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教案(5篇)

时间:2019-05-11 20:39: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雎》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雎》教案》。

第一篇:《关雎》教案

《关雎》

【教学目的】

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电脑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学习。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三、课文朗读:播放《关雎》动画,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词。(读)

四、认知讨论:就课文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教师可以罗列部分问题引导。(说)

五、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合作探究:讨论《关雎》之美,美在何处?(议)

六、学生试译课文内容(按节),教师补充并归纳。讲解有关《诗经》的基本常识,对重点的生字词提出要求。(说)

七、观看《关雎》动画,师生分析课文。

八、主题归纳并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警示。

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九、课堂作业:完成单页练习,进行“双基练习”。

十、课后作业 背诵全诗(记)2 翻译全诗(写)

第二篇:《关雎》教案

重庆市渝北区南华中学校际交流课教案

课题名称:关雎

执教者:重庆市南华中学校

代璐 时间:2013年11月15日 班级:初三5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感受全诗的音乐美、画面美、韵味美,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理解人之性情、纯洁爱情,提高审美情趣。

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课前播放《关雎》音乐,营造氛围。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几幅画,请同学们先欣赏欣赏(屏显画面):一对呱呱鸣叫的水鸟欢乐地嬉戏在青青河洲,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什么呢?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千年前的人们又是怎样联想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二)介绍文学常识《诗经》。

二、诵读诗,感受诗的意境

(一)配乐美读

1.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诗歌。要求:①读准字音;②抑扬顿挫。

2.教师配乐范读。教师要求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3.男女生分角色读

(二)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

1.要求学生结合注释,描绘自己感受到的诗中的画面。

2.教师描绘其中的一个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此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品读诗,感受诗的内容美 1.诗中讲述什么内容?

2.诗歌中的君子对女子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3.诗中描绘的君子和淑女是怎样的形象?

重庆市渝北区南华中学校际交流课教案

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联系乐府《江南》理解女子美好善良的形象

四、小结

爱情,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可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人已不知如何去爱了,很庆幸我们还有这么一篇《关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责任的男子向自己的心上人郑重许诺婚姻的模样,庆幸还有这么一篇《关雎》让我们重拾了究竟什么样的女子才值得深爱。也难怪那么多的学者都认为“君子”即指周文王,“淑女”即指其妃太姒了,也难怪人将它推举为了歌颂“后妃之德”的典范。希望三千多年前的这一份纯洁质朴的爱情能让我们的男生学会做一个有责任、识分寸的君子,让我们的女生学会做一个勤劳善良、德才兼备的淑女。

第三篇:关雎 教案

关雎 教案一、二、简介 诗经、六义、国风、周南 爱情诗

关关——象声词,鸟鸣声。雎鸠——王雎,鱼鹰。洲——水中陆地。窈窕——美好文静的样子,如《楚辞 九歌 山鬼》“既含 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逑——动词,匹配、匹偶;名词,配偶,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荇菜——一种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嫩茎可食。流——寻求、采摘;寤——睡醒。寐——睡着。寐语——梦话。服——思念。哉——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友——亲爱,友爱。芼——拔取,择取。乐(le)——使高兴,使欢乐。

三、毛诗序

诗序:

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赵人毛亨(大毛公)、毛苌(小毛公)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毛诗》于汉末兴盛,取代前三家而广传于世。《毛诗》于《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看来很像是一篇《毛诗》讲《诗经》的总序。作者不详,约成书于西汉,很可能经过东汉经学家卫宏修改。

《毛诗序》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释义:

《毛诗序》①:《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这种解释其实是牵强附会的。汉儒往往如此。

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风化之始也。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始。”这是有违原意的,但汉人往往从教化的角度对诗句作牵强乃至歪曲的解释。

⑤风:读去声,用作动词,教化之意。

⑥用之乡人焉:相传古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乡人”,指百姓。《礼记·乡饮酒礼》载:乡大夫行乡饮酒礼时以《关雎》合乐。所以《正义》释“用之乡人”为“令乡大夫以之教其民也”。

