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数学》的说课稿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计算
4能根据图画提出至少三个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程序: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的程序安排为:
一、创设情境,引新设疑
1(播放录音)
(出示电脑画面,有声音出: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新朋友蓝猫,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带你们去快乐的森林玩一玩!,提问:①你们知道蓝猫要带我们去哪里玩吗?(快乐的森林)
老师板书题目:快乐的森林
②你见过的大森林是什么样子的?------------------(有美丽的树木,可爱的小动物……)
老师教育学生要爱护大自然,爱护环境,爱护小动物
二、合作探究,体验发现
1,引导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
电脑出示动态蘑菇园,导入:蓝猫首先要带我们去快乐蘑菇园听小蘑菇们唱歌
问题①:通过观察,你看到现在在唱歌的是几个蘑菇呢?
(通过观察,现在有6朵蘑菇在唱歌)
师:你再看看,(长出两朵小蘑菇)
问题②:谁来帮算一算:现在一共有几朵蘑菇在唱歌了呢?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①交流算法:6+2=8,一共有8朵蘑菇。把左边的6朵与右边的2朵加起来就是8朵
②引导理解:列式2+6=8对吗?
(求一共有多少蘑菇就是把这里的蘑菇加起来就得出结果了,可以是左边加右边,也可以是右边加左边,所以2+6=86+2=8都对)
小节总结与评价;
小朋友们这么聪明,蓝猫特意邀请你们去看看森林里的节目表演-------小鹿跳舞
2,引导学生体验减法的含义
(电脑出示的一共有9只小鹿的字样.再3头小鹿跳舞的画面和音乐.再出示问题:有几头小鹿没有跳舞?
①引导观察,组织讨论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弄清问题是:
有9只小鹿,3只小鹿在跳舞,不跳舞的小鹿有几只?
②引导学生列式解决问题:
因为一共有9只小鹿,3只跳舞,求不跳舞的小鹿就是用总共的9只小鹿减去跳舞的3只小鹿列式为:9-3=6
3,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再总结方法
(电脑出示蘑菇和小鹿图的比较图)
①提问:为什么求小蘑菇的题用加法解决,而求小鹿的题用减法解决
②引导学生明白小蘑菇的题目是求整体的数,即总数,求总数就用加法.小鹿的题目是求其中的一部分.求部分就用减法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①出示课件一:(一共有8只小鸭子,水里面有3只,求在岸上的有几只?)
让学生观察,把题意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再把算式填写完整
8-3=5
②出示课件二;(左边有7只小猴,右边有2只小猴,求一共有几只小猴?)
2+7=9
③引导汇报,结合学生回答,电脑演示,进行订正
四、完成练习
五、总结收获,渗透联系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篇:用数学说课稿
创设提问题的情境,体会提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
1.教师: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遇到不懂的事情时,就会向别人提出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你能试着提一提吗?
2.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后,问学生:“你提的数学问题想请谁来回答?”(让学生合作解答所提问题)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用亲切生动的谈话、提问题的活动形式引入,通过在对话活动中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自然过渡到本课学习的课题,为全课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并且在学生提问题的过程中随意地请好朋友来回答自己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的意识,促进了合作与交流。]
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a.教师:春天来了,小树长出了新叶,花儿也开了,大自然里美极了!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到公园里游玩。瞧,他们玩得可开心了!(边说边演示主题图。)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b.小组讨论:根据公园里小朋友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会解答吗?(喜欢说哪个活动就说哪个。)
c.小组汇报,提问并解答问题。(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注重让学生自主探求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到实处。这节课里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老师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即时开展。这样,小组学习活动就用的恰倒好处,能体现如何进一步地面向全体,达成意见上的统一,资源共享互补,求同求异。这样的合作活动才是真实有效的。]
2.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自主练习,巩固所学。
a.教师:小朋友们做完游戏后,准备去参观动物园,你们想不想一起去看看呢?看,动物园到了!(边说边演示“做一做”的插图。)
教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本课注意从学生喜闻乐见的逛公园、动物园的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
b.课件演示: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
教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c.课件演示:跑来了15只小鹿。
出示课件:有15只小鹿。
教师:你能根据这个条件提出问题吗?
学生:有15只小鹿,跑了9只,还剩几只?
