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的铁皮鼓读后感
《铁皮鼓》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奥斯卡就是一位有特异功能的小孩,声音能震碎玻璃,哪里不爽吼一嗓子,玻璃杯、窗玻璃、灯泡全都能报销了。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铁皮鼓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铁皮鼓读后感1
小说《铁皮鼓》共分三篇,此刻我只读了其中的第一篇,我就我读的这一部分简单讲讲我的感受。
君特,格拉斯以其十分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主人公小奥斯卡这个形象。小奥斯卡一生下来就能听懂大人说话。在他出生的时候,因为两只飞蛾挡住了灯光,使他感觉到人世昏暗,便想回到娘胎里去。只可惜为时已晚。这也为小说的后文作了铺垫。因为小说的背景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当时时代的黑暗和社会的动荡造成了小奥斯卡对社会的不满,对生活的不满。他在三岁的时候自己从楼梯上摔下,将自己变成了不会说话的“痴呆”,而且不再长个,但他却依然拥有很高的智商,而且他还获得一种特异功能,能用尖利的叫喊声震碎一切玻璃制品。这样他能够隐藏自己,保护自己,远离了复杂的成人社会。他开始整日敲打他心爱的铁皮鼓,躲在一旁冷眼观察这个世界,用他的方式回避和应对这个黑暗的社会。
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来描述奥斯卡的生活,并且用了回忆的方式。在小说的开篇,就写奥斯卡居住在精神疗养院里。他居住在完全与世隔离的病房里,只透过护理员与外界联系。由此也体现出奥斯卡对当时社会的厌倦和不满。他依旧整日敲打他心爱的铁皮鼓,在鼓点中回忆他的往事,然后让护理员为他拿来“清白”的纸,写下他的回忆。那里为什么要用“清白”一词呢,我觉得这也是奥斯卡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一种讽刺和鄙夷。
在小说的第一篇中,当奥斯卡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后,便产生了厌恶之感。他不停的敲打着他的铁皮鼓,从而发泄他对畸形社会的不满。他也常常用他能够唱碎玻璃的潜力,去“扰乱”社会的秩序。在他眼里,这个社会是混乱的,怪异的,无可救药的。
小说的很多地方都是由君特。格拉斯本人的经历和见闻写的。他也借小说表达自己对一战时期德国的黑暗的不满。
铁皮鼓读后感2
安娜亲身经历了《铁皮鼓》长达四年之久的创作过程。她经常想听,有时也务必听我讲述小说的临时结局,这些尚未最终确定的结局常常只是在细节上有所不同。我在写作时经常出神,并且不停地吸烟,以致室内烟雾缭绕,安娜也许很难确认这个男人就是她的丈夫。作为她的伴侣,我肯定让人受不了,因为我整日沉迷于我所虚构的人物世界中。我是一台操纵着许多电路的配电设备,我与若干相互穿插的意识层面紧密联接在一齐。人们称之为“疯魔”。
我在埋头创作的同时,活得也很实在。我精心地烹调五味,一有机会就去跳舞,因为我十分欣赏安娜的长腿与舞姿。一九五七年九月,就在我专心致志地写作《铁皮鼓》第二稿时,我们的孪生子弗朗茨和拉欧尔出生了。这不是一个创作问题,而是一个经济问题。我们每月有三百马克的生活费,这笔钱是我随手挣来的。在四七社一年一度的聚会上,我售出了我的素描与石版画;瓦尔特·赫勒雷(注:瓦·赫勒雷(1922—),德国诗人、文学评论家,文学杂志《重音》的出版者之一。透过向我约稿和采用我的稿件付给我稿酬,他生性乐善好施,间或来巴黎时就将钱带给我,在遥远的斯图加特,海森比特尔(注:赫·海森比特尔(1921—),德国“具体诗”诗人。)将我从未上演的剧作制作成广播剧播放;翌年,我已开始雕琢《铁皮鼓》的终稿,此时我获得四七社文学奖,第一次赚到了一大把钞票,总额为五千马克,靠着这笔钱,我们买了一台电唱机,这台电唱机这天还能出声,它属于我们的女儿劳拉。
我从未参加中学毕业考试,这个赤裸裸的事实常常使我的父母感到忧伤,但是有时我认为:恰恰是这一点保护了我。因为如果我获得了高中毕业证书,那么我肯定会拥有一个职位,我会成为夜间节目修改而将自己刚动笔的文稿锁在抽屉里。作为一位被埋没的作家,我肯定会对那些文思敏捷的作家满腔怨愤,这些作家在大自然中竟然能够洋洋洒洒,下笔千言,上天常常赋予他们灵感。
铁皮鼓读后感3
小说的初稿、第二稿和第三稿都被我扔进了我在下文中即将提到的工作室里的火炉之中。那时我的行为相当古怪,我不愿意用稿本的异文来满足日耳曼语言文学学者获取参考资料的欲望。
我信笔写来:“供词:本人系疗养与护理院的居住者……”随着小说首句的出现,障碍清除了,千言万语喷涌而出,记忆与幻想展翅高飞,形式游戏与细节描述获得了自由的空间,一章又一章的资料浑然天成。当礁石阻碍着叙述之河的流动时,我就一跃而过。关于本地市场的故事涌入我的脑海,罐头蹦蹦跳跳,释放出特有的气味。我构想出一个枝繁叶茂的家族,我与奥斯卡及其亲友们争论不休,我思考着如何描述有轨电车及其行车线路,如何安排同时发生的事件,如何摆脱时间顺序的荒谬束缚,让奥斯卡以第一人称还是以第三人称的形式来叙述,是否满足他交媾生子的要求,如何赋予他现实的过错与幻想的罪孽。