⑦用之邦国焉:《仪礼·燕礼》载:诸侯行燕礼饮燕其臣子宾客时,歌乡乐《关雎》、《葛覃》等。故《正义》释为“令天下诸侯以之教其臣也”。

⑧动:感动。

⑨化:感化。

诗者,志之所之也①,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②。

①志之所之:之,《说文》释为“出也”;句意诗乃由志而产生。

②“情动于中”以下五句:意指心中有情感而后用语言传达出来;意犹未尽,则继之以咨嗟叹息;再有不足,则继之以永歌、手舞足蹈。“永歌”,引声长歌。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①。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②;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③。先王以是经④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①声成文谓之音:声,指宫、商、角、徵、羽;文,由五声和合而成的曲调;将五声合成为调,即为“音”。

②乖:反常。

③莫近于诗:莫过于诗。指诗最具有“正得失”等之功能。

④经:常道,用作动词,意为使归于正道。

故诗有六义①焉:一曰风②,二曰赋③,三曰比④,四曰兴⑤,五曰雅⑥,六曰颂⑦。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⑧上。主文而谲谏⑨,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⑩作矣。国史⑾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⑿;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⒀。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⒁。是谓四始⒂,诗之至也⒃。

①六义:《诗序》“六义”说源于《周礼》“六诗”,《周礼·春官·大师》载:“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但因对诗与乐的关系理解有异,故二者次序有别。《正义》释“六义”为:“赋、比、兴是《诗》之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对于“六义”,至今尚有不同的理解。

②风:与“雅”、“颂”为一组范畴,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据下文的解释,同时又含有风化、讽刺之义。

③赋:与“比”、“兴”为一组范畴,指《诗经》的铺陈直叙的表现手法。郑玄注《周礼·大师》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朱熹《诗经集传》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④比:比喻手法。郑玄《周礼·太师》注:“比者,比方于物也。”朱熹《诗经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⑤兴:起的意思,指具有发端作用的手法。朱熹《诗经集传》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发端有时兼有比喻的作用,有时只为音律上的需要,而无关乎意义。古代“兴”义幽微,历来理解颇多分歧。

⑥雅:指雅诗。据下文的解释,有正的意义,谈王政之兴废。大小雅的配乐,时称正声。粱启超《释四诗名义》说:“‘雅’与‘夏’古字通,„„雅音即夏音,犹言中原正声云尔。”

⑦颂:指颂诗。据下文的解释,有形容之意,即借着舞蹈表现诗歌的情态。清阮元《释颂》认为颂即舞诗。

⑧刺:讽刺。

⑨主文而谲谏:郑玄注:“主文,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谲谏,咏歌依违,不直谏也。”此言当其“刺”时,合于宫商相应之文,并以婉约的言辞进行谏劝,而不直言君王之过失。

⑩变风变雅:变,指时世由盛变衰,即“王道衰、礼义废”等;变风,指邶风以下十三国风;变雅,大雅中《中劳》以后的诗,小雅中《六月》以后的诗。二者虽有个别例外,但变风变雅大多是西周中衰以后的作品,相当于上文的所说“乱世之音”、“亡国之音”。

⑾国史:王室的史官。《正义》引郑玄言:“国史采众诗时,明其好恶,令瞽蒙歌之。其无作主,皆国史主之,令可歌。”

⑿“是以„„谓之风”:这句是对“风”的解释。“一国”,指诸侯之国,与下文“雅”之所言“天下”有别,表明“风”的地方性;“一人”,指作诗之人。《正义》解释说:“诗人览一国之意以为己心,故一国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也。”

⒀“言天下”至“谓之雅”句:这是对“雅”的解释。《正义》说:“诗人总天下之心,四方风俗,以为己意,而咏歌王政,故作诗道说天下之事,发见四方之风,所言者乃是天子之政,施齐正于天下,故谓之雅,以其广故也。”

⒁“颂者”句:这句是对“颂”的解释。形容,形状容貌。此句说“颂”是祭祀时赞美君王功德的诗乐。

⒂四始:《正义》引郑玄言:“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而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毛诗序》开头说《关雎》“风之始也”,实袭《史记》。

⒃诗之至也:诗之义理尽于此。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①。南,言化自北而南也②。《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③。《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④。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⑤。是《关雎》之义也。

①“然则《关雎》”数句:《麟趾》,即《麟之趾》,是《国风·周南》的最后诗篇。《正义》说:“《关雎》《麟趾》之化,是王者之风,文王之所以教民也。王者必圣周公,圣人故系之周公。”

