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精选合集)

时间:2019-12-12 16:43: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第一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下面给大家分享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学设计,欢迎借鉴!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1

一、三维目标

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提高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品味诗词语言,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2、教学难点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问题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辛弃疾,我们所熟知的宋代豪放词的代表作家,但你可曾知道,在文学之外的辛弃疾是怎样的人呢?他曾经揭竿而起,曾经威震四方,曾经率领区区五十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敌营,在五万多精兵驻守的兵营中活捉了杀死己方将领的叛徒,更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肯定他的谋略超群。但这样一位将才,却在当时的时局之下,备受排挤,有心杀敌,但却无路请缨,终至壮志难酬。然而,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壮志难伸的辛弃疾在文学方面却是成就卓著,成为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人称“词中之龙”。

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给大家介绍这位词坛大家,主要来欣赏他的代表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前十三年,正值“靖康之难”,中原沦入金人之手,北方的抗金斗争此起彼伏。在遍地烽烟之中,辛弃疾降生了。他出生的第二年,南宋朝廷与金人签订了屈辱条约,从此形成南北分裂的政治格局。

辛弃疾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济南人耿京聚众数十万反抗金朝的暴虐统治,年仅22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揭竿而起,拉起2000人的队伍奔耿京部下,担任全军书檄文告的掌书记职务,显示出非凡的胆略和胸襟。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劝耿京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并以文人的身份跟随诸军提领贾瑞等奉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辛弃疾获知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张安国杀害,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直奔济州(今山东巨野)有五万之众的金兵营地,将张安国生擒绑缚于马上,疾驰送到建康处死。这一壮举充分表现出辛弃疾非凡的胆略勇气。

辛弃疾深谋远虑,智略超群。南归后,年26岁的辛弃疾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31岁进献《九议》,指陈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复国中兴的大计,切实详明。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南归后本来希望尽展其雄才将略,挥拥万夫,横戈杀敌,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然而,自隆兴元年(1163)符离之役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向金朝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得英雄志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辛弃疾受到歧视而不被信任,只好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将本该用以建树“弓刀事业”(《破阵子》)的雄才来建立词史上的丰碑。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代表作有:《鹧鸪天》、《清平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三)、赏析全词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明确】开篇写景,营造了宏大壮阔的意境。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明确】借景抒情。“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层层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明确】借景抒情。写的是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寓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这里的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4、“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明确】是借动作抒情和直抒胸臆,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看、拍,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5、“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明确】用典抒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辛弃疾虽然那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6、“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明确】用典抒情。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小结:所以,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7、“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明确】用典抒情。“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明确】直抒胸臆。“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四)、问题探究

1、上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

2、上片描写了哪些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3、在上片里,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作者用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等自然景物,烘托出一种凄清冷落、无线悲凉的意境,来衬托作者压抑、孤独、忧愁的心情,巧妙的做到了,情景交融。

4、在下片中,作者写了哪些人和事?

(1)、张翰——乐于归隐

(2)、许汜——谋取私利

(3)、刘备——雄才大略

(4)、桓温——叹时光流逝

5、词的下片,作者连用三个典故,有何作用?

——作者连用三个典故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1)、张翰的典故,即表明了词人对金人和南宋朝廷的激愤,又表明了自己不会像张翰那样置政务不顾而隐居。

(2)、三国时许汜和刘备的典故,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立志恢复山河的雄才大略。

(3)桓温典故,直抒胸臆,感叹时光。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了解本词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文中所涉及典故。

【过程与方法】

加强朗读训练,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词意,感悟词情,培养学生读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辛弃疾在仕途失意情况下,愿为国效力的旷达胸怀,却报国无门的苦闷情感,增强自身以国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了解本词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文中所涉及典故。

【教学难点】学习辛弃疾在仕途失意情况下,愿为国效力的旷达胸怀,却报国无门的苦闷情感,增强自身以国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请学生展示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简单介绍辛弃疾,教师补充。并且请学生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词。

2.补充本词的创作背景。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朗读全文,要求听准字音、语调、节奏、感情。并思考:本词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由写景表达自己的“愁”与“恨”;下阕,由用典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教师指名一个学生读,其余学生思考:上阕作者的观察顺序是怎样的?

(由远——近;天地——自身;)

2.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如何能看出来?

(首先,先出现的意象是秋色、水、天。“秋色”的修饰语是“千里”,给人以辽远之感,后“水随天去秋无际”正是这种辽远之感的具体表现,“无际”以体现出此时作者是在描写穷己之目所能及之景;玉簪螺髻,是写山,山虽也属远景,但比起“千里”“无际”而言,空间上的延伸感略有降低,是除天际以外的另一视线标的物;“落日楼头”“栏杆拍遍”就又近一层,从看得见摸不着之景,变成了可触摸之景。整个过程作者以秋色起兴,逐渐吐露出“愁”“恨”“游子之情”,从无情之景写至有情之景,从遥远的天际逐渐关注到自身的情感。)

3.小组合作,上阕中作者的“愁”“恨”“游子之情”都是缘何而起?

(首先,“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出自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以及韩愈《送贵州严大夫》“山如碧玉”之句。此处体现山河的美好壮丽。然而,建康属于南宋偏安之地,北方的宋朝已被金人占领,作者也被迫投南。此时,山河越壮丽,山河沦丧之痛就越强烈,因此“献愁供恨”似是将自己的缱绻愁肠供奉给山河一般,愁恨难平;其次,作者是山东济南人,因山河沦丧被迫背井离乡,南行之此地,已然身世飘零,而作者在朝廷中又被排挤,孤独之意就更加一层。此处“江南游子”暗指“南逃、被异党排挤、不被君王重用”三层含义,“落日”代表了宋王朝衰败的颓势,“孤雁”代表了自己身世飘零又无法实现政治理想的苦闷。)

4.小组合作,下阕使用了哪些典故,又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其一,张翰因为想吃家乡的鱼就辞官回家,暗含作者的思乡之情;其二,许汜于风雨飘摇之中求田问舍,表明自己不齿许汜之流,一心报国的情怀;其三,环纹被整,路过金城,见树长大,感慨自己年岁渐长,表明作者时不己待,对自己政治愿望难以实现的担心。)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结合文本中的几处典故,谈谈什么样的内容才能成为典故?

(真实出现过的人、文字、事件,虚构的东西不叫用典,如神话。)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对比阅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思考两首词在表现手法和所表达的感情上有何异同,下节课来分享一下。

五、板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清秋、水、天 玉簪螺髻 楼、栏杆---------由远及近

张翰————思乡;

许汜————全心报国;

桓温————老之将至,壮志难酬

六、教学反思

若想深刻了解本文内涵,把握本文情感,须对辛弃疾个人生平有一定地了解,在这个问题地处理上,可以预先留下预习任务,让学生先对此进行材料收集和分享,在导入环节讨论。

第二篇:《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王力中学 陈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能力目标:

1、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2、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3)情感目标: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却壮志难酬的悲愤。教学重点:

1、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解

2、解读典故,把握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教学难点:

解读典故,把握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搜集资料,了解作者辛弃疾以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作品,并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读懂这首词的内容。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学生初中学过的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之》导入,师生共同朗读,重温辛弃疾词的雄浑壮阔的风格。

(二)诵读感知

1、全体学生齐读,初步感知

2、教师提问:请学生来说说“我所知道的辛弃疾”。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此词的写作背景”,给予适当的补充。(幻灯片播放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4、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之上,全体学生再来朗诵。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充满感情。

5、男女生分别举荐一位代表,进行配乐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三)合作探究

1、思考下列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1)作者登上赏心亭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有怎样的感触?(2)“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中作者用了哪几个表动作的词,这几个表动作的词表达作者怎样内心情绪?(3)词人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的哪些事情?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4)作者抒发他的感情运用了什么样的方式?

