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
贾谊在《过秦论》这篇文章里论述了秦朝兴衰的原因。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复辙。这是贾谊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他们谋画“长治久安”之道,事实上只能是一种幻想。但是这篇文章表现出贾谊对农民起义的力量和意义有所认识,写出了他反对统治者施暴政于人民。这些地方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从诵读中体会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感受政论文磅礴的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人深邃的思想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气盛的原因,感受文章的气盛
教学难点:
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温顾
二、品读文本
师:过秦论中论是?议论文,可以有叙有议,可以发表观点
过:指责推究……的过失
秦的过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齐读课文1、2段,读的过程中注意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生:有气势或气势酣畅、磅礴
师:很好,换句话说也就是文章气盛请找出你认为气盛的句子来,并思考为什么气盛呢?可从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和效果来回答
生: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你读一读,读出气势来)(四个动宾短语组成排比句,说明秦孝公有兼并天下的野心,增强气势)
师:文中多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请同学们试着找一找
生: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找得很好,你读一读)(用四个动词写出秦国领土扩张,国力日趋强盛的气势)
生: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之伦制其兵
(有同学说这几句人名太多,读起来很拗口,虽然有铺叙但似乎气势不够酣畅嘛!)(这些人物距离今天时代久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时他们都是杰出人物,是战国星空中璀璨耀眼的明星,他们的名字在当时都如雷贯耳,铺陈排列在一起显得更有声势,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这种排比铺陈手法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我们一起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四个动词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气势,这情景和唐朝诗人谁的诗句很接近?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你把这几句再读一读,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你来读一读)(突出了陈涉之弱,反衬消灭秦国之轻而易举,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一泻千里和迅速,显得有气势)
师:秦孝公一统天下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和秦开疆拓土的“南取”、“西举”、“东割”、“北收”的排比铺陈述让我们感受到秦国国力上升时的气势如虹;“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
让我们感受到九国运筹帷幄调动兵马时的磅礴气势;四个动词渲染出始皇的凌厉之气;陈涉“非尊于”、“非铦于”、“非抗于”、“非及向时”
让我们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迅速这些层层铺排的语句节奏与秦勃兴速亡的节奏协调相应,全文句式又长短相间,读来铿锵有致,朗朗上口,富有气势和节奏感
这种极尽铺陈排比和渲染夸张之能事的写法,就是赋的写法150多年的历史,众多的国家、君主、人物和事件作者写来游刃有余这种赋的手法使文章纵横捭阖,自由驰骋,酣畅淋漓,文采飞扬,增强了论证力量,文章自然气盛气势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挡,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由此我们知道了文章气盛的原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板书]
师:贾谊作为政论家,他知道仅凭飞扬的文采还不足以深深触动汉文帝他还用什么手法来说理?
生:对比手法
师:很好!为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震撼力,贾谊还运用表现手法中最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对比手法文章运用对比的哪些地方让汉文帝警醒和震撼?或者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汉文帝哪些地方会让你警醒和震撼?
生: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六段,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和武器的悬殊,强调陈涉之弱)(唉,不够有味道,再读,读出味道来)
生:秦朝与陈涉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五段,极写陈涉的条件之差,再写他亡秦之速,和前两段秦之强形成鲜明的对比,以陈涉之弱反衬秦更弱)
生:秦与九国的对比;(齐读)(第二段先写六国人才之多,士兵之多,后写他们在秦人面前的窝囊相,对比反差非常强烈,写诸侯之强,反衬秦国实力更强)
生:秦国本身的对比(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秦的勃兴与速亡形成对比;借助于史实本身的前后对比,秦在“攻”去取天下过程中,几乎所向披靡,而在守卫天下时挡不住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陈涉之众)(恐惧——镇定从容;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
师:各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双方的特点当你读到这,你会想些什么?
