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小班优秀数学教案《苹果宝宝》及教学反思
《小班优秀数学教案《苹果宝宝》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小班数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小班优秀数学教案《苹果宝宝》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不受颜色、大小的影响进行分类活动。
2、巩固点数的方法,并能说出总数。
3、幼儿乐于动手操作,喜欢与同伴一起参与游戏活动。
4、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5、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习歌曲。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区分红绿两色的学习经验。
2、背景苹果树6颗,红、绿两色的大小不一样的苹果若干。幼儿操作果盘,苹果的筐子三个。
活动过程:
一、出示老爷爷,小朋友们帮助他摘苹果的课件
二、教师出示6颗苹果树背景图,巩固点数方法,并说出总数。
师:小朋友我们来到了老爷爷的苹果园乐,快来数一数,一共有几棵苹果树?
幼:6棵。
师:苹果是什么颜色的?
幼:红色,绿色。
师:我们用小手指指看红色的苹果在哪,绿色的苹果在哪,请小朋友指指看。
幼:幼儿自由点指红色苹果,绿色苹果。
师:这些苹果都一样大吗?
幼:不一样大。
师:我们再找找看,大苹果在哪里用小手指指看,小苹果又藏在哪里?
三、请幼儿帮助老爷爷摘苹果
1.老爷爷请我们小朋友帮小妹妹摘苹果,摘什么苹果呢?摘一个红苹果,一个绿苹果,提问幼儿要摘几个苹果?幼:一个红苹果,一个绿苹果。师:这是小妹妹的果盘,请小朋友把摘下来的苹果放在果盘里,开始摘。
2.老爷爷让小朋友给小弟弟来摘苹果,这次摘得和刚才的不一样,要摘什么苹果,一个大苹果,一个小苹果,请小朋友们重复老师的话,听好要再去摘苹果
3.小弟弟,小妹妹收到你们给他摘的苹果非常开心,弟弟妹妹都很喜欢吃苹果,小朋友们喜欢吗?吃苹果有什么好处?幼:吃苹果有营养,吃苹果洁齿,吃苹果有助于消化,让幼儿共同了解吃苹果的好处。
4.师;请小朋友为自己来摘苹果,摘一个红色的大苹果,一个绿色的大苹果和一个红色的小苹果。教师出示三个篮子,篮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呢?你们发现了没有?
幼:篮子的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
老师会请小朋友把大大的红苹果放在大大的红篮子里,大大的绿苹果放在大大的绿篮子里,小小的红苹果放在小小的红篮子里。
幼儿进行操作,老师进行随机指导,鼓励。
四、活动自然
结束。小朋友们今天真棒,我们帮老爷爷摘了这么多苹果,老爷爷非常感谢你们。快听,老爷爷和我们说什么?
教学反思:
由于小班的年龄特点,他们并不是很能理解老师提出的问题及发出的指令,经常会出现一个小朋友说什么,其余的小朋友就会说一样的这种情况。我们先从了解苹果的外形特征开始了这次的活动。我首先让孩子们自己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感知苹果,用眼睛看一看苹果像什么?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的?用鼻子闻一闻有什么味道?用手摸一摸苹果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边观察苹果边说一说,并讲述自己得发现,孩子们观察得非常仔细。
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提问“发现了什么不一样的吗?”大多数小朋友会重复同样的回答。所以,如何有效的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这一点还值得我去深入的探究。活动过程中,我应该多引导幼儿进行回答,而不是帮幼儿将答案说出来,这样既没办法突破活动的重难点,也没办法提高幼儿的思考、表达能力。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不但了解了有关苹果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同时也掌握了运用不同感官去感知事物的方法,学会用探索的方法去发现事物的特征。
