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爬山优秀教案(通用)
爬山优秀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爬山优秀教案(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爬山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字,认识一个新笔画:卧钩。
2、自主积累词语。
3、通过读课文,感受克服困难,登上山顶的快乐。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说说爬山的体会。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说说我跟父亲爬山时学到了什么。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幻灯出示本课生字。
1)指名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出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新词比赛。
4)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字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个小组内先互相讨论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出代表发言。
3、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5、划分结构段。
第一自然段(1):父亲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带我去爬山。
第二段(2—7):在上山途中父亲告诉我其实能不能爬上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第三段(8—9):在下山去中,父亲告诉我大自然的没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左后用脑子去思考。
第四段(10)我从青山那里学到沉静,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小组内先互相交流,互相纠正。)反馈学习情况:主要介绍了时间、人物。
3、你从课文的第一句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十分疼爱我的好父亲。)
4、你知道父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爬山呢?(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围绕课文内容都可以)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了作者的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疼爱我的好父亲。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
5、在爬山过程中,父亲对我说了什么?找出父亲的话。
6、听懂父亲的话吗?找出说明的词语来。(似懂非懂)
7、一起朗读父亲说的话后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8、当登上山顶时,父亲又对我说了什么?我理解父亲说的话了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9、为什么我的脸就像煮熟的鸭子一样红?(因为在这次数学考试中我没有尽力,只考了61分,可我却说已经尽力了,被爸爸识破了。)
10、全班一起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
1、指名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思考:下山的时候,父亲对我说了什么?我听懂了父亲的话吗?
2、反馈思考情况。
3、父亲告诉我应该怎样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呢?(学生自由发言)
4、读了父亲说的这句话,你知道他的意思吗?(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用心来体会,用脑去思考。)
1、齐读本段内容,自主学习本段。
2、学生质疑。
(1)你认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话要说?
3、反馈学习情况。
4、父亲是怎样带着我走那个黑暗而又宁静的山林的?
5、你是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学生自由发言)
2、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尽力去做,并且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美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灵去体验,用脑去思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爬山优秀教案2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要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的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究竟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一边默读一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附板书设计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 枝状
嫩红
爬山虎的脚
触着墙——触 巴 拉 贴(牢固)
爬
没触着墙——(萎了)
爬山优秀教案3学习内容:《爬山虎的脚》3、4、5自然段。
导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导学重点:
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导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具准备:
图片、彩色笔、画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求真,导入课题游戏激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爬山虎的脚》的第一,第二自然段知道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在上新课前,我们来共同做个小游戏怎么样?
2、导入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下面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版书:爬山虎)(来用红粉笔板书:“的脚”)
(2)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3、展示目标。(随机)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过渡:我们都知道人的脚是长在身子下面,你们看课题就应该马上产生一个问题,什么问题?
探究一:爬山虎的脚长在哪?
1、学生快速朗读课文3、4、5自然段。—————划出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句子或词语。
2、抽生交流。
3、直观理解:叶、叶柄、反面。
探究二: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儿的?
1、结合灯片自由朗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句子。(读、划、填、画)
2、小组合作完成学习提示。
3、学生汇报,师生评价。(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些自然段找到的,同时引导学生产出有没有不 同的意见。)
4、随机理解“蜗牛的触角?”老师特意给你们带来一只小蜗牛,你们想不想看?(出示图)(指名看图说出蜗牛的触角什么样)
5、请你选择恰当的颜色笔,将图“爬山虎”的脚画出来。
引导学生一边画一边说出原因,相机引导学生评议。
6、小结:注意从作者不同的方面观察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细心观察,从文句中“不几天”体会作者连续观察。
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自由读课文相关的语句,—————划出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抽生交流。(触、巴、弯、拉、贴)
3、小组演一演。(假设你就是一株爬山虎,你能不能结合着几个动词把爬山虎爬墙的一系列动作表演出来?给学生说清楚要求,用手臂表示一根细丝,握住拳头表示细丝的顶端,张开手表示小圆片。)
4、抽生黑板上表演。
5、再次结合图,理解“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句话。可不可以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探究四:爬山虎的脚力气有多大?
1、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说说自己体会?
2、拓展阅读,谈收获。
爬山虎为什么能牢固地吸附在墙上的呢?
我便带着问题去观察了爬山虎。我细细观察,发现爬山虎茎上有很多细丝,每根细丝都像蜗牛那细细的触角。当这些触角附在墙面上的时候,每根细丝的顶端都变成了一个个小圆片,正是这吸盘一样的小圆片,牢牢地吸在墙上,使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小段爬山虎拉了下来,那么一株爬山虎有多少个触角呢?于是,我就在爬山虎茎上四个不同的位置,各量出了一米长的茎干,开始仔细测算了触角的数量,四次测算的结果,一米长的茎干上有近25个触角!正是这么多的触角把枝叶牢牢地攀附在高墙上的。
那么,爬山虎的触角究竟能承受多大的接力呢?于是我又开始啊忙碌的测量,并做了一张自制的拉力表:
从测定表中,可知每个触角平承受约0。125的千克,由此,我们又可以推算出每米爬山虎茎干能承受的拉力是3千克左右。没有想到不起眼的爬山虎竟然有这么大 方魔力。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惊奇,赞美)
三、小结收获,感情朗读。
1、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重视观察)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配乐。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观察身边的一株植物,以《我发现 的秘密》写片段。
五、板书设计(略)
爬山优秀教案4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具准备: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想:创设审美情景,感受祖国文字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设问激趣,整体感知
出示谜语
A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种蔓生植物,它搭架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展开形象思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爷爷是如何把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这一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二)理清条理,扶放结合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结合以下四种学习方法自学:
1、整体感知:学生的自学(1)问答法(2)提问法(3)朗读法(4)画图法
2、理清条理:汇报学习情况,师给予适当地点拨。
3、课件出示:指导朗读,重视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三)结合课件,披文入情
直奔重点,播放课件,品味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1、把握整体:学生快速跳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深入部分:你认为这部分描写中那些语句写得好,好在哪儿?找出有关词句。
3、课件演示:动画感受,让语言的描述升华为形象的感性认识。
4、指导朗读:感受爬山虎如何爬墙,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指导学法,领悟爬山虎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1、总结学法:针对课堂上相关学法加于小结。
2、指导自学:这一段描写哪几种情况下的爬山虎的脚?找词句来分析,用学习上一部分的方法来学习这一部分。
3、汇报自学:理顺条理的基础上完成对黑板板书的补充。
4、教师小结:结合课件,指导体会作者的喜欢、愉快的心情。
(五)总结评价延伸课外
1、编儿歌或谜语
(1)生畅所欲言
A、小小叶儿多又多
B、爬山虎呀真厉害
C、是虎不是虎
春风吹来会跳舞
高楼大厦任你爬
有脚只会爬
几根细丝长茎上
不怕高来不怕累
紧贴墙上绿
使你疑是小蛟龙
勇往直前不退缩
离墙便枯死
2、展示生活中的其他蔓生植物
(1)生上台展示(通过简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培养表达能力)
(2)教师综合性评价。(结合观察方法、写作运用几方面来谈)
3、总结评价后布置作业
(1)按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方法展开想象写你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有关动物、植物为适应周围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相关的生理调节(沙漠中的骆驼、仙人掌;猫的脚垫等等)
(2)课堂所得,课后的采集编绘成小报或设置展览角组织学生浏览。(结合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教育)
爬山优秀教案5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
教学重点
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二)自学生字新词
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形式读词。
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article/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4、自由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
莫名其妙愣住意外
认真平和质朴
第一组写肖复兴。
第二组写叶圣陶。
(四)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5、邀请做客6-10)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一)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sjbwz/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第二篇:爬山教案
爬山教案 篇1
文本解读: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生长经历,表示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身喜欢的局部。
3. 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 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教学重点:叶老给“我”批改作文
教学难点:文中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读题·释题。介绍叶圣陶。
二. 自读课文:
1.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认读词语。
3. 分节读课文。
三. 再读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修改作文。做客)
四. 默读课文。
1.找出课文中“修改作文”和“做客”的段落。
2.同座互读这两个内容。
五.放声朗读“修改作文”和“做客”的内容。
六.作业:
1.誊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复习词语。
二. 细读课文,突出重点,引导理解“修改作文”的内容。
1. 自读课文3----5自然段,同学质疑。
2. 指读3---5自然段,考虑:
(1)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
(2)“我”有什么感受?