我试图为奥斯夫这个孤僻的怪人配备一个邪恶的小妹妹,然而我的企图在他的抗议下破产了。这个受到阻碍的小妹妹坚持她的文学生存权,她之后作为图拉·波克里夫卡出此刻我的其它作品中。
此刻我要回答一个大家经常提起的、颇受欢迎的问题:我不为读者写作,因为我根本不明白有什么读者。首先我为自己写作,其次我为安娜写作,再次之我为偶然光临寒舍并且倾听拙作章节的朋友和熟人写作。我用我的想象力召唤来了一群读者,我为这群想象中的读者写作。生者与死者环绕着我的打字机,其中有忽视细节的友人格尔德马赫,戴着厚镜片眼镜的文学导师阿尔弗雷德·德布林(注:阿·德布林(1878—1957),德国小说家,著有长篇小说《柏林的亚历山大广场》(1929)、《王龙三跳》(1915)和《华伦斯坦》(1920)等。),谙熟文学而相信真善美的我的岳母,风尘仆仆、亡命天涯的拉伯雷,我昔日的德文教师(我认为他的怪脾气比当今教育体制的干果供应更有效),还有我已逝去的母亲,我用各种文件来对付她的异议与修正,然而她只是有保留地相信我。
当我回首往事时,我还记得我与这群品头论足的读者进行过长时间的交谈。如果有人将我们的交谈记录下来并且编成小说《铁皮鼓》的附录,那么成品的篇幅将足足增加两百页。
也许意大利大道一百十一号的火炉吞噬了这篇附录,也许我们的交谈纯属虚构,因为我对写作过程的回忆是十分模糊的,而对我的工作室的回忆则历历在目。那是一间潮湿的、底层的陋室。从我开始写作《铁皮鼓》时起,这间陋室也就成为我从事时断时续的雕塑创作的艺术家工作室。与此同时这间工作室又是楼上我们狭小的两居室住宅的供暖锅炉房。我既是作家,又是司炉。每当我才思枯竭时,我就走出工作室,从临街的棚屋里提两桶焦炭回来,我的工作室散发出地窖菌的味道,并且弥漫着煤气,使人备感亲切。淌着水珠的墙壁使我的想象如大河奔流,一泻千里。房间的湿气也许有助于奥斯卡·马策拉特的幽默感。
因为安娜是瑞士公民,所以我每年夏天都在瑞士的提契诺州待上几个星期,并且在户外写作。我坐在爬满葡萄叶的凉亭中的一张石桌旁,眺望着熠熠发光的南国风景,热汗涔涔地描述结了冰的波罗的海。
铁皮鼓读后感4
《铁皮鼓》的作者刚修改完最终校样,这本书就离他而去。最终校正发生在十四年前,从此我就失去了《铁皮鼓》。这部小说被译成了克罗地亚语、日语和芬兰语,我料定它会使各国的小资产阶级坐立不安。但泽市郎富尔区是我失去的故乡,它的声名在世界各国不胫而走。
评论与成见堆积如山,它们似乎阻挡了我通往此书的道路,因为我从未首尾连贯地阅读过印刷好的《铁皮鼓》。五年以来,《铁皮鼓》的写作计划或底稿,它的第一稿、第二稿和第三稿决定了我的生活习惯乃至睡梦。现在这一切都已结束。随后出版的几本书,例如《猪年月》和诗集,当时都已近完稿,唾手可得。
迄今为止我从未读过装订好的《铁皮鼓》,这可以归因于职业习惯所产生的厌恶感。即使是现在,当有人要求我讲述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产生过程时,我也只是漫无目的地翻阅某些章节的开头几页。起初我并不太情愿回顾我往日的状况和写作《铁皮鼓》的起因,我害怕作茧自缚。《铁皮鼓》的作者谈《铁皮鼓》,而他是一位可疑的见证人。
正因为我承认自己没有资格评述这部小说,所以我可以成堆地清扫垃圾,并且可以避免有益的谎言。这些谎言像插枝一样使日尔曼语言文学的温室欣欣向荣。
既不是创作欲(诸如我肯定要写并且知道怎样写),也不是蓄积已久的决心,(诸如我现在要动手写了!)更不是某种高尚的使命感或指标(天赋的义务之类),促使我坐在了打字机前。小市民的出身也许是我的最可靠的推进器,因为我要缩短自己与上流社会之间的距离。我雄心勃勃,立志要干一番惊天伟业。时断时续的文科中学教育(我以五年级高中生的身份肄业)更助长了这种臭不可当的雄心。这是一种危险的动力,它常常通向傲慢。恰恰因为我了解自己的出身及推动力,所以我在写作时总是轻松而冷静地控制这种动力。我将写作视作一种有距离感的、带有讽刺色彩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个人的,而它的结果(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则是公开的。
一九五四年我的母亲海伦·格拉斯溘然长逝,享年五十六岁。因为她不仅怀有小市民的情感,而且热爱戏剧,所以在她的儿子十二三岁时,她就不无嘲讽地叫他培尔·金特(注:培尔·金特,易卜生的剧本《培尔·金特》的主人公,利己主义者。)。她的儿子喜欢虚构故事,并且向她许诺将给她带来财富、送给她波斯羊羔皮大衣和去尼泊尔以及香港旅游的旅费。《铁皮鼓》在她去世五年之后面世,并且获得了培尔·金特所想象的那种成功。母亲在世时,我总想向她证明自己的能力;然而直到她谢世之后,我的能量才得以释放。
铁皮鼓读后感5
为什么欧洲作为最有文化教养的民族之一,极富组织性、纪律性、创造性的德意志民族却俯首帖耳地为纳粹服务,几乎呈现出全民纳粹,人人在党的局面,在战争中实行种族灭绝政策,虐杀了几百万人?而更为可怕的是有的德国人这样做不仅是出于自愿,而且还认为这样做是献身于自己遵循的神圣信仰。