苹果是孩子们喜欢的水果,能在愉快地游戏中和孩子们共同探索出其中的科学秘密,收获甚丰。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掌握科学知识是其次的,对活动感兴趣、有探索的精神、探究的欲望、敢于展现自己是我们开展活动的目标。
小班优秀数学教案《苹果宝宝》含反思这篇文章共4258字。
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形状》》:小班教案《形状》适用于小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按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知道各形状的简单特征,引发幼儿学习图形形状的兴趣,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形状》教案吧。
《小班教案《三只熊的早餐》含反思》:小班教案《三只熊的早餐》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乐意为三只熊摆放早餐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并发现物体的数量、大小、高矮、粗细与三只熊的关系,尝试进行配对,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三只熊的早餐》含反思教案吧。
第二篇: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数数蛋宝宝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数数蛋宝宝
作者:袁 芒来源:《学前教育》2008.02上传时间:2013-11-27
设计意图
随着我院小班主题探究活动“动物宝宝”的深入,我们生成了活动分支――有趣的蛋宝宝。3~4岁幼儿属直觉行动思维阶段,他们对数概念的获得需要运用大量的操作活动和游戏来完成。幼儿喜欢小动物,对动物赋予了人性化的情感,因此,本次活动我抓住小班幼儿“泛灵”这一生理特性,以幼儿爱不释手的蛋宝宝为载体,让幼儿在生动有趣的故事及游戏中体验点数的乐趣,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数量物。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点数活动,大胆回应老师的提问。
2.能边数边说数字,不漏数。
3.学习手口一致有序地点数5的数量物,并说出总数。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有点数4以内数量物的数学基础以及排序的概念。
2.物质材料:小蛇头饰,故事《鸡妈妈孵蛋》课件,篓子;蛋宝宝人手10个,蛋蛋盘人手1个。
3.环境准备:活动室有关于5以内数的点卡和玩具的区域设置。
活动过程
1.拍手共念《五指歌》,感知点数节律。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着,碰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一起数一数,一、二、三、四、五。”教师设置去追小松鼠的情景,带幼儿发现地上散落着很多蛋宝宝,引出活动。
2.“捡蛋”――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5的数量物。
(1)自由捡蛋。要求:捡一个数一个。
(2)放蛋入篓。要求:放一个数一个。
(3)再次捡蛋。要求:声音响亮,边捡边数,并把蛋蛋盘的每个洞洞都填满。
3.“数蛋”――学习有序点数5的数量物。
(1)集中点数:盘里的蛋有几个,一边点一边数。
(2)引导思考:我也捡了很多蛋蛋,可是我数来数去,怎么也数不清,是先数这个,还是先数那个呢?到底该先数哪个呢?谁来帮帮我?
(3)师幼讨论、交流,发现一排蛋蛋盘点数顺序――从最前面的开始数。
(4)引导思考:我发现有的蛋蛋盘和我的不一样,这种两排的蛋蛋盘该怎么数呢?
(5)师幼讨论交流,发现两排蛋蛋盘的点数顺序――一排一排地数。
(6)幼幼互动,巩固点数:找个好朋友数一数,看看他盘子里有几个蛋。
4.偷蛋――巩固5以内的点数。
师幼共同玩游戏“小蛇偷蛋”。师:我是一条小花蛇,没事最爱偷吃蛋,“哧溜”一下偷走你的蛋,请你快快数数看。
5.“孵蛋”――巩固点数,并说出总数。
(1)欣赏故事课件《鸡妈妈孵蛋》,学习在点数的基础上说出总数。
师:孵蛋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我们来听个故事解解闷吧。
(2)教师边讲故事边提问,要求幼儿每次都能说出总数,如:鸭妈妈家有几个蛋?怎么数的?一起数一数,有几个?(5个)
6.“剥蛋”――继续巩固5以内的点数,体验活动的乐趣。