3. 指读3自然段。
(1)找出叶老为我修改作文的语句,读一读。
(2)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什么?(叶老修改多·修改细。态度认真)
(3)“愣住”何意?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生想象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
4. 指读4自然段。
(1)这段话中哪些是写叶老为我修改作文的?
(2)哪些是写作者的感受的?(生读相关句子)
(3)从“仔细”一词你体会到什么?
(4)指读写叶老修改作文的句子,逐句体会修改作文的方法。
(5)从叶老的修改中你学到哪些方法?(逐句阅读体会,要求结合自身的作文实际来体会)
(6)齐读叶老修改作文的句子,感悟修改方法,结合实际谈自身的习作体会。
(7)看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他又是怎样的体会呢?(指读相关句子)
(8)齐读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引导体会。
(9)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作者此刻的心情吗?(生表述作者的内心世界)
5. 指读5自然段。
(1)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的?(生找出读)
(2)齐读叶先生的评语。叶先生的评语中交给了我作文方法,你知道吗?(作文事实具体。亲切)结合自身作文实际谈谈。
(3)作者看了评语之后,是怎样的.感受呢?(读最后一句)
(4)此刻,作者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想象表述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 自读3—5自然段,复述修改作文的方法。
四. 感情朗读“修改作文”的内容。深化同学认识。你想说点什么?
第3课时
一. 谈话引入:这节课学习作者去叶老家里“做客”的内容。
二. 自读6---10自然段。
(1)课文在写做客的内容中几次写到了爬山虎?请把它们找出来。
(2)指读相关的句子。
三. 细读课文,突破难点,引导理解感悟作者去叶老家里“做客”的内容。
1.出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一):
(1)读句子。
(2)引导体会:这里为什么要写爬山虎?(写景抒情)
(3)“迷离”何意?为什么“像温柔的小精灵”?(兴奋、紧张、期待)
(4)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这种心情吗?(生想象表述)
(5)感情朗读这个句子。(师引读、指读、齐读)
2. 出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二):
(1)读句子,这是什么时候的爬山虎?
(2)理解词语:沉郁、摇曳、虎虎。
(3)引导比较句子一、二中的比喻句,体会心情。为什么此时的爬山虎“像一片浓浓的湖水”呢?(心情平静,兴奋,充溢信心,期待)(4)读句子。用自身的话表述此刻的心情。(生想象表述心情)
(5)感情朗读句子。
3. 出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三):读句子,这是什么时候的爬山虎?
4. 指读第10自然段。
(1)这段话有几句?
(2)读第一句。“堪称楷模”何意?从中体会到什么?(作者很庆幸)体会读句子。再联系第6自然段朗读体会惊喜意外之情。(3)指读第二句话。理解词语:懂得、模模糊糊。既然“懂得“了,又为什么还”模模糊糊“呢?(作者很年幼)“作家就是这样做的”,“这样”是哪样?(结合8—9自然段相关内容)“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这么”是哪样?(结合修改作文内容理解)
(4)到叶老家做客后,作者又怎样的的感受?(读最后一句)
(5)这里写的是爬山虎,实际上是写自身的内心世界。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吗?(6)请结合上文用自身的话说说作者的内心世界。
四. 回归整体,升华认识。
1. 自由读文,此刻你想说点什么?
2. 讨论课文的命题。课文是写事的,请你重新给它拟题。
3. 教师小结:一个人一生中能够遇到良师益友,那是三生有幸!叶老的激励和教诲令肖复兴刻骨铭心。一天又一天,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一年又一年,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4. 师引读,凸显课题,升华认识。春天,在我的眼前,总有-------;夏天,在我的眼前,总有-------;秋天,在我的眼前,总有-------;冬天,在我的眼前,总有-------。
5. 教师小结: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从春绿到秋,从下绿到冬,那种刻骨铭心的激励和教诲令肖复兴也成了一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一流的大作家。
五. 相关链接:介绍肖复兴和叶至善
六. 作业:
1.积累:背诵自身喜欢的语段。
2.摘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作文 认真 (作品)
堪称楷模
做 客 亲切 (人品)
爬山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邀请做客”,感受叶老先生的亲切、质朴。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能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回忆了叶老先生和肖复兴之间的哪两件事?(结合回答板书:修改作文、邀请做客)
2、引读重点句:当时的作者并没有见过叶老先生的面,但他的脑海中已浮现出这样的印象: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板书:认真、平和)
二、学习“邀请做客”:
过渡:15岁那年暑假的一天,叶老先生邀请作者去他家做客。他有幸见到了这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这次会面,叶老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划出相关句子。
1、交流汇报: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1)引导:同学们,好好读读这句话,你能成为作者的知音,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吗?(2)引导:怎样的两个人会在一起融洽地交谈?
(3)引导:“心融化”了是什么意思?(内心深受感动)为什么作者的“心”会融化呢?
(师板书:亲切、质朴)
2、补充资料,拓展文本
(1)同学们,叶老对“我”包含着怎样的期待呢?请你看课文插图,联系课文展开合理想象,来猜想一下叶老先生会对作者说哪些期待的话。
(2)引读叶老期望的话:
“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
“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
三、感悟“借景抒情”:
(一)尝试命题,引导质疑:
1、回顾要点:同学们,学了课文,我们明白了写了这样两件事——
(结合板书,学生回答:修改/邀请做客)
2、尝试命题:如果让你来给取个题目,你会取什么呢?
3、引导质疑:原文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课文主要是写叶老批改“我”的作文和“我”到叶老家做客的事,那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
(二)学习写景片段: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
(1)看,这就是爬山虎。看到这满墙一大片绿绿的.爬山虎,你有什么感受?
