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铁皮鼓上《过秦论》.-教学教案
(上课,师生互致问候)
铁皮鼓:今天是三八妇女节„„ 学生:可是跟你没关系呀?!(一部分坏笑)祝老师节日快乐!
铁皮鼓:祝所有女同学节日快乐!今天是你们的节日,男同学可要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啊!
(有几个女生已经伸手去捶身边的男生了,气氛非常活跃)铁皮鼓:(示意安静)我们上一节课讲到《过秦论》的最后一句,也就是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我说过,这句话怎样讲最好?
学生:不施行仁义,没有看到攻与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铁皮鼓:对呀,不要理解成因果关系。我还讲过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大家把历史教材要与真正的历史区别开来,我们看到的历史教材并不就是历史本身,而是对历史的一种叙述,里面包含着一种视角,一种理解。(有些学生茫然)真实的历史是混乱而丰富的,充满了大大小小的事件,大到秦统一六国,小到刘邦放了一个屁„„(学生轰笑)笑什么啊,假如刘邦放了一个屁,但是这个屁如果没有引起严重的后果,比如吹翻了阿房宫,那一般的历史书就不会记载。为什么?跟我们记日记一样,历史学家也要对历史事件进行有选择性的记录,你选择哪些不选择哪些,实际上就构成了不同的历史。当然,还包括你对历史的理解,基本的态度,比如对于抗日战争,日本的历史教材就不同于大陆的历史教材,是不是? 学生:是。
铁皮鼓:所以每个人看历史,总是从当下的现实情境出发的,而古人写历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总结秦亡的教训的人很多,各有各的意义。而贾谊为什么要写《过秦论》呢? 学生:为当时的政治服务。
铁皮鼓:对呀!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期,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盛世―― 学生:文景之治!
铁皮鼓:对。在经过秦乱之后,社会终于慢慢地恢复了生机,但是也不是桃源。社会上的各种矛盾依然很突出,百姓卖地卖子的现象依然存在,统治阶层奢侈淫逸之风也开始滋长,贾谊看到了这些,所以提醒要注意秦亡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而总结秦亡的教训,也不是从贾谊开始的。汉初曾随高祖平定天下的陆贾就曾经多次劝说刘邦读《诗》、《书》板书)――要加上书名号,但是刘邦怎么说:“乃公马上得天下,安事《诗》、《书》?”就是说你们老大凭枪杆子――应该说刀杆子――夺得天下,哪里用得上看那些玩意儿?陆贾就说了,你马上得天下,难道能马上治天下吗?就是说夺天下使用武力,难道治天下也用武力?刘邦最后还是听了他的意见,陆贾就写了《新语》,把教训全写在里面供帝王阅读。但是写得最好的,却是贾谊,所以,这篇千古雄文的写作目的就可以概括为通过总结秦亡的教训,提醒统治者施行仁政。好了,我现在要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让你们来写一篇《过秦论》――只是假如,不是真写――你们会怎样写?能不能简单思考一下,给个提纲?想一想我们平时的议论文训练?
