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救亡奋起办学
刘北小学 乔一凡
1938年,日寇侵占临汾后,即在城四周设了据点。刘村镇上也筑起了炮楼,挂上“膏药旗”。里刘村镇不足二里的北刘村,被控制在日寇的枪口之下,村人惊慌,日伪猖狂。群众民不聊生,青少年失学无以适应。
张子高先生是北刘村人,本名张登岳,时年34岁,曾参加“冯阎倒蒋”之战,腿部受过伤,在家休养。亲眼看到日寇耀武扬威,人民流离失所,蒋介石政府一味退避不抵抗,阎锡山暗中与日寇拉拉扯扯,不禁怒火心中烧,拍案而起:“抗日救国,人人有责,”我身残难以从戎抗敌,目前,青少年失学过多,就从教育救国做起,办学校为抗日救亡培养人才吧。”
之高先生这个想法,颇受村中父老和有识者赞赏,但也有人善意地提出些疑虑:“日军炮楼就在眼前,环境恶劣,办得成吗?”“日本人正在物色汉奸要在刘村办学,推行奴化教育,会让咱们办校?”“没钱,缺房,少教员,办学谈何容易!”
群众的疑虑,却有道理。然而子高先生成竹在胸,并不泄气的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是炎黄子孙,不能受日寇挟制。我们要办学,日本人和汉奸会来找麻烦,这不能怕,想方设法与之周旋,至于经费等难题,由我来筹划解决。
张子高为抗日救亡而奋起办学的想法,获得了北刘村父老群众的支持。他的藐视日寇,大胆办学的胆识与决心,也深深感动了桑梓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