②“南,言化”句:这句解释《周南》之“南”的含义。《正义》说:“言此文王之化自北土而行于南方故也。”《毛传》也说:“谓其化从岐周被江、汉之域也。”

③“《鹊巢》《驺虞》”句:《鹊巢》是《国风·召南》的首篇,《驺虞》是其末篇。《正义》说:“《鹊巢》《驺虞》之德,是诸侯之风,先王、大王、王季所以教化民也。诸侯必贤召公,贤人故系之召公。”

④“《周南》《召南》”句:《周南》,《国风》的第一部分,共计十一篇;《召南》次《周南》之后,计十四篇。《正义》说:“《周南》《召南》二十五篇之诗,皆是正其初始之大道,王业风化之基本也。”

⑤“是以《关雎》”句:这句是揭示《关雎》的主题。《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处所言即本于孔子的观点。

(据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卷一)

四、家庭伦理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所蕴含的深厚而丰富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关雎至矣乎!夫关雎之人,仰则天,俯则地。幽幽冥冥,德之所藏。纷纷沸沸,道之所行。如神龙变化,斐斐文章。大哉关雎之道也,万物之所系,群生之所悬命也。”(《韩诗外传》五)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的择偶标准——站在男子的立场上对女子提出的要求——贞、夫妻有别、礼 雎鸠——《禽经》:“雎鸠,鱼鹰。”《尔雅义疏》:“能扇波令鱼出,食之,故《淮南说林训》谓之‘沸波’。” 雌雄情意至,然而有别。

雎鸠——(1)鹫(JIU),鸠类,大小如鸱(CHI 鹞鹰)深目,目上骨露,幽州人谓之鹫(雕)(2)类似鹰的鸟,善捕鼠。

(3)金口鹗(E 雕)鹗鸟能翱翔水上,捕鱼而食,后世谓之鱼鹰。

(4)鱼鹰,能扇波令鱼出,食之,谓之“沸波”。

(小结)雕类、凶猛、善捕鱼、有可能是鱼鹰。

(一)、雎鸠之德

古人认为“关雎”这种鸟是很有德行的,是懂得“礼”的。常赞美其为“关雎有别”的

“贞鸟”。“别”,内外的分别,可以理解为“礼”,为什么呢?

1、夫雎鸠之鸟,犹未尝见乘(SHENG)居而匹(三声)处也。乘,成双成对。如张华《鹪鹩赋》(鹪鹩,一种善于做巢的小鸟),“乘居匹游,翩翩然有以自乐也。”匹,成对,如《文子 上德》“神龙不匹,猛兽不群,鸷鸟不双。”充满力量的生物是不屑于成双成对或者成群结队地出现的,必定是单打独斗,独行天下。这里提到了鸷鸟,凶猛的鸟类,比如《《关雎》中的雎鸠。据古人观察到的雎鸠的生活习性,发现这种凶猛的鸟类从来都是独自出行的,而不是雌雄二鸟比翼双飞,也就是“游不双侣”。

2、照着古人的观察,这种鸟外出的时候,往往都是单独行动,从来没有双宿双飞的时候。这会不会显得夫妻关系太冷淡了呢?古人之所以赞美雎鸠是因为它们夫妻关系冷淡吗?显然不是。古人认为雎鸠“非不乘匹,而人弗见之。”当雎鸠感情热情,比如说求偶之时,它们并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旁若无人、卿卿我我,而是在哪儿?“在河之洲”“洲”、水中的陆地,“和鸣在无人之区,有别于众见之地也。”“以声相求,必于河州隐蔽无人之处。”“以洲上有林木,此鸟有别,其和鸣必在林木隐蔽之处,故君子取之。”一般人轻易上不去,绝对是一个闲人免进的僻静之所,在这样的地方,既可以表达自己热烈的情感,不必顾虑到别人的眼光,更不会有碍观瞻,甚至是妨碍到别人,别人能感受到的只是从那郁郁葱葱的水中小洲中时断时续传来的优美的和鸣之声,充满了柔情蜜意,引人无限遐想。

3、“游不双侣、死不再匹。”“死不再匹”,一方死亡,另外一方绝对不会再娶或再嫁,确实可称其为“贞”。

4、古人称赞雎鸠是“摯而有别”的“贞鸟”,所谓“摯而有别”,“摯”即“至”,“摯之言至也,谓王鸠之鸟,雌雄情意至,然而有别。”“情意至”表现在哪儿?除了“死不再匹”外,还有“关关”二字也可反映出雌雄二鸟的情意深厚。