2、讨论之后,进行成果展示。

小组一: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了:寥廓的天空、悠悠的江水、连绵的山峰、楼头的落日、哀鸣的孤雁,这些景象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空寂苍凉的意境,表现了词人愁怨孤寂的心情。小组二:表动作的词是:看、拍、会、登。“把吴钩看了”,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以物比人,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无人会,登临意”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领会自己的用意,无人是知己。

小组三:①张季鹰乐于归隐。出自《晋书 ‧张翰传》及《世说新语 ‧识鉴》篇,是张翰见秋风起而思故乡吴中莼羹鲈脍的故事。②许汜谋取私利。出自《三国志‧魏志‧陈登传》,是刘备责备许汜求田问舍,不能忧国忘家的故事。③桓温慨叹时光流逝。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篇,是桓温经金城见所种柳树而叹年华流逝的故事。

①作者用张季鹰乐于归隐典故,既表明自己所处南宋时的政治环境与张季鹰相似,朝廷也是昏庸黑暗,又表明自己虽处逆境,却不愿像张季鹰那样弃官还乡,为全身远祸而归隐,要不忘国事,努力抗争。②用许汜谋取私利和刘备雄才大略典故,意在表明尽管自己不被朝廷所用,但也决不会像许汜那样去经营个人的舒适生活,而要像刘备那样胸怀雄心壮志,决战疆场。③用桓温慨叹时光流逝典故,表现了词人怀才不遇、年华虚度的愤慨和苦痛。

小组四:上阕 借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 情之景,景中含情。下阕 运用典故,直接抒情言志。

(四)归纳总结

全词,上阕由江景到山景到落日、断鸿,最后到人的动作描写,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下阕用典,直接抒情言志,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对朝廷的怨恨,以及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苦闷。

(五)学生自由提问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2、将这首词改写为一篇散文。

要求:发挥自己的想象的同时要联系辛弃疾写此词的背景,写出自己对辛弃疾在《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表现的思乡与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的理解。板书设计: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上片:江、水、山、落日、断鸿 愁闷孤寂 下片:季鹰乐于归隐——不忘国事

许汜谋取私利 功业未就、壮志难酬

刘备雄才大略——不做谋求私利的人

桓温叹时光流逝——怀才不遇,叹虚度时光 表达方式:借景抒情 用典

第三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1

1、导入:

有些诗句大多人不知道它出自何人之手,却能永远铭记,千古传诵!比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结合注释一走近作者,结合注释二三了解词人写作背景。

3、思考:辛弃疾因何而登“亭”?

明确:为了消愁解闷(板书“愁”)。

4、让我们走进诗词,了解词人的愁情所在。

老师范读诗词,学生初步体会愁情。

⑴赏析上片:

同学们集体有感情地诵读,思考以下问题:

①上片写景部分有哪些意象?

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③上片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板书:景:苍凉、空阔——情)

(学生回答)意象:楚天、秋水、山、落日、断鸿、游子;

情:乡思、孤寂、空有抱负、壮志难酬。

同学们根据品出的情感诵读。

⑵赏析下片:

同学们诵读下片,思考问题:下片用了哪些典故?抒发了什么情感?

(学生回答)典故:张翰、许汜、刘备、桓温;

情:乡思、激愤、为国为民——反用其意;

壮志难酬、年华虚度——正面用典。

赏析“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情感:苦无知己、壮志难酬。(呼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

5、总结:

辛弃疾生不逢时,他的文韬武略换来的是大半生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苦痛。他常常将满腔雄心壮志化作杜鹃啼血式的悲愤长歌。这是英雄人格意识的变向表达。我们从这首词中分明也能品出他对英雄悲壮人格的.追求。然而,也正是这一特定遭遇,使他一寄之于词,成为一代词宗,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6、拓展延伸:赏析词人的《青玉案元夕》,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辛弃疾,用精炼的语言评价辛弃疾。

板书:景:苍凉、空阔——情愁张翰许汜

典:刘备——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桓温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鉴赏词意:从意象入手,把握词作空阔苍凉的意境,孤独悲愤的词人形象,描述词作的画面;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

2、鉴赏艺术手法:景物烘托,动作暗示,用典传达。

3、梳理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咬文嚼字,想象画面,词眼提挈,知人论世,意象解词,以诗解诗,揣摩典故,朗诵传情等等。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作“登临意”及其表现方法。

教学思路

学生试读和质疑——鉴赏意象——鉴赏典故——归结全词,入情朗诵

主要教学方法

诵读和鉴赏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资源

教科书,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环节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

一课时

一、诵读领起聆听,稍作引导。

教师“无为”而始,尊重学生宝贵的原初体验,据此调整教学行为。

【活动一】

学生诵读,初谈体会,质疑。引导学生质疑,进入对诗歌主旨的探究。

二、鉴赏诗歌意象,解读“登临意”。老师根据学生的初步感知,或顺水推舟,或投石激浪。

(一)细细品味词句(景物烘托登临意,动作暗示登临意)

点拨要点如下,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取舍。

1、第一句要点:诗中描绘的景象及其感受

空阔清远。悲凉感,孤独短暂感。

2、第二句要点:倒装、移情的写法。或解词,或翻译,或诵读,让学生有所发现。

解词入手:解释“玉簪螺髻”。

揣摩倒装的作用:强调愁恨。

提问引起思考:谁在献愁供恨?愁恨何来?

3、第三句要点:意象的暗示义,及“游子”身份的内涵

落日,时光流逝感和国运衰微感。断鸿,孤苦无依感。江南游子含义:北国南来;南来投闲置散,并无归属感。(引入相关背景资料。)

4、第四句要点:吴钩和词人动作的意象的内涵

1)以诗解诗细说吴钩:

——理解吴钩意象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

2)想象画面: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辛弃疾

雕弓挂壁无用——辛弃疾

长剑铗,欲生苔——辛弃疾

3)体味“看了”“拍遍”动作

“看了”,当看过、看完讲,想象:看了又看。“拍遍”,不仅拍,而且拍遍,到处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

小结:有心报国,无路请缨,英雄不遇,悲愤激切。

【活动二】

学生自主发现,说说妙处,说说疑惑。

在老师指导下,运用咬文嚼字、提挈词眼、联想想象、把握意象、知人论世、以诗解诗、诵读传情等诗歌鉴赏方法,解读词意,把握意境,理解主旨。

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尊重学生学习的初始体验,在这个基础上提升鉴赏水平。

循“法”得“意”,理解登临意的同时,懂得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二)引导整体想象画面,把握意境。小结上片。

1、小结上片板书

板书一:

片段诵读

指导和范读:进入情境,化身词人,注意技巧。

例如: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深沉悲凉,“江南游子”四字可以稍起,和后面处理相应)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悲愤无释处,激切,高亢,昂扬。之后有意停顿)无人会,登临意。(低而沉着,深深吐出,不宜表现得纤弱)

3、拓展联想

一腔报国心,“无人会,登临意”,在此,辛弃疾道出了古来有为者的一种伟大深沉的孤独感。

情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展开讨论。回答同学的疑问。补充、延伸、修正同伴的见解。

【活动三】

片段赏而读,读而赏。读读想想评评。

课堂上实现多重有效对话。

借助诵读帮助鉴赏的.深入,通过鉴赏提升诵读的水平。懂得怎样读,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读。

(三)引导把握词眼:“登临意”三字在全词的作用——提挈与转换。

本环节(环节二)教学目的大约分四个层次:

(一)训练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二)培养学生整体想象的能力。(三)提高依据词眼、章法把握词意的能力。(四)读、赏互动,同步提高。

