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中班下学期数学教案《计算:轻与重》及教学反思
《中班下学期数学教案《计算:轻与重》含反思》这是优秀的中班数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中班下学期数学教案《计算:轻与重》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轻与重的关系。
2、学习以目测比较两个东西的轻重。
3、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学唱歌曲。
4、感受歌曲柔和、舒缓的旋律,理解歌词的含义。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相同的小桶两个,沙子若干,笔,自制天平称一个。
《我的数学》第11页。
活动过程:
一、感觉比较轻重师:今天“小豆豆”请老师帮她带来了两桶沙,请小朋友来帮帮忙。小朋友你们说说这两桶沙我们拿哪一桶给她呢?为什么?
师:刚才小朋友提了一下这两桶沙,到底哪一桶重哪一桶轻呢?现在我们来做个记号,重的我们用“红色”的笑脸娃娃贴在上面,轻的我们用“黄色”的笑脸娃娃贴在上面。
二、放在天平上称一称。
师:刚才小朋友说贴红色的笑脸娃娃这个桶重,贴黄色笑脸娃娃的这个桶轻。到底是不是呢?现在我们再来做个试验。
(出示自制天平称)师:这是老师自己做的一个小的翘翘板,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天平称”,现在我们可以用这个来试试到底这两桶沙哪一桶重哪一桶轻。
师:为什么红色的这个会重些呢?
(将两桶沙分别放在两边,让幼儿观察)师:小朋友你们发现了什么吗?(一边沉下去了,一边翘起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三、作业。
师:请小朋友打开书11页。请小朋友看这些图谁重谁轻?把重的涂上红色,把轻的涂上黄色。
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的内容是省领域中下《比较轻重》。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幼儿的实践体验为主线,通过体验生成,方法引入,推理,来展示幼儿比较轻重的思维过程,使幼儿获得数学思考的方法。由此我设计了:情境中体验、活动中探索、操作中提升这三个环节来构架起本课的教学过程。
情境中体验:老师和幼儿抱一抱比较轻重,一个生活化人情化的真实情境导入让全班的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小孩比大人轻,大人比小孩重。”’孩子马上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找到了问题的关键。至此,至此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玩比轻重的游戏。’
活动中探索比较物体的轻重的多种方法:
(1)先出示两个袋子,“雷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个袋子,小朋友猜猜,这两个袋子哪个轻?哪个重?”你能猜出它们谁轻谁重吗?此时认知矛盾的设计,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单用眼睛看经验估计这样的判断方式已经不够准确了,必须要想出另外一种解决办法。这时请孩子将带着提进来,这时孩子发现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准确,这时你可以用手提一提,大袋子比小袋子轻,小袋子比大袋子重。
(2)再出示大小差不多的苹果和梨子各一个,“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你能猜出它们谁轻谁重吗?这时单用眼睛看估计轻重的判断方式已经不够用了,必须要想出另外一种解决办法。(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一个孩子左手拿苹果和右手梨在手上掂一掂时,其他的孩子开始了关注开始了模仿,“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推进源动力来自模仿与创新”我想我的孩子们已经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尽管如此,可是问题还是出现了,一部分孩子的说苹果比较重,一部分说梨比较重,矛盾再一次出现。“小朋友,你们除了用手掂一掂还能想到其他办法吗?”天平——这个测量物体质量的计量工具被顺理成章的引入了课堂,当我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时,答案昭然若揭。此时的孩子已然体会到,当我们无法用双手很准确的感受出轻重时,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从而完成预设目标中的通过实践,让孩子体验具体比较轻重的方法。
操作中提升:我为幼儿提供了三组操作材料,第一组:乒乓球和实心球,第二组:花片和积木,第三组:实心球和绿球,请小朋友比一比它们谁重,谁轻?并说出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的?让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接下来比较和讨论这三个物体轻重,初步理解轻重的相对性,并进行3个物体重量的正、逆排序练习,最后延伸活动进行5个物体重量的正、逆排序练习。
在整个活动中我极力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质疑,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幼儿正处在好奇又好动的年龄,课中我极力鼓励他们多动手,多表达,多思考,引导幼儿利用生活和游戏的实际情景感知和理解事物的轻重特征,并用相应的词语描述。我认为本次活动的不足是活动时间较长,下次活动各环节应更紧凑。
中班下学期数学教案《计算:轻与重》含反思这篇文章共5287字。
相关文章
《中班数学教案《5》》:中班数学教案《5》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让幼儿知道4添上1是5,5可以表示所有数量为5的物体,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数学《5》教案吧。