关关——教科书上的解释,“雌雄二鸟相对而鸣的和声。”可是,你听过那种鸟和鸣时会发出“关关”的声音呢?也许鸟儿的和鸣之声跟“关关”之声相差甚远,但古人为什么又一定要听起来似是而非的和鸣之声一定用“关关”二字来拟声呢?用“啾啾”、“叽叽喳喳”这样的声音来拟声,岂不是更像吗?这里其实很有古人的深意。“关关”确实有鸟儿一起鸣唱而形成的和鸣、和声这种意思,但其含义并非仅止于“和声、和鸣”。“关”,有“通、交、贯”这样的意思。“鸟之情意通,则鸣声往复相交,故曰‘关’,重言之曰“关关”,谓鸟声之两相和悦也。”雌雄二鸟它们的和鸣声之所以如此悦耳,正是因为它们彼此间情意绵绵,相亲相爱。为什么要和鸣?多半是正在求偶的表现。

活着的时候,情意相通,一方死了之后,也绝不再嫁或再娶,这就是古人认为雎鸠“情意至”的原因,是“贞”的表现。那什么又是“有别”呢”内外有别之义,虽然雌雄二鸟柔情迷情,但古人认为它们懂得内外的分别,在公共场合从来不会双宿双飞,要表达情感时,也一定会选在无人可见的“河之洲”上。

至而有别,是古人赞美雎鸠的着眼点,是“关雎之德”。

儒家真正赞同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夫妻关系,既“贞”,对爱情、对婚姻忠贞不渝;又符合“礼”的规范,懂得内外的分别。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之句,绝对不是随便写的,起兴之句和其所引起的诗句在意思上一定是有联系的,你把兴句的意思揣摩清楚了,也大概就知道诗人之后想说的到底是什么啦~~“此鸟德最纯全,故诗人取以起兴。”雎鸠之德——贞、礼(如夫妇内外之别)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窈窕——美好文静的样子,侧重于德行;幽深的样子。仇——(qiu)配偶。逑——动词,匹配、匹偶;名词,配偶,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窈窕,(1)好貌也,长得要漂亮,妇容;

(2)善心曰窈,善容曰窕,不仅要长得漂亮,还要有美好的德行。妇容、妇德。

淑,水清澈;美好、漂亮。

解释一:“窈窕”既指女子的容貌,也可兼指女子的德行;“淑”指女子的德行,容貌美丽,德行美好的女子,才是君子理想的伴侣。

窈窕 “窈”,冥、深暗的样子;“窕”深远也。“窈窕”,幽闲也,幽深而安静的样子。“淑”已然说的是女子的德行,所以“窈窕”就不再指女子的德行,而是指女子所处的幽深而安静之地,比如幽深而安静的宅院。“窈窕者,谓淑女所居之宫形状窈窕然。” 解释二:“窈窕”,幽深的样子,能够安稳本分地居住在幽深的宅院中,懂得内外的分别,这样的淑女才是君子理想的伴侣。女人就应该向退进水中小洲的雎鸠一样,退入深深的庭院内,“庭院深深深几许”,那才是女人应该待的地方,安稳安分,深居简出。这样的女子才是有“雎鸠之德”的所谓淑女,是儒家为女子提出的要求,所以有人说,“关雎”是戒女之诗,如后汉张衡传,“呬(XI 喘息、休息)河林之蓁蓁(ZHEN 茂盛的样子)兮,伟关雎之戒女。”

同时,借《关雎》一诗,儒家也为男子设想了理想的择偶的标准,什么才是你的“理想型”呢?有雎鸠之德的淑女。要夫妻情意深厚,要对爱情忠贞,要能安稳本分地守在幽深而安静的宅院里,要懂得男女、夫妇、内外的分别。儒家很重视一个女子的德行,但容貌也是不可缺的,虽然相较于“美貌”,儒家更看重的是“美德”,但能在“美德”的基础上再来点美貌,那是再好不过了,毕竟“妇容”、“妇德”都是女子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但是男人们一定要搞清楚,鱼和熊掌往往不能兼得,在“自古德貌难两全”这样痛苦抉择面前,应该选哪一个,而舍弃哪一个?所以《关雎》这首诗其实很有意思,也很不简单,其中既有对女子提出的要求,也有为男子设想的择偶标准,而绝不仅仅就是为了歌颂爱情。