三、品味典故,深入探究、理解词人复杂深沉的“登临意”。

(一)引导揣摩用典(作者借典故抒发登临意)

1、点拨要点:张翰许汜皆愿意过一种个人安适的生活,作者借此表现不求安适,不为私利,壮心许国,矢志北伐的意愿。

再借桓温表现流年似水,功业无就的沉痛。

2、引导关注评说典故的词语,如“休说”“怕应羞见”“可惜”。

3、引导学生感受“可惜流年”之痛。

首先,老师评述“流年之痛”,渲染蓄势。然后,提问此词是辛弃疾早年还是晚年作品。由此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随机生成板书二:

【活动四】

典故的一般学习:

1、根据注释明白典故的原意。

2、揣摩“评说典故之词语”中蕴涵的情感。

3、在上两步工作的基础上思考用典的意图。

【活动五】

“流年之痛”的深入探究:

1、首先,一般会误答。

2、然后,结合注解推知词人此时为35岁,正当壮年。

3、接下来,探究正当壮年的词人有流年之痛的原因:往前看蹉跎;往后看,国事不堪,壮志难酬。学生在情感和现实的对比中,深悟虽当盛年,现实残酷,功业无就的沉痛。让学生在失误和疑惑中,兴致盎然地探究学习,综合词句意义、写作背景、词人身世以及注释等信息,获得对“登临意”全面、深刻的理解,领悟典故学习的一般方法。

在“竟然这样”—“原来如此”的思维流程中获得探究的快乐。

四、品味结句,理解“英雄泪”是呼应“登临意”。1、点拨要点:

句子意味,该句在词中的作用。

即慰藉英雄寂寞,呼应“无人会,登临意”。

2、方法提示:

从解词入手,在章法上梳理。

【活动六】

学生解释品味“倩”“揾”“何人”“红巾翠袖”等词意。

从章法上,理解句子的收束和呼应作用。从字词入手突破难句,从章法上突破关键句。让学生掌握两种解读句子的办法。

五、总结“登临意”,总结读词方法。有感情的朗诵全词。

(一)板书三:

登临意及其表现:

(二)板书四:

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

咬文嚼字

想象画面

词眼提挈

知人论世

以诗解诗

意象解词

揣摩典故

诵读传情

(三)范读全词

细读《水龙吟》,一篇情意,凝结在“登临意”三字上。用景物烘托,用动作表现,用典故暗示,情感豪放深沉。正是“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纵然山河有恨,纵然英雄自许,可是,报国无门,请缨无路,杀敌之吴钩,倚天之长剑,只有楼头自看,挑灯细读。正是风雨满天,流年似水,谁人能惜?斯人孤独!此恨谁知!此恨谁知!

老师很想朗读《水龙吟》。

老师范读。

【活动七】

学生小结。

学生朗诵。总结:梳理过程、方法和结果。

提升:用朗读去表现理解,用朗读去震撼心灵,实现情智和谐的鉴赏。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最高潮,词人、作品、学生、老师,灵魂相应,生命交融。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以学生为本,灵活处理教学内容的预设和生成,注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初读感受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提高能力,提升素养。

把鉴赏和朗读结合起来,鉴赏帮助朗读,朗读提升鉴赏。

设计简洁而又细腻。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文学史的高度观照作品做得不够。这是《辛弃疾词两首》中的第一首,将在教学第二首《永遇乐》时突出的解决这个问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3、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由辛弃疾的名字导入:

同学们,辛弃疾,姓什么?

请大家用“辛”字组词:艰辛、酸辛、辛辣、悲辛。

这些词,几乎就是辛弃疾一生的写照了。连他自己也这样自嘲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

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

那么辛弃疾的一生究竟是怎样的辛酸、悲辛、艰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走近辛弃疾。

二、诵读

1、师范读

2、自由读,注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

3、请学生单独朗读,并作朗读指导。

三、赏析

赏析指导:诗言志,读诗,就是要读出字里行间所含蕴的“志”。熟悉辛词的人都知道,辛弃疾的词,常常借景物言志,用典故言志。读这首词,我们就要注意体会景中情,参透典中义:

板书

诗言志

上片借景抒情

下片用典抒情

(一)赏析上片:

请咱班的女同学齐读上片,然后展示上片探究的问题,小组讨论。

师示范赏析“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并请大家依照示例,鉴赏“落日楼头……江南游子”一句。

1、“落日楼头……江南游子”这句词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除写景言志外,词人还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情感,找到这些动词,感受词人此刻的心境。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却无人理解自己的满腔怨愤,词人激愤到把栏杆拍遍。但是,就是把栏杆拍遍,

又能如何呢?朝堂一片主和之声,无人理解他重用他,一腔悲愤只能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无人会,登临

意!李白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但是,辛弃疾,他会吗?

(二)赏析下片

1、请男同学齐读下片。

2、多媒体展示问题:

(1)词人用到了哪些典故?作者借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表达了什么感情?

典故作者态度

张翰——莼鲈之思乐于归隐休说,耻于归隐

许汜——求田问舍钻营私利羞见,为国忘私

刘备——雄才大略才气,渴望建功

桓温——木犹如此时光流逝可惜,时不我待

由“休说、羞见、可惜”可知,词人心境的痛苦。所以词的结句,词人说: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2)“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和上片中的哪一句互相呼应,该如何理解?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孤寂和对知己的渴求。

该句是反问句,作者的意思是说,红巾翠袖也搵不去英雄的眼泪。因为英雄流泪,是因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四、小结

这首词,上片借景抒情,写尽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下片以典明志,表达了自己对抗金复国理想的执着坚守。

辛弃疾的一生,都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苦苦挣扎,执著坚守。大家在初中时,曾经学过辛弃疾一首破阵子,

现在我们回顾该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写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惊心动魄。但是,这壮烈的战斗,辉煌的胜利,只是一场梦。梦醒之后,只剩下惨淡的灯光下,白发早生的词人。理想与现实,壮烈与悲凉,形成了鲜明的的对照。词人不由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

从辛弃疾南归到去世的四十年间,朝廷对他时弃时用,用而又疑。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时局稍稳,又弃他一边去。他就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捶打,时而又被扔进冷水。可是他呢?不学季鹰归隐,不学许汜谋私,始终怀着一颗忠心、一腔壮志在等待。等到英雄流泪,等到华发苍颜,等到晚年,终于被韩侂胄任用了,却又不被信任和重用,在任上含恨而终。

这就是辛弃疾的一生。正如辛弃疾在自嘲诗中所说: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这样的人生经历,注定了他的词中会有几多沉郁,几多悲愤。

五、比较苏轼和辛弃疾

现在,我们就拿《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作比较,从人生态度的'角度,深入感受苏轼和辛弃疾不同的魅力。

不同:

苏轼壮志难酬,年华老去,有些感伤,但是最终却能用一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驱散所有的叹息感伤,人生态度洒脱。

辛弃疾则不然,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最后又流下孤寂悲愤的眼泪。他执着于自己的理想,无法排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忧愤。

请同学们朗读以下文段:(多媒体展示:)

从某种程度上说,辛弃疾比苏轼更不幸。苏轼是一个失意的文学家,但是毕竟没有民族仇、家国恨,犹能潇

洒浪漫,把酒问青天;辛弃疾是一个悲剧英雄,江山半壁沦陷,一身本领,一腔热血,却只能,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同为豪放词人的代表,一个胜在文学造诣,登峰造极。一个胜在国仇家恨,痛入骨髓。

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苏轼超脱了,他像一只成功蜕变的蝴蝶,翩翩起舞。辛弃疾则更像春蚕,到死丝方尽,像蜡炬,成灰泪始干。

所以,熟悉苏辛的人都说,苏放辛豪,苏平和,辛沉郁。

六、结束语

无论是洒脱的苏轼,还是执着的辛弃疾,他们的品格和成就,都令我们高山仰止。每一首诗词中,都有一个

鲜活的生命,一份真挚的情感。读诗,就是读人。要倾情诵读,用心体会,切不可用漠然藐视了这些思想,

亵渎了这些灵魂。让我们都来爱诗词,爱这些高尚的灵魂,爱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瑰丽迷人的文化,

爱我们这片生长过无数古圣先贤,盛开过无数思想之花的沧桑厚重的土地。

现在,让我们用齐声诵读,向这位流泪的悲剧英雄辛弃疾致敬!

