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登鹳雀楼幼儿园教案
登鹳雀楼幼儿园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鹳雀楼幼儿园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登鹳雀楼幼儿园教案1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个别词的意思。
2、学习吟唱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活动准备:
PPT、Flash
活动重点:
学习吟唱古诗。
活动难点:
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个别词的意思。
活动过程: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师:噢,看到了一座塔楼。其实,这座塔楼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王之涣的诗人,他登上了这座鹳雀楼,看到了很美丽的景色,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古诗《登鹳雀楼》。
2、欣赏古诗
师: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才可以写下这么美的古诗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吧!
1、出示落日图片,理解诗句“白日依山尽”。
师:从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那太阳是怎样落下去的呢?
师:太阳挨着大山慢慢地落下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白日依山尽”这句诗句。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
2、出示黄河图片,理解诗句“黄河入海流”。
师: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
师:这条河叫黄河,黄河流啊流,流到大海中去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黄河入海流”。出示诗句“黄河入海流”。
2、理解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现在诗人站在鹳雀楼的底楼,但是他想要看到更高更远的风景。那他该怎么办呢?(走到更高的楼层上,就能看到更高更远的风景了。)出示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欣赏吟唱
师:这么好听的古诗,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念一念吧!
2、认字吟唱:根据出示的文字吟唱古诗
3、动作表现
师:现在我邀请你们用动作来表现一下古诗的内容。(请个别幼儿演示)
师:古诗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说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今天回家有一个任务请你们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可以用到这句话的好吗。
登鹳雀楼幼儿园教案2活动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内容的图画、《登鹳雀楼》课件、自制古诗挂图
活动过程:
(一)通过图画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出示第一幅图(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你抬头看那天边,一轮落日,伴这群山渐渐落下去。
(3)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2、出示第二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那看那黄河奔腾、咆哮着向那大海一泻千里。
(3)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3、出示第三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景色真美啊,你还想看到那更远的美景吗?
(3)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4、出示第四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你再登上一层吧,那样会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的。
(3)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观看课件,学习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1、今天陈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我们一起来念一念。(3遍,和古诗解释)2、教师出示古诗挂图,引导幼儿指字认读。(变换节奏念)三、用肢体动作来吟诵古诗,并感知韵律美。
1、请小朋友想一想,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2、请幼儿来表演。
3、幼儿自由结伴进行游戏。
【知识延伸】
注释
⑴鹳(guàn)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⑵迥(jiǒng)临:远道而来。飞鸟:指鹳雀。
⑶天势:天体的势。围:这里有“笼盖”的意思。
⑷断山:指西山之间。
翻译
远道来登鹳雀楼,楼阁高比人间。天空笼盖着辽阔的原野,奔明的黄河泻入群由之夺。
第二篇: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2.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道诗歌的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听歌吗?(喜欢)正好,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下面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听听(播放歌曲),好听吗?想不想学?其实这首歌的歌词是由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的一首诗谱成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意
1、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2、整理问题:
①谁登鹳雀楼?
②鹳雀楼在哪里?什么样子?
③《登鹳雀楼》是谁写的?
④鹳雀是什么?
⑤“登”是什么的意思?
3、师简介作者王之涣。
4、边介绍边板画鹳雀楼所处的位置。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播放古诗朗读录音 2.自读,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需要给大家提个醒?在难读的字下做上记号。
(3)学生交流,练读难读的字。(4)小老师教读难读的字。
3.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学生抢读,教师重点指导“登”、“雀”、“鹳”的字音。(3)教师抽读,适时鼓励。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识字,交流识字方法,互相检查识字情况。2.借助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交流难写的字,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入”,将“入”与“人”比较记忆。
3.学生认真完成课后第三题的“描描写写”,为自己满意的字画上“★”。
五、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指导读诗,读出节奏。(1)请生赛读,师生共同评价。(2)根据评价,画出诗的节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按照这样的节奏朗读吗?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自己练习练习。(3)同桌比赛朗读,互相评价。(4)全班齐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2.图文对照,了解诗意。
(1)反复吟诵,图文对照,同桌互相说说诗的大致意思。(2)课件播放与诗相配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全班交流对诗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
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3)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
(3)作者登上鹳雀楼后,他能看见些什么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大胆地想象一下。
(4)结合评价学生发言,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更上一层楼以后会看见什么?(5)教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登得越高,眼界就越开阔。
六、背诵古诗
1、学完整首诗,小朋友们能把它背下来吗?指名让两个同学背。
2、后面坐着这么多老师,他们一定也很想听听小朋友们背这首诗,我们一起背给他们听好吗?(全班齐背)
3、理解并背诵了这首诗,我们再来听听这首歌,小朋友们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播放歌曲)小朋友们可以跟着唱。
七、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登高才能望远(课文插图的简笔画)
《 《《登鹳雀楼》
年级:二年级
姓名:靳燕霞
第三篇: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楼、入、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 小朋友,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
2. 你们真聪明!对,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二、自渎课文
1. 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鹳雀楼的美景了。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渎课文)2. 我看到小朋友都读得特别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赛读)
3. 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我们一起读读,注意大家的声音应该很和谐。(学生齐读课文)
三、学生生字
1. 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
2.(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3. 每个小朋友的眼里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4. 你们真了不起!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你能帮它们找朋友吗?
