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地理下册《美国》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地理下册《美国》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美国》是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的主题是西半球的国家。西半球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一般把加拿大和美国叫做北美,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因为通用语言都属于拉丁语,被称为拉丁美洲。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学习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
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要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指出其领土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土部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比较美国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基 本特点,理解美国在工业化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提升了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国的领土组成和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 比较。
难点:分析美国在工业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教训。
五、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地理科教学特点以及有关的教学规律,主要采取了读图法,直观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说学法:地理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必须是课堂的引导者,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采用直接导入法导入本课:出示美国国旗,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继续提问:同学们对美国知道多少呢?今天开始,我们将踏上西半球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
(二)新课讲授
1让学生自读课文内容,把自认为重点的知识划下来。然后让同学们学生回答美国国旗的名称、星区和条纹区的含义。
小结:美国领土由本土48个州和1个特区、2个海外构成。
2学生自读教材内容,通过读统计图分析、讨论、总结的方式思考:美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怎么样?可以从工农业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的角度进行思考。
学生归纳自己的观点,教师补充:美国的经济概况部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国内的工农业总产值,二是对外贸易。三个要点:一是工农业总产值一直居世界第一位,二是对外贸易工农业产品最多、出口贸易额 最大的国家,三是世界上进口 小汽车、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
3通过教师讲解,了解美国的工业特点
一方面是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居世界领先地位。这说明美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最强的国家。介绍美国“夕阳工业”与新兴工业的竞争状态,指出美国的三大工业区。
(三)小结和作业
本堂课主要学习了美国的农业和工业情况,并对美国的地理位置进行了了解。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美国的相关资料,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美国是世界上的经济大国。
【七年级地理下册《美国》说课稿】相关文章:
1.地理下册美国说课稿
2.地理下册《日本》说课稿
3.七年级地理美国说课稿
4.七年级地理下册《印度(二)》说课稿
5.七年级地理下册《欧洲西部》说课稿
6.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
7.七年级地理下册《中东》说课稿
8.七年级地理美国课件
9.美国地理课件
第二篇:七年级地理下册《美国》学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美国》学案湘教版
8.5美国
教学目标:
.了解美国的领土构成、地理位置
2.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种族构成复杂
3.了解美国的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主要农作物带的分布。
重点:领土构成、民族及种族构成、地形气候及农业
难点: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的特点
教学方法:读图法、联系法、比较法
Ⅰ、自学知识我展示:(5~8分钟)
.美国的半球位置:
,海陆位置:,领土组成:本土部分、两个外来洲
、。因此美国是一个地跨
、、两洲的国家。
2.美国人口
亿,原有居民是,今天居住在美国的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200多年间移入美国的。经过长期的融合,形成统一的民族。美国人总构成复杂,白种人占
,黑种人占。
3.美国华人、华侨约
万人,在、和
华人聚居的地方形成了著名的。
4.读图说出美国地形区主要有哪三个?主要河流湖泊有哪些?
5.美国为什么被称为“农业大国”?
Ⅱ、学习目标我了解。(2分钟)
Ⅲ、合作探究我快乐。(20-25分钟)
.小组讨论:外来移民的大量移入,尤其是今年科技移民的移入给美国经济带来什么影响?给移出国带来哪些影响?你如何看人才外流现象?
2.阅读第81页资料,说说华人华侨对美国有哪些贡献?
3.小组活动:
读第84页,完成以下问题。
.(1)~(5)并说说美国地势东西方向上的变化有特点?三大地形区各有什么特点?
2.读图说出美国降水量的分布特征。
3.读图完成(1)~(3)
4.小结:美国有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形、河流、气候三方面说明)适合发展农业?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有哪些?
5.拓展:比较美国与日本的农业有何不同?(条件?特点?)结论:。
Ⅳ、我能掌握我总结。(10-15分钟)
巩固练习:填充图美国部分
检测反馈:
1.美国的唐人街主要分布在、。美国原有居民是。
美国的两个海外洲是:
、。
2.美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美国的自然条件有哪些优越性?
4.美国的农业有什么特点?美国有哪些著名的农业带?
5.自绘美国轮廓图填注临海、地形区、两个外来洲、河流、湖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美国的工业特点及分布2.认识并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从而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观念。
重点:美国工业特点及分布、新技术产业
难点:美国工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教学方法:读图法、综合法、联系法相结合 Ⅰ、自学知识我展示:(5~分钟)
.读图9.12找出美国主要有哪些工业城市和工业区?
2.读图册47页说说美国主要有哪些工业部门?
3.美国工业的特点:拥有
,工业产品种类
,产量
,技术,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4.美国的硅谷在,因生产
而出名。
Ⅱ、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阅读了解目标
Ⅲ、合作探究我快乐:(20-25分钟)
.自学内容交流反馈
2.阅读材料第86页说出美国有哪些工业产品居世界第一二位?从中说明美国是当今世界工业最
的国家。
3.小组讨论:为什么美国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4.活动:读第87页,完成以下问题。
(1)阅读4则资料,说说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促进作用。
(2)看图9.11、9.12,总结高新技术产品的种类。
5.学生讨论:中国工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借鉴美国工业的发展的经验?青少年应树立什么样的信念?
巩固练习:完成填充图美国工业部分
自绘美国本土示意图,要求填注临海、邻国、五大湖、主要工业城市等。
第三篇:七年级地理下册《美国》教案分析
七年级地理下册《美国》教案分析
笔者以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美国”为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谈谈对本教学活动开展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国家特点十分突出。因此,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研究价值。?
二、学习目标?
结合本单元特点、本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了解美国的位置、领土组成,逐步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2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种族在美国各行各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大量地图、数字、图表、资料的综合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了解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认识种族歧视与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介绍了美利坚民族的构成和不同民族。?
难点:培养学生查证事物对资料的处理能力,关注学生分析判断过程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运用多媒体等手段来辅助教学;指导学生运用情境体验法、合作探究法学习本。?
五、教学设计?
新导入?
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我充分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播放迈克尔?杰克逊演唱的歌曲“拯救世界”,拉近了学生与文之间的距离。?
新内容?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辨别分析。?
1.播放幻灯片,介绍教学内容?
说说几位美国公民的祖籍,明确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对美国各行各业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美国今天的成就不是由某一个单一民族或种族独自创造的。如:第一位总统华盛顿祖先在英国、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生在中国。?
2.情境体验,角色扮演?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生为本,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体验的环境和表达展现的舞台。利用教科书中93图,采取“角色扮演”扮演形式来进行学习,将学生分成四组,每一组分别代表黑人、华人、印第安人和白人,让同学表演不同人种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
3.指导点拨、突破重点难点?
学生阅读本图92和美国人口构成和分布数据,判断美国是不是移民国家,请学生自己对各种资料进行查阅、统计、分析,最后确定不同人种在美国的总数和在美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而得出结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4.堂辩论、小组合作?
阅读资料“华人对美国的贡献”,在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之后,学生的思维受到碰撞、受到启发,智力得到了互补,也逐步建立起自己是学习主人的主体意识,并让学生总结出文中提到的华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堂小结?
学生谈学习感悟,教师适时点评,使学生意识到文化对一个国家各个方面的深远影响。?
六、布置作业?
