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沁园春教案
1.沁园春·雪(毛泽东)
写于1936.2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1.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2.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背诵有关描写“雪”的古诗词名句。
二、1.毛泽东亲笔手书的《沁园春
雪》
2.解题:本文体裁是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3.背景资料: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面对祖国壮丽山河,他意气风发,一气呵成写下这首不朽名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去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诗人柳亚子向毛泽东“索句”,毛泽东就赠以《沁园春·雪》。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整个重庆山城都轰动了。蒋介石气急败坏,要求他的御用文人日夜埋头写作以写出一首在气势上和意境上胜过这首词的词。然而,那些御用文人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也没有写出来……
三、听读朗诵,感知课文
四、学习字词:沁园春
莽莽
素裹
妖娆
稍逊
分外
成吉思汗
数风流人物
五、整体阅读
1、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上片:描写北国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词的下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下片:纵论历代英雄;歌颂当今英雄,表达了作者作为人民革命领袖的自信。
六、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北国赏雪的豪迈情怀。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因为“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5.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6.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怎样理解“折腰”?“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他们都长于武功,短于文治。
7、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它领起哪些句子?——惜 ——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 ①“惜”中含褒:肯定他们都是中华豪杰。②“惜”中带批:批评他们短于文治。
③“惜”中露信:自信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必将胜过人。
8、谁是真正的英雄?——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
9、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10.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11.小结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12、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七、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见注释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八、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 应具备哪些素质?
九、作业。抄写并背诵默写这首词。[补充资料]
〔顿失滔滔〕这里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ào饶)〕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汉武〕秦始皇嬴(yíng盈)政(前二五九——前二一○),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帝刘彻(前一五六——前八七),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五九九——**九),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yìn印)(九二七——九七六),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后以“天骄”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
〔成吉思汗(hán寒)〕元太祖铁木真(一一六二——一二二七)在一二○六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思是“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来蒙古在一二七一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推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附:板书设计:
过渡英雄折腰江山多娇抒情冰封(静态)千里北国风光(总写)概括概括雪飘(动态)万里长城:惟余莽莽上阕写北方壮丽的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登高望远(具体写)大河:顿失滔滔群山:银蛇舞高原:蜡象驰静态具体动态晴日景象(想象)红装素裹交相辉映想象之景分外妖娆艳丽多姿 秦始皇略输文采下阕评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汉武帝评古惜…否定唐太宗稍逊风骚宋太祖成吉思汗封建帝王(议论)只识射雕风流人物颂今还看今朝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抒情,议论)
第二篇:沁园春教案
《沁园春·长沙》
昭通学院
10级生物技术毛家刚
【年代】:现当代
【作者】:毛泽东
【作品】:沁园春
【内容】:长沙(1925)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能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理解诗词的表现方法,把握词作的主旨。
3.能背诵这两首词,并能积累毛泽东诗词中的相关名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花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看来,每一个词牌名后面要么藏着动人的故事,要么就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研究《浣溪纱》和《雨霖铃》两个词牌的来历。“长沙”是题目。
二、诗歌的分类
1.按时间年代划分: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
①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律诗绝句,又称“格律诗”)、词和曲(属于格律诗)
