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乘加乘减》说课稿[5篇范文]

时间:2020-04-21 09:2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年级《乘加乘减》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年级《乘加乘减》说课稿》。

第一篇:二年级《乘加乘减》说课稿

二年级《乘加乘减》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第四章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学生在学习乘法的意义后,学习乘法口诀的延续。让学生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明确乘加、乘减试题的算理及计算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发现规律,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2、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后,对乘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一说乘法,学生会不由得想到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在这节课里,既要让孩子明确,通过苹果图,列出乘加乘减的算式,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结合图,能理解先算乘法。关键的是如何理解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也可以用乘加乘减的式题体现,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更需要多媒体的帮助理解。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自主感受解决乘加、乘减的不同方法,明确算理.

(3).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

4、教学重点:

理解乘加、乘减先算乘法的道理。

5、教学难点:

如何列出乘加、乘减算式

二、说教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的教学重和难点,我采用了一下教学方法。

1、利用苹果主题图,让学生通过图片横看竖看,理解几个几加减几,从而引出新知,并解决。

2、让学生观察比较,与以往学习内容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对乘加乘减的理解,并且明确计算过程。

3、运用迁移,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

三、说学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复习旧知、探索新知、习题巩固、反馈总结。

(一)复习导入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找准新知识起点,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出示苹果图,先出示1列3个苹果,再出示第二列,列式3+3=6(个)

3×2=6(个)

学生明确1个3+3

再出示1列苹果,引出新知,学生类推

(二)探究新知

1、乘加与乘法口诀的联系

3列苹果图

学生明确并说出2个3+3就是3个3

列式3×3=9(个)

或3×2+3=9(个)

先算3乘2等于6,再加3等于9.都用口诀三三得九

在此基础上,学生类推3×3+3也就是4×3。

为了呈现横着看,又设计了放大一行行的苹果。

学生知计算乘加可以先算乘法,也可用口诀计算。

(先练习类似的口算题,再类推乘减的式题就更好了)

2、不能直接用口诀的(转化为口诀)乘加乘减

最后增加1列只有2个苹果。

学生自然地得出:

4个3+2

列式4×3+2

(课程中,有孩子想到此过程,先让孩子说,再出示这个图就更好了,即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又那么自然)

为了引导学生列出乘减的式题,设计了借一个苹果,又还去,借来的苹果,变成虚的苹果,学生更好的借助图,理解乘减式题的由来,也能呈现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性。学生理解了算理,进而算法迎刃而解。

先借1个苹果,列式4×4

再还1个苹果,列式4×4-1

五、说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1个3+3就是2个32个3+3就是3个3

3+3=6(个)3×3=9(个)

3×2=6(个)3×2+3=9(个)

3个3+3就是4个34个3+2

3×3+3=12(个)3×4+2=14(个)

3×4=12(个)4×4-1=14(个)

六、反思

本来使用多媒体课件,自己就不熟练,再加上自己不会制作,多数情况下直接下载使用,往往用的不顺手,且不适合学生的口味。为了得到乘加乘减的算式,以及如何理解乘加乘减的算理,我费了好大的劲做的这张苹果图,一列列的呈现,让学生知道相邻口诀间的联系,又能得到乘加的算式,还理解了算理。同样横着看图,列出同样的算式的道理。丰富了学生同样算式的理解。下一步重点引导学生得到乘减的算式,通过借还苹果的环节,再把此过程呈现,为了学生的理解,变成虚线的苹果,学生更能把握乘减算式的由来,算理自然得到。这样,孩子的意识中形成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元化。

二年级《乘加乘减》说课稿2

教材分析: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中的一个内容,它编排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中“5、2、3、4的乘法口诀”之后,让学生通过乘加乘减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口诀的意义、学会口诀记忆的方法。5、2、3、4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都相对比较简单,后面6、7、8、9的乘法口诀理解、记忆的难度则大大增加,所以教材在此安排了乘加乘减的教学,目的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总结出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6、7、8、9的乘法口决和理解记、忆口诀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成败会影响到学生表内乘法的学习及今后的数学学习生活。