七、作业

1、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请课外自读梁衡的散文《把栏杆拍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4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城市——兰州。兰州也被评为20xx十大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我们兰州人为什么会感到如此幸福呢?

二、简单介绍柳永在宋代词坛做出的贡献

1、柳永是宋代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2、柳永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长调与小令平分秋色。

三、品读词作

1、请一位学生朗读《望海潮》 ,如有错误,请其他学生纠错。目的:读准字音。

2、请全体学生看文中注释默读本词。目的:理解词意。

3、老师配乐范读。请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及节奏。

4、请全体学生齐读。

四、品析杭州自然风物之美

1、“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明确:运用炼字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字词来品析词句的意境美。例如:“烟”:写出了柳树迷离朦胧的意境。根据意境指导朗读:轻声舒缓的读。

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明确:运用炼字法,分析“绕”、“卷”用字的妙处。根据意境指导朗读:音调急促提问:此句为何与柳永婉约派词风不尽相符?明确:由于年龄、际遇的不同。

3、“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分析湖山、桂子、荷花的意象营造的意境。根据意境指导朗读:惊叹、艳羡的读。

五、品析杭州百姓生活的繁华和谐

1、“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展现了杭州人民生活的富庶和奢华。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明确: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意境。通过“嬉嬉”一词了解杭州百姓生活的怡然自得。

根据意境指导朗读:热闹、祥和,轻快地读。

3、“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根据意境指导朗读:陶醉满足的读

六、小结:

词人柳永一句一景向我们细致入微的`描绘出杭州的三重美:美在风景、美在生活、美在和谐,融情入景,表达了诗人对杭州的喜爱与赞美。

七、迁移应用:

品读了柳永笔下杭州的三美,请学生们观看有关兰州的幻灯片,用美的眼光、智慧、优美的文笔描绘出我们脚下这片热土的美丽之处,表达对它的热爱与眷恋。然后与同学们分享写作的内容。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望海潮》;

2、搜集有关杭州美景的诗词。

板书设计:自然风物 壮美清嘉

百姓生活 繁华富庶

官民同乐 政治清明

————————————————————————

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评课内容

两堂课都是以词作为教学内容,听课时我在想诗词教学在哪些方面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诗词教学在当今时代实际上是诗心传递的过程。要讲好诗歌,必须要品味诗的味道,引导学生感受诗意,带领学生融入诗境,而其中最需要紧扣的是诗的语言去想去品。诗词教学是否还原了诗词的本色,是否变成了其他文体的教学,一堂课首先观察是否明确关注诗词的文体特征,观察学生是否走进了诗词的语言,从而引导学生走进诗的情感与内涵。

第一位老师音色很好,激情导入,语调铿锵,教学有板有眼,步骤清晰。这是一首登临诗,表达辛弃疾的愤慨之情、爱国之忧。领悟词人既含蓄又慷慨激昂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由何而登临,然后分上下片讲解。有层次,步骤简洁。第二位老师讲解的《望海潮》中柳永一反自己习惯的写作手法,变得豪放。柳永这个慢词高手写出了铺陈的味道。上课的老师由兰州入题,从上下片融入朗读理解内容。最有意思的是提出这首词与柳永的婉约词风不符。最后由兰州景色的写作作结。教授过程对诗词的理解颇为到位。

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诗词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处的位置是什么?两堂课中学生没有主动体悟词作,提出自己对词作的观点、看法和理解。老师还是满足于我教你记,我教你懂。诗词教学讲究个人独特的阅读体验。怎样摆正学生读诗词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诗词感悟中走进作者、走进自我这一点需要注意。两位老师的掌控力太强,老师讲的很好跟教学很好不一样,一定要注重学生学得怎么样。

2、教师在诗词教学中是怎样的角色?这两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所有问题都是牵着学生走,教学显得“严密”甚至让人觉得无痕,其实是用细碎的问题慢慢肢解诗词,诗词变成碎片化对某些词句的理解。两位老师对诗词的理解过于严密,没有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没有引导学生深入诗词的深处,还是浮在表面上。有点遗憾!这个单元的单元提示第一要求反复吟咏,第二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那么这两堂课老师留给学生联想和想象的地方在哪里?所以课堂问题的设计缺乏有效思考,老师不是报幕员,而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学习者。其实这两堂课的展开可以从词作的词眼入手,让学生思考起来,这才是有意义的教学。要懂得基于教的教学和基于学的教学是不一样的。

3、这两堂课对诗词语言的品味极度欠缺。诗词教学中对语言的品味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两堂课我几乎没有感受到有语文味的品味,没有感受到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只有“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稍有体现。其实可以抓住“云”、“绕”、“卷”字深入品味,落到语言内涵上,所有感情都是从语言中悟出来的。其实缺乏有效诗词语言的品析背后暴露出老师解读诗词的过程中自己没有注意它的语言。《望海潮》数词运用比较突出,“十万”、“三秋”、“十里”、“千骑”就已经能展现出杭州的美丽和繁华。不要只想我该怎么教,要想我教些什么,哪个地方值得教。

4、朗读的缺失,诗歌的教学一定是在朗读中完成的。第一位老师范读《登建康赏心亭》激昂慷慨,读得那么好。你应该考虑我是怎么把它读好的,你读好的根据其实是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觉。应该把这种感觉传授给学生。而第二位老师在朗读都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后面写兰州有什么意义呢?读不够为何去写?是用柳永所用的写作手法写兰州了?如果仿照《望海潮》写《望兰州》用铺叙的手法去写还行。古诗词教学与现代文写作风马牛不相及。现在教师喜欢课堂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我们要考虑这个写作是不是从阅读中感悟出来的,是否用阅读中的手法来写作的,如果不用,这样的写作就是多余,还不如让学生反复吟咏词作,读出感情,读出品味。所以希望我们老师把语文教的更加美,更加精准,更加合理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5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南宋著名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爱国词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代表作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但南宋王朝一再纳贡求和,辛弃疾一生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解题与写作背景

“水龙吟”为词牌名。“登建康赏心亭”是标题。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该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是年春,稼轩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时稼轩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词人壮志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当他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祖国大好江山,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句,初步理解内容。

2、思考:词的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课堂学习案

一、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通过诵读理解作品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

1、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理解典故,品味作者的悲苦心情。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南宋著名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爱国词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代表作有《稼轩长短句》。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但南宋王朝一再纳贡求和,辛弃疾一生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解题与写作背景

“水龙吟”为词牌名。“登建康赏心亭”是标题。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该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是年春,稼轩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时稼轩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词人壮志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当他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祖国大好江山,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三、指导朗读

1、读准字音

遥岑(cén)远目献愁供(gōng)恨玉簪(zān)螺髻(jì)把吴钩看了(liǎo)鲈鱼堪鲙(kuài)求田问舍(shè)揾(wèn)英雄泪

2、读出节奏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3、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轻重文句的'舒缓起伏

四、自主学习上阕,合作探究问题。

1、作者登上赏心亭,看到了哪些景物?作者是如何描绘的?这些景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词人除了写景,还写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它们表现出词人的什么情感?

