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林海教案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林海
大兴安岭以其丰富的森林资源著称于世,被誉为“林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这是老舍先生1961年的作品,当时正值我们的国家百废待兴,老舍和一些文艺工作者来到内蒙参观访问,随笔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节选于此。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浏览课文,把老师出示的三个句子在书上划出来:
1、我总以为大兴安岭是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进到原始森林里边去,脚落在千年万年积累的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2、它的美丽就与建设结为一体,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3、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2、思考:这三句话中都用到了一个词语“亲切舒服”,关于这三处句子的描述,第()个是错误的。
1、“亲切、舒服”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成为了文章的主线。
2、“亲切、舒服”是老舍先生来到兴安岭的所见、所闻、所感。
3、“亲切、舒服”虽不是文章的中心,但它将原本不相关的段落联系起来,使文章自然顺畅。
预设一:既然同学们的观点是不一致的,那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分析学习课文。
老舍笔下的大兴安岭到底是怎样的?由此他又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呢?
预设二:二是错误的,学生选择答案基本正确。
那么,大兴安岭是怎样的美丽,它的景物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三、学习写“岭”“林”“花”部分。
1、默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的方法表现了“岭”()的特点,作者运用()的方法表现了“林”()的特点,作者运用()的方法表现了“花”()的特点。划出相关语句,在书上做好批注。
2、研读“岭”部分:
①.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
②“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在去掉句中的“点”字后的比较朗读中,体悟这里的“岭”是温柔的;在与秦岭的对比中,突出“岭”的温柔。
按点
1、图片的比对。
③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上至山脚„„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孤峰和每条岭形成对比)
④.“多少条岭啊„„也看不厌。”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爱得多深!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课文。
3、放手让学生自读自品描写“林”与“花”的两层。
①作者运用()的方法表现了“林”()的特点,朗读,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把群岭比作波浪)“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把林比作海洋)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1、把青松比作白桦。
2、把白桦比作浪花。
3、把白桦比作银裙。
配一张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目之所及:及,到。指眼睛所能看到的。
②作者运用()的方法表现了“花”()的特点
(出示)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4、小结,理清“岭、林、花”的特点,以及与题目的关系,理解林海。
①按点:判断,下面说法哪一种是错误的:
1、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岭的多而温柔,与险要的秦岭对比是为了突出岭的线条柔和。
2、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林绿而广阔,把大片的落叶松比作大海,把四周的白桦比作海边上的浪花。
3、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花的多而绚丽,更加突出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②我们从文本中感受到了大兴安岭的美丽,现在我们亲眼目睹一下林海美丽的景色。
看录像,教师介绍:多而温柔的岭上长满了珍贵的林木,林木之间还开满了各种野花。作者写岭的多而温柔,写林的绿而广阔,写花的多而绚丽,都是为了表现林海的广阔、美丽。看到这些,老舍想到了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四、学习“联想”部分。
1、读书第六自然段.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可爱,就在于它美得并不空洞”?
学生紧扣第六自然段回答。
按点:
下面哪句话和文中“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兴安岭美得不空洞”相矛盾?
1、没有多少省份没有用过这里的木材。
2、没有几个省市的建设与兴安岭有关系。
2、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体现在哪里?
“一手砍,一手栽”“人住进山,人与山关系密切”
3、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大兴安岭的名字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出示:
1、大兴安岭美得并不空洞,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2、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们在这里进行着愉快的劳动。
3.抓三处“亲切舒服”,使学生联系上下文体悟到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作者感情的升华。
再次出现写有三句话的文字片:
1、我总以为大兴安岭是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进到原始森林里边去,脚落在千年万年积累的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2、它的美丽就与建设结为一体,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3、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教师总结:这篇文章,老舍先生细致地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并由此产生联想,文中三次提到的“亲切、舒服”虽都有心情愉悦、舒畅之意,但其中的差别还是明显的。第一次是在看到了林海的大而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是由“景”而发,表现的是他对祖国秀美山川的无比热爱;第二次是因为看到了大兴安岭木材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作用时发出的,是由“物”而发,反映的是作者对国家建设的关心:第三次是当他了解到当地人既用林又护林的做法时发出的,是因“人”而发。在六十年代,当看到人们不仅关注生产建设,而且还造林护树的时候,老舍先生前瞻性地想到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表现了他强烈的人文情怀。
第二篇:林海教案
林海(第二课时)
科目:语文 主备教师:昙华中心学校 陶时翠
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进行品读,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1、通过品读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品读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前节课我们走进大兴安岭,欣赏到了那里的风光。大兴安岭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抽生交流)你们想知道它为什么这么美吗?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2、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明确学习目标。(出示课件)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过渡: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大兴安岭的美景,哪个同学愿意来当一回小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下大兴安岭的特点?(生交流,师出示课件)
师:是啊,大兴安岭是这样的美,让人不由得感到亲切与舒服,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同作者一起去感受吧!