教材通过“小熊掰玉米”这一主题情境图,将计算教学、解决问题和口诀记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从中理解并掌握相邻两句口诀的记忆方法。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深挖教材,突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思路。运用数形思想、假设思想和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寻找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6、7、8、9的乘法口诀和理解记忆口诀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主题情境,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运用乘法的意义,探究出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初步归纳总结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运用乘法的意义,探究出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

教学难点:

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质疑,直观理解。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从形到数的抽象过程,体现算法多样化。分两个环节进行。

1、情境质疑,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1,质疑: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3+3+3+3=12,4+4+4=12,3×4=122、再次质疑,理解方法。

出示情境2,再次质质疑。质疑::你能结合刚才的情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汇报,说说为什么?以明确计算方法,并进行报分类板书: 抽象

3+3+3+2= 3×3+2= 3+3+3+3-1= 4×3-1=

二、动手操作,理解算式的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摆图形。经历从情境图到直观图的抽象过程。指导学生以四人小组按老师给出的算式摆出图形,进一步理解算式的意义,渗透假设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具体分两个层摆图形。

第一层次: 3+3+3+2= 3×3+2= 4×2+3=

第二层次: 3+3+3+3-1= 4×3-1=

三、抽象算式,勾通算式之间的联系。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列出的算式,想想右边一列算式有什么特点,跟左边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3+3+3+2= 3×3+2= 3+3+3+3-1= 4×3-1=

2、小结揭示课题:我们以前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那今天这种有 假设这里放一个,算完后减去。(假设小熊没有把玉米掰走)= = 11(个)

乘有加或有乘有减的算式,就叫乘加乘减。(板书)

四、运用转化,引导讨论,找到记忆两句相邻口诀的方法。

1、计算:5×2 + 5= 5×3 – 5=

2、观察思考:5×2 + 5=3×5= 15 5×3-5 = 2×5= 10 你发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并汇报,找到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

3、质疑:如果我知道5×4=20,但记不清5×5=?怎么办?

4、练习:4×2 + 4 = 4 ×()= 12 3×3 + 3 = 3 ×()=()4×3-4 = 4 ×()= 8 3×4 – 3 = 3 ×()=()

5、小结:这里运用转化思想,找到了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就为理解和教学6、7、8、9的乘法口诀和学生口诀记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是降低了学生记忆口诀的难度。

五、巩固练习,内化知识。

巩固练习部分我设计有层次和陡度的练习,以达到内化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1、看图填等式(模仿练习)。

引导质疑,完成练习:你的算式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3×4+2=14 3×5-1=142、算算写写(巩固练习)。

3、P58、4(巩固练习)。先质疑: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人?)然后独立解决?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4+3=15 4×4-1=154、P58、5(独立练习)[备用题] 让学生先提出数学问题?然后独立解决?

六、总结升华

总结是本节课的点睛这笔,为此我安排了两个环节总结本课,再次强化知识,突出重点。

1、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以上就是我对这乘加乘减的认识,在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许他把老师教给他的知识全记了,也许老师教给他的知识在生活中根本用不了,但是,数学的灵魂(思想和方法)一定会永远扎根于他的脑海深入,影响他的一生,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二年级《乘加乘减》说课稿3

【教材分析】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中的一个内容,它编排在“乘法的.初步认识”和“2—5的乘法口诀”之后,让学生通过乘加乘减的计算,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记忆口诀。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教材通过“小熊掰玉米”这一主题图,将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设计理念和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使之‘做’数学”的教学理念。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它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符合其水平的思维情景和活动,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本节的“乘加、乘减”是让学生能提出数学问题、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结算出结果。在设计本课中,我力求在“算”与“用”教学的结合点上有所突破。通过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乘加、乘减式题,试想体现以用引算的做法。当得出乘加、乘减式题后,要让学生及时感知算式与实际背景问题的联系,真正理解式题的含义(“几个几多几”或“几个几少几”)。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图与式的结合来探究算理,并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乘法口诀,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一定的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既含有乘法又含有加或减法的计算是首次接触,在计算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计算顺序不正确的现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自主解决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提高个人类比、迁移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

