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教案

时间:2019-05-11 22:4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黄鹤楼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黄鹤楼教案》。

第一篇:黄鹤楼教案

《黄鹤楼》教案

禇翠萍

学习目标:

1、参考书下注释和教师适当点拨,正确朗读课文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体会本文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特点。

3、领略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体会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A.提问: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诗歌?

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作者介绍:阎伯理,唐代作家

三、检查预习

四、配乐朗诵 ①读音②节奏 原文: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五、小组合作

疏通文意

黄鹤楼阎伯理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鄂州城西南角上,有一座黄鹤楼。《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祎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神秘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增加真实性观其耸构巍峨,高标龙从,上倚河汉,下2021临江流;山山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

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2223两层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侧面描写这里也是楚地和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六课文品读

1、文章用了什么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从上到下)

2、文章语言有何特色?简洁、整散结合

七、对比阅读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本文与崔颢的同题诗有何异同?

同:

1、两文都写到了和黄鹤楼相关的传说。阎文用“费登仙”的传说来解释黄鹤楼得名的缘由;崔诗前四句从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从神话传说写到现实感受,似随口说出,颇为自然。

2、两文都写到登楼的所见所感。阎文从“观其耸构巍峨”至文末,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出了黄鹤楼高大巍峨的总体特征,抒发了登楼如临仙境的感叹。崔诗第三联描述了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尾联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和身世之感。

八、咏楼诗文知多少(课外积累)

九、欣赏谭晶的《黄鹤楼》

七、板书设计

耸构巍峨高大:高标巃嵏上倚河汉坐窥井邑俯拍云烟雄伟:四闼霞敞重檐馆翼“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第二篇:黄鹤楼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体会诗意,品味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背诵全诗,积累有关“思乡”的诗词。(3)能用诗意的语言抒写自己的乡思乡愁。

2、过程与方法:读、品、展、赛有机结合,在讨论和探究中让学生感悟历史,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悟蕴藏诗中的思乡之情,加深学生对亲情、家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朗读,体会是的音乐美、绘画美,感受思乡之情。

三、教学难点:学习用意象来表达人内心的情感。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出示黄鹤楼的图片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是长江南岸的三大名楼,古人登楼,总喜题诗赋词,以表自己的览物之情。诗人崔颢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发,脱口而出,一泻千里。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这首七律,人称最佳。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由此可见,这首诗在唐诗中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七言律诗。

(二)感悟诗意:(1)、诵读感悟:

A、请一位朗读能力好的同学用“二二三”的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其余同学闭眼认真聆听。思考:古人写诗讲究平仄对仗,而此诗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是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全不顾对仗,这是为什么呢?

B、请学生加进手势,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来朗读。思考:诗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运用了那些色彩?

C、请学生有创意的朗读。比如反串朗读、表演性朗读等,力争读出诗的意境,诗的感情。以桌为单位进行后,请优胜者到台前表演。

2)、理解感悟:

请左边两组的学生联系课下注释,翻译全诗。请右边两组的学生加进自己的想象,用第一人称,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短文。然后请两个组的学生代表发言。看谁能更好的再现诗情诗意。

(三)、品析鉴赏:

(1)、走进作者:用“你”开头写三句话来介绍崔颢,使之构成排比句。

例如:你是盛唐诗人,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你的《黄鹤楼》,情真意切,让诗仙李白折服;你早年为诗,情志浮艳,但晚年风格却雄浑自然。

(2)学生齐读该诗,前后桌为一个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多媒体出示讨论题)A、这首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B、那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这些景致触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C、颈联描写了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诗中的哪些词语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D、游子思乡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永恒主题,这首诗尽管有愁绪,但写得豪迈昂扬,境界壮阔,给人愁而不怨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一个常年在外打工或游学的人,你能选用几个意象,并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你对家乡的人或物的思念之情吗?试着写一些。

(2)、积累古今有关思乡的诗词。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用多媒体打出有关思乡的名句,学生齐读。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今日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五)、现场比拼:

(1)、以组为单位,看哪一个组的学生最先准确而又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教师讲授记忆的方法:参照板书,理解记忆

(2)、每组派两个代表,一个背诵一个默写,看哪一组的同学完成得最好。(3)、每组自选一首歌曲的曲调,深情地吟唱这首诗,看谁更能唱出这种乡思乡愁。

(六)、教师小结: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所以,即使我们默默无闻,但只要善于抒真情,论实理,一定会有一鸣惊人的那一天。加油吧!同学们!