让学生完成教科书84页第一题,并预习下一节,搜集有关美国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等信息资源。
第四篇:七年级地理下册《美国》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七年级地理下册《美国》第一时教案设
计
美国第一时
xxx中学“三学四导”导学案
主备人:
xxx
审核人:
地理组
时间:XX
年上学期
型
新授
年级
七年级
时
第二十时
科目
地理
题
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第一节
美国第一时
学习
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美国的邻土组成、地理位置;(2)知道美国人口的分布、居民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地图了解美国领土的组成和地理位置;(2)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美国人口、种族、华人、华侨等方面的基本概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美国领土的扩张过程,即印第安人受苦受难的血泪史,使学生懂得殖民主义的罪恶;(2)通过了解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和华人华侨对美国科技与文化的贡献,使学生认识美国社会的弊端和中国人的伟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美国领土组成,自然条。
三、教学难点
美国国旗图案设计上的变化,探讨美国领土的扩张问题
导
学
过
程
主讲人备
自
主
预
学
情趣导入:明确目标,个性导入
.NBA球赛、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自由女神像„„你一定非常熟悉这些事物,它们皆来自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国家——美国。这节我们一起走进美国,了解美国的领土组成、民族构成及经济状况。
自主预习单:
知识点●1 民族大熔炉
图9-1-1
.位置和领土组成
纬度位置:本土主要位于30°N~49°N之间。
海陆位置:本土位于A__太平__洋和B__大西__洋之间,北、南分别与__加拿大__、D__墨西哥__相邻。
领土组成:除本土外,还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E__阿拉斯加州__和太平洋中的F__夏威夷州__。
2人口
XX年,美国总人口31亿,是世界第__三__人口大国;__移民__是美国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
美国的华人和华侨约有400万人,分布在__旧金山__、纽约和__洛杉矶__等城市。
知识点●2 农业地区专业化
.自然环境
地形:西部科迪勒拉山系,中部__中央平原__,东部__阿巴拉契亚山脉__。
河湖:__密西西比河__是世界第四长河,__苏必利尔湖__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气候:以__温带大陆性__气候为主。
2.农业
农业发展优势:本土绝大部分位于温带。耕地面积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为__灌溉__提供了良好的条。
农业生产特点:__机械化__和__专业化__。
农业地位:世界上的__农业__强国。
主要农业带
图9-1-2
A__乳畜__带、B__玉米__带、__小麦__区、D混合农业区、E棉花带、F畜牧和灌溉农业区。
互
助
探
学
探究导研:合作探究,互助研讨
探究点一 美国的地理位置
问题导入
图9-1-3是对美国地理位置的描述,据图了解美国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
图9-1-3
知识链接
美国的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美国位于北半球、西半球。
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
纬度位置:美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30°到49°之间,位于北温带。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有北极圈穿过,太平洋中的夏威夷有北回归线穿过。
相对位置:北邻加拿大,南邻墨西哥。
拓展应用
.下列关于美国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美国东临大西洋,东南临加勒比海 ②美国西临太平洋,阿拉斯加州隔白令海峡与俄罗斯相望 ③美国北邻加拿大,南邻墨西哥,两者都是北美洲的发达国家 ④美国本土全部位于北温带
A.①②
B.③④
.②④
D.①③
[解析] 美国东临大西洋,南临墨西哥湾,西临太平洋,阿拉斯加州隔白令海峡与俄罗斯相望;美国北邻加拿大,南邻墨西哥,加拿大是北美洲的发达国家,墨西哥是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本土全部位于北温带。
探究点二 美国农业的专业化生产
问题导入
下图是美国本土农业带的分布图,该图反映了美国农业生产怎样的特点?
图9-1-4
知识链接
美国农业生产与当地的自然条、市场等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农业带
分布
发展条
特点
乳畜带
五大湖及东北部地区
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生长;城市和人口分布集中,市场广阔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和专业化;服务专门化;科学技术水平高;效率高,产量大
玉米带
五大湖以南地区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春夏气温较高,适合玉米生长
小麦区
中央大平原北部和中部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北部春小麦,南部冬小麦
棉花带
北纬3°以南地区
热量充足,秋季降水少,夏季降水多,适合棉花生长
畜牧和灌
溉农业区
西部高山和盆地
多高山、高原,干旱少雨,多天然牧场
亚热带
作物带
墨西哥湾沿岸
亚热带湿润气候,水热充足
拓展应用
临沂中考读“美国本土农业带分布图”,完成~题。
图9-1-
甲农业带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温较高 ②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生长 ③城市和人口密集 ④多高原、山地,降水稀少
A.①②
B.③④
.①④
D.②③
乙、丙两农业带分别是
A.玉米带、混合农业区
B.小麦区、玉米带
.棉花带、玉米带
D.小麦区、棉花带
[解析]D B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及成因。甲位于美国的五大湖区,是美国的乳畜带,这里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生长;城市和人口密集,市场消费量大。据图可知乙、丙两农业带分别是小麦区、玉米带。
总结导评:精讲点拨,归纳总结
易混点 美国领土位于北温带,临两大洋,属于北美洲。
美国领土由三部分组成:美国本土、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美国本土位于北美洲,属于北温带,临大西洋和太平洋;夏威夷州位于太平洋上,属于大洋洲,有热带;阿拉斯加州临太平洋和北冰洋,属于北美洲,有寒带。因此美国是跨两大洲、临三大洋、跨寒温热三带的国家。
第五篇:七年级地理说课稿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章安排在第七章亚洲的后面,通过亚洲的学习,学生对亚洲区域地理的知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已有了初步的了解。
欧洲西部地区的学习,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二是,气候与农业。在本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能熟知欧洲西部是一个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又能成为下节课介绍其工业、旅游业及欧盟组织的切入点,同时,能为学生形成全球一体化的观念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在图上找出欧洲西部的范围、位置及其主要的国家首都;能说出本区主要的气候类型、特点及其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利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的能力;通过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经济的发展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明确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欧洲西部的范围、位置及主要国家首都。
2、难点:理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说学情
1、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
通过初中前阶段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读地形图、气候图的方法;
2、在本节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一学生认知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学习欧洲西部地形时,让其动手设计贴地形图,调动其学习兴趣。学习温带海洋特征时,每组讨论归纳,由中等生作中心发言人,进一步培养其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思考性强的`问题先由一般学生回答,尖子生点评,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断提高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在学生进行交流收集资料、贴地形图、看投影等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辨论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六、说学法
运用多媒体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引导学生分析欧洲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及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收集资料、贴图、讨论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欧洲西部主要国家的特色建筑和秀丽风光的图片,音乐为《西班牙斗牛曲》和斗牛视频,进入课堂。
设计意图:用音乐和图片结合的形式导入,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二)新课讲授:
1、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设计三大环节)
环节一: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自学目标,共有三个题。学生通过阅读、读图完成第一题填空题,了解到本地区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然后再仔细读图,找出主要的国家及其首都的位置,并指出哪些是岛国、半岛国、临海国及内陆国,从而加深对国家位置的记忆。最后,总结第三题本地区的突出特征:人口稠密、国家众多,世界上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设计意图:欧洲西部范围位置及其主要国家首都是本节课的重点,借助自学问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性,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环节二:趣味阅读。
学生了解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有趣的袖珍国。教师借助幻灯片出示袖珍国和临邑县的相关图片,图上有数据标注,通过对比更能直观感受最小国家,并留下深刻印象。
设计意图:了解特色国家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环节三:小结。
欧洲西部的突出特征:人口稠密、国家众多,是世界上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英国 法国 德国 瑞士 瑞典 意大利
本区面积最大、最小的国家:法国 梵蒂冈
小结目的: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突出重难点。
2、气候与农业(设计三大环节)
环节一:小组讨论。
为什么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学生会说温带海洋气候的影响,所以最关键一点教师说明:气候是影响农业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找各组代表发言,既能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又能感受到小组活动的快乐,同时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胆量。
环节二:合作探究。
这里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究: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如何形成的?教师采用独特的方法,解除学生认为“难”的顾虑。主要采用填空的形式、抢答的模式,在头脑中形成固有模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
设计意图:降低学习的难度,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并学会归纳与总结。
环节三:小结。
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地中海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2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选用的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中东》第一课时的部分内容,下面我将主要通过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本节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中东”这一节的教材并没有着意某一个国度,而是对于整个区域进行了总体描述。教材突出了以下几点:①长期的热点地区;②重要的地理位置;③丰富的石油资源;④匮乏的水资源;⑤宗教以及文化的差异。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该区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其中也渗透了对于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乐于探究,善于交流合作。但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存在差异,为了实现全体学生的充分发展,我组织学生采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其次中东地区是全世界都关注的热点地区,所涉及到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也是学生所渴望知道的,但由于本课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非常有必要借助同学收集的课下资源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三、目标分析
根据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在教材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设计了下列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读图说明中东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借助收集的资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与人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呼吁世界和平,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教学重难点: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战争频发的原因
下面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如何进行重难点教学:
四、教法分析
根据实验中学健康学习导航的方法,以及结合本节课的特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 模式展开教学,帮助、引导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以提高学习积极性,强化自我意识,培养情感品质。
五、过程分析