师:看看我们的宝宝孵出来没有,轻轻地,别伤着宝宝。看看是什么宝宝孵出来了(鸡、鸭、鸟、乌龟等),数一数你孵出来几个宝宝。噢,原来这些小动物都是蛋宝宝孵出来的。现在,我们把蛋宝宝送出去晒太阳哕!请宝宝把剥下来的蛋壳放到篓子里,收拾干净。
活动延伸
1.科学活动:蛋宝宝找妈妈。
2.生活活动:找一找,周围有什么物体数量是5。
3.活动区活动:增设数学角的各种材料,数量在5以内的点卡、实物和图片。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把对点数的要求融入到游戏的规则之中,以“蛋”这个简单的材料将情景性教学游戏贯穿始终,促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思考、体验,达成教学目标。
脉络清晰,层层递进,突破重难点。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手口一致有序地点数5的数量物,难点是说出总数。节律感是幼儿手口一致点数的基础,因此活动开始,我设计的是以幼儿边拍手边念《五指歌》的环节。接下来捡蛋、数蛋、偷蛋、孵蛋、剥蛋五个环节都紧紧围绕目标服务,层层递进,突破重难点。
运用三大教法,让幼儿趣味学数学。一是操作法。活动一开始,我就设计了独立探索(捡蛋)和互动分享(数蛋)两个环节,给每个幼儿充分
操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幼儿在体验中找到点数的规律,让每个孩子在独立操作、亲身体验中找到答案。二是游戏教学法。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灵魂,更是小班数学教育的灵魂。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要让幼儿保持兴致、惊喜不断,才能够吸引幼儿注意,进行有效教学。活动中我创设了奇趣的数学点数游戏,如“小蛇偷蛋”、“剥蛋宝宝”等,让幼儿对点数始终兴趣不断。三是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能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很直观生动地呈现在幼儿面前,更能激发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活动中,我通过课件将生活中简单的数学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地呈现在幼儿面前,不仅向幼儿清晰生动地再现了5的点数的不同排列方式,也体现了数学活动中分层教学的思想。
编辑:cicy
第三篇:幼儿园小班教学活动 花衣服苹果宝宝
花衣服苹果宝宝
活动目标
(1)能尝试用油画棒或蜡笔练习色彩叠置,巩固在轮廓线内涂色和涂满色的技能。
(2)能感受色彩叠置的美感,体验并感受创作的成就感。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进行过油画棒或蜡笔的单色平涂练习。握笔姿势要正确。
(2)材料准备:实物苹果(一个单身,一个有色彩变化的苹果)、油画棒(或蜡笔)。
(3)挂图、幼儿美术画册。活动重点
(1)能在轮廓线内顺一个方向均匀地涂色。
(2)能欣赏并尝试进行色彩叠置的画法,感受其美感。活动过程 教师出示实物苹果,引导幼儿观察,激发其创作兴趣。
(1)教师:‘‘这是什么?这两个苹果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探索两个苹果的不同之处,发现两者间的色彩差异。)2 师生共同探索色彩叠置的画法,教师总结并演示。
(1)教师出示挂图:‘‘神奇的画笔让苹果娃娃变得这么漂亮,你知道它是怎样给水果穿上彩色衣服的吗?’’
(2)教师请个别幼儿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叠置的效果,探索叠置涂色的方法。
(3)教师小结:‘‘我们先给苹果宝宝穿上红色的衣服,然后再红色的衣服上在涂一部分黄色的衣服,会成什么样呢? 3幼儿创作,教师指导、帮助
(1)教师:‘‘你想不想也给你的苹果宝宝穿上这样的花衣服呢?快来试一试吧!’’
(2)教师:‘‘不管给苹果宝宝涂什么颜色的衣服,都要涂满,还不能涂到身体外面!’’ 4 欣赏与评价
(1)教师在树干图上展示幼儿的涂色作品,引导幼儿对单色苹果和花衣服苹果进行比较。教师:‘‘这棵苹果树又结出新果子啦!看一看,你喜欢哪一种颜色的苹果宝宝?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2)教师小结:‘‘我们给苹果宝宝穿了这么漂亮的衣服,好能干呀!只要动一动脑筋,就能把简单的东西装扮得更漂亮!’’
