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用说课稿
《家乡水污染情况调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抚宁县台营学区初级中学 白苍松,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来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这门知识。下面我就《家乡水污染情况调查》活动设计与思路向各位做个简单的介绍。
首先,我想说的是整个实践活动主题的确立背景:(ppt 2)第二、我想说的是整个实践活动的活动目标:(ppt 3)第三、整个实践活动重点:(ppt 4)
第四、我想说的是整个实践活动的教法和学法:(ppt 5)这次实践活动其实是一次长线活动,共分为四个活动阶段。接下来请看,整个实践活动的教学活动流程(ppt 6)
下面,我就关于本节录像课(也就是整个活动的第三阶段)详细的说一下。接下来,我将从说课题,说课型,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课小结六个方面进行详细说课。(ppt 7)
5.说教学过程:(1)教师导入:以综合实践课的口号“动手实践,快乐无限 ”和“水是生命的源泉,生命最早出现在水中,水是文明的摇篮„…清清的水,蓝蓝的天,是非常令人心旷神怡啊!为导语,引出本节课。(2)回顾汇报,讨论交流。
主持人发言,评价小组成员宣誓、就座。侦查小组汇报及音像展示。(ppt)寻根小组汇报及成果展示。(ppt)智多星小组汇报及成果展示。(ppt)(3)评价小组做出公正评价。
6.说课小结:这节课到这里就结束了。教师在这节课中几乎没有教给学生任何现成的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交流。学生们在活动中进行了知识的分享、方法的交流和情感的体验,这正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
七、《家乡水污染情况调查》 评价与反思
(一)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就我校的具体情况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校在现代化的设施、设备等各方面有待提高;
2、有的学生由于成绩不好,家长反对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说会影响学习;
3、有的家长怕孩子以上网查资料为借口玩电脑游戏,不让上网。
当学生提出这些困难后,老师不是马上去解决,而是请他们组商量怎么办,并由组长去做说服家长的工作。从学生后来的体验日记中看出有些同学还真会做思想工作。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会碰到一个个问题,遇到一个个挫折,从而会产生一个个需要。这种需要是学习的动力,此时的学习是最有效的自主学习。
(二)相信自己,相信学生
《家乡水污染情况调查》这个课题他们的能力行吗?学校的条件行吗?安全能保证吗?这些问题会让很多老师困惑。将近几个月的实验表明,这样的理解太狭隘了。综合实践课关键是要找到适合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路子,意识是培养出来的,能力是锻炼出来的。要对自己的学生有信心!
(三)实践活动中的“收与放”
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教”,但综合实践活动课却离不开必要的“教”。这后一个 “教”就是指导。尤其是课程刚启动,学生处于一种不知所然的状况,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所谓“自主选题”,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要“放”就必须先“扶”,否则学生无所适从。但老是“扶”而不敢“放”,学生永远学不会自己走路。《家乡水污染情况调查》这一活动,我一开始就布置他们写方案,由于有了上学期的基础,很快方案就出来了。从实践过程来看,现在的学生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应在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
(四)“单兵作战”与“集体协作”
作为综合实践老师,只是个召集人。刚开始实施时,总以为只是自己的课,不好麻烦人。但当学生开始自由组成活动小组时,才发觉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去指导那么多组。这时,才明白,综合实践课是集体课,必须得到其他老师的共同协助。后来的实践证明,只有教师间的集体合作才能高质量地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
最后,我想用六个字结束我的说课:我希望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让学生们“想学,会学,学会!”
谢谢大家!