古体诗:除律诗、绝句、词、曲以外的所有诗作。如四言诗、乐府诗、文人五言诗、古风、杂言诗等(〈诗经〉〈楚辞〉、李白〈侠客行〉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近体诗:即律诗、绝句,又称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的。起源于南北朝,定型并盛行于唐代。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又叫词调。一种词牌有一定的格律,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作者按照这种规格去填做,叫做“填词”。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沁园春》属于长调,分上下两阕,也叫双调。词牌起初一般是题目,后来仅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于是作者另标题目“长沙”。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②现代诗歌——包括现代白话诗(新诗)和用旧体格律写的诗(如《七律·长征》〔沁园春〕《雪》等)。
2.按表现手法划分: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3.按内容划分:
①咏物诗 ②送别诗和怀人诗③ 咏史诗(讽喻诗)④写景诗⑤ 闺怨诗(思妇诗)⑥ 即兴诗 ⑦ 边塞诗 ⑧爱情诗等。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写作背景:(关键词: “五卅运动”、长沙)
①“五卅运动”: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因为一九二五年五月上海工人反英反日大罢工而爆发了。五月十五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了共产党员工人顾正红。五月三十日上海工人和学生在上海租界举行了援助纱厂工人的示威游行。上海租界英国巡捕在南京路枪杀了大批的游行示威的工人、学生,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激。在以后数日,上海工人、学生和市民,继续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枪杀中国人的示威游行,并继续遭受了英、美和日本巡捕的枪杀。全上海的工人举行了总罢工,学生举行了总罢课,商人举行了总罢市。五卅运动发动以后,迅速地扩展到全国各地,形成全国规模的反帝斗争。各城市的工人、学生和市民,都举行反帝示威和罢工、罢课、罢市,并发动了一个全国的(包括农村在内的)群众性的抵制英货、日货运动。这些斗争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是香港、广州工人的大罢工——“省港大罢工”。由于当时在广东的革命政府支持了罢工工人和人民的反帝斗争,所以“省港大罢工”一直坚持了十六个月之久。
②长沙:长沙是毛泽东直接领导湖南的农民运动,建立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的地点。
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毛主席面对绚丽秋景,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回忆往昔岁月,怀着极大的革命激情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词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游览岳麓山和水陆洲(橘子洲)时的感触和学生时代的回忆,抒写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对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
1.朗诵
示范朗诵。正音。(放录音)
注意读准字音: 舸gě 怅chàng
寥liáo
廓kuò
遒qiú
遏è
2.请同学朗读
1、句意赏析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3.古人悲秋之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4.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小结上片: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5.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峰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这里,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6.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7.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小结下片: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① 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②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
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
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
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第三篇:沁园春教案
内 江 师 范 学 院
教 案
课 题:沁园春·长沙 院 系:文学与新闻传播 专 业:汉语言文学 班 级:2011级 2班 姓 名:魏 山 学 号:20110141067
2014年 6 月
教学重点:
教学的重点:要体味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而意境和情感往往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因此准确的理解诗歌的意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了解此篇课文中高度概括、含蓄、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学会“炼字、炼意”。教学过程 :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解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并重点分析了词的上阕,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这首词。(板书课题)在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课文之前,我想请一位同学起来回顾一下“什么是词?”(点生回答后引出ppt 学生齐读并注意括号里的内容)大家一起朗读,词也是一种诗的别体„„ 二 回顾课文
(1)好的,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3页,知其文就要知其人(引出ppt作者介绍)大家都知道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是我国伟大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但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下面由我来为大家朗诵由这位不平凡的人物所作出的词,再次感受本词的感情基调并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生字词。(并引出ppt生字词的内容)
(2)听完老师的朗诵 请大家带着上节课我们留下的问题分小组朗诵回顾词上阕的内容(引出ppt上的三个问题)
A 上阕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关键词统领了那些意象?概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 上阕的关键词是“看” 看字一共统领了八句话 作者独立寒秋“看”到的景象分别包括了(引出ppt并板书)山上的林 江中的船 天空的鹰 水底的鱼 这些鲜活的意象共同组成了一幅雄伟壮阔的湘江秋景图
山上—林
独立——“看”→江中—船
天空—鹰
水底—鱼
↓
写景
B “鹰击长空“为什么要用“击”而不是“飞”?
