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关雎教案

时间:2019-05-15 13:38: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经关雎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经关雎教案》。

第一篇:诗经关雎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关雎》教案。(2)学习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结构。(3)背诵诗歌。

2、能力目标:(1)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2)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3)提高想象力。

3、德育目标:(1)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2)培养健康纯洁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诗歌内容的理解(听)和背诵(读)。

【教学难点】

诗歌的赏析(说)和用白话写出本诗的主要情节(写)。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问题探索法、讲练结合法、归纳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同学们喜不喜欢古诗?我们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作为新时期的年轻一代,我们应该吸取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首篇--《关雎》。

二、学习《关雎》

(一)简介《诗经》

(提问讲解、课件显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又称《诗》或《诗三百》,它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五百年内流传的305篇诗歌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这些诗歌,内容丰富,有描写劳动生活的;有反映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有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还有描写爱情婚姻生活的。《诗经》以四言为主,间有杂言。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赋--直陈其事,直截了当,明快淋漓;比--以彼物比次物;兴--寄托,即托事于物,先言它物以引所咏之辞。)

(二)课文说明

《关雎》是诗经首篇,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首优美动人的民间情歌,是我国爱情诗歌的开山之作。诗中写一个男子爱慕思念一位美丽贤淑、勤劳善良的少女,以至于夜不能寝,梦中遐想,希望有朝一日与少女结为夫妇,和谐美满地生活。诗中描写的爱情,清新朴素,乐而不淫,充满着健康纯洁之气,影响深远。

(三)检查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抽查、课件显示)

关雎(jū)窈窕(yǎo tiǎo)淑女(shū)好逑(hǎo qiú)参差(cēn cī)

荇菜(xìng)寤寐(wùmèi)辗转(zhǎn zhuǎn)瑟(sè)乐之(lè)

(四)朗读课文

(课件显示。先请一学生读,老师指导,再全班读)

(五)讲析课文

本诗共20句,分为三章。(按章分组学习,每章学习先由小组派代表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的涵义,概括本章的内容,老师再订正。课件显示每章大意)

第一章(前4句):以河洲上关关和鸣的雎鸠起兴,抒写男子对少女的一片痴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起兴。

第二章(中间8句):进一步刻画男子心仪的少女美丽勤劳,表现男子为少女长夜不寐,相思绵绵。

流用得妙!描绘了少女顺势打捞荇菜的忙碌而优美的姿态,生动传神。

第三章(后8句):直抒胸臆,写出愿望实现后的欢乐。

琴瑟友之表示和睦相处,亲密相爱。钟鼓乐之写出了婚礼的热闹场面。

(六)小结

1、主题:(课件显示)

本诗写一位青年男子对美丽女子的爱慕之情。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率直、淳朴、真挚、健康的情感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2、艺术特色:(课件显示)

(1)用起兴。

兴即触景生情,托物兴辞。这种委婉含蓄、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多次运用,产生了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使人由雎鸠成双成对联想到君子淑女终成眷属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2)采用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结构。

各章大致相同,更换几字使内容递进,逐层抒发强烈感情,读起来节奏鲜明铿然。

三、拓展:与《蒹葭》比较

借助工具书,诵读《蒹葭》体会其中的感情,比较与《关雎》有何不同。(课件显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明确:《蒹葭》表现了古代青年男女苦苦思念一个人却不能相见的衷情,这与《关雎》思而有得、终成眷属的幸福之情是不同的。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关雎()窈窕()好逑()荇菜()瑟()

(三)解词

1、窈窕

2、逑

3、参差

4、寤寐

5、思服

6、辗转

7、友

8、乐

(四)背诵全诗

(五)发挥想象,用白话写出本诗的主要情节

五、板书设计(课件显示)

关关雎鸠青运

一男子爱慕女子年用

淑女君子男起

子兴

关荇菜流之思

二淑女求之女子勤劳美丽慕重

思服悠哉男子相思不寐追章

雎辗转反侧求叠

美句

荇菜采之丽

三琴瑟友之愿望实现女一

荇菜毛之充满欢乐子咏

钟鼓乐之三

第二篇:《诗经》《关雎 蒹葭 》 教案

《诗经》关雎

蒹葭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活动准备:

3.利用工具书,自我疏通文意。

4.收集《诗经》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教学建议:

诵读欣赏既要诵读更要欣赏,学生应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得到美的享受,在诵读中形成良好的欣赏品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需要注意的是,诵读与欣赏不能割裂开来,两者是交融的。诵读欣赏很讲究诵读,但这种诵读不能停留于一般的朗读,它要求融入感情,要读出诗、文的韵律节奏之美,要读出诗、文中字里行间蕴藏的真挚感情。