第二篇:合欢树说课稿(用)
《合欢树》说课稿
——海阳一中
于淑华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合欢树》。现在,我将从教材、学情、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法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说说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合欢树》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三单元第三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现代散文的小与大”。“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是郁达夫谈中国现代散文时作的一个比喻性的总结。这话的确道出了现代散文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以小见大”,选材虽小,但蕴涵了博大、深远的意义。本文就是从生活的琐事取材,感悟生命背后的美好亲情和爱的博奥,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的一篇文章。
二、学情分析:
学习主体是高二年级学生,大多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差,需要老师的指导点拨。他们的优点是有求学的兴趣,学习扎实认真,所以,在教学中让他们多读、多动,在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其理解平凡的语言中蕴含的伟大的母爱,引导学生学会感悟亲情,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三、学习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所以我把本课的三维学习目标设置为: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a、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b、探讨文章中以小见大和象征的写作手法。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味朴实平淡的文字。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会作者对母爱的感悟,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四、学习重点、教学难点:
要学会品味平淡深沉的文章,就要从品味细节的内涵入手,所以,把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作者的母子情深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学生在初中就已接触到象征手法,但是对象征意义的理解,是必须要结合具体的文本才能够落实的,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难点。所以,把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五、学法教法:
1、《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课前预习法(主要任务是扫清文章中的字词障碍)、朗读成诵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通过让学生阅读、师生、生生间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完成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
2、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引探式教学法,通过朗读品味、重点赏析、写作体验等感受母子深情。
六、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查找资料。了解史铁生这位作家;仔细研读文本,提出疑问。
2、归结学生的疑问,理出集中的问题。
3、下发散文《我与地坛》,让学生走进作者,铺设感悟课文的情感基础。
七、教学过程:
本课的课时安排是一课时。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环节一)利用图片导入
展示两张图片,以国外的两个坐轮椅但却做出巨大成就的事例(一个是39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而下肢瘫痪的罗斯福,4次当选美国总统,另一个是坐在轮椅上生活和思考的科学家霍金向人类贡献了伟大的黑洞理论。)引出中国的史铁生。
由已知的罗斯福和霍金两位著名人物的事迹引出史铁生,遵循了认知结构的发展规律。
(环节二)作者简介
让学生了解作者,从而初步体会作者对生命、生活的态度。启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史铁生的遭遇十分坎坷,与大部分学生的经历截然不同,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环节三)走进文本(采用朗读成诵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采用诵读法和点拨法)
多媒体展示《我与地坛》一段话:“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什么隽永的格言和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虽时光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作者对母爱的认识是随着时光流转越来越深刻.在这篇写母爱的文章里,教师的朗读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较好的情境氛围,学生一边听教师朗读,一边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采用怎样的写作顺序?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
2、作者对于母亲亲手栽下的合欢树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 再读课文,深入文本(采用点拨法和引导法)•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 精读课文,质疑问难(采用问题法和讨论法)
• 出示学生初读中存在共性的典型问题进行讨论 •
1、作者为什么不用《我的母亲》为题,而用《合欢树》为题?(艺术手法:以小见大)•
2、作者多次写到那个刚来到世上“瞪着眼睛看树影儿”的孩子,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说“悲伤也成享受”?
(环节四)拓展延伸
本文是一篇从生活的琐事取材,感悟生命背后的美好亲情和爱的博奥,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的文章。正应了这一单元的主题 “小与大”。可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在日常生活中,你和你的母亲之间有没有发生过令你难以忘怀的小事?让我们把镜头切换到我们身边的母亲
设计这一环节,既有利于了解学生情感体验的变化,又有利于捕捉课堂的着力点和生长点,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发,使师生对母亲的情感在交流中自然升华。
(环节五)课堂小结
为了升华母爱,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我以歌声结束这节课。播放背景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感谢母亲,是她以坚忍的母爱支撑着史铁生走出人生的“雨巷”,成就了史铁生的文学人生。
感谢合欢树,是它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希望、母爱的延续。
感谢史铁生,是他用痛苦的经历再次提醒我们要用心去理解母爱、珍惜母爱、回报母爱,不要失去了才感叹 “只是当时已惘然”。(环节六)布置作业
1.阅读史铁生作品《我与地坛》全文。
2.以《母亲,我想对你说》为题,运用细节描写,写成2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板书设计:
第三篇:《用数学》的说课稿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计算
4能根据图画提出至少三个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程序: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的程序安排为:
一、创设情境,引新设疑
1(播放录音)
(出示电脑画面,有声音出: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新朋友蓝猫,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带你们去快乐的森林玩一玩!,提问:①你们知道蓝猫要带我们去哪里玩吗?(快乐的森林)
老师板书题目:快乐的森林
②你见过的大森林是什么样子的?------------------(有美丽的树木,可爱的小动物……)
老师教育学生要爱护大自然,爱护环境,爱护小动物
二、合作探究,体验发现
1,引导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
电脑出示动态蘑菇园,导入:蓝猫首先要带我们去快乐蘑菇园听小蘑菇们唱歌
问题①:通过观察,你看到现在在唱歌的是几个蘑菇呢?