2、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乘加、乘减试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乘加、乘减试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师生谈话:

师:这段时间我们在学习什么?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称号后面的数叫什么?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乘法的知识。

师:看大屏幕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生答)乘加是什么意思?(生答)乘减呢?(生答)一年级我们学过加减混合运算?谁来说说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生答)有小括号又该怎么计算?谁能大胆的来猜测一下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生答)

2、对口令:2、3、4、5的乘法口诀。(有节奏地进行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

过渡:看来我们已经掌握了2、3、4、5的乘法口诀,那我们大家有信心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验证刚才大家的猜测吗?(生答)老师期待大家在课堂上的表现。

(二)民主导学

1、教师谈话:同学们公园去过吗?(出示游乐园图。)公园里蕴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一同去公园中寻找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出示4匹小木马,每匹小木马上有3人。)

教师:仔细观察,你从这幅图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能够提出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列式:加法算式:3+3+3+3=12(个)

乘法算式:3×4=12(个)

加数相同我们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例5

(1)过渡: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看谁的小眼睛最亮,(走了一个人)现在一共有多少人?能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吗?请同学们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

方法1:根据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用连加计算,列式:3+3+3+2=11(个)。

方法2:前面3匹的人数一样,可以列乘法算式,加上另外2个人。列式:3×3+2=11(个)

方法3:假设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是3人,那就是4个3,我们在假设时多加了一个人。因此,算完后要把这个人拿走。列式:3×4-1=11(个)

(4)引导观察算式。

教师指出:像3×3+2,3×4-1这样的算式有乘又有加减的,我们把它们称为乘加、乘减。

(5)小组讨论:这两个算式怎么算呢?

思考:在3×3+2中,在3×3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2?

在3×4-1中,在3×4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减1?

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乘加乘减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然后再算加减法。

3、教师出示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看图列算式。并让学生说说算式中每部分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三)检测导结

1、练习十二的4题你能快速算出有多少人在吗?

此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图,而且鼓励算法多样化。

2、5×3-5 = 5×3+5= 5×4+5=

5×2 = 5×4= 5×5=

上下两题对比的形式,使学生了解算式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

3、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画画的方法,自己设计一道乘加乘减的题目。

4、反思总结

师:回过头来看一开始我们的猜测,哪种猜测是正确的,大家真了不起!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验证了自己的猜测,成了小小数学家,老师真为你们高兴!那你能给大家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3+3+3+2 3×3+2=11(个)

3+3+3+3-1 4×3-1=11(个)

运算顺序: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解决乘加乘减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应用意识。于是我将教材进行了重组,经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帮助学生寻找富有生活性和开放性的数学学习素材。整节课置身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并通过主题图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真是水到渠成,相得益彰。而且我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观察、思考的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增加思维含量,启迪学生思维。

教学中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

通过练习我使学生领会到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生活经验来做参考,进一步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达清楚,对一些数学术语要加强训练.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注重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提高,在不同的体验中应用。通过练习体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通过同桌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关注,通过组间评价、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年级《乘加乘减》说课稿】相关文章:

1.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说课稿

2.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说课稿

3.《乘加乘减》的教学反思

4.《乘加、乘减》试题参考

5.《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6.乘加乘减的教学反思

7.乘加乘减教学课件

8.《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9.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第二篇:二年级《乘加乘减》说课稿

二年级《乘加乘减》说课稿

二年级《乘加乘减》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第四章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学生在学习乘法的意义后,学习乘法口诀的延续。让学生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明确乘加、乘减试题的算理及计算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发现规律,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2、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后,对乘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一说乘法,学生会不由得想到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在这节课里,既要让孩子明确,通过苹果图,列出乘加乘减的算式,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结合图,能理解先算乘法。关键的是如何理解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也可以用乘加乘减的式题体现,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更需要多媒体的帮助理解。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自主感受解决乘加、乘减的不同方法,明确算理.