有15只小鹿练习跑步,其中有6只在休息,请问跑走了几只小鹿?
……
[在数学学习中,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比什么都重要。这一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题,再自己解决,充分相信学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增强了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
d.教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有13条鱼,游走了7条,还剩几条?
左边有6条鱼,右边有7条鱼,一共有几条鱼?
……
e.教师从学生提的问题中选出若干个进行板演。
教师:你喜欢解答哪题就解答哪题,你也可以自己提个问题进行解答。
f.教师请个别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在练习本上解答。
[在这个开放性的活动设计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并且喜欢哪题就解答哪题,同时注意倾听学生的各种信息,随时捕捉交流中学生的数学语言,并善于组织这些信息,使之成为教与学的内容,让学生的发现和再创造成为他们的“现实财富”。从设计上可以看出,尊重学生有个性的思维方式,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用哪种方法思考都及时给予肯定。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交流、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策略的机会,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观察其中一个组的人数。提问:仔细观察,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这一开放性活动设计不仅把学到的知识融入游戏中,而且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因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性学习方式,这种探索性的基本形式是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儿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
小结
1.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个新本领,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的生活实际问题。(边说边出示课题:解决问题)
[本课小结一改过去“你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的提问方式,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感悟、自我评价和个性发展,并进一步体现了本课“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真正意义。]
提出课后建议,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延伸
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或是好朋友提个数学问题。
用数学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用数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中的一个新内容。本节课是一年级下册第19~20页的例3,它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用加减法解答的用数学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和提升,要求学生不仅能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列式,还能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在设计时,力求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社会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前所述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备课时,通过钻研教材,我发现,这节课的编写意图是在让学生熟悉“用数学的题型结构的基础上,从给出两个条件提一个问题,过渡到给两个条件可提多个问题,接着是只有一个条件提问题,这是这节课的难点,最后是看图自己选择条件提问题。根据教材编写层层递进的特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因地制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
1体会数学问题的含义。
课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提问,使学生体验到什么叫问题,为什么要提问题。然后将提问题的要求提升,引导学生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数学问题。再以合作的方式解答问题,并由学生做评价。2新课教学。
当学生明白什么是数学问题以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转入例题的学习。为了让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这一环节的教学又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一是根据教材主题图,不规定条件提出数学问题;二是根据教材“做一做”的插图先给定两个条件提出问题,最后是只给一个条件提问题。
第一层次是由计算机创设情境,一群小朋友在做游戏,游戏一个一个地出现。在这一过程中不要求学生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仔细地观察,当学生充分感受信息后,提出思考题:“根据图中小朋友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组织讨论,让学生喜欢说哪个活动就说哪个活动,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再口答。这就比第一环节的让学生自己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范围上要窄,难度上要高。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书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特定的事情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在第一层次学习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利用计算机演示教学的第二、第三层次。首先是“做一做”的小鸟动态图,根据演示,引导学生感受教学知识的存在,形成初步的数感,并能说出两个条件:“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让学生试着提出问题。其次是再演示出现“15只小鹿”,要求学生根据这一条件提出问题。这一层次的学习是这节课的难点,因此设计时采用了计算机形象生动的演示,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给学生带来乐趣,还化难为易,使全班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突破了难点。最后提出要求:“仔细观察,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在学生提出了多个问题后,让学生进行书面列式。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列式,教师并不是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规定选择,而是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喜欢写哪题就写哪题,还可以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这样做,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最后的环节是知识应用。“用数学”这个课题最关键的就是这个“用”字,如何才能用好数学?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两个应用活动,一是观察学生的奖品“智慧鸟”引导学生从大小、颜色等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二是观察其中的一个组的人数,根据这个条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数学问题,真正实现本节课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目的,让“用”字发挥到实处。要说明的是,对本节课课题“用数学”的出现,原本是一开始就出示的,但经过反复试教发现,由于一年级学生本身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就弱,课题出现得早了,学生根本不明白用数学的含义,就把它搁在一边,不去想它,最后课题与教学内容还是无法统一起来,至于这节课到底学习了什么,还是一知半解。现在的设计是在学生反复体验用数学知识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最后才总结出这节课的课题“用数学”,这样就使学生真正能体会到用数学的含义。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思路就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数学问题,再抽象成书本数学知识,最后再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数学成为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