第一课时

一、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二、学习《关雎》 1.顺畅朗读: 2.注意读音:

雎鸠(jū jiū)窈窕(yǎo tiǎo)逑(qiú)荇(xìng)菜 寤寐(wù mèi)3.有感情地朗读

4.根据注释,发挥想象,描述内容。(想象、交流)5.译诗

(1)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2)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3)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亮。

(4)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5)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6.诗句分析: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7.主题: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地方。据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8.表现手法:

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这体现了《诗经》语言的一个特色。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改编者是台湾作家琼瑶,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初读·感知

1.配乐朗读课文,体味感情。

2.读后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情境。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还有其他的理解),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学生欣赏、感受)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三、品读·欣赏

1.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各抒己见)

示例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示例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示例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示例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点拨】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学生讨论、交流)

【点拨】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3.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含蓄。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2)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3)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4.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5.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点拨】《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读。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经·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内容分析

《蒹葭》为《秦风》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这里表现的是一个寻求友谊(或者爱情)过程中最终失望的心理活动,深情抒发了寻求伊人而不得的诚挚感情,形象地描绘了此时此地的凄怆处境。

《蒹葭》属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五、表现手法

1.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起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2.诗歌采用反复叠唱的章法,更显得韵味绵长,而开头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绘了一幅凄清萧飒、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更抒发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

第三篇:《诗经》两首(关雎)

《诗经》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二)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的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资料助读: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故《诗经》又称“诗”、“诗三百”。汉代以后,儒家奉之为经典,始称《诗经》。《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2、《诗经》按体制分“风”“雅”“颂”三大类。

⑴“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⑵“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⑶“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按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⑴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叙事和抒情 ⑵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和比拟

⑶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环境描写,渲染烘托气氛。三、学习《关雎》:

(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关雎》选自《诗经·周南》,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冠以三百篇之首。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的地方。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一男子对女子热切的爱慕和大胆执着的追求以及求之不得的思念和想像中与其亲近的喜悦。2.听录音朗读,学生小声跟读,读准字音。

【关关雎鸠(jū jiū)】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关关,拟声词。雎鸠,传说中是一种十分专情的水鸟,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好逑(hǎo qiú)】配偶。【参差(cēn cī)】长短不齐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寤寐(wù mèi)】这里意思是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琴瑟(sè)友之】弹琴鼓瑟表示亲近。【芼(mào)】挑选。【钟鼓乐(lè)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3.学生齐读一遍,注意停顿: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

二、二”节拍。

例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4.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二)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翻译全诗,疏通文意。

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译文:雎鸠关关鸣叫,在河心小洲上。文静美好的姑娘,是男子的好配偶。

第一节以起兴手法开篇,由关雎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起兴:就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比如此处,写鸠鸟鸣叫,既象征男女欢爱,又给诗歌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欢乐气氛。

⑵叁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译文:长短不齐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捞。文静美好的姑娘,日日夜夜追求她。

第二节:诗歌以眼前景物为比喻,以时而向左时而向右采摘荇菜的动作,隐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⑶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悠哉,辗转反侧。

译文:追求她成了空想,日日夜夜思念她。思悠悠,思悠悠,辗转反侧睡不着。第三节:,通过对君子求之不得的具体情态的细致描写,极其逼真地表现了这位君子对心目中恋人的痴情和执着。

⑷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译文:长短不齐的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文静美好的姑娘,弹琴瑟迎接她。⑸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长短不齐的荇菜,采荇人左拣右拣。文静美好的姑娘,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第四、五节是描写这位君子在想象中与这位淑女相会的情景。诗歌仍以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兴,设想这位女子已经答应自己的要求,于是这位君子兴奋地弹奏琴瑟,敲击钟鼓来亲近她,友爱她,并使她快乐。诗歌通过对这种幻想的烘托渲染,将主人公追求爱情的炽烈专一表现得淋漓尽致。2.划分层次,理清思路。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开头用“关关睢鸠”起兴,同时运用“比”的手法,由雎鸠鸟相和而鸣,引出河边文静美丽的姑娘是男子思慕的对象。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表现了小伙子追求心上人而未得的忧思。还是以“兴”写起,同时运用“比”的手法,“窈窕淑女”就像长短不齐的荇菜难以采择,就应当醒着梦着都念念不忘、执着追求。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悠哉悠哉”,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样子。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仍然运用“比兴”手法写小伙子因苦恼而成梦,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3.诗人的感情变化过程:

河边偶遇,一见钟情 → 朝思暮想,辗转反侧 → 琴瑟钟鼓,欢庆娱乐

(受挫)(幻想)4.艺术手法(1)重章叠句,每一章都有句子反复咏唱,将男子真挚热烈的感情一步步推向高潮。(2)“兴”与“比”巧妙结合,以物喻人,借景抒情,自然景象与人物内心情感和谐交融。(3)双声叠韵的连绵字,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三)主题归纳: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蒹葭》

一、导入:

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古时候的诗人对秋都大加吟咏。三国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但是在两千多年前的人们就对秋有了自己的思考,今天 我们来学习《蒹葭》,看看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事?

二、解题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皆生于水边。

三、读一读

1、学生齐读本诗,找出学生读音不准确的。

蒹葭jiān jiā 溯洄 sù huí 未晞 xī 湄 méi 跻jī 坻chí 涘sì 沚zhǐ

2、听泛读,把断句、停顿和重读。

3、翻译

蒹 葭

河畔芦苇苍苍碧色,那是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却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河畔芦苇茂盛一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水中的小块陆地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啊,那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她就在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险阻弯曲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的滩地。注:重点字词见教材下面的注释。

四、课文梳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儿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长”、“跻”、“右”和“央”、“坻”、“”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五、本诗主旨的理解(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3)“讽刺说”:汉代《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意思是说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因此将招来亡国之祸。(东汉郑玄《诗笺》:“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所谓“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4)“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 “伊人”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5)“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

六、问题探究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

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2、诗人为什么迷茫忧郁感伤呢?

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3、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七、艺术手法———重章叠唱

1、这首诗一共三节,大家比较一下这三节诗,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特点?

二三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反复,只在押韵的地方换了几个字而已。这是一种重章叠唱的方法。《诗经》善于运用的方法来抒发感情,我们现在的诗歌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2、采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伊人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第四篇: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蕴涵的美的情感、美的意境。

2、揣摩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诵读要领,诵读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感情,揣摩诗歌语言,学会鉴赏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及相关篇目,拓宽视野,增加积累;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教师:准备投影片、录音带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新课:

在我国几千年古典文学的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关雎》是《诗经》的首篇,为“风”之始,是一首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因此倍受重视,为大家所熟习。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究《关雎》的艺术特色吧。

二、诵读课文:

1、学生听录音,体会诗情。

2、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诗歌,扫除文字障碍(教师可出示用投影)。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寤寐: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唏:干。

埘:在墙壁上做的鸡窝。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领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A、题目取自于句首。

B、基本句式是四言。

C、采用叠章的形式。

D、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内容。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诗歌是如何步步推进,表达出小伙子对心上人的思恋与追求的?

[明确]

第一章,作者先用起兴开篇,写水鸟,引发读者的联想,酝酿气氛。然后进入正题,点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第二章,写出了小伙子追求心上人的幽思。小伙子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内心焦灼而苦闷。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的人,写得非常传神。

第三章,表达了小伙子对采荇菜姑娘的深切爱慕和美好愿望。他因苦恼而成梦,亲近她,爱慕她,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四、思考品味:

《关雎》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试从诗中找出一两处,反复诵读,加以体会。

[明确]例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无疑是这位害相思病的小伙子对未来生活的美好设想,是对小伙子爱情心理微妙的捕捉和真实的刻画。再如:“悠哉游哉,辗转反侧”生动描绘出小伙子对心仪女子的相思之苦,已经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两个“悠”字,双双以感叹语气,着重加强感情色彩,把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深刻生动地表现出来。

五、拓展延伸:

1、本文没有直接描写主人公心仪女子的具体形象,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具体语句感受到她窈窕动人的气质与风韵,试分析。

[明确]“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描写出美丽善良的女子劳动时的动人场景。

2、背诵诗歌,并为其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六、巩固训练: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何?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这是一首

言诗,诗中借的故事,表现两人相爱而不能相会的愁思。

2、请你解释一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中的“迢迢”、“皎皎”是什么意思?

3、“泣涕零如雨”、“相去复几何”等句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4、我们曾学过一首根据诗中故事写出的现代诗歌,作者是现代著名诗人。

5、请你对以上两首诗歌进行比较,说一说你更喜欢哪一首?理由是什么?

