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

时间:2019-05-11 21:57: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咬文嚼字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咬文嚼字教案》。

第一篇: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课题:《咬文嚼字》(人教版《语文》必修5第8课p40~p44)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

1、分析掌握评价文章观点,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2、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养成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观点的质疑分析,培养独立思考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掌握评价文章观点;通过对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观点的质疑分析,培养独立思考精神。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教具准备:幻灯片

一、导读

作者: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等。可以说,朱光潜先生是一个脚踏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集》的一篇文艺论文——《咬文嚼字》。

题解:“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那么,在本文咬文嚼字是不是这个一般的意思呢? 朱光潜先生给咬文嚼字赋予了什么样的新含义?

咬文嚼字在本文是贬词褒用,借以说明“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阐明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道理。

何谓谨严——谨慎、严密。治学谨严

论点: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本文结构

第一部分(1—5段)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关系

第一层(1、2段):句式不同,情感不同。第二层(3、4段):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第三层(第5 段):字眼不同,意境不同。第二部分(6—7段)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

正面(6段):用联想义,点铁成金

反面(7段):套语滥调,毫无新意 结语(8段)目标、要求、方法。

二、阅读课文第一部分(1—5段)并思考问题

1、第一个示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你得到什么启示?

2、第二个示例: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

3、第三个示例: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

三、解答思考题,分析课文第一部分(1—5段)。

作者为了说明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并没有进行纯理论的说教,而是运用例证法进行论证。本文议论多用例证法,作者举例子就是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分析例子就是分析作者的观点。

现在我们分层分析,看看作者是如何分析那一例子,他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观点?

(一)分析第一层(1、2段):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1、第一个示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 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你有什么启示?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感情强烈

—→启示: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强度不同

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反讽意指“你不是个好小子。”。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句式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骂人时,在赞美是不适宜。看来要慎用字词。启示: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句式。郭沫若这样的文学家,用词还斟酌很久,甚至有些地方用的不妥。何况我们呢?因而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一定要咬文嚼字,有一字都不可以放松的谨严。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3、所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层(3、4段):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第二个实例,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

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金代文学家王若虚把“三石”去掉,简洁多了,但却比原文少了韵味。原文把射虎者发现“虎”的紧张情绪、勇悍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并不是字数越少越好,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是简笔还是繁笔,要“各得其宜,各得其妙”。

其实这里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是李广所看到的是石?是虎?(1)朱光潜说史记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试想如果李广知道是石头,或前文出现石这一字,就不再有惊讶之意味。先前见“虎“后知为“石”方能形成一个较为强烈的反差。

(2)李广为何先前能“中石没镞”而后“终不能复入石矣。想象李广发现“虎”之时的思想及心理――紧张、害怕,这紧张情绪加上他勇悍的性格,才会有集全力于一箭“中石没镞”的情形。

你会怎么写(改)?

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文字的好坏,主要是意味、表达效果,而不在繁简。所以用简用繁,需要我们斟酌。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作文修改——推敲文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

(三)分析第三层(5段):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下面我们来看一首诗,看是“推”好,还是“敲”好。

题李凝幽居

贾 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世人与朱光潜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韩愈代替贾岛定“敲”字,历来传为美谈。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朱光潜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以动写静,有了敲门的动作和声响,更显出四野的静谧荒寂。而这首诗写李凝隐居处的荒寂清幽,“推”固然显得卤莽一点,而“敲”就显得拘礼些。所以选“推”“敲”,重要的是“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和全诗调和的。不同的字眼,要不同的情境相协调。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所以我们在阅读中推敲语言,其实是推敲思想感情,而写作中推敲语言是使感情更清楚、透彻。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2、与前面示例比较,此示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从文字表达的意境。

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四、小结:

第一部分(1—5段)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关系(全文线索)第一层(1、2段):郭沫若改台词。(句式不同,情感不同)第二层(3、4段):史记—王若虚。(字数不同,意味不同)第三层(第 5段):韩贾 “推敲”(字眼不同,意境不同)分析归纳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

既有举事例,又有讲道理。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

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启发。

学术启示: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五、分析第二部分(6、7自然段):

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正面(6段):苏轼《惠山烹小龙团》(善用联想,点铁成金)

反面(7段):古人作诗文的套板效应(套板效应,陈词滥调)

(一)正面(6段):善用联想,点铁成金

1、第四个示例,《惠山烹小龙团》诗句的分析。作者想说明什么?

联想的意义比直指的意义更意韵丰富,更适合文学的语言。“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是固定的,偏于类型,易用;而联想的意义,随时变化,不宜捉摸,是游离的,是偏于个性的,难用,但却可以使意韵丰富。

2、合情合理的想象——读“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正是因为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联起来,从而使诗句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含混中显得丰富,比直接说更有韵味。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句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十分之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那还会有这样的想象吗?(用书上的词语)这就是——点铁成金。

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我们在平时应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要从字词上咬文嚼字,达到最佳。

(二)反面(7段):套板效应,陈词滥调

1、第五个示例,套语的示例。有哪些例子?作者想说明什么?