(学生思考,有小声议论,一两分钟后)
铁皮鼓:有没有同学能够简要地描述一下自己的作文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没有人举手,有同学小声地说)
铁皮鼓:大家想一想,如果写比较标准的议论文,一开始要怎么样? 学生:提出论点。铁皮鼓:对呀!我给大家即兴创作一篇。第一段,按应试作文的标准写法,应该先提出论点:治理国家必须施行仁政。而且应该在五十字以内,最多不超过一百字里提出来。然后第一段怎么写?应该是举秦亡的教训了,在运用材料的时候要注意选材为话题服务,紧扣仁政,而且思维要有条理性。比如以《过秦论》为材料,那么课文哪一部分能够提供秦不行仁政的比较充足的材料? 学生:“及至始皇”那一段。
铁皮鼓:对,关键是要条理化。我会从四个方面来谈,一是怎样对待百姓,二是怎样对待知识分子,三是怎样对待英雄豪杰,四是怎么对待自己。对待百姓有两种方式,一是愚民,“以愚黔首”嘛。二是弱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不是不让你拥有武器,既要让你大脑简单,还要让你四肢不发达,手里没家伙。对待知识分子则是――
学生:焚书坑儒。
铁皮鼓:是的。对待英雄豪杰呢? 学生:“杀豪杰”。
铁皮鼓:对待他们自己,一方面是暴虐,一方面是腐败。这些材料理顺以后尽可能用排比句式来铺陈。这样写完了没有?我说过,写议论文要防止三段论,举几个例子就算完了,缺少分析,这是大忌。如果我写,接下来还有一段,说秦国采取这样的政策,是因为没有分清攻守之别,统治思想有问题,守天下依然强调法制,不施行仁政,结果导致了灭亡。好,我的文章做完了,现在我要问一个问题,同样写《过秦论》,我的写法与贾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
余家承:我觉得老师更多地写秦的灭亡,而贾谊更多的写秦的兴盛,最后才点到灭亡。铁皮鼓:说的好!那么,明明要总结秦亡的教训,贾谊为什么要大量地写秦的兴盛? 余家承:我想可能是为了跟后面形成落差吧。
铁皮鼓:对,就是形成了对比,你看秦国以前好强大啊,突然就灰飞烟灭了,一下子就引起人的关注,为什么会这样。另外,你看我的写法与贾谊的写法还有什么突出的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在记叙、议论、描写等手法的使用上? 余家承:老师主要是议论,贾谊主要是记叙。铁皮鼓:他按什么顺序记叙? 余家承:从兴到亡。
铁皮鼓:是的,他有一个时间线索,大家看,从秦孝公写起,第二段开头就是“孝公既没”,第三段开始是“及至始皇”,第四段又成了“始皇既没”,时间线索很清楚。这简直是在写记叙文呀!哪一段算是议论? 学生:最后一段。
铁皮鼓:是啊,这样的写法很不符合我们平时的训练。我经常讲,有的同学在议论文里夹入大量的叙述,结果导致文体不清,四不象,但贾谊居然这样写!为什么啊?(无人应答)我们曾经讲过,议论文里也经常需要记叙,需要讲故事,但是议论文中的记叙必须服务于观点,这才是重要的,而这篇文章记叙上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为最后一段的说理服务,所以也可以说是用记叙来说理。刚才余家承同学已经说了,前面写秦兴,后面写秦亡,就是要形成一种比较,引起读者的震动。(板书:秦兴,秦亡)那么除了这个对比,课文中还有哪些比较? 罗涵钰:还有秦与六国和陈涉的对比„„
铁皮鼓:哦,到底是哪个与哪个比?你这里面好像包含着比较复杂的对比。
罗涵钰:是这样的,在课文最后一段,有六国与陈涉的对比,六国显得很强大,而陈涉很弱小。
铁皮鼓:这个对比的目的何在?
罗涵钰:突出秦不守仁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很轻易地被弱小的陈涉给灭了。铁皮鼓:说得很好。(板书:六国,陈涉)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邹凤娇:还有秦孝公与秦始皇的对比。铁皮鼓:秦孝公与秦始皇?他们有什么对比?能详细地说一说吗?