一直有这样的思考,但是对于这种“文化”,我始终不能释怀。
在这部书-----《铁皮鼓》中,我找到了答案。
作者君特·格拉斯是德国当代最杰出的文学家,与海因里希·伯尔并列为战后联邦德国文坛的盟主,并在1999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铁皮鼓》1958年未及出版就赢得了当年“47社”的文学奖,1959年发表之后,更是很快赢得了国内外的赞誉。
那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小说的故事情节精华:
我在疗养与护理院(疯人院)里写下我的故事,从自己出世以前很远的时候写起。1899年,外祖母还是一位年轻美丽的波兰姑娘,她独自在马铃薯地里干活,一名逃犯向她求救,骗过了追捕的警察,我的妈妈阿格内斯就是这名罪犯使我外祖母安娜受孕的结果。阿格内斯年轻时是个丰满的能干的姑娘,并以热烈的感情爱上其表兄杨布朗斯基,由于近亲不能结婚,她嫁给了莱茵兰人马策拉特。杨·布朗斯基和我母亲仍是藕断丝连,暗地里是一对情投意合的情侣。3岁生日时我得到了妈妈送我的铁皮鼓并与鼓形影不离。也就在此时,我决定连一指宽高度都不再长,保持3岁孩子的状态,但是我相当的聪明,会敲鼓,并有一副超人的嗓音,能震碎所有的玻璃制品,并以此发泄对别人的敌意和愤怒。阿格内斯对丈夫从来就不曾有过爱,深爱着表兄,但对自己的行为又深感内疚。后来患了肥胖症后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自暴自弃,最后终因食鱼中毒,年纪轻轻就离开了人间。我总是孤单单,有时便到三楼去找待我很好的特鲁钦斯基大娘。马策拉特请玛丽亚(大娘的女儿之一)管杂货店和照看我。她把我当孩子看待,对我毫无戒心,并无意暴露她的身体隐私在我面前。我虽不愿进入成年人的社会,但我的本能又驱使我要求过正常人(包括性)的生活。当我同她睡觉时,有偶尔把我搂在怀里,亲吻我的脸,我常在玛丽亚的怀里想入非非。一个夜晚,我竟然不知不觉中与玛丽亚发生了关系,生下了男孩库尔特。就在玛丽亚怀孕两个星期后,我撞见了玛丽亚躺在马策拉特的下面……我父亲娶了我未来的妻子,之后,我把我的儿子库尔特叫做他的儿子库尔特,把我所爱的、散发香草味的玛丽亚认作继母……
在这部作品中格拉斯从道德层面对刚刚结束的战争进行反思。正如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尼日利亚作家沃勒·索因卡所言:“君特·格拉斯的毕生作品是本世纪末文学世界里的道德小说。”
格拉斯没有将重点放在战争本身上,而是放在了对德国社会中普通人的分析上。格拉斯通过自己的作品指出,纳粹德国的兴起,绝不是突然出现的偶然事件,它是与德国社会中的每个人的道德水平和劣根性分不开。
首先,普通德国人的浑浑噩噩是纳粹德国兴起的原因之一。《铁皮鼓》中除主人公奥斯卡之外,几乎所有人都缺乏思考的热情,他们对于外部世界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像动物一样被动地适应外界的政治环境的变化,不肯动脑思考变化的原因。所以他们缺乏自己独立的判断和明确的信仰,也就无法自己判断自己的行动,最终只能随波逐流。他们或是融入纳粹狂潮中成为支持者,或是冷漠的纳粹暴行的看客。
其次,格拉斯指出德国普通市民情感上的麻木和良知的丧失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杂货商马策拉特在纳粹迫害犹太人的“水晶之夜”带儿子去看热闹。冲锋队员迈恩在水晶之夜冲击犹太玩具商店,迫使商人自杀。迈恩捣毁和洗劫犹太人教堂和商店时没有人认为不妥更无人去指责告发,当他打死自己所养的猫,却被人告发“不人道地虐杀了动物”,被纳粹冲锋队除名。这两个对立的事件使德国普通民众冷漠的感情暴露无遗,寓意深刻。
最后,小说深刻地揭示出了遭受纳粹迫害的民族的思想状态,指出他们态度上的顺从妥协也加速了悲剧的发生。玩具商马库斯是犹太人的代表,他对政治局势的预见比其他人高明得多,在二战发生前,他就意识到犹太人所处的环境越来越艰难,但他的对策只是改信,准备和阿格内斯一起离开德国到伦敦。当阿格内斯拒绝他的提议之后,他也就安之若素地像以往一样生活下去,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格拉斯在这里指出像马库斯一样意识到了灾难的临近的人们,没有采取任何办法自保,也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抵制灾难的发生,最终只能在纳粹上台后被迫害致死。
小说试图通过战前德国人思想上浑浑噩噩、感情上麻木冷漠的状态指出,那些深思熟虑、谋划算计、发布命令的纳粹头领固然该为战争中的屠杀罪行负责,而那些小人物,那些平庸到只知服从纳粹的体制,而没有反思之力的人们,尽管他们也是受害者,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也该承担一定的战争罪行。
格拉斯在《铁皮鼓》中揭示出普通人的浑浑噩噩,麻木冷漠正是导致纳粹肆虐的原因。通过分析,格拉斯将视野锁定在道德层面上。