(2)我们学过叶圣陶写的《爬山虎的脚》,描写的就是叶老自家院落里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大家背诵几句。
(3)肖复兴又是怎样来描写那一墙爬山虎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
2、品味两句话:
句1: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句2: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3、感悟“非凡”(出示句子): 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1)理解“意义非凡”:如果在作者15岁那年,没发生这两件事,你认为作者的人生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要点归纳:是叶老先生改变了肖复兴的命运,引领他走上了辉煌的人生之路。)
(2)补充资料,感受“非凡”:让我们来看看,那个夏天以后肖复兴的文学之路吧。
4、理解题意:
(1)至此,我想同学们一定已经明白,课文就是要借这绿绿的、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爬山虎(师指题)来赞叶老——(师指板书,生齐读:“认真、平和,亲切、质朴”“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
(2)美的景色与美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这时,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蕴含了更深的含义。
出示最后两句话,生齐读:
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3)解读“绿”:指名读题
这句话又蕴涵着什么深刻含义吗?请同学们自由谈谈自己的理解。
四、深化文本:
1、补充资料:
教师讲述:叶老就是这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他老人家不仅仅只关心过肖复兴,他还热情关怀许许多多的文学青年,通过书信,通过娓娓的言谈,以他创办的的刊物,影响、发现、培养了如茅盾、丁玲等一批中国现代文学界的巨人。因此,他老人家被誉为“文坛伯乐”、“感动中国的作家”。
2、写话:面对这位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老人,我们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
3、阅读积累:
推荐阅读:《我教儿子学作文》(肖复兴著)。
爬山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正确读出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从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
教学准备:爬山虎的实物、资料、课件(爬山虎触着墙时,怎样一脚一脚的向上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脚?(猪脚、狗脚)这些都是动物的脚。那你们见过不会走路的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写的一篇文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
1、集体交流课前布置搜集的资料:(1)叶圣陶的资料。(2)爬山虎的资料。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爬山虎、均匀、重叠、空隙、茎上、叶柄、触角、痕迹、逐渐等词语卡片,指读,开火车领读。(生字用红色标出)
(2)指导书写难写字。在田字格中书写叠、痕、逐
3、课文主要内容。
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这篇课文重要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4、小结过渡:孩子们你们的预习非常充分到位,都是会学习的好孩子。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细读这篇文章,好吗?
三、指读理解,读文精讲。
1、指名按段读文,正音。
2、想一想: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预设:课文先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再介绍爬山虎的脚和它怎么样向上爬的)
3、自读爬山虎的叶子那一段,体会爬山虎的叶子特点,抓重点子理解。
例句: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叶子的特点;绿、整齐均匀;从一顺儿没有也说明作者观察得认真,语言准确。(大屏幕出示爬山虎的叶子排列)
4、指导朗读:读出绿得特点。
5、交流汇报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1)实物观察: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与文中语言对应。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枝状、六七根:一个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体会语言的生动与准确,也体现出作者观察的细致。
(2)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
(抓住动作词:触、变、巴、拉、紧贴一系列词语清楚地写出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和同桌交流交流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集体交流,老师配以图示(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与墙有什么关系呢?
对比学习:没触着墙萎了,没有痕迹
触着墙的变成灰色,相当牢固
6、从刚才的学习当中,你有什么体会?
预设:知道(1)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2)作者观察细致;(3)不是一次观察而是长期观察。
小结:观察不但要用心,还得细心和有耐心,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也要像作者那样处处留心观察。
四、指导朗读,回归整体
1、文章语言生动优美,请你用心的、美美地读一读,体会爬山虎的特点。
2、读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继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3、积累语言并加以运用,使学生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事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听写:爬山虎、均匀、重叠、空隙等10个词语。
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蛟(jiāoyiǎo)龙蜗(wuōwō)牛
痕迹(ji jì)波(bō pō)纹
爪(zhuǎ zhǎo)子茎(jing jìng)
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学法指导。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略)
2、学法指导: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时要让学生按照学过的方法进行:
A: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B: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地阅读,了解每部分的内容。
C: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归纳总结,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积累语言,指导背诵。
1、文章语言精炼生动,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并与同桌交流喜欢的原因。留待课后积累在读书笔记上。
2、指导背诵:在理解课文内容和反复读的基础上,按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背。如:第2自然段可让学生找出过渡句,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的叶子,帮助记忆前后的内容,进行背诵。再如:3、4自然段,要指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帮助记忆,然后熟读背诵。(可自背,同桌或小组合作背诵,检查)
读写结合,练习仿写。
1、用第一人称,说说写写爬山虎脚的自述
2、布置学生观察一种动物或一种植物,把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
3、指导书写观察日记。
附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观察细致
位置:茎上
样子:形状:细丝,像触角
颜色:嫩红
语言生动
爬:触~变~巴~拉~贴
像蛟龙的爪子
变化:没触墙:枯萎
触着墙:灰色牢固
爬山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孔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词句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图片、认识爬山虎
1.组织学生交流观看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爬山虎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爬山虎的样子,并说一说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2.鼓励学生介绍爬山虎,并说一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朗读课文、认字解词
1.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解决。
2.交流学习成果,指名读幻灯片上的'字词。
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默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讨论解决部分疑问,再梳理问题。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它的叶尖为什么一顺朝下?
(2)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几部分内容?
说一说,画一画爬山虎脚的样子。
1.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样子。
2.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画一画,看看谁画得最正确。
3.同桌互相看看画得是不是像课文所写的那样。
4.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齐读第4自然段,并练习背诵。
引导学生把课文背诵下来,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的积累。
课后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老师要求大家观察爬山虎并作记录,下面就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自己的观察记录。
1.读记录并说一说和作者的观察有何相同和不同。
2.对比作者的描写,集体评议大家的描写。
体会词语、品读句子、演说特点
句子一:(爬山虎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1.反复朗读,找出能展现爬山虎叶子特点的词语。
2.讲一讲自己有什么感受,并说一说这些词为什么用得恰当。
3.带着理解和感悟仔细品读。
句子二:(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的方,反面伸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1.讨论回答:这三句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哪几方面的特点。
2.从叶柄、六七根等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观察仔细认真,描写准确生动。)
3.以我是爬山虎的脚为题,向大家演示自己的特征。
画一画、演一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1.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并试着换一换这些词语,然后集体评议、对比优劣。
2.指名在班上说一说,可以边说边在黑板上图示。
3.同位之间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按顺序说一说,感悟作者是怎样把意思写清楚的。
听读思考
1.听老师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后回答。
爬山虎的脚在触墙前后有什么变化?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
2.小组交流探讨。
读阅读链接
读一读阅读链接,说说自己的体会。
谈启示、说方法
1.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从这一课中受到的启发。
(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些方面去谈。)
小练笔
1.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爬山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2、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句,练习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
【教学重点】
1、从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体会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2、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检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预习情况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从课文中能看出来吗?
2、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
在上一组,我们学习了“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比较长,同学们用五分钟时间,把课文很快地看一遍,想一想,怎样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再现再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⑴ 讨论:
课文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
⑵ 交流:
你画出了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
课文中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
五、布置作业
看看这一课的生字,想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开火车读课文第一部分,每个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是怎样修改作文的。
二、学习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文的
1、谈话,激发兴趣:
在课文中,作者举了几个例子,说明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改肖复兴的作文的,我们看了已经很受启发。
2、小结修改作文的几点方法。
三、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一丝不苟、受益不浅、隔岸观火、身临其境。
2、用“受益匪浅”“身临其境”造句。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听写词语:
一丝不苟、受益不浅、隔岸观火、身临其境。
2、指名读用“受益匪浅”造的句子,读后适当评议。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开火车朗读第二部分,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2、出示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再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词语的意思。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⑴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⑵ “在我的眼前,那片绿绿总是那么绿着。”
三、简单小结,深化认识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成了比较的名的作家,写了许多好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离1963年有30年了,还写得那么具体形象,就像刚刚发生的一样,这说明这件事情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学习巩固生字词
六、布置作业
爬山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
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篇:爬山教案
爬山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要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 。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 、 、 。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的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究竟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一边默读一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附板书设计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 枝状
嫩红
爬山虎的脚
触着墙——触 巴 拉 贴(牢固)
爬
没触着墙——(萎了)
爬山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2)自渎课文,重点学习本课第1、2段。
(3)学习作者描写事物的方法,学习如何去观察一个事物。
(4)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会爬墙吗?那有没有会爬墙的植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会爬墙的植物。教师板书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解疑,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生词,并通过上下文理解词义。
2、可见出示本课生字,生词,学生读,师纠正
3、读课文,找出课文的哪几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4、教师讲解本课体裁说明文。
三、讲读课文。
1、课文的1、2自然段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A、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写什么?