下面我将介绍本节教学的五个环节,第一环节是: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由于中东战争一直都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所以我以中东战争为切入点通过学生所见所闻自由发言,来激发学生对中东的学习兴趣,在分析探讨引发中东战争原因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引出并进入中东地理位置的学习。
(二)明确主题 探究新知
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主要考虑锻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能力。关于中东地区地理位置重要性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快速浏览教材,从整体上把握中东地区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的原因;紧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中东在世界中的位置”,初步了解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再通过“中东”和“西亚”地区的对比,了解两个地区之间的差别,明确中东的范围及主要国家。最后,课件展示中东的地形图,通过问题导学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中东地区的国家和主要城市等。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课件中闪烁等方式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小组合作 汇报总结
接下来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课下收集的资料合作探讨中东地区战争频发的原因,选派代表汇报讲解所探究的问题,老师点拨。这一环节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接下来进入达标反馈板块,采用典型题和易错题两种题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完成,并进行讲解,教师点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程度,易于学生查漏补缺。
(五)诱导点拨 归纳总结
练习结束后,请同学归纳本课知识点,帮学生理清本节思路,又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为下节课学习做下铺垫。
六、评价分析
总体上讲,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适当借鉴了其他学科的教学长处。以“战争给中东地区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为主线,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唤醒学生热爱和平的意识。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3
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东南亚,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东南亚》是(鲁教版)《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的内容。教材的内容有: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
2。本课地位:
它是新课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个地区之一,尤其是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和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方面的分析题目较多。由于它是我们相邻,为此容易与我国西南地区融合在一块进行考察,加大了它的难度。
3。教学目标:
(1)、能说出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2)、能说出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含义和重要性
(3)、能说出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4)、能说出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以及山河分布规律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东南亚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东南亚的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及分布
难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农作物的分布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学案导学:提前发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可以做到重点和难点提前感知,有助于优生的培养。
自学讨论法:通过教师提出的自学讨论提纲,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
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教学用具:多媒体或使用东南亚地形图、世界地图
三、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前后联系和所处的地位。
《俄罗斯》是初中地理第二册第十五章《欧洲东部和北部》第二节的内容,第二节概括阐明了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主要人文地理特征,讲述了九个问题它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利用已学的经纬度知识阅读出俄罗斯大致的经纬度,利用已学的等高线图上的高度表和五种地形,读出俄罗斯的主要地形。气候的形成原因,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这两个影响俄罗斯气候的主要因素出发。
明确俄罗斯的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俄罗斯各地气候的差异。利用大洲的界限知识掌握俄罗斯是地跨亚欧两洲的欧洲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可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明确俄罗斯煤,铁,石油资源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本章在此将知识进一步巩固。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深化和扩展更重要的是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
(1)俄罗斯是地跨欧亚两洲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传统上的欧洲国家;掌握俄罗斯的气候和地形的主要特征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2)了解俄罗斯具有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是工农业生产发达的经济大国;掌握工业区的分布和主要工业部门。
(3)了解俄罗斯内河航运,铁路和海上交通的基本状况。掌握和记忆主要的港口和西伯利亚大铁路及重要的城市。
2、能力目标:
(1)得分分析: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两个方面来分析。
(2)综合分析说明欧洲和北亚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3)综合分析俄罗斯工业建立的基础和地区分布和日本有何区别。
3、情感目标:通过俄罗斯自然资源和人文知识的了解。使学生用辨证的一分为二的观念来看待问题。
(三)教学难点的分析和突破。
1、重点。
(1)北亚的位置:
北亚全部为俄罗斯所占,大部分为中高纬度其决定了俄罗斯的'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的特点。
(2)俄罗斯的面积:
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的世界上面积最的国家,通过读图明确乌拉尔山和高加索山脉这是欧亚两洲的界限。为说明俄罗斯在传统上是一个欧洲国家打下基础。
(3)俄罗斯的气候:
从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来分析其气候特点。“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温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东部平面西部深受大西洋影响,气候温和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而西部西伯利亚地区常受北极地区寒冷气流的影响是北半球的寒极;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苔原气候,东部太平洋沿海地区有小部分温带季风气候使学生认识气候分布的明显地区差异。
(4)俄罗斯的矿产资源与重工业为主的工业:
读俄罗斯矿产分布图结合工业区的分布。可以使学生理解资源与工业的关系及建立的基础与地区分布和日本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俄罗斯的工业主要上建立在本国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基础上且以重工业为主。
2、难点:
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主要从农业,工业的分布,历史的,人口的分布,交通运输网的疏密来分析得出俄罗斯西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而东部地区经济较西部地区落后,人口稀少。
二、说教法。
本科题教学为一个课时本节棵总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思考与回顾已有的地理知识相联系。
三、说学法。
(一)对学生情况的了解:
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分区地理知识我们前面已讲过,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能力尚未完全建立。这节课的内容较多应当突出重点,实现深化提高的目标。
(二)学习本章知识应当注意的问题。
1、本章各知识点之间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学习时千万不能割裂开来,要学会分析、推理的思维方式。
2、北亚位置和范围的知识点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有序的说明范围方法。例如由东向西(由西向东,自北向南,自南向北)。
3、俄罗斯气候特点,通过读图,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法分析为什么这样。
(三)课堂练习设计:
1、选择题难度适中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程度,适用于大部分学生。
2、读图题是对本课知识的利用,注重知识的迁移能力及知识的前后联系,有点难度所以重点讲解。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是“教师引导(设置问题)——归纳总结——知识反馈运用。
(五)说板书设计:
主观上:学生获得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客观上:对所学习的知识一目了然,便于更好的掌握知识。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5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东南亚》。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东南亚》的第一课时。包括“十字路口的位置”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两部分。
(二)教材分析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东南亚”这一节的教材并没有着重某一个国家,而是对整个区域进行了总体描述。教材突出了以下几点:①十字路口的位置;②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③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④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该区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并通过读图和已有地理知识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的思维能力训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东南亚地形图、马六甲海峡航线图,分析东南亚的位置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东南亚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
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区别。
3、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1.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2. 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建立。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读图分析+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
教学中使用读图法、观察比较法,合作学习法,并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新马泰”旅游引入课题。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引入,以激发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课件展示图7.18“东南亚的地形” 和“东南亚政区图”,明确东南亚的范围和主要国家。
2、课件展示图7.17“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和 图7.18“东南亚的地形” ,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通过对地图的判读,知道区域地理学习中要了解该区域的范围、构成、位置等,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对于地理位置的分析一般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三方面进行,
纬度位置:位于10°S—24°N之间,地处热带。
海陆位置:亚洲东南部,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
相对位置: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
通过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分析“东南亚“的地理位置,使学生掌握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分析的一般方法。
课件演示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明确东南亚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重要位置。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东南亚处在“十字路口”位置有一个更形象的'认识。
3.课件展示:图7.19“马六甲海峡的航线”,了解“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学生读图7.18“东南亚的地形”,明确“马六甲海峡” 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然后组织学生分组依次讨论以下问题:
① 读图7.19“马六甲海峡的航线”,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连接了哪些地区?这些航线不经过马六甲海峡会怎么样?
② 日本称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结合上一节的学习,说说这是为什么?
学生通过读图并结合以前的知识进行讨论、分析进行探究性学习,既有利于知识的综合运用,也可以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4、课件展示图6.10“亚洲的气候”,学生读图并思考:
①东南亚主要有哪两种气候类型?
②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哪些地区?