邹凤娇:秦孝公一开始施行仁政,结果秦逐渐强大起来,而秦始皇则施行暴政,结果导致了秦的灭亡。
铁皮鼓:哦,这个倒是我第一次听见有人提出来。不过挺有道理的啊,秦孝公“务耕织”,对内实行仁政,结果促使秦强大起来,与后文秦始皇的国内政策确实形成了对照。(板书:秦孝公,秦始皇)大家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没人表示反对)还有没有其他的对比?(学生沉默,无人作答)
铁皮鼓:大家看第二自然段,主要交待什么? 学生:六国的强大与秦制服六国。
铁皮鼓:对呀!这段用了铺排的手法,大肆渲染六国的强大,有多少谋士,多少武将,“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结果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蔽,伏尸百万,流血飘橹,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我背得非常快,学生笑)既然写秦的强大,为什么花更多的篇幅写六国的强大?这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吗? 学生:突出秦更强大。学生:(七嘴八舌,多数声音)排比句多。
第二篇:《铁皮鼓》读后感
《铁皮鼓》读后感
《铁皮鼓》读后感1
从昨日到此刻,我一向沉醉在君特格拉斯制造的氛围中,难以安静。刚开头看他在2021年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品《铁皮鼓》时,我是吃力的,我感觉始终找不到那个高度的作品就应带给我的震撼,有几次都想放弃。我甚至在看到一百多页的时候还写了一首这样的打油诗:《铁皮鼓》是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的惊世名作。于近日读,没读完,读不完,不读完。
此刻看来何其浅陋!但是,我还是坚持下来了,由于作为一个写,我对诺贝尔文学奖是高度敬重的.,我信任那些遥远的评委必需是这个世界上最有眼完的。《铁皮鼓》必需有它的不凡之处。
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才感觉《铁皮鼓》像一头挟风带雨的雄狮,只但是开头是匍匐的,是不动声色的,一俟风吹草动就呈现了它无可抵抗的霸气。在我多年的阅读中,我观察许多优秀作品,但是,绝大部分我都会有一种“我也能做”的感觉,我觉得时机成熟我能仿照他们,只有《红楼梦》让我望而兴叹,再就是《铁皮鼓》。我感觉我做不到,君特格拉斯制造了我难以攀援的高度,我仰视并深深敬重。
尤其让我深感惊奇的是,我看完《铁皮鼓》,鼻子通气了。
《铁皮鼓》读后感2
从昨日到此刻,我一向沉醉在君特格拉斯制造的氛围中,难以安静。刚开头看他在1999年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品《铁皮鼓》时,我是吃力的,我感觉始终找不到那个高度的作品就应带给我的震撼,有几次都想放弃。我甚至在看到一百多页的时候还写了一首这样的打油诗:<铁皮鼓>是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的惊世名作。于近日读,没读完,读不完,不读完。
此刻看来何其浅陋!但是,我还是坚持下来了,由于作为一个写,我对诺贝尔文学奖是高度敬重的,我信任那些遥远的评委必需是这个世界上最有眼完的。《铁皮鼓》必需有它的不凡之处。
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才感觉《铁皮鼓》像一头挟风带雨的雄狮,只但是开头是匍匐的,是不动声色的,一俟风吹草动就呈现了它无可抵抗的霸气。在我多年的阅读中,我观察许多优秀作品,但是,绝大部分我都会有一种“我也能做”的感觉,我觉得时机成熟我能仿照他们,只有《红楼梦》让我望而兴叹,再就是《铁皮鼓》。我感觉我做不到,君特格拉斯制造了我难以攀援的高度,我仰视并深深敬重。