1、出示学习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1、6、7自然段,(1)找出“亲切、舒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出现在什么地方?(2)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找出具体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自主学习,师巡回指导。
3、检查学习效果:
(1)抽生汇报出现了几次。(3次)
(2)抽生汇报分别出现在什么地方。(第一次在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第二次在第六自然段的最后一句第三次在第七自然段的第四句)(3)抽生朗读找出的句子及体会,指导朗读、品读。预设生答: ①、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
师:走进、教踩、手摸。
师:出示课件,生模拟动作,体会意境。
这句话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总写出了作者走进大兴安岭时的深切感受:亲切与舒服。
指导朗读。
②、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从这句话中可看出大兴安岭物产丰富,美丽富饶。指导朗读:骄傲、自豪。
③、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从这句话中可看出人离不开山,山为人做贡献,人与山和谐相处。指导朗读:骄傲、自豪。
四、当堂训练。
小练笔:文中用了许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请你用上其中的一至二种修辞手法,围绕你喜欢的一处景点写一个片段。
五、学习反思。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林海》,感受到了大兴安岭是多么的美丽富饶,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切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人因山富,山依人美,让我们携手共创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明天。
六、板书设计:
林海
走进、脚踩、手摸
亲切舒服
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兴国安邦
人与山和谐相处
第三篇:林海 教案
林海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广厦、伐木、综合、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准备】投影片、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解题
1、导入课文。
2、解题。
二、初读课文
提出阅读要求:
1、把不理解的词语抄出来。
2、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把它们写在课文旁边。
3、了解课文写作的顺序。
读后请同学们讨论课文内容,教师小结:本课主要写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目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作者联想到木材和社会主义建设关系,联想到林场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三、学习第一小节
1、齐读,思考:“我”一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读出感情的变化。
四、总结
五、作业
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跟你们一起学习了林海。
(板书:林海)
2、师:通过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写了作者刚进森林、深入林中,以及作者的联想等几个内容。并且学习了第1小节。第1小节写了什么内容呢?
(板书:大兴安岭 亲切、舒服)
3、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作者深入林中和联想的部分。首先,我们来学习作者深入林中看到的景色。
(板书:景色、联想)
二、学习第二小节
1、生快速地阅读第2小节,问: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板书:岭)
2、生默读第2小节,问:哪一句写了作者看到“岭”?
3、理解“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句子。
⑴ “疾驶”什么意思? “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说明什么?
⑵ 找出“看不完”的句子,“看不厌”的句子。并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等词语。(板书:多、温柔)
4、指导朗读“多”“温柔”的句子。(板书;喜爱)
5、过渡:课文第2小节,作者描述了岭“多”“温柔”的特点,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我们是这样学习的:
⑴ 找出第2小节景物(岭)及其(多)(温柔)特点的句子。
⑵ 品读(多)(温柔)特点的句子。
⑶ 体会文中(喜爱)的感情。
出示幻灯片:
学法:① 找出重点词句;
② 品读重点句子;
③ 体会文中感情。
三、学习第3~5小节
师:出示图片,配乐范读第3~5节,生看图欣赏。
师:生轻声读第3~5小节,把句、段读通顺、流利,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
1、学习第3、4小节。
⑴ 默读第3、4小节,问:看到了什么景色?(板书:林)
⑵ 品读第3小节:
① 理解“目之所及”的意思。(板书:绿)
② 理解第3句,弄清两对反义词的用法。
③ 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比赛读)
⑶ 品读第4小节:
① 写了哪些林?(板书:如海)
② 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并体会2个反问句的用法。
③ 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引读)
⑷ 过渡:课文第3、4小节,作者描述了林之大──“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林中有波浪──“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林中有浪花──“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可见,林之大之美,只有“海”才能与之相比。我们是运用这种方法学习的:找出重点词句,品读重点句子 体会文中感情。
2、自学第5小节:
⑴ 品读“多”“美丽”的句子。
⑵ 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花鞋。
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⑶ 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女生读)
⑷ 过渡:这里,我们和作者主要欣赏了兴安岭“林”“花”的特点,作者写的非常美!下面请同学们再有感情读一读3~5小节。并根据老师提示选择一小节背一背。
3、指导背诵:
⑴ 学生练背。
⑵ 指名背诵。
⑶ 作者深入林中欣赏了岭、林、花,这么诱人的景色怎么不令作者浮想联翩呢?