教学目标的确立
本节课是一年级下册19~20 页的例3,它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用加减法解答的用数学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对前面所学进行综合和提升,要求学生不仅能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列式,还能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在设计时,力求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社会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前所述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的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三大环节。
1.体会数学问题的来源和含义。
课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提问,使学生体验到什么是问题,为什么要提问题。然后将提问题的要求提升,引导学生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数学问题在生活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当学生明白什么是数学问题以后,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转入新课的学习。
2.新课教学。
教材对这节课的编写是按三个层次来安排的:一是给出条件问题完备的应用问题,借助情景让学生理解意义进行计算;二是给出明确的信息、数据,由学生提出问题后,理解意义进行计算;三是由学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受生活阅历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难以理解。因此,例题教学充分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发挥直观性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促进学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结合如上述的三个层次,首先是由计算机创设情境,一群小朋友在做游戏,游戏一个一个的出现。在这一过程中不要求学生急于回答,而是让同学们静静的思考,仔细的观察,让学生充分感受信息后,提出思考问题,组织讨论:“根据图中小朋友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喜欢说哪个活动就说哪个活动。”这就比第一环节的让学生自由地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难度大,学生必须从多角度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把生活的实际问题抽象成书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特定的事情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小培养创新意识。
在第一层次学习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利用计算机演示教材“做一做”的小鸟动态图,呈现两个条件:“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根据演示,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初步数感,并能试着提出问题。接着再演示出现“15只小鹿”,要求学生根据这一条件提出问题。最后让学生自己搜集画面上的数学信息,选择合适的条件提出问题。以此来体现两个教学层次,一是有指导的提问题,二是创造性的提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书面列式,教师并不是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规定选择,而是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喜欢写哪题就写哪题,还可以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这样做,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教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3.知识应用。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两个应用活动,一是观察学生的奖品“智慧鸟”引导学生从大小、颜色等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二是观察其中的一个组的人数,根据这个条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数学问题,真正实现本节课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目的。当学生反复体验到用数学知识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这节课的课题──“解决问题”。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使学生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主动地研究和学习,并因地制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身数学,使数学成为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
专家评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本节课是学生初步尝试应用数学来解决简单的问题,在设计上根据课题的目标,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打破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由生活实际引入,使学生从观察中领悟,在思考与交流中理解,在应用中巩固,在活动中深化,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整节课以逛公园、动物园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设计新颖。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学习内容贴近儿童,教学设计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整体思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课程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性。
2.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的整体发展出发真正地把学生的探究发现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当中。
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老师创设了一个又一个有利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情境和事例,让学生在发现数学、应用数学中体验与感悟数学,从而体现数学的价值。
3.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索性。
教学中设置了新颖有趣的开放性实践活动内容,拓宽了学生进行实践性、创新性学习的课程渠道,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数学学科特点的弊端,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如观察“智慧鸟”、观察家里的物品等活动,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一个活动过程,使他们获得情感的体验,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4.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本质上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调查表明,我国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和意见的机会。新理念下提倡多样化的,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使得我们学生的学习是基于主体的、积极的、有自信的、主动探索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获得过程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具有应用价值的、终身受用的知识。使学习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综观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活动相结合,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样,学生参与程度高,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5.师生关系亲切融和,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究竟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传统的教学模式尽管已被我们所摈弃,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在大力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又如何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综合整节课发现,老师在不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把自己定位于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位置,真正实现教为学服务,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整节课收放自如,学生和谐发展。老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情景,引发一环又一环的问题,促使学生层层深入的思考、体验与感悟,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第三篇:六年级数学用百分数解决问题说课稿