三、写字教学
1. 小朋友读得好,组词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写好呢?下面,我们一去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2.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3. 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2. 能说出古诗的意思。
3. 学会“欲、穷、目、更”4个生字。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 上节课我们已初步领略了鹳雀楼的美景。今天,我们将再一次走近鹳雀楼,尽情欣赏美景。不过,在此之前,我要给大家进行一次测试,过关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赏美景。(出示黑板)先在心里默读,2.
二、(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指图(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第四篇:登鹳雀楼教案
语文s版第二册
25、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一、会认字导课。
1、板书“登”
2、师:谁知道这个字怎么读?你是怎么知道的?读这个字,发音上需要注意什么?请大家一起来读两次。
3、谁能试着用“登”组词。
4、大家组得真好,这个字就表示从低处到高处。大家能试着用手做出“登”的动作来吗?(师跟生比划,用手向上)
5、师:边做动作边和我说“登高”“登山”
6、师:今天,就让我们去登鹳雀楼吧。(师补齐“鹳雀楼”)跟师读题目。
7、师:(指读“楼”)看看这个字你有什么发现?
8、师:大家真会观察,古代的楼大多是木质结构,所以“楼”字用“木”做部首。大同著名的应县木塔就是我国保存最久的纯木质楼之一。
二、知诗文。
1、师:那我们今天要登的鹳雀楼是什么样子的呢?想看看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近距离欣赏一下鹳雀楼。
2、课件播放鹳雀楼图片配乐。
3、师讲解:夕阳光芒映照下的这个剪影就是鹳雀楼,它在山西省的永济县。每当清晨或黄昏的时候就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这座楼就得了个好听的名字“鹳雀楼”。这座楼一共有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
4、师: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唐代著名的诗人王之涣登上了这座楼,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名句,大家想读读吗?(课件出示诗文)
5、师: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借助拼音,读通诗句。
6、谁愿意站以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师评:初读这首诗你就能读得这么好,真令人佩服。你读得真准确。你读得真流利。)
三、读诗韵。
1、师:古诗要想读好,还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来。老师来做个示范,听听我是怎么读第一句的?(白日/依山/尽)
2、师:你听得真准确,我们一起来看着屏幕读一次第一句。(课件:白日/依山/尽,)
3、大家能自己试着读一读后三句,标出后三句的节奏符号吗?(生自由练读加符号。)你们是怎么加的?谁来读出来?(生读)
4、师:你标得真准确,读得也清楚。老师在屏幕上也加出来了。谁再来读一读,读完整的诗。(师评:嗯,诗的节奏出来了。读得真有诗味。)请大家看着屏幕一起再来读一读。
四、悟诗情。
(一)分析前两句诗文。
1、师:大家读得真好,我们好像也和诗人王之涣一样来到了鹳雀楼上,站在鹳雀楼上你看到了什么景物呢?(课件出示:鹳雀楼图。)
2、师:那么,站在鹳雀楼上,诗人王之涣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读读诗,从诗句中找找答案。(白日,山,黄河。)
3、师:你是从那句诗中找出来的?(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课件出示这两句,并提示,“看到的景物”)
4、师:请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诗。(课件:白日,山,黄河变红。)
5、师:学诗光读诗还不够,还要边读边想象。董老师现在来读读这个句子,大家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带手势读两遍“白日依山尽。”)
6、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A、生:我仿佛看到太阳下山了。
师:说得真好呀!太阳下山了,就要看不见了,没有了,就是诗中哪个字告诉我们的啊?(生:尽)
师:对了,这里的“尽”就是太阳落山了,没有了的意思。注意这个字是前鼻音,齐读两次。
B、师:谁再说说读第一句诗,你还看到了什么?(生: 靠着山落下去的。)师:你真会看风景,所以诗里说是依山。
C、师:现在我们把诗句表现的情景再黑板上表示出来。(师板画:连绵起伏的山)师:这是山西地区晋中南连绵不断的山。老师这儿还有一轮白日,谁上来贴一贴。它应该贴在哪儿呢?(一生贴)师: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贴?你能抓住诗中的字来领会意思,真会读诗。(师板书“依”)师:“依”就是靠的意思,跟老师读“依”,读这个字,你发现了什么?(“依”是形声字。师:你真会发现。)
D、师:大家想想太阳是怎么落下去的?(是慢慢的)师:它为什么落得这么慢,它还想干什么呢?谁来说一说?(它还想看美丽的风景……)E、师:你能通过读把太阳的依依不舍表达出来吗?(个别生读,女生读,一起读。师评:好留恋啊!真是依依不舍啊!多好啊!多美啊!真是不想走!)
