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学设计(精选50篇)

2023-06-16 09:1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论语教学设计(精选50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语教学设计(精选50篇)》。

篇1:《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其人和《论语》一书,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翻译课文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每则的思想内容。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朗读、理解、积累

【学习难点】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

1.题目解读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论语>十则》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2. 走近作者

《论语》的作者谁呢?应该不是孔子本人。在先秦,学者与学生讨论问题,并且亲自参与将这些言论集结成书,这部书常常就以这位学者命名,比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等。假如孔子亲自参与了《论语》的集结,那么这部书就应该叫做《孔子》。郭沂先生认为司马迁所说的《中庸》就是《子思子》一书原来的名字,为子思所著,我对此还是有些疑虑的。

《汉书?经籍志》引刘向的话,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篡,故谓之《论语》。”那么,《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在孔子死后将他的论述编辑起来而成书的。虽然刘向对先秦典籍的整理常常遭到后世的怀疑与批评,但对这一点,迄今没有人提出过质疑

3.相关资料

(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课文中提到的曾子、子贡和子路都在“贤弟子”之列。

(2)《论语》简介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它是孔子的弟子和他弟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等人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此书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中《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看成是中国人的《圣经》。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①不亦说( )乎 ②人不知而不愠( )

③学而不思则罔( ) ④吾日三省吾身( )

2.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有朋自远方来( ) ②人不知而不愠( )

③思而不学则殆( ) ④传不习乎( )

3.翻译下列短语。

①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任重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而”字有两种用法:顺接和转接。下列句子中的“而”:①表顺接关系的有________,②表转接关系的有________。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温故而知新 D.敏而好学

E.学而不思则罔 F.择其善者而从之

G.学而不厌

5.填空。

①《论语》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________、________言行的书,内容涉及政治、文学、哲学、________以及________的道理等多方面,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②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③朱熹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合作探究】

《论语》十则中,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请思考:

6、课文在求知态度上强调什么?在学习方法上强调什么?在修身做人上又强调

7、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8、请你总结本文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等。

【精读精练】、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岂不善者而改之。”

9、以上这几句语录选自《 》,这本书是记录_______________ 的书。这本书是 ____________家的经典著作,与《 》、《 》、《 》合称“四书”。

10、从这句语录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_______________“学习”与“思考”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

11、从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种观点是否与第5条语录的观点相矛盾?

12、从这几条语录看,孔子认为,一个人可以所有人那里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优秀,那么 _______________;如果别人有缺点,那么_______ ____

13、以上4条语录中,现在仍有生命力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主题阅读】读下面的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衰,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 “何为不去也?”曰:“无苟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苟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

[注释] 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理解为“凭着轼”(表敬意)。 壹似:很像。

舅:公爹。古时候女子称丈夫的父亲。 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1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孔子过泰山侧( ) (2)夫子式而听之( )

(3)然( ) (4)昔者吾舅死于虎( )

(5)何为不去也( )(6)小子识之( )

16、“小子识之”的“识”应读为 _________

17、“式而听之”中的“而”表示 ( A、顺接 B、转接 )

18、文中的“夫子”指的是 ____________

19、妇人当时在墓前哭的是 ___________

20、妇人的丈夫儿子因何而死?

篇2:论语教学设计

二、检查预习,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孔府、孔庙、孔林。)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整体感知

1、播发配乐朗读,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

四、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⑴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⑵ 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朋三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⑴ 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

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⑵ 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作业

1、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背诵前5则。

3、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

(指名3~5人。)

二、探究学习后五则

1、指名朗读课文,教师正音。后范读。

2、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⑴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⑵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⑶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探究第一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篇3:《论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4、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5、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6、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要点】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就其语言材料进行充分有效的分类整理的实践。

一、导入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今天是几月几日?

9月28日,很好!有谁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呢?

今天是一个“圣人”的诞辰!说到圣人,我们想到的是谁呢?

中国人说“圣人”,就肯定是说孔子!每年的今天,都会有很多人去到山东省曲阜市“朝圣”,今年已经是孔子诞辰2556年了。今天我们还要上课,就不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孔子了,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56年。继续将孔子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才是对孔子最好的纪念!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

强调识记: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人。

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板书:

政治上:主张仁义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论语》的体式有三种。

板书:

语录体(格言体)

《论语》的体式 对话体叙事体

语录体(格言体),只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环境和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的1~9则都属于语录体;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他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课文第10则属于对话体;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结,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而“五经”则是指诗、书、礼、易、春秋,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板书: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三、反复诵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前先齐读课文前方框内的提示,标出“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词。

2、听课文录音,完成两项工作:(1)听清字词读音;(2)思考这十则《论语》分别属于课前提示的哪一类内容。

3、总结三个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

板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悦”,愉快。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通“汝”,你;通“智”,聪明,智慧。

4、全班朗读,纠正字音,提示字义。

5、提问朗读。一个小组,每人读一则;再提问一男一女朗读。

6、全班跟录音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概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不必花太多时间在有注释的词语上,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3、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举手提出。

4、提问10人,随便讲自己对哪一则的理解。讲出大概意思就行,只讲求理解,不追求准确翻译。

五、课外作业

1、抄写课文及注释。

2、背诵课文。

第2课时

【教学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

六、逐句翻译、理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副词,时常;也可理解成“以时”,即按一定的时间,按时、及时。

习:实习、演习。孔子讲的功课,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践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朋:旧注“同门曰朋”,即同学、同班。句中指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怨恨,生气。

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高尚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践、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得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为)吗?

【理解】第一句讲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文言文中的“三”、“九”都指“多”,不是确数。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复习。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内容)。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以(此),凭借(这一点)。

为:做。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危险、有害。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导教诲。

知之:认识事物(的道理)。

为:是。

是:这(就是)。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翻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言行谨慎,实事求是,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贤:贤人。

齐:相同。

内:内心。

自省:自我反省。

【翻译】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三:虚数,几个。

行:走。

焉:于此,在其中。

其:代词,他们,指“三人”。

善者:优点,好的方面。

从:顺从,学习。

改之:改正自身同样的毛病。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理解】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根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士:有学问有抱负的人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

仁以为己任:即以“以仁为己任”,把仁作为自己的任务。

已:停止。

【翻译】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这不也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寒:比喻社会现象,指在浊世。

然:这。

后凋:君子不同于凡人。

【翻译】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处于浊世,君子能洁身自好。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作为。

行:奉行。

其:副词,大概(就是)。

欲:想要的事物。

加:施加。

于:在,给。

【翻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理解】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七、课外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做到作业本上)。

2、《每日5分钟》第10课。

第3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归纳,查缺补漏,在课堂上就完成背诵、默写。

八、总结归纳

(一)内容小结

1、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日三省吾身;人不知而不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谈品德修养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篇4:《论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②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②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关于孔子和《论语》(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预习: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教师引导明确有关资料。

二、认定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注意以下词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不思则罔不学则殆诲汝是知也弘毅死而后已后凋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四、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

五、重点探究:

1.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2.自主、合作、探究

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提出要求: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需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e.诲女知之乎!

六、课堂训练:

1.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2.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3.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4.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5.学生跟着录音轻读,尝试背诵。

七、课堂总结: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八、布置作业:①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注音、释义:说信愠三省

2、翻译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课文探究:

理解后五段内容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需重点讲解的:

①见贤思齐焉。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指导学生运用“_________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1)成语类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怎样看待“所不欲,勿施于人”?

2.从“我的学习方法”或“我从《论语》学到很多”两个题目中任选取一个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能引用论语或格言中关于学习方法的句子,字数300字左右。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布置作业:

完成写作练习

篇5:《论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围绕一个主题来选择和编排《论语》中的材料,所选择的材料往往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而且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第一节是讲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第二节讲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关系。第三节讲孔子的生存智慧。第四节讲孔子的“仁”的学说。第五节讲孔子对“义”的坚守。第六节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二、学情分析

对于孔子和《论语》,学生较熟悉,他们在初中学过《<论语>十则》,高中必修一的“名著导读”部分,把《论语》列为必读的内容。特别是近年来,许多省市的高考把《论语》列为必考“三大文化经典”之一,学生很重视。所以,学习本单元,学生不仅有基础,而且有需要。但是,《论语》内容言简意丰,博大精深,学生理解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老师有效地指导。

1、学习选文,积累文言字词句和写法方面的知识。

2、较为系统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了解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从孔子的思想和思考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评点法

四、学法指导

1、细读《论语》,找出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并加以理解,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五、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六、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篇6:《论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语句,并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2)、感受我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理解《论语十则》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评点、质疑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学内容

1、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本课的字词障碍。

3、熟读文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划出自己最难理解的地方。

二、教学内容

1、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活动形式:请一生讲台为大家介绍。

2、初读――读准字音、停顿恰当

指名学生朗读,正音正字,指导语气停顿

活动形式:男女生擂台赛。

全班齐读

3、翻译

①提问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大家一起交流解决。

②翻译。活动形式:擂台赛:由男生讲解第一则大意,男生听完补充,女生听完质疑。

4、整理文言知识:通假字;虚词“而”的用法;成语。

第二课时

一、自学内容

1、熟读并背诵后五则,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思考哪些内容是探求知态度的,哪些内容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内容是谈修身做人的。

二、教学内容

1、你认为哪些语句是谈求知态度的,哪些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是谈修身做人的?

归纳明确。引导学生明确每则的道理。

2、谈感受。

哪则对你启发最大?请说说你的感受。

3、明确整理的文言知识。

背诵并默写《论语十则》。

教学反思:

学生对擂台赛的兴趣比较大,在男女生分别朗读比赛和翻译比赛时,学生听的特别认真专心,全班学生都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需要思考的是学生在谈启发时,仍然停留在翻译层面,谈不出更深的理解,也不知道如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仍是很窄,语言表达较弱。计划利用自习时间给学生读读《于丹论语心得》。

篇7: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

[创新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二、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创新意图

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篇8:《论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围绕一个主题来选择和编排《论语》中的材料,所选择的材料往往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而且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第一节是讲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第二节讲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关系。第三节讲孔子的生存智慧。第四节讲孔子的“仁”的学说。第五节讲孔子对“义”的坚守。第六节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二、学情分析

对于孔子和《论语》,学生较熟悉,他们在初中学过《<论语>十则》,高中必修一的“名著导读”部分,把《论语》列为必读的内容。特别是近年来,许多省市的高考把《论语》列为必考“三大文化经典”之一,学生很重视。所以,学习本单元,学生不仅有基础,而且有需要。但是,《论语》内容言简意丰,博大精深,学生理解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老师有效地指导。

1、学习选文,积累文言字词句和写法方面的知识。

2、较为系统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了解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从孔子的思想和思考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评点法

四、学法指导

1、细读《论语》,找出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并加以理解,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五、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六、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七、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1、百代馨香,德配天地

万世师表,道贯古今

2、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

3、“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4、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二、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生有异质,学无常师。尝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摄鲁国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列国,年六十八返鲁。卒于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七十三。