B、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C、齐读思考:你能从这两句话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2、讲读第2段、
A、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B、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C、叶子颜色的美表现在哪里?
D、叶子的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
3、导读。
A、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
B、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颜色很美。
C、爬山虎的叶子长的很整齐。
D、爬山虎的叶子的很均匀。
E、当风吹过,满墙的叶子也很美丽。
4、理解:拂漾
5、齐读课文,个别读
6、归纳短意。
四、背诵第二自然段。
五、小结,准备下课。
爬山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具准备: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想:创设审美情景,感受祖国文字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设问激趣,整体感知
出示谜语
A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种蔓生植物,它搭架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展开形象思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爷爷是如何把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这一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二)理清条理,扶放结合
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结合以下四种学习方法自学:
1、整体感知:学生的自学(1)问答法(2)提问法(3)朗读法(4)画图法
2、理清条理:汇报学习情况,师给予适当地点拨。
3、课件出示:指导朗读,重视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三)结合课件,披文入情
直奔重点,播放课件,品味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1、把握整体:学生快速跳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深入部分:你认为这部分描写中那些语句写得好,好在哪儿?找出有关词句。
3、课件演示:动画感受,让语言的描述升华为形象的感性认识。
4、指导朗读:感受爬山虎如何爬墙,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指导学法,领悟爬山虎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1、总结学法:针对课堂上相关学法加于小结。
2、指导自学:这一段描写哪几种情况下的爬山虎的脚?找词句来分析,用学习上一部分的方法来学习这一部分。
3、汇报自学:理顺条理的基础上完成对黑板板书的补充。
4、教师小结:结合课件,指导体会作者的喜欢、愉快的心情。
(五)总结评价延伸课外
1、编儿歌或谜语
(1)生畅所欲言
A小小叶儿多又多
B爬山虎呀真厉害
C是虎不是虎
春风吹来会跳舞
高楼大厦任你爬
有脚只会爬
几根细丝长茎上
不怕高来不怕累
紧贴墙上绿
使你疑是小蛟龙
勇往直前不退缩
离墙便枯死
2、展示生活中的其他蔓生植物
(1)生上台展示(通过简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培养表达能力)
(2)教师综合性评价。(结合观察方法、写作运用几方面来谈)
3、总结评价后布置作业
(1)按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方法展开想象写你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有关动物、植物为适应周围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相关的生理调节(沙漠中的骆驼、仙人掌;猫的脚垫等等)
(2)课堂所得,课后的采集编绘成小报或设置展览角组织学生浏览。(结合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教育)
爬山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等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要先学做人。 学习重点: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学习难点:懂得学作文要先学做人。 课时安排:两课时
阅读链接:
(1) 了解叶圣陶的生平。
(2) 了解肖复兴,以及他的创作情况。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等8个词语。 2.准确、流利地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学习重点: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学习难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学习过程:
一、我会学:(读、标、圈、注、组、查)
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准字形,给每个字组两个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推荐”,“删掉”“燥热。“融洽”“眼帘”“规范”“窗棂”“沉郁”“摇曳”“堪称楷模”“春风拂面”等词意,在书上做好批注。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我们一起来读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认真观察我都能分清。
篇( ) 帘( ) 词( ) 燥( ) 恰( ) 糊( ) 偏( ) 穿( ) 饲( ) 躁( ) 洽( ) 湖( ) (2)通过预习我能与同学们交流生字,以及词语的理解。
“推荐”,“删掉”“燥热。“融洽”“眼帘”“规范”“窗棂”“沉郁”“摇曳”“堪称楷模”“春风拂面”的意思。(可采用动作,近义词、反义词、我来说你来猜等方式。) (3)再读课文整体把握全文的脉络,知道文章讲了哪两件事。 课文写了( )件事,分别是——和——。
(4)我要读读《资料袋》,谈谈体会。,并在文中找出举例说明。
①“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 ② “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 -----------------------------------------。 ③“把长句改成短句”。 -----------------------------------------。
④“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 -----------------------------------------。 ⑤“增添一些词语,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 ⑥“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他( ),并请他到家里( ),使自己受益匪浅的( ),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作文( )。对人( ),堪称楷模的作品和人品。
二、课外拓展:
1、读《千纸鹤》中《球王贝利》、《晨读》、《一幕感人的短剧》。 2、读其他名人成长故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抓住“推荐”、“愣住”、“春风拂面”等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感受叶老先生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人品,对待文学事业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以及对待祖国下一代的热切关怀和希望。 学习重点: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难点:在读中感受叶老的人品和作品,懂得学作文先学做人。 学习过程: 一、交流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那些名人的故事呢?他们都是怎样的人? 二、读中质疑,读中解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师生分段来读课文的第一部分,体会叶老为“我”批改作文对我的影响。 (1)选择正确的解释
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的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A 清洁。
B 指句子简洁明白,不啰嗦。语言标准、典范。
(2)我虽未见过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A 轻轻擦过。 B 违背,不顺。
2、找出叶老请“我”到他家做客时的环境描写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感受。 3、作者在文中几次写到爬山虎,这;两个句子含义深刻,你从哪些词,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眼前的爬山虎,显得虎虎有生气,眼前的叶老显得那么------------,那么------------。 眼前的爬山虎,绿得如此沉郁,叶老显得如此--------------、--------------。 4、课文最后点题,首尾呼应,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学以致用
本次作文同学们采用修改符号,以小组为单位使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爬山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2、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3、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叶圣陶先生有篇文章叫《爬山虎的脚》吗?叶老对爬山虎进行了这样的描写:那些叶子绿得那样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的很。这美妙的景象同学们一定留有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学生齐读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吗?(不是)
对,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3、范读课文,学生思考刚才的问题。
文章主要讲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帮作者修改作文,以及在这一年暑假请作者去他家做客的事。
板书:改作文 做客
4、课文哪几个小节写的是叶老帮作者修改作文?(引导学生分段)
1——5写叶老帮“我”修改作文。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3、4自然段。把叶圣陶先生修改“我”的作文的句子划下来,认真读一读。
指名读!
5、请大家翻到130面,我们来看看修改稿的部分,看了叶老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各抒己见)
6、作者当初刚看到这份修改稿时,有什么反应呢?(指名读)
为什么会一下子愣住了呢?
因惊讶和激动,自以为写得很好的作文,没想到叶老竟改了那么多地方;更没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细致地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那么叶老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叶圣陶(1894~1988)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原名叶绍钧,笔名叶、圣陶、斯提等。江苏苏州人。1923年起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主编或编辑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国文月刊》、《笔阵》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46年后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隔膜》、《线下》、《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7、那么叶老为作者改了哪些地方呢?你能举例来说说呢?