作诗文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

联想意义如果进入习惯,就回让你只想起一些套语滥调,而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最后就会形成“套板反应”,与艺术无缘。

2、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作者无创作动机。

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3、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六、结语:

到现在我们就只剩下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一小节。同时思考这一小节起什么作用,又有哪些内容?

明确:这一小节是总结作用。让读者再次明白

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留心玩索,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

七、拓展

下面我们就来试着咬文嚼字一下。首先在阅读方面:

(一)下列句子中,红色的字词用的恰当吗,如不好,请修改。

1、春风又过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总结:其中“绿”字改过十几次,先后曾改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满意,最后定为“绿”字。“绿”字为何精警?因为它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为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效果,春风的精神。描绘了春过江南后的效果――绿满江南。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浓。--宋祁 《玉楼春》

总结:一“闹”字表现出两个字

(1)“声”,闹字使我们联想到杏花盛开的枝头,蜂飞蝶舞的生动景象。

(2)“生”,“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3、白日依山尽,黄河流入海。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总结:“入海流”这一倒装有一股强劲的力量,“流”字发音舒缓绵长,放在句末,可以想象黄河宽广辽远、浩荡千里的形态;用“入海流”主要是表述对象――黄河的缘故,理解黄河的宽广辽远、奔腾咆哮的气势。

(二)一次,欧阳修和朋友在街上散步,看到一匹脱缰的奔马踏死一只狗。你认为下面哪种表述较好。

1、逸马杀犬于道。

2、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毙之。

注(1)逸:马脱缰奔跑。(2)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总结:

1、视点不同,(1)以马为主角,(2)以犬为主角。

2、“道”不及“通衢”具体,“杀”不及“蹄而毙之”准确、精彩。

其次在写作方面(作业二)

八、作业:

一、思考题

1、本文的思想内容对你的阅读和写作有什么启示?(不少于3条)

2、从本文的写作特点中你获得了哪些写作的启示?(不少于2条)

二、语言应用

请根据特定的情境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意思。(扩句)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三、完成《世纪金榜》

第二篇:咬文嚼字 教案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咬文嚼字”。

三、教学准备

ppt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讲授法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宋祖英的歌曲《辣妹子》,体会歌词的意味。

“辣妹子从小辣不怕;辣妹子长大不怕辣;辣妹子嫁人怕不辣。” 提问:辣妹子什么时候最能吃辣?

明确:嫁人后,因为嫁人后吃东西“怕不辣”,害怕吃的东西不辣,有点不吃辣就不爽的意思,语气很强烈。这三组词,字是一样的,仅仅因为语序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意味。这就要求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仔细地斟酌地斟酌文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关于斟酌文字的,题目叫:咬文嚼字。

(二)解题

1.“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什么意思?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如:

2.从词典中对咬文嚼字的释义来看,咬文嚼字是一个贬义词。那么朱光潜先生为什么要用一个贬义词作为题目大谈特谈呢?“咬文嚼字”在文中是否有它特别的含义呢?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三)课文解读

1.文章的最后一段说到:“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例子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找一找,作者举了哪些实例?试找出来后加以分析。

明确:郭老改字、李广射虎、贾岛吟诗、东坡写诗、套板反应。2.说明一个道理,却举了五个例子,这是不是简单的例子的堆砌呢?这是从不同角度来证明的。

A.郭老改句(找出三组句子,进行对比朗读,体味不同)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里倒涎 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1)学生分组朗读,体会三种句式的不同意味

(2)找到文中对这几种句式的分析,并在书上勾画起来。(3)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句式表现出来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即:句式不同,情感不同。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那么仅仅是句式不同,情感就会不同吗?文字的增减有没有影响呢?)

B.李广射虎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更复射,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这三段文字,学生分析这三句的不同之处。(2)从文中找出朱光潜先生的分析,并勾画出来

(3)这三组句子,一句比一句简洁,意味也随着文字的增减发生着变化,即:增减文字,情感不同。

C.贾岛吟诗

(1)这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讲的是唐朝一位诗人贾岛在写“鸟宿 池边树,曾推月下门”时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敲”好,他在路上吟诵这首诗时遇上了韩愈出行的马队,韩愈问起缘由,立马良久,向贾岛说:“敲”比“推”好。这段文字姻缘古今传为美谈。近代美学家朱光潜却对韩愈的改法提出了质疑,认为“推”和 “敲”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那么,他具体是怎么分析“推”和“敲”的?(请在文中找出来)明确:“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2)既然这两个各有各的道理,那么用什么标准来判断究竟用哪一个字呢?