生:尊与卑,大与小,强与弱,败与成,攻与守[副板书]
生1: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或强大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或仁义不施
生2:强大的九国输给了秦国,强大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秦国赢得了天下,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秦朝却丢了天下,强秦却亡于微不足道的陈涉之手,因为仁义不施,作为皇帝应该以警醒和震撼
师:很好尊的、强的一方输给弱的、小的一方,对比的结果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答案令人信服相信这些鲜明的对比给了汉文帝以警醒和震撼,因为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文景之治
师:我们自然也就知道了用这么多对比,用意是
生:希望汉文帝以秦为鉴,施行仁政,与民休养生息,使国家长治久安告诉汉文帝打天下可以用武力,而守天下却必须靠仁义(马上可以打天下,不可以治天下)
师:本文从九国与秦国、陈涉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秦国本身攻时的形势与守时的形势,多侧面、多角度地反复进行对比
这一时期的历史本身就是惊心动魄的,加上几种对比不仅交织在一起,而且贯穿文章的始终,使得文章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跌宕起伏,震撼力强语气激昂有力,文章气势酣畅文章气盛的原因,仿照前面概括一下: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论点,这也正是本文精彩之处[板书]把一种对比写好已属不易,作者把几种对比写得清晰更见作者功力一种对比已经让人震撼,四种对比更是振聋发聩
强烈鲜明的对比不仅给了汉文帝而且给读过文章的人以警醒和震撼历史长河浩浩荡荡,朝代更替,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很难跳出这一“兴亡周期律”的怪圈,这种现象让人深思这也是本文成为千古传诵名篇的原因之一
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二
教材分析
本书节选的《过秦论》是西汉贾谊论述秦国政治得失的《过秦论》其中一部分,主要从秦孝公开始,到陈胜吴广起义推翻秦王朝暴政结束。这一部分安排在必修三议论性散文的第三课,说理性较《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弱,但从材料的剪裁和理论的方法上来说则有更多可取之处。教授这篇文章,可以从基本史实和一些典型语言入手。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劝学》之后,了解了一般的论述方法,掌握了一定的理论技巧,为学习本文打下了基础。另外,历史知识方面也学习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得失,可以比较公正客观地分析这一问题,为讨论贾谊在文中“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结合注释与课外资料,学生能了解本文相关的基本史实。
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能复述文章的基本内容。
学习本文是如何立论和论述观点的,并能对贾谊关于秦王朝政治得失原因的论述进行评价。
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的立论、讨论问题的方法。
客观评价本文观点。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眼中的秦始皇和秦王朝。
讨论回答
设疑激趣
正音
崤xiáo函之固
孝公既没mò
膏腴yú之地
合从zòng缔交
逡巡qūnxún
亡矢shǐ遗镞zú
流血xuè漂橹lǔ
鞭笞chī
俯首系xì颈jǐng
以愚黔qián首
隳huī名城
涉瓮wèng牖yǒu绳枢shū
氓méng隶之人
赢yíng粮而景yǐng从
锄耰yōu棘jí矜qín
非铦xiān于钩戟jǐ长铩shā也
度duó长絜xié大
百有yòu余年
自读课文,在文中进行标记,之后全班集体正音。
夯实阅读基础
文章架构
自由走读朗读,把课文读得流畅。每人至少要读二遍。老师通过齐读来检查流畅的程度。
根据标志性词语,划分文章结构。
兴:秦孝公时期-惠文、武、昭襄、孝文、庄襄时期-秦始皇时期
亡:秦二世时期
自读课文、齐读课文。
流畅理解文意
串讲字词意思
串讲文意,把握重要文言知识。
通假字
外连衡而斗诸侯:衡
通
横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从
通
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
通
敝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何
通
呵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倔
通
崛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
通
影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有
通
又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没
通
殁
一词多义
因
因遗策(沿袭,动词)
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聚之咸阳(到,动词)
及
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
及至秦始皇(到,介词)
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方,方位名词)
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名词)
制
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动词)
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下文“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中“兵”同此)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丢掉,动词)
追亡逐北(逃亡,动词。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使动用法。)
举
包举宇内(举起,拿走,动词)
西举巴、蜀(攻取,动词)
利
因利乘便{利
有利的形势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形容词)
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像用席子、包裹、口袋一样
内立法度
外连衡而斗诸侯
在国内
对国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向南、向西、向东、向北等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像云彩那样
像回声那样
像影子那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在北方
b)使动用法
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诸侯)相斗
会盟而谋弱秦
使(秦)衰弱
约从离衡
使(秦国的连横策略)离散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使(百姓力量)愚蠢
以弱天下之民
使(天下百姓)衰弱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八州)有序
使(同列)来朝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匈奴)退却
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诸侯国)灭亡
c)名词作动词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做帝王
履至尊而制六合本意为鞋子,此处意为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用瓮做
用绳子系
d)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变小变弱
尊贤而重士
看重
e)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
逃跑的士卒
聆听,在书上做标记。
逐字理清文意
第二课时
回顾前文
自读课文,回顾文章主要内容。
自读课文。
温故知新
分析第一段
自读课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秦孝公时期的秦国有什么特点?这样写从全文来看有什么意图?