四、学习6、7小节
师:快速阅读6、7小节,用横线画出作者想到的句子。
1、学习第6小节:
⑴ 指名生说。
⑵ 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空洞”什么意思? “并不空洞”呢?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板书:建设)
2、学习第七小节:
⑴ 指名生说。
⑵ 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 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邦”什么意思?“兴国安邦”呢?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板书:兴国安邦)
⑶ 过渡:同学们.作者描述兴安岭真美!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听,感受感受大兴安岭的美!
五、学生练说,体会感情
六、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运用“找出重点词句、品读重点句子、体会文中感情”的方法,理解了兴安岭景物特点和作者联想的内容。仔细的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作者把满腔喜爱之情蕴含在文字的字里行间,写得生动、形象。我们应该学习作者这种方法。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林海 岭 温柔 林 绿 花 美
第四篇:《林海》教案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后洋涧港 戴小燕
【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抵二段的2~5自然段,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何表达作用。【教学重点】
1、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学习,找出景物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教学难点】
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景物的描写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何表达作用。【教学流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林海》这篇课文。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随着作者初步领略了大兴安岭美丽的风光,兴安岭给我们总的感受是什么呢?(板书:亲切舒服)
二、授新
1、研读第二自然段:
⑴ 作者围绕这种感受,描写了大兴安岭哪几方面的景物呢?
⑵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请学生回答。(作者围绕着“亲切、舒服”描写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三方面的景物。板书:岭、林、花)
⑶ 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老师建议大家边读边思考下面的3个问题:① “岭”有什么特点?② 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个特点的?③ 这样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并用不同的记号标出。
⑷ 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完成第2自然段,⑸ 反馈:同学们读书真投入,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要坚持下去。那么,谁来说一说“岭”有什么特点?(“岭”的特点是多而温柔。师板书:多而温柔)⑹ 师:谁把写“岭”“多而温柔”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
①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师: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指名读„„让他说出你读懂了什么?(岭的数量多,岭的样式多。)师:你的体会真好,兴安岭的岭的确多。还有没有其它的感受?指名读„„这个句子中你还读懂了什么?如学生体会不出,教师出示课件点拨:这几个“点”还说明了什么?如果删除“点”,你再读读,就会体会出来了。指名读句子。
指名说一说。不一样。有这个“点”我们还能感受到这儿的岭非常温柔。师:真棒!老舍先生把岭的温柔写得那么含蓄,你都能体会出来,真是了不起。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把温柔读出来。──请他读一读。
师:读得不错,谁还愿意读?老师从他的读中不仅感受到这儿的岭多而温柔,还能感受到他也很喜欢这儿的岭。② “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请看这个句子。“疾驰”的意思是什么?(很快地开)指名读这个句子,然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有什么体会?说明这儿的岭非常多,而且变化多端,看也看不厌。“看不厌”说明这里的岭非常──(温柔)。
改换句式:现在,如果老师把这个句子改成:(出示句子: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也看不完看不厌那么多条岭。)想想读读这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异同?(第一句开头把“多少条岭啊”放在句子的开头,赞叹岭多。第二句语气平淡。)师:齐读这个句子。还有写岭“多而温柔”的吗?
③ “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师:“孤峰突起”的意思是──“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指的是什么岭?(作者指的是秦岭。)
课文既写“大兴安岭”,为什么又写“秦岭”呢?用秦岭的险与大兴安岭的温柔对比写,更能突出作者喜爱兴安岭的温柔。
看对比图。„„用简笔画,画出大兴安岭与秦岭的不同山峰。
齐读。师小结:是啊,作者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沿途掠过车窗的山岭多得看不过来,兴安岭千姿百态,线条柔美,真令人赏心悦目啊!让我们一齐来美美地读一读。
(总结学法。出示:
一、找出特点。
二、品读句子。
三、体会感情。)下面,就照这样的方法,在“林”、“花”两部分中选一个部分学习。可以独个学习,也可以同桌或四人。(出示自学提纲见上)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 3、4自然段。
三、学生自学
1、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自学,教师参与到学习中。2、反馈:根据学生自愿原则反馈 3、谁愿意汇报,你们学懂了什么?
4、指名说。“林”的特点是“多”而“绿”。(师:板书:绿)师:请找出有关句子读,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⑴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 理解“目之所及”。生:“目之所及”的意思就是“眼睛所能看到的”。师: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全都是绿的,这就说明这儿的树非常──(多)。
⑵ “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师:所以“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什么?(板书:如海或浩大)描写“林”像大海的句子,谁还有补充?
