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域地理--美国说课稿
《区域地理—美国》说课
高二地理组:杜俊华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来自于高中区域地理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区域地理重点内容,既有独立的知识点,又和必修内容有着密切的知识上的联系。因此,在课堂上既要学习新知识,又要及时总结归纳和提高。本节内容将划分为两大板块来深入学习美国。第一板块是美国的位置范围及其自然地理概况;第二板块是美国的人文地理概况,重点分析其工农业的区位条件,最后将对美国进行总体评价。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描述出美国位置与范围。
(2)学生能说出美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3)学生能分析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能够归纳总结地理规律。
(2)通过描图的过程,学会了学习区域位置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建立正确的认识观
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美国的地形地势及对气候的影响(2)美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教学难点: 美国的地形地势及对气候的影响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说说
四、说教学方法
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教学方法。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提问、图片演示、总结归纳。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突出重点,合理安排,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六、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演示,导入新课
我采用图片演示,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现多张美国的自然景观图片;同时为后面设置一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
(二)讲授新课(1)位置与范围
展示《北美洲地图》,让学生找出美国的位置。再让学生翻开《世界地理图册》中美国的地图,找出美国的大致范围。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美国的轮廓。之后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美国的范围,也就是大致所跨的经纬度,其他同学在下面描摹标画。然后教师再进行总结。
学习完美国的位置和范围之后,将会从它的自然地理概况进一步认识美国。(2)地形地势
展示美国地形图,并简单地介绍这幅地形图,然后再请一个同学说一下美国本土主要的地形,之后教师再总结。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美国本土的地形地势,通过《沿40°N的美国地形剖面图》,总结出美国本土的地形地势特征。让学生明白在分析一个地区的地形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①地形的名称;②说明其属于5大地形中的哪一种;③地形的分布特征;④概括地势特征,之后教师再详细总结。在学习完美国的地形地势后,以问题的形式进入美国地形地势特征会对它的气候类型产生的影响的学习。(3)美国的气候
展示《美国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图,让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问题一:影响美国气候的是那三大气流?
问题二:美国的地形对气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请学生回答之后再总结。
展示《美国的的气候分布图》和《美国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找出美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并在教师的指引下分别从东、中、西部的地形特征,来分析它们对气候的影响,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
在学习完了气候,接着就学习美国的主要河流与湖泊。(4)美国的河流与湖泊 展示《美国水系图》,让学生说出美国本土的主要河流及湖泊,并请学生根据东西部的地形分析一下河流的水文特征,之后教师再总结。
(四)课堂小结:
在课堂结束前的2到三分钟,我会进行小结与作业布置,主要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重点与难点,以及布置练习或作业,叫学生做好复习和预习工作。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采取框架式结构,让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方便学生认知强化。
六、结束语
本节课我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第二篇:四大地理区域说课稿
第五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说课材料:
我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三个方面 首先第一方面是说教材,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介绍。
(一)说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本章来看,本节内容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
(二)说教材内容
1、本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其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的角度认知“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2、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
①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②举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三)教学三维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标和教学内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与合作、自学与展示中培养学生对地理区域的分析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已知的地图,进而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判断、尝试地理区域的划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国土辽阔的国家,所以我国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2)通过尝试和分析区域的划分,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的确定:
我依据课标的要求来确定本节教学重点:
(1)明确我国所划分的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个地区的位置和范围。(2)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
2、教学难点及突破:
(1)区域地理观念的形成。
(2)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
突破方法:可以通过对珠三角相关地图的识图和文字材料的探究分析中加以归纳。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问题讨论法。(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3)教学准备:四大地理区域的导学案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选择的理论依据
根据地理学科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校的实际条件入手,选择如上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策略上主要是注重体现地理活动性课堂教学。自始至终紧紧围绕学生来设计双边教学活动,彰显地理新课程改革理念。
3、说学习方法:(1)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的基础上认
识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差异,这些知识为学生本节课知识的分析和学习做好了必要的铺垫。(2)学法指导:
依据新课改的理念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情,本节课主要是逐步引导学生利用相关图文资料获取信息,合作探究解决地理问题并展示学习成果。从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自学和课堂展示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结合导学案预习分析区域地理差异的能力、课堂展示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我主要从①教学环节与设计思路②教学流程与师生互动③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等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导入新课
点击哈尔滨市八区十县市的分布示意图,让学生畅谈哈尔滨各区划分的理由?(例如:河流、交通、地势、经济开发等因素)学生自然能从不同的角度说出很多标准,教师加以点评„„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说:我们哈尔滨作为中国的一个大城市,可以从多个角度划分成若干区域,那么,我国疆域辽阔,又是如何划分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一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提到区域这个词,学生们会觉得有些抽象,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下面的知识,我通过类比,以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的家乡哈尔滨的区域划分为切入点,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样不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且为下面内容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学习内容
1、认知区域的划分:
首先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探究说出:如果你把中国进行区域的划分,你会从哪些标准来划分?