(一)、孔子的历史贡献

1、删《诗经》《尚书》,定《礼记》《乐记》,赞《易经》,修《春秋》,以传先王之道。

2、兴办私学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二)、孔子思想

他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

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三)、【颁奖辞】

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四)、孔子及儒学的命运

孔子门人及其后学均推尊孔子。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

先秦诸子对孔子毁誉不一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当时民间一般看法: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董仲舒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意思是:如果没有孔子,中国的历史会比黑夜还长。

汉平帝时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唐代开始加封为“文宣王”

元代又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代以后封为“大成至圣先师”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罗大经《鹤林玉露》载:

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五四时期的评孔思潮

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经受了一次空前严峻的时代性考验。新文化运动要破除以孔子之道为代表的中国封建主义文化信念、价值体系,要对历史的孔子及其学说进行重新认识,将它从封建主义意识形态中拯救出来;要树立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进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根本改造。

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

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

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孔子思想的世界影响

日本当代学者金古冶:“日本自古以来就收到孔子的巨大影响,获益颇深……近年来孔子思想对于日本的现代化发生过很大作用的说法也颇为流行。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如今仍在日本受到广泛推崇。”

新加坡前总理、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理事长李光耀:“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特别是1959到1969那段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这些价值观“为新加坡的繁荣进步做出了贡献。”

三、《论语》

1、《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2、《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3、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4、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5、《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有四种体式:格言体、答问体、对话体、议事体。

练习:

《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语录门人再传弟子中庸孟子大学)

孔子,名,字,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开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丘仲尼儒仁礼治入仕私人千七十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译、背,做好积累工作。

2、理解《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2、重点讨论从古至今人们对孔子的评价。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前布置预习任务:

1、学生将文本中出自《论语》的句子全部挑出(39句),教师将学生分小组,通过查阅资料,每组翻译并试着理解6――7句,将本组合作完成的结果集中打印出来。

2、认真阅读课文,思考:《论语》具体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

3、查阅资料,试着去寻找对孔子的不同评价的`文字并加以比较。

教学过程:

一、简单复习上节课主要内容,导入本课:

上节课了解了孔子与《论语》,那位同学能够给大家简单说一说?(不足之处其余同学补充)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结合文本,进一步走近孔子,对孔子做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二、结合学生课外作业,完成读、译、背,做好积累工作。

1、学生按小组展示预习结果。每组同学共同朗读本组承担的句子,随后由一名代表将本组中的一句翻译并简要阐述自己的理解。其余小组记录并随时补充自己的见解。

2、各小组各展示一句之后,将各组合作完成并打印出来的结果相互传阅学习。

三、文本中的句子解决完毕,大家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请速度文本,思考:《论语》具体涉及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

明确:主要有治学、从政、修身养性和交友治道等方面,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

四、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评价孔子的言行和观点?从古至今人们对孔子有哪些评价?

明确:

1、春秋战国时代,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门人中以子贡为代表,他对孔子赞美备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拟为高天、日月、木铎,凡人是永远不可企及的,认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然而当时民间一般看法认为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2、宋元时期对孔子的评价总体上是对孔子推崇备至,进一步把孔子神化,用孔子的神圣光环和纲常伦理来维护其封建统治。

3、自从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学术界和政界对孔子的评价就褒贬不一。特别是毛泽东在文革初期给郭沫若的诗里御笔一批,“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吹响批孔的号角,引发了全国口诛笔伐的狂潮。

五、教师总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孔子尽管有的观点我们不能完全认同,尽管他的“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让很多女性不高兴,但是就像乌云无法挡住太阳的光辉一样,孔子的魅力是无法抵挡的。当然,由于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我们也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提高自己。

应该说,孔子提倡以天、地、君、亲、师来规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以仁、礼、义、智、信来规范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是有助恢复社会稳定,符合历史发展需要的治国理念。不仅如此,孔子提倡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教无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其他无数的教诲,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色彩,成为两千多年来从帝王到平民立德立行,治国治学的座右铭,人类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精品。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种说法未免言过其实。但孔子的思想与学说,确实是两千多年来照亮中国历史与中国人思想的一盏明灯。《华盛顿邮报》曾经写道:“虽然孔子活在两千多年前,但他的教诲对今天世界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属于历史也属于现代,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在批判与否定“凡是派”错误思想的30年之后,人们难道还要受这种过时思想的束缚,依然拘泥于“孔学名高实秕糠”之说,而不给那位等待了两千年之久的古代圣贤实行“正名”吗?

六、布置作业:

1、认真背诵《论语》中的精彩片段。

2、请阅读《论语》,根据对孔子的了解,以《我为孔子正名》为题写一篇小文章以及一段颁给孔子的颁奖词。

篇9:《论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准字音,明确字义:愠、罔、殆、谓、哉、焉等。

能力目标:准确诵读课文,并在理解每一则语录的基础上背诵及默写课文。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十则语录的深刻内涵,带领他们学习古人高尚的品格。

【教学重点】

1、字词。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等自行理解、记忆。

2、语句。引导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翻译并准确表达每则语录,学习古人可贵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或为人处事等。

【教学难点】

在理解字词,懂得翻译的基础上,能像古人做的一样。

【教学课时】

两个课时

【教学方式】

黑板教学

【课文脉络】

①―③―④―⑤―⑦―⑨―⑩―②―⑥―⑧

【整体板书】

学习方法:

①②③⑥⑦

学习态度:

④⑤⑥

个人修养:

①⑧⑨⑩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语文第二单元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了。

问1:还差哪一篇课文没有讲呢?(让同学生回答《论语》)

问2:没错。那大家看一下课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与我们一二单元学过的课文中,形式是不是很不一样?(让学生回答形式是文言文)

问3:对,就是文言文。很多同学很怕文言文啊,觉得根本看不懂它在讲什么,但是,要知道,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可不是白白度过的,我们那些先辈,那些古人的智慧,可厉害着呢!要是能学到一些,那受益的肯定是我们吧?

所以,我们今天就好好学一些我们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说的话,看看他是怎么教育他的弟子的。下面,大家跟着我来朗读,同时把自己不会的字词画下来,边读边思考:到底论文中《论语》十则都讲了些什么呢?

第一课时

二、集体诵读,整体感知。

以领读的方式,由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一则一则地读,读完继续下一教学环节。

三、孔子及《论语》简介

好的,课文读完了,不过,在正式进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还被尊为“圣人”,他的学说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甚至被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论语》十则的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也很有特色――语录体,对吧?大家都知道什么叫语录体吗?

当然,大家一定还有很多疑问,比如还是有些字词的注音和解释不懂,还是不太理解古人说的话到底有什么深刻含义对不对?没关系,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解答。先看第一则。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疑难字词

①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②时习时常地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③朋名词,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④说(yuè)通“悦”,愉快。

⑤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⑥愠(yùn)生气,发怒。

⑦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而”的用法

①“学而时习之”:“而”是连词,表顺接。

②亦(yì):同样、也是。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②“人不知而不愠”:“而”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

3、翻译

孔子说:“学了以后而又时常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自己又不会恼火,不也是君子吗?”

4、讲解

①“学而时习之”中,孔子特别强调“习”的重要和乐趣。“习”不仅指巩固所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第一则完后,跳到第三则先讲)

②“有朋自远方来”,为何而“乐”?(“乐”因: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

③“人不知而不愠”句中,怎样理解“君子”的内涵?(我们听过“君子动口不动手”这句话,由此可见君子有一个特点,那是什么呢?――有修养。问学生:什么样的人才会动手打架?孔子所说的“君子”很显然是有修养的,“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他,他也不跟别人争得面红耳赤。这种做人的态度,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呢?)

5、小结

这一则语录中,“学而时习之”讲的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人不知而不愠”讲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6板书(简要提醒学生记下破折号右边对应的即可)

学而时习之――学习方法

有朋自远方来――学习乐趣

人不知而不愠――个人修养

第三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刚才我们讲了“习”的方法,不仅指巩固所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跟第三则谈到的意思很相近,我们就先看第三则。

1、疑难字词

①“故”:“旧”,与“新”相对,此处引申为“旧有的”、“原来的”。

②知:领悟。

③可:可以。

④以:凭借。

⑤为:作为。

2、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却能有新的领悟,这样的人便可以做老师了。”

3、讲解

大家知道吗,外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叫艾宾浩斯的,他做的研究表明:人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随后趋于平稳。所以,我们同学复习时最好能在遗忘大量开始前进行,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看看课文,几千年前的孔子竟然也知道这个原理,还告诉我们:“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掌握牢固了,还不容易领悟出新的知识吗?所以啊,同学们在能力范围内,最好反复思考、定期复习,这样容易有所心得,有所体会。这么好的一个方法,大家如今学了一定要会运用才不浪费哦。

4、小结

这一则说的还是学习方法,指出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能领悟新的知识。在这里,“温故”和“知新”并重,强调新旧交替的连续性。

第四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大家猜一下:把一块铁放在门口,那么铁就会生锈;那如果把一块金子放在门口,金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答案是:被偷走!)这是一个笑话,但通过这个笑话我们也能看出:铁放久了不用,甚至任凭它风吹日晒,后果将会怎样呢?没错,只能生锈,没用了。有一句老话说:“刀不磨不生锈,人不学会落后。”呵呵,当然,现在我们有不锈钢刀啦。不过,这老话也有它的道理,什么道理?――大脑就像刀一样,不开动脑筋,就会生锈呀。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可他为什么能发明那么多东西呢?答案很简单:他积极思考!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现在我们看第四则论语。

1、疑难字词

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②殆(dài):有害。

2、翻译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3、讲解

这两句都包含了“学”和“思”两个字。“学”当然是指学习,“思”则是指思考。我们从孔子这句话必须认识到“学”与“思”的关系。我们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赶紧思考,然后想办法解决,千万不能越积越多,否则日子久了,想不迷惑都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学而不思则罔”。

那“思而不学”呢?爱迪生在青年时候,曾经流浪过一段时间,可是他并没有放纵自己,不理世事。相反,他一直努力读书、做实验、研究和工作。倘若他空有满脑子奇思妙想,却不懂实践操作,又怎么能做出奇妙的发明呢?流浪期间不再思考,不再动脑,对他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有害的,是不是?把爱迪生的例子套到孔子另外半句话上,就是“思而不学则殆。”

这样说,大家理不理解了呢?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说明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在学习上,必须注重“学”与“思”的关系,不能只偏重其一,光“学而不思”,或“思而不学”。

第五则子曰:“由诲汝(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1、疑难字词

①诲(hùi)教导

②女(rǔ)同“你”,人称代词。

③知(zhì)通“智”,明智。

④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⑤乎:语音助词。

2、翻译

孔子说:“由!教导你的内容都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啊!”

3、讲解

为什么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我不知道可别人知道,我多不好意思说出来啊!一说别人就知道我比别人笨啦!所以自己不知道的,不能说不是不更好吗?可孔子为什么教导我们要老实承认自己“不知为不知”呢?

明确:所以我们要“不耻下问”(下:指任何行业、任何人,只要在某一方面比我们强,向其请教能使我们有所裨益的都行)。那么,对于我们知道的东西呢?是不是要大家一起分享呢?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那我们就有两个思想。”别人不知道,我们更要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教给别人对不对?好东西就是要一起分享!