以百分比解决问题
一,教材: 1,教学内容:
用百分比来解决问题,是九年义务小学数学六年级对本书内容,本课教学在例子3的第93页,以及相关的培训。这是基于对方法的十进制,分数,相互的百分比和应用的一般分数的研究,应用学习的更深入的扩展可以看作是前段的分数应用教学巩固和深化,也可以被视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和实际生活的研究也比较容易接受。2,教学目标:
作为基础自然学科,小学数学在一类教学中,我们必须努力完成知识传播,能力训练,情绪激励和习惯的发展等任务。根据教材和学生实践,我设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应用程序中的一种类型的问题的百分比百分比;然后继续问问题,让学生回头看百分比的含义-一个数字是另一个数百%的百分比。然后我指出:为了比较数字的大小,经常需要得分,百分比,分数相互,然后产生两个交叉主题,命名为学生完成答案。然后我在课程的计算和应用的生命中提出了一组共同??的分数,让学生分析,思考和命名学生的口语风格,在黑板上演算,让老的知识,也为新的教学必要的床上用品(C)新课程的引入:我使用类型的转换方式来完成,将评分2分在一个百分比内,我们成为今天学习新内容-----寻求一定百分比有多少应用的问题,产生的问题,新类的介绍和黑板问题的问题情景导致下一个学习链接。
(四)探索新知识:
1,出实例4,引导学生在董事会后独立思考。让学生揭示关系的数量,并在自己的练习中回答,在完成集体校正和评价之后,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学习。这部分学生参加每个学生的学习,以取代教会突出学生的主要作用,使学生在轻松的心态获得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与回顾问题2相比,寻找同一点和不同点。在学生成功完成案例4之后,指导学生分析比较例4和评论2中的两种类型的应用问题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让学生组讨论讨论,然后命名答案,然后显示结果与课件------也是同一点:单位1相同,同样的问题。差异:实施例4的第二已知条件表示为百分比 而Review 2的第二已知条件表示为分数。这种安排,不仅突出了本课的重点,而且也拓展了知识的深化,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感应力,及其表达口语的能力。3,转换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更深,回答。案例将被改编成几个百分之几的申请问题的数量,以指导学生回答。这是示范教学的进一步扩展,只是学会寻求少数几个应用的问题,抓住学生有经验,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入。激励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应用的问题,回答思路,方法一般归纳。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后面的名字的答案,显示-------学习的几个百分之几是少数。它是以前的研究中的少数几个是多少含义是一样的,在解的方法是一样的,是通过乘法计算。在答案找到谁是单位1金额,谁是金额相应金额的几个百分比直接用:单位1金额×百分比=相应金额的数量(让学生读出来,深化印象。)
(4)巩固实践:做93做一(一板,个人辅导,集体纠正后)。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进行练习,组织学生练习课,使教会学习知识要应用。这不仅使学生能够应用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学习和使用的意义,并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5)总结评价:教会的教训通过知识,类型特点,解决方案,预防措施等,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简要评估。并重新展示------学习寻求几个少数是多少。它是以前的研究中的少数几个是多少含义是一样的,在解的方法是一样的,是通过乘法计算。在答案中发现谁是单位1金额,谁是金额相应金额的几个百分比直接用:
单位1的金额×百分比=相应金额的百分之几,让学生再次阅读以加深印象。
(6)扩展扩展:通过组织困难,有过度夸张的做法的梯度,在分析和分析过程中,学生学习更有道理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歧的思维能力。
第四篇:八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性质说课稿(用)
2008年肃南县初中优质课评选说课稿
学校:肃南一中 教师: 程斌斌
课题: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
2008年10月12日
平行四边形性质
(一)说课稿
肃南一中
程斌斌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现实世界中,四边形装点着我们的生活。宏伟的建筑物、铺满地砖的地板、别具一格的窗棂、天空飞舞的风筝„„处处都有平行四边形的身影。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全等三角形、四边形的有关知识和平行线的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既是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更是下一步研究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教学,把研究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全等三角形的方法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过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无论是在知识的学习,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关的证明与计算。从而解决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
能力教学点目标:在性质的探索、发现与证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逻辑推理论证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学习,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实例,使学生明白几何图形来源于生活,学习几何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与课时设计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性质。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理解。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观察发现法为主,多媒体演示法为辅。教学中,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教学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1、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观察→猜想→概括→验证→交流→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2、学生一题多解,并及时引导学生小结方法,克服思维定势。例题讲解采取分解图形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并学习“转化”的数学思想。
3、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图形,使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水到渠成,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流程图
展概性性课示念质质外
图的的的作 片形猜巩业揭成想固自
示与与与我 课讲验应检题解证用测
教学过程:
(一)、观赏生活中的图片,引入课题(电脑演示)下面的图片中,有你熟悉的哪些图形?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易于学生接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开启智慧
1、操作活动:
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后,思考以下问题:(幻灯片展示)
将一张纸对折,剪下两张叠放的三角形纸片。将它们相等的一组边重合,可以得到一个四边形。设计意图:学生在拼图活动中可以获得丰富的感知,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
2、观察、讨论:
(1)两张纸片拼成了怎样的图形?它是四边形吗?