第三篇:《黄鹤楼》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官港小学:张冬红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 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组句”──“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 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幻灯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 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

烟雾

迷蒙

饯行

敬仰

暂时

友谊

伫立

凝视

远眺 飞檐凌空

一饮而尽

繁花似锦

誉满天下

脍炙人口

唯一

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孟”字,上下结构,弯钩起笔和出钩处直线对齐。

“饯”字与吃食物有关是“食”字旁。

“酒”字已在生活中认识,书写时区别于“洒”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

过渡: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2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

二、精读课文

过渡:学贵有疑。学习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1、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时间

地点

人物

心情

2、同学们,刚才我们自读了一遍课文,现在把你找到的答案交流一下。

3、“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幻灯出示画面及第1段内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4、在美丽的春景中,如果是平时,他们会干什么?心情会怎样? 而如今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你们能在文中找到一个词概括吗?

5、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课件出示第2节

(1)问:你是如何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2)还从哪些词体会出来?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和心情。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过渡:不忍别,终须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8、下面一段是他们的话别。板书:话

课件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9、请大家自由读一读李白的话,细细品味,从李白的话中你读出了哪些情感?(生自由读)交流 : 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依依惜别之情 问: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10、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评价

师:是的,孟浩然比李白年长12岁,在今天送别的5年之前,也就是公元725年,李白乘船来到襄阳,带着自己的诗特地去拜访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的诗大加赞赏,并留他住了10多日,热情款待,两人一起饮酒吟诗,游山玩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因此在李白心中,孟浩然就是他的——兄长 c、全班表演读李白的话。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安慰的? e、(课件出示孟浩然的话)读读孟浩然的话,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f、“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交流:不管两人在哪里,我们的心在一起,像邻居一样永不分开。

师小结: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问: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永世不绝”既是说长江之水滔滔不绝,更是说——他们的友谊天长地久!g、谁来把孟浩然的话读好?指名读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

11、学习第四自然段。

(1)引读第四小节。此时此刻岸边的杨柳、江上的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杨柳依依,沙鸥点点)(2)李白又有什么表现?是在仰望蓝天白云吗?是在远眺江上景色吗?(依然伫立

凝视远方)

(3)用表演的形式理解这两个词。

(4)李白伫立,看到的是什么?这时候李白会在心中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再一次体会李白对朋友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12、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无论是多么的不舍,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板书:行

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件出示

(1)什么叫“脍炙人口”?(2)理解诗意。

三、回顾全文,总结

1、这篇文章从景、情、话、行四个方面体现出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首送别诗,其实还有很多送别诗,如《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等。同学们课后可收集读一读,领悟他们间深厚的情谊。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3、用“暂时”、凝视“造句。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别

烟花三月

繁花似锦

依依惜别

敬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友谊永世不绝

伫立

凝视

第四篇:黄鹤楼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课前展示:古诗词朗读(学生代表展示)

师:听了四个小组八名同学代表的古诗朗读,大家有没有猜到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是什么呢? 生:友情、送别

活动1【导入】

一、课前谈话 师:你们有自己的好朋友吗? 生:有

师:郭文博你的好朋友是谁?每次你们在一起做什么?分别时心情怎样?假如分别的时间很长,你会怎样? 师:刘思涵你呢?

师:看来做你们的朋友一定是一件幸福的事。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曲子,很能表达你刚才的心情。欣赏《送别》(电脑播放送别歌曲)

男:是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自古重离别,又伤离别。自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令人感慨的事情。

女:在古代,交通极为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所以以送别饯行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师:因此,在当时写送别诗就成了一种习俗。今天老师邀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首送别诗中的极品。(出示课件)活动2【讲授】

二、解诗题 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写诗题。重点写“陵”,(板书课题)。

“陵”是本课要掌握的生字,观察生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题目中有好几个生字,你认识它们吗?指名读。齐读课题

师:读完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大家了解得可真多。这首诗就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去广陵时所做的一首送别诗。(出示古诗,指名读)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古诗,学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学生朗读目标)师:现在我们再来看这首古诗,大家有感情的齐读一下。活动3【讲授】

三、知诗人,知背景

师:学习古诗我们要先了解一下作者,和当时的写作背景,请各小组将预习的知识卡片展示一下。(小组代表朗读诗人及背景)(课件出示图片)(老师介绍)

师:说起黄鹤楼,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图片,(出示课件)这里面还有一个传说。(讲传说)古代武昌蛇山上有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班不收其酒钱。道士为感谢辛老板的千乘之饮,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壁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此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活动4【授课】

生:提问:诗中为什么是“西辞”而不是东辞?为什么是“下扬州”而不是上扬州? 生:作答。

师:真不错,这些难题都弄懂了。看来,还是古人说的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大家的预习真的很全面。

师:不过老师不明白的是长江自古以来就是水上交通要道。可以说是过尽千帆,怎么到诗人眼里却是孤帆呢?