首先,是普通人情欲的泛滥,家庭道德观念荡然无存。最有代表性的是奥斯卡的表舅扬·布朗斯基。他本是卡舒贝人,长大后他面临选择波兰籍还是德国籍的问题。而他做出这个对他个人命运极为重要的决定的根据,只是他“一时冲动的决定”,因为他爱的表妹阿格内斯选择嫁给德国人马策拉特,于是他加入波兰籍以惩罚“我母亲对他的不忠”。他并不是对波兰产生了认同感,而完全是任性的结果。于是在他和阿格内斯各自都组织了家庭,德国又对波兰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他还只是热衷寻找机会与阿格内斯幽会,长期与阿格内斯保持通奸的关系,而最具讽刺意味的是,马策拉特每周参加纳粹集会的时间成为他与阿格内斯幽会的绝好时机,根本不关心国家局势。
其次,是贪欲的腐蚀也导致道德败坏。在《橱窗》一章中,奥斯卡用声音切割商店橱窗的玻璃引诱人们偷窃,其中有年轻店员、女佣人、中学教员、规矩的老绅士、体面的穿着时髦的太太、笃信宗教以保持青春的老小姐,甚至还有州高级法院里的检察官等各色人物。贪欲同样会使人们的判断标准失衡,使人们随大流并对发生在周围的惨剧视而不见。
在《铁皮鼓》中格拉斯对于“战争罪责”问题的思考主要是从道德层面上进行的。在格拉斯看来正是由于情欲和贪欲造成的道德败坏,使得人们丧失了标准,失去了自我反思的能力,才给纳粹的横行留下了可乘之机,作品中的“黑厨娘”正是失去道德藩篱后社会中存在的恶。在作家看来只有重建道德标准,人们都用道德约束自己心中邪恶的欲望,类似二战这样的人类灾难才能避免,人类才有希望。
但是在《铁皮鼓》中作者并未能指出新道德的内容及重建的目标,全书弥漫着一种深深的疑虑和淡淡的希望相交织的气氛,这不得不引发今人的思考,对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文化甚至是世界文化的建设都有启迪性的重大意义。
最新的铁皮鼓读后感
第二篇:《铁皮鼓》观后感
《铁皮鼓》观感
看完《铁皮鼓》,恐惧感强烈的袭击着我,特别是当我看到,小奥斯卡那种蓝色充满邪恶的眼神的时候,我就会全身起鸡皮疙瘩,而且我怎么也不相信这是一个11岁孩子的演的。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很容易能过体会到当时纳粹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特别是从一个孩子的,又或者是一个侏儒的视角来看当时深灰背景下成人生活的肮脏和虚伪,这就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一个基本上没有什么人生阅历的孩子,用他的意识来看这些东西,很直观,很纯粹,更真实。
但是我更想从另一方面来说,我感觉,这个小奥斯卡的成长过程和纳粹的发展过程很相像,在剧集开始有一段,小奥斯卡的父亲和汤叔叔在交谈,汤叔叔说:“以后不会在打仗了吧!”他父亲回答说:“不会再打了,永远不会。”就这样一段简短的对话之后,紧接着就是演的小奥斯卡的出生,在这样一种相对平静的社会背景下,他的出生给人们带来了欢喜,母亲承诺他三岁时送他一个铁皮鼓,他也因为这个铁皮鼓的诱惑,期盼长大。而这时候纳粹党也在慢慢发展,开始慢慢扩大,也为后边演的二战的爆发埋下伏笔。在以后的三年间,相对平静,他也得到了自己的铁皮鼓,但是这时他也看到了成人世界的虚伪和肮脏,他就决定停止生长,当然,他成功了,他不再生长,不在长大,他以为他也就没有了成人世界的烦恼,但是在后边我们又可以看到,他并没有,他只是身高不再长大,可他的心智和生理都在成长,以至于后边,他也遇到了不能避免的麻烦。
他为了报复成人或者说他的父母做的第一步成功后,他在反抗父亲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声音具有强大的破坏力的时候,这也成为他作为反抗成人的武器,而他永远都会带着他的那面铁皮鼓,而他的鼓声,却也戏剧般的使一场法西斯的演讲现场变成了一场舞剧。但是按常理说,这些都不应该发生在一个孩子身上,即使是大人,也不一定能做到,所以这些都是反常规的。二战也一样,拥有强大的武器装备,还具有惨绝人寰的弑杀计划,是邪恶的,不正常的,反人类的,纳粹在当时所做的一切都是让人匪夷所思的,破坏力相当大,给世界人民带来相当悲惨的生活经历。
在小奥斯卡成长过程中,他身边的亲人相继离世,但他们的过世,跟小奥斯卡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第三篇:铁皮鼓影评
成长的阵痛
——电影《铁皮鼓》影评 文学与传媒学院A1041班36号贺韬
在我们成长的路上,是伴杂着欢笑与泪水。似乎在我们经过一番挣扎伴随着啼哭声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也就注定了我们的成长之路是不平凡的。我们没有权利选择自己诞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没有机会选择自己要长成什么样的容貌,没有能力选择我们外部的生长环境,这一切的一切似乎是上天为我们安排好的命运。