(通过观察,现在有6朵蘑菇在唱歌)
师:你再看看,(长出两朵小蘑菇)
问题②:谁来帮算一算:现在一共有几朵蘑菇在唱歌了呢?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①交流算法:6+2=8,一共有8朵蘑菇。把左边的6朵与右边的2朵加起来就是8朵
②引导理解:列式2+6=8对吗?
(求一共有多少蘑菇就是把这里的蘑菇加起来就得出结果了,可以是左边加右边,也可以是右边加左边,所以2+6=86+2=8都对)
小节总结与评价;
小朋友们这么聪明,蓝猫特意邀请你们去看看森林里的节目表演-------小鹿跳舞
2,引导学生体验减法的含义
(电脑出示的一共有9只小鹿的字样.再3头小鹿跳舞的画面和音乐.再出示问题:有几头小鹿没有跳舞?
①引导观察,组织讨论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弄清问题是:
有9只小鹿,3只小鹿在跳舞,不跳舞的小鹿有几只?
②引导学生列式解决问题:
因为一共有9只小鹿,3只跳舞,求不跳舞的小鹿就是用总共的9只小鹿减去跳舞的3只小鹿列式为:9-3=6
3,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再总结方法
(电脑出示蘑菇和小鹿图的比较图)
①提问:为什么求小蘑菇的题用加法解决,而求小鹿的题用减法解决
②引导学生明白小蘑菇的题目是求整体的数,即总数,求总数就用加法.小鹿的题目是求其中的一部分.求部分就用减法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①出示课件一:(一共有8只小鸭子,水里面有3只,求在岸上的有几只?)
让学生观察,把题意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再把算式填写完整
8-3=5
②出示课件二;(左边有7只小猴,右边有2只小猴,求一共有几只小猴?)
2+7=9
③引导汇报,结合学生回答,电脑演示,进行订正
四、完成练习
五、总结收获,渗透联系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四篇:用数学说课稿
创设提问题的情境,体会提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
1.教师: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遇到不懂的事情时,就会向别人提出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你能试着提一提吗?
2.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后,问学生:“你提的数学问题想请谁来回答?”(让学生合作解答所提问题)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用亲切生动的谈话、提问题的活动形式引入,通过在对话活动中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自然过渡到本课学习的课题,为全课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并且在学生提问题的过程中随意地请好朋友来回答自己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的意识,促进了合作与交流。]
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a.教师:春天来了,小树长出了新叶,花儿也开了,大自然里美极了!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到公园里游玩。瞧,他们玩得可开心了!(边说边演示主题图。)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b.小组讨论:根据公园里小朋友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会解答吗?(喜欢说哪个活动就说哪个。)
c.小组汇报,提问并解答问题。(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注重让学生自主探求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到实处。这节课里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老师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即时开展。这样,小组学习活动就用的恰倒好处,能体现如何进一步地面向全体,达成意见上的统一,资源共享互补,求同求异。这样的合作活动才是真实有效的。]
2.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自主练习,巩固所学。
a.教师:小朋友们做完游戏后,准备去参观动物园,你们想不想一起去看看呢?看,动物园到了!(边说边演示“做一做”的插图。)
教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本课注意从学生喜闻乐见的逛公园、动物园的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
b.课件演示: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
教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c.课件演示:跑来了15只小鹿。
出示课件:有15只小鹿。
教师:你能根据这个条件提出问题吗?
学生:有15只小鹿,跑了9只,还剩几只?
有15只小鹿练习跑步,其中有6只在休息,请问跑走了几只小鹿?
……
[在数学学习中,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比什么都重要。这一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题,再自己解决,充分相信学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增强了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
d.教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有13条鱼,游走了7条,还剩几条?
左边有6条鱼,右边有7条鱼,一共有几条鱼?