好,按照这个意思,孔子另一句话怎么表达呢?我们来看第七则。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说明言行要谨慎,不要太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诚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5、板书

不知:不懂装懂――不耻下问

篇10:论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

2、学会阅读方法:

读选文的方法:强调重点实义词;

养成质疑的学习习惯;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选文含义,并能古为今用;

对比阅读,群文阅读方法的渗透。

3、激发诵读《论语》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重点讨论理解《论语》中的“勇”,以此为点进行导读教学。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千百年来,像乳汁一样滋润着咱们中华儿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和学习。揭题:第六课,《论语》节选二。

2、《论语》知多少:大家还记得《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吗?

3、PPT复习。老师补充中外名人对《论语》的评价。

4、听到这些评价,你有什么感想?

(二) 书读百遍

1、学习古文,我们最基础的方法是什么?

自由读节选第三条,老师提示三条标准。

2、个人朗读展示,生生评价,师评价。引导发现朗读诀窍:重读重点词。

3、齐读,赛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

4、填空读。

5、引导背诵。

(三)其义自见

1、质疑不理解的词语。

2、结合读本中的“导读驿站”大致理解含义。

3、师考查:

子路和孔子谈论的是()和()。

孔子认为()是()的基础,有()更要有()!

4、师小结板书:有勇有义

5、讨论:在平时生活中,你做过哪些有勇气的事?或者见过别人做过哪些有勇气的事情呢?谈一谈。

6、师小结。引出《论语》中其他对“勇”的言论。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7、生讨论含义,师小结。

(四)拓展对比:

1、古今中外,对于“勇”,大家都有不同的描述,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勇敢或勇气的名言警句呢?交流。

2、介绍美国作家伯纳德。韦伯的绘本《勇气》,课堂阅读一部分。

(五)自读选文前两条。

(六)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大家在读书方法上或者做人道理上有什么发现与收获呢?

2、简介《论语》其他方面内容:孝、悌、忠、信、智、(勇)、恕。

(七)作业:

1、继续诵读《论语》节选,背诵第六课。

2、对比阅读美国作家伯纳德。韦伯的绘本《勇气》,想想你心中的勇敢是怎样的?

篇11:《论语》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 体会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2. 了解古代语录体散文的特点。

3. 诵读欣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基本字词的含义

2. 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内容。

三、课前准备:

1.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课上交流。

2. 准备本课的朗读磁带,收录机。

3. 《论语》、孔子等有关文化常识。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学法指导:指导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含义。背诵、积累,要求熟读成诵,正确默写,并能灵活运用。

六、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抓住其中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举一反三”等成语引入《论语》。

(二)、教师简介《论语》、孔子等有关文化常识,播放朗读磁带,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并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三)、诵读欣赏。

1. 学生齐读。

2. 教师针对齐读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指正;范读;领读。

3. 听朗读磁带,自读两遍;齐背一遍。

4. 教师指导美读,指名学生朗读。

(四)、指名学生翻译,教师适当点拨,扼要分析,最后归纳总结。

(五)、巩固。进行背诵默写比赛。

篇12:《论语》教学设计

一、教学意图。

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阅读古诗文名著名篇。但在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可以说是儒家学说,包括《论语》这部经典。《论语》等书是读书人求仕做官的必修课本,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基础,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体制、民间习俗等方面的思想。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必要读一读《论语》。

二、教学设计。

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思想上的解读。可由教师从《论语》中概括出几点与生活、现实相关的要点,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透彻的学习和领会,如小人与君子、学习的方法、教育的理念等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

读《论语》知儒家思想。

四、教学方法。

讲解启发、探究梳理、拓展延伸。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畅所欲言。

学生自由谈所知道的孔子和《论语》,老师补充介绍孔子生平和《论语》。

(二)文本阅读,合作学习。

1、学生阅读课本中名著导读──《论语》内容,并圈点批注。

2、划出有关孔子的言论,并作简要分析(翻译)。

3、归纳孔子在《论语》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及对后人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三)创设氛围,探究梳理。

1、学生介绍合作研究成果,解读孔子的言论,尤其是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他同学补充。

2、归纳孔子在《论语》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1)《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希望建设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而为政者最主要的责任就是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2)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从治学角度,主张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规律;从教育的角度,注重因材施教,进行启发式教育。

(3)格言警句极富哲理性和启发性。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诚实,讲信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提倡为人正直,光明磊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突出要向贤人学习,不断自我反省等。这些言简意赅的言论,都堪称至理名言,即使是今天,仍有现实和借鉴意义。

(四)拓展延伸,感悟联想。

1、投影幻灯片:儒雅的君子风度。

(1)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注释:

① 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

② 时习:按时温习,练习。

③ 说(yuè):同悦。

④ 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思。

⑤ 愠(yùn):怒。

(3)补注(参照他本、老师、同学看法):

① 君子:本敬称官大人,孔子用来特指儒家的理想人格,它的对词是小人。

② 悦、乐:这体现了中国现世乐感文化的人生观,不同于基督教、佛教的罪感、耻感文化的人生观。

(4)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5)美句美段积累:

①宋黄山谷: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②清张潮《幽梦影》:经传宜独坐读,史鉴宜与友共读。

③张放《什么是人生快事》:悦是会心的欢喜,仿佛晴云展容、西子含笑。而非斯文的欢喜,不是狂笑,就是胡闹,或是恬不知耻的炫耀。读本书,一有什么心声和体悟就把它写下来,天天不乏饱满的精神与葱茏的活力,这才是圣人之悦。

(6)感悟联想。

①片断一:求知自得其乐,交友衷心喜悦,怀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好一个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儒雅君子!现代人行色匆匆,疲于奔命。知识爆炸,读书囫囵吞枣犹恐不及;人情淡薄,交朋结友工于算计;追名逐利,怀才不遇怨天尤人。古典风范荡然无存,现代焦虑沛然而生。你我扪心自问:还有儒雅的君子风度吗?还有几多衷心喜悦几多无猜欢乐呢?

②片断二:人不知而不愠,于己于人皆好。于己,可以节约许多不必要的倾诉时间,还可以避免把自己的'心情搞坏;于人,可以避免不少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保证人际关系的和谐。人生本短,其乐融融,当然不错。然而,人不知而愠怒,说说话话的,也是人之常情。抱怨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岳飞,当然是君子;抱怨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辛弃疾,更是一位响当当的君子。人不知,愠与不愠,可能公私有别吧!

2、投影幻灯片: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1)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2)注释:

① 谄(chǎn):巴结,奉承。

②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诗经·卫风·淇澳》。切、磋、琢、磨分别指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头为器物的工艺,引申意义则指求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要精益求精。

③ 其:大概,想必,表示推测的语气。赐:子贡的名。诸:之于。

补注:

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学生,公元前520年生,小孔子32岁。是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周游列国时给孔子以经济资助。能言辩,善外交,曾说楚昭王解孔子陈国绝粮之困。性格活泼,交往甚广,左右逢源。孔子评他:瑚琏之器,可举一反三。他为其守墓六年。

(3)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傲奢侈,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贫穷而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所说的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一件事,你已经可以领会未告诉你的事,举一反三了。

(4)美句美段积累:

①林语堂:贫而乐就是化痛苦为快乐,这种精神可见于欢快饶舌的北京黄包车夫身上,他们一路上总是谈笑风生地逗乐,这种精神也可见于那些气喘吁吁、汗流侠背地用山轿把你抬上山顶的苦力身上,这种精神还可见于四川那些拉船逆急流向上的纤夫身上。

②张振德《名著精华的现代应用》:格里高利·派克为种族歧视而奔波;麦当娜为艾逆病患者呐喊;迈克尔·杰克逊为世界环保问题而义演比尔·盖茨说:当我50岁时,我将把95%的财产用于资助慈善事业和科研工作。他们无论是附庸风雅,道貌岸然,还是树立形象,出风头,抢镜头,总之,富人们都彬彬有礼的关注着社会问题,物质上的丰裕使他们竭力寻找精神上的丰裕。因而,富而好礼似乎比富而无骄更是水道渠成的事。

(5)感悟联想:

①片断一:能做到子贡说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孟子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当然很不错,但严格说来,这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物质计较,尚未上升到对贫而乐,富而好礼的精神境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孔子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回不改其乐(《雍也》),砺德求道,始终与理想同在,才算是入境。

当然,更有现实意义的似乎是富而无骄,富而好礼。大款不摆派头固然不错,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富而好礼,追求学问,讲究做人,追求涵养,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岂不更好?

②片断二:

说来奇怪,贫而乐做得精彩的,不是谨从儒学的研修者,反倒是批判儒学的道学信奉者。接舆披头散发,高唱凤歌,把贫而乐做到了狂者的绝境;庄周持竿濮水,笑拒使臣,则把贫而乐做到了狷者的妙境。而陶渊明归园行乐,与其说是对儒学的谨从,不如说是对道学的皈依;刘禹锡陋室赋歌,与其说是对大众礼义的追求与歌颂,不如说是对一己人品的自矜与自嘲:他们的贫而乐并不合圣人的要求。

难矣,常人之求圣人之贫而乐!抑或如涉海凿河,使蚊负山哉?

篇13: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诵。

教学设想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文言文,兴趣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不产生畏惧感,这一节课很关键,所以,这节课尽量不在具体的字词上纠缠,只让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则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孔子、《论语》及语录体

二、朗读

三、理解文意

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1、“时”“说”“乐”“愠”“君子”

2、“温故而知新”的含义。

3、“罔”“殆”的意义;

4、“诲”“女”“知”的意思

5、“谓”“耻”“是以”

6、“识”“厌”

7、“三”“从”“善者”

8、“好”“乐”

9、“川”“斯”

10、“尝”“以”

三、课堂练习

要求学生关上课本,进行练习。

1、见课后练习一、三,使用课件。

2、补充: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给出的.短语中的三个以上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F、敏而好学

G、不耻下问

H、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I、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J、默而识之

K、学而不厌

L、诲人不倦

M、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N、逝者如斯夫。

四、背诵

五、板书设计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一、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诚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三、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篇14:论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过程和方法:

朗读法、合作讨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今天,我们要携手一起去拜访一位大人物,这个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孔子)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整体感知

1、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自读:学生自读课文。读懂人物。明确《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大家读后一定发现了,很多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十则都是孔子说的话吗?曾子和子贡是谁?由此可见,《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3、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在《童趣》中,我们初步了解到,疏通文言文有几种常用方法,如查看法、加字法,换字法等。今天这堂课,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你们,好吗?请同学们接下来利用这些方法,自主学习,也可以和同伴讨论互助,来疏通这5则。在疏通的过程中要注意加点的关键词。)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 “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讲解: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1)学生思考: ①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②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2)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

第二课时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后五则: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解: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

4、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积累相关的成语、格言、警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并把它内化为我们的文化和修养,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我们对孔子最好的纪念!