在电影《铁皮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真挚的小主人公“奥斯卡”。奥斯卡的出生,在影片中的出现是与众不同的,他从母亲子宫内挣扎着出来的时候,看到外面世界中明亮的灯泡,父母、舅舅、外婆这些亲人围绕在身边,他并没有感到欢愉,而是由于对外部环境的不适应和没有好奇的欲望,所以他想要选择回到母亲的肚子里不要出来。他的这个想法,在我看来是勇敢和奇特的,所以在电影一开始的时候,我便给“奥斯卡”这个小孩子贴上的与众不同的标签,但是我也有种预感,他以后的成长之路会是带着痛楚前行的,那样的痛楚是能够和脱离母体被剪掉脐带的痛相媲美的。
奥斯卡由于母亲在他出生时许诺,在他三岁生日是时送给他一面锡鼓,他便奋力的成长,但是在他生日的那天也带来了他人生的巨大的改变。在生日的party上,他目睹了成人世界的虚伪与丑陋,他目睹了母亲的不忠,于是他选择了躲到外祖母的裙子之下,当年他的外祖父就是钻到了外祖母的裙子之下才有了他的母亲,裙子可以说被赋予了生命延续的意味,当年外祖母与母亲用以谋生的鹅也是从裙底下拿出来。奥斯卡看到眼前个这一切,他又一次的想回到娘胎中,将外面的世界关在外面,想回到最初的纯净之地,所以他假造了一个意外,勇敢地从酒窖那高高的楼梯上跌落下来,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停止长大,于是他就真的没有再长大,身高的刻度永远停留在叔叔用刀为他在门框上划下的刻度上。他的选择是义无返顾的,因为在他的内心是害怕成人世界的混乱和复杂。
家里有一个不能长大的孩子,无疑是让父母最为痛心和难受的事情,然而若果这个孩子又十分的倔强,那么则会激起父母的惆怅和暴力。奥斯卡的母亲会宠溺着他,然而父亲则会在奥斯卡无休止的鼓声中产生怒火,直到有一天他要抢夺
奥斯卡的鼓,被奥斯卡能震破玻璃的尖叫声吓到后就没有在掠夺他的宝贝锡鼓了。这个尖叫的设定带着“打破”与“粉碎”的意味,将玻璃的禁锢打破,后来在他发现母亲与舅舅偷情时,他爬到了最高的钟楼上,用尖叫表达他的不满于愤怒,尖叫是他对世界的主要反抗手段之一。
我们的奥斯卡,他在外形上却是个孩子,但是在成长中却渐渐带上成人的狡黠。因为孩子般的外形,又不是犹太人,所以在纳粹猖狂的岁月里他也显得不那么痛苦,毕竟,在枪林弹雨中,谁会有功夫跟一个孩子较劲儿。所以,在邮局的战斗中,成人们纷纷战死,他却被一个成年人抱着离开混乱的战场。也正因为如此,他可以旁观这个世界,用他的眼睛看,用他有些古怪的声音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他眼中的一切都那么可笑,却又笑的让人无奈,无力。而他可以凭借叫喊声让玻璃破碎的本事加上因此给他带来的一段表演经历使得本片的荒诞色彩更浓,奥斯卡就是个成人世界的捣乱份子,用他的鼓,用他嗓子,当旁人无法忍受鼓声带来的“噪音”时,却已经深处一个动荡年代的躁动中,而他们显得很深,所以无法忍受一个“孩子”传达的声音。震碎玻璃起初便是他的一种抗议,一种对任何试图夺去他的铁皮鼓的企图的抗议,因为那鼓是他童年的象征,因为随身带着一面鼓,他可以与成人世界划清界限,可以以旁观者的角度见证这个时代。他的生活经历在那个时代称得上是惬意的,虽然在表演经历中有段带些悲剧意味的爱情故事,而很讽刺的是他又带上些扫帚星的色彩,很多他身边亲近的人都被他“害死”,而他依然敲击着小鼓,敲击着扭曲而怪诞的现实世界。
奥斯卡的母亲,在他的成长中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母亲安妮生活在无法调和的两个男人之间,生活在一种极度惊恐的环境中。丈夫的强权暴力和表兄无法填满的欲望分别代表了德国的殖民与强暴和波兰的懦弱与虚荣,而这两方尖锐的冲突在孱弱的女性身体里激烈战斗,她悲观的以为自己的命运就是煎熬与煎熬。她无助的借助祷告去清醒自己疲惫的躯体和心灵,她以为自己罪孽深重,在复活节这天祷告上帝的宽恕,也许她所企求的并不是宽恕,而是受难,像耶稣那样被钉在十字架上接受上天的惩罚。影片有一段祖母和安妮的对话,从小缺乏父爱的安妮因为对怀中婴儿未知的未来而惊恐,她不愿意孩子出生下来仍和自己一样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她不愿意自己的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这也就决定了,安妮的死是女性人物悲剧结局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逃避的必然法则。而母亲的死
去,也是的奥斯卡第一次丢弃到伴随自己的锡鼓,父亲也就成为他唯一的亲人。
随着年龄的长大,奥斯卡也迎来了自己的爱情。玛利亚出现在奥斯卡的家中作为父亲店里的员工,然而玛利亚不仅仅吸引的是奥斯卡的爱慕眼光,也同样吸引了奥斯卡父亲的亲睐。然而女人的爱慕虚荣有时候并不会浮现出虚妄的形式,父亲让这种虚妄变成了现实,玛利亚成了父亲的妻子,奥斯卡则成为了他同岁的儿子。然而,奥斯卡就被象征法西斯力量的父亲所控制,家庭中从属的地位以及他畸形弱小的身躯让这段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结局。