“击”透出猛、劲,而“飞” 不能。并且一个击字更能凸显出作者当时的决心和毅力
C “翔”字本指鸟儿不扇动翅膀的飞行,用在这里是不是错误的?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上阕的大意:在寒秋的季节,独立在橘子洲头目送着湘江的汩汩北流。
看万座山一层层的树林都经霜打染成了红色;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里矫健有力地飞,鱼儿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
三 深入学习
(1)解决完上节课留下的疑问,我们接着来学习词的下阕内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4页,齐读词的下阕(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一句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携来:挽手领来。侣:同伴。峥嵘岁月: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宋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岁月惊峥嵘。”皆为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同志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则有特殊义。稠:多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这里,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3)在往昔的峥嵘岁月里作者又做了什么发生了些什么了,由这个“忆”字我们来看作者由看景怎样到抒情的(引出ppt板书“忆”字)
(4)点生朗读“恰同学少年„„” 听完这位同学的朗读大家能感受到这是怎样的一群少年呢?(风华正茂 意气风发„„)
这一句的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这一群少年他们指点江山板书(论国事)他们激扬文字(写文章)他们更是视军阀官僚为粪土(蔑权贵)
论国事
→
“忆”→写文章
蔑贵权
击中流
↓
抒情
(5)“曾记否„„”我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试着理解最后这一句话(点生翻译)
曾记否?此三字引出下二句,即“记否”的具体内容。中流:此指湘江江心。江河中央往往水深流急。
击水:毛泽东同志1958年12月21日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版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批注道:“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游泳时掀起的波浪遏止住了江中快速行驶着的船舶。
四 对比学习
本词的上阕记今游重在写景,景中有情;下阕记往事重在抒情,情中见景。同学们请回忆我们初中学过的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词也是由毛泽东所作的《沁园春·雪》来分析比较两首词的异同。(引出ppt学生齐读)
点生回答两首词的异同(引出ppt详细解读异同)
相同:
1、形式相同,词牌名相同,都是情景交融,上阕重写景,下阕重抒情。写景动静、远近、虚实结合。
2、意境都比较壮阔雄伟,都运用对比,夸张的描写手法,上下阕都有关键词统领。
3、都表达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责任感和远大抱负。
不同:
1、历史背景不同,前者为1925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所作,后者是1936年万里长征结束这一年所作。
2、从表达方式来看,前者重叙述抒情,后者重议论抒情
3、从内容上来看,前者情感表达方式比较含蓄,以设问的形式提出,以反问的方式回答,后者表达自信而坚定。
五 整体感知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们再次带有感情的朗读这首《沁园春·长沙》充分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所要表达的意境(学生齐读)
六 作业布置
同学们朗读得非常有感情,但还需课后自己在下点功夫去感受体会整首词,下面老师为大家布置了两个课后作业,希望大家能认真完成。
1、反复朗读并背诵本篇课文
2、课后搜索欣赏关于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以及其书法作品并与同学交流体会感受
第四篇:沁园春教案原创(精选)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词的朗诵方法;
2、诗词意象的感悟与解读;
3、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背诵和积累;
2、理解探究;
3、拓展升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和学习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积极的博大情怀,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
2、增强学生语文素养。
3、领略祖国壮丽山河的景色 教学重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教学难点:意象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创设情景。
“品读名人,品位我们的人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位名人,那么这位名人是谁呢?下面请听一下我对他的介绍:
①他是古今中外100位名人中的一位;
②在世界十大著名军事家中,中国有两位,他占一席,还有一位是2500多年前的孙子。
③巴基斯坦总理本·布托说:像他这样的人物,在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里只能产生一位„„毫无疑问,他是巨人中的巨人。
④白求恩说:这是一个盖世英才,他一定会改变这个世界。
⑤当年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和诗人。同学们说:这个人是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他的词《沁园春·长沙》,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个伟人当年的情怀吧。
二、品读诗词篇。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并注意纠正字音。点评:读得不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2、全班齐读,读准字音和读出节奏。
3、投影朗读的节奏快慢变化,听录音朗诵。重点指导学生注意几个词:立、看、问、忆、恰。
4、教师配乐范读。
过渡:本人的朗诵对比朗诵家的当然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也还得跟同学们一样继续来学习这篇诗词。要真正要声情并茂的读出此词,我们就必须进一步理解诗词内容及诗人的感情。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这首诗词。
二、鉴赏诗词中的意象。
1、走进毛泽东
过渡:打开课本26页,课文注解②只是告诉我们诗词写作的地点和大致时间,那么此诗词毛泽东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的呢?——看屏幕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
2、所写之景为何物?
过渡:有言“知人论世”我们了解了毛泽东这首诗词的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鉴赏此词。
现在大家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游人,在一个深秋的季节里,立于橘子洲头,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望着重峦叠嶂的山峰,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那么,毛泽东立于橘子洲头他又看到了哪些景物?(点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明确:群山、层林、江水、行船、雄鹰、游鱼
3、思考——讨论——探究:本词意象的特点是什么,可以感受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中那些字词可体现?