板书设计:

《论语》

学习方法

学习内容 是为了更好的做人→思想修养

学习态度

教学反思:

看完小编分享的《论语》十则教案设计,大家有什么启发吗,或者怎么改进可以使这个教案更完美呢。都来交流一下吧。

篇15:论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和运用字词典等工具书,自学本课“仲”等10个会认或会写字,理解“教育、儒家、核心、厉害、抱怨、祭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人及己、翻来覆去”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思想主张。

3、能给课文中的小故事试着加小标题,收集并了解一些孔子的其它精辟言论。

4、能复述课文其中的一或两个小故事。

教学重难点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点词句的理解。

2、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基本思想主张。

教学准备

孔子的一些精辟言论、相关图片与资料。

教学方法

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2课时

主备人 :罗身小珍 参与人:吴玉富 向红艳 杨小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共性教案 个性教案

导入新课 1、出示并齐读课后“阅读链接” 。

2、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学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名人名言,你知道这些言论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话吗?

3、不错,这些话就是出自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之口。你了解孔子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来了解一下他吧。

4、板书课题并齐读:21 孔子

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字词并结合上下文、工具书来理解;对确实不理解的字词,可与同学小声讨论。

2、汇报阅读情况。

(1)在自读课文中,你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的?

(2)共同解决,教师释疑。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导入:我们扫除了基本的阅读障碍,下面就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春秋时期,看看孔子都有哪些故事吧。

2、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本文讲了关于孔子的几个小故事。

三、逐段学习,感悟理解

1、出示思考题,齐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A:填空。孔子名( ),字( ),( )时期( )人,是我国古代( )的( )家、( )家和( )的创始人。

B: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2)汇报、评议。

(3)小结:这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孔子的生平概况及其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4)结合课文插图中的孔子像,用称赞的语气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导入: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孔子,他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带着以下思考题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出示思考题,学生自读,并划出相关语句。

A、孔子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

B、《论语》的重要价值是什么?这部书的核心思想又是什么?

(3)讨论以上问题,教师适时点拨、释疑。

(4)小结段意:这自然段主要讲《论语》的由来及其重要价值和核心思想。

(5)谁愿意用合适的语气来朗读这一自然段?

课堂小结 1、总结全文。

2、作业:将你所知道的关于孔子的故事或格言道理讲给你最好的朋友听。

作业布置 朗读课文

完成练习

板书设 21 孔子

第二课时

共性教案 个性教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继续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入:《论语》既然是记录孔子“平时言行”的著作,那么这部书告诉了我们孔子的哪些故事呢?请大家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讨论以下问题:

A、孔子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个主张可以用哪句话来概括?

B、你是怎么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

C、“推己及人”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过“推己及人”的时候?能说说吗?

(3)共同小结段意。

A、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B、小结段意:写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为人处世主张。

C、能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来概括吗?

(4)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5)小结学法: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小结段意——加小标题——感情朗读

4、按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四至第八自然段。

(1)学生按上述学习课文的方法自学。

(2)解决以下问题并讨论汇报:

关于第四自然段:

A、你认为孔子为什么“非常厌恶这个‘盗’字” ?说明了孔子的什么品质?

B、你是怎么理解这个“盗”字的,能说说吗?

C、你给这一自然段加的小标题是什么?

关于第五、六、七自然段:

A、你是怎么理解“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这句话的?说说看。

B、孔子为什么会发出“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这样的感慨?

C、“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实,但眼睛不一定可信;我们依靠自己的内心,以为内心的判断一定正确,但内心不一定可靠。”你有过孔子说的这种事例吗?说说看。

D、这个小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给它加个合适的小标题。

关于第八自然段:

A、哪个词最能说明晚年的孔子的读书情况?

B、比对孔子,今天的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学习态度?

课堂小结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文的哪个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3、你还知道孔子的'哪些有趣的故事或孔子说过的给人以启迪的话?

篇16:论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材分析】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它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的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课文《〈论语〉十则》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学习本文就是要弄懂、熟读、牢记这些文言语录,以便古为今用。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3、制作多媒体的课件。

第一课时

篇17:论语教学设计

5、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篇18:论语教学设计

李秋福

教学目标:

1.积累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句子的意思。理解诗歌《过华清宫绝句》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4.细心品味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2.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

教学内容:

学习《过华清宫》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

1.导入

(1)齐诵《泊秦淮》

(2)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积累:你还学过哪些杜牧的诗?

2.出示古诗,听录音

3.介绍【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始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三首《过华清宫》七绝,这是其中的一首。

4.小组学习

(1) 读通全诗

(2)师出示诗意,生对照理解诗意

【注释】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渡县骊山北麓,唐玄宗造。《长安志》载“骊山上下,益治汤进(即温泉),为池台殿环列山谷,明皇岁幸焉。”

②绣成堆:骊山左右有东西绣岭,因当时林木花卉繁盛类锦绣,故名。 ③千门:汉武帝起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后因称宫殿重门为千门。 ④一骑红尘:《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置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志京师。

二、交流讨论

1.指名朗读

2.理解诗意:

经过华清宫来到长宫,回首向锦乡堆城般的骊山望去,只见山顶华清宫那紧闭的大门,一扇一扇缓缓地打开;山脚下,风尘仆仆的骑手拼命鞭打着跨下飞驰的骏马,身后扬起了一溜浓密的尘烟;华清宫中的杨贵妃高兴地笑了。唉!没有人知道,这是皇上派人从遥远的南方为她运来了她爱吃的新鲜荔枝。

学生自读

3.教师指导诵读。

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明确:诗作主人公是站在长安回望骊山华清宫,看到骊山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明确:“次第”暗示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

(3)第三句 “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人要伤心落泪啊。目的在于讽刺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三、小结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人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四、诵读诗歌。

1.自读感悟。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节奏美,音韵美,都能给我们美的熏陶。优美的诗歌,需要优美的朗读,今天,我们就开展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读竞赛,看谁字音读得准,节奏读得好,感情读得美。

2.教师巡回指导。注意点: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学生进行个人朗读练习。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推荐最佳选手进入班级诗歌朗诵比赛。 朗读,互评。

4.组织朗读比赛。小组推荐的选手上台朗读。 每一组推选一个代表作为评委。

5.师生评价,评选最佳选手。

五、作业

1.诵读本节课学习的《论语》内容及《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2.积累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的其他三首,自已诵读。

3.积累学过的《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名句,诵读。

篇19:论语教学设计

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4.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第四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温(复习)故(就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而(表顺承)知新(新的领悟), 可(可以)以(凭借)为(成为)师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二)课文探究

本章谈学习方法

五、课堂小结

这几章强调了学习态度要谦虚,学习方法上要独立思考和复习。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前四章。

2.熟读课文五至十二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朗读课文,背诵前四章;2.继续研读课文五至十二章。

一、朗读课文,检查背诵前四章,考查句子的翻译及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继续研读课文五至十二章

第五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学而(表转折)不思则罔(迷惑),思而(表转折)不学则殆(有害)。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 贤(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乐于学)。贤哉,回也!”

句子划分停顿: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二)课文探究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第七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知之(代词,指代学问)者(……的人)不如好(喜欢,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乐趣,名词意动用法)之者。”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二)课文探究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第八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饭(吃饭,名词作动词)疏(粗粮)食饮水(冷水),曲肱(弯着胳膊)而(表顺承)枕之,乐(乐趣)亦在其中矣。不义(正当手段)而富且贵,于(对于)我如浮云。”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第九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三(几个)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择其善者而(表顺承)从(跟从)之(代词,学习),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子划分停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

子在川(河)上曰:“逝(流逝)者如斯(这)夫,不舍(舍弃)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第十一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三军(军队)可夺帅也,匹夫(普通人)不可夺志也。”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十二章

(一)分析文义

子夏曰:“博(广泛)学而(表并列)笃志,切(恳切)问而(表并列)近思,仁(仁德)在其中矣”

句子划分停顿: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三、学生齐读,鼓励当堂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1.积累成语、名言、警句;2.文言词语用法、意义及特殊文言句式总结;3.《论语》的语言特点与文学色彩。

一、积累成语、名言、警句

1.找出你喜欢的名言警句并说说理由。

2.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让学生自由谈)

3.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二、文言词语用法、意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文言特殊句式总结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今:疏通、疏散

篇20:论语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论语・问孝》。

2、了解《论语》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古至今读《论语》的人生生不息。

3、结合《论语・问孝》的言论,能说出自己对“孝”的理解;结合课堂上的讨论,初步正确地把握“孝”,能够关注生活细节,懂得用自己点滴的行动向长辈表达孝敬。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初步形成正确的对“孝”的认识,能够关注生活细节,懂得用自己点滴的行动向长辈表达孝敬。

【教学准备】熟读《论语・问孝》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

1、出示图片,自由交谈。

出示孔子图片,生简介孔子、《论语》。【板书: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2、观看视频,切身感受。

①师:2005年9月28日,全世界举行了纪念孔子诞辰活动,这说明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2008年的奥运会上,我们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论语的思想精髓和孔子的魅力。【播放视频】

②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重温了2008年奥运会盛典的一个片段,从你们专注的眼神中,老师知道,你一定有话说?(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出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③生交流。

很震撼,吟诵的是论语,感受到汉字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等。

一、猜汉字,明字理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下面老师出示几个汉字,看看谁能快速猜出是什么字。

出示:“子、老、孝”象形字,生猜。

子:像一个婴儿,他的脑袋很大,举着小手,样子很可爱。是什么字呢?

老:像一个驼背、伸手、扶杖、头戴大帽的老人。会是什么字呢?

孝:像一位面朝左、长着头发的驼背老人,身前一孩子,扶持着老人。【板书:孝】

小结:“孝”――会意字,上部是“老”的省形(省去“匕”,拐杖形),下面是“子”,会意为孩子搀扶老人在行走。百善孝为先,孝从敬爱老人始。

真是:老字省匕空下边,年老力衰步履艰;

子孙上前相搀扶,敬爱长辈孝为先。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孔子一起学习孝道。

二、自由读,读流利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汇报读。请四名学生读,每人读一句

3、读后评价。(正确、流利)

师:读古文,仅正确、流利还不够,还要读得有节奏。

4、师范读。生再自由读,师个别指导。

5、生个别读、带读。

6、师译生齐读(男、女)

7、师生共读。(师读叙述,生读孔子话)个别、齐读

8、挑战读。全班推荐最好的学生读(表扬学生,奖励配乐读)

9、配乐读。 “卧虎藏龙”,跟随古琴曲一起读

师:你们的诵读把我带回了春秋时期,拉回了孔子时代。如果时代倒退两千多年,你们也一定是“孔门七十二贤”。

三、悟中读,知大意

【一】出示“背井离乡”图,你看到了什么?想起了哪则论语?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个别读

2、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悟中读。

3、齐读。男生:孝敬父母的好男儿 女孩:孝敬父母的乖乖女

【二】出示“喂养图”,它让你想起了哪则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1、生读

2、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母亲噙着泪水,病在儿身,痛在母心。

3、会背这句吗?齐背。

是呀,孔子告诉我们,不要让父母为我们的远行担忧,不要让父母为我们的疾病担忧,我们要关爱父母。 【板书:爱】

【三】出示“不孝图”,再看这幅图,你想说什么?它让你想到了哪则论语?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根据图,试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齐读。

要是不孝敬父母,和养犬马有区别吗? 【板书:敬】

【四】出示“中国好人榜吴秀琴图片”,播放视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这个女孩,你们认识吗?让我们跟随一则报道了解她。

(播放视频)让你想起了哪则《论语》?个别读,齐读。

2、简介事迹《用稚嫩的肩膀为母亲撑起一片天》。

同学们,看完这则报道,在小秀琴的身上,我们明显感觉到这个小女孩俨然一位“小巨人”。虽然只有11岁,虽然身体瘦弱,可小小的秀琴却为自己的母亲撑起一片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3、对比读:男生扪心自问,你们做到了吗?男生齐读;

女生扪心自问,你们做到了吗?女生齐读。

四、创境读,明道理

是啊,孝敬,孝敬,敬才是孝的最高境界。四则论语我们都学完了,那么,在生活中能不能灵活运用呢?