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从诵读中体会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感受政论文磅礴的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人深邃的思想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气盛的原因,感受文章的气盛
教学难点:
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温顾
二、品读文本
师:过秦论中论是?议论文,可以有叙有议,可以发表观点
过:指责推究……的过失
秦的过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齐读课文1、2段,读的过程中注意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生:有气势或气势酣畅、磅礴
师:很好,换句话说也就是文章气盛请找出你认为气盛的句子来,并思考为什么气盛呢?可从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和效果来回答
生: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你读一读,读出气势来)(四个动宾短语组成排比句,说明秦孝公有兼并天下的野心,增强气势)
师:文中多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请同学们试着找一找
生: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找得很好,你读一读)(用四个动词写出秦国领土扩张,国力日趋强盛的气势)
生: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之伦制其兵
(有同学说这几句人名太多,读起来很拗口,虽然有铺叙但似乎气势不够酣畅嘛!)(这些人物距离今天时代久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时他们都是杰出人物,是战国星空中璀璨耀眼的明星,他们的名字在当时都如雷贯耳,铺陈排列在一起显得更有声势,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这种排比铺陈手法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我们一起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四个动词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气势,这情景和唐朝诗人谁的诗句很接近?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你把这几句再读一读,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你来读一读)(突出了陈涉之弱,反衬消灭秦国之轻而易举,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一泻千里和迅速,显得有气势)
师:秦孝公一统天下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和秦开疆拓土的“南取”、“西举”、“东割”、“北收”的排比铺陈述让我们感受到秦国国力上升时的气势如虹;“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
让我们感受到九国运筹帷幄调动兵马时的磅礴气势;四个动词渲染出始皇的凌厉之气;陈涉“非尊于”、“非铦于”、“非抗于”、“非及向时”
让我们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迅速这些层层铺排的语句节奏与秦勃兴速亡的节奏协调相应,全文句式又长短相间,读来铿锵有致,朗朗上口,富有气势和节奏感
这种极尽铺陈排比和渲染夸张之能事的写法,就是赋的写法150多年的历史,众多的国家、君主、人物和事件作者写来游刃有余这种赋的手法使文章纵横捭阖,自由驰骋,酣畅淋漓,文采飞扬,增强了论证力量,文章自然气盛气势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挡,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由此我们知道了文章气盛的原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板书]
师:贾谊作为政论家,他知道仅凭飞扬的文采还不足以深深触动汉文帝他还用什么手法来说理?
生:对比手法
师:很好!为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震撼力,贾谊还运用表现手法中最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对比手法文章运用对比的哪些地方让汉文帝警醒和震撼?或者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汉文帝哪些地方会让你警醒和震撼?
生: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六段,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和武器的悬殊,强调陈涉之弱)(唉,不够有味道,再读,读出味道来)
生:秦朝与陈涉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五段,极写陈涉的条件之差,再写他亡秦之速,和前两段秦之强形成鲜明的对比,以陈涉之弱反衬秦更弱)
生:秦与九国的对比;(齐读)(第二段先写六国人才之多,士兵之多,后写他们在秦人面前的窝囊相,对比反差非常强烈,写诸侯之强,反衬秦国实力更强)
生:秦国本身的对比(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秦的勃兴与速亡形成对比;借助于史实本身的前后对比,秦在“攻”去取天下过程中,几乎所向披靡,而在守卫天下时挡不住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陈涉之众)(恐惧——镇定从容;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
师:各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双方的特点当你读到这,你会想些什么?
生:尊与卑,大与小,强与弱,败与成,攻与守[副板书]
生1: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或强大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或仁义不施
生2:强大的九国输给了秦国,强大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秦国赢得了天下,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秦朝却丢了天下,强秦却亡于微不足道的陈涉之手,因为仁义不施,作为皇帝应该以警醒和震撼
师:很好尊的、强的一方输给弱的、小的一方,对比的结果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答案令人信服相信这些鲜明的对比给了汉文帝以警醒和震撼,因为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文景之治
师:我们自然也就知道了用这么多对比,用意是
生:希望汉文帝以秦为鉴,施行仁政,与民休养生息,使国家长治久安告诉汉文帝打天下可以用武力,而守天下却必须靠仁义(马上可以打天下,不可以治天下)
师:本文从九国与秦国、陈涉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秦国本身攻时的形势与守时的形势,多侧面、多角度地反复进行对比
这一时期的历史本身就是惊心动魄的,加上几种对比不仅交织在一起,而且贯穿文章的始终,使得文章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跌宕起伏,震撼力强语气激昂有力,文章气势酣畅文章气盛的原因,仿照前面概括一下: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论点,这也正是本文精彩之处[板书]把一种对比写好已属不易,作者把几种对比写得清晰更见作者功力一种对比已经让人震撼,四种对比更是振聋发聩
强烈鲜明的对比不仅给了汉文帝而且给读过文章的人以警醒和震撼历史长河浩浩荡荡,朝代更替,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很难跳出这一“兴亡周期律”的怪圈,这种现象让人深思这也是本文成为千古传诵名篇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