明确: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3)这个例子又告诉我们,用字的不同,诗的意境就会发生变化,即:字眼不同,意境不同。具体用什么字就需要看这个字是否与整首诗的意境想调和。前面三个例子告诉我们要注意句式,注意文字的增减,注意字眼的意境。那么,还有没有什么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呢?文章第6段写到: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D.东坡写诗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1)苏轼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将“独携小龙团,来试 惠山泉”改为“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可谓点铁成金。请同学们从内容、手法和情感这三个角度出发来分析一下这句诗。

明确:诗中人物在月意朦胧的夜晚,坐于山间泉水边,品茶赏月;采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2)

E.套板反应

联想意义用得好会产生点石成金的效果,但是如果用的不好,就易生流弊,滑入“套板反应”。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找,什么叫“套板反应”。

明确: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

(2)作者列举了哪些“套板反应”的现象? 明确: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

(3)同学们在平时写作的时候是否也存在着“套板反应”呢?(4)如何才能走出“套板反应”。

明确: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3.经过以上几个例子的分析,现在你知道“咬文嚼字”在文中的含义了吗?是什么呢?(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提示:句式的变化,文字的增减,字眼的改变,联想意义的运用最终都归结到了情感。)

明确: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四)活学活用

1.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有位老学者住的巷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 写了张“不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这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那条警示语是什么?(小处不可随便)。

2.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苏小妹说: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略加思索,随即说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说:“还算好.不过 ,这个‘腰’不够美.”黄山谷接着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说:“是个佳句,但是仍然没用上理想的字.”这时苏东坡忍不住了,问:“那么,妹妹你加的是什么字呢?”

苏小妹说:“兄长的‘摇’‘映’二字,确实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但山谷公的‘舞’‘隐’,要略胜一筹.因为‘舞’是模仿人的动作,把柳的姿态反映得更加形象;‘隐’是夸张写法,使月的皎洁更加突出.而我要说的是:‘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听了,一起鼓掌称赞.苏小妹的“扶”字和“失”字,好在“扶”的拟人化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态,所以比黄山谷的“舞”更生动得体.“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它准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

第三篇:《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上课伊始,多媒体打出:红杏枝头春意____。)师:同学们认为此处填哪个字较好? 生(齐答):闹。

师: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一个“闹”字,境界全出。在古诗词中,一个字不同,境界不同;在我们作文中,一个字不同,格局不同。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一个字不同,气度不同。前不久,习近平副主席访问美国时,对奥巴马说“太平洋足够宽,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多媒体展示)。但是美方媒体却说成“太平洋足够宽,容得下中美两个国家”(多媒体展示)。一个“大”字向世界宣布了中国不仅是人口大国,而且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大国;一个“大”字,让世界从此对中国刮目相看。这种对每一个字进行推敲的方法,在古诗词鉴赏中叫炼字,朱光潜先生把它叫做“咬文嚼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请一个学生板书:咬文嚼字)

师:“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生(齐答):贬义词。

师:的确,在《现代汉语词典》(1584 页)中,“咬文嚼字”指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多媒体展示),一个贬义词;如果我们避免了不注重精神实质,那就成了褒义词。朱光潜先生认为的咬文嚼字的含义在文中第几段? 生:第3 段。

师:我们一起朗读一遍。(师生齐读)

生:“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那么,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一共用了几个材料,每一个材料分别在证明什么观点?

生:郭老改字,为了证明“一字不同,情感不同”。

生:王若虚改“李广射虎”,为了证明“字数不同,意味不同”。生:韩、贾“推敲”,为了证明“文字不同,意境不同”。生:苏轼写诗,为了证明联想的重要性。

生:套板反应,为了证明写作中创新的重要性。(请一生板书:一字不同,情感不同;字数不同,意味不同;文字不同,意境不同;联想;套板反应。)

师:大家的预习非常认真,胡适曾说过: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那大家在预习的过程中,有哪些疑惑和问题? 生:究竟是“推”好,还是“敲”好? 生:是不是每次“这”都比“是”感情强烈?

生:我们在作文中怎样才能避免套板反应,让我们的作文有新奇感? 生:李广明明知道是石头了,为什么还要再射石头?(生笑)

生:老师,您能不能当场给我们背一下课文注释下的《青玉案》,并解释一下闲愁和烟草、风絮、雨有什么相似点? 1 / 4(全场笑)

师:我从这位学生的问题中明白了两点:一是读书要细致,课文下面的注释也非常重要;二是老师是拿来出卖的。(全场笑)贺铸人称“贺鬼头”,他充分证明了马云的那句话:男人的才华和长相是成反比的。(全场笑)他虽然很丑但是很温柔,写的词柔情万种。我给大家背一下《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全场掌声)

师:贺铸化虚为实,将抽象的闲愁用具体的烟草、风絮、梅雨细腻形象地展现了出来。1“. 一川”写出闲愁的多,风中飘飞的柳絮写出闲愁的乱,“黄时雨”写出闲愁的密。

2.烟雾中的浅草写出闲愁的看不清、说不明;风絮飘在人身上是拂不去的,就如“挥挥衣袖,不说离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出闲愁的拂不去;漫天的雨写出闲愁的躲不开。

3“. 一川”是地上的,“风絮”是半空的,“雨”是天上的,写出闲愁的无处不在。

4“. 烟草”是初春的,“风絮”是仲春的,“梅子黄时雨”是暮春的,写出了闲愁的无时不有。

贺铸用烟草、风絮、梅雨几个意象写出了自己闲愁的说不清、拂不去、躲不开,写出了自己闲愁的多、乱、密,写出了自己闲愁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全场掌声)

所以同学们,妙用神奇的联想可以让我们的作文避免套板反应。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有这样一句话,绿子(女)问:喜欢我到什么程度?渡边(男)答:„„哪位同学用新颖的联想加意象来回答。(学生笑着小声讨论。)生:就像老鼠爱大米。(全场笑)