过渡:在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会借助事物寄托情感,这些事物就叫做意象。比如:我们上节课学习的《雨巷》丁香花,因为形状像结,所以诗词中丁香往往表达的是愁心;杨柳,柳与留谐音,表达离别之情;梧桐,特点是落叶早,显得凋零,常用来寄托凄凉、哀伤的情感。
那么,诗词所写的秋景有什么特点?这些秋景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中那些字词可体现? 提示思考:分析诗词情感要结合全诗词和背景资料 请同学们先思考然后学习小组讨论,并请作好记录。小组发言,师生共同明确: 色彩绚丽多姿、生机勃勃、宏伟阔大 抒发诗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奋发有为、以天下为己任、激流勇进的英雄气慨,表达了诗人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点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面对大千世界,作者思绪万端,询问苍天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如“万”字写出山之多,“遍”字写出“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林木垂迭,“染”字写出岳麓山枫林的壮美,“漫”字写出江水满盈之态,“透”字则极尽碧水清澈之色;一个“争”字道尽大江之上的热闹,一个“击”字活现出苍鹰击空的雄姿,一个“翔”字描写出游鱼自如轻捷的神态。一字传神,妙语连珠,体现出诗人非凡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①层林尽染:用拟人手法,活化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写出秋色之深浓。(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②百舸争流: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③鹰击长空: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刘禹锡《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排”也有这种作用)④鱼翔浅底:“漫江碧透” 一句突出了湘江水的清澈,“鱼翔浅底”之“浅”可理解为江水清澈见底,一望而可见之,故曰“浅”,全句可理解为:天空中的景象映射在清澈的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儿游在水中,也仿佛游在空中,故一个“翔”字,便写活了这一景象,开拓了一种新的审美想象空间,鱼儿既是在水中游,又是在空中翔。(柳宗元《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语句描述:远山层峦迭嶂,层层枫林被秋霜染得火红;江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千帆竞发,往来船只你追我赶;雄鹰敏捷脚尖,奋力冲向万里长空;鱼儿轻快自如,在清澈明净的水中游弋。
情感引导:豪壮、欣喜、忧思、自信、豪迈
小结: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整首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家国命运的关怀,表现了他藐视困难、敢于斗争、坚信革命必定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升华篇——诗言志(品味诗人高远阔大情怀)
1、“自古英雄出少年”专家对50位名人做过研究,发现他们中90%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如岳飞“精忠报国”,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此篇被人称为毛泽东的“长沙志”。
其实,早在1910年,毛泽东才16岁的时候,就曾在父亲帐簿上留下了这样的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之所以能在大风大浪中掘起,之所以能成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成为一代伟人,跟他少年时就胸怀祖国,有理想、有抱负是分不开的。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是有志于考上理想的大学,其实也就是有理想的表现。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算成功的路上满是坎坷,他也会风雨兼程,朝着目标,就勇往直前。
2、带着诗人的豪情壮志,全班朗读这首词,五、品位别样的秋 过渡:在毛泽东的诗词里我们感受到了秋天那勃勃的生机和诗人博大的情怀,那么在我们初中所学的诗歌里面,诗人笔下的秋又是怎么样的呢?
请同学们展示一下所收集的有关写秋的诗句。并能简要说出该诗句的特点。附录: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唐·白居易《琵琶行》)
2、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燕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4、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5、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6、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登高》
7、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 《红楼梦》
8、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唐)贾岛
9、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10、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1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12、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点拨:所选秋景有寒冷、荒凉、衰落、寂寥等特点,寄托悲伤凄凉的思想感情,如羁旅思乡、送别孤苦等思想感情。
有言道,我手写我心,其实秋天的景色并无两样,因为毛泽东作为一个革命的实践者,具有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胸怀,所看到的秋景的感受一扫纤弱文人笔下寂寥悲凉之气,是那么蓬勃富有朝气。通过比较学习,我们更深层次理解了毛泽东诗词的韵味已经他别样的人生。
六、心灵撞击,感情共鸣——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七、作业:
1、背诵默写本诗词。
2、鉴赏自己喜欢的诗句,并做到积累本上。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人文性)知识能力: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工具性)过程与方法:通过知人论事、反复吟咏体会感情。教学重点: 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教法学法
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抓住关键词句去分析诗歌的意境。联想想像、协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完成。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送别》歌曲导入
刚才我们听的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歌曲《送别》,有哪位同学为我我们唱一下?