1、播放新闻万象“不孝”视频《老人没接孙女 遭儿子暴打》

请看这则视频,当你看到不孝子,对父亲大打出手的时候,我们就会吟起: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当我们看到不孝子不给父母好脸色的时候,你就会想起: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3、当我们见父母忧心如焚的时候,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4、当我们出远门,牵挂父母的时候,你也会想起: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五、熟读成诵

同学们,这几则论语,你们会读了,会用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将它牢牢地记在脑海中,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看谁最先将它背下来。

1、生背诵

2、汇报交流。个别背、齐背

六、拓展延伸

1、典故:望江范永芳《孝思维则》

清乾隆年间,望江县长岭镇文学村范家前屋曾有一位孝子――范家芳,未满十岁,在县学校读书,他的父亲送米供他念书,每次他都留米回家,还经常哭泣呻吟;先生责备他,问他为什么悲痛,他说:“父亲在田地里辛勤劳动,我却坐享其成。”父亲生病,想吃枣子,他摸着学校一颗已经干枯的枣树哭泣,果然,枯树复活,结出饱满的枣子,他摘下给父亲吃,人人都感到奇怪。他父亲病了,他十几天不脱衣服侍候。乾隆二十五年,其事迹受到皇上旌表《孝思维则》,并于乾隆二十六年,建造孝子门予以表彰。

范家芳尊老敬老堪为孝子典范,当今仍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孝敬”牢牢地记在了我们心中。

2、哪一则论语触动了你的心灵,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尽孝?)

生自由谈。

师:你们都是大孝子,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这段视频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相信也能再一次感动你们。【播放公益广告:妈妈,请您洗脚】

3、小结板书。

同学们,关爱老人,用心开始;孝敬父母,从我做起。

4、配乐朗读《当你很小的时候》

七、课堂总结

同学们,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希望你们爱上论语,爱上经典。下课。

板书设计:

论 语

敬 爱

篇21:《论语》 教学设计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难点:

分类式学习笔记活动的实施

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篇22:《论语》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论语》第七章《述尔》中的第二章,即: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一章,既是孔子自道自话,也是孔子一生的写照,正因为孔子有这样的态度和境界,才成就了他为至圣先师,成为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所以,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深厚,包容宽广,对人生会有深刻的启迪,所以应该很好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受益终生。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本章教学虽是一句话,看似简单实意深刻,如何使简单变丰富,化深刻为浅显,这是我教学设计中的思考。为此,我教学中采取了这样几种做法:一是用《论语》学《论语》,即:有时引用已经学过的《论语》句子,来理解新句子,使学生温故而知新,这样学生会觉得很轻松;有时扩展《论语》中其他与本章相关联的新句子,来丰富对本章的理解,学生会觉得很新奇刺激,富有挑战,所以,表面重点是学一个句子,其实同时也学习了解了一些其他的句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思维空间。二是多处采用故事教学的方式,寓教于乐,化难为易,学生会很喜欢,会在身心愉悦中有所感悟和收获。三是采用古今结合、教材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浅出,难点迎刃而解,如:理解“静定”的一种境界,我就结合了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功夫熊猫》的一些情节来诠释和引领,学生非常喜欢,理解也变得轻松愉悦。四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印象深刻。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一二年级曾学过《弟子规》,目前已经学过一些《论语》内容,对孔子及《论语》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古文也已有了一些感悟理解能力。而句中的“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又是现在我们常用的成语,有的学生可能不陌生,所以学起来,同学们应该是很喜欢。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论语》第七篇《述尔》中的第二章,了解孔子一生的学习和治学态度方法风格及谦虚好学的品格;

2、进行国学知识积累,学习感悟理解古文的能力,丰厚底蕴,为学生将来对中华国学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3、学习孔子的情怀及品格,培养学生快乐学习的品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积累知识,学习品格,培养态度和品质。

难点:如何化难为易使学生轻松理解句子含义及其思想品质,并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学习孔子的品格,形成自己的品质。

【教学准备】

视频电影课件、视频动画课件,文字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自然入课

1、背诵已学过的章句。

2、自然引入:同学们真了不起,已经记住了这么多《论语》章句!相信孔老夫子对你们的努力一定会非常感谢和欣慰的。本节课,我们继续穿越,回到孔子的课堂,聆听孔夫子的教诲。

(设计意图:这样开课,简单直接,让同学们带着一点成功和自豪去学习新知识,学生会充满信心和激情。)

二、新授

1、师板书,请学生仔细看,在心里默读。

板书: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指读,强调“识”的读法为(zhì)及字意(记住)。强调“诲”和“倦”的读音。

3、理解“默而识之”的意思。

(1)“默而识之”的意思。

(2)为什么孔子说要“默”而识之呢?(而不是“读”而识之或“学”而识之等等呢?)

(3)深入体会“默”字。

(师根据学生回答后引领:表面理解是告诉我们静静的默不作声的学习并记住所学的知识,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要静下心来,沉下心来,这样你就会全神贯注,调动你你内心所有的能量,那么,你原来记不住的你现在就会记住,你原来迷惑不解的你现在就会豁然开朗,你原来觉得很困难的事也许现在就会迎刃而解……

此处观看电影《功夫熊猫2》中片段,结合其中的两段,即浣熊师父教育熊猫如何静下心来,调动内心巨大的潜能,来使自己达到武功的最高境界,以及最后功夫熊猫如何悟透了师父的教诲,面对孔雀沈老爷最强大的攻势,如何使自己静下心来用武术的最高境界彻底摧毁他们的情节来谈。)

教师总结:所以说,“静下心来”不光是一种态度,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会是你的内心无比强大,这种内心的力量发乎于外会使你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3)先来“默而知之”记住这四个字。(其实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你也可以扩展开来用于其他方面。)

(设计意图:上述环节,由字义到句子字面义,再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再到联系学生最喜欢的动画电影,深入显出,寓教于乐,学生会在自身的体验中,在观看剧情的愉悦中,理解文意,参悟道理。然后老师给予总结升华,水到渠成,激发能量。)

师过渡:孔子为什么能做到“默而知之”呢,这其实体现了孔子的一种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更体现了他的一种学习情趣,学习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快乐的学习境界,他学习的时候总是乐在其中,即陶陶然,其乐无穷也,从来不会厌倦。

那么他的这种态度在这句话当中也说得很明白,那么哪个词说的就是我刚才说的这个意思呢?

4、理解“学而不厌”

(1)指生说词语意思。

(2)结合以前学过的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体会。

(3)师讲“叶公问子路”的故事。(教师结合这段话,即: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来讲解孔子快乐学习的态度。)

(4) 视频播放孔子的故事《韦编三绝》,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记这个成语。

(5)教师结合『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句继续体会。

(设计意图:这段环节主要结合有关孔子的故事,通过学生已有知识、教师讲解和看视频的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学习孔子快乐学习的品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快乐学习,快乐人生的教育。)

师过渡:易中天说:孔子一生的学习可以概括成这样几个特点:博学、好学、活学、乐学。孔子不光把自己学习当作是无比快乐快乐的事,而且,他还把“教书育人”当作是无比快乐的事,他乐淘淘的做了一辈子教书先生,

5、学习“诲人不倦”。

(1)理解词语意思。

(2)教师渲染:(从孔子弟子之多,年龄性格之异,教学内容之广,孔子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这些方面来渲染。)

(3) 故事:朽木难雕(孔子骂宰予)

A、课件出示: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之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B、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C、了解成语,课件出示:朽木难雕、朽木不雕、朽木不可雕、朽木粪土。

D、扩展孔子的教学风格:孔子的教学有时很严肃,像这样批评宰予;有时又是十分风趣和快乐的,此处引用《论语》中第十一·《先进》篇中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了解孔子教学课堂的和谐愉悦民主人性率真……

(设计意图:此部分教学主要结合孔子骂宰予的这段故事和孔子平时教学的一些特点,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尝试思考的方式来理解孔子的教学风格,进一步感悟大师的风范。文字课件的出示,使之作为丰富教学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文的特点及趣味,了解成语的源头,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为将来的可持续学习和快乐学习培养态度和品质。)

6、学习:“何有于我哉?”

(1) 学生根据上述学习评价孔子。

(2) 理解“何有于我哉?”的意思。

(3) 从这句话中理解孔子的谦逊与反思,学习他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的精神。强调反思对于我们修身养性方面的重要意义。(如,教师在课后的反思,会有利于今后更好的教学等等,也可以结合曾子的《吾日三省乎吾身》等)

(设计意图:此部分教学作为次要内容,旨在了解孔子做学问的一种谦逊和精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三、回顾全句,总结。

1、说说全句的意思。

2、朗读全句,背诵全句。

3、激励教育:师:把此句话送给学生当做“座右铭”,按此去做,将来一定会成为优

秀的学者,也许会成为了不起的伟人,也许会成为流芳千古的圣人。但也许你不会成为什么什么重要的人,但我相信你今后学习一定是快乐的,做人做事一定是快乐的,那么你的人生一定是快乐的。最后,让我们一起牢牢记住这两成语,出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吟诵三遍)

(设计意图:此处这样设计旨在让学生强化记忆,背诵在心,然后老师强化激励,使学生有个认识的高度和铭记,终生受益。)

四、布置作业:

请学生自己阅读《论语》找一找书中记录有关孔子学习和教学的章句,选择一两句你喜欢的背下来。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对学生有个引领,督促学生主动阅读,进而形成爱阅读爱思考爱积累的学习品质,这非常重要。此环节设计,目的正在于此。)

【板书设计】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好学 zhì 厌烦 厌倦

乐教 记住

谦逊

篇23:《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最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过程和方法:

朗读法、合作讨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今天,我们要携手一起去拜访一位大人物,这个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孔子)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整体感知

1、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自读:学生自读课文。读懂人物。明确《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大家读后一定发现了,很多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十则都是孔子说的话吗?曾子和子贡是谁?由此可见,《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3、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在《童趣》中,我们初步了解到,疏通文言文有几种常用方法,如查看法、加字法,换字法等。今天这堂课,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你们,好吗?请同学们接下来利用这些方法,自主学习,也可以和同伴讨论互助,来疏通这5则。在疏通的过程中要注意加点的关键词。)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 “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讲解: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1)学生思考: ①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②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2)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

第二课时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后五则: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解: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

4、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积累相关的成语、格言、警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并把它内化为我们的文化和修养,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我们对孔子最好的纪念!