生:我心的断崖从此星光烂漫。(全场掌声)

师:喜欢一个人之后,伤痕累累的心变得阳光灿烂,你可以当作家了。村上春树写的是:整个世界森林里所有的老虎都融化成黄油„„ 这句话怎么理解?(很多学生流露出疑惑的目光。)

生:老虎是很凶狠的,黄油是很柔软的。说明爱上一个人之后,他粗暴的心变得很柔软了。

师:因为爱上一个人,而爱上了整个世界,这就是爱的最高境界。(全场掌声)同学们,咬文嚼字有无穷的乐趣,现在我们先解决哪个材料的问题? 生:第三个。

师:同学们都很有水平,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千百年一直争论而未决的问题。那我统计一下,认为“敲”好的同学请举手。

(共有四名学生举手。)

生1:我认为“敲”好,因为当时韩愈被贬,心里渴望得到重用,所以“敲”有一种渴求感。

师:青春就是疯狂地奔跑,然后华丽地跌倒。同学你要注意这首诗的题目《题李凝幽居》,贾岛写给李凝的,不是写给韩愈的。

生2:我认为“敲”好,因为“敲”更显礼节性。

/ 4 师:你是一个懂礼仪的好孩子!

生3:我认为“敲”好,因为“敲”以动衬静。

生4:我从读音上认为“敲”好,因为“qiāo”比“tuī”在读音上更响亮,读起来充满暖色。

师:恭喜你,你已经掌握了学语文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从音韵方面入手,去鉴赏其中隐藏的情感。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将唇齿音和舌齿音完美结合,连下七组叠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所以咬文嚼字还需要咬音韵,下面哪位同学说一下“推”的好处?

生:我认为从“岛瘦”的风格来看,用“推”更好。贾岛的大量作品都通过幽僻冷漠的景物来烘托孤独寂寞、失意消沉、心慕佛道的心境。“推”更能体现他的这种风格。从贾岛一生的经历来看,也是用“推”更好,贾岛一生穷困潦倒,死之日,家无一钱,只有一病驴、一古琴。“推”更能体现他的这种心境。

师:你太棒了!你已经熟练地运用了“知人论世”的品读方法。的确,从贾岛的经历和风格来看,用“推”更能体现他的心境。但是为什么贾岛放弃了“推”这个冰冷孤独的词,却选择了温暖的“敲”字?让我们回溯千年,去见证贾岛和韩愈的那一次奇遇。那时候,贾岛每天骑个毛驴,写一句好诗,就丢进后面的背包里。有一天,他骑着毛驴正在大街上平平仄仄地思考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时候,撞到了当时是京兆尹(长安市市长)的韩愈车队,韩愈非但没有生气,还像个朋友一样,与贾岛“推敲”了很久。欣慰的是,贾岛最终选择了充满温暖人情味的“敲”字。下面我们从“推敲”出发,走向课文的更深处。请大家质疑提问。生:为什么李广明明知道是石头还要射? 师:哪位同学帮我回答? 生:因为李广自己就不敢相信。

师:回答得很好。关于“字数不同,意味不同”,我准备用另一则材料来证明这一观点,大家觉得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 前不久我给我女儿买了本少儿版的《红楼梦》,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生笑)(多媒体展示)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红楼梦》)

很久以前一个神仙补天之后,留下一块石头没用,便丢在山下面。(少儿版《红楼梦》)师:同学们,少儿版少了哪些内容,让我们吓一跳? 生:少了很多数字。

师:这些数字有没有特殊的意味?

生:我曾看过周汝昌的《红楼梦十二层》,里面讲了大石头高十二丈,照应正钗;宽二十四丈,照应副钗。四乘二十四是九十六,加上十二,正好是一百零八。《红楼梦》里主要写了一百零八个优秀的女孩子。三万六千五百就是一百年的总天数。

师:非常好,你的阅读量让我惊叹。同学们,广泛地课外阅读会让我们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地方,知识的宽度会决定我们知识的深度。的确,数字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很深刻的含义,比如无极而太极,太极而三家,三家而五行,五行而万物,无极是0,太极是1,道家用13500 来代表整个世界,所以《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金箍棒重13500 斤,3 / 4 地狱的鬼魂13500个。少了这些数字,意味全变了。那还有哪些不能少?

生:女娲不能改成神仙,因为女娲补天的原因是共工和祝融两个男人打架,把天打了一个洞,说明男人是世界的破坏者,女人是世界的拯救者。(生笑)所以《红楼梦》里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得清爽,见了男人便觉得浊臭逼人。”这体现了很强的男女平等意识。(生掌声)

师:你太优秀了!你的阅读理解能力、联想能力太强了。同学们,字数不同,意味差别也大,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原著,有时候,一个字不同,整个句式就不一样了。对于一个字不同情感就不同的材料,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这”和“是”究竟有什么区别,是不是每次“这”都能比“是”更好地表达情感? 师:哪位同学帮我回答?