7、师:太阳落得那么慢,原来是依依不舍啊!那么站在鹳雀楼上,还能看见什么呢?(生:黄河。师板画黄河)谁来读读这一句。(生读)师:水流得慢了,大家还没有看见过真正的黄河水是怎样气势恢宏吧,想看看吗?
8、课件出示黄河图片配惊涛骇浪声。师解说: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如骏马般奔腾再中华土地上,流经九个省。因流经黄土丘陵区,携带大量泥沙,河水变黄而得名。流经我们山西省时,河谷骤然变窄,水流变急,气势宏伟壮观。让我们一起听听那滔天的海浪声。
9、你还能像刚才那样读吗?谁来读一读呢?(课件出“黄河入海流。”)(生读,师评:多有力啊!水流得多急啊!多么汹涌澎湃啊!)
10、听了大家的读,我真想对黄河说,你真汹涌澎湃啊!你们想对黄河说什么呢?(课件出“我真想对黄河说,你真_______.”)
(二)课中操。刚才我们一起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为身为中国人而自豪吧。听说最近大家刚学了一首歌唱祖国国旗的歌,让我们唱出那份自豪吧。(生表演唱)
(三)分析后两句诗文。
1、师: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看着美丽的夕阳,看着汹涌奔流的黄河水,真像是欣赏一幅绝妙的图画啊。于是,我更不想走了,我踮起脚,伸长了脖子,想看更多、更美、更远的景色,可是还是看不着,怎么办呢?同学们能想个好办法吗?(生:再上一层楼。)
2、师:你真聪明,和诗人想的一样。(课件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更”注音。红字标:想到的。)
3、师:原来想让自己眼睛看得远,那就只有再上一层楼。谁来读一读这两句?(生读)师:恭喜你,已经登上去了。你也登上了鹳雀楼的最高一层,第三层。你也登上去了,祝贺你。
4、师:还有谁想和老师一起去登鹳雀楼观景的,想去的就站起来,我们一起登一登。(生齐读。)
5、师:哦,都登上去了。(课件出图。)现在我来采访一下,你们登得那么高,都看到了哪些新的景色啊!(生:远处的山……)
6、师:你们怎么看到这么远,这么多的美景呢?(生说。)
7、师:这真是站得高,望得远啊!(板书:站得高,望得远。课件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字“”站得高,望得远。)
8、师:“站得高,望得远。”这也是诗人写下这千古名句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要想看得更多、更远、更美的景色就得更上一层楼。那如果想再学习上有更多、更大的收获,我们要怎么做呢?(生说)
9、师:师啊,只要能按大家说的,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我们也能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了。
五、熟读成诵。
1、师:老师这里有一位专业播音员的朗读,大家一起欣赏一下。(课件播放动画。)
2、师:让我们也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课件播图,配乐)
3、现在能看图试着背下来吗?(生背)
六、总结。
师:大家表现的真好,最后祝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上“更上一层楼”。下课。(课件:祝同学们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五篇:登鹳雀楼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周末的时候,你们的爸爸妈妈带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玩呢?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同学们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也很特别。其实,我们中国有很多风景独特的大方,每一个地方都想一幅美丽的画卷。瞧,黄老师这节课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画。
大家仔细观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用“我看到了”的句式来说一说。
——一条河,河水是黄色的,所以它叫黄河。它特别宽、特别大、特别长、特别有名。被称为是我国的母亲河。
——有一轮太阳。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傍晚时候,也就是夕阳,它正一点点地往山那边落下去呢。
——那隐隐约约是不是还能看见远处的山峰?
——是的,还有一座楼房,这座楼叫什么名字,有人知道吗?——它叫鹳雀楼。它可是我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四大名楼之一。因为它的楼上经常有一种像仙鹤一样的鹳雀鸟落在上面,所以这座楼叫?
这三个字可不简单,不是那么好写。同学们用你们的大眼睛看着老师书写这几个字。并连读两遍。(板书鹳雀楼)
二、新授
(一)前两句品读
孩子们,这幅画不但美丽,它的背后还藏有一个特别的故事呢。大家想听吗?那就听黄老师细细给你们说来。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正是我国的唐朝时期,有一位大诗人,在一个傍晚时分,来到了黄河岸边,他抬眼一望,看到傍晚的太阳正挨着远处的山峰慢慢落下了,太阳的光芒染红了整个天边。低头一看,滚滚的黄河水翻腾着要流向 大海。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真美。
孩子们,如果是你在欣赏这样的风景,你会说些什么? „„
——是啊,孩子们,你们的赞美让我也特别想用几句话把这样的美景写下来。谁来读读? ——夕阳靠着远山,慢慢消失了。
黄河向着大海,奔流而去了。
孩子们,让我们用美妙的声音一起读出来吧。„„
故事还没有完呢,我们继续。
你们知道当时的大诗人是怎么做的吗?他也很想把美景描绘出来,分享给别人,于是,他写下了这两句诗:谁来当大诗人,读出这种美景?