篇24:《〈论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

2、能准确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课文。

3、能够读、写、理解“子曰、愠、罔、殆、矣、诲、弘毅、士、凋、恕、欲”等词语。

4、学习《论语》中名言警句的简单应用。

5、简单了解孔子及《论语》。

(二)过程及方法目标。

诵读理解 交流质疑 教师点评 全文背诵 学以致用 积累拓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孔子伟大人格魅力,了解他以“仁”为核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做法和人生价值观,提高个人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经历,体会课文内涵,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文章,评点课文内容,精讲难点章节。

三、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涵,触动学生心灵,感受“至圣先师”的伟大人格。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对学生做朗读指导,正音断句。

2、学生互相质疑法。学生将自己的疑难当堂提出,学生互答。(也可采用学习小组集中质疑,再互相解答法)。

3、归纳、总结法。将本文涉及到孔子、《论语》体裁及主要内容、本文中涉及到的成语、名言、警句等进行归纳记录。

4、教师评点法。教师针对学生理解进行评点指导,形成统一的、正确的认识。

5、延伸应用法。针对本文内容大多通俗易懂的特点进行延伸应用练习。

五、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运用POWERPOINT系统。

2、学生课前准备。

(1)找4——5名学生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主题排练一小品,情节简单明快,用时3——4分钟。

(2)学生搜集、了解有关孔子及《论语》资料,做好上课准备。

六、教学说明。

因我所教班级每周有一节学生国学演讲课,主要内容为《四书五经》中名言或片段,因此学生对孔子及《论语》比较熟悉,故此在对这两者的处理上可以比较简略。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章,朗读、分析文章内容。进行简单应用拓展。

(二)教学步骤。

(多媒体课件展示孔子像,背景音乐为古筝曲《高山流水》,进入上课时间)

1、导语。

教师在黑板板书繁体“圣”字,由学生识读并分析这个字特点,明确“耳、口皆为王,是为圣”,说明人们把能听、能说,胸中有韬略、有学识、品德高的人称为“圣人”。有一个人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板书这八个字)可见这个人的厉害了。这个人还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板书“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今天在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可见这个人的影响力之大了,这个人是谁?(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就是我们大屏幕上这个人。对于孔子,大家都不太陌生,而记录孔子生平的那本书《论语》,大家可能也不陌生吧,历史课上老师也已经教过了,那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孔子和<论语>的有关内容。

2、关于孔子及《论语》有关资料(出示幻灯片,内容如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用重要地位。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孔子的深邃而言简意赅的言论,来提高我们的认识。(展示幻灯片,出现孔子图像及课题,教师再板书课题)。

(1)认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第一部分:读。

①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现在,让我们通过朗读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找一名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指导学生对照注释自己朗读《〈论语〉十则》。)

②学生自己大声地朗读课文。

③展示幻灯片,给重要字词正音及课下列出的三个通假字的读音及解释。(幻灯片略,字词如:论、愠、罔、殆、凋、焉、弘、恕等,通假字有:说、女、知。)

④学生各自大声的流利的朗读课文。

⑤就“大声”“流利”“快速”进行朗读指导和示范。

⑥全体大声的节奏准确的朗读课文。

第二部分:解。

①大家阅读本文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本文的课下注释非常全,大家在阅读中的一些疑问基本上都有说明,下面请大家根据课下注释及平时〈论语〉演讲的积累,自己试译文章内容,个人的疑难可以小声的和同桌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解决不了的可以一会给大家提出来。

②学生提出疑难,互相解答。(疑难以字词、短语为主。)

③给大家一点时间,看一看自己哪一则翻译起来有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一般说来,学生对第八则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做示范性翻译)

例如: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毅,因为他肩负着伟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请大家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齐读这一则,读准节奏。(生齐读第八则。)(板书可设计为“以仁为己任──重,死而后已──远”的一一对应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④通过解答疑难,大家已经对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请同学来试着按则翻译文章。(配合幻灯片进行翻译,过程中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指正)。

第三部分:练。

①大家在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后会发现,文章的每一则都和我们息息相关。请大家说说他主要说了那些方面的东西?(明确:学习与人生修养两类,学习又可以细化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类。)(教师板书)

②既然是和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就请大家看看下面几道练习题。(展示幻灯片)

例:

a、与陈毅元帅“大雪压清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意境相似的语句是:

b、讨论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的关系的语句是:

c、一组对比图片,(好与坏的典型),谈感受,用文中语句回答:

d、学生表演小品,学生根据小品答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小结课文。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这节课我们粗略了解课文的内容,大家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可以谈出对里面的话的理解,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了解孔子,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

5、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从十则中选出自己喜欢的2—3则,写出喜欢的理由。

篇25:《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2010-10-04 18:19《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篇26:《论语》教学设计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

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篇27:《论语》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5、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积累拓展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3、背诵课文

篇28:《论语》教学设计

【教学构想】

《论语》是孑L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书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课本所选八则的关于学习的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

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这八则语录,深刻地阐述了学与习、学与思、学与问、学与师、己与人的辩证关系,倡导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辞约义丰,精练传神。

篇29:《论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3.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孑L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

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步骤]

一、导人(质疑激趣)

提问:你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有可能出现如下回答,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答l:《毛泽东选集》。老师说,《毛泽东选集》影响是很大,但它的影响只限定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只有几十年,而老师说的这部书却影响中国几千年。

答2:《三国演义》《红楼梦》。老师说它们影响也很大,但也只有几百年而已,不能与我说的相比。老师再揭示答案: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老师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

(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师生交流有关孑L子和《论语》的知识

(1)大家预习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2)《论语》的“论”,习惯上读lún。谁知道《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

(3)孔子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4)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对孔子和《论语》进一步的认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体搜集资料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全新概念。此外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这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三、诵读并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

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三条基本方法:一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畅;二是用心领会课文的意思;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同学们,这堂课,我们首先诵读课文,然后分“则”理解课文,最后背诵课文。

(2)自由诵读。教师提示诵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①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曾子、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海女知之、是知也、自省、弘毅等。三个通假字:“说”通“悦”,“女”同“汝”,“知”通“智”)

②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此环节旨在授以方法,提出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心中有数。]

四、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问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必须理解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思而不学则殆”(我把“殆”解为“危险”)?“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孔子更反对哪个?为什么?“三人行”,一定“有我师”吗?如果同行的都是坏人呢?等等。]

五、小组互动: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哪几条是说学习态度的

篇30:《论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和孔子,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

2、理解前五则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由《论语》和孔子直接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诵读感知

1、学生范读,读毕师生评点,明确文言文的朗诵要求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三、研读分析

1、“学而时习”章

(1)“学”指的是孔门弟子要学的功课——诗、书、礼、乐等,学这些科目,只懂道理行吗?

不行,还要“时习之”,“习”是实践,是练习,《〈论语〉十则》简案,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论语〉十则》简案》。拖得太久也不行,还要经常、按时练习。这里的“学”与“习”有什么区别?

好比游泳,先学道理,然后下水,等到学会了,会有什么感觉?(说,高兴,同“悦”)

(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从远方来,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自由作答,适当引导与学习联系起来)

孔子有门徒三千,来自全国各地,来的时间也不一样,有早的有晚的,孔子这句话是对门徒说的,有什么用意?

(3)“君子”指的什么人?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配称作君子?

(4)这段话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译时要译做“不也……吗”

(5)这一则谈的是什么问题?

2、“吾日三省”章

(1)这段话是谁说的?“曾子”是什么人?

(2)曾子说,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讲了三件事,同学们能把三句话翻译一下吗?(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问题

(4)讲述“曾子杀彘”的典故,问,这个故事大致能照应哪句话?

篇31:《论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教学重点】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页)

二、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三、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四、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⑴ 用于学习态度: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⑵ 用于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⑶ 用于思想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⑷ 用于思想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 用于人生感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 用于日常生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⑸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课外收集其他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格言警句。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篇32:《论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读法。

3.仔细体会四则语录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四则语录的含义,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精炼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前可阅读《论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宋朝的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吗?谁愿意给大家讲讲?(初步了解孔子及《论语》,导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正确流利

1.根据课后注音轻声读文,达到读音准确。

2.指名读课文。

3.学生互相订正,达到“正确”这一目标。

4.学生再练习朗读,不仅要求读音正确,还要注意文言文语言简练的特点,掌握好句子停顿,可以同桌进行讨论,在书上做标记,并相互指导。

5.指名读课文,全班评价

6.出示课文范例,再引导学生练习朗读。

7.不同形式引导学生朗读。

三、深入读文,理解内容。

1.《论语》四则讲的都是为学的内容,谈了哪些关于学习的问题呢?同学们先根据课后注释理顺文章大意,再来思考这个问题。

2.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注意读讲结合,主要依前面的关于本文的译文进行讲解。

3.现在我们来想想,课文中谈到了哪些关于学习的问题呢?你有哪些自己的想法或感受?

4.请大家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文章。

5.尝试着背诵。

四、延伸

1.你还了解哪些先哲语录呢?

2.回忆一下有关自己学习的事,并联系这篇课文谈谈今后自己将如何学习。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积累一些有益的先哲语录。

板书设计

《论语》四则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篇33:《论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重点词语:

⑴ 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⑵ 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下列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 吾日三省吾身。

⑶ 传不习乎?

⑷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四、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识记字词。

3、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研读后五段内容。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3、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课文。

2、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

1、见贤思齐焉。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1、学习方法。

2、学习态度。

3、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学习体验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

篇34:《论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三、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四、翻译课文6-10则

1.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五、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六、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七、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八、背诵指导: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九、作业

A.课后练习三、四题。

B.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学以致用,本课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点

篇35:《论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2、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掌握“说”“愠”“罔”“殆”“逾矩”文言实词的读音和含义,了解“而”在文中的用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4、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5、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2、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完成教学目标①)

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找错释疑

1、孔子,名丘,字仲尼,战国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明确: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编写的,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1、

明确:《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3、补充: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清朗读节奏的划分、停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完成教学目标①前一步)

重点词语:

说yuè愠yùn罔wǎng

殆dài焉yān逾矩yújǔ

朗读节奏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挑战自我,尝试背诵(完成教学目标①后一步)

抽背三人,适当放低要求

3、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义。(完成教学目标③)

方法:学生结组讨论,结合注解翻译课文,提出疑问,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重点词语:(注解中有的除外)

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可以;多用作两个词,“可”,是“可以”的意思,“以”当“用”、“把”讲,介词。这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不同。

“而”字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

而:顺接,指用“而”字连接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然后”“就”“并且”。

转接,指用“而”字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可是”“但是”。

分析课文中“而“字的用法。

顺接: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转接: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六则

三、学习小结: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诵读,反复进行,当堂完成。

四、作业:

1、背诵、翻译。

2、预习课后练习一、二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识齐读课文,检查背诵和翻译。

二、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完成教学目标④)

明确: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经常温习)

“温故而知新”(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要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而从)

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

明确: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

3、文中其它话说的是什么内容呢?