奥斯卡的第二段爱情对象是洛斯塔,他们是在马戏团认识的,他们拥有者同样的身材,他们的结合就犹如他和贝布拉的惺惺相吸一样,没有了“大人”的嘲虐和“欣赏”,没有了“大人”的虚荣和狡诈,没有了“大人”的趋炎与险恶,一切变得就像童话那般,奥斯卡有生以来第一次体会到了世上的爱与被爱。然而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美丽的生活这样的场景只有在安徒生或者格林童话才会发生,现实总是来得残酷、狰狞而且猝不及防。洛斯塔在一次空袭中送掉生命,留下了奥斯卡一个人,这也宣告他的着一段恋情失败,所以他带着悲伤回到了家里,正赶上父亲和玛利亚的孩子三岁生日,他送给弟弟一面和他自己的宝贝一模一样的锡鼓,希望也能带给弟弟欢乐。
奥斯卡的父亲也不出所料的死掉了。在德国军队的溃败之后,苏联人来了,然后父亲遗落了一枚没有焚化的纳粹胸章,这也带来了他惊心动魄的死亡,用这种不平静的死亡方式最后一次在影片中展现死亡的噩耗。奥斯卡在父亲的死后,沦为孤儿了,站在父亲的坟墓前,他开始第一次渴望自己长大,他同样的感触到自己的无依无靠,他丢掉了陪伴自己二十年的锡鼓,想要把过去埋没。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竟然跌进了父亲的坟墓里,后来被人抱起来时已经是满脸的血渍,这也是他拿一颗滴着血的心的真实写照。
成长是伴随着阵痛的,奥斯卡的这种成长之路是很特别的,他的二十岁和我们的二十岁是不一样的,因为他自己的勇敢选择,因为家庭的原因,因为时代的背景,因为自身的倔强和勇敢注定了他的与众不同,也注定了他在成长之路上的痛苦,注定了他有一面锡鼓作为伴随自己二十年的伙伴。
第四篇:铁皮鼓影评
《铁皮鼓》影评
当我开始选择写《铁皮鼓》影评时,有一种自觉无知困惑又竭力想表达一些什么的无力无奈感。尤其是在百度框中刚刚输入“铁皮鼓”三个字,后面自动出现“影评”选项——于是仿佛知道了什么——这是一部巨作!——只有真正值得起推敲的作品才会有不尽的评论。我相信《铁皮鼓》之于德国绝对有不亚于《红楼梦》之于中国的意义,而且因为它的时代背景和深不可测丰富饱满的思想,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一直被人们讨论探索。
我对它的总体印象也是第一印象居然是自然真实,无造作不刻意。虽然内容很荒诞离奇,气氛诡异又矛盾。刚刚开始,是红色字母配低沉又奋进的鼓乐,像是战争片;然后是稚嫩的童音:“这个故事要从我出生以前开始”或许是传奇人物传记;后来小奥斯卡居然可以不用成长,有魔幻黑色童话《彼特潘》的感觉;再后来,二战开始了,反应了各种生活状态,过于写实像是记录片;再后来奥斯卡与小女佣的感情发展这是伦理片的节奏。接着奥斯卡离开了家去为军队做助兴表演遇上爱人,同时又折射当时的战况,是以小见大反映时代背景么;后来奥斯卡回家和父亲生活,祖母依旧爱他,像是家庭亲情片。结尾是奥斯卡脑袋被砸不可避免的长大了,是南柯一梦吧——其实这一切都不曾发生,你掉下地窖后昏了许久,脑海中虚构了一个齐全的世界,看,你醒来的时候不也是脑袋上包着绷带,还是三岁的身体,还会接着正常长大。
我就是以这种纠结又复杂的心情顺其自然的看下去,这并不矛盾。
唯美的小清新电影会删去恶心腐败的下水道里的死老鼠,只留下蓝天白云大海和美丽的人。黑色恐怖的电影则会给血肉模糊的撕裂皮肤特写,不留下阳光与温暖的色彩。而《铁皮鼓》把所有高尚的,卑鄙的,美丽的,丑陋的,道德的,罪恶的,热血的,冰冷的,现实的,魔幻的。。。不加筛选的一一展露在面前。它的真实而惊人的存在可以完美的消化这些冲突对立。
这部电影两个大大的标志就是奥斯卡的停止成长和他的铁皮鼓。奥斯卡聪明且自私,他选择了最好的方式保护自己,以三岁孩童的身体获得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小”这个字的特权。由此他的妈妈会一直牵着他,阿姨会给他喂食,叔叔会俯下身子和他说话,祖母会照顾安慰他,虽然他以成人的思想打量这个世界,却没有人威胁伤害。或许因为他的怪异招来小伙伴的欺负侮辱,可是再过几年,他们要长成大人的模样,要去参军打仗,要去在不安动荡中抵抗生存,而奥斯卡只要愿意,可以一直在家里喝着父亲的鲜鱼汤。与这些比起来,一罐青蛙尿汤不算什么。可是也正是因为他的幼小,他并没有明显的道德情感观念,或许这本就是人类自己臆造的规则,毫无意义。他直接戳破了妈妈和表哥的不伦情理,让妈妈在羞愧中生吃鱼块而死,他无理的要拿铁皮鼓让扬叔叔和同事在炮火中丧生。他把致命的胸章从泥土中拿出以至于父亲被枪击,他就这样横冲直撞撕破身边人的保护层——爱是最虚无的,只留下他们可笑荒唐卑鄙的内心。
奥斯卡的铁皮鼓和尖叫则是刺耳的警钟。这个鼓诱惑他成长,他带着这个鼓敲到成人——课堂的滑稽,母亲的不堪爱情,军队游行的装模作样,战争的硝烟,情人的丧生。。。更加让人不可忽视的是他的眼睛:蓝色的双眼皮,长长微翘的睫毛,本该是很可爱,却总是一直过分的睁着,空洞的瞳孔下是尖锐的光束。