尤其让我深感惊奇的是,我看完《铁皮鼓》,鼻子通气了。
第三篇:铁皮鼓影评
《铁皮鼓》影评
当我开始选择写《铁皮鼓》影评时,有一种自觉无知困惑又竭力想表达一些什么的无力无奈感。尤其是在百度框中刚刚输入“铁皮鼓”三个字,后面自动出现“影评”选项——于是仿佛知道了什么——这是一部巨作!——只有真正值得起推敲的作品才会有不尽的评论。我相信《铁皮鼓》之于德国绝对有不亚于《红楼梦》之于中国的意义,而且因为它的时代背景和深不可测丰富饱满的思想,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一直被人们讨论探索。
我对它的总体印象也是第一印象居然是自然真实,无造作不刻意。虽然内容很荒诞离奇,气氛诡异又矛盾。刚刚开始,是红色字母配低沉又奋进的鼓乐,像是战争片;然后是稚嫩的童音:“这个故事要从我出生以前开始”或许是传奇人物传记;后来小奥斯卡居然可以不用成长,有魔幻黑色童话《彼特潘》的感觉;再后来,二战开始了,反应了各种生活状态,过于写实像是记录片;再后来奥斯卡与小女佣的感情发展这是伦理片的节奏。接着奥斯卡离开了家去为军队做助兴表演遇上爱人,同时又折射当时的战况,是以小见大反映时代背景么;后来奥斯卡回家和父亲生活,祖母依旧爱他,像是家庭亲情片。结尾是奥斯卡脑袋被砸不可避免的长大了,是南柯一梦吧——其实这一切都不曾发生,你掉下地窖后昏了许久,脑海中虚构了一个齐全的世界,看,你醒来的时候不也是脑袋上包着绷带,还是三岁的身体,还会接着正常长大。
我就是以这种纠结又复杂的心情顺其自然的看下去,这并不矛盾。
唯美的小清新电影会删去恶心腐败的下水道里的死老鼠,只留下蓝天白云大海和美丽的人。黑色恐怖的电影则会给血肉模糊的撕裂皮肤特写,不留下阳光与温暖的色彩。而《铁皮鼓》把所有高尚的,卑鄙的,美丽的,丑陋的,道德的,罪恶的,热血的,冰冷的,现实的,魔幻的。。。不加筛选的一一展露在面前。它的真实而惊人的存在可以完美的消化这些冲突对立。
这部电影两个大大的标志就是奥斯卡的停止成长和他的铁皮鼓。奥斯卡聪明且自私,他选择了最好的方式保护自己,以三岁孩童的身体获得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小”这个字的特权。由此他的妈妈会一直牵着他,阿姨会给他喂食,叔叔会俯下身子和他说话,祖母会照顾安慰他,虽然他以成人的思想打量这个世界,却没有人威胁伤害。或许因为他的怪异招来小伙伴的欺负侮辱,可是再过几年,他们要长成大人的模样,要去参军打仗,要去在不安动荡中抵抗生存,而奥斯卡只要愿意,可以一直在家里喝着父亲的鲜鱼汤。与这些比起来,一罐青蛙尿汤不算什么。可是也正是因为他的幼小,他并没有明显的道德情感观念,或许这本就是人类自己臆造的规则,毫无意义。他直接戳破了妈妈和表哥的不伦情理,让妈妈在羞愧中生吃鱼块而死,他无理的要拿铁皮鼓让扬叔叔和同事在炮火中丧生。他把致命的胸章从泥土中拿出以至于父亲被枪击,他就这样横冲直撞撕破身边人的保护层——爱是最虚无的,只留下他们可笑荒唐卑鄙的内心。
奥斯卡的铁皮鼓和尖叫则是刺耳的警钟。这个鼓诱惑他成长,他带着这个鼓敲到成人——课堂的滑稽,母亲的不堪爱情,军队游行的装模作样,战争的硝烟,情人的丧生。。。更加让人不可忽视的是他的眼睛:蓝色的双眼皮,长长微翘的睫毛,本该是很可爱,却总是一直过分的睁着,空洞的瞳孔下是尖锐的光束。
另外,关于妈妈吞鱼死亡,我以为她是羞愧,死于赎罪。她或许一直在心里把奥斯卡的侏儒诡异,归咎于自己和表哥近亲交往的惩罚——虽然在奥斯卡刚刚掉下地窖后就大哭呵责丈夫的疏忽。而在与表哥约会后只能通过吃丈夫拿手自己已经恶心够了的鱼来减轻罪恶感,这时母亲说:你是不是又怀孕了。丈夫说:是谁的不要紧。两句话直接把她心里的骆驼压死——他们一直就知道这不堪的恋情,而自己过去的伪装现在想来就是一个笑话。像是早已被置于解剖台上开膛破肚,自己却以为注射麻药浑然不知。其实一切都有机可循。表象平静的家庭生活畸形的发展着:婚前表哥和丈夫争风吃醋,后来表哥像是家里另一个主人,对奥斯卡如同自己的孩子,丈夫会让他去安慰失控的自己,那么牌桌下,海滩边,卧室里。。这一切爱抚都是被所有人看着默认允许的?!简直让人抓狂!