生:“是”字,仅仅是表示客观的判断;而“这”字,带有强烈的憎恶情感。师:例子中哪句话中的“这”包含的情感最强烈?饱含感情地读出来。

生(东倒西歪):杨雄醉骂潘巧云: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生笑,掌声)师:你非常会读书!完全读出了醉态。在《红楼梦》里焦大骂人(也装出醉态):“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生笑)同学们,不能光看我神态,还要听出焦大这句话里有不合常理的地方没有。生:应该是“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因为焦大喝醉酒了,又没多少文化,所以才会错。师:那大家看杨雄的话中有没有不合常理的句子?

生:“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将潘巧云比喻成老虎的口水,不合常理,表明杨雄已经愤怒到了极点,任何恶毒的语言都不能表达对潘巧云的恨了,所以后来他把潘巧云给杀了。(生掌声)

师:太好了!你理解能力特别强!口水本是没有情感的词,但是在本句中满含憎恶之情。所以,我们咬文嚼字一定要咬出文字中深藏的情感,哪位同学将本文总结一下?

生:本文用了郭老改字、李广射虎、贾岛推敲、苏轼写诗、套板反应五个材料,证明了无论是在戏剧、传记还是诗歌中,文字不同,情感不同,同时强调了联想创新的重要性。

师:但是,同学们,我们在咬文嚼字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回避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既要咬文嚼字,同时也要记住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比如《江雪》中,你觉得哪些字用得很好?

生:“独”“钓”“雪”用得很好,在大雪封江的江面,是不可能钓鱼的,他钓的是寂寞。(全场笑,掌声)生:“寒”字用得很好,不仅指的是冰雪的寒冷,也指社会的寒冷,更是柳宗元内心的寒冷。

师:是的,这首诗写于柳宗元被贬之后,千山代表周围的整个世界,万径表明万条大道,这些表明柳宗元并没有到绝境。柳宗元说如果我柳宗元不要人格,不要尊严,不要正义,不要理想,与世同流合污的话,摆在我柳宗元面前的是万条金光大道,我想做多大的官就做多大的官,但是我柳宗元不愿意。即使在冰冷而孤独的世界里,我一无所有,没有任何人帮助我、理解我、关怀我,我柳宗元也不在乎;即使举世混浊,我也要在黑暗而冰冷的世界里,坚 守我的那一份高洁;即使众人皆醉,我也要在昏庸而无聊的人群中,保持我的那一份清醒,用我伟岸的人格与天地精神独往来!(全场掌声)

/ 4

第四篇: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2.借鉴吸收其中精华.3.把握作者思想感情.4.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方法 点拨法

教学过程

预习点拨:

1.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2.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掌握.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吸收其中精华一.导入

诵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出示习题,进行检测.学生完成.1.了解有关常识: 作者朱光潜,著名_________主要著作有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2.从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

正 音: 锱 铢 镞 岑 牍 下乘 蕴藉 付梓

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推敲——— 蕴藉———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点拨

1、解题:

咬文嚼字正象作者说的“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好”。《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的斟酌词句(多用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词句;(2)形容掉书或灰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说说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

出示习题,学生概括

分析:

1.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

2、分析结构,归纳要点

分析评价

1.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

2.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3.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作者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注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情况来谈)

分析.借鉴

1.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2.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导练

1. 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时学习及写作情况,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2. 进一步从文中筛选出重点语句,加以理解 并借鉴吸收思考练习与归纳从“咬文嚼字”的角度对下面例子加以简单分析,并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言对所要说明的道理加以概括

例一(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该句由原来的客观判断句成了主观感受句,增强了感情色彩。(2)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因更复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说明的道理一: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说法有不同意味。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感情务求凝炼,文字运用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例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说明的道理二:不同的文字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例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和“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的比较。

说明的道理三: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效果。

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意。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附:教案中部分问题答案

一.1.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文艺心理学〉〉〈〈诗论〉〉 2.zī zhū zú cén dú chéng yùn jiè zǐ 词义:略

二. 1. 略 2. 阐明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句式,文字增减,字眼)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正面: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套板反应,全无新奇意味。)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2.借鉴吸收其中精华.3.把握作者思想感情.4.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重点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方法 点拨法

教学过程

课时目标:进一步分析筛选,借鉴吸收.重点难点:结合文意深入理解.预习提示: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见解认识的语句加以体会.导读

进一步分析借鉴:

研读“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 面”一段,思考解决下面的问题:

A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根据文意加以回答

B苏东坡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是因为它们有某一共同点,这共同点是什

么?

点拨

1、以下表述是否与作者原意相符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2.为什么作者认为“惟陈言之务去”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3.既然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4.“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 ”,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5.结合文意与个人体会,思考并回答“联想”与“意境”之间有何联系?