(二)、夫妇为王化之原;夫妇之性,人伦之重

(过渡)那么,在婚姻问题上,儒家为什么如此苦口婆心呢?为何如此重视夫妻关系,重视家庭生活呢?原因在于,儒家认为“夫妇为王化之原”,“夫妇之性,人伦之重。” 夫妇关系是一切伦理关系的原点和基础。

儒家非常重视家庭关系,大家最熟的那句,大丈夫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是一个男人施展抱负的起点、原点,如果一个男人连自己的家庭都搞不明白,天天鸡飞狗跳,试想连一个小小的家庭都治理不好,这样的男人又怎么能指望他出社会之后能有多大的发展,更别说“治国、平天下”啦。这是典型的儒家式的思维方式,大家觉得有没有道理呢?即便是当今社会,也还是有其合理性和存在基础的。

而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夫妻关系。儒家有三纲五常之说。在这三纲之中,“夫为妻纲”显然是最为基础,“夫为妻纲”做到了,才能进一步谈到“父为子纲”,以及最高级别的“君为臣纲”,这夫妻、父子、君臣这看似毫不搭边的三重关系到底是按照一个什么样的逻辑方式联系起来的呢

夫妇有别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敬则朝廷正,朝廷正则王化成。夫妇别——父子亲——君臣敬——朝廷正——王化成。这个逻辑关系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 夫妇有别,则性纯子孝,故能父子亲也,孝子为臣必忠,故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既敬,则朝廷自然严正。朝廷既正,则天下无犯非礼,故王化得成也。

(三)、“夫妇”、“君臣”伦理上的类比关系

而且,古人甚至直以“夫妇”喻“君臣”,臣子常自比为妻子,而将君主比作自己的夫君。典型的例子就是屈原。在屈原的《离骚》中,这种“夫妇”、“君臣”伦理上的类比可说是俯拾即是。我们知道,《离骚》作于屈原政治斗争极度失意之时,屈原将自己比作美女,将楚怀王比作自己的夫君,而那些陷害自己的奸臣们则被屈原比作了嫉妒自己美貌与才华的其他女人。屈原以一种“怨妇”的心态和口吻追述了自己和楚怀王之间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表达这种“怨妇”情绪的诗句在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的很多作品中可以说比比皆是,我们不妨举个例子。

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抽思》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离骚》

这样的诗句如此之多,以至于人们不免怀疑起屈原的性向来,我们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该不会个GAY吧?这种疑虑在学术界早就有,竟然还引发了一场论争。

1944年9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孙次舟教授在《中央日报》发表文章《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指出了屈原的同性恋者身份,在当时文坛引起一片哗然,并遭到多人围攻。孙次舟又撰文《屈原讨论的最后申辩》,坚持自己的观点。作家朱自清同情孙次舟的观点,并请出著名诗人、楚辞专家闻一多教授主持公道。闻一多次年在《中原》杂志发表《屈原问题》,肯定了孙次舟对屈原的发疑是楚辞研究的重大发现:“孙次舟以屈原为弄臣,是完全正确地指出了一椿历史 事实„„”

屈原到底是不是GAY,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我的重点是要说以夫妇喻君臣,这种伦理关系上的类比早在屈原时代就已经有了,以夫妇喻君臣这种思维方式是身处楚地的屈原早就有了的,还是受到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影响后产生的,这也很难说,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以夫妇喻君臣,这种思维方式在古人是有的并且具有极大的普遍性,我们在很多诗人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诗句,尤其是诗人失意的时候,表面上你看到的是表达对负心郎的幽怨之情,其实若联系该诗的创作背景,往往会发现诗人其实是在写自己不被君主理解,郁郁不得志的失意之情。如曹植,“恨不相逢未嫁时”

(四)、夫妇关系的和谐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夫妇关系是父子关系、君臣关系等一切伦理关系的基础,只有处理好了家庭关系,夫妇和睦,建立在家庭夫妇关系之上的一切一切的伦理关系才有可能和谐,即“夫妇别——父子亲——君臣敬——朝廷正——王化成。”,最终使整个社会和谐,达到“朝廷正、王化成”的最终政治目的。