《中班教案《水果排排队》》:中班教案《水果排排队》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学习将两种物体按交替重复的规律排序,引导幼儿找出排序规律,愿意参加操作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水果排排队》教案吧。
第二篇:《轻与重》教学反思
“轻与重”的教学反思
“轻与重”是一节贴近生活,非常有意思的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用手掂物体的重量,玩跷跷板,在橡皮筋上吊挂物体橡皮筋被拉长,两手提重物的平衡等活动有了一定的经验。本节课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的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利用简易“天平”,亲身的体验,小组的合作,学会用简单的推理方法得出多个物体比较轻重的方法。使他们能把课堂所学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熟悉的物品进行比较轻重,分几个层次介绍了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如用手掂一掂、用橡筋、利用简易“天平”算一算等等。让学生在这些方法的实际运用中,充分感受物体的轻与重,通过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的联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还可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语言的规范是很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同时把学生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通过语言的叙述和不断的补充完善,整个知识框架就逐步形成了。但是课的一开始我因为急于想要展开轻与重的话题,所以自己在语言叙述上已经很不规范了,这样肯定不能给学生严密规范的语言示范,本节课的语言训练部分也因此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整节课关于轻与重的发言就显得比较凌乱,不规范、不完整。
在引入课题的部分,老师应该示范学生讲清楚三句话:XX和XX比体重,XX比XX重,XX比XX轻。并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举例说说生活中的轻与重。再根据学生在举例过程中的发言,给学
生指导,让他们把话说完整、讲规范。相信通过几个学生的发言,可以很好的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后面的课中也可以把轻与重的关系讲清楚。
对于学生比较水果轻与重的方法(不论这种方法是否麻烦),只要是正确的都应给予肯定。每组人人参与,学生选择地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即提升了学生的研究判断能力,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总结归纳方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语言的规范,可用建议的语气给学生一些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
第三篇:中班教案轻与重
第一周
活动名称:《轻与重》 活动目的: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比较理解轻与重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以目测比较两个东西的轻重。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感知两个东西的轻重。
活动重点与难点分析:通过比较理解轻与重的关系。
活动准备及手段:相同的小桶两个、沙子若干、跷跷板、笔。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谈话引入:小朋友请看,这是什么?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哪个轻,哪个重。
二、基本部分
1、你们看,两个小桶分别装入不同量(差别较大)的沙子,下面请小朋友分别来拎一拎,说一说,哪一桶重,哪一桶轻,并在小桶上分别做重和轻的标记。
2、我们把装有不同量沙子的小桶分别放在跷跷板的两端;请大家仔细观察,跷跷板的倾斜状况,看沉下去(翘起来)的一端,是重点小桶还是轻的小桶。
3、小朋友,你们想坐跷跷板吗?下面我们都来坐一坐,比一比,谁轻,谁重。请两个体重相差较大的幼儿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端,让大家说说谁翘起来,谁沉下去。问问幼儿,谁比较重,谁比较轻呢? ⑴问:“有什么方法可以让翘起来的这一边沉下去?如果现在有第三个人要来坐,他应该坐在哪一边?”
⑵等第三个人坐上去后,请幼儿说说,“现在哪一边比较重,哪一边比较轻?”
⑶再请一位幼儿坐上去,一边坐两个人。坐上去之前,请幼儿猜猜看,哪一边比较重,会沉下去。
⑷请小朋友自由地玩跷跷板,在玩时注意观察跷跷板的倾斜情况。
三、结束部分:小结情况,请小朋友回到家里去找一找,比一比两个物体的轻重。
教学反思:
1、通过观察和体会,幼儿基本理解轻与重的关系。
2、这次活动幼儿积极参与,兴趣高昂,尤其是坐跷跷板,气氛活跃,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计算活动《填上去掉》
活动目的:
1、知识技能目标:认识5以内的序数。
2、能力目标:初步学习不同方向(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排列次序。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感知5以内物体的序数。活动重点与难点分析:学习不同方向(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排列次序。
活动准备及手段:小兔、大象、狮子、猴子、小鹿的图片,《我的数学》第17页。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小朋友,有好多小动物要来排队,和大家游戏,你们喜欢吗?