⑶ “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
生:这里也写出了森林如海,因为落叶松是这里的主要树木,既然是落叶松的海洋,那么,大兴安岭也就是一片绿色的大海。
师:这就照应了课题──(林海)。还有句子描写“林”如海的吗?
⑷ “看,“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师:“海”指什么?(落叶松)。海边上的浪花是什么?(白桦)。指名读句子。评议:真好,让我们也好象走进了这绿色的海洋。你能用肯定的语气来说吗?
改写句子。指名说一说。“看,海边上还闪动着白色的浪花。大片古松的边沿,闪着白排的银裙,像海边的浪花。”
师: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生:意思没有变,但第二个句子感情就变得平淡了。
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这几个句子。“林”还有其它特点吗?指名说。(绿)
“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读请你再读一遍。(读得真好!老师都陶醉了。)5、师:学习“林”的同学真不错。现在,谁来汇报学“花”这一部分的情况?
生:我觉得“花”的特点有两个:第一个是“多”,第二个是“美丽”。师:板书:多美丽)
师:请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⑴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指名说。(把兴安岭当作人来写。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来写的。)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位少女是怎样打扮自己的?
生:我觉得这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她穿着绿色的衬衫,白色的裙子,还穿着一双绿底彩花的绣花鞋。
师:听了你的描述,老师觉得这位姑娘真是太美啦!真让人喜欢!这么优美的句子,我们好好地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女生读。⑵ 设疑:他这里写花,为什么还要写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呢?
生:因为这些小红豆不仅装扮了兴安岭,还可以酿酒,为人类作贡献,所以还写了小红豆。
师:从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非常──(喜爱兴安岭)。⑶ 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深的喜爱之情读这一部分。齐读。
生:自由读课文。学“花”的同学也非常好。
4、同学们,学完了岭、林、花这部分,我们再次读这句话,对作者走进林海的感受“亲切、舒服”会不一样。
齐读第一自然段。再次感受。
四、结束语
亲爱的同学们,当你们长大后也亲自去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第五篇:林海教案
林海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请同学们浏览一下课文,回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写了大兴安岭的景色及看到景色后的联想)
1、通过读文大兴安岭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美
2、作者描写了哪些地方来展现大兴安岭的美的?板书:岭
林
花
3、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抓住岭、林、花的哪些特点来表现大兴安岭的美的
二、新授
(1)我们先看“岭”这一部分。(自读2段,按要求在书上做批注。)
出示思考:
1、“岭”具有怎样的特点?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
3、这样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多 温柔
1、读“岭”“多”的句子。(2自然段)
师: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这儿的“岭”很多呢?
估计: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写“岭”的式样十分多。
在疾驰的火车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2、指导读“岭”温柔的句子。
通过你的读,我确实感受到这儿的岭很多,这个“点”还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些山的差距并不大)
对比:如果删掉“点”,你再读一读,就不同了。
有这个“点”我们不仅感受到这儿的岭非常多,还能感受——温柔。
师:还从哪能感受到温柔?
估计:
疾驰的火车也看不厌虽然下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指生理解:
疾驰、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师:“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指的是什么岭?从文中找一个描写秦岭的词。
云横秦岭:云横在秦岭的半山腰,说明秦岭很高,很险。(图片,介绍秦岭)
对比:兴安岭是这样吗?
那里的岭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图片,介绍兴安岭)
请你把岭的温柔试着读出来 小结:
1)作者为什么能把“岭”写得那么生动、那么具体呢?
作者通过细致观察,和秦岭对比,把多而温柔的岭写得那么形象,那么生动,而且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
2)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一段我们学习的过程:
(出示)
一、找出特点。
二、品读句子。
三、体会感情。
过渡:下面,就照这样的方法,请你自学3-5自然段,看看“林”“花”各自有什么特点 出示:“林”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自学后小组交流)
板书:绿如海
1、作者是怎样描写绿颜色多的?
目之所及:及,到。指眼睛所能看到的。
师引领: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全都是绿的,这就说明这儿的树非常——多。多得就像—海洋。
2、那作者是怎样描写“林”像大海的呢? 1)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师小结:这就照应了课题——林海。
2)句式练习:你能用肯定的语气来说吗?
比较哪种句子的感情更强烈?
3)请你带着喜爱与赞美的感情读3、4自然段。
1、“花”的特点。板书:多而美。
2、理解: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作者把兴安岭当作亭亭玉立的少女来写,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呢?作者为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拟人、比喻] 小结:
山上青松,山下白桦,林中野花,作者从上到下把大兴安岭景色写得很有层次。正因为作者把一花一草一豆都观察到了。所以才能把林海写得如此脱俗不凡。
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作者都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描写岭、林、花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你仿照作者的写作手法,仿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