关于奥斯卡的小弟弟库尔特,只能说他的出生的荒诞程度不亚于奥斯卡,也是在三岁的时候获得一个铁皮鼓,两人仿佛双生兄弟。他的镜头不多,始终记得,在埋葬父亲的时候,奥斯卡把鼓扔进去:我是孤儿了,我要长大,那一刻他反复有了常人的感情,而不远处的库尔特恰到时机扔给了他一块石头,嘴角露出微笑:别装了,你该长大了!有时甚至让人怀疑,在奥斯卡看穿一切时,库尔特是否也在解析奥斯卡,而库尔特之所以没有拒绝成长的迹象是不是仅仅因为战都打
完了,何不长大反正逃脱不了。有时甚至会想可否以库尔特的视角来重写这个故事:我的祖母,爸爸,同父异母的滑稽哥哥。
本片中还有很多细心处理又竭力显得漫不经心的镜头:阿尔弗莱德把贝多芬的照片换下,用希特勒的取代,战败后,狂热逝去,又心灰意冷的换上贝多芬的照片:贝多芬才是天才。曾为德国纳粹服务留下阴影精神失常的人乱入,睁大瞳孔讲述他的经历。奥斯卡在心里说我要长大后,弟弟及时扔来一块石头的“成全”,祖母对她的安慰:我们卡舒贝人的脑袋生来就是被敲打的。以及离别时祖母不愿离开土地的执着坚持。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不同人物的心境,自然的铺垫下埋藏的是历史厚重的沉淀。
总之这是一部可以让你看上五十遍的电影,在这里有一千个观影者,就有一万个哈姆莱特——看到第N遍的你会质疑第N-1遍时的自己。
第四篇:《铁皮鼓》观后感
《铁皮鼓》观感
看完《铁皮鼓》,恐惧感强烈的袭击着我,特别是当我看到,小奥斯卡那种蓝色充满邪恶的眼神的时候,我就会全身起鸡皮疙瘩,而且我怎么也不相信这是一个11岁孩子的演的。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很容易能过体会到当时纳粹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特别是从一个孩子的,又或者是一个侏儒的视角来看当时深灰背景下成人生活的肮脏和虚伪,这就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一个基本上没有什么人生阅历的孩子,用他的意识来看这些东西,很直观,很纯粹,更真实。
但是我更想从另一方面来说,我感觉,这个小奥斯卡的成长过程和纳粹的发展过程很相像,在剧集开始有一段,小奥斯卡的父亲和汤叔叔在交谈,汤叔叔说:“以后不会在打仗了吧!”他父亲回答说:“不会再打了,永远不会。”就这样一段简短的对话之后,紧接着就是演的小奥斯卡的出生,在这样一种相对平静的社会背景下,他的出生给人们带来了欢喜,母亲承诺他三岁时送他一个铁皮鼓,他也因为这个铁皮鼓的诱惑,期盼长大。而这时候纳粹党也在慢慢发展,开始慢慢扩大,也为后边演的二战的爆发埋下伏笔。在以后的三年间,相对平静,他也得到了自己的铁皮鼓,但是这时他也看到了成人世界的虚伪和肮脏,他就决定停止生长,当然,他成功了,他不再生长,不在长大,他以为他也就没有了成人世界的烦恼,但是在后边我们又可以看到,他并没有,他只是身高不再长大,可他的心智和生理都在成长,以至于后边,他也遇到了不能避免的麻烦。
他为了报复成人或者说他的父母做的第一步成功后,他在反抗父亲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声音具有强大的破坏力的时候,这也成为他作为反抗成人的武器,而他永远都会带着他的那面铁皮鼓,而他的鼓声,却也戏剧般的使一场法西斯的演讲现场变成了一场舞剧。但是按常理说,这些都不应该发生在一个孩子身上,即使是大人,也不一定能做到,所以这些都是反常规的。二战也一样,拥有强大的武器装备,还具有惨绝人寰的弑杀计划,是邪恶的,不正常的,反人类的,纳粹在当时所做的一切都是让人匪夷所思的,破坏力相当大,给世界人民带来相当悲惨的生活经历。
在小奥斯卡成长过程中,他身边的亲人相继离世,但他们的过世,跟小奥斯卡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第五篇:铁皮鼓影评