……
e.教师从学生提的问题中选出若干个进行板演。
教师:你喜欢解答哪题就解答哪题,你也可以自己提个问题进行解答。
f.教师请个别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在练习本上解答。
[在这个开放性的活动设计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并且喜欢哪题就解答哪题,同时注意倾听学生的各种信息,随时捕捉交流中学生的数学语言,并善于组织这些信息,使之成为教与学的内容,让学生的发现和再创造成为他们的“现实财富”。从设计上可以看出,尊重学生有个性的思维方式,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用哪种方法思考都及时给予肯定。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交流、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策略的机会,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观察其中一个组的人数。提问:仔细观察,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这一开放性活动设计不仅把学到的知识融入游戏中,而且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因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性学习方式,这种探索性的基本形式是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儿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
小结
1.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个新本领,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的生活实际问题。(边说边出示课题:解决问题)
[本课小结一改过去“你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的提问方式,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感悟、自我评价和个性发展,并进一步体现了本课“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真正意义。]
提出课后建议,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延伸
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或是好朋友提个数学问题。
用数学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用数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中的一个新内容。本节课是一年级下册第19~20页的例3,它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用加减法解答的用数学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和提升,要求学生不仅能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列式,还能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在设计时,力求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社会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前所述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备课时,通过钻研教材,我发现,这节课的编写意图是在让学生熟悉“用数学的题型结构的基础上,从给出两个条件提一个问题,过渡到给两个条件可提多个问题,接着是只有一个条件提问题,这是这节课的难点,最后是看图自己选择条件提问题。根据教材编写层层递进的特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因地制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
1体会数学问题的含义。
课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提问,使学生体验到什么叫问题,为什么要提问题。然后将提问题的要求提升,引导学生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数学问题。再以合作的方式解答问题,并由学生做评价。2新课教学。
当学生明白什么是数学问题以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转入例题的学习。为了让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这一环节的教学又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一是根据教材主题图,不规定条件提出数学问题;二是根据教材“做一做”的插图先给定两个条件提出问题,最后是只给一个条件提问题。
第一层次是由计算机创设情境,一群小朋友在做游戏,游戏一个一个地出现。在这一过程中不要求学生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仔细地观察,当学生充分感受信息后,提出思考题:“根据图中小朋友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组织讨论,让学生喜欢说哪个活动就说哪个活动,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再口答。这就比第一环节的让学生自己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范围上要窄,难度上要高。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书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特定的事情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在第一层次学习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利用计算机演示教学的第二、第三层次。首先是“做一做”的小鸟动态图,根据演示,引导学生感受教学知识的存在,形成初步的数感,并能说出两个条件:“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让学生试着提出问题。其次是再演示出现“15只小鹿”,要求学生根据这一条件提出问题。这一层次的学习是这节课的难点,因此设计时采用了计算机形象生动的演示,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给学生带来乐趣,还化难为易,使全班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突破了难点。最后提出要求:“仔细观察,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在学生提出了多个问题后,让学生进行书面列式。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列式,教师并不是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规定选择,而是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喜欢写哪题就写哪题,还可以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这样做,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最后的环节是知识应用。“用数学”这个课题最关键的就是这个“用”字,如何才能用好数学?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两个应用活动,一是观察学生的奖品“智慧鸟”引导学生从大小、颜色等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二是观察其中的一个组的人数,根据这个条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数学问题,真正实现本节课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目的,让“用”字发挥到实处。要说明的是,对本节课课题“用数学”的出现,原本是一开始就出示的,但经过反复试教发现,由于一年级学生本身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就弱,课题出现得早了,学生根本不明白用数学的含义,就把它搁在一边,不去想它,最后课题与教学内容还是无法统一起来,至于这节课到底学习了什么,还是一知半解。现在的设计是在学生反复体验用数学知识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最后才总结出这节课的课题“用数学”,这样就使学生真正能体会到用数学的含义。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思路就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数学问题,再抽象成书本数学知识,最后再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数学成为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
教学目标的确立
本节课是一年级下册19~20 页的例3,它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用加减法解答的用数学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对前面所学进行综合和提升,要求学生不仅能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列式,还能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在设计时,力求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社会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前所述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的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三大环节。
1.体会数学问题的来源和含义。
课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提问,使学生体验到什么是问题,为什么要提问题。然后将提问题的要求提升,引导学生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数学问题在生活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当学生明白什么是数学问题以后,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转入新课的学习。
2.新课教学。
教材对这节课的编写是按三个层次来安排的:一是给出条件问题完备的应用问题,借助情景让学生理解意义进行计算;二是给出明确的信息、数据,由学生提出问题后,理解意义进行计算;三是由学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受生活阅历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难以理解。因此,例题教学充分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发挥直观性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促进学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结合如上述的三个层次,首先是由计算机创设情境,一群小朋友在做游戏,游戏一个一个的出现。在这一过程中不要求学生急于回答,而是让同学们静静的思考,仔细的观察,让学生充分感受信息后,提出思考问题,组织讨论:“根据图中小朋友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喜欢说哪个活动就说哪个活动。”这就比第一环节的让学生自由地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难度大,学生必须从多角度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把生活的实际问题抽象成书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特定的事情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小培养创新意识。