(2)这个图形中有没有互相平行的线段?你是怎样得到的?(3)用简洁的语言刻画这个图形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拼图游戏,让学生经历了平行四边形概念的探究过程,自然而然地形成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了以往概念教学的机械记忆,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3、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4、介绍平行四边形的书写方式及对角线、对边、对角、邻角的定义。
5、学生动手画一个平行四边形ABCD。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画图操作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及其相关元素获得丰富的直观体验,为探究图形性质打下坚实基础。
(三)、知识源于悟:
1、做一做(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出示幻灯片)
先将复制后的四边形与原来的四边形重合,然后绕一个顶点旋转180°,再平移该四边形,它还能与原来的四边形ABCD重合吗?
(教师用展示整个旋转变化过程)
2、讨论:(小组交流)
(1)通过以上活动,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2)平行四边形ABCD对边、对角分别有什么关系?能用数学知识验证你的结论吗?
3、结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
设计意图: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观察、实践、思考、探索、交流来获取知识和学会学习,使他们更好体会合作交流、互相评价、互相尊重的学习方式。同时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能很好地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中、活动中,有意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从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探究能力、分组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等。
4、填表:分边、角总结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用几何语言叙述。
设计意图:规范学生的几何语言。同时也使学生清楚,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可以作为性质运用,也能作为证明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在此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做了一个铺垫。
(四)、随堂练习
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已知∠A=50°,BC=3cm, 则∠B=____,∠D=____,AD=______。
2、在□ ABCD 中∠ADC=125,∠CAD=21°,求∠ABC,∠CAB的度数.3、平行四边形ABCD中,若在AD上取一点E,CB上取一点F,且AE=CF,试测量比较BE ,DF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1 主要是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3 是应用性质解题部分, 2采用学生板演,教师巡回的辅导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检验本节课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书写格式,及时的订正和指导。3采取小组合作解答,互帮互助。让学生熟练性质定理,为以后的证明和计算打好基础。
(五)、新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同桌互讲,小组交流,师生共同小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使学生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习惯,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作业设计:
1、必做题:P99习题4.1第1、3题。
2、选做题:利用平行四边形设计美丽的图案,表达你美好的愿望。
五、课后反思
1.注重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以实际生活中的图片引入,通过动手画图和实验探索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通过变式、探究及其相关应用来体现这一基本思想。3.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此过程中,教师始终关注学生学习的情绪体验,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归纳整理,培养学生善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为自身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五篇:小学数学六下:《用比例解决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再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和例6的教学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成正、反比例的量,再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再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
一、归总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再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再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再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反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二、说学情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对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12&&&
三、说教法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变式练习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流程: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里强调的是数学活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也是以数学活动贯穿始终的。整节课的数学活动都是以数学思考与合作交流穿插有序的进行,为学生创设一个有效的数学活动氛围。
(一)、联系生活,习旧引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再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遵循这一理念,我以复习导入,说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正比例,什么是反比例,接着判断各题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然后结合教材中提供的素材 生活用水、包装图书等信息,让学生判断题中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列出等式,为下面的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类似归
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素材很多。学生再生活中也有用水收费和包装图书的经验,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在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二)、合作探索,领悟解题方法:
1、感知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
(1)我先组织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2)接着让学生用学过的比例知识分析解答,我出示思考题,小组交流,并试着解决,让一部分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集体交流订正,让大家领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什么都可以代替,唯有思维不可代替,在这当中教师要逐渐打开学生独立思考的闸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实践,自己解答,在此基础上教师在给以指点和总结。所以在学生完成例题后,紧接着进行变式练习,进而总结解题方法,为学生独立解决例6做准备。
2、再比较中体会知识的实质。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点。再学生充分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有价值的发现和体会。
(三)、巩固应用,提升认识
1、练习的设计,紧扣例题,让学生再熟悉的比例关系中,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所以我设计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测量计算学校旗杆的高度。
(四)、课堂小结
意在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深化认识,加深理解。<<<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