(3).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

4、教学重点:

理解乘加、乘减先算乘法的道理。

5、教学难点:

如何列出乘加、乘减算式

二、说教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的教学重和难点,我采用了一下教学方法。

1、利用苹果主题图,让学生通过图片横看竖看,理解几个几加减几,从而引出新知,并解决。

2、让学生观察比较,与以往学习内容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对乘加乘减的理解,并且明确计算过程。

3、运用迁移,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

三、说学法: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复习旧知、探索新知、习题巩固、反馈总结。

(一)复习导入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找准新知识起点,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出示苹果图,先出示1列3个苹果,

再出示第二列,

列式3+3=6(个)

3×2=6(个)

学生明确1个3+3

再出示1列苹果,引出新知,学生类推

(二)探究新知

1、乘加与乘法口诀的联系

3列苹果图

学生明确并说出2个3+3就是3个3

列式3×3=9(个)

或3×2+3=9(个)

先算3乘2等于6,再加3等于9.

都用口诀三三得九

在此基础上,学生类推3×3+3也就是4×3。

为了呈现横着看,又设计了放大一行行的苹果。

学生知计算乘加可以先算乘法,也可用口诀计算。

(先练习类似的口算题,再类推乘减的式题就更好了)

2、不能直接用口诀的(转化为口诀)乘加乘减

最后增加1列只有2个苹果。

学生自然地得出:

4个3+2

列式4×3+2

(课程中,有孩子想到此过程,先让孩子说,再出示这个图就更好了,即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又那么自然)

为了引导学生列出乘减的式题,设计了借一个苹果,又还去,借来的苹果,变成虚的苹果,学生更好的借助图,理解乘减式题的由来,也能呈现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性。学生理解了算理,进而算法迎刃而解。

先借1个苹果,

列式4×4

再还1个苹果,

列式4×4-1

五、说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1个3+3就是2个32个3+3就是3个3

3+3=6(个)3×3=9(个)

3×2=6(个)3×2+3=9(个)

3个3+3就是4个34个3+2

3×3+3=12(个)3×4+2=14(个)

3×4=12(个)4×4-1=14(个)

六、反思

本来使用多媒体课件,自己就不熟练,再加上自己不会制作,多数情况下直接下载使用,往往用的不顺手,且不适合学生的口味。为了得到乘加乘减的算式,以及如何理解乘加乘减的算理,我费了好大的劲做的这张苹果图,一列列的呈现,让学生知道相邻口诀间的联系,又能得到乘加的算式,还理解了算理。同样横着看图,列出同样的算式的道理。丰富了学生同样算式的理解。下一步重点引导学生得到乘减的算式,通过借还苹果的环节,再把此过程呈现,为了学生的理解,变成虚线的苹果,学生更能把握乘减算式的由来,算理自然得到。这样,孩子的意识中形成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元化。

二年级《乘加乘减》说课稿2

【教材分析】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中的一个内容,它编排在“乘法的初步认识”和“2—5的乘法口诀”之后,让学生通过乘加乘减的计算,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记忆口诀。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教材通过“小熊掰玉米”这一主题图,将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设计理念和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使之‘做’数学”的教学理念。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它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符合其水平的思维情景和活动,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本节的“乘加、乘减”是让学生能提出数学问题、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结算出结果。在设计本课中,我力求在“算”与“用”教学的结合点上有所突破。通过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乘加、乘减式题,试想体现以用引算的做法。当得出乘加、乘减式题后,要让学生及时感知算式与实际背景问题的联系,真正理解式题的含义(“几个几多几”或“几个几少几”)。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图与式的结合来探究算理,并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乘法口诀,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一定的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既含有乘法又含有加或减法的计算是首次接触,在计算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计算顺序不正确的现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自主解决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提高个人类比、迁移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

2、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乘加、乘减试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乘加、乘减试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师生谈话:

师:这段时间我们在学习什么?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称号后面的数叫什么?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乘法的知识。

师:看大屏幕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生答)乘加是什么意思?(生答)乘减呢?(生答)一年级我们学过加减混合运算?谁来说说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生答)有小括号又该怎么计算?谁能大胆的来猜测一下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生答)

2、对口令:2、3、4、5的乘法口诀。(有节奏地进行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

过渡:看来我们已经掌握了2、3、4、5的乘法口诀,那我们大家有信心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验证刚才大家的猜测吗?(生答)老师期待大家在课堂上的表现。