6.根据文意回答,“联想”“习惯”“套板反应”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深化理解:

1. 结合文中的分析,你从所读古诗词中举例谈一下“推敲”的重要性和艺术性。

2. 结合个人写作情况,谈一下自己对“套板反应”的认识及克服的方法。

导练

1、品味下列诗句

A黄昏还没溶尽乌鸦的翅膀———臧克家《难民》一诗的修改)学生讨论,发表看法。

教师点拨:当年,诗人臧克家在《写诗过程中的点滴经验》一文谈到原来写成“黄昏里煽动着乌鸦的翅膀”,又改成“黄昏里还辨得出乌鸦的翅膀”,仍不满意,再改成“黄昏还没溶尽乌鸦的翅膀”,这才满意。为什么这才满意?作者本人分析说:“请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样一个景象:黄昏朦胧,归鸦满天,黄昏的颜色一霎一霎的浓,乌鸦的翅膀一霎一霎的淡,最后两者难于分辨,好似乌鸦翅膀的黑色被黄昏溶化了。”所以,“溶化”一词既符合特点,又大大增强了时的艺术美。

B身轻一鸟(),枪急万人呼 杜甫《送蔡希曾都尉害陇右尹继高三十五书记》学生讨论,发表看法。

教师点拨:这两句诗写的是一个勇猛的武将,驰马战斗,说他像一只鸟那样轻灵活泼。当年,王安石、刘贡父等人选的字也就是起、落、疾、下、浮、飞等。后来,得到一个善本,才知道是“过”。大家都叹服了。过为什么闭“起、落、疾、下、浮、飞”好呢?经过分析,我们才知道,用“起、落、下”只限于鸟的起始和结束的动作,不自然,不贴切。“浮”就显得有些呆板,“疾”只是说速度,是鸟的一种状态。恰是一个“过”字,“身轻一鸟过”教人联想到碧空晴日,一鸟瞥然而过,那样轻灵自然活泼,道出枪急将勇,驰马追敌,一闪而过的感觉。这样一句“身轻一鸟过”,才呼应的起下句“枪急万人呼”。只有伟大的诗人才有这样极其敏锐的语言感觉。

C练习三 比较下面两句诗的优劣并说明理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鱼跃练江抛玉尺,莺穿柳丝织金梭第一例是杜甫《水槛遣兴二首》之一,描写江边景物,一句是写他低头看到江里的景物,一句是写他抬头看到的岸上的景物,正是仰观俯察,表示他赞赏景物的美,透露出他对景物的爱好。他看到细雨落在水面上,水面上有一个个水泡,鱼儿在这水泡中跳跃着;风轻,燕子借着风势飞行。这里显示出万物的生机,诗人就这样细致的捕捉了这个景象把它描绘出来。“鱼跃练江抛玉尺,莺穿柳丝织金梭”是个写的不好的例子。这是说,江水像条白带子,鱼儿跃起来像抛起一只玉尺,柳条像丝线,黄莺在柳条中穿来穿去像黄金梭子在织丝。对比杜甫的诗句,细雨,所以鱼儿跃出,微分所以燕子斜飞,彼此都密切相关。鱼 3

跃练江,莺穿柳丝并没有说出在怎样情况下鱼跃莺穿,先的作者缺乏细致的观察。把鱼跃比作抛鱼尺,这是个拙劣的比喻。作者只在词藻上用功,像“练”“玉”“丝”“金”等的涂饰。并没有表现事物的特色。所以这样是做作的,不自然的,雕琢之痕毕露。

2、知识巩固

下列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Α.尺牍 剥琢有声 学福五车 刻苦自励

B.蕴藉 点铁成金 斟酌 清沁肺腹

C.俗滥 自鸣得意 流涎 索然无味

D.岑寂 不即不离 凝炼 锱铢必校

下列句子都是谁说的:

①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② 惟陈言之务去.③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④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作者认为王若虚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实在远不如原文”,并说”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你如何理解这句话,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对改前与改后还有什么见解吗?

3、拓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写何景,口头表述,并深入理解其特点。

作业

学生完成课后二、三、四题。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并有自己的主见。

二、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二、对文意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于注释及工具书在上课之前充分预习,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课上老师对个别难点做适当点拨。

三、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猜谜引出对祖国语言的赞美,导入课文。

二、感知解析

1.第一组例子,关于“是”和“这”。先体会一下感情,读如下句子:

①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

——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

③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④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第四个例子,“这”仍有力量。但与“是”具有不可比的环境限制。因此哪个更好,决不可定论。作者说改成“这”神情完全不对,应理解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以滥改,见了就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有必要咬嚼一番。

2.第二个例子,“李广射虎”一段。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

这个例说明文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味。

3.第三个例子,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作者发常人所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分析了“推”的妙处。作者教我们一种推敲(咬文嚼字)的方法:运用联想结合竟境。即文字与意境有关,必须“咬嚼”。

4. 第四个例子。苏轼的诗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作者说了一句话“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这个关联指联想。联想的效果是点铁成金。应该注意的是,作者在评此诗前举了“烟”的联想意义的一组例子,这是在教我们联想的方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广泛联系。

这一则例子说明,世间广泛存在着联想,因此必须咬文嚼字,运用联想,发掘出联想义。

5. 第五组例子。这是为了补充“联想”一节而设的,文章显得周全,补上了联想易生流弊的看法,引人注意。然而这不是主要的。这段文章的意图在于表明作者的是一个重要主张:要创新。即克服惰性,在思想上、感情上、语言上力求不落俗套,创出新意。其实,这也是咬文嚼字的成果。

小结: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对我的阅读或写作有什么启示?

三、探究发现

本文对例子的解析,你有不同意见吗?