二、出示5种动物的图片,从左到右依次摆在黑板上,请幼儿说一说。
1、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说出动物的名称和次序。
2、从左边数排在第一个的是谁?排在大象后面的时谁?排在最后一个的时谁?
三、相反方向的序数练习,请幼儿说一说从右到左数小动物的不同顺序。
1、从右边数第一个是谁?
2、从右边数,大象排第几呢?排在大象后边的是谁呢?排在最后一个的是谁?
四、请小朋友打开《我的数学》第17页,请大家说一说从老师一边数,排在前面的是谁?排在最后的是谁?请把排在前面的圈起来。
五、分别请5个幼儿到前面来排队,让大家说一说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谁排在最前面?谁排在最后面?或谁排在第几等。
六、小结情况。教学反思: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都能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说出动物的名称和次序,但从右到左说某某动物排在第几,个别幼儿说得不准确,有待练习。
计算活动《玩偶搭车》
活动目的:
1、知识技能目标:运用“一一对应”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2、能力目标:学习运用词语“多”、“少”、“一样多”。
3、情感目标:正确感知数量6。
活动重点与难点分析:运用“一一对应”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活动准备及手段:《我的数学》第18页,挂图:《数字卡(1___10)两》,两种玩具,每种6个(如大型积木、小玩偶)、彩色笔。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小朋友,今天我们来玩“玩偶搭车”的游戏好吗?
二、基本部分
1、教师拿出大型积木5个和小玩偶6个,分两组放着。请幼儿比较积
多还是玩偶多。
师:小朋友,请看,这儿有5个积木,6个小玩偶,请大家仔细观察,怎样才知道是不是一样多?请大家数一数。
2、游戏“玩偶搭车”
⑴小玩偶当客人,大积木当车子,请小朋友猜猜看,车子够不够坐?
⑵请幼儿在每一块积木上放一个玩偶,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多少,并看看多几个或少几个。
⑶调整车子或客人的数目,让车子比人多或少,请幼儿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并用比较多或比较少来描述。
3、请小朋友打开《我的数学》第18页。请大家看一看,说一说,画面里有些什么,再数一数,看看每个盘子里的饼干是否一样多?如果是一样多,就画一个笑脸;如果不是一样多,就画一个哭脸。
4、出示挂图《数字卡(1---10)》引导幼儿练习数数1---6。
5、问:6像什么?(6像哨子嘟嘟响)
6、幼儿随教师书空练习写6。
三、结束部分:小结情况后请小朋友找一找,活动室里数量为6的物体有哪些。
教学反思:比较5以内数物体的多少,幼儿掌握得比较好。所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本次活动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积木和玩偶幼儿都很喜欢,所以,积极参与,兴趣浓厚,达到了目的。
第四篇:中班教案轻与重
第一周《轻与重》
活动目的:.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比较理解轻与重的关系。.能力目标: 能以目测比较两个东西的轻重。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感知 两个东西的轻重。
活动准备 :水壶、百岁山水瓶、皮球、石子、玻璃球、乒乓球、积木、瓶盖、雪花片、跷跷板、笔。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小朋友请看,这是什么?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哪个轻,哪个重。
二、比一比、拎一拎、你们看,这是什么?两个小桶分别装入不同量(差别较大)的沙子,请小朋友分别来拎一拎,说一说,哪个重,哪个轻,并分别在物体上做重和轻的标记。、我们把装有不同量沙子的小桶分别放在跷跷板的两端;请大家仔细观察,跷跷板的倾斜状况,看沉下去(翘起来)的一端,是重点小桶还是轻的小桶。、小朋友,你们想坐跷跷板吗?下面我们都来坐一坐,比一比,谁轻,谁重。请两个体重相差较大的幼儿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端,让大家说说谁翘起来,谁沉下去。问问幼儿,谁比较重,谁比较轻呢? ⑴ 问:“有什么方法可以让翘起来的这一边沉下去?如果现在有第三个人要来坐,他应该坐在哪一边?”