(二)民主导学

1、教师谈话:同学们公园去过吗?(出示游乐园图。)公园里蕴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一同去公园中寻找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出示4匹小木马,每匹小木马上有3人。)

教师:仔细观察,你从这幅图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能够提出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列式:加法算式:3+3+3+3=12(个)

乘法算式:3×4=12(个)

加数相同我们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例5

(1) 过渡: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看谁的小眼睛最亮,(走了一个人)现在一共有多少人?能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吗?请同学们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 小组合作学习

(3) 汇报交流。

方法1:根据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用连加计算,列式:3+3+3+2=11(个)。

方法2:前面3匹的人数一样,可以列乘法算式,加上另外2个人。列式:3×3+2=11(个)

方法3:假设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是3人,那就是4个3,我们在假设时多加了一个人。因此,算完后要把这个人拿走。列式:3×4-1=11(个)

(4) 引导观察算式。

教师指出:像3×3+2,3×4-1这样的算式有乘又有加减的,我们把它们称为乘加、乘减。

(5)小组讨论:这两个算式怎么算呢?

思考:在3×3+2中,在3×3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2?

在3×4-1中,在3×4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减1?

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乘加乘减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然后再算加减法。

3、教师出示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看图列算式。并让学生说说算式中每部分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三)检测导结

1、练习十二的4题你能快速算出有多少人在吗?

此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图,而且鼓励算法多样化。

2、5×3-5 = 5×3+5= 5×4+5=

5×2 = 5×4= 5×5=

上下两题对比的形式,使学生了解算式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

3、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画画的方法,自己设计一道乘加乘减的题目。

4、反思总结

师:回过头来看一开始我们的猜测,哪种猜测是正确的,大家真了不起!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验证了自己的猜测,成了小小数学家,老师真为你们高兴!那你能给大家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3+3+3+2 3×3+2=11(个)

3+3+3+3-1 4×3-1=11(个)

运算顺序: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解决乘加乘减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应用意识。于是我将教材进行了重组,经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帮助学生寻找富有生活性和开放性的数学学习素材。整节课置身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并通过主题图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真是水到渠成,相得益彰。而且我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观察、思考的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增加思维含量,启迪学生思维。

教学中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

通过练习我使学生领会到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生活经验来做参考,进一步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达清楚,对一些数学术语要加强训练.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注重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提高,在不同的体验中应用。通过练习体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通过同桌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关注,通过组间评价、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年级《乘加乘减》说课稿3

教材分析: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中的一个内容,它编排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中“5、2、3、4的乘法口诀”之后,让学生通过乘加乘减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口诀的意义、学会口诀记忆的方法。

5、2、3、4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都相对比较简单,后面6、7、8、9的.乘法口诀理解、记忆的难度则大大增加,所以教材在此安排了乘加乘减的教学,目的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总结出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6、7、8、9的乘法口决和理解记、忆口诀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成败会影响到学生表内乘法的学习及今后的数学学习生活。

教材通过“小熊掰玉米”这一主题情境图,将计算教学、解决问题和口诀记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从中理解并掌握相邻两句口诀的记忆方法。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深挖教材,突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思路。运用数形思想、假设思想和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寻找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6、7、8、9的乘法口诀和理解记忆口诀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主题情境,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运用乘法的意义,探究出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初步归纳总结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运用乘法的意义,探究出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

教学难点:

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质疑,直观理解。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从形到数的抽象过程,体现算法多样化。 分两个环节进行。

1、情境质疑,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1,质疑: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3+3+3+3=12,4+4+4=12,3×4=12

2、再次质疑,理解方法。

出示情境2,再次质质疑。质疑::你能结合刚才的情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汇报,说说为什么?以明确计算方法,并进行报分类板书: 抽象

3+3+3+2= 3×3+2= 3+3+3+3-1= 4×3-1=

二、动手操作,理解算式的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摆图形。经历从情境图到直观图的抽象过程。 指导学生以四人小组按老师给出的算式摆出图形,进一步理解算式的意义,渗透假设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具体分两个层摆图形。