四、品味提升

1、选取炼字的一些例句。

2、选取一些美文段落。

3、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赏析。

五、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1、以“推敲再推敲”或“对《咬文嚼字》的咬文嚼字”为副标题,写200字左右的小论文。

2、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一番审视,推敲推敲,咀嚼咀嚼。

文 章来

第五篇:《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一、整体感知

1、音、形疏理(参照《阳光课堂》相关练习)

箭镞()岑寂()倒涎()锱()铢()必较 付梓()尺牍()蕴藉()圆晕()潜()

2、解题(本为何意,本文何意?)

明确:本为贬意,意为:过分推敲字句;掉书袋或卖弄才学;不重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本文指: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3、思路把握(作者主要观点有哪些?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是通过哪些例子说明的?)明确:

1、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中心)

2、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原因)(郭老改台词;王若虚改史记;贾岛推敲)

3、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苏轼的诗)

4、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生而生流弊。(美人: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风景:春花秋月,离别:柳岸灞桥,买卖:端木遗风,排版:付梓、杀青)

5、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目的)

二、深入探究

郭老改台词:句式不同,感情不同 王若虚改史记: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贾岛推敲: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苏试的诗:联想的妙用 套板反应:联想的流弊

三、知识迁移

1、《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明确:叶下的流水被密密的叶子遮住了,不能看见,而叶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却在 “静静地泻”着,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

2、《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等待那名角小叫天出场,写到“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明确:在通常情况下,有谁像这样来说话、作文?那真是啰嗦到了极点。可在这里却恰到好处,请分析它的意味。鲁迅在这里正是用了繁笔来表现一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咬文嚼字,让文字展现生命的光彩。

3、《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4、《秋夜》(鲁迅)

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棵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在我家的后园里,有两株枣树。

5、“你放着罢,祥林嫂!”与“祥林嫂,你放着罢!”

6、“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7、我们某班的班训上写着“不是尽力而为,而是全力以赴”,你能说说这条班训的妙处吗?

四、结语

福楼拜对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这也是在讲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学了本课,我们在以后的读书和写作中,也应该努力做到“咬文嚼字”,养成一种谨严的态度,不妨重新看看我们的作文中有没有值得嚼咬的地方,在写日记的时候,不妨试着咬一咬,嚼一嚼,在看书的时候,不妨从不肯放松每一个字开始去揣摩一下其中的意味。我想,如果我们真正做到这些了,语文世界将会变成我们的乐园。

附: 秋夜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睒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睒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睒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睒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附《秋夜》赏析:

1、枣树

枣树是全篇的主要形象,它的主要特征是:“最长最直的几枝(树干),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睒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的发白”,“一意要制他(指天空)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的睒着许多蛊惑的眼睛”。这是枣树形象特征的核心。

其次的特征是“欠伸得很舒服”,“有几枝还低压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

再次的一个特征是“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枣树(形象)饱经沧桑,坚实挺拔,憎恶黑暗现实,顽强抗击黑暗势力,他善于战斗,也注意在战斗中保护自己,他坚韧不拔,不受反动势力任何蛊惑,(精神)不克厥敌,战则不止,表现出一种顽强抗击黑暗的韧性战斗精神。枣树就像一个历经战斗洗礼的老战士。这个形象既是作者对这样的战士的热情歌颂,也是鲁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这就是枣树形象所包含的意蕴。

枣树“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既反映了鲁迅对斗争黑暗前景的曲折复杂长期性的清醒认识,也流露出他在当时尚未看清革命前途、尚未找到新的战友时的苦闷和孤独感。

2、天空、小粉红花、小青虫

天空最主要的特征是“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使得人间草木凋零,只剩下极细小的粉红花还开着。此外,它“奇怪而高”,“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它“闪闪地睒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在本篇中,由上面的一些特征可以看出它对人间是不友好的,是居心叵测、不怀好意的。天空是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象征,它凶恶狡黠而残忍,但又色厉内荏,十分虚伪,这一形象传达出作者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这就是天空形象的象征意蕴。就特定时代背景而言,说天空是当时北洋军阀统治势力的象征,也是可以的。

小粉红花的特征一是小,二是在夜霜侵袭下瑟缩发抖,三是在做着春天的梦,梦见瘦小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蜂蝶纷飞的春会到来。小粉红花是被社会黑暗势力摧残凌虐的弱小者,处境悲惨,她希求同情,她对未来抱有希望,现出微笑,作者在这一形象上寄寓了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的深切同情。

小青虫的主要特征是顽强地追逐光,由室外而室内而玻璃罩而撞进去遇到火。它也很小,遍身苍翠的可爱、可怜。它是热忱追求光明而不惜献出生命的幼小者(青年人)的象征,作者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着这些苍翠精微的英雄们”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和敬意。

艺术特点

《秋夜》以象征手法抒情,抒发了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的同情,对热忱追求光明的幼小者的赞美,特别是表现和赞颂了抗击黑暗,不克敌战不止的韧性战斗精神。

其特点是:

第一、抓住景物特征。这是象征意蕴得以实现的基础。

第二、抓住自然景物的特点,以拟人化手法描绘,把自然景物人格化,使得自然景物具有了现实生活的象征意味,自然景物成为人间社会性格、精神的象征体。第三、这种拟人化描写都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情思,寄寓着作者的爱憎,有不少地方还掺进了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幻觉印象。