成长的阵痛
——电影《铁皮鼓》影评 文学与传媒学院A1041班36号贺韬
在我们成长的路上,是伴杂着欢笑与泪水。似乎在我们经过一番挣扎伴随着啼哭声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也就注定了我们的成长之路是不平凡的。我们没有权利选择自己诞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没有机会选择自己要长成什么样的容貌,没有能力选择我们外部的生长环境,这一切的一切似乎是上天为我们安排好的命运。
在电影《铁皮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真挚的小主人公“奥斯卡”。奥斯卡的出生,在影片中的出现是与众不同的,他从母亲子宫内挣扎着出来的时候,看到外面世界中明亮的灯泡,父母、舅舅、外婆这些亲人围绕在身边,他并没有感到欢愉,而是由于对外部环境的不适应和没有好奇的欲望,所以他想要选择回到母亲的肚子里不要出来。他的这个想法,在我看来是勇敢和奇特的,所以在电影一开始的时候,我便给“奥斯卡”这个小孩子贴上的与众不同的标签,但是我也有种预感,他以后的成长之路会是带着痛楚前行的,那样的痛楚是能够和脱离母体被剪掉脐带的痛相媲美的。
奥斯卡由于母亲在他出生时许诺,在他三岁生日是时送给他一面锡鼓,他便奋力的成长,但是在他生日的那天也带来了他人生的巨大的改变。在生日的party上,他目睹了成人世界的虚伪与丑陋,他目睹了母亲的不忠,于是他选择了躲到外祖母的裙子之下,当年他的外祖父就是钻到了外祖母的裙子之下才有了他的母亲,裙子可以说被赋予了生命延续的意味,当年外祖母与母亲用以谋生的鹅也是从裙底下拿出来。奥斯卡看到眼前个这一切,他又一次的想回到娘胎中,将外面的世界关在外面,想回到最初的纯净之地,所以他假造了一个意外,勇敢地从酒窖那高高的楼梯上跌落下来,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停止长大,于是他就真的没有再长大,身高的刻度永远停留在叔叔用刀为他在门框上划下的刻度上。他的选择是义无返顾的,因为在他的内心是害怕成人世界的混乱和复杂。
家里有一个不能长大的孩子,无疑是让父母最为痛心和难受的事情,然而若果这个孩子又十分的倔强,那么则会激起父母的惆怅和暴力。奥斯卡的母亲会宠溺着他,然而父亲则会在奥斯卡无休止的鼓声中产生怒火,直到有一天他要抢夺
奥斯卡的鼓,被奥斯卡能震破玻璃的尖叫声吓到后就没有在掠夺他的宝贝锡鼓了。这个尖叫的设定带着“打破”与“粉碎”的意味,将玻璃的禁锢打破,后来在他发现母亲与舅舅偷情时,他爬到了最高的钟楼上,用尖叫表达他的不满于愤怒,尖叫是他对世界的主要反抗手段之一。
我们的奥斯卡,他在外形上却是个孩子,但是在成长中却渐渐带上成人的狡黠。因为孩子般的外形,又不是犹太人,所以在纳粹猖狂的岁月里他也显得不那么痛苦,毕竟,在枪林弹雨中,谁会有功夫跟一个孩子较劲儿。所以,在邮局的战斗中,成人们纷纷战死,他却被一个成年人抱着离开混乱的战场。也正因为如此,他可以旁观这个世界,用他的眼睛看,用他有些古怪的声音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他眼中的一切都那么可笑,却又笑的让人无奈,无力。而他可以凭借叫喊声让玻璃破碎的本事加上因此给他带来的一段表演经历使得本片的荒诞色彩更浓,奥斯卡就是个成人世界的捣乱份子,用他的鼓,用他嗓子,当旁人无法忍受鼓声带来的“噪音”时,却已经深处一个动荡年代的躁动中,而他们显得很深,所以无法忍受一个“孩子”传达的声音。震碎玻璃起初便是他的一种抗议,一种对任何试图夺去他的铁皮鼓的企图的抗议,因为那鼓是他童年的象征,因为随身带着一面鼓,他可以与成人世界划清界限,可以以旁观者的角度见证这个时代。他的生活经历在那个时代称得上是惬意的,虽然在表演经历中有段带些悲剧意味的爱情故事,而很讽刺的是他又带上些扫帚星的色彩,很多他身边亲近的人都被他“害死”,而他依然敲击着小鼓,敲击着扭曲而怪诞的现实世界。