[明确]

1、五;牛郎织女

2、形容距离异常遥远

3、相思之苦

4、《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5、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蒹葭》是一篇表现诗歌朦胧美的名篇。它写出了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但可望而不可即的微妙苦闷的心情。它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究《蒹葭》的艺术特色,研讨一下它与《关雎》的区别所在。

二、诵读课文:

1、学生听录音,体会诗情。

2、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诗歌,扫除文字障碍(教师可出示用投影)。

3、教师配乐(小提琴曲《水边的阿蒂丽娜》)范读课文,领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三、整体感知:

1、本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你用简洁的词语加以概括。

[明确]场景:邈远迷茫,缠绵感伤、若隐若现;抒情主人公:迷茫、略带忧郁、对爱执著。

2、上述体会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试分析。

[明确]例如:“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四、思考品味:

朗读比较:《关雎》与《蒹葭》的写法上的不同。

[明确]

①《关雎》一诗重在叙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后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后面两章是前面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情感韵味更浓郁。

②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拓展延伸:

1、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歌中描写了蒹葭、白露、水、道路等自然景物,营造出苍茫悠远的意境,烘托了人物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

2、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的歌词和背景,你认为这首改自《蒹葭》歌曲好听吗?谈谈你的看法。

3、本首诗歌的景物描写凝练传神,请找出一例,加以分析。

[明确]例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巧妙点明时间和环境,河边生长着浓密苍青色的芦苇,晶莹透亮的露珠早已凝结成白色的浓霜,微拂的秋风送来袭人的寒意,秋水泛寒,很是凄清。再如:“蒹葭苍苍”——“蒹葭凄凄”¬——“蒹葭采采”写出了芦苇的颜色由苍清至凄清到泛白,突现出越来越浓的深秋凄凉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寂寞与清冷。

六、总结提升:

通过学习《〈诗经〉两首》,试概括《诗经》的语言特点:

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有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

2、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学生从课文中找句子体会。

板书设计

《诗经》二首 内容:表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形式:①多为四言句

比喻

②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渲染

③采用比兴的手法

铺垫

教学反思: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历史与现实。自被汉代儒家尊奉为经典后广为传颂。《关雎》和《蒹葭》虽均是缠绵悱恻的恋歌,但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比兴手法的运用堪称后世作品的典范。

在设计教案中,我力求突现诗歌含意隽永的情感美和重章叠句的形式美。通过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朗读等方式强化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识,用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诗歌的探究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感知到品味再到总结提升的认知规律,力求用健康向上的情操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拓展延伸的设计力求达到巩固且提升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触类旁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人生的品味以及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第五篇:诗经九年级教案关雎

【设计简说】:

一、教材分析:《关雎》是《诗经》的首篇,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文章描写一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追求过程,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内心深处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在艺术表现上,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手法,情景交融,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二、学情分析:这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尽管诗歌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再者九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初中生活,已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形成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有自己的见解,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敢于创新,敢于展现自我,有朦胧的情感体验。

三、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读诗歌要“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依据本单元教学重点,要求通过“品味,感悟,欣赏”来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设想:因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首先让学生对我国最早的这部诗歌总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诗经》“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而后进入文本的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诗歌内容,这次课堂教学我结合一些充满方言趣味和乡土情趣的本地歌谣,和课文作一个比较阅读。教学步骤分为“读通、读懂大意、读出情味”等几大步,为达到每一步的要求,分别设计相关小问题。重点放在诗的“诗情画意”上,完成“诗中有画”,培养学生学诗在遵循原文大意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联想与想像以丰富形象的良好思维品质与学习习惯,以及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的表达能力。在给学生一定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理解积累“睢鸠、窈窕、荇莱、寤寐”等词语。

3、明确诗的大意,理解诗的主旨。

4、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析读、品读中把握诗歌丰富的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喜爱传统经典诗文。

教学过程简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关雎》的mp3)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文学源远流长。诗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唱起来别有风味。刚才同学们听到的就是演唱的一首诗,诗名是 《关雎》,它选自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自然的导语,曲调优美的音乐,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小结: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懂得怎么说话。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今天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三、初读,读通课文

1、一读,读准字音

师范读。朗读中让学生注意没学过的生字词,同时出示投影:

师讲解古诗词的断句读法:四言诗(二/二拍)、七言(四/三拍)。示范读第一句有节奏和无节奏的区别,然后让学生朗读诗,说一说怎么划分节奏。

2、二读,读准节奏

明确:《关雎》是四言诗,对于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应该是两字一顿,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老师的范读为学生的朗读提供示范,让学生能更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析读,读懂大意。