明确:其它话说的是人的修养、精神境界。

4、《论语》中很多话后来成为成语,试着把它找出来(完成教学目标⑤)

明确: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三十而立

三、词语总结

1、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现在写作“悦”愉快喜悦

学而不思则罔“罔”,现在写作“惘”迷惑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

2、古今异义字

可以;多用作两个词,“可”,是“可以”的意思,“以”当“用”、“把”讲,介词。这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不同。

四、总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篇36:《论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准字音,明确字义:愠、罔、殆、谓、哉、焉等。

能力目标:准确诵读课文,并在理解每一则语录的基础上背诵及默写课文。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十则语录的深刻内涵,带领他们学习古人高尚的品格。

【教学重点】

1、字词。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等自行理解、记忆。

2、语句。引导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翻译并准确表达每则语录,学习古人可贵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或为人处事等。

【教学难点】

在理解字词,懂得翻译的基础上,能像古人做的一样。

【教学课时】两个课时

【教学方式】黑板教学

【课文脉络】①-③-④-⑤-⑦-⑨-⑩-②-⑥-⑧

【整体板书】

学习方法:①②③⑥⑦

学习态度:④⑤⑥

个人修养:①⑧⑨⑩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语文第二单元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了。

问1:还差哪一篇课文没有讲呢?(让同学生回答《论语》)

问2:没错。那大家看一下课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与我们一二单元学过的课文中,形式是不是很不一样?(让学生回答形式是文言文)

问3:对,就是文言文。很多同学很怕文言文啊,觉得根本看不懂它在讲什么,但是,要知道,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可不是白白度过的,我们那些先辈,那些古人的智慧,可厉害着呢!要是能学到一些,那受益的肯定是我们吧?

所以,我们今天就好好学一些我们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说的话,看看他是怎么教育他的弟子的。下面,大家跟着我来朗读,同时把自己不会的字词画下来,边读边思考:到底论文中《论语》十则都讲了些什么呢?

第一课时

二、集体诵读,整体感知。

以领读的方式,由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一则一则地读,读完继续下一教学环节。

三、孔子及《论语》简介

好的,课文读完了,不过,在正式进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还被尊为“圣人”,他的学说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甚至被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论语》十则的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也很有特色——语录体,对吧?大家都知道什么叫语录体吗?

当然,大家一定还有很多疑问,比如还是有些字词的注音和解释不懂,还是不太理解古人说的话到底有什么深刻含义对不对?没关系,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解答。先看第一则。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疑难字词

①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②时习时常地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③朋名词,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④说(yuè)通“悦”,愉快。

⑤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⑥愠(yùn)生气,发怒。

⑦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而”的用法

①“学而时习之”:“而”是连词,表顺接。

②亦(yì):同样、也是。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②“人不知而不愠”:“而”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

3、翻译

孔子说:“学了以后而又时常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自己又不会恼火,不也是君子吗?”

4、讲解

①“学而时习之”中,孔子特别强调“习”的重要和乐趣。“习”不仅指巩固所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第一则完后,跳到第三则先讲)

②“有朋自远方来”,为何而“乐”?(“乐”因: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

③“人不知而不愠”句中,怎样理解“君子”的内涵?(我们听过“君子动口不动手”这句话,由此可见君子有一个特点,那是什么呢?——有修养。问学生:什么样的人才会动手打架?孔子所说的“君子”很显然是有修养的,“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他,他也不跟别人争得面红耳赤。这种做人的态度,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呢?)

5、小结

这一则语录中,“学而时习之”讲的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人不知而不愠”讲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6板书(简要提醒学生记下破折号右边对应的即可)

学而时习之——学习方法

有朋自远方来——学习乐趣

人不知而不愠——个人修养

第三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刚才我们讲了“习”的方法,不仅指巩固所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跟第三则谈到的意思很相近,我们就先看第三则。

1、疑难字词

①“故”:“旧”,与“新”相对,此处引申为“旧有的”、“原来的”。

②知:领悟。

③可:可以。

④以:凭借。

⑤为:作为。

2、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却能有新的领悟,这样的人便可以做老师了。”

3、讲解

大家知道吗,外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叫艾宾浩斯的,他做的研究表明:人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随后趋于平稳。所以,我们同学复习时最好能在遗忘大量开始前进行,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看看课文,几千年前的孔子竟然也知道这个原理,还告诉我们:“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掌握牢固了,还不容易领悟出新的知识吗?所以啊,同学们在能力范围内,最好反复思考、定期复习,这样容易有所心得,有所体会。这么好的一个方法,大家如今学了一定要会运用才不浪费哦。

4、小结

这一则说的还是学习方法,指出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能领悟新的知识。在这里,“温故”和“知新”并重,强调新旧交替的连续性。

第四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大家猜一下:把一块铁放在门口,那么铁就会生锈;那如果把一块金子放在门口,金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答案是:被偷走!)这是一个笑话,但通过这个笑话我们也能看出:铁放久了不用,甚至任凭它风吹日晒,后果将会怎样呢?没错,只能生锈,没用了。有一句老话说:“刀不磨不生锈,人不学会落后。”呵呵,当然,现在我们有不锈钢刀啦。不过,这老话也有它的道理,什么道理?——大脑就像刀一样,不开动脑筋,就会生锈呀。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可他为什么能发明那么多东西呢?答案很简单:他积极思考!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现在我们看第四则论语。

1、疑难字词

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②殆(dài):有害。

2、翻译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3、讲解

这两句都包含了“学”和“思”两个字。“学”当然是指学习,“思”则是指思考。我们从孔子这句话必须认识到“学”与“思”的关系。我们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赶紧思考,然后想办法解决,千万不能越积越多,否则日子久了,想不迷惑都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学而不思则罔”。

那“思而不学”呢?爱迪生在青年时候,曾经流浪过一段时间,可是他并没有放纵自己,不理世事。相反,他一直努力读书、做实验、研究和工作。倘若他空有满脑子奇思妙想,却不懂实践操作,又怎么能做出奇妙的发明呢?流浪期间不再思考,不再动脑,对他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有害的,是不是?把爱迪生的例子套到孔子另外半句话上,就是“思而不学则殆。”

这样说,大家理不理解了呢?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说明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在学习上,必须注重“学”与“思”的关系,不能只偏重其一,光“学而不思”,或“思而不学”。

第五则子曰:“由诲汝(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1、疑难字词

①诲(hùi)教导

②女(rǔ)同“你”,人称代词。

③知(zhì)通“智”,明智。

④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⑤乎:语音助词。

2、翻译

孔子说:“由!教导你的内容都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啊!”

3、讲解

为什么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我不知道可别人知道,我多不好意思说出来啊!一说别人就知道我比别人笨啦!所以自己不知道的,不能说不是不更好吗?可孔子为什么教导我们要老实承认自己“不知为不知”呢?

明确:所以我们要“不耻下问”(下:指任何行业、任何人,只要在某一方面比我们强,向其请教能使我们有所裨益的都行)。那么,对于我们知道的东西呢?是不是要大家一起分享呢?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那我们就有两个思想。”别人不知道,我们更要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教给别人对不对?好东西就是要一起分享!

好,按照这个意思,孔子另一句话怎么表达呢?我们来看第七则。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说明言行要谨慎,不要太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诚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5、板书

不知:不懂装懂——不耻下问

×√

第二课时

第七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翻译(先解释一半)

孔子说:“三人同行,必有我可师法的人在其中;选择他们的优点照着去做,借鉴他们的缺点注意改正。”

2、讲解

问①:大家怎么理解“师”这个字呢?——这个老师当然不是指真正站在讲台上讲课的老师,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旁边的人。只要他们任何人的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那他们在那方面就能够教我们,可以像老师一样,对不对?

看看你们周围,说说,谁可以做你们的老师呢?(随意点出来,借机夸一下一些同学)

问②:这样我们就可以学习别人的长处了对不对?用孔子的话是怎么说的?全班一起把第七则后半句读完好不好——引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时开始以下释义)继续:最后一句怎么理解呢?对于别人身上的缺点,我们应持什么态度?比如,我很爱睡懒觉,睡到日上三竿还不起床,你们要不要学我啊?(学生肯定答“不要”)那你们怎么做呢?引孔子的话:其不善者而改之——借鉴别人的缺点注意改正(自己)。

3、疑难字词

①善指擅长的(方面),优点,长处。

②不善指缺点,不好的(地方)。

③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④第一个“之”: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⑤第二个“之”:指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向某一处长于自己的人学习。

5、板书

善:从之

不善:改之

第九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疑难字词

①岁寒严寒时节。

②凋凋谢。

③然后(古今词)然,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2、翻译

孔子说:“时到严寒时节,然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3、点析常识

松柏并非不落叶,只是经得起风霜,落叶晚且新旧交替无间断而已。

4、讲解

毛泽东主席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毛泽东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不做坏事。”为人便同松柏一样,松柏久耐霜寒,撑到最后,独做天地间最盎然挺立的绿树。君子亦是如此,混迹于浊世,才知道君子之正不与人苟容。我国开浪漫主义先河的人是谁,大家知道吗——屈原。他死了,抱石投江而死,这是为什么呢?他说:“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一种傲然的品格。人如松柏,松柏如人。我们要判断一个人是否正直,是否是君子,短期交往恐怕不能将一个人的品质看清,因此,我们只有像松柏那样,历经考验才能得出结论。

5、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个人修养,借松柏之后凋来比喻一种“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君子品格,告诉人们修身做人的道理。

第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疑难字词

①言在这里指“字”的意思,“有一言”即指“有一个字”。

②行之遵照它。

③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2、翻译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生遵照它去做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3、讲解

问①:这一则的中心是“恕”字。同学们可以想出哪些含“恕”字的词语或成语呢?(让大家说,然后写在黑板上)宽恕、饶恕、恕罪、恕我直言、恕不奉陪等等。

问②:看这些词,“宽恕、饶恕、恕罪”等,都包含一种什么态度呢?——有宽广的胸怀。儒家上指“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再看“恕我直言”——说话人的态度开始转变,变得不高兴了是不是?“恕不奉陪”——说话人已经要拂袖而去,要走了对不对?(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恕”字,擦掉字上半部分的“口”字,改为“女”字,变成“怒”。让学生理解“恕”与“怒”的转换,其实很简单)

我们重新看孔子说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正理,但如果,“己所不欲,硬施于人”,导致的结果便很有可能是——“怒”了。

由此引出结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人与人之间相处,应该遵循平等待人原则。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个人修养,强调做人要懂得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遵循平等待人的原则。

回到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疑难字词

①三省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谋谋划、筹划事情。

②)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③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④传(chuán)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老师传授的知识。

2、点析

①“而”的用法:表顺接。

3、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替人谋划事情有没有尽忠竭诚?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信实相待?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认真复习?”