——某某大诗人,你来读。——某某某大诗人,读。
全体大诗人们,一起读。
同学们,老师和大诗人的诗句都显示出来了,其实我们写的都是同样的风景。谁发现我们写的都有哪些景物?(说夕阳就板书夕阳,说黄河就板书黄河)那这样,男生读老师的句子,女生读诗人的诗句。你读一句,她读一句。看看谁的读出来更美。
同学们,听你们读完以后,我也特别想过过大诗人的瘾,能不能让黄老师和你们这些小诗人们一起合作来读一读?这样,你们读前两个字,我读后三个字,我们试试。——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样有意思不?有意思。来来,我们换换再来读读。我读前两字,你们读后两字。好奇妙哦。黄老师刚刚读的时候,真的感觉自己就成了一位大诗人,眼前好像真的出现了一番景色。你们读的时候眼前会出现什么景物吗?如果有,说明你有成为大诗人的天分,那可是天才。那是相当了不起的。谁来说说?
„„你真的不得了,你肯定是喜欢夕阳落山的景色。你把夕阳落山的诗句,你再读读。呵呵,在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你眼中的夕阳是个急性子,落山特别快,因为你读得特别快。
——还有谁见过傍晚时的太阳?谁来说说,太阳快要落山时是什么感觉?
看我们的屏幕上,有两幅夕阳落山图,你们觉得美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那你把这种感觉通过朗读读出来,来试试。
诗人除了看到夕阳落山,还看到了什么? ——黄河。(板书)
——对,黄河。有人见过黄河吗?没见过,没关系,老师让你们见识见识,我们中国第二长河,也是我们的母亲河的真面目。(PPT)
同学们,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说说黄河给你的感觉,你会怎么说? ——黄河的水特别急,特别猛,让人感到害怕。
是的,如果站在黄河边上,你还能听到震耳的水流声。这样的景色很壮观大气。
那我们还能轻轻地、静静地读吗? ——谁来试试?
你读的黄河水还真是声音大,但是你读出来的黄河流不了多长。你是流了一下就没声了。谁能想办法通过朗读让黄河流向大海?
(二)后两句品读
孩子们,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喜欢。这时候的大诗人站在黄河岸边,他想,在更远处的地方一定还有更特别的风景,他是多么想看看啊。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图,你能想个办法让他看到远方的风景吗?他站在哪里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呢?你们的办法他听得见哦,赶紧来帮他。„„
站在一楼可以了吗?为什么站在楼上才行? ——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你们太棒了,这位大诗人听了你们的建议,他登上了这座楼,叫什么楼来着?他真的就看到了更远的风景,他高兴极了,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了这样的诗句送给你们:来,赶紧读出来。
大诗人登上顶楼以后,才知道,真的和你们所说一样:要想看得远,就要站得高。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我就说你们以后也可以成为大诗人。
当诗人把看到的景色和想到的道理合在一起以后,原来,这就是流传很久很久的唐代著名的古诗《登鹳雀楼》,这位大诗人就是唐朝的王之涣。(PPT配乐,师配动作范读)
孩子们,这样读是不是更美?来来来,我们一起来试试。带上音乐,带上动作,带上这份美妙,来读读。
(三)延伸
诗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了,不如我们来进行一个游戏吧,这个游戏有两关,如果两关都过了,黄老师会有神秘的奖励哦。敢不敢来挑战?
关卡
1、我来读,你来接。(古诗接龙)师读一句,生接一句
关卡
2、我来说,你来读。(师说翻译一句,生读相应的一句诗)
关卡
3、我来问,你来答。(生活中可以用哪两句诗来鼓励我们要想获取更多的知识,就要努力学习,更进一步?)恭喜同学们挑战成功!当古诗编成歌曲以后,也会别有一番美,老师把这首好听的《登鹳雀楼》的歌送给大家!播放歌曲。
(四)小结
这首古诗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流传到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仍然能够处处运用其中深刻的道理,能够运用这些经典的诗句,依然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些字句里的浓浓的美。这就是我们中国特有的经典文化,它不会因为年代久远而变得过时,它的美不只是流传到现在,还要在我们的手里一直流传下去,永不停息„„
今天的课就在这美妙的歌声中结束了,同学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