5、课件展示图7.25“曼谷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和图7.26“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通过观察比较知道这两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区别。
6、读图7.27“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由学生说出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过程,加深学生对东南亚高温多雨气候的印象。
7、由东南亚高温多雨的气候,是亚洲人口稠密的地区,耕地较少的地理特点讨论东南亚最适宜种植哪种类型的粮食作物。
通过讨论认识到: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一定要与本国或地区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使人与环境相协调,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8、读图7.22“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了解东南亚水稻的种植以及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
四、教学效果
这一节课教学基本能以学生为主体,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对于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的提高及地理学习方法的了解有一定的帮助。
五、教学反思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本节课的地理教学中,我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我认为地理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地理学习方法和能力的训练,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各位领导、老师,以上是我在这节课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摸索,属于个人的肤浅之见,希望大家多多指导。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一共有三个小标题:1.天气及其影响。2.明天的天气怎么样?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本节课中一共有三个活动:1.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我们的关系。2.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3.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
本节课中有一个阅读材料,旨在让学生知道世界上第一张天气图的诞生。
本节课中有五个概念:天气、降水、气温、风力、风向。
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有:天气的特点、降水概率的意义、风力与风向的表示方法。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学内容,并且结合我们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学生认知水平以及我县正在大力推行的“杜郎口教学模式”,制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天气、降水、气温、风力、风向这五个概念;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理解卫星云图上不同色彩所表示的不同含义;区分天气预报标志符号的含义;区分空气质量等级的划分。
能力目标:能用一定的语言文字对天气进行描述;能够判断风力、风向;能看懂天气卫星云图;能模仿进行天气预报的播报。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天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保护好环境,让地球上永远阳光明媚。也就是培养环保意识,树立环保观念。
【教学方法】
这一课的教学方法上,我准备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合作共进,讨论分享、自主探究、竞争测评。我还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一定的教学内容,达到直观形象的教学效果,以便于学生更好的把握。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方面,我准备按以天三步进行:1。感受天气。2.认识天气3.掌握天气预报4.了解空气质量。通过这四个环节的教学,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并且设计一定数量的测试题来检测本课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教学过程我准备这样安排:
一、导课。
天气这一节课的教学与生活紧密相关,我们就简单地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选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进行引课。我准备这样导课:“同学们,大家说今天的天气怎样呢?”“谁能用自已的话对今天的天气进行一下描述呢?”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用语言对天气描述,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让学生自由发言,从多方面说说今天的天气如何。
学生描述了今天的天气之后,再深入一步,继续提问:“大家对今天的天气描述得很好。天气是多种多样的,大家能否对下面图片中的天气也进行生动的描述呢,试试看。”进入正课教学的第一环节:感受天气。
二、感受天气
我将利用自己所作的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系列图片,分别为:阴天、雷电、狂风、暴雨、晴天、浓雾、沙尘暴等,让学生用生动优美的词语进行天气描述。例如晴天,学生可以说:阳光明媚、晴空万里、万里无云、艳阳高照、碧空如洗、阳光充足等等一些词语进行描述。再如雷电,学生可以说:雷电交加、电闪雷鸣、雷霆万钧、雷声大,雨点小、风雷如晦等一些词语进行描述。然后再提问:“天气不一样,每个人的爱好也不一样,谁能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种天气,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可以更自由的发言,更自由地延伸。例如学生说:“我喜欢晴天,因为晴天可以出去尽情游玩”这些话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学生真实心理的表露,我们应该给予肯定,赞扬学生的'这种敢说真话,说实话的精神。而不应该否定。
从上面的问题:“我最喜欢的天气”的发言中教师引导出下面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天气我们喜欢,有的天气我们不喜欢呢?因为这些天气对我们的生活、生产、工作、学习会造成不同的影响,天气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会有哪些影响呢?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性自学。
探讨:天气的影响”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共同探究的基础上完成《学案》上的学习要求(任务3.4.)
1.完成第一题的E项填空,即补充资料,教师可以在学生发言后再次进行补充,例如:20xx年春节我国南方大雪,使得京广线郴州段瘫痪;20xx年夏末秋初,生成于南太平洋水域的台风造成我国南方好几个城市大量积水等。
2.学生讨论总结出天气在哪些方面会对我们有紧密关系,这道题需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总结出以下内容:材料B说明天气与生活密切相关;材料C说明天气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材料D说明天气与军事活动有密切关系。
三、认识天气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有如此密切的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天气呢?
要学生能从教材43页的第一段的阅读材料中总结出天气的概念以及天气的特点。我准备这样引导,同学们,天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这样密切的关系,那么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天气呢,我们从哪些方面把握天气呢?天气有哪些特征呢?学生在阅读了第一段材料之后应该能回答出两个问题。不需要教师进行过多的补充。
四、天气预报。
在讲完天气的概念及天气的特征之后,我准备这样过渡:天气的一大特点是天气的多变,今天的天气我们可以感知,哪么明天的天气会怎样呢,我们如何知道明天的天气呢?甚至说如何知道后天的天气呢?生答:“看天气预报。”是的,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次天气预报,大家在看的时候注意思考:天气预报都报了那些方面的内容。或者说,天气预报是从哪些方面进行预报的。
媒体展示。播放天气预报的媒体视频,师生共同观看。
在看完天气预报之后,我会这样提问学生,:“在刚才的观看中,你听到了天气预报的播报员从哪些方面对天气进行了预报?在天气预报员播报城市天气预报的时候,你看到了哪些图标。”生答:说了风、降水、温度……
生答:从降水、气温、风力、风向、卫星云图等方面进行播报……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应总结如下: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分为四部分:1.卫星云图分析。2.中国气象分析。3.中国城市天气预报。4海洋天气预报。有时候还会加上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林区火险等级预报、自然灾害发生情况预报。刚才大家也看见了屏幕上用不同的图标表示不同的天气。我们把这些图标叫作天气符号。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合作学习教材45到48页内容。要求学生完成《学案》上要求的学习任务(任务6.)
五、教学展示:以小组为单位,给每一小组分配3个城市,让每个小组选出自己最优秀的天气预报播报员进行“模拟播报”。播报完成之后,各小组之间派出学生代表,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互相之间的点评。
六、首次测评
先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对本环节的内容进行课堂快速记忆。然后,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测试题,让学生分组回答,不会回答的可以请求其他组进行“救援”。通过此项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七、空气质量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成为时代的新特征。为了减小城市污染,营造最佳生存环境,进行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对人们的环境意识时刻进行着提醒,显得非常重要。下边请大家合作完成教材48页到49页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完成《学案》上的学习任务(任务7)
八、二次测评、品德教育
这七个问题中前几问教材中均有答案,一目了然。不用过多的探究,关键是后三问结合生活实际,有针对性,有实践性,有指导意义,要求学生先在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再派出小组发言人,代表本组进行展示陈述。
九、小问号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我个问题:
1.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天气预报,大家知道天气预报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吗?让学生看视频动画。简单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2.要想了解天气变化,我们还有哪些途径呢?让学生结合生活,谈谈。
十、总结。
孔子说:“日知其所亡。”今天我们学习了天气的有关知识,各组派出一名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总结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体会。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讲的这节课进行说课。
1、说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特点
本节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有所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2、说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当前世界人口总数,会通过不同年代的世界人口总数,说明世界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②学会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③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运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课学习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4、说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难点: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是通过情境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交流;通过设置活动启发引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通过识图突破难点,让学生能会运用并从中学会创新。
学法:
1.直观感知法。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感知地图,让学生产生兴趣,加强识记。
2.探究式学习方法。创设宽松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善于质疑,敢于创新。
3.问题综合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看问题。
教法学法依据:
教材内容较为抽象、简略;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较强,不愿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特点;以情境问题导学可以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 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思路预设: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按照情境导入、新课呈现、及时练习、目标检测、回顾反思、课堂小结六步设计了本节课。
(一)情境导入
由分苹果引入。
教师现有2个苹果,一个要平分给2个同学,每人可分一半;一个要平分给6个同学,每人只能分得l/6,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所得苹果多少的不同呢?