之后,教师出示表格: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从①行政区划②温度带③干湿地区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⑤地形地势⑥农业带的分布等六个方面填写表格。
教师归纳:地理区域的划分为多种类型,而且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可见,地理区域的划分的标准是综合的。根据我国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设计意图:】
(这部分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区域划分的多元性,同时通过回顾学生已有知识,为下面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接下来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将变得轻而易举。)
2、认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出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分布图,引导学生指图说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那么,四大地理区域又是依据什么划分的呢?主导因素是什么呢?之后把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代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让学生认真观察四大地理区域的分布图中的界线A,B,C,同时结合活动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自学。
3、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
学生活动: 探究之后,通过四个小组同学分组展示,我为人师,结合示意图,向同学们提问讲解小组研究的成果。
教师活动:教师在每小组展示成果后,进行适当的点评和指导。归纳强调。【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学生以小老师的身份分组展示自学探究的内容,通过地理课堂的活动性教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区域地理的分析、归纳能力,锻炼了学生自学展示等综合性能力,体现新课改理念。)
(三)二次学习——巩固拓展
1、四大地理区域位置和差异的巩固:
教师设计“找到我的家”小活动,选取四大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事物让学生来判断,分别属于哪个地理区域: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有一个更进一步的巩固。问题如下:
①我们的家乡哈尔滨——北方地区 ②2012年云南地震——南方地区
③神九飞船在内蒙古着陆——西北地区 ④世界屋脊——青藏地区 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我们的家乡哈尔滨被称为冰城,你能列举出在哈尔滨的冬季有哪些旅游景点?如果冬季到松花江上游船可以吗?为什么会有这些旅游景点?河流为什么会结冰呢?——扣住北方地区气候的特点。
②神九飞船在内蒙古着陆——西北地区?为什么从神一到神九飞船都选择在内蒙古地区着陆?突出西北地区降水少的的特点。
③世界屋脊——青藏地区:青藏高原为什么被称为世界屋脊?突出其地势的特点。【设计意图:】
通过上面的现象让学生加深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气温、降水、地形等自然因素的认识。
2、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的认识:
出示资料: 目前我国地理教材对大区域的划分主要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按照自然地理划分: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 第二种是按照行政区划划分:分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 第三种是按经济划分,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等。
(本环节通过链接时事资源从而开拓学生认知地理事物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进一步教会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区域地理划分的方法。)
(四)总结体会
请各位领导多提宝贵的意见!谢谢!
第三篇:区域地理美国总结
美国相关内容总结
1、美国有两个海外州
2、美国领土跨两大洲,本土和阿拉斯加州属于北美洲,而夏威夷州则属于大洋洲;
3、美国有两个陆上邻国,美国本土北部与加拿大接壤,南部与墨西哥相邻;
4、本土处在两个温度带,北部大部分为温带,南部墨西哥湾沿岸为亚热带;
5、美国濒临三个大洋;
6、美国地形的三个大区; 美国主要有四种气候类型
7、密西西比河长度居世界第四位。
8、五大淡水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
9、三大矿产地:
煤炭:主要集中分布在阿巴拉契亚山地;
铁矿:主要分布在苏比利尔湖西岸
石油:主要分布在墨西哥湾西北部。
10、美国领土面积居世界第四位;
11、美国人口总数居世界第三位;
12、美国人口分布有两个特点:
①、城市人口比重大,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②、地区分布不平衡,五大湖区和沿海平原人口稠密,而西部高原区人口稀少;
13、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美国移民来源有四个:
①、来自欧洲的白人,占全国的百分之七十五;
②、来自非洲的黑人,占全国的百分之十三;
③、来自亚洲东部的移民; ④、来自拉美的移民。
14、最大的农产品输出国和热带经济作物输入国。
15、农业劳动生产率居世界之首;形成了一系列的农业带;
16、美国工业可划分为三大地区;
17、世界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最强的国家;
18、输出工业产品的数量、产值居世界首位;
19、第一矿产开采国,矿产资源年销量世界第一;
20、美国的五大工业部门: 钢铁、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及新兴的电子工业
21、五大主要城市:纽约、休斯敦、洛杉矶、旧金山、芝加哥。
第四篇:区域地理教学方法
区域地理教学方法
高二地理
缪瑾
区域地理是高中必修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区域地理鲜明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重要内容之一,更是高考中的一个重点知识考察点,地位非常之重要。下面我浅谈一下区域地理教学的方法:(1)地图法