⑵ 等第三个人坐上去后,请幼儿说说,“现在哪一边比较重,哪一边比较轻?” ⑶ 再请一位幼儿坐上去,一边坐两个人。坐上去之前,请幼儿猜猜看,哪一边比较重,会沉下去。
⑷ 请小朋友自由地玩跷跷板,在玩时注意观察跷跷板的倾斜情况。
小结:比较物体轻重,不能只看大小,物体的重量与它的材质有关,大的不一定就重。
三、结束部分 :小结情况,请小朋友回到家里去找一找,比一比两个物体的轻重。
教学反思:、通过让幼儿摸一摸,掂一掂观察和体会,幼儿基本理解轻与重的关系。这次活动幼儿积极参与,兴趣高昂,尤其是坐跷跷板,气氛活跃,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3、鼓励幼儿大胆地说说自己同时玩了哪两样东西,哪个重?哪个轻?
提高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
第五篇:《谁轻谁重》教学反思
《谁轻谁重》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越来越喜欢自己动手,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判断等活动,尤其是对周围生活中各类不同物品的轻重感兴趣,喜欢尝试比较。针对这个特点,我设计了数学活动:比轻重,主要想让幼儿用自然测量的方法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并通过目测、手握等方法判断物体的轻重,发展感知与判断能力。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在探索过程中,能正确判断并用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3、体验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与成功感。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判断比较物体的轻重,并用语言表述出来。活动准备
1、跷跷板,大小不同的毛绒小动物玩具若干。
2、大小不同的积木若干;同样大小的玻璃球和铁球;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和适量的沙或水。
3、天平一台,冰块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跷跷板和毛绒玩具创设动物乐园的情境,并进行演示。启发幼儿用目测判断比较小动物的重量,说出几个小动物中谁最重、谁最轻。
结论:跷起来的小动物轻,沉下去的小动物重。
二、(基本环节)多种材料的比较、探索。
引导幼儿充分运用学具进行操作,感知不同物品的重量,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1)任意选择两件物品,感知并发现有的物品轻,有的物品重。(2)比较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了解大的积木重,小的积木轻。(3)比较同样大小积木的轻重。一样重。
(4)比较同样大小的玻璃球和铁球。玻璃球轻,铁球重。
教师准备丰富而适宜的活动材料,幼儿尝试对多种材料进行探索与比较,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激发了幼儿的主体性与探索、比较的热情。
三、生活中的运用。
1、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水杯,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1)先比较、判断两个水杯的重量。一样重。
(2)引导幼儿自由探索,体验通过多种思维方式改变物体轻重。通过加沙的分量来改变水杯的轻重。
2、天平两端分别是:一块大冰块和两块小冰块,两边重量相同,如果两边冰块的融化速度一样快,过一会儿天平还会是平衡的吗?是平衡的。
3、天平上同样重的皮球和冰块,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冰块会变得越来越小,会越变越轻,天平会倾斜,皮球会滚掉。
数学活动应来源于生活并回归生活。教师引导幼儿比较生活中两个一样的水杯的轻重,将活动引入生活,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比较时,通过幼儿探索如何将两个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不一样重、不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一样重,调动了幼儿思维的创造性。同等重量融化的冰块,皮球与融化冰块的比较,为幼儿探索比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得幼儿在争辩中,思维进一步激活并得到拓展。
四、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到户外,利用可操作的自然物比较轻重,幼儿自玩跷跷板,比较自己与同伴之间的轻重。
教学反思
该活动结束后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没有及时的提出:物体的重量和物体的大小不一定成正比。虽然过后我又将此课延伸补充,并且又对天平做了一定的介绍,但仍是觉的美中不足。
该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尊重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与活动的主体这一教育思想。活动一开始,教师以游戏的方式引入活动,选用压跷跷板这一生活场景,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对比较轻重产生了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比较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物品,通过对不同物品不同形式的比较,进行多角度顺向与逆向的提问,激发了幼儿积极思考,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整节活动设计紧凑,幼儿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过程中,比较了物体的轻重,体验了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