(二)新课呈现
1、预测学习目标
2、学习任务一、课件展示、问题
学习任务二、课件展示、问题
学习任务三、课件展示、问题
(三)及时练习
各环节后的课堂及时练
(四)目标检测
通过“慧眼识珠”等问题的设置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五)回顾反思
我收获,我总结,我快乐。
学会的知识: _________
领悟的学法: _________
提升的能力: _________
升华的情感:_________
(六)课堂小结
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三、人口问题
四、教学效果反思:
本节课教学从整体来看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在让学生计算各国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时,学生还没回答完,答案就出来了,操作上出现了失误。再比如时间把握的不够好。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和作用
美国是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他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国家特点十分突出。因此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研究价值。本节内容是围绕美国作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来展开的,这一主线把美国的多个内容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域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和框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读图使学生了解美国的位置、领土组成,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2.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3.了解其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条件、分布及主要特点,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4.知道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
5.了解美国经济对世界资源与环境造成的影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大量地图、数字、图表、资料综合的来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了解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认识种族歧视与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学生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通过学生了解美国消耗全球资源和破坏地球环境等事例,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美国的繁荣和发达,树立全球意识、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美国的位置范围、领土组成、农业生产特点、以及种族构成;
2.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美国是世界资源消耗大国。
教学难点:1.理解农业地区专业化,学会分析影响农业带的主要因素。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的突破:1、利用地图说明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状况。
2、利用图表等资料,说明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特点以及种族的构成。
3、使用美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图,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4、利用数字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二、说学生
美国是一个距离学生遥远但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又能经常接触到的国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媒体资源来实现课标要求的“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
三、说教法
讨论对比、举例分析、提问设疑、激情引趣。
四、说学法
给学生的思考留下了余地,指导学生读图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出示]一张森林图片。
[设疑]如果这片森林是整个世界,那这棵最强大的树会是哪个国家?(美国)
[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同了解美国。
活动一
我眼中的美国社会
形式:展示、讲解和角色扮演
内容:
1.美国的人种构成特点;
[播放]来自美国的照片,看看在美国的普遍居民中,都有哪些肤色的人?(学生对人种的识别能力强,都愿意参与回答)
[出示]“美国的人种构成饼状图”,看看在美国什么种族的人口最多?(直观了解美国人种构成比例)
2.华人在美国的发展历史中的贡献;
[提问]你所熟悉的美国名人中,哪些人是其他国家或大洲移民的后裔?(考查学生的知识面)
[展示]唐人街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考查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情况)
[提问]华人对美国的建设都有哪些贡献?让比较了解这几位名人情况的同学进行模拟自我介绍演讲。(对学生进行奉献教育).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存在着的社会问题;
[展示]下面阅读材料,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阅读材料1:20xx年4月7日,白人警察里奇在街头射杀黑人青年托马斯,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陷入动荡,上百人受伤,这是自1960年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刺以来最为严重的种族骚乱事件。托马斯是1995年以来辛辛那提市警方打死的第15名黑人嫌疑犯。在此期间,他们没有杀害过任何白人。
阅读材料2:美国最新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非洲裔、拉美裔和亚裔美国人等少数民族经常在公共场所遭到不公平待遇,超过33%的是黑人,曾因肤色在找工作时被拒绝或得不到升迁机会。20%的拉美裔和亚裔人曾在工作场所受到歧视。50%的黑人男子和25%的黑人女子,曾因黑人身份受到警察的歧视。
让同学扮演不同角色根据课本P81活动2中的文字描述并结合自己了解的有关情况设置情景,表演不同人种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体会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进行情感教育)
[提问]这些对话反映了美国社会存在着一个什么问题?对此谈谈你自己的感想?
[承转]吸引许多这么多人去移民的国家的自然状况如何呢?(自然过渡)
活动二
美国领土、地形等自然特点
形式:读图自由讲解
内容:
1.读图说明美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特点;
[展示]世界政区图。
[提问]观察地图,说说美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临国位置。(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教育)
2.读图说明美国领土的构成及特点;
[播放]视频简介美国国旗(吸引学生注意)
[出示]美国领土地图。
[提问]除了本土外,美国海外的两个州分别位于什么位置?属什么温度带?(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3读图说明美国地形分布及特点。
[展示]美国的地形图。
[引导]从图上找出阿巴拉契亚山脉、落基山脉、科迪勒拉山系、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和五大湖。(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提问]美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哪种地形面积最大?
4.读图说明美国的气候及特点;
[展示]美国的气候图。
[引导]美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三面环海,对气候影响非常大。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有哪些气候类型?最主要的是哪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承转]美国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它还有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
活动三
美国的农业
形式:指图提问、讨论
内容:
1.美国的现代化农业;
[播放]反映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视频;
[介绍]美国从事农业人口,不到全国总人口的3%,却耕种了世界10%的耕地。在美国,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76个人,比世界每个劳动力供养5人的平均水平要高出10多倍。
[提问]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真切体会美国发达的农业)
2.美国主要的农业带的名称、位置;组织同学们合作、探究,认识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因素。
[展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图。
[提问]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主要形成哪些农业带(区)?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乳畜带:位置偏北,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生长,城市和人口密集。
玉米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春夏气温较高。
小麦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多山地,降水少,有大片的半干旱草原和高山冰雪溶水。
棉花带: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纬度低,夏季气候湿热。
活动四
美国的工业
形式:展示实物、图片和材料,读图介绍
内容:
1.谈谈我们身边的美国产品;
[提问]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产品是美国生产的?请列举一些产品或品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读图了解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中心;
[展示]“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
[引导]请同学们在图上指出下列工业城市,并说明各城市著名工业门类。底特律、纽约、休斯顿、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图。(培养读图能力)
[总结]东北部是美国开发最早,污染最严重的工业区,主要是传统工业部门。后来逐步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转移,这两个地区逐步发展成为以新兴工业门类为主的工业区。
3.利用资料认识高新技术产业在美国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
[承转]近几年,美国的经济平稳发展,主要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
阅读材料,说说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1)美国经济增长中的27%归功于高新技术产业。
(2)xxxx—xxxx年,美国在高新技术领域新增就业机会105.6万个。
(3)预计到20xx年;因特网收入将超过3500万美元。
(4)美国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于信息产业。
[承转]美国发达的经济,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全球资源和破坏地球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因此,美国也是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活动五
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形式:分组讨论
内容:
[出示]提供美国进口资源的数量资料。让学生感受美国对世界资源的大量消耗。
[展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图。请同学们观察图中的数字计算:美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世界的平均水平多少倍?是中国的多少倍?
[展示]美国电力公司视频。让学生感受美国企业对世界环境的破坏的态度
[强调]美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这为美国发展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美国并不满足于消耗本国资源,要从其他国家大量进口,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以大量掠夺、消耗世界资源为代价,发展本国经济。
[小结]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珍惜;环境遭到破坏是很难恢复的,美国有责任和义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世界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也是每一个地球人的责任。(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
[总结]各小组派代表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知识拓展]就美国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注意的地方,写一篇感想。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翟老师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在这次课程实施先进经验交流会上和大家交流说课的相关内容。现在,我根据个人说课的体会,以《俄罗斯》第一课时为例,简要汇报如下。《俄罗斯》这节课,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围绕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般来说,这一环节,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很多:
这样导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领略俄罗斯的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自主学习把握基础
这个环节,能使学生把握基础知识,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自主学习的活动方式,能够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和利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检查点拨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我适时进行语言激励性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正如课程标准中所述:“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三)合作交流突出重点
这个环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采用分析、交流、讨论的活动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重点问题。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深入探究精讲点拨
这个环节,是在学生合作交流后,依然存在疑虑,需要教师及时点拨、启发诱导后再进行深入探究,从而理解地理事物的原因、规律和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析图能力和综合分析与归纳能力。
(五)总结再现畅谈收获
这个环节,是在学习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点评,强调重点。
(六)检测反馈拓展提升
为及时检测,当堂达标,我设计了两种题型:选择题和综合题。选择题为各小组必答题,用来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题为抢答题,主要用来检测学生读图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另外,为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迁移能力,我还设计了拓展延伸题。此题为抢答题,学生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这样做,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荣誉感,还能为学习俄罗斯的经济埋下伏笔。
板书设计
用知识树来设计板书,既能够体现教学重点,又能够展示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层次清晰,直观形象,富有美感,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寓意着谁能摘取知识树上的智慧果,谁便是一颗智慧星,同时寓意着学生在知识的滋润下就像知识树一样茁壮成长!