在第一层次学习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利用计算机演示教材“做一做”的小鸟动态图,呈现两个条件:“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根据演示,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初步数感,并能试着提出问题。接着再演示出现“15只小鹿”,要求学生根据这一条件提出问题。最后让学生自己搜集画面上的数学信息,选择合适的条件提出问题。以此来体现两个教学层次,一是有指导的提问题,二是创造性的提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书面列式,教师并不是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规定选择,而是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喜欢写哪题就写哪题,还可以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这样做,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教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3.知识应用。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两个应用活动,一是观察学生的奖品“智慧鸟”引导学生从大小、颜色等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二是观察其中的一个组的人数,根据这个条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数学问题,真正实现本节课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目的。当学生反复体验到用数学知识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这节课的课题──“解决问题”。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使学生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主动地研究和学习,并因地制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身数学,使数学成为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
专家评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本节课是学生初步尝试应用数学来解决简单的问题,在设计上根据课题的目标,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打破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由生活实际引入,使学生从观察中领悟,在思考与交流中理解,在应用中巩固,在活动中深化,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整节课以逛公园、动物园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设计新颖。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学习内容贴近儿童,教学设计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整体思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课程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性。
2.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的整体发展出发真正地把学生的探究发现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当中。
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老师创设了一个又一个有利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情境和事例,让学生在发现数学、应用数学中体验与感悟数学,从而体现数学的价值。
3.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索性。
教学中设置了新颖有趣的开放性实践活动内容,拓宽了学生进行实践性、创新性学习的课程渠道,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数学学科特点的弊端,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如观察“智慧鸟”、观察家里的物品等活动,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一个活动过程,使他们获得情感的体验,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4.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本质上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调查表明,我国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和意见的机会。新理念下提倡多样化的,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使得我们学生的学习是基于主体的、积极的、有自信的、主动探索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获得过程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具有应用价值的、终身受用的知识。使学习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综观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活动相结合,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样,学生参与程度高,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5.师生关系亲切融和,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究竟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传统的教学模式尽管已被我们所摈弃,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在大力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又如何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综合整节课发现,老师在不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把自己定位于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位置,真正实现教为学服务,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整节课收放自如,学生和谐发展。老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情景,引发一环又一环的问题,促使学生层层深入的思考、体验与感悟,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第五篇:《变色龙》说课稿(比赛用)
《变色龙》说课稿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停顿)
我是X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变色龙》(黑板上写出课文名)。这一节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为大家进行阐述。(播放PPT)
首先是本次说课的第一个环节:说教材(板书:
一、说教材)。
《变色龙》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柯夫的一篇讽刺小说,在这篇著名的小说里他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沙皇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巧妙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黑暗,批判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具有广泛的艺术概括性。
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充满好奇心,富有探索精神,在上这一节课的时候,老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这些特点(播放PPT)(心理特征:好玩、好奇、好问;学习能力有所差异;思维活跃,富有探索精神)
因此根据教学内容,我将设定的知识目标是了解“变色龙的”的表面意义和象征意义。(播放PPT)
学习本文夸张、对比等写法;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将是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是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理解作者对阿谀奉承、见风使舵者的讽刺。
教学当中,我将突出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对话中领会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播)
教学难点就是: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取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老师边板书边提问,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接下来就是本次说课的第二个环节:说教法和学法(板书: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我将采用目标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我们来看情景教学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画面,创设和教学有关的场景,活跃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
比如在本节课开始之前,会播放变色龙的图片,这样就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播)
课堂当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将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我将采用分层教学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他能拉近师生距离,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陶行知先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
根据学生们的性格特点,我将指导他们进行自主协作和探究式学习,在师生互动之中展开教学。
自主探究式学习是二十一世纪新课改所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因此在本机可的课堂练习中我将用到这个方法。
合作当中,学生们的思维会得到相互的启发,往往就能够化难为易,同时更能够提高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古人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了好的教法和学法,我们如何将他们贯穿到课堂中呢?