第一层次: 3+3+3+2= 3×3+2= 4×2+3=

第二层次: 3+3+3+3-1= 4×3-1=

三、抽象算式,勾通算式之间的联系。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列出的算式,想想右边一列算式有什么特点,跟左边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3+3+3+2= 3×3+2= 3+3+3+3-1= 4×3-1=

2、小结揭示课题:我们以前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那今天这种有 假设这里放一个,算完后减去。(假设小熊没有把玉米掰走) = = 11(个)

乘有加或有乘有减的算式,就叫乘加乘减。(板书)

四、运用转化,引导讨论,找到记忆两句相邻口诀的方法。

1、计算:5×2 + 5= 5×3 – 5=

2、观察思考:5×2 + 5=3×5= 15 5×3 - 5 = 2×5= 10 你发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并汇报,找到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

3、质疑:如果我知道5×4=20,但记不清5×5=?怎么办?

4、练习:4×2 + 4 = 4 ×( )= 12 3×3 + 3 = 3 ×( )=( ) 4×3 - 4 = 4 ×( )= 8 3×4 – 3 = 3 ×( )=( )

5、小结:这里运用转化思想,找到了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就为理解和教学6、7、8、9的乘法口诀和学生口诀记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是降低了学生记忆口诀的难度。

五、巩固练习,内化知识。

巩固练习部分我设计有层次和陡度的练习,以达到内化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1、看图填等式(模仿练习)。

引导质疑,完成练习:你的算式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3×4+2=14 3×5-1=14

2、算算写写(巩固练习)。

3、P58 、4(巩固练习)。 先质疑: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然后独立解决?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4+3=15 4×4-1=15

4、P58 、5(独立练习)[备用题] 让学生先提出数学问题?然后独立解决?

六、总结升华

总结是本节课的点睛这笔,为此我安排了两个环节总结本课,再次强化知识,突出重点。

1、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以上就是我对这乘加乘减的认识,在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许他把老师教给他的知识全记了,也许老师教给他的知识在生活中根本用不了,但是,数学的灵魂(思想和方法)一定会永远扎根于他的脑海深入,影响他的一生,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二年级《乘加乘减》说课稿4

教材分析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中的内容。本节课是表内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的乘法的意义和1-5的乘法口诀后进行教学的。例5通过一个小熊掰玉米的实例,呈现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具体形象地说明乘加乘减的计算顺序,并利用计算形如“4×3+4”的题目,知道两句相邻口诀之间的关系,用连加、加减混合、乘加、乘减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同时通过利用图式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得计算顺序。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学习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实际问题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乘法口诀,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一定的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既含有乘法又含有加或减法的计算是首次接触,在计算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计算顺序不正确的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掌握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掌握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解题策略,实现算法多样化。

情感与态度: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究意识,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1、学会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

2、通过乘加、乘减式题,掌握计算顺序。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发现解决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及它们之间的计算顺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去过游乐园吗?(课时出示教材第46页游乐园图。)

游乐园里蕴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一同去游乐园寻找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出示4个旋转木马,每个小木马上有3人。)

师:仔细观察,你从这幅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看到了4个旋转木马。

生2:我看到了每个木马都坐着3人。

……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都答对了。那现在大家能不能对着这幅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生:木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

师:提得非常好,那要怎么解决呢?

生1:可以用加法:3+3+3+3=12(人)。

生2:可以用乘法:4×3=12(人)。

……

师:都算对了,不管是加法还是乘法都可以。同学们,我们前面说过加数相同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但如果有一个加数不同,那应该怎么办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教学第58页例5、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仔细观察这幅游乐园图,看看有什么变化?(走了一个人。)

2 小组讨论。

师:那现在木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能像刚才那样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吗?现在请同学们谈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 汇报交流。

师: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列出来的算式。

板书:3+3+3+2=11(人)

3+3+3+3-1=11(人)

3×3+2=11(人)

4×3-1=11(人)

师:观察算式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生1:一共有4个旋转木马,有3个坐着3人,所以3+3+3,1个坐着2人,最后再加上2,所以算式是:3+3+3+2=11(人)。