另外,关于妈妈吞鱼死亡,我以为她是羞愧,死于赎罪。她或许一直在心里把奥斯卡的侏儒诡异,归咎于自己和表哥近亲交往的惩罚——虽然在奥斯卡刚刚掉下地窖后就大哭呵责丈夫的疏忽。而在与表哥约会后只能通过吃丈夫拿手自己已经恶心够了的鱼来减轻罪恶感,这时母亲说:你是不是又怀孕了。丈夫说:是谁的不要紧。两句话直接把她心里的骆驼压死——他们一直就知道这不堪的恋情,而自己过去的伪装现在想来就是一个笑话。像是早已被置于解剖台上开膛破肚,自己却以为注射麻药浑然不知。其实一切都有机可循。表象平静的家庭生活畸形的发展着:婚前表哥和丈夫争风吃醋,后来表哥像是家里另一个主人,对奥斯卡如同自己的孩子,丈夫会让他去安慰失控的自己,那么牌桌下,海滩边,卧室里。。这一切爱抚都是被所有人看着默认允许的?!简直让人抓狂!
关于奥斯卡的小弟弟库尔特,只能说他的出生的荒诞程度不亚于奥斯卡,也是在三岁的时候获得一个铁皮鼓,两人仿佛双生兄弟。他的镜头不多,始终记得,在埋葬父亲的时候,奥斯卡把鼓扔进去:我是孤儿了,我要长大,那一刻他反复有了常人的感情,而不远处的库尔特恰到时机扔给了他一块石头,嘴角露出微笑:别装了,你该长大了!有时甚至让人怀疑,在奥斯卡看穿一切时,库尔特是否也在解析奥斯卡,而库尔特之所以没有拒绝成长的迹象是不是仅仅因为战都打
完了,何不长大反正逃脱不了。有时甚至会想可否以库尔特的视角来重写这个故事:我的祖母,爸爸,同父异母的滑稽哥哥。
本片中还有很多细心处理又竭力显得漫不经心的镜头:阿尔弗莱德把贝多芬的照片换下,用希特勒的取代,战败后,狂热逝去,又心灰意冷的换上贝多芬的照片:贝多芬才是天才。曾为德国纳粹服务留下阴影精神失常的人乱入,睁大瞳孔讲述他的经历。奥斯卡在心里说我要长大后,弟弟及时扔来一块石头的“成全”,祖母对她的安慰:我们卡舒贝人的脑袋生来就是被敲打的。以及离别时祖母不愿离开土地的执着坚持。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不同人物的心境,自然的铺垫下埋藏的是历史厚重的沉淀。
总之这是一部可以让你看上五十遍的电影,在这里有一千个观影者,就有一万个哈姆莱特——看到第N遍的你会质疑第N-1遍时的自己。
第五篇:铁皮鼓双语读后感
Die blechtrommel
——Buchbesprechung
读《铁皮鼓》有感
新村路站 侯沁元
Günter Grass ist ein bedeutender deustcher Schriftsteller und Repr?sentant der Nachkriegsliteratur.Er nimmt der modernen Literatur einen wichtigen Plazein.Das Erscheinen Roman die blechtrommel 1959 in Berlin machte Grass über Nacht weltberühmt.Auch mit diesem Roman erhielt er 1999 den Literaturnobelpreis und wured derletzte Nobelpreistr?ger des 20.Jahrhunderts.Man hat nach dem Zweiten Welitkrieg einfachgelebt, ohne nachzuden, was passiert war.Grass macht es sich zur Aufgabe, alles aufzurütteln, was man vergisst und verneint.In diesem Roman die blechtrommel deckt Grass durch denkomplizierten Charakter Oscars das Finsternis und die Grausamkeit der Geschichte auf und sorgtum die Attitüde der Menschen zur Geschichte.君特·格拉斯是联邦德国重要的作家,也是德国战后文学主要代表人物,在当代世界文学史也占有一定的地位。《铁皮鼓》于1959年在柏林出版,它的问世使得格拉斯一夜成名。格拉斯于1999年也因铁皮鼓这篇长篇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20世纪最后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二战结束后,很多人都平淡的生活着,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那样。格拉斯肩负起现代历史的艰巨任务:唤醒人们所否认、所遗忘的一切。他在《铁皮鼓》中以奥斯卡的复杂人物个性来揭露德国历史的黑暗和残暴以及表现出对近代以来人们对历史的担忧。