学生说!老师板书:
① 把用得不准确的词改准确。
② 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③ 把长句断成短句。
④ 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
⑤ 增添一些词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完整。
⑥ 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
的确,文章中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叶老都一丝不苟地进行了修改。我们的感受和作者的相比,谁的感受更多更深些呢?
8、“我”到底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这不仅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看到了作家对待写作一丝不苟的态度,明白自己以后写作文要认真对待,多修改。所以作者说:“我们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拂”,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作者运用这个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受。指导朗读这句话。
9、叶老不仅为“我”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请同学画出叶老的评语,读一读,请全班一起朗读。
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学生接读:“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10、你可以想象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想写什么?
“我”根本没有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地对“我”的作文进行指导,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我”十分地惊喜,十分地感动,并受到了巨大的鼓舞,或许由此产生了当作家的梦想。
1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学习的这么多内容和爬山虎一点关系都没有,是不是文章的内容和题目不相符合呢?
做客的时候看见了爬山虎。
12、小作者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时,课文中几次写到“我”注意到叶老先生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把相关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找出来,画一画,读一读。
读读作者两次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我”当时的心情?
分析第一句写爬山虎的句子:
把“阳光”照在绿叶上“闪烁着迷离的光点”比作“小精灵”,表面上写有了阳光,爬山虎才能生机勃勃,熠熠生辉,实际上表现出“我”受到叶老鼓励,充满了从事文学事业的信心——已“拥有”那份“心思”。
分析第二次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那片爬山虎”初见时“绿葱葱”,再望则变得“沉郁”,要指导学生理解时间的推移,懂得叶老“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我”开始意识到:“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预示“我”将在叶老认真、一丝不苟的品质影响下积极从事文学事业。
13、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作者每当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所以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是的,从这件事中我好象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
修改作文──────作品就是这么写的一丝不苟
邀请作客──────作家就是这样做的平易近人
14、为什么说“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通过这件事知道了,做一个作家应该有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品,像他那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写文章也应该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因为当时肖复兴才15岁,还是个孩子,他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很清楚,所以课文中说是“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这样讲是恰如其分的。
最后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意思就是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自己前进。最后的这句话点明了题目。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齐读11小节。后来肖复兴发奋学习,充实做人,勤奋写作,终于成长为当代有名的作家,至今为止,已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的文学大奖。(出示书《日子的回忆》,他主编的杂志《人民文学》,<<文汇报.笔会>>,<< 今夜无法入睡>>。
爬山教案 篇6
【原文】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教学反思】
在执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撰写的《爬山虎的脚》一课之前,我打算让学生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掌握一种观察和作文的方法。在这篇课文中,叶圣陶先生不仅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还把爬山虎的脚描绘得细致入微。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我决定把这个细节,作为我的教学重点。那么,如何处理这个教学片段,才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呢?
在备课阶段,我有这样几个设想:一是画图法,即让学生根据叶先生生动的描绘和自己的理解,亲自把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用画笔画出来;二是演示法,即我本人借助其他工具把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演示”出来;三是朗读法,即本人指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但是,考虑到我的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无论用其中的哪一种方法,都会有一部分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认识模糊不清。因而,这一处教学,不仅是我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的学习难点。我必须想个更直观的法子,来帮助所有的学生突破这个学习难点。
那天早晨,在上班的路上,我仍然在大脑中苦苦地寻觅着那个“更直观”的法子。突然,不远处一墙绿绿的爬山虎映入了我的眼帘。在晨光下,爬山虎的叶子苍翠欲滴。我不由得快步走上前去,轻轻地拨开了爬山虎一片嫩绿的叶子,爬山虎的脚便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眼前了,它是那么清晰,那么有趣!我豁然开朗:为什么不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呢?我小心翼翼地折下几枝爬山虎,兴冲冲地把它带进了教室。
课堂上,为了指导学生学习描写爬山虎的脚这一部分内容,我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发了一小截爬山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爬山虎的脚,然后在全班汇报自己的发现。学生们一个个兴奋得眼睛发亮,这个说:“老师,我发现了爬山虎的脚又短又细。”那个说:“老师,我发现爬山虎的脚是嫩红色的,上面还有小圆片呢。”……我再让学生认真读一读课文,看看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描写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学生们由衷地赞叹叶先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当我让学生学习叶圣陶先生的方法,再来说说自己看到的爬山虎的脚时,一个女生站起来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细如草根,又如小娃娃张开的小脚丫。”一个男生站起来补充说:“爬山虎的脚又细又娇嫩,可它就是凭着脚尖上的小圆片紧紧巴住墙,一脚一脚往上爬,爬上墙头,爬上屋顶,铺满整堵墙,铺满屋顶的。爬山虎的生命力多么顽强啊!”学生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最后,我再让学生带着这样的赞美之情,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这节课,学生不仅认识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还透过文字,领略了叶圣陶先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
联想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思路往往局限于手中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有时候感觉突破教学难点很吃力。这堂课的成功,让我认定了直观性教学原则。只要我们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遵循用实物观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学生一定会感到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理解的,而这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爬山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指名读。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1)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
(2)这一段讲了爬山虎脚的几个特点?每个特点是什么?
(3)从哪一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注意观察的?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脚,想到了什么?
3.小结:
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会爬的特点,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1)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2)爬山虎的脚能牢固地巴在墙上。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思考: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六)指导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并逐段背诵。
2.指名背诵。
(七)总结
这篇课文采用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爬山虎会爬的秘密。
(八)布置作业
1.用舒服、均匀造句。
2.课后3、4题。
(九)板书设计
25
爬山虎的脚
第四篇:爬山教案
爬山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推荐、愣住、春风拂面”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研读课文第一至第五自然段,初步体会叶老对文的认真负责,对人的平和真诚,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感激之情。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初步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出示多媒体画面(一墙绿绿的爬山虎)
2、引导学生欣赏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片断)
3、根据课题,猜测内容,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读课文的要求:(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能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2、检查词语的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一)
(一篇、推荐、眼帘、删掉、动词、规范、燥热、握手、融洽、黄昏、客厅、余晖、
楷模、模模糊糊、)
指名学生朗读并重点理解“推荐”。
3、理清层次。
课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这样两件事。
(三)学习第一部分,体会作文修改之道,感受叶圣陶先生的人品。
1、默读课文1——5自然段。思考:从叶老先生的批改中,作者肖复兴的感受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认真、平和、温暖
2、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让“我”感受到了叶老先生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呢?
理解“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感受叶老先生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3、讨论:从哪两个词中特别让我们感受到叶老批改的认真?我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
4、再找一找,叶老把我的作文具体做了哪些改动,让“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叶老帮我的作文做具体改动的句子。
(2)叶老帮肖复兴的作文修改了题目,还修改了词句。你能不能从中也学到一些关于文章写作的知识呢?(板书:1、用词要准确,2、简洁,不啰嗦,3、长句改短)
(3)出示经过叶老修改的肖复兴的作文,以证实叶老对作文修改的精细,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慑。
(4)叶老是怎样评价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评语并谈感受
读着这样的评语会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春风拂面)
(5)理解“春风拂面”
春风拂面是什么样的感觉?(舒适、柔和、暖洋洋、温暖)这种感觉仅仅是拂在脸上吗?