生2:一共有4个旋转木马,原来每个木马上都坐着3人,就是3+3+3+3,后来走了一人,最后再减去1,所以算式是:3+3+3+3-1=11(人)。

生3:有3个旋转木马上都有3人,那就是3个3,所以3×3,还有一个旋转木马上只有2个人,最后再加上2,所以算式是:3×3+2=11(人)。

生4:一共有4个旋转木马,原来每个木马上都坐着3人,那就是4个3,所以4×3,后来走了一人,最后再减去1,所以算式是:4×3-1=11(人)

……

师:同学们真棒,不仅列出了正确算式,还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条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用的方法不同,但是都有道理。

4对算式进行比较,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这两道算式:3×3+2=11和3×4-1=11,与上面学习的算式4×3=12有什么不同?

生:3×3+2=11和3×4-1=11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而4×3=12只是乘法算式。

师:没错,像这样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叫做乘加,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做乘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乘加 乘减)

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上面的两个乘加和乘减算式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1:3×3+2就是求比3个3多2的数,所以计算时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生2:4×3-1就是求比4个3少1的数,所以计算时应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教师小结:说得很多,乘加和乘减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和减法。

三【巩固应用】

1出示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师:同学们,看!森林里的动物开联欢会了。小猴子带来了一些礼物,请大家仔细观察图:这些桃子一共有多少个呢?你能列式计算出来吗?

4×3+1=13 5×3-2=13

2出示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2题。

师:现在请大家做一做下面的练习,并说一说运算顺序。

4×3+4= 2×3-3= 5×5+5=

4×4-4= 5×3+2= 4×5-4=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

2 完成作业本第39、40页。

【板书设计】

乘加 乘减

3+3+3+2=11(人)

3+3+3+3-1=11(人)

3×3+2=11(人)

4×3-1=11(人)

第三篇:《乘加乘减》

乘加乘减

1、刘老师有5盒乒乓球,每盒装6个,同学们借走了17个,还剩多少个?

2、用20元钱,买2枝钢笔,钢笔每枝9元。应找回多少钱?

3、有53本课外书,分给7个组,每组6本。还剩下多少本?

4、新风村修一条路,平均每天修5米,修了4天,还剩8米没修。这条路长多少米?

脱式计算:

(75-18)×7 36÷(2+4)10+5×4 = = = = = =

(66-50)÷2 3+4×6 19+9×6 = = = = = =

72÷(3×3)(42-20)÷2(19+2)÷3 = = = = = =

(75-18)×7 7×(45÷5)24÷4×8 = = = = = =

第四篇:二年级上册乘加乘减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58页--59页 教学目标:

1.学会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2.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乘减的运算。

3.学会用含有乘加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重点:了解含有乘加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难点: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问题。教 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1---5的乘法口诀

学科长导入:同学们大家好,课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好不好?听清楚游戏规则:我说口诀你们说得数?

2、摘苹果 刚刚的游戏活动结束,现在我们再来做一个摘苹果游戏。游戏规则是:看到算式请说出它的乘法口诀,口诀说对了苹果就可以摘到篮子里了,看看聪明的我们能不能把所有的苹果都摘下来呢?

3、刚刚我们表现的都非常棒,接下来糊涂的青蛙妈妈让聪明的我们给她帮一个忙,她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几个孩子,让我们给她算算,你们愿意帮助她吗?(你们都非常棒,比青蛙妈妈还聪明)

算式:-----------或--------------口诀------------------------

4、小熊摘玉米

下面呢?我们来扮演一下青蛙妈妈的角色,帮助小鸟算算她有多少个玉米?(我们扮演的青蛙妈妈角色成功不成功?)板书:3×4=12(个)12-1=11(个)我们能不能把这两道算式合并成一道算式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乘加乘减

5、课题质疑

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1)什么是乘加乘减?(2)怎样计算乘加乘减?