结束语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运用地理课程标准的理念,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们不吝赐教。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谢谢大家!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本课说课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中的《复杂的气候》。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阐明亚洲的气候类型、分布及特点。作为本节来说,它建立在《位置与范围》的基础上学习,能够通过这些铺垫为气候的进一步学习搭好桥梁,同时有利于第二节中《地域文化的形成》的学习,为这些表象奠定理论的基石,启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本册内容看,它是第一个分区地理中描述的气候要素,对以后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今后的区域学习、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作好铺垫,。本节立足于我们自身所在的大洲————亚洲来学习,有利于利用学生生活中己有的经历和体验增加感性认识,也有利于今后利用学习的知识来分析一些地理现象,甚至解决一些地理问题。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有利于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学情分析
经过了七年级上学期中气候知识的学习,学生对气候的组成要素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有了初步的印象,初步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初步认识了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巩固己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区域气候的分析方法,进一步学习气候图的阅读并学会不同气候图之间的比较,学习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的差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知道亚洲气候类型的大致分布
b、知道亚洲的气候特征
c、理解亚洲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
d、理解亚洲气候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和方法目标
a、通过合作讨论认识亚洲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
b、通过阅读图表来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c、学会利用图表来比较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a、在认识季风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的基础上,树立辩证主义观点
b、树立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因地制宜适应当地地理环境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采用比较分析法、阅读图表方法、实验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上课前用二个烧杯分别装水和砂子,并插上温度计,采用同样热源加热)
(采用开门见山引入)自然环境的各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植被等,其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有气候与地形。下面我们以亚洲为例学习如何分析一个区域自然环境中的气候要素。
2、新课教学
a、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特点是什么?
讲述:亚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导致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观察“亚洲气候图”,认识气候类型,并与“世界气候图”比较,思考:与全球相比较,亚洲缺失哪些气候呢?
讲述:亚洲缺失的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也门高地附近)
观察“亚洲气候图”并讨论亚洲气候的分布规律。
讲述:低纬-----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的马来群岛)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东南亚地区)
中纬-----温带季风气候(东部)
-----温带大陆性气候(中部)
高纬----寒带气候
高山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b、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观察:实验中的两根温度计的温度,并讨论它们的不同。
思考:冬季早晨池塘水面上升起的水汽,说明了什么?
讲述:海陆热力差异的不同。
读图并指导比较:雅库茨克与孟买,哈尔滨与乌兰巴托的气候特征有哪些不同?
讲述:大陆性的特征,并引导思考海洋性的特征
提问:亚洲的面积、轮廓、海陆位置有什么特征呢?
讲述:由于亚洲的面积、轮廓、海陆位置造成亚洲大陆性强,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c、季风气候显著
讲述:什么是季风?
观察:季风不同季节的风向怎样?从哪里吹向哪里?会有怎样的性质?
讲述:冬季风(西北风、东北风)-----高纬吹向低纬、陆地吹向海洋(性质:寒冷干燥)
夏季风(东南风、西南风)-----低纬吹向高纬、海洋吹向陆地(性质:炎热潮湿)
讲述:利-----雨热同期
弊-----降水集中,洪涝易多发
3、分组完成“活动”第二题。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11
大家好,我是赵玉倩,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日本》,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走进国家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日本的自然地理”部分教学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湘教版教材编写由“大洲----地区----国家”组成,层层递减。本节是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这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因此,本课从内容上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说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
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B、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学会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并会分析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日本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及形成原因。
二、说学情
初一学生正处于思维逻辑发展的关键时期,逻辑能力尚不够强,但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日本时要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以图片展示,并尽量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本节课教材特点,根据教学基本原则和规律,为实现上述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A、在教学形式上力求突破“为了学地理而学习地理”的思想瓶颈,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或生活常见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B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C 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的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点。
四、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将对学生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探究能力指导:
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习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3)重视地图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日本映象] 通过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观,创设一个生动、诱人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讲述]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洲、地区两种范围大小不同的区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图判读一个区域的位置、范围呢?今天我们用{观察地图}要求学生自习观察地图,通过地图中了解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
[组织学生交流]
以小组分组讨论计算的方式让学生动手计算日本人口密度,并与中国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得出日本地狭人稠的特点。
[过渡]展示日本富士山图片,因富士山为活火山,导出
日本这个国家多火山地震、火山。提问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演示日本由于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地震、火山。这样图片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联系实际,学生分组讨论遇到地震时,我们该怎么办?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利用日本的两个象征之一“樱花”引入气候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视频,利用其直观的视觉效果及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对气候有心理感受。
出示日本气候类型图
为了体现日本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把其气温、降水以柱状图形式体现与北京进行对比,得出“与亚洲同纬度相比,夏季较凉爽,冬季较温暖,全年降水量较多”的特征。
为了巩固课堂学习我布置了一下练习:
1、课本66—67活动题。
2.搜集日本风俗民情材料,使学生更全面了解国家。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1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分三个课时,我讲的是第一课时。课型是新授课。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反馈练习设计这四个环节去说课。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自然地理知识的入门,对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学习的地理内容有很大作用。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好素材,本节也着力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爱国情操。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通过“海岸观船”视频、“月食”图片、相关诗句;以及教师的设问,师生互动,学生讨论来突出重点)
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通过“海岸观船”视频、“月食”图片来突破难点)
教师过渡: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及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说教法及选择依据
重要的是在授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插入相关的图片及视频资料,直观的展示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学情分析(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学生特点分析:初中生好动,上课精力一分散,要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的事实、多媒体教学方法及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知识障碍上:学生应多关心实事及善于积累一些生活细节;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点学生不难理解,难在举例证明地球是球体。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教师过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三、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设问:同学们都过地球的.图片及从电视上看到相关视频,已经知道了地球的形状,但你从太空中亲眼看到过吗?
插入视频资料:20xx年杨利伟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画面
设计意图:联系时事热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及对科学知识探索的热情,由时事引出新课。
【讲授新课】
1、地球的形状
展示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教师设置相关问题: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侯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5.思考并举证:还有那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登高望远,海岸观船,月食等)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化难为易,突破难点,通过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参与进课堂中来
2、地球的大小
设问: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展示图片)
记忆技巧:
周长=赤道周长
3、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出示教学地球仪
学生观察地球仪(学生自备地球仪)
教师(提问)
1.地球仪与地球的真实面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学生回答,并有其他同学作补充。(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要点)
教师我们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型的地球仪?(可布置学生课前调查)
教师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地球仪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为下节课学习经纬线作知识铺垫)
4.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课堂练习】详见多媒体课件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13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埃及》,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八章第二节,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四方面的内容:地跨两洲、沙漠广布、发展中的工农业、富有特色的旅游业。各部分内容联系紧密,脉络清晰。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非洲和西亚的知识,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世界区域地理之中,占据了不容忽视的低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读图,使学生认识埃及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理解并分析尼罗河和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
(2)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概括国家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及读图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读国家图并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分析尼罗河对埃及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埃及人民对尼罗河的利用改造,向学生进行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埃及重要的地理位置、经济特点确立为教学重点,因为只有掌握了它的地理位置才能理解和掌握其气候、文化、工农业等方面的内容。尼罗河对埃及文化及经济发展的影响既是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这一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另一原因是七年级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他们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读图指导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地图 ,结合议、讲、练等多种形式,创设情景,设疑解疑,引发他们的积极思维和乐于观察实际的学习习惯,共同探索得出有关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地理特征等知识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安排教学,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会”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本节课主要采取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总之,在教学中抓住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的年龄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我把本课确定为新授课型,一个课时,采用了下列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古代有一个国家,国王认为死后保存完整的尸体,灵魂就可以做阴间的统治者。于是他们不惜劳民伤财,为自己死后保存尸体而建造陵墓,这些巨大的方锥形的陵墓,最高的竟达146.6米,这些陵墓象征了他们的地位与财富。因为它们的形状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中国一般称之为金字塔,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个神秘的金字塔王国——埃及。设置悬念,增加学生探究学习埃及的动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埃及的地理位置
联系图象,展开教学。从埃及地形图入手,设置四个疑问,引导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有关埃及的领土、地理位置、交通要道等知识点。
(1) 仔细观察埃及的轮廓,它位于什么大洲?