(6)练习写话,肖复兴拿着叶老修改的作文,回家看了一遍又一遍,看着,看着,他仿佛看到了——;看着,看着,他又仿佛听到了叶老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说,他看到了什么?他又听到了什么?在横线上各写一个句子。
(四)质疑课题,小结激趣
为什么这篇写人的文章却用爬山虎来作为课题?肖复兴与叶老的交往中到底学到了什么呢?咱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读背学过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爬山教案 篇2
姚老师执教的《爬山虎的脚》这堂课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讲究教学方法,着眼发展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加强了课程意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一、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课堂教学形式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对理论和实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姚老师的这堂课,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主要体现在:
1、成功运用情境教学法。上课伊始,姚老师便通过播放课件,紧抓儿童年龄特点,通过感官刺激,铺垫搭桥引路,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2、把活动引进课堂。姚老师这堂课,表演式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给影片配音等活动,全面交流互动,达到了以情煽情,有感而发的教学效果。
3、把评价引进课堂。姚教师鼓励学生之间互评,小组之间赛评,加上老师的导评,使课堂教学一次次推上高潮。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高昂的学习兴趣,又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此外,姚老师还运用了讨论法、比较法等,让学生不断参与实践。多种形式的交叉、合理运用,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贯穿始终
课堂上,姚老师安排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议一议,画一画,如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呢?、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呢?一脚一脚能换成别的词吗?,对于这些问题,姚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真正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姚老师还特别注意学生的参与形式,如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给影片配音、演一演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等等,让学生参与面更广,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参与的满足感、成就感,调动了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教为学的思想,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堂课,姚老师以小组学习为主的合作学习把个人学习、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点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生生互动,又在师生交流。在探究学习方面,老师设计了几个启迪思维、质量很高的问题让学生研讨,进而画画、配音、表演。这些问题,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让学生的个性特长有了发挥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程意识得到明显加强。
过去,不少教师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教师教的材料。其实,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这姚老师通过安排情境创设,画一画、演一演、给影片配音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就是对课程的创新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了不少教科书上没有的东西。
除此之外,这堂课从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难点突破、多媒体的运用等方面都是做得较为合理和到位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因为缺陷而完美。也就是说,姚教师这堂课也并非完全无可挑剔。假如给影片配音时多给些时间让学生边看影片边练习,这样效果会珧好一些;让学生画了爬山虎的脚之后,多让些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这堂课就更加完美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姚老师执教的《爬山虎的脚》是一堂成功的、优秀的、典型的阅读教学课。
爬山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邀请做客”,感受叶老先生的亲切、质朴。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能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回忆了叶老先生和肖复兴之间的哪两件事?(结合回答板书:修改作文、邀请做客)
2、引读重点句:当时的作者并没有见过叶老先生的面,但他的脑海中已浮现出这样的印象: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板书:认真、平和)
二、学习“邀请做客”:
过渡:15岁那年暑假的一天,叶老先生邀请作者去他家做客。他有幸见到了这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这次会面,叶老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划出相关句子。
1、交流汇报: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1)引导:同学们,好好读读这句话,你能成为作者的知音,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吗?(2)引导:怎样的两个人会在一起融洽地交谈?
(3)引导:“心融化”了是什么意思?(内心深受感动)为什么作者的“心”会融化呢?
(师板书:亲切、质朴)
2、补充资料,拓展文本
(1)同学们,叶老对“我”包含着怎样的期待呢?请你看课文插图,联系课文展开合理想象,来猜想一下叶老先生会对作者说哪些期待的话。
(2)引读叶老期望的话:
“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
“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
三、感悟“借景抒情”:
(一)尝试命题,引导质疑:
1、回顾要点:同学们,学了课文,我们明白了写了这样两件事——
(结合板书,学生回答:修改/邀请做客)
2、尝试命题:如果让你来给取个题目,你会取什么呢?
3、引导质疑:原文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课文主要是写叶老批改“我”的作文和“我”到叶老家做客的事,那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
(二)学习写景片段: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
(1)看,这就是爬山虎。看到这满墙一大片绿绿的爬山虎,你有什么感受?
(2)我们学过叶圣陶写的《爬山虎的脚》,描写的就是叶老自家院落里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大家背诵几句。
(3)肖复兴又是怎样来描写那一墙爬山虎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
2、品味两句话:
句1: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句2: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3、感悟“非凡”(出示句子): 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1)理解“意义非凡”:如果在作者15岁那年,没发生这两件事,你认为作者的人生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要点归纳:是叶老先生改变了肖复兴的命运,引领他走上了辉煌的人生之路。)
(2)补充资料,感受“非凡”:让我们来看看,那个夏天以后肖复兴的文学之路吧。
4、理解题意:
(1)至此,我想同学们一定已经明白,课文就是要借这绿绿的、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爬山虎(师指题)来赞叶老——(师指板书,生齐读:“认真、平和,亲切、质朴”“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
(2)美的景色与美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这时,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蕴含了更深的含义。
出示最后两句话,生齐读:
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3)解读“绿”:指名读题
这句话又蕴涵着什么深刻含义吗?请同学们自由谈谈自己的理解。
四、深化文本:
1、补充资料:
教师讲述:叶老就是这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他老人家不仅仅只关心过肖复兴,他还热情关怀许许多多的文学青年,通过书信,通过娓娓的言谈,以他创办的的刊物,影响、发现、培养了如茅盾、丁玲等一批中国现代文学界的巨人。因此,他老人家被誉为“文坛伯乐”、“感动中国的作家”。
2、写话:面对这位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老人,我们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
3、阅读积累:
推荐阅读:《我教儿子学作文》(肖复兴著)。
爬山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段落的自主感悟和个性解读,了解叶老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
2、通过比较诵读,感受课文通过爬山虎的描写所反映的作者不同的心情,初步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链接作者的文学之路,品味重点句子和课题的深刻内涵,感受课文表达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4、补充阅读,初步学习读懂借景抒情的段落。
【教学理念】
学生的阅读是一种自主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对话活动中,提供必要的语言依托和补充材料,给学生搭建起自主阅读的脚手架,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层解读文本,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获得语言的发展和精神成长的营养。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诵读,初读课文
1、四十多年前,著名作家叶圣陶曾在《爬山虎的脚》中描写过自家院落里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本册课文第6课),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大家背诵几句。
2、揭题,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些什么。
3、交流初读感受,梳理课文中的人与事。
二、多层解读,深悟课文
叶老帮“我”修改作文以及那天下午的谈话,使我对叶老的做事与为人有了一些了解。
1、自主读悟,表层解读:
默读课文,联系课文中语句具体说说你的感受。
出示: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 )。他跟我的谈话,让我( )。
(引导学生联系文中几处具体描写读懂“认真、平和、质朴”等。)
2、资料帮助,个性解读:
一个初中生,习作得到了大作家的修改,并受邀到作家家做客,请你也像作者一样从这修改中、交谈中去感受一番,你从中有什么感受与收获。
出示文后补充的“资料袋”材料──被修改的作文稿子,补充阅读原文中对谈话内容的记叙。
(附: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之类。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他又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
3、难点感悟,诗意解读:
⑴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他的批改却如“春风拂面”;我受邀做客,他的话语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看着这两个词语,让你想起了哪些诗句,哪些景象?
(交流点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风拂面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看着这样的修改,仅仅是脸上的感觉吗?冬天的冰融化后,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变成淙淙的春水。那么,我小小的心融化了,让你想到了什么?)
⑵ 指导有感情朗读,引读课文中直接抒发作者感受的句子。
4、比较阅读,写法解读:
课文在第二件事的记叙中两次描写了院中那一墙爬山虎,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呢?