Mit dem Wort“Vor-Urteil” bezeichnen wir alle Urteile, die wir schon haben, bevor wir denken und urteilen.所谓“成见”是指我们在进行思考和判断之前已经具有的“先人之见”.Vorurteile sind oberfl?chliche und unsichere Urteile.Vorteile haben wir alle.wir brauchen sie,um uns in der Welt zu orient-tieren.Das Leben iet so kurz, dass wir nicht in allen Dingen nachder endgültigen Wahrheit fragen k?nnen.Bei der Arbeit und im Umgang mit Menschen müssen wir schnell handeln;wir müssen dauernd entscheiden,was richtig oder falsch,gut oder b?se iet.Wirk?nnen dabei nicht alles im Einzelnen nachprüfen,und deshalb verlassen wir auf unsichere Uurteile.它是些不可深入和不可靠的判断。我们大家都有。我们就凭着这些成见决定我们在社会上的行动方向。生活是那么的短促,以致我们无法对一切事物都追根究底地追究真相。在工作和与人的交往中,我们不得不行动迅速;我们不断的去区别什么是真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善良的罪恶的。这时候,我们无法逐一加以核实只能听凭一些没有把握的判断。
Das darf aber keine Entschuldigung für faule oder gewissenlose Menschen sein.Natürlich haben wir die Pflicht,uns zu in-formieren,so gut es geht,auch wenn das schwierig ist und wenn Vorurteile bequemer sind.但是这绝不能作为懒散或者不负责任的人卸责的籍口。我们有责任把事情尽一切可能地搞清楚,即使有困难,即使听凭成见会省事很多。
Die gef?hrlichsten Vorurteile sind die “sozialen Vorurteile”,denn die richten sich diekt gegen Menschen.最危险的成见是“社会性的成见”因为这些成见是直接对人的。
Wie entstehen soziale Vorurteile?
Zun?chst halt man Eigenschaften und Ziele der eigenen Gruppe(der eigenen Gesellschaftsschicht,Nation Rasse usw.)fürdie besten ,ja für die einzig und richtigen.它是怎样产生的呢?
是把自己集团的(自己社会阶层的,自己民族的,自己种族的等等)性质或者意图看成最好的,甚至是唯一善良的和正确的。
Dann erkl?rt man die Eigenschaften und Ziele“der anderen” für b?se, falsch, verd?chtig,minderwerug Solche Vorurtele finden wir zwischen Menschen mit Weiβer,gelber,schwarzer und roter Hautfarbe,zwischen Arbeitern,Beamten und Künstlern;es gibt Vorurteile gegen Intellek tuelle und Analphabeten,gegen Arme und Reiche.因此就把“其他”集团的性质和意图看做的恶意的,错误的,可疑的,卑劣的。这种成见我们可以再白色黄色黑色以及红色皮肤的人种之间看到,可以在工人农民公职人员和艺术家之间看到,对知识分子和文盲,对穷人和富人也可以。
Der Kampf gegen Vorurteile ist schwer,fast aussichtslos,denndie Ursache für unsere Vorurteile liegt haupts?chlich in unserer Be-quemlichkeit,Denkfaulheit,Halbbildung.Damit wissen wir,aufwelchem Wege wir am shesten etwas bessern k?nnen:durch Erziehung.Hier ist eine groβe Aufgabe für Eltern und Lehrer.Die Erziehung Zu verantwortungsbewuβten Denken und Handeln ist wohl die beste M?glichkeit,gegen Vorurteile anzugehhen.克服它是不容易的,几乎可以说是没有指望的,因为我们的成见主要来源我们的好恶,懒于思考,一知半解。可是我们知道用什么方法能够最有效的对成见做出一点纠正,那就是教育。这是父母,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教育人们认真负责思考和行动,这才是克服它的最好办法。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