五、品味下阕语言,精讲点拨。

词人在下阕中想到了哪些人和事?词人对他们持什么态度?作者借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

六、拓展延伸

阅读辛弃疾的《菩萨蛮》,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⑴造口:即皂口,镇名。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处。

⑵郁孤台:在今赣州西北田螺岭上。

⑶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⑷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京师。

⑸可怜:可惜。

⑹愁余:使我发愁。

⑺鹧鸪(zhè gū):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这首词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与《水龙吟》有哪些相似之处?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词。

2、“报国欲死无战场,栏杆拍遍悲断肠”,这是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真实写照。请结合今天所学,展开想象,以“心归大宋”为题,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

第四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1

1、导入:

有些诗句大多人不知道它出自何人之手,却能永远铭记,千古传诵!比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结合注释一走近作者,结合注释二三了解词人写作背景。

3、思考:辛弃疾因何而登“亭”?

明确:为了消愁解闷(板书“愁”)。

4、让我们走进诗词,了解词人的愁情所在。

老师范读诗词,学生初步体会愁情。

⑴赏析上片:

同学们集体有感情地诵读,思考以下问题:

①上片写景部分有哪些意象?

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③上片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板书:景:苍凉、空阔——情)

(学生回答)意象:楚天、秋水、山、落日、断鸿、游子;

情:乡思、孤寂、空有抱负、壮志难酬。

同学们根据品出的情感诵读。

⑵赏析下片:

同学们诵读下片,思考问题:下片用了哪些典故?抒发了什么情感?

(学生回答)典故:张翰、许汜、刘备、桓温;

情:乡思、激愤、为国为民——反用其意;

壮志难酬、年华虚度——正面用典。

赏析“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情感:苦无知己、壮志难酬。(呼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

5、总结:

辛弃疾生不逢时,他的文韬武略换来的是大半生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苦痛。他常常将满腔雄心壮志化作杜鹃啼血式的悲愤长歌。这是英雄人格意识的变向表达。我们从这首词中分明也能品出他对英雄悲壮人格的追求。然而,也正是这一特定遭遇,使他一寄之于词,成为一代词宗,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6、拓展延伸:赏析词人的《青玉案元夕》,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辛弃疾,用精炼的语言评价辛弃疾。

板书:景:苍凉、空阔——情愁张翰许汜

典:刘备——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桓温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3、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由辛弃疾的名字导入:

同学们,辛弃疾,姓什么?

请大家用“辛”字组词:艰辛、酸辛、辛辣、悲辛。

这些词,几乎就是辛弃疾一生的写照了。连他自己也这样自嘲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

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

那么辛弃疾的一生究竟是怎样的辛酸、悲辛、艰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走近辛弃疾。

二、诵读

1、师范读

2、自由读,注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

3、请学生单独朗读,并作朗读指导。

三、赏析

赏析指导:诗言志,读诗,就是要读出字里行间所含蕴的“志”。熟悉辛词的人都知道,辛弃疾的词,常常借景物言志,用典故言志。读这首词,我们就要注意体会景中情,参透典中义:

板书

诗言志

上片借景抒情

下片用典抒情

(一)赏析上片:

请咱班的女同学齐读上片,然后展示上片探究的问题,小组讨论。

师示范赏析“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并请大家依照示例,鉴赏“落日楼头……江南游子”一句。

1、“落日楼头……江南游子”这句词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除写景言志外,词人还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情感,找到这些动词,感受词人此刻的心境。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却无人理解自己的满腔怨愤,词人激愤到把栏杆拍遍。但是,就是把栏杆拍遍,

又能如何呢?朝堂一片主和之声,无人理解他重用他,一腔悲愤只能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无人会,登临

意!李白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但是,辛弃疾,他会吗?

(二)赏析下片

1、请男同学齐读下片。

2、多媒体展示问题:

(1)词人用到了哪些典故?作者借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表达了什么感情?

典故作者态度

张翰——莼鲈之思乐于归隐休说,耻于归隐

许汜——求田问舍钻营私利羞见,为国忘私

刘备——雄才大略才气,渴望建功

桓温——木犹如此时光流逝可惜,时不我待

由“休说、羞见、可惜”可知,词人心境的痛苦。所以词的结句,词人说: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2)“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和上片中的哪一句互相呼应,该如何理解?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孤寂和对知己的渴求。

该句是反问句,作者的意思是说,红巾翠袖也搵不去英雄的眼泪。因为英雄流泪,是因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四、小结

这首词,上片借景抒情,写尽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下片以典明志,表达了自己对抗金复国理想的'执着坚守。

辛弃疾的一生,都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苦苦挣扎,执著坚守。大家在初中时,曾经学过辛弃疾一首破阵子,

现在我们回顾该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写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惊心动魄。但是,这壮烈的战斗,辉煌的胜利,只是一场梦。梦醒之后,只剩下惨淡的灯光下,白发早生的词人。理想与现实,壮烈与悲凉,形成了鲜明的的对照。词人不由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

从辛弃疾南归到去世的四十年间,朝廷对他时弃时用,用而又疑。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时局稍稳,又弃他一边去。他就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捶打,时而又被扔进冷水。可是他呢?不学季鹰归隐,不学许汜谋私,始终怀着一颗忠心、一腔壮志在等待。等到英雄流泪,等到华发苍颜,等到晚年,终于被韩侂胄任用了,却又不被信任和重用,在任上含恨而终。

这就是辛弃疾的一生。正如辛弃疾在自嘲诗中所说: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这样的人生经历,注定了他的词中会有几多沉郁,几多悲愤。

五、比较苏轼和辛弃疾

现在,我们就拿《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作比较,从人生态度的角度,深入感受苏轼和辛弃疾不同的魅力。

不同:

苏轼壮志难酬,年华老去,有些感伤,但是最终却能用一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驱散所有的叹息感伤,人生态度洒脱。

辛弃疾则不然,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最后又流下孤寂悲愤的眼泪。他执着于自己的理想,无法排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忧愤。

请同学们朗读以下文段:(多媒体展示:)

从某种程度上说,辛弃疾比苏轼更不幸。苏轼是一个失意的文学家,但是毕竟没有民族仇、家国恨,犹能潇

洒浪漫,把酒问青天;辛弃疾是一个悲剧英雄,江山半壁沦陷,一身本领,一腔热血,却只能,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同为豪放词人的代表,一个胜在文学造诣,登峰造极。一个胜在国仇家恨,痛入骨髓。

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苏轼超脱了,他像一只成功蜕变的蝴蝶,翩翩起舞。辛弃疾则更像春蚕,到死丝方尽,像蜡炬,成灰泪始干。

所以,熟悉苏辛的人都说,苏放辛豪,苏平和,辛沉郁。

六、结束语

无论是洒脱的苏轼,还是执着的辛弃疾,他们的品格和成就,都令我们高山仰止。每一首诗词中,都有一个

鲜活的生命,一份真挚的情感。读诗,就是读人。要倾情诵读,用心体会,切不可用漠然藐视了这些思想,

亵渎了这些灵魂。让我们都来爱诗词,爱这些高尚的灵魂,爱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瑰丽迷人的文化,

爱我们这片生长过无数古圣先贤,盛开过无数思想之花的沧桑厚重的土地。

现在,让我们用齐声诵读,向这位流泪的悲剧英雄辛弃疾致敬!

七、作业

1、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请课外自读梁衡的散文《把栏杆拍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经历,理解辛弃疾的愤慨与痛苦。

2、体会辛词豪放的特点,比较苏辛词风,感受其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由辛弃疾的名字导入:

同学们,辛弃疾,姓什么?