⑴ 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读一读。去掉这些描写是否通顺?有何不同?
⑵ 联系作者两次看到爬山虎时的心情,想想两次对爬山虎的描写有什么不一样?
⑶ 作者借景抒情,那一片绿里跳跃着、闪烁着他的那份高兴,那份激动,一份沉甸甸的收获,一种难以表达的憧憬。让我们用心去体会,去诵读。
(师生合作,有感情配乐诵读。)
三、悟读课题,升华情感
1、补充阅读,感受“非凡”:
叶老的批改,如春风拂面,叶老的话语,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心里充满无限的憧憬与期待。那15岁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让我们看看肖复兴的文学之路吧。你对这“意义非凡”是否有更多的理解。(附:肖复兴,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80余部。近著有《音乐笔记》、《日子的'回忆》、《纸的生命》、《父亲手记》、《总有一处让你感动》等。曾获全国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多种,《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向往奥运》、《荔枝》、《银色的心愿》、《寻找贝多芬》等篇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2、深情回忆,诵读课题:
⑴ 课文结尾写道,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你现在知道为什么总是那么绿着?是仅仅在眼前吗?
⑵ 1988年,著名作家叶圣陶逝世。1992年,时年45岁的肖复兴提笔写下这篇文章,回忆发生于30年前少年时代的故事。同学们,在肖复兴心里,忘不了的是什么?
(联系全文抒发情感。)
忘不了( ),忘不了( ),忘不了( )!
⑶ 师恩难忘这是所有学生的心声。多年过去了,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叶老曾经写过的爬山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生命中。那一份情浓缩成一声深情的感激,浓缩成一份永远抹不去的回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带着感情读课题)。
四、读物推荐,课外拓展
同学们,有许多作家都写过感激、怀念老师的作品,著名诗人舒婷也用相似的命题描写发生在中学时代的故事,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这里呈现的只是文章的结尾,如果有兴趣,就请同学们课外去阅读这一篇《在那颗星子下》。
……
还是那条林荫道,老师纤细的手沉甸甸地搁在我瘦小的肩上。她送我到公园那个拐弯处,我不禁回头深深望了她一眼。星子正从她的身后川流成为夜空。最后她自己也成为一颗最亮的星星,在我记忆的银河中,我的老师。
爬山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反复读课文,结合挂图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师准备(包括媒体):准备教学挂图,将读文与看图结合起来。
学生准备:做好预习:
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提出质疑
教学过程
一、自读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找出描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2、检查反馈:
(1)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收获?
(2)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脚的?
脚的样子、脚的形状、脚的颜色
(3)提问:你平时注意过爬山虎有脚吗?那么作者是怎么知道的?这一段哪一个词语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想看一下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吗?
(4)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快快学习第四自然段。
3、学生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要求分组学习第四自然段,比一比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哪一些学生学得更快、更好。
(1)找出写爬山虎爬的句子来;(2)找出表示爬的动词;(3)自己试着演示爬的过程。
4、检查提问: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什么?
(1)指名演示爬,问: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你们想知道爬山虎究竟是怎么爬的吗?
(2)学生找出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读一读。
(3)提问:爬山虎是不是只往上爬?你是怎么知道的?
(4)小结: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往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看”。
过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怎么样呢?
5、学生自学第五自然段。
【学法指导】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
6、检查反馈:
(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从“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了灰色”知道脚与墙有着密切的关系。
(2)提问: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
第一自然段。
(3)总结提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7、试背2、3、4自然段。
二、拓展迁移运用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样子:像……像……
颜色:嫩红
触——巴——拉、贴
作业布置
必做【同步达标】:
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抄下来。
选做【创造实践】:
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援植物,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爬山教案 篇6
一、回忆导入
1、读词:请同学们轮读上节课的词语。每生读一个词。
2、回忆上节课内容: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第二段,我们来试着背诵第二段,不会背的可以看书读。
3、回忆大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大问题。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生读)
4、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爬山虎叶的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和是怎样爬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上节课圈画的有关脚的特点和怎样爬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二、品词析句,解决问题。
一)、学习脚的特点。
师导语:好,下面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板书脚)谁来告诉我们,你划了哪一段的哪一句,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特点?
1、学生汇报
1)、我画的是第三段的第三句“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写出了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是茎上。(板书茎上)
师导语:是的。还有吗?
2)、我画的第三段第四句“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板书细丝)
师导语:啊,原来爬山虎的脚是六七根细丝,长在茎上叶柄的反面。还有吗?
3)、我画的是第三段的第五句“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写出了脚的颜色。 导语:嗯,脚的颜色也是嫩红的。
2、点拨写法
1)、教师出示对比阅读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细丝,颜色也是嫩红的。)同学们看老师这里也有一段描写,对比刚才我们学习的书上的第三第四第五句,哪个好,好在哪?
2)、学生说写法上的好处:第四句写出了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还写出了像蜗牛的触角。很具体,很生动。
教师点拨:是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叶圣陶爷爷非常善于细心观察,不仅如此,他还善于运用了生动具体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的.,这种写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板书具体)
3、指导朗读背诵。
1)、出示图画:同学们看图,你认为爬山虎的脚怎么样?(学生说感觉怎么样。)那你就朗读一下这三句,表达一下吧。(三个学生读)
2)指导背诵:现在,你已经知道爬山虎脚的特点了吗?看着图片给你的同桌介绍一下。
3)、不看图会说吗?大家齐说。
导语:这就是爬山虎的脚。那他是怎样爬的?我们接着来学习。(板书爬)
二)、学习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导语:谁来给我们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1、找学生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认真听一听,我们来初步了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请学生再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找出能够表现爬的过程的词语,再体会一下爬的过程。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触、巴、弯、拉、紧贴、爬。
4、演示爬的过程:同学们看这些动词,再拿出事先老师给你们的图纸,跟老师一起来把这
几个动词表示的动作画出来。
1)、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2)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3)学生说,老师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正是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往上爬,所以他的叶子很均匀,没有重叠的。着也体现了爬山虎的聪明,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5、理解动词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动词,他们的顺序能互换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讲解: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墙上了吧是因为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运用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学习最后一段:爬山虎的脚还有哪些特点呢?谁来告诉我们,没触着墙的脚怎么样了?(萎了)触着墙的呢?(变成灰色,牢固地巴住墙。)
师指板书点拨:通过刚才学习第四段爬山虎爬的过程,第五段脚的变化,你知道,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三、归纳概括
导语:同学们看着板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和怎样爬的。
2、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
3、按顺序表达。(引导学生看黑板写叶的部分写脚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的)。
4、仔细观察,继续观察的方法。(问:知道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和爬的过程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靠的是仔细观察)仅仅是一时的观察吗?