这很有可能就是在被封为儒家经典的《诗经》中,《关雎》会被放在首篇的重要地位上的原因所在,也是孔子为什么会认为“大哉关雎之道也,万物之所系,群生之所悬命也。”的道理所在。《关雎》确实是一首爱情诗,但绝不仅仅就是一首爱情诗,爱情诚可贵,伦理更重要。

对于整个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建立和实现,夫妇关系居然处于如此至关重要的地位,民间的小夫小妻尚且如此,更何况帝王之家呢?君主与其后妃(王后与妃子)的夫妻关系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所以,诗序直言,“《关雎》,后妃之德也。”(总结)《关雎》是《国风》中的一首,应该是朝廷的采诗官从各地采集而来的民歌,是老百姓自己有感而发的心声,所以《关雎》这首诗到底写的是什么呢?是充满了训诫意味的伦理诗呢?还只是一首单纯的爱情诗呢?愚见,其本义应为爱情诗,但之所以能被儒家奉为经典,称其为《诗经》,就绝不会仅仅停留于原初的爱情层面了,而看重的是从中生发出来的伦理道德因素,从而为整个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为政权统治的长治久安服务,有着强烈的现实功利目的,深深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为国家政治而服务,有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伦理的有序,这也是《诗经》多为历代王朝所大力推崇的原因。的确,通过历代经学家从儒家观点出发对《诗经》做出的解释,的确极大地提高了《诗经》的政治地位,但《诗经》中那种源于民间的朴素情感也在极大程度上被曲解。比如,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解释。“逑”,仇也,怨偶为仇。“和”、和好。“言贤女能为君子和好众妾也。”“不嫉妒”这样的解释未免有些牵强。更有解释认为,《关雎》这首诗描写的是后妃对淑女的渴望,认为“后妃有关雎之德,乃 8

能共荇菜,备庶物以事宗庙也。”君主的后和妃要有关雎之德,不能嫉妒,要主动为君主寻找淑女。而且后妃采荇菜是为了祭祀做准备,这是后妃应尽的职责,于是“后妃觉寐,则常求此贤女,欲与之共己职也。”希望能找到贤女和自己一起采荇菜,完成祭祀的工作。为了得到这样的淑女,是后妃在“寤寐思服”,是后妃“辗转反侧”,并且幻想着如果真得得到了这样的淑女,一定要“琴瑟友之”,和她和睦相处,一定要“钟鼓乐之”,使她欢乐。你觉得这样的解释通吗?不仅牵强至极,而且透着令人厌恶的陈腐气。

用儒家思想来阐释《诗经》也未尝不可,像把《关雎》解释成家庭伦理诗的程度,人们还是可以接受的,至于说《关雎》就是写后妃之德行,如此生搬硬套,妄加曲解,则实在是过头了,难免让人生出厌恶心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以说是站在男子的立场上,对女子提出的要求,只有达到“贞、夫妇有别、礼”这样的道德要求,你才能成为我的“好逑”,这是男子的择偶标准。

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对男子的教训:在采取行动之前,克制、慎重。(节制)参差荇菜,左右材质,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对男子的教训:在下定决心之后,恋爱阶段——琴瑟友之;

婚姻阶段——钟鼓乐之。(仁爱)

相敬如宾、齐眉举案,给妻子一个幸福婚姻,钟鼓乐之,让她天天像喝了蜜一样哈哈哈~~~~~ 9

第四篇:关雎教案

关雎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窈窕()()

好逑()()

寤寐()()

溯洄()()

坻()荇菜()2(1)《诗经》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 篇,包括风、雅、颂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赋、比、兴 的艺术手法。

3.诵读这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答:《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4《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

5《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6.《关雎》巧妙地运用重章叠句,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几句中只换用了“流”“采”“芼”三个字。请说说这种表达方法的作用。、使诗的内容递增,逐步深入地展现“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7、《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8.“左右流之”中的“流”字用得妙,使全篇生辉,试作分析。

①描写少女采荇菜的忙碌和姿态优美,使作品充满动感和生机;②突现女子的勤劳;③更增加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和爱恋。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1分)。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1分);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1分)。9 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形容青年男子热烈追求爱情的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形容对爱情的思慕和对问题的烦扰因而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诗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就是佐证。