请大家用“辛”字组词:艰辛、酸辛、辛辣、悲辛。

这些词,几乎就是辛弃疾一生的写照了。连他自己也这样自嘲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

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

那么辛弃疾的一生究竟是怎样的辛酸、悲辛、艰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走近辛弃疾。

二、诵读

1、师范读

2、自由读,注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

3、请学生单独朗读,并作朗读指导。

三、赏析

赏析指导:诗言志,读诗,就是要读出字里行间所含蕴的“志”。熟悉辛词的人都知道,辛弃疾的词,常常借景物言志,用典故言志。读这首词,我们就要注意体会景中情,参透典中义:

板书

诗言志:

上片借景抒情

下片用典抒情

(一)赏析上片:

请咱班的女同学齐读上片,然后展示上片探究的问题,小组讨论。

师示范赏析“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并请大家依照示例,鉴赏“落日楼头……江南游子”一句。

1、“落日楼头……江南游子”这句词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除写景言志外,词人还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情感,找到这些动词,感受词人此刻的心境。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却无人理解自己的满腔怨愤,词人激愤到把栏杆拍遍。但是,就是把栏杆拍遍,又能如何呢?朝堂一片主和之声,无人理解他重用他,一腔悲愤只能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无人会,登临意!李白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但是,辛弃疾,他会吗?

(二)赏析下片

1、请男同学齐读下片。

2、多媒体展示问题:

(1)词人用到了哪些典故?作者借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表达了什么感情?

典故作者态度

张翰——莼鲈之思乐于归隐休说,耻于归隐

许汜——求田问舍钻营私利羞见,为国忘私

刘备——雄才大略才气,渴望建功

桓温——木犹如此时光流逝可惜,时不我待

由“休说、羞见、可惜”可知,词人心境的痛苦。所以词的结句,词人说: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2)“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和上片中的哪一句互相呼应,该如何理解?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孤寂和对知己的渴求。

该句是反问句,作者的意思是说,红巾翠袖也搵不去英雄的眼泪。因为英雄流泪,是因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四、小结

这首词,上片借景抒情,写尽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下片以典明志,表达了自己对抗金复国理想的执着坚守。

辛弃疾的一生,都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苦苦挣扎,执著坚守。大家在初中时,曾经学过辛弃疾一首破阵子,现在我们回顾该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写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惊心动魄。但是,这壮烈的战斗,辉煌的胜利,只是一场梦。梦醒之后,只剩下惨淡的灯光下,白发早生的词人。理想与现实,壮烈与悲凉,形成了鲜明的的对照。词人不由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

从辛弃疾南归到去世的四十年间,朝廷对他时弃时用,用而又疑。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时局稍稳,又弃他一边去。他就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捶打,时而又被扔进冷水。可是他呢?不学季鹰归隐,不学许汜谋私,始终怀着一颗忠心、一腔壮志在等待。等到英雄流泪,等到华发苍颜,等到晚年,终于被韩侂胄任用了,却又不被信任和重用,在任上含恨而终。

这就是辛弃疾的一生。正如辛弃疾在自嘲诗中所说: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这样的人生经历,注定了他的词中会有几多沉郁,几多悲愤。

五、比较苏轼和辛弃疾

现在,我们就拿《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作比较,从人生态度的角度,深入感受苏轼和辛弃疾不同的魅力。

不同:

苏轼壮志难酬,年华老去,有些感伤,但是最终却能用一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驱散所有的叹息感伤,人生态度洒脱。

辛弃疾则不然,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最后又流下孤寂悲愤的眼泪。他执着于自己的'理想,无法排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忧愤。

请同学们朗读以下文段:(多媒体展示:)

从某种程度上说,辛弃疾比苏轼更不幸。苏轼是一个失意的文学家,但是毕竟没有民族仇、家国恨,犹能潇洒浪漫,把酒问青天;辛弃疾是一个悲剧英雄,江山半壁沦陷,一身本领,一腔热血,却只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同为豪放词人的代表,一个胜在文学造诣,登峰造极。一个胜在国仇家恨,痛入骨髓。

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苏轼超脱了,他像一只成功蜕变的蝴蝶,翩翩起舞。辛弃疾则更像春蚕,到死丝方尽,像蜡炬,成灰泪始干。

所以,熟悉苏辛的人都说,苏放辛豪,苏平和,辛沉郁。

六、结束语

无论是洒脱的苏轼,还是执着的辛弃疾,他们的品格和成就,都令我们高山仰止。每一首诗词中,都有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份真挚的情感。读诗,就是读人。要倾情诵读,用心体会,切不可用漠然藐视了这些思想,亵渎了这些灵魂。让我们都来爱诗词,爱这些高尚的灵魂,爱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瑰丽迷人的文化,爱我们这片生长过无数古圣先贤,盛开过无数思想之花的沧桑厚重的土地。

现在,让我们用齐声诵读,向这位流泪的悲剧英雄辛弃疾致敬!

七、作业(多媒体显示)

1、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请课外自读梁衡的散文《把栏杆拍遍》

板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诗言志: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上片借景抒情意象——意境——痛苦

下片用典抒情人事——态度——坚守

附教后反思:

5月19日下午,我参加了焦作市优质课大赛决赛,参赛篇目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次大赛,让我得到了锻炼,收获良多!最大的收获是,在备课备赛的过程中,我真正读懂了辛弃疾这个人,真正读懂了“英雄”两个字的内涵。思想上也得到了一次升华。几天的时间里,我每天都要吟诵这首词很多遍,对诗歌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当我真正读懂他一生不屈的壮志,四十年苦苦的坚守的时候,情不自禁流泪了。我想,这节课,如果我能让学生跟着我读懂这首词,走近辛弃疾,崇敬他,爱戴他,我就完成了一多半的教学任务。

但是在教学设计和实际讲课的过程中,有很多困惑。觉得好多地方都得讲,不讲唯恐学生不懂。但是时间不够。一遍遍修改教学设计,一句句精简课堂语言,但是时间仍然紧张。最后走上比赛的讲台时,我的计划是,如果时间真不够,就将最后的拓展延伸部分精简掉。反正,辛弃疾的词,要讲就必须让学生有足够的盘桓讨论的时间,让学生真正懂。第一个教学目标(了解辛弃疾的一生,理解他的愤慨和痛苦)必须实实在在彻彻底底地完成。

课讲完后,走下讲台,竟然如梦方醒:有些地方,原来应该那样处理的!怎么没有早点想起来呢?

课上完之后,在我脑子里久久萦绕的一个念头是:如果能再让我讲一遍多好!如果让我再讲一遍,我一定会在以下几方面多加注意:

一、教态不够大方

由于反复改动教学设计,一直到上课前半个小时仍在改动,上课时心情紧张,唯恐流程出错。教态拘谨,影响了和学生的交流,没有充分放开,更谈不上挥洒自如、谈笑风生,使得课堂缺少一种激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很多年过去了,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当年党红英老师在焦作市、河南省的优质课大赛课堂上的英姿。她那么优雅自然、谈笑风生、循循善诱、指挥若定。我常常感叹,我什么时候才能有那样潇洒的教态呢?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我知道,党老师在课堂上的挥洒自如,也是因为在教坛多年的辛勤耕耘和严格的自我要求。不敢奢望如她一样地优雅,但是,或许可以凭借勤奋达到像她一样的自如?

二、课件制作缺乏美感

在课件制作上,我还缺乏追求美的意识。事实上,课件制作的很多细节,如配色、动画设置等,都会影响到学生接受知识时的心情、效率。要追求课堂效率最大化,就要在制作课件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做到务实而且求美。

三、学生展示不够

在朗读这个环节,我摒弃了课件中已经设置好的录音,自己读。我的范读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朗读的热情。好几位同学跃跃欲试。但是顾虑时间不够,我只叫了两位同学。看到其他几位未能展示朗读的同学脸上那失望的表情,我非常自责。课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整个教学流程再熟悉些,重点再集中些,语言再精简些,一定能多留出一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课堂效率要最大化,归根结底,还是教师备课要充分啊!