接下来进入我们本次说课最重要的环节——教学过程。(板书: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的教学环境是多媒体教室,主要教具有课件和彩色粉笔等。
课堂当中我将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大约三分钟 另拟题目,整体感知,大约十五分钟 表演课文,加深理解,大约十分钟 启发点拨,深入理解,大约十分钟
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板书)
教学的目的在于鼓舞、激励和唤起,因此在本节课之前我会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首先,我将会播放变色龙的视频,然后用生动的语言向同学们讲述变色龙的特点(停顿,讲述)
变色龙是非常神奇的动物,他的尾巴很长,能缠卷树枝;他有很长很长的舌头,是它体长的两倍;他的左右眼睛可以各自单独活动。
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不了解的事物是非常好奇的。这时我会问一问学生如果有个人来被人称作变色龙,那他会是什么样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文。
接下来进入本次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另拟题目,整体感知。(板书)首先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默读一遍课文,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给本文另拟一个题目,并说说为什么这么拟。
由于学生在拟题时着眼点不一样有的学深可能从人物角度去命题,有的血神从小说的主体方面去命题,即使是从同一角度去命题的同学,由于学生对小说的理解不一样,所以得出的题目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自圆其说,老师都要给予肯定,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样做的意义就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有的放矢。同时老师也可以从中发现那些内容学生懂了,那些内容学生还比较迷惑。
接下来理清故事情节,在对课文有有一个基本了解之后,接下来进入本次教学过程那个的第三个环节:表演课文,加深理解。(板书)
首先分配角色:一人扮演奥楚蔑洛夫,一人扮演巡警叶尔德林,一人扮演赫留希金,一人担任其他角色及旁白。
接下来提出要求,要求尽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尤其注意省略号的停顿。
接下来请学生分组试读和老师指定学生分角色朗读。
然后师生共同点评朗读表现,给表现最好的同学以“表演家”的称号,这样 3 做的教学意义就是通过激励教学法让同学们在自主合作当中,理解本文,的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老师及时的鼓励,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这个教学过程的艺术就是通过讲练相穿插,给同学们亲身体验的机会,体现出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学生们对新知识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
接下来进入本下次教学过程的第四个环节——启发点拨,深入理解。(板书)这个环节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协作式学习。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我将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
1、从刚才同学们所表演的课本剧中,我们清楚地看出奥楚蔑洛夫警官对案件先后做了几次判决?他心里是怎么想的?谁能用一个词概括奥楚蔑洛夫警官处理狗咬人案件的最大特点?
2、他这五次变化的依据又是什么?从何五次变化之中可以归纳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3、小说结尾那句话“那群人对着赫留希金哈哈大笑。”谁能说说那群人笑什么呢?
4、从他对将军家的狗的态度来看,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奥楚蔑洛夫也是一条走狗,他是谁的走狗,是什么样的走狗?
5、是什么样的社会,使奥楚蔑洛夫何为执法者变成了一条走狗呢?
这五个层次的提问设计,一环扣一环,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这个环节的教学意义就是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使同学们从而扩大了认知范围,达到了迁移和扩展。
一次完整的教学课堂离不开教学思路的贯穿。接下来来看本节课的指导思想,者这节课我们在任务驱动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兴趣。老师提出问题,使同学们在学习当中感受到喜悦,表演当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 4 神,掌握了重点知识,完成了学习任务。
根据中学新课标新课改的内容,我注意到运用自主、协作和创新是学习方法,改变学生们的学习方式,使他们由被动的接受转向主动的学习,并且贴近生活,更有利于学习。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主板书区板书出重点内容,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副板书区,用来解决课堂上随机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
以上就是我由这四个方面展开的说课,不足之处希望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