5、学生抄写表达方法。
6、读“阅读链接”,体会观察,记录的好处。
师点拨: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连续的主要手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这样,我们会终生受益的。
四、巩固应用。
提出练笔要求:我们已经知道爬山虎的特点了,你能不能用第一人称写一下“爬山虎的自述”?我们可以这样的顺序写:我的名字叫爬山虎,我长在??。我的叶子的特点是??。我的脚的特点是??。我爬的时候,脚先??,然后??,最后??。
为了节省时间,每一个小组写一处。分别找各小组汇报。
五、拓展创新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回家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做记录。也可以让妈妈帮忙泡豆子,看看他们有什么变化。
板书设计
6 爬山虎的脚
叶 嫩红—嫩绿 新鲜 准确
生动
朝下均匀无叠无隙 具体 波纹 好看
脚 茎上 叶柄反面 按顺序 细丝
嫩红
爬巴、弯、拉、紧贴、爬仔细观察, 连续观察
第五篇:爬山说说优秀
爬山说说优秀
1、山不在高,有爱则名。
2、我们一路上兴致勃勃地参观,当夕阳西下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3、挑战新高,献礼中华。
4、天气越来越好,昨天下午溜出去爬山,阳光好极了。
5、爬山观景,换一种心情。
6、登山,调节生活节奏、放松疲惫心情,蛮好!
7、呼吸新鲜的空气,强健我们的身体。
8、遥望似河山,低头踏龙脉。爬山望天阔,俯首看九霄。
9、情系华诞挑红绫,梦回宁金绽青锋。
10、这么好的阳光,明天周末有去爬山的小伙伴嘛?
11、先登山者为君,后登山者为臣。君臣有别;先入道者为先生;后入道者为后生。师生有别。
12、上午好呀大家!阳光明媚的周六!想出去玩,想吃很多的好吃的,想爬山了!但是,还是不太敢。
13、山路漆黑一片,我带上耳机放出比较舒缓的音乐,缓缓往山下走去。
14、的确,爬山可以放松紧张的心情,让劳累的大脑得到解放。放步石阶之上,浏览山情诗画,放飞心情,感受到是生活的多彩。珍惜现在,珍惜所有,让心灵放开,把脚步放大,多姿多彩的生活自然会永远同你结伴而行。
15、这几天灿烂的阳光好想去游泳,好想去爬山,好想去植物园好想去健身步道我的旅游年卡,去年底激活开始,就没用过
16、一切为了健康,我登山我健康,我登山我快。
17、登山看风景,多么赏心悦目的乐事。
18、人生就有如登山一样,登顶固然重要,但你又何尝不慢下来,好好的看看沿途的风景,停下脚步休息一下。
19、这是一座少有人登的山,山路羊肠,埋没在浓荫中,拨草寻路,蜿蜒而去,循着叮叮咚咚的流水声,我来到了神童泉边,泉水自山岩基部流出,无论春夏秋冬,旱涝交替,她总是流淌的悠悠闲闲,自自在在,水流旱天不减,涝天不涨。挥汗劳作的农夫,探幽寻奇的游子,来到这里,掬一抔清冽冽的泉水入口,滋润心田,神童羽化仙去,泉水流出了一个永恒,都说山是刚毅的,而山无水则少了灵性,这泉水恰恰是神童山的眼睛。
20、阳光明媚,爬山晒太阳
21、那天雨,可是我们在一起,一起去上学;那年雪,可是我们在一起,一起跑步、散步,直至满身雪花,状似雪人;那天雪后,我们一起爬山,摇落满树雪花,像雪又下--迎着灿烂的阳光那天雨,可是我们在一起,在一起上学;今天雨,可是身边没有你,多希望还能跟你在一起
2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3、太阳正在努力地蹦蹦跳跳,要从地平线那边探出头来看一看。睡不着的话,觉得冷的话,我们裹上被子看太阳爬山吧。第一缕阳光一定是暖的。你要感受到喔!
24、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和妈妈一起去爬山在妈妈那里混吃混喝混玩,满足!
25、夏日里爬爬山,感受生活的宁静。
26、窗外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今天的阳光也很温柔。要是往日,我会在下午去爬山,晒晒太阳。
27、从此以后此后,你向南我往北,山水不相逢,四海皆无你。
28、好久没有爬山了阳光很暖简单的快乐
29、春天想在阳台种满花花草草,想去泉城公园遛弯拍照,想在阳光下keep,想去爬山看海,是该维持现有的生活秩序,平淡缓慢,还是打破重新开始?迎接挑战。我珍惜今天拥有的一切,也想去探索明天的未知。好难。
30、今天的阳光有些温暖,春暖花开的日子出去爬山感觉也很好!
31、登高望远心情美,爬山观赏景色新。
32、好好的阳光,想去南滨路,想去爬山,想去中央公园。
33、悲莫悲兮生别离,登山临水送将归。武昌无限新栽柳,不见杨花扑面飞。
34、爬山,放松心情,带你一起去享受大自然!
35、今日阳光依旧,爬山锻炼身体!
36、爬山是很累,但是心情会变得舒畅。
37、共登宁金险,同献华诞情。
38、你在爬山看风景,我在爬山看人生。
39、周末,阳光明媚,我们夫妻俩就找没有人的山去爬山,踏青,长久没有与大自然亲近,感觉空气特别清新,视野开阔,忍不住大喊大叫,我来了。我折了一些枝条,插在花瓶上。采摘了一些紫云英,晚饭就是紫云英炒粉干,美味极了。
40、爬山游记,累的是身体,愉悦的是灵魂。
41、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益足。
42、忠厚仁义在,浩气荡河山。
43、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44、天气很好,阳光很暖不能爬山,就看书吧!
45、我的愉快阳光很好,和爸妈出去爬山,一起吃午饭。回来之后和妈妈一起给噗噗剃毛洗澡,我噗今天特别乖,越来越乖了,可爱可爱可爱。静静地靠在我身上的时候觉得好温暖。
46、登山望海,海纳百川。
47、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48、昨天是礼拜天,我和他还有他的同事一起去爬山了。因为好久没有锻炼了爬到山顶真是好累呀,站在山顶上看山底的风景,近外楼台,远山烟水天涯边。
49、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0、这样的天气适合爬山,累了,就在山腰的树下躺着,看会书,有阳光照下来的金黄色斑驳,却不会热。在山顶,看风穿过树林,把树叶染成渐变的绿和黄。额头上渗出薄薄的一层汗,风一吹,凉凉的。如此才能真切的感受季节的变幻,迎来送往,仿佛从未错过些什么。
51、想趁春天阳光刚好,去拥抱一大片油菜花。想去爬山,站到高处吹风。
52、站在山顶,极目远望,小城的风貌尽收眼底,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晃动的人影若隐若现。远处,山峰逶迤,白云缭绕,朦朦胧胧,给人无限的遐想。田间阡陌纵横,河塘碧水荡漾。
53、阳光是真滴好,可惜不能去爬山!
54、周六,难得阳光明媚的好天气,问你是去游乐场还是去爬山,你说游乐场,我们你为啥不去爬山呢,你说:你看我才这么小,我才爬不动呢。又是一个不爱运动的小家伙,千万别学你爸
55、愿你一生有山可靠,有树可栖。与心爱之人,春赏花,夏纳凉。秋登山,冬扫雪。
56、爬山看风景,处处好风光,此处宜散心。
57、山外青山万里春,夕阳远去草木深。
58、阳光正好,期待可以爬山的那天。
59、善于爬山的人从不怕山有多高,路有多险,向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进,不犹豫,不气馁、不退缩。虽知高处不胜寒,却偏要在风寒之中寻伟岸。心里怀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即使再高再陡的山也阻挡不了他前进的步迈。而对于那些不善于登山的人来说,他们不知道无限风光在山巅,更不懂得伫立在云端一览众山小的壮观。
6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1、爬山,为着人生里最真的心情。
62、高山巍峨拔地起,绿水长流天上来。登顶俯瞰全是景,一览无余皆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