一幅枣树和夜空的对峙图,便是既写实,又融进作者主观情思与幻觉的象征写意图。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加上文笔的冷隽峭拔,使作品具有情景交融、境界幽深、寓意深远、诗意浓郁的特点,启发读者作无限的联想。

具体分析

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正如鲁迅所说:“实在黑暗的可以!”鲁迅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他的内心是矛盾、痛苦又压抑的,但是他具有顽强不倦的战斗精神,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秋夜》正是作者与旧社会抗争到底的誓言。但受制于当时恶劣的环境,鲁迅只能采用一种隐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把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

作品中“夜的天空,奇怪而高……闪闪地睒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这一段既是秋夜天空自然景色的真实写照,又巧妙她通过拟人的手法勾勒出夜空的丑恶神情,暗喻出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残忍、冷酷。作者着意刻画的小粉红花是一弱小者的形象。小粉红花受着繁霜的打击折磨已经濒于绝境,然而却还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想着温暖的春天会到来,梦想着“瘦的诗人”会为它洒下同情的热泪,并且告诉它“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它从这一梦想中得到了安慰。在极其险恶的环境里,小粉红花就是靠着对未来的梦想支持着自己的生存。作者对于小粉红花的描绘,很符合当时许多青年知识分子的状况。他们面对强大的黑暗现实,既想反抗又缺乏勇气,既向往未来又感到前途渺茫,受着难忍的苦痛却又经常表现出软弱和动摇。作者对于小粉红花一样的广大青年是有所批判的,但更多的是同情,是肯定的,是支持。作品中小青虫的形象,是为追求光明而英勇献身的正面形象。尽管作者对它的幼稚、天真、鲁莽以及带来的所谓牺牲,是很不赞成的,但从散文诗的意境和作品的发展脉络来看,作者对小青虫总的来说还是赞赏的,因为现实需要的是“不问成败而要战斗着的人们”。鲁迅对于小青虫的描写十分细腻,饱含着深情,活着的表示敬意,死了的表示祭奠。他是多么地希望小青虫们也能像枣树那样成熟起来,进行更有力的战斗啊!鲁迅对于小青虫的态度同他当时对待有朝气的青年们的态度是一致的。

象征性形象,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因此不宜过于指实,以免牵强附会,或限止了形象的更广泛的意义。读者可在理解形象特征及形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深入体味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挥联想,把握作品的意义。

作品的核心:枣树饱经沧桑,它虽然也受着夜空的摧残,但它毫不动摇,它不是靠幻想来支撑自己,而是执着于现实的战斗,“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但它不管环境如何变化,只是“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睒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而且“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睒着许多蛊惑的眼睛。”这是一个清醒的战斗者的形象!作者在赞美枣树韧战精神的同时,在字里行间也流露了某些苦闷的心境,枣树是孤独的,而且带着“皮伤”,虽然不顾一切地在与夜空搏斗,但对于前途也看得不甚明白,这正符合1924年前后作者的思想状况。枣树的形象,既是作者对顽强抗击黑暗、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韧性战斗者的热情颂歌,也是鲁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

运用了大量象征手法:创造了广阔而深邃的诗的意境。作品中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一组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这些形象各具鲜明的特点,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寄寓着作者特定的情思和理想,表达着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这些形象不是干巴巴的自然景物的堆积,而是经过了作者主观的改造,以能够唤起读者想象和联想的、具体可感的象征体形式体现出来。

《秋夜》巧妙地将哲理隐藏在充满诗意的抒发中。鲁迅笔下的天空、月亮、星星、恶鸟、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都是自然景物,又都不完全是自然界中的景物本身,而是人格化了的,无不闪烁着思想和哲理的光芒,或激起人们的憎恶,或唤起人们的同情,或启迪人们去思考。作者对这些具有象征意味形象的抒情,创造了一种隐含哲理思索的诗的意境。《秋夜》在语言运用上也比较适应象征主义表现手法的需要。为了使语言更加符合人格化了的自然景物的特征,鲁迅特意选择了许多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语言,能够构成画面,能够产生音响。读后掩卷,那睒着冷眼、洒满繁霜的夜空;那窘得发白的圆满的月亮;那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那冻得红惨惨的瑟缩着作梦的小粉红花;那撞在玻璃灯罩上丁咚作响的小青虫……都还在眼前活动着,仿佛触手可得。

下载咬文嚼字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咬文嚼字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咬文嚼字》教案

    8 咬文嚼字 教学目的 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二、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学前导引】 “咬文嚼字”是一个成语,它一般被当作贬义词来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它的解释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 1、 归纳概括文章所用材料,品位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作者观点,并能形成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观点。 2、 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关系”的主张......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概括总结课文观点。2、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3、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

    《咬文嚼字》教案

    第五周晨读资料 周四 (一) 必背课文《曹刿论战》 (二)时评文章 以强军梦托起中国梦 有信心、有能力打败一切来犯之敌的人民军队,有信心、有能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

    咬文嚼字教案(合集21篇)

    篇1:咬文嚼字教案导学新概念:新教材说明指出:“阅读训练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高一),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和文言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显......

    《咬文嚼字》教案(推荐阅读)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