奥斯卡的母亲,在他的成长中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母亲安妮生活在无法调和的两个男人之间,生活在一种极度惊恐的环境中。丈夫的强权暴力和表兄无法填满的欲望分别代表了德国的殖民与强暴和波兰的懦弱与虚荣,而这两方尖锐的冲突在孱弱的女性身体里激烈战斗,她悲观的以为自己的命运就是煎熬与煎熬。她无助的借助祷告去清醒自己疲惫的躯体和心灵,她以为自己罪孽深重,在复活节这天祷告上帝的宽恕,也许她所企求的并不是宽恕,而是受难,像耶稣那样被钉在十字架上接受上天的惩罚。影片有一段祖母和安妮的对话,从小缺乏父爱的安妮因为对怀中婴儿未知的未来而惊恐,她不愿意孩子出生下来仍和自己一样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她不愿意自己的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这也就决定了,安妮的死是女性人物悲剧结局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逃避的必然法则。而母亲的死
去,也是的奥斯卡第一次丢弃到伴随自己的锡鼓,父亲也就成为他唯一的亲人。
随着年龄的长大,奥斯卡也迎来了自己的爱情。玛利亚出现在奥斯卡的家中作为父亲店里的员工,然而玛利亚不仅仅吸引的是奥斯卡的爱慕眼光,也同样吸引了奥斯卡父亲的亲睐。然而女人的爱慕虚荣有时候并不会浮现出虚妄的形式,父亲让这种虚妄变成了现实,玛利亚成了父亲的妻子,奥斯卡则成为了他同岁的儿子。然而,奥斯卡就被象征法西斯力量的父亲所控制,家庭中从属的地位以及他畸形弱小的身躯让这段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结局。
奥斯卡的第二段爱情对象是洛斯塔,他们是在马戏团认识的,他们拥有者同样的身材,他们的结合就犹如他和贝布拉的惺惺相吸一样,没有了“大人”的嘲虐和“欣赏”,没有了“大人”的虚荣和狡诈,没有了“大人”的趋炎与险恶,一切变得就像童话那般,奥斯卡有生以来第一次体会到了世上的爱与被爱。然而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美丽的生活这样的场景只有在安徒生或者格林童话才会发生,现实总是来得残酷、狰狞而且猝不及防。洛斯塔在一次空袭中送掉生命,留下了奥斯卡一个人,这也宣告他的着一段恋情失败,所以他带着悲伤回到了家里,正赶上父亲和玛利亚的孩子三岁生日,他送给弟弟一面和他自己的宝贝一模一样的锡鼓,希望也能带给弟弟欢乐。
奥斯卡的父亲也不出所料的死掉了。在德国军队的溃败之后,苏联人来了,然后父亲遗落了一枚没有焚化的纳粹胸章,这也带来了他惊心动魄的死亡,用这种不平静的死亡方式最后一次在影片中展现死亡的噩耗。奥斯卡在父亲的死后,沦为孤儿了,站在父亲的坟墓前,他开始第一次渴望自己长大,他同样的感触到自己的无依无靠,他丢掉了陪伴自己二十年的锡鼓,想要把过去埋没。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竟然跌进了父亲的坟墓里,后来被人抱起来时已经是满脸的血渍,这也是他拿一颗滴着血的心的真实写照。
成长是伴随着阵痛的,奥斯卡的这种成长之路是很特别的,他的二十岁和我们的二十岁是不一样的,因为他自己的勇敢选择,因为家庭的原因,因为时代的背景,因为自身的倔强和勇敢注定了他的与众不同,也注定了他在成长之路上的痛苦,注定了他有一面锡鼓作为伴随自己二十年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