第四篇: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图形宝宝来做客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三角形的特征。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活动准备 1、三角形图形、画点的底图、水笔、三角形组合的挂图、教室周围布置三角形的实物。2、正方形的蜡光纸、剪刀、胶水、图画纸。活动过程 1、导入:有个图形宝宝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图形宝宝吗? 2、出示三角形,让幼儿说出三角形的名称,然后让幼儿找出教室周围与三角形相似的实物。3、提出问题:“你怎么知道它们是和三角形宝宝一样的图形?”引导幼儿用手摸摸三角形的角和边,体会三角形的外形――三个角,三条边。4、出示三角形组合的挂图:(1)引导幼儿找出挂图的图案都是三角形组成的。(2)请幼儿说说怎么知道是三角形组成的。5、出示图,请幼儿用直线与点连接起来成三角形。6、老师与小朋友一起讲评连接三角形的情况。7、剪贴花:(1)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老师的花是用什么图形粘贴的。(2)提出问题:没有三角形的蜡光纸怎么办?(引导幼儿用正方形折剪成三角形进行粘贴。
第五篇: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图形宝宝变变变
设计意图《纲要细则》中指出:“教师要利用儿童感兴趣的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小班的幼儿对图形和色彩非常感兴趣。设计这个活动,是以幼儿看动画片的形式吸引幼儿注意力,使幼儿对学过的图形有进一步的了解。进而通过拼摆图形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此年龄阶段的幼儿,认知水平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开放性材料,为每个儿童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合理地运用幻灯片,给幼儿以直观具体的形象。更有利于激发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大胆的思考和积极的创作欲望。幼儿喜欢动画片,幻灯片手段的可变性特点,正是满足了幼儿的这一需求。活动目标:1.在认识圆形、长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组合图形。2.喜欢参加操作性活动,积极动脑,大胆地发挥想象力。活动准备:精神准备:幼儿会使用胶棒,对图形比较熟悉。物质准备:幻灯片、人手一份的图形(圆形、长方形、三角形若干)、图画纸、胶棒等。活动过程:一.以故事形式导入。放映幻灯片,复习巩固幼儿对图形的认识。
1、逐个点击绿草地、圆形、长方形和三角形。出现幻灯片能很快地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对图形宝宝格外地关注。为后面听故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地方?看谁来了?巩固幼儿对图形的认识。
3、图形宝宝都变成什么东西啦?(圆形、长方形、三角形逐个说)幻灯片紧密结合老师讲的故事,幼儿边听边看,视听结合。幻灯片有效地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利用图形宝宝的变化帮助幼儿理解一种图形的组合。使用幻灯片直观、形象、具体,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4、什么出现了?(小问号)它在问什么呀?“小问号”作为人物的出现,符合幼儿“泛灵论”的年龄特点,激励幼儿大胆想象。二.幼儿独立操作,创造性地拼摆图形,教师个别指导。《纲要细则》中指出:“教师要支持、鼓励儿童运用以有经验进行猜想和解释;”1.老师:“小问号要请咱们聪明的小朋友,帮助图形宝宝在一起变成更多的东西。”2.幼儿独立操作。教师观察并问问幼儿在拼什么。幼儿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想象是有限的。而且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具有知觉形象性、边做边想的认知特点。教师在观察后的个别提问,有利于帮助孩子明确自己的想法,帮助孩子按自己的想象进行拼摆。3.指导幼儿完成作品并记录名称。教师有目的的记录三.幼儿作品展示,演示老师的设计。1.请幼儿为大家讲一讲自己拼成了什么东西,并说出用了什么形状。《纲要细则》中指出:“帮助儿童归纳整理经验,得出结论促成新经验的主动建构。”2.教师也将自己的创作用动画片的形式展示出来。3.再次讲故事《图形宝宝的比赛》。添加孩子作品为故事结局。再次运用幻灯片手段,将孩子的作品有机地加入故事中,使孩子获得成功感,也给孩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纲要细则》中指出:“激发儿童对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而不是以教授大量的科学知识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