四、上下片不该平均用力

我是19号下午第四节的课,第二天,我早早赶到会场,就等着听党老师评课。党老师说:“上片赏析时间过长。完全可以把重点放在下片用典明志的赏析上。”说实话,我竟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一直为时间不够苦恼。总觉得上片借景抒情,也是本词言志的重要方法,总怕盘桓时间短了学生读不懂,读不深。没有站在整册书的高度,从整个高一诗词鉴赏教学的角度去看待这节课。其实学生已经很熟悉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所以对上片的景中情,完全能够领悟。不能大胆取舍,还是因为不能高屋建瓴。党老师的评课,让我意识到,我们讲一首诗词的时候,应该站在整册书,甚至整个高一年级,整个高中三年的高度,这样才会高屋建瓴,取舍得当,提高时间利用率,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

五、拓展延伸应该放在“解读英雄”上

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两大代表,学生又刚刚学过苏轼的词。所以我几乎不假思索就把本课的拓展延伸部分设计为:比较苏辛词风。但是课上完后,我突然发现,错了。我把整节课的重点放在思想感情的把握上,目的也是想让学生崇敬辛弃疾对理想的坚守,为什么不在这一点上拓展呢?辛弃疾虽然壮志未酬,但是他仍然是英雄。英雄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让学生讨论怎样才算真正的英雄,从而树立正确的“英雄”观,恐怕比苏辛词风的对比更重要,也更符合整节课的气氛。

总之,这节课我有一些收获,但更多的是不足,还请党老师和其它同仁批评指正!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4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南宋著名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爱国词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代表作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但南宋王朝一再纳贡求和,辛弃疾一生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解题与写作背景

“水龙吟”为词牌名。“登建康赏心亭”是标题。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该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是年春,稼轩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时稼轩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词人壮志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当他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祖国大好江山,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句,初步理解内容。

2、思考:词的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课堂学习案

一、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通过诵读理解作品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

1、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理解典故,品味作者的悲苦心情。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南宋著名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爱国词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代表作有《稼轩长短句》。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但南宋王朝一再纳贡求和,辛弃疾一生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解题与写作背景

“水龙吟”为词牌名。“登建康赏心亭”是标题。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该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是年春,稼轩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时稼轩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词人壮志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当他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祖国大好江山,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三、指导朗读

1、读准字音

遥岑(cén)远目献愁供(gōng)恨玉簪(zān)螺髻(jì)把吴钩看了(liǎo)鲈鱼堪鲙(kuài)求田问舍(shè)揾(wèn)英雄泪

2、读出节奏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3、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轻重文句的舒缓起伏

四、自主学习上阕,合作探究问题。

1、作者登上赏心亭,看到了哪些景物?作者是如何描绘的?这些景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词人除了写景,还写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它们表现出词人的什么情感?

五、品味下阕语言,精讲点拨。

词人在下阕中想到了哪些人和事?词人对他们持什么态度?作者借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

六、拓展延伸

阅读辛弃疾的《菩萨蛮》,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⑴造口:即皂口,镇名。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处。

⑵郁孤台:在今赣州西北田螺岭上。

⑶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⑷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京师。

⑸可怜:可惜。

⑹愁余:使我发愁。

⑺鹧鸪(zhè gū):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这首词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与《水龙吟》有哪些相似之处?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词。

2、“报国欲死无战场,栏杆拍遍悲断肠”,这是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真实写照。请结合今天所学,展开想象,以“心归大宋”为题,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5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城市——兰州。兰州也被评为20xx十大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我们兰州人为什么会感到如此幸福呢?

二、简单介绍柳永在宋代词坛做出的贡献

1、柳永是宋代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2、柳永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长调与小令平分秋色。

三、品读词作

1、请一位学生朗读《望海潮》 ,如有错误,请其他学生纠错。目的:读准字音。

2、请全体学生看文中注释默读本词。目的:理解词意。

3、老师配乐范读。请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及节奏。

4、请全体学生齐读。

四、品析杭州自然风物之美

1、“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明确:运用炼字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字词来品析词句的意境美。例如:“烟”:写出了柳树迷离朦胧的意境。根据意境指导朗读:轻声舒缓的读。

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明确:运用炼字法,分析“绕”、“卷”用字的妙处。根据意境指导朗读:音调急促提问:此句为何与柳永婉约派词风不尽相符?明确:由于年龄、际遇的不同。

3、“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分析湖山、桂子、荷花的意象营造的意境。根据意境指导朗读:惊叹、艳羡的读。

五、品析杭州百姓生活的繁华和谐

1、“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展现了杭州人民生活的富庶和奢华。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明确: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意境。通过“嬉嬉”一词了解杭州百姓生活的怡然自得。

根据意境指导朗读:热闹、祥和,轻快地读。

3、“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根据意境指导朗读:陶醉满足的读

六、小结:

词人柳永一句一景向我们细致入微的描绘出杭州的三重美:美在风景、美在生活、美在和谐,融情入景,表达了诗人对杭州的喜爱与赞美。

七、迁移应用:

品读了柳永笔下杭州的三美,请学生们观看有关兰州的幻灯片,用美的眼光、智慧、优美的文笔描绘出我们脚下这片热土的美丽之处,表达对它的热爱与眷恋。然后与同学们分享写作的内容。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望海潮》;

2、搜集有关杭州美景的诗词。

板书设计:自然风物 壮美清嘉

百姓生活 繁华富庶

官民同乐 政治清明

————————————————————————

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评课内容

两堂课都是以词作为教学内容,听课时我在想诗词教学在哪些方面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诗词教学在当今时代实际上是诗心传递的过程。要讲好诗歌,必须要品味诗的味道,引导学生感受诗意,带领学生融入诗境,而其中最需要紧扣的是诗的语言去想去品。诗词教学是否还原了诗词的本色,是否变成了其他文体的教学,一堂课首先观察是否明确关注诗词的文体特征,观察学生是否走进了诗词的`语言,从而引导学生走进诗的情感与内涵。

第一位老师音色很好,激情导入,语调铿锵,教学有板有眼,步骤清晰。这是一首登临诗,表达辛弃疾的愤慨之情、爱国之忧。领悟词人既含蓄又慷慨激昂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由何而登临,然后分上下片讲解。有层次,步骤简洁。第二位老师讲解的《望海潮》中柳永一反自己习惯的写作手法,变得豪放。柳永这个慢词高手写出了铺陈的味道。上课的老师由兰州入题,从上下片融入朗读理解内容。最有意思的是提出这首词与柳永的婉约词风不符。最后由兰州景色的写作作结。教授过程对诗词的理解颇为到位。

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诗词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处的位置是什么?两堂课中学生没有主动体悟词作,提出自己对词作的观点、看法和理解。老师还是满足于我教你记,我教你懂。诗词教学讲究个人独特的阅读体验。怎样摆正学生读诗词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诗词感悟中走进作者、走进自我这一点需要注意。两位老师的掌控力太强,老师讲的很好跟教学很好不一样,一定要注重学生学得怎么样。