2、全班齐读诗歌,注意正字音。
点评:唱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关送别题材的诗歌。全班齐读,注意正字音。
3、教师配乐吟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
点评:在诗歌当中,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幻想自己驾一叶扁舟,荡舟康河,在满天星辉下,寻找自己灿烂绚丽的梦,诗人的快乐情绪达到了极点。
二、鉴赏诗歌
1、走进作者(3分钟)的确,康桥是徐志摩魂梦牵绕的地方,《再别康桥》可以说是一次寻梦之旅。那么诗人在康桥要寻的是什么呢?让我们先走进作者,了解诗歌写作背景。看屏幕——
资料1: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修听课。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熏陶及欧美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剑桥大学很美,古典建筑群,蓝天碧海,鸟语花香,田野里点缀着农舍,一条康河贯穿其中。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
资料2:1920年,已婚的徐志摩在剑桥大学邂逅了美丽少女林徽因。两人在此相恋相处一年多。徐志摩徘徊在婚姻与爱情之间,内心无限痛苦。这段感情最终无疾而终。1928年秋,理想与爱情屡受挫折的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百感交集,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传世名篇。
可以这么说,康河承载着诗人对“爱、美、自由”的追求,是诗人毕生都难以忘怀的梦。
2、品味意象。(25——29分钟)
(1)、紧扣着“寻梦”,诗人写了康桥哪些如梦似幻的美景? 提示:金柳、青荇、潭水、星辉。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方法指导:抓住关键词赏析、边朗读边想像。学生自由朗读后组内交流。
3、教师点拨:学生体会不深时要引导学生朗读体会。金柳:姿态娇柔、可爱,也传达出诗人的欢喜与依恋之情。
将柳树比喻成“新娘”,让人想见她千娇百媚的姿态以及她那婷婷的艳影在夕阳与河水的映衬下闪烁着的迷 人的色彩!
拓展:
康河两岸长有许多树,不独有柳,作者为什么只选取柳来描绘?
柳,是古今诗文中常见的吟咏对象。汉语语音,“柳”与“留”谐音,同时柳以其柔长的枝条,唤起并契合了离人的缠绵情意,所以古代诗词常用“柳”这一意象诉离别之意,表相思之情。《诗经·采薇》咏柳表离别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学生已学习过的诗句:“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青荇:使用拟人手法,表达了油油青草的柔美,多情可爱。传达对康河永久的眷恋情怀,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
“招摇”写出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摇荡(随风摆动、翩翩起舞),惬意平静的姿态;同时“招摇”又使用拟人的手法,有招手的意思,有人的情意,仿佛在欢迎诗人的到来。“ 甘心 ”,表达诗人对康河永久的眷恋情怀,愿意永远留在康河。
潭水:
清幽绚烂、五彩斑斓。抒写沉醉、留恋之情。
李白的诗《赠汪伦》中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深深的潭水沉淀着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彩虹”虽美,但转瞬即逝,梦亦如此。这更增添了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和消失了的梦无法追求的惆怅。教师小结:
诗以康河为背景,写了金柳、青荇、潭水、星辉等清新、明丽、宁静的自然风光,可以说,康河的一景一物都承载着诗人美好的追求与回忆。
4、感受意境。(5分钟)
诗人为什么要选择以“轻轻的”、“悄悄的”方式告别再别自己魂梦牵绕的康桥?
学生自由发言,本题开放性较强,学生言之成理即可,旨在体会其幽静宁谧、优美哀婉的意境。(1)、生怕打扰了康桥的静谧,美丽。
诗以“轻轻的”“悄悄的”营造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境界,让人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脚尖像一股清风一样地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生怕打扰了康桥的静谧,美丽。
(2)、生怕打碎美好的梦。
作者曾经的梦想,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情都留在这里,留在他做梦的地方,细细封存起来,再也不去打扰,再也不去触碰。
归结:描幽静宁谧之景,状依恋难舍之情。
三、小组朗读,注意把握情感。
四、学生个人配乐朗读。
五、作业
试与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例: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这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莎扬娜拉
六、板书设计
梦 爱、美、自由
幽 美、哀婉
第五篇:沁园春教案
一、导语:
古今往来,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大雪,大家能背几句吗?