诗歌中描写禽鸟和鸣的句子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中的“

、窈窕淑女”一句直接赞扬女子的文静、善良,也交代了小伙子追求她的原因;描写思念心上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辗转反侧 ”,现今已成成语。

钟鼓乐之

琴瑟友之

”这一幻想和淑女结合的热闹场面,表达了青年男子对美好婚姻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蒹葭内容

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冲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苍”,“、凄凄”,使全文声情兼备。

0.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答: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1.诗的每一章开头都写景,说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是起兴句,以引起下文。②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表现主人公对所思慕人的深挚感情。③烘托萧瑟冷漠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流露主人公凄婉惆怅感情

2、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3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4(1)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2)“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

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 怅惘 痛苦

④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

孤独寂寞

(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本诗在艺术表达上注意了动静结合,试加以说明。

诗中景物描写都是静态描写,而诗人忽上忽下地寻找伊人,伊人忽隐忽现,忽远忽近是动态描写。

6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

“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侧面烘托 诗中是怎样进行侧面烘托的?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美丽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来的。

“伊人”是美丽的,然而这种美又是朦胧的,在主人公的视线中若隐若现,时有时无,似水中月,雾中花,这种美是怎样产生的呢?距离产生美。

7这首诗在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

重章叠句。

8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9.对本诗的解读欣赏,下列哪一项不正确?(2分)(D)

A.“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好形象。

B.本诗主要叙写一位追求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

C.伊人可以指意中人,也可象征“幸福”、“理想”、“事业”等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D.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但求而不得的绝望之情。

关雎和蒹葭各表现主题以及写法上的异同

①《关雎》一诗重在叙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后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后面两章是前面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情感韵味更浓郁.②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8.《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答:《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J、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7.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景语情语。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 境地。

第五篇:关雎教案

《关雎》教案

《诗经·关雎》教学设计(一课时)

一、导——文化常识

“四书五经”是什么?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历代有关评价: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

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二、一读——机械朗读

认真准备范读,用以感染学生。范读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领读,使学生首先在感性上熟悉这两首诗的读法。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必能读得比较顺畅,能大体上掌握句中的停顿。

步骤:字音——男女分组赛读

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ǎo)逑(qiú)荇(xìng)菜 寤寐(wùmèi)

三、二读——理解朗读

给以必要的讲解和提示,并在此基础上划分诗的层次,使学生能贯通全诗,能说出诗的大意,然后进行朗读训练。这时学生会有层次感,可以听得出朗读者要告诉别人什么。

要求:

1、根据注释,发挥想象,描述内容。

2、展示“有关资料·译诗”,让学生与原诗比较,选择所爱并说理由。

3、齐读。

1、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2、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3、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

4、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5、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四、三读——表情朗读

教师应带领学生做好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充分活动起来。这是诗歌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而完美地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并继之以表情朗读直至成诵。总结:(学生自愿参加朗读比赛)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五、一背——提示首字

关„„在„„窈„„君„„

参„„左„„窈„„寤„„

求„„寤„„悠„„辗„„

参„„左„„窈„„琴„„

参„„左„„窈„„钟„„

六、二背——个人赛背

七、延伸阅读

1、《诗经 蒹葭》

2、《诗经 木瓜》

木瓜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琼:赤色玉;亦泛指美玉)琚(jū 佩玉)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瑶:美玉;一说似玉的美石)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jiǔ 黑色玉石)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下载《关雎》教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雎》教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雎》教案

    《关雎》 教案 詹维民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有关常识,了解作品中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2.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

    《关雎》教案

    课题:关雎 教学目标: 1、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把握正确......

    关雎教案(汇总15篇)

    篇1:关雎教案教学目的与要求: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

    《关雎》教案 公开课

    《关雎》 教案 执教:冯玉飞 日期:2014年3月26日 教学目标: 1、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

    《关雎》教案__公开课

    一.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

    诗经关雎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关雎》教案。(2)学习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结构。(3)背诵诗歌。2、能力目标:(1)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2)提高听......

    关雎教案1(合集五篇)

    同课异构课题:《关雎》 时间:2014年11月19日 地点:市十三中五楼会议室 班级:初三(1)班 执教者:李瑞芬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学生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 2. 学生掌握“比兴”的写作......

    MDA15043牛犇《关雎》教案

    《关雎》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 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3、明确诗歌大意,理解诗歌主旨。 4、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