2、教师在诗词教学中是怎样的角色?这两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所有问题都是牵着学生走,教学显得“严密”甚至让人觉得无痕,其实是用细碎的问题慢慢肢解诗词,诗词变成碎片化对某些词句的理解。两位老师对诗词的理解过于严密,没有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没有引导学生深入诗词的深处,还是浮在表面上。有点遗憾!这个单元的单元提示第一要求反复吟咏,第二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那么这两堂课老师留给学生联想和想象的地方在哪里?所以课堂问题的设计缺乏有效思考,老师不是报幕员,而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学习者。其实这两堂课的展开可以从词作的词眼入手,让学生思考起来,这才是有意义的教学。要懂得基于教的教学和基于学的教学是不一样的。

3、这两堂课对诗词语言的品味极度欠缺。诗词教学中对语言的品味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两堂课我几乎没有感受到有语文味的品味,没有感受到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只有“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稍有体现。其实可以抓住“云”、“绕”、“卷”字深入品味,落到语言内涵上,所有感情都是从语言中悟出来的。其实缺乏有效诗词语言的品析背后暴露出老师解读诗词的过程中自己没有注意它的语言。《望海潮》数词运用比较突出,“十万”、“三秋”、“十里”、“千骑”就已经能展现出杭州的美丽和繁华。不要只想我该怎么教,要想我教些什么,哪个地方值得教。

4、朗读的缺失,诗歌的教学一定是在朗读中完成的。第一位老师范读《登建康赏心亭》激昂慷慨,读得那么好。你应该考虑我是怎么把它读好的,你读好的根据其实是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觉。应该把这种感觉传授给学生。而第二位老师在朗读都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后面写兰州有什么意义呢?读不够为何去写?是用柳永所用的写作手法写兰州了?如果仿照《望海潮》写《望兰州》用铺叙的手法去写还行。古诗词教学与现代文写作风马牛不相及。现在教师喜欢课堂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我们要考虑这个写作是不是从阅读中感悟出来的,是否用阅读中的手法来写作的,如果不用,这样的写作就是多余,还不如让学生反复吟咏词作,读出感情,读出品味。所以希望我们老师把语文教的更加美,更加精准,更加合理

第五篇: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教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赏心亭上失意人

断鸿声里英雄泪

授课人 尹淑华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理解作品“登临意”的真意,“英雄泪”的内涵,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2、鉴赏辛词借景抒情、用典等艺术技巧,领略其豪放词特点。【教学重点】揣摩写景语句,把握情景关系。【教学难点】解读典故内容,体悟词人衷情。【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根据诗歌展开合理想象,改写上阙。情景交融,富有文采,200字左右。阅读梁衡散文《把栏杆拍遍》,了解辛弃疾坎坷的政治遭遇。【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词人“登临意”的真意,“英雄泪”的内涵;感受人物形象。

2、分析艺术技巧鉴赏诗歌,领略其豪放词特点。

三、诵读,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2、质疑解答,理解难句

预设: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断鸿声里

无人会

倩何人

揾英雄泪

3、请根据理解,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抽读

4、再齐读这首词,读出悲伤的感情。

四、品鉴,通过诵读深入体味情感

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评语“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辛弃疾的真性情,他的悲伤除直抒胸臆外还表现在哪里?他又是如何传情达意的呢?请找一句自己认为最能传情达意的句子赏析诗歌。

鉴赏的一般环节:

内容+手法+感情

(小组讨论)

(一)词人说“无人会登临意”,在流淌着他热泪的字里行间,你读出了他哪些真情?

预设:

A、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寓情于景

首先,表明了当时是秋季,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长空、江水,天高水长,水天一色,浩荡江流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景象。辽远苍凉,气象阔大,突出浓浓的秋意。豪放词起笔雄健有力。

其次,一个千里,一个无际,辽远苍凉秋色无边,愁思不尽。“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风一起,人们往往产生萧瑟凄凉之感;秋上心头,便凝结成了万般愁思。

B、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移情及物

1、为何“江山如画”词人看来却是“献愁供恨”? 人心中有愁有恨,山影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壮美河山触发了英雄悲情。

2、移情及物,则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投射于客观景物之中,语多一层曲折,情多一份含蓄。

3、远山愁什么,恨什么?

山河破碎风飘絮。

志士效力无由。景色虽美,但北面沦陷的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痛苦悲愁„„

C、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借景抒情

1、想象描绘这幅画面

夕阳快要西沉,残阳如血;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入耳畔,词人诉诸视觉、听觉,从色彩和声音写黄昏冷清寂寥之景。这“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之景,让人倍觉流离孤单之苦,勾起游子乡思,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2、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游子”——自己。宋金以淮水为界。辛弃疾23岁率部下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只把辛弃疾看作“归正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并无归属感,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3、如果你是辛弃疾,面对此情此景你还会想到些什么?

“落日”——残照比喻时光流逝感和南宋国势衰颓、危机四伏、日薄西山。“断鸿”——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苦无依的心情。

不仅是思乡之苦,更有国事衰微的沉重郁闷

4、“落日”“断鸿”是古典诗词常见意象,你还能不能想出相关诗句? 补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D、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炼字 动作描写

1、你觉得哪几个字最重要?

2、为什么这两个字最能传达情感?

看——看了又看,翻来覆去地抚摸佩在腰间的宝剑、不断擦拭,“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摆设;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拍——很郁闷,很无奈,很悲愤、很压抑的情绪。“拍遍”咚咚咚的撞击声,恰似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却无人理解自己的满腔怨愤。这里把作者35岁正当华年,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愤懑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

(二)词人大量用典故,有人评价“有掉书袋之嫌”,你如何看待?

1、下阕一共用了多少典故?请分别概括。(表格)

典故

作者态度

张翰 —— 莼鲈之思

乐于归隐

休说,耻于归隐

许汜 —— 求田问舍

钻营私利

羞见,为国忘私

刘备 —— 雄才大略

才气,渴望建功

桓温 —— 木犹如此

时光流逝

可惜,时不我待

2、这三个典故有什么用意?

每句典故都有各不相同的意蕴,准确传达出作者思想情绪。用三个典故褒贬四位历史人物,表达辛弃疾耻于归隐,一心报国的壮志雄心;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忧惧的叹惜年华逝去、北伐无期,请缨无路的痛苦。

3、为什么词人不直接表达感情,而要用典故的形式呢?

言简意赅,充实内容;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具体形象,贴切自然。

五、探讨拓展 英雄泪

1、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为何流泪?

辛弃疾自嘲姓氏: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永遇乐》)

“弃疾” 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那就是“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为国弃疾祛病。

2、“英雄”一词在南宋时期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呼唤英雄成为那个时代的声音。提问:历史上你还知道哪些类似于辛弃疾这样的英雄人物,并说出他们的一两句名言。学生发言

陆游: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岳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辛弃疾: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六、结语

1、我们今天读辛词,总是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热泪横流的身影。

(配乐 齐读)

2、在后人祭奠的文字中,老师改写了一首小诗,献给英雄。齐读

在文字中安营扎寨 绝非你的自愿 而谛听风声

也不是你与生俱来的习惯

但那么多的长短句 充满雷霆之势

金戈之声

让你成为

披挂金甲的词坛飞将 让你

奏响生命的绝唱

附【板书设计】

游子思乡之哀

山河破碎之忧 登临意

光阴虚掷之伤

英雄泪

无人理解之痛

报国无门之恨 朝廷无能之悲

下载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郑州44中 汤苹 【学习目标】 1.体会词作长于用典的特点。 2.反复诵读,体会稼轩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的特点。 3.体会词人抗金救国、恢......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学目标】 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很少遇到辛弃疾的诗歌。对他长于用典的诗歌还不是很熟悉。所以,在学习辛弃疾的诗歌时,一定要注意要让学生......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原来教学设计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郭美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词,体会辛弃疾借登临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心情。 2、学习词中借景抒情、巧用动作描写、比喻、借代、......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范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高2015级语文组 小将军 一、概述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分别安排了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唐诗、宋词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