(2) 苏伊士运河是哪两个大洲的分界线?属不属于埃及?
(3) 埃及主体部分位于什么洲?另一部分呢?叫什么名称?
(4)埃及的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如何?
这四个疑问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对零散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学生能理解课文中思考题: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战略意义。引导学生自己从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性上来分析回答问题,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对于城市部分只要点到为止即可。
(二)沙漠广布
此知识可采用追问的方式引导启发学生层层深入,探究问题。
从图8-13中我们能够发现,埃及全境90%以上是沙漠,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沙漠之国,沙漠的名称是什么?(撒哈拉沙漠)为什么多沙漠?(与气候有关)什么气候?(大部分属热带沙漠气候,北部地中海沿岸属地中海气候)什么特征?(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总的说埃及终年炎热,干燥少雨。)
(承转)由于埃及境内大部分地区是沙漠,因此淡水对埃及有相当大的作用,埃及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与流经的尼罗河密切相关,有人说,“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埃及的文明”,所以讲埃及,就要从尼罗河说起。
阅读课本p78页尼罗河资料,讨论埃及人为什么称尼罗河为“生命之河”? 引出对“尼罗河的赠礼”、埃及主要的经济特征、苏伊士运河等重点内容的讨论、分析,重点点拨,深入理解。采用“看——议——讲”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视给予指导,并最后共同总结:
(1)尼罗河对于埃及农业的影响。古埃及,尼罗河定期泛滥,河水泛滥后,从尼罗河上游会带向下游很多肥沃的土壤,当尼罗河水退去时,这些肥沃的土壤就是对埃及人最大的恩赐。
(2)城市和人口分布上,埃及主要城市分布,就是分布在尼罗河流域两岸,以及红海地中海沿岸,其他的地方,大多数是沙漠,没有水源,无法生存,这也是埃及人一条生命的长廊!
(3)尼罗河的运输作用。古代金字塔的建造,现代石油棉花的运输,游客的流动都依赖尼罗河。
(4)尼罗河的水利作用。尼罗河可以灌溉农田,然后一点最主要建造了一个阿斯旺大水坝。埃及现在的电力,84%都是由这个大坝供应的。(这个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坝工程之一,曾经是埃及民众和政府的骄傲。它将尼罗河拦腰切断,在高坝内形成了非洲最大的人工湖----纳赛尔水库。建造这个大坝,也给埃及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阿布辛贝神庙,从底处切割平移到了一个比原来地址高200多米的.地方。)
(三)发展中的工农业
学生自己看书,说出埃及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是什么?埃及重要的经济作物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里?
(1)读图8—18,找出埃及的长绒棉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 教法探讨:回忆埃及的气候特点和地形特点,让学生明白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的自然条件很适宜棉花喜光耗水的特点。因此,在有尼罗河水灌溉的地方就有棉花的种植。这样,就得出埃及棉花种植区的分布特点。
(2)读图8-18,从中找出埃及矿产资源的分布,特别是石油资源的分布特点。
(四)富有特色的旅游业
埃及之所以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因为它保存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灿烂的古代文化,你能分别列举一些吗?此处教师可补充相关内容,例如象形字、太阳历来历等,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课外知识。
(1)读图8—21,你知道埃及有哪些著名的文物和古迹?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征?培养学生读图看图用图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2)你认为游览埃及的主要景点应选择的最适宜的交通工具是什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从中也体现出了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观念。
小结并承转到第四个部分的学习,正是埃及众多的历史遗迹和灿烂的古代文化,使埃及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大量的寻幽访古的游客。 (过渡语)埃及古代文明里不开尼罗河水的滋润,把尼罗河称为埃及人民的母亲河实不为过。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古代埃及人,它也是现代埃及经济发展的浇灌者。
3、学以致用, 拓展延伸。
课下办一期有关“金字塔之国”的手抄报,向家人和朋友介绍埃及。
4、总结梳理 ,归纳方法。
有两条河对于埃及特别重要:苏伊士运河、尼罗河。首先这两条河的位置一定要落实到图上。通过苏伊士运河我们可以了解到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通过尼罗河可以想到埃及的历史文明和现代经济的发展。因此,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就能很好地掌握本节知识,也将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同时强化了记忆。
五 、板书设计:
一、地理位置——地跨两洲
1、亚洲与非洲、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
2、民族、宗教、语言、首都开罗
二、沙漠广布
1、沙漠之国——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2、尼罗河
三、文明古国
1、历史遗迹: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2、古代文化:象形文字、天文历法
四、发展中的工农业。
1、工业成为经济中的主要部门
2、农业集中于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
3、长绒棉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我利用纲目式板书,直观系统及时地体现了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六、布置作业:
最后布置作业,课后完成填充图册埃及的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完成成长资源上的习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我的说课完毕,请各位老师给予指点和评价,谢谢大家。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前后联系和所处的地位
《俄罗斯》是初中地理第二册第十五章《欧洲东部和北部》第二节的内容,第二节概括阐明了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主要人文地理特征,讲述了九个问题它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利用已学的经纬度知识阅读出俄罗斯大致的经纬度,利用已学的等高线图上的高度表和五种地形,读出俄罗斯的主要地形。气候的形成原因,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这两个影响俄罗斯气候的主要因素出发。明确俄罗斯的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俄罗斯各地气候的差异。利用大洲的界限知识掌握俄罗斯是地跨亚欧两洲的欧洲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可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明确俄罗斯煤,铁,石油资源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本章在此将知识进一步巩固。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深化和扩展更重要的是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目标:1、俄罗斯是地跨欧亚两洲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传统上的欧洲国家;掌握俄罗斯的气候和地形的主要特征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2、了解俄罗斯具有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是工农业生产发达的经济大国;掌握工业区的分布和主要工业部门。3、了解俄罗斯内河航运,铁路和海上交通的基本状况。掌握和记忆主要的港口和西伯利亚大铁路及重要的城市。
能力目标:1、得分分析: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两个方面来分析。
2、综合分析说明欧洲和北亚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3、综合分析俄罗斯工业建立的基础和地区分布和日本有何区别。
情感目标:通过俄罗斯自然资源和人文知识的了解。使学生用辨证的一分为二的观念来看待问题。
(三)教学难点的分析和突破
1、重点
(1)北亚的位置:北亚全部为俄罗斯所占,大部分为中高纬度其决定了俄罗斯的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的特点。
(2)俄罗斯的面积: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的世界上面积最的国家,通过读图明确乌拉尔山和高加索山脉这是欧亚两洲的界限。为说明俄罗斯在传统上是一个欧洲国家打下基础。
(3)俄罗斯的气候:从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来分析其气候特点。“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温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东部平面西部深受大西洋影响,气候温和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而西部西伯利亚地区常受北极地区寒冷气流的影响是北半球的寒极;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苔原气候,东部太平洋沿海地区有小部分温带季风气候使学生认识气候分布的明显地区差异。
(4)俄罗斯的矿产资源与重工业为主的工业:读俄罗斯矿产分布图结合工业区的分布可以使学生理解资源与工业的.关系及建立的基础与地区分布和日本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俄罗斯的工业主要上建立在本国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基础上且以重工业为主。
2、难点:
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主要从农业,工业的分布,历史的,人口的分布,交通运输网的疏密来分析得出俄罗斯西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而东部地区经济较西部地区落后,人口稀少。
二、说教法
本科题教学为一个课时本节棵总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思考与回顾已有的地理知识相联系。
三、说学法
对学生情况的了解:
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分区地理知识我们前面已讲过,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能力尚未完全建立。这节课的内容较多应当突出重点,实现深化提高的目标。
学习本章知识应当注意的问题。
本章各知识点之间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学习时千万不能割裂开来,要学会分析、推理的思维方式。
北亚位置和范围的知识点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有序的说明范围方法。例如由东向西(由西向东,自北向南,自南向北)。
