认识( 教材P23-P25)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使学生明确分米产生的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2.......

    认识毫米分米教学设计

    认识毫米分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2、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体验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发......

    认识毫米分米教学设计

    认识毫米分米教学设计 认识毫米分米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2、知道分米、厘米、毫......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毫米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悉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会使用合适的单位来表示长度,会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3.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

    认识分米和毫米 淮阴小学:卢婷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52~54页的例1、例2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表象。 2、通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