区域,简单而言就是一个地方,既然是地方,就可以借助地理图,将学生们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通过动眼、动脑、动手,真正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挖掘学生的读图能力、画图能力、析图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综合能力。如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地理环境特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区域地图进行挂图教学,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形象直观,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又可以锻炼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达到双赢的效果。总之,借助各类地图进行地理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一是教会学生如何读图,因为读图过程是发现区域地图分布规律的过程;二是让学生学会画图,因为画图过程是进一步熟悉区域地图分布规律的过程,三是使学生学会析图,因为析图过程则意味着对区域地图的真正掌握和地理空间能力的真正形成。(2)综合法
事物是有着联系的,在相同的一个地理区域中,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种区域各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区域综合性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如能够采用综合教学法,找到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如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两地,从地形上看同属于地形,有着“平原丘陵”的相似之处,从气候上看,两地属于季风气候,降水较多。那么,二者的相似之处会有什么影响呢?答案是影响到农业,借助平原地形和降水较多的相似特点,这两地可发展种植业。通过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两地地形、气候两个主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与农业生产的联系进行教学,就可以让学生较为准确地理解区域内地理要素之间的综合,进而使得学生形成区域地理的综合思维能力。(3)比较法
在区域地理教学中,不同地理区域的地域特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即使是同一区域也有不同之处。那么,在教学中,通过对比,就可以准确地掌握各地理区域的不同特点。例如,在进行中国四大地理区域教学时,我们就可以运用对比教学法,从“地理环境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两个大方面、“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农业”、“商业”、“工业”等七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借助表格进行展示,让学生能跟好地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不同点,明白在不同点基础上所形成、发展的区域经济,达成教学目标。具体来说,对比教学法能令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的乐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归纳法
在区域教学中,教师针对一些较为分散和零乱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归纳法,把具有相同特点的地理区域进行分类归纳,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地理区域的深入理解。例如,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的学习中,就可以根据各大洲的气候类型进行分类归纳:热带型:非洲、大洋洲、南美洲;温带型:欧洲;寒带型:南极洲;复杂型:亚洲、北美洲。
总之,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只要注重对区域的正确定位和对区域特征的分析、加强地理知识的联系、正确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把握好区域研究的“法”,就是最好的地理方法。
第五篇:区域地理教学法
区域地理教学法
区域地理是在初中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学习的基础上,对区域地理位置、存在问题、开发条件、趋利避害发展等方面的综合分析,主要涉及到一个区域的位置、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人口发展状况三大模块。其内容多,涉及面广,地名等记忆量大,学生普遍认为比较难学、难记、难区别。教学中我采取了一下几种方法,自认为效果良好。
1、串联法: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之初,我举了一个例子:有人买了一堆小鱼,没有篮子和袋子可以拎回家,怎么办?找根细绳将鱼串起来,呵呵,拎起来是一串,放下来是一片,省心省力。那么区域地理学习中如何找到这条看不见得细绳呢?从大处来看,区域分析无非就是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资源、工业、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入手分析;从小处来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无非就是分析成因、危害、治理措施,而成因可从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入手,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和政策法规等,形成分析的套路,大部分学生能很快掌握。此方法在地名记忆中,作用也很明显:如城市用铁路线串联。在举一反三,学会迁移知识后,则进入下一个环节。
2、综合分析法:区域特征的形成实际是地理整体性的表现,其地理位置与地形会影响气候、植被、水文条件的不同,进而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如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高山环绕使气候干燥,东北地处较高纬度又近冬季风发源地,冬季漫长而寒冷等,多找几个突出的和不突出的区域进行分析,就能找到方法和学习套路。
3、比较法:区域是不同的,这就表现为区域的差异性。明显的差异大多数学生掌握较好,相似但又不同的最容易混淆,此时用比较法最好。比如日本和英国、鲁尔区和辽中南、黄土高原与南方低山丘陵的水土流失、我国秦岭南北等
其实,区域地理学习最难的是空间定位,如果是哪里都不清楚,接下来的分析就可想而知了。对于这一点,没有捷径,多看、多练、多讲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