二、学习新知

教师谈话:同学们公园去过吗?(课件出示58页游乐园图。)公园里蕴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呢

1、出示学习提示(先自学,之后小组内合作交流,时间4分钟):(1)有()个旋转木马,分别坐了()人、()人、()人、()人

(2)问题:一共坐了多少人?你们小组会几种方法呢?方法是什么?(3)课本中的3×3+2=11,3×3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加上2?(4)课本中的3×4-1=11,你又是怎么理解3×4的?为什么要减去1?

2、小组展讲、展评

3、师生交流

现在老师把你们的方法展示出来

3+3+3+2=11 3+3+3+3-1=11 3×3+2=11 3×4-1=11 问题:同一个问题列出了不同的算式,现在你能再次说出这些算式的意思吗?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小结:乘法有用)现在我们来重点交流一下后两种方法是怎么计算的? 3×3+2=11 问题1:怎样算出11这个得数的呢?

问题2:结合图讲讲为什么要先算3×3。现在你们能自己说出3×4-1=11的运算顺序吗?

三、课题再疑

前面我们提出的两个问题你们现在知道了吗?什么是乘减乘减?会计算乘加乘减了吗? 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现在你们可以把前面的小熊摘玉米的问题运用我们本节课学习的乘加乘减知识解决吗?(教师板书)

四、巩固练习

1、算一算

4×2+25 4×3+12 2×3+2 2×2-4 3×3-7 4×3-2

2、看图填写合适的数和运算符号

3、看图填写合适的数和运算符号

4、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

小刚的妈妈在超市买了4袋米醋,每袋2元。还买了一包饼干花了5元

(1)小刚的妈妈买这些东西一共花了多少元?(2)买醋比买饼干多花了多少元?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学科长总结本节课班级整体表现情况以及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

第五篇:二年级上册乘加乘减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2.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乘减的运算。

3.学会用含有乘加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含有乘加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难点: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问题。教 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学科长导入:

口算(游戏:我说口诀你说得数)

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游戏规则是“我说口诀你说得数”

2、摘苹果 刚刚我们表现的都非常棒,下面我们还有一个摘苹果的活动,看看我们班能不能把所有的苹果都摘下来呢?

3、糊涂的青蛙妈妈让我们给她帮一个忙,她不知道自己有几个孩子,让我们给她算算,你们愿意帮助她吗?(你们都非常棒,比青蛙妈妈还聪明)

4、下面呢?我们继续来扮演一下青蛙妈妈的角色,帮助小鸟算算她有多少个玉米?(我们扮演的青蛙妈妈角色成功不成功?)板书:3×4=12(个)

12-1=11(个)

我们能不能把这两道算式合并成一道算式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乘加乘减

5、课题质疑

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1)什么是乘加乘减?(2)怎样计算乘加乘减?

二、学习新知 教师谈话:同学们公园去过吗?(课件出示58页游乐园图。)公园里蕴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呢

学习提示(先自学,之后小组内合作交流):

1、有()个旋转木马,分别坐了()人、()人、()人、()人

2、问题:一共坐了多少人?你自己或者你们小组会几种方法呢?

三、小组展讲、展评

四、课题再疑

现在你们知道什么是乘减乘减?会计算乘加乘减了吗?

现在你们可以把前面的小熊摘玉米两道算式合并成一道算式了吗?

五、巩固练习

六、学科长总结本节课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

下载二年级《乘加乘减》说课稿[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年级《乘加乘减》说课稿[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乘加乘减 教案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中的内容。本节课是表内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的......

    乘加乘减应用题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学反思 刘江修 《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这部分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解答两步计算的问题,是学生学习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起始课。通过教学让学生经历......

    《乘加乘减》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计算乘加、乘减......

    二年级数学上册乘加乘减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乘加乘减教案 一、教学内容: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6页 二、教材分析:.本课内容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

    连乘、乘加、乘减 教案

    连乘 乘加 乘减[教学内容] 连乘、乘加、乘减和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结果。 2.理解......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休闲假日——混合运算》信息窗1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休闲假日——混合运算》信息窗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三团中心校 刘芳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2.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运用乘法......

    乘加乘减范文合集

    乘加乘减(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 56页例5.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计算乘加、乘减式题,让学生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同方法.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