1、多媒体显示: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交流讨论。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师列举一首潮汕爱情歌谣:“手骑扇,走到街中看游戏,看见娇姿一美女,美女生来合我意。美女生来面刁刁,畬死书生魂魄销,若欲动手无名色,竹竿吊鱼畬死猫。”学生一比较联系,很容易就理解课文的内容。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明确:这是一首爱情诗,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2、配乐朗读课文。

了解诗歌的内容后,请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朗读指导要点:第一节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音调舒缓平正,要读出对“窈窕淑女”的赞叹和思慕,“好逑”宜重读。第二节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仍要读出对“窈窕淑女”的渴慕,但有一丝淡淡的哀愁。第三节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读出求之不得的忧思,可用降调。第四节和第五节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用兴奋和轻快的语调,“友”、“乐”应重读,可用升调。(在朗读的语速、语气、语调和重音等方面加以引导,着力达成“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目标。这对学生的语言感受力的培养也起到很好的作用)

3、小结:

朗读中节奏、重音、停顿、速度和作者情感的把握都很重要。

五、品读,读出情味

1、师:美丽的诗歌演绎出美丽的故事。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具体诗句,并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按照主人公的心路历程,通过合情合理的联想与想像,用优美的语言讲述这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然后全班交流、点评。

用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①、君子是怎样“寤寐求之”的?

②、“悠哉游哉,辗转反侧。”这时候的主人公情态如何?心理怎样?

③、你能想像出来“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具体情景吗?

预见学生讲述的内容大意: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沙洲,沙洲上成双成对的雎鸠鸟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有个文静美丽的姑娘在河边采摘荇菜。这时,一位青年男子来到河边,他听着鸠鸟和鸣,看着美丽的姑娘,不由得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爱慕之情油然而生。他想尽办法去接近她,日思夜想要的到她的爱情,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情到极处必生幻,朦胧中他和自己的心上人相会了,他弹琴鼓瑟,和姑娘结为夫妻,过上了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

2.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师引用充满方言趣味和乡土情趣的潮汕歌谣,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内容。如下面的“过番歌”

(1)“天顶飞雁鹅,阿弟有亩(注:妻)阿兄无。阿弟生仔叫大伯,大伯听了无奈何,收拾包裹过暹罗(注:泰国)。来去暹罗牵猪哥(注:配种公猪),赚有钱银多少寄,寄返唐山娶老婆。”(2)“天顶飞雁鹅,无钱无米无奈何,背个包裹过暹罗。火船一到七洲洋,回头便望我家乡。父母亩仔个个哭,哭到我心如着刀。暹罗船,水迢迢,会生会死在今朝。过番若是赚无食,变做番鬼恨难消。”

明确:用了“兴”的手法,首章以水鸟相向和鸣起兴,兴淑女应配君子;次章写自己的寤寐不忘,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三章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

3、诗歌中每句话都是四字,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这样循环反复地歌唱有着怎样的韵味?对情感的抒发有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反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品味《诗经》朴素优美、韵律和谐的语言)

六、悟读,品味欣赏

1、古人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关雎》被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肯定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下面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以“我从 这一句、这几句诗中,品出了《关雎》的 美”的句式,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思考。(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习进展,引导分析,然后全班交流。)

2、总结:诗让我们博学多才,诗让我们潇洒多情,最后,让我们再次吟诵《关雎》,再次领悟一下它的艺术魅力。

七、作业:出示投影:根据提示填空。

(1)《关雎》中统摄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关雎》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背诵全诗。

八、板书设计:

下载诗经关雎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经关雎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经关雎鉴赏(合集)

    诗经关雎鉴赏《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

    诗经关雎读后感(5篇)

    导语:柔和的夕阳落幕了一段千年的唯美。我在河岸这头,品尝着苦涩的哀怨,感觉不到你的味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关雎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诗经关雎读后感范文(1)......

    《诗经》关雎--蒹葭-练习题

    《诗经》关雎·蒹葭 【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

    《诗经》两首教案2《关雎》和《蒹葭》

    教学目标 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查......

    《关雎》为何成《诗经》开篇之作

    《关雎》为何成《诗经》开篇之作 摘 要:《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用诗艺的手法记载了我国最早时期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商周时期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风雅颂”三类诗并萃,歌颂了......

    12《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

    12.《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 【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欣赏品味。 【教学目标】 1、理解《关......

    诗经·关雎原文及赏析(共5篇)

    诗经·关雎原文及赏析《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关雎》为何会被列为《诗经》首篇

    《关雎》为何会被列为《诗经》首篇 这个问题本来古代儒者和现今国学专家们做过许多解释,但实在难以让人信服,还需得提出来重新探讨。 《关雎》,明摆着就是写一个男士爱上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