生:老师我想用一句话来回答你,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师:非常棒!掌声送给她。

生:老师,我有问题,船都看不见了,李白还在看什么?

师:这个问题问的好,大家帮老师想一想,李白还在看什么?他在想什么?

生:我感觉这是一种非常深厚的情谊!他要把自己的一片情谊托付给一江春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扬州!

师: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会在心里默默地说些什么?(平安)就让我们带着李白对好友无限依恋之情再读一下这首诗吧!(把书端好,老师起头)活动5 悟诗境

师: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唐朝,也来做一回诗仙,在黄鹤楼前送一送孟浩然吧。男生站起来,来一次豪情万丈送浩然,女生柔情似水送浩然。师述:老师眼前是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是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那么,当时的情景能想象得到吗?李白的当时的感受你知道吗?最后让我们再带着诗人的向往与深情送送孟浩然吧!齐诵。

活动6【作业】 拓展

师:送走了孟浩然,但老师相信这番送别不仅感动了李白,也感动了你我。曾有人将这首诗改成了一首好听的流行歌曲,一起来欣赏吧。《烟花三月》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更是一种情,一样的离别,不一样的情怀。老师收集了一些送别诗,请大家自由积累最喜欢的诗背诵下来。出示图片,学生自由背诵。

第五篇:黄鹤楼(教案)

《黄鹤楼》教学设计

江西铜鼓二中 樊雄文

★教学目标:

1、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教学时间:一课时(2013年10月30日 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二二三”的节奏。

3、师: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与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师:(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学生读。

师: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助兴。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去。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就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师: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 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

师: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师: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 师: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师: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中的情景。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师: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读,回答(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师: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

(课件出示,生读)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出示崔颢的资料)崔颢(约公元704——754年)唐朝汴梁人,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

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实际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

生:人生失意之愁。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配乐诵读,拓展升华:

师: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暮色渐浓,看着眼前滔滔东去的长江,看着烟霭笼罩的鹦鹉洲,想着自己少年登 李白虽然这次没有留下什么诗作,是不是白白走了一遭呢?(出示李白的诗作《鹦鹉洲》与《登金陵凤凰台》)

《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纵目,长洲孤月向谁明。《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楼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学生读,试与《黄鹤楼》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 生谈:有点相似,是仿照着写的。

师:由此可见,《黄鹤楼》这首诗对李白的影响有多深啊!

五、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师:(出示黄鹤楼的图片。)巍峨的黄鹤楼成就了崔颢的这首千古绝唱,崔颢的这首诗在扬名天下的同时,也让世人知道了这座千古名楼。崔颢之前之后,历朝历代还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来到了黄鹤楼,他们也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布置作业:

1、诗中的“鹦鹉洲”不只是随意选的地名,里面大有玄机,请同学们课后搜集资料研究。(提示:这个地名与一个叫“祢衡”的名士有关,《三国演义》中有他的事迹。)

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播放音乐:千古绝唱《黄鹤楼》

下载黄鹤楼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黄鹤楼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黄鹤楼》教案(合集五篇)

    课题:黄鹤楼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共1课时,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句,明确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分析鉴赏及识记诗歌的方法; 4、体会诗中的......

    黄鹤楼送别教案

    25、黄鹤楼送别 课前热身:欣赏歌曲《烟花三月》 一、深情导入,渲染情境 1.一曲新词酒一樽,烟花三月送君行。 孤帆远影碧空尽,千古一别黄鹤楼。一首柔美清丽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13......

    古诗-黄鹤楼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 1.你知道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是谁吗? 2.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1 教材分析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

    黄鹤楼送别教案

    - 1(7) 辞( ) 下( ) 尽( ) 唯( ) (8) 感情诵读古诗 二、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 这一对相知相惜的忘年交,今天就要分别,从此天各一方,几多离愁几分不舍,纵有万语千言,全化作无语凝噎。文中哪......

    黄鹤楼送别教案大全

    黄鹤楼送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引导生结合课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出古诗,说说“脍炙人口”有哪......

    《黄鹤楼送别》教案

    25、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依依惜别......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 一、教学目标 1、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