“北风巻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祖咏《终南望余雪》中的“终南阴岭秀,雪尽马蹄轻。” 卢纶《塞下曲》“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郊,雨雪纷纷连大漠。”
毛泽东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但这是作为一个革命领袖的名字为大家所熟悉的。其实,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他的诗词造诣,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词《沁园春·雪》。
背景介绍: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红军准备渡河东征,2月初,毛泽东在黄河边视察地形时,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展望革命灿烂前景,激情满怀,写下此词。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在 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二、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1976),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韶山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还是一位史学家,诗人,书法家。三|、毛泽东的诗词名句: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为女兵题照》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菩萨蛮•大柏地 》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 •长沙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四、欣赏:毛主席亲笔书写《沁园春·雪》
五、词的常识:词又叫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原来可以合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一首词的句子、字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可以唱,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名称叫词牌,如:《浣溪沙》《水调歌头》《如梦令》等。词牌名与词牌没有必然的联系。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题目,写在词牌后面。词一般分为上下阕,上阕一般写景,下阕多为抒情。
• 《沁园春》这个词牌规定114个字,分上下两阕,上阕13句,下阕12句,句号处必须压韵。“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以咏其事。
六、注音:
分外()
妖娆()莽莽()
折腰()成吉思汗()
稍逊风骚()今朝()
七、划分节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八、全文赏析
从词中找出能分别领起上下阕内容的两个字。
上下阕之间有一句过渡句,请迅速找出并说说它的作用。
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
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九、分析上阕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哪几句是总写?哪几句是分写?
“北国风光——万里雪飘”是总写,“望长城内外——分外妖娆”是分写。
由此可见,上阕的结构特点是
先总写,后分写
“江山如此多娇”是承上阕来写,用了一个“娇”字,是褒义,是赞扬。那祖国的江山有那些可赞之景呢?看题目,什么景?在祖国的什么地方? 北国风光怎样呢?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注意“封”和“飘”)
首句创造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境界,写法上动静结合。下面的内容由哪一个字领起? 思考:望到了什么?
由此可见,上阕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体会“惟余”和“顿失”的作用并说出所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惟余”体现白雪覆盖的范围之广,“顿失”表现冰封速度之快,用了夸张的修辞。“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原都是静止的事物,为何写它们“舞”、“驰”?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止的事物,写它们“舞”、“驰”是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以上景物确实很美,作者认为还有那种景色是美丽的呢?它是实写还是虚写?
拓展(一):作者选取了哪些景观?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显示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拓展
(二):试用散文化的语言 描述上阕最后三句诗的意境。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妖艳多姿!
总结上阕:先总写北方雪景。然后写眼前实景,接着写 想象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了“江山如此多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十、分析下阕
文中提到哪些英雄为江山折腰?
对于这些英雄人物,作者用了一个“惜”字,“惜”什么呢? “惜”中含有哪些意思?
“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就是肯定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
“惜”中含贬,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委婉指出短于文治的缺点(略输、稍逊、只识); “惜”中寓志,“惜”并不是苛求古前人,蕴含无产阶级后来居上豪迈气概,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下阕为何要评说古代帝王? 引出末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古落到颂今(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点明了主题。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用,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拓展
(一):
“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分别指什么?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风流人物”是什么意思?
“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广义的文化,即文治; “弯弓射大雕”指武功。都用借代手法。“风流人物”指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从下阕词中找出三组近义词(1)稍――略
(2)输――逊
(3)文采 ――风骚 拓展
(二):提到的英雄分别有什么功绩? 明确:秦始皇(第一次统一中国)、汉武帝(建立强盛西汉)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宋太祖(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宋朝)、元太祖(武功盖世,统一蒙古,立足中原)。播放五位帝王的功绩图片 拓展
(三): 下阕提到的五位帝王,诗人认为哪一位最缺乏文采?根据是什么? 成吉思汗最缺乏文采。其他几位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而成吉思汗是“只识 弯弓射大雕”。拓展
(四):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拓展
(五):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两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大众的歌颂,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拓展
(六):说说主旨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信心,抒发了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总结下阕:评论历史英雄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始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十一:思考: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 应具备哪些素质?
明确:是具有敏锐头脑和杰出洞察力的人,并且,有挑战一切既有的陈规的勇气的人,是具有伟大领导能力的人,是会巩固一切友谊,宽容所有敌人的人,更是一个能守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而从不言败的人——这样的人才能在我心中堪称“风流人物”。
指出下面的句子各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1)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4)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1)对偶、夸张
(2)比喻、对偶、夸张、拟人(3)比喻、拟人(4)借代
十二:总结归纳:
中心内容归纳:这首词大气磅礴,气壮山河,借写景论史,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人民群众,抒发作者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写作特点归纳:
1、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议论抒情。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又深化了写景。
2、写实与想象结合,动静结合。
3、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