3、俄罗斯气候特点,通过读图,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法分析为什么这样。
课堂练习设计:
1、选择题难度适中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程度,适用于大部分学生。
2、读图题是对本课知识的利用,注重知识的迁移能力及知识的前后联系,有点难度所以重点讲解。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是“教师引导(设置问题)归纳总结知识反馈运用。(详见教案的新课过程)
说板书设计:
即“本课题知识要点见教案”
主观上:学生获得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客观上:对所学习的知识一目了然,便于更好的掌握知识。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15
中学地理“说课”的内涵主要是指地理教师依据教学大纲,遵循地理教学规律,以口述的方式阐述个人对一节课教学的总体构思;以及对大纲的把握,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对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的设想等。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8.2 欧洲西部――传统的畜牧业》为例,简单说明中学地理“说课”的几大要素。
一、说教材
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介绍欧洲西部,共四部分,第一框题“发达国家集中的地方”,第二框题“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第三框题“传统的畜牧业”,第四框题“繁荣的旅游业”。第一课时介绍欧洲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发达国家集中的地方和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本区经济发达来源于三大产业:工业、畜牧业、旅游业。畜牧业一直是该地区重要产业,本课时重点介绍了其畜牧业。教材打破常规,采用倒叙方法,从人们的日常饮食习惯特点出发,引入欧洲发达的畜牧业;接着教材活动内容,从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分析本区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又从地理位置等方面分析本区的气候成因,由表及里,如抽丝剥茧,简述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突出了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二、说学情
1、通过初中前阶段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读地形图、气候图的方法;
2、初一学生认知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学习欧洲西部地形时,让其动手设计贴地形图,调动其学习兴趣。学习温带海洋特征时,每组讨论归纳,由中等生作中心发言人,进一步培养其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思考性强的问题先由一般学生回答,尖子生点评,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断提高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地形特点、气候特征、传统的畜牧业。
2、能力目标:《地理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明确指出,地理课通过多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概念,进而理解基本规律。因此本节课能力目标主要表现在:
(1)培养学生读图收集信息,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评价地理环境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地理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部分要求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1)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我国西部牧区面积广大,更有许多优良畜牧品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启发学生借鉴西欧经验,为祖国西部开发建设献计献策。
四、说重点难点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学情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欧洲西部的地形特点,描述温带海洋性的气候特征;分析欧洲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
教学难点:欧洲畜牧业成为传统产业的原因。
五、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在学生进行交流收集资料、贴地形图、看投影等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辨论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六、说学法
运用多媒体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引导学生分析欧洲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及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收集资料、贴图、讨论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七、说教学构思
(一)导入新课
[活动一]
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欧洲人生活与饮食习惯的资料。
[投影]“欧洲人的生活图”。(定格在餐桌上)
教师在复习欧洲西部是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以及该地区以制造业为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课前收集的欧洲人的生活与饮食习惯的资料、投影欣赏两种活动,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传统的畜牧业。这样做的目的让学生“感悟生活,发现问题”。这也是地理新教材的基本理论之一,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展开探究过程
[活动二]
[投影]欧洲西部牧场图。简单介绍欧洲西部国家的畜牧业情况。
从导入过程让学生了解到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但这只是直观现象,还应从地理角度探究其形成原因。鉴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此处适宜教师运用活动帮助学生探究。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牧场情况,进而进一步探究多汁牧草分布广泛与哪些自然条件有关?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并引出活动三。
[活动三]
让学生读课本图8.23“欧洲西部地形图”大致了解该地区的位置、地形、海拔,由学生归纳出:欧洲西部地区位于大西洋东岸,地处中纬度地区,地势低平,南北多山且多东西走向,中部平原广大,这种以平原为主的地形有利于牧场广泛分布,适宜发展畜牧业。教师适当进行点评。
[出示]欧洲西部地形轮廓板图。让学生上讲台,用磁性贴将“大不列颠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西欧平原、波德平原”吸在轮廓图上。
教者明确地形特点:地势低平,南北多山地,中部平原广大。
通过学生读图,使学生明确本地区地形特点;贴欧洲地形图,让学生上讲台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
帮助理解,记住主要的山脉、平原、岛屿名称和位置及山脉的走向。现代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这样做的意图在于“注重差异,培养能力”。
本区的畜牧业发展除与地形有关外,还与气候有关,那么,本区的气候怎样呢?
[活动四]
[投影]欧洲西部气候图
分组讨论:1、该地区主要气候特征,引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概念。
2、这种气候对畜牧业生产有何影响?
教者明确:1、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夏季凉爽,冬季温和,年降水均匀。
2、这种冬暖夏凉降水较多的气候适宜牧草生长。
分组讨论,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年龄和认知能力及知识水平,安排中等生作中心发言,尖子生点评。使学生既了解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又知道这种气候适宜于牧草生长。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活动五]
再读课本图8.22“欧洲西部的气候”,从图中让学生读出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寒带气候、高原高山气候。本区为什么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最为广泛?组织学生讨论、归纳。教者提示:从位置、地形、北大西洋暖流、西风带等方面去分布、归纳,最后点评。
(三)深入探究过程
1、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以及其对欧洲传统畜牧业发展的影响。但那一地区有没有种植业?情况如何?
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比较,了解本区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发展畜牧业,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种植业,只是种植业为畜牧业服务。
2、学生阅读课本p.62材料
明确:欧洲西部地区劳动力短缺,生产高度机械化、现代化、自动化,以制造加工为主的工业经过深加工后的畜产品的附加值远高于种植业,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更高的利润,也是本区畜牧业一直发达的又一原因。
设计目的在于说明畜牧业的发展除与自然条件有关外,社会经济条件亦是影响因素。至此难点迎刃而解。
我国西部地区与欧洲西部的纬度相似,也以畜牧业为主,有很多牧场,优良畜种。
[诗歌欣赏]《敕勒歌》
但本区畜牧业发展比较粗放,发展潜力很大,如何借鉴西欧的经验,结合西部开发,大力发展我国的畜牧业,为祖国的发达、富强贡献力量!是各位同学值得思考的问题。
通过学生欣赏诗歌――敕勒歌,引出我国西部牧场,加强“学生渗透,激发热情”。让学生理解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和在处理人地关系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地理意识和地理价值观,同时实现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四)拓展与练习
1、我国西部有哪些牧区?有什么优良牲畜品种?
2、欧洲西部地区和我国西部牧区在地形、气候等方面有何异同?
八、说板书设计
讲完课后可以让学生设计板书,或者教师自己设计如下:
九、说问题设计
教师可以依据“活动”设计问题,要注意问题的新颖性和活动性,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深度。
十、说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图、视频资料及诗歌,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完成教学。
以上结合《8.2 欧洲西部――传统的畜牧业》一课,简单介绍了地理“说课”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应该说什么。教师在说课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说课”不是讲课,应该“说”,绝对不能“念”(或“背”)讲稿或教案;②应充分准备,面对的是评委或者老师,应该把自己准备的成果展示给评委或老师(如课件、板书设计、知识结构等);③普通话要标准,并注意语言简洁、明确;④注意时间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