4、讲解

问①:有人知道曾子是谁吗?请同学起来回答(曾子,即曾参,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孔子的学生)

问②:由此可见,《论语》的确不只记录了孔子,还记录了他弟子的言行。孔子学识渊博,教育弟子时循循善诱,教出的弟子当然有不少他的得意门生,曾参就在其中,因而他讲的言论也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句中,他为什么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呢?谁能告诉我,古语中哪个字表示“多次”,哪个字表示“自我检查”的意思呢?(提示注意“省”的读音)

5、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为人处事和学习应有的三种态度,其中,“为人谋而不忠乎”讲的是做事的态度,“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讲交友的态度,“传而不习乎”讲学习的态度。

第六则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1、讲解

问①:大家读这一则的时候,有没有立刻想到哪个人的名字?(任贤齐,学生不懂也可提出来)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仍有不少人喜欢引古语来给孩子起名字。当然了,“任贤齐”这个不一定由此而来,但我们因此想想,以古语起名,是不是能够寄托父母和长辈对孩子的美好愿望呢?毛泽东主席有个女儿叫“李敏”的,名字含义就来自孔子另一句名言:“君子欲讷于言必敏于行”。

问②:大家看课文注释便可知道,“贤”指的是什么?(指贤人,做名词使用)“齐”呢?(向某人看齐,像他学习的意思)所以,名字叫“贤齐”的,结合孔子说这话的意思,我们给他解析一下他名字的意思,那就是……(等大家一起回答,找出前半句翻译: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问③:上一则曾子说每天要“自省”,这里孔子也“自省”了是不是,可见古人很能自我反省,从而提高。那为什么自省呢?后半句,谁能解释一下?给大家找出孔子自省的原因。(后半句翻译:见到不贤的人就对照着自我反省)

2、翻译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对照着自我反省。”

3、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强调做人要懂得“以人为镜”。

第八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1、疑难字词

①弘毅刚强,勇毅。

2、翻译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毅,因为肩负沉重,路途遥远,已实行人德为己任,不是很沉重吗?直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3、讲解

这一则我们从字面意思看是比较好理解的,没有那么多晦涩的词。(一一讲“弘毅”、“任”即责任,“道”即道路,“已”即停止)值得注意的是,“以为”这个词,与现代汉语完全不一样,应翻译为“以之为”。这个结构,必须把某个名词插入其中,看句子,那应该是:“以仁为”自己的责任。这么说理解吗?明白这个结构的用法了吗?

读这一则,谁能想到两个成语?(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同义词:负重致远、全力以赴。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奋斗;一直到死为止。奉献了一切。同义词:鞠躬尽瘁)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个人修养,强调身怀抱负的人就该有坚毅的态度。

四、布置作业

在理解《论语》十则的基础上,任选一则,写一篇有关自己的感受或体验的短文。

篇37:《论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读课文内容,积累常用文言语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教师提供阅读书目或参考资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分析判断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自主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考为学与修身的相关问题,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教学重点

形成理解课文内容后的个性化表达。

教学难点

参照权威资料独立思考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课前布置预习,了解孔子其人、《论语》其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相信这能成为同学们的共同理想。有一部书可以随时在这方面帮助我们,它就是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今天开始我们来试一试,更多地发挥自己的学习能量,从这本书中获得更多的人格力量。

“论语”意为语言的论纂,是对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记录,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论。通过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真切捕捉到孔子传道授业的音容笑貌。但是,这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话语了,要做到尽量准确地解读,还需费一番工夫,幸好我们可以借助资料和注释,并且可以相互帮助,共同完成这一学习历程。这节课我们来研读课文的前半部分,大家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四则的解读。

(电子幻灯展现课文内容,集中到前四则)(学生准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二、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默读课文前四则。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下词句理解方面的疑问。

3、教师巡视教室一周,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讨论细解

1、学生提出教师未来得及回答的问题,寻求大家帮助。

2、将全体同学分为八个小组,每小组再重点负责一则,确保每两个小组研究同一内容。

3、小组内交流对这则课文内容的理解。

4、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为同学们讲解本组负责的课文内容,要求先朗读、再领读、后讲解。任务相同的小组互相切磋交流,其他同学倾听思考并穿插发表意见。

四、引导精解

1、教师在学生发言时及时予以点评,明确可否。

2、教师准备如下问题,推动探究争论,引导深入理解。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习”有人认为应理解为“温习”,有人认为应理解为“实践”,书下注释折中地处理,将两种解释并列出来。查阅工具书,掌握“习”的原意,之后再思考哪一种理解更恰当。

“习”的原意是鸟屡次拍打翅膀练习飞翔,从原意看,理解为实践或练习更为恰当,学习的乐趣也应该是学了就去实施。温故知新当然可喜,但还是没有实践的乐趣更为明确。

(2)书下注释标明“朋”指“志同道合者”,按照你对孔子的了解,孔子的“志”“道”可以如何理解?

孔子志于“克己复礼、爱众求仁”思想的传播和施行。

(3)分别查明“君”和“子”在称呼他人时表达的感情色彩,再结合起来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深刻含义。

“君”单独使用是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子”单独使用往往放在姓氏后,也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能不怨怒,有这种胸襟气度的确值得人崇敬,的确是在追求完善人格。

(4)联系下列观点,深入理解课文第二则。

《中论治学篇》: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以为师矣。

《礼记中庸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此则与“温故知新”一则互为表里。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学思结合才能让学习的过程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有知识,但没有疑问,没有对于疑问的深思,没有深思后的顿悟,知识永远是知识,不是学识,学习也变得索然无味。相反,有思想火花者耽于空想,一切想当然,不能踏实为学,没有丰盈的积累和有益的参照,就只能处于虚无缥缈中。“学”是求乎外,在于知物;“思”是求乎内,在于明理。两者是生命开发中相辅相成的事,如果偏废就会劳而无功,甚至危及身心。

(5)孔子对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教导与屏幕打出的这段描述有关,仔细研读这一则和所给资料,思考孔子想让子路“知之”的是什么。

(屏幕打出如下内容:《荀子子道篇》曰:由!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非维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盖犹若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语女。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

子路出身微贱,从小就参加劳动,性格果敢爽直,时有莽撞之举,但十分敬爱孔子,闻过则喜。因此也时常得到孔子语重心长的教诲。《荀子》中记载,当时子路穿着华美的衣服来见孔子,孔子见状教导他为人应谨慎,不可以这样张扬的形象处世。子路马上出去换了一身衣服进来,但神情举止还很自负,孔子就说了课文中的话来警示他,不要不懂装懂,做表面文章,要真正理解严谨处世的道理。

(6)“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境界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知之”是初级境界,客观知晓而已,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可能知之不多,也可能知之不少,但都没有投入,是理智的学习。“好之”是中级境界,有了兴趣,自然想知之甚多,在兴趣的引导下会不断获得新知,是愉快的学习。“乐之”是高级境界,把学习视为人生的享受,心灵的寓所,在其中悠然自得,物我两忘,是陶醉的学习。

(7)我们今天研读探讨的这四则都与为学有关,哪一点让你反观了自己的为学状况?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表达,教师适当点评。)

五、诵读深解

1、学生放声朗读前四则。

2、学生分别背诵前四则。

3、全体背诵前四则。

六、课后作业

1、默写课文前四则。

2、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四则的解读,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

七、板书设计

习之——谈之——恕之——思之——知之——好之——乐之——学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动笔墨不读书。写读书笔记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极好方式,可谓一举双得。今天我们就来展示交流同学们就课文后半部分写的读书笔记。同学们选择自己读书笔记中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朗读,可侧重于词句理解方面的收获,也可侧重于思想感悟方面的收获。倾听同学发言时,大家要注意随时吸纳,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

二、学生展示

1、学生分小组展示。

2、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学生整理补充。

三、教师补充

1、视学生展示情况而定。

2、教师参照《教师教学用书》做如下准备: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竭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相待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复习了?”

自知者明。客观评价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自我完善。做事尽心竭力、尽职尽责是谓“忠”,交友一诺千金、光明磊落是谓“信”,从师孜孜以求、反复实践是谓“习”。人生在世,都是身兼数职,全身心地扮演好每一个角色,实非易事。每日做多次多方面的自我反省,也难做到。但每日做一次一方面的自我反省,的确可行。此时,可以拷问自己主要社会角色的分数如何,是否活得明明白白。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知人者智。及时了解他人,知道他人的好恶,才能和谐相处。所以,不必去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随时提醒自己去主动了解别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高尚的人生态度,更何况,这样做了,不管别人如何,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才是拥有人生智慧的贤者,也只有这样的智者贤者,才能宠辱不惊,悠然自得。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要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到那些缺点而(反思自己)改正。”

学人者强。见到贤者,心生敬意,通常如此。见到贤者,渴望比肩,鲜有闻之。与贤者看齐,需要勇气和胆识,也需要恒心和意志。能向普通人学习,则需要有谦逊的美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从同行者那里学到很多。杰出者是学习的对象,普通人也是学习的对象,学众人之长,为自己所用,这才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爱人者仁。有贤者就有不贤者,有善者就有不善者,万事万物都是辩证统一的。看到不贤之人和不善之处,不可生厌恶之心,而应当做一面镜子,借以作自我反思。既然不欣赏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就要避免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和做出这样的事,以谦逊的态度和悲悯的情怀面对,这就是爱人不恶人的仁者境界。

(4)旧时乡间有这样的俗语:“天大,地大,我大。月亮下面看影子,越看自己越伟大。”这与孔子人生观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这种傲慢心理,是人类天生的劣根性,孔子之所以成为圣贤之人,就是因为他能放弃与生俱来的傲慢,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他人之所长。

四、诵读感悟

1、学生放声朗读后四则。

2、学生分别背诵后四则。

3、全体背诵后四则。

五、课后作业

1、默写课文后四则。

2、在课后“积累”的第二项和第三项中任选一项完成,有精力的同学可完成两项。

六、板书设计

律己省身——谋事而忠 爱人学人——不知不愠

——交友而信 ——见贤思齐

——学而时习 ——必有我师

——患不知人 ——择善而

篇38:《论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具 学具PPT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罔(wǎng) 殆(dài) 箪:(dān) 曲肱(gōng)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知识;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4.朗读、背诵。

第五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4.朗读、背诵。

第六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

4.朗读、背诵。

第七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懂得、了解; 好:喜欢; 乐:以……为乐。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4.朗读、背诵。

第八则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饭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饭蔬饮水: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板书设计《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修身做人

教学反思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多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会按节奏读,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篇39:《论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独立扫除文言文阅读障碍;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懂得诵读是阅读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坚持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中,以诵读为主的学习方法中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悠久、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积极掌握并运用其中的一些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

1、由介绍孔子和赵普(宋开国丞相)“半部《论语》(是我国现存的最早全部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治天下”一事导入。

2、渐进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⑴ 认读课文,落实字音:

① 朗读课文,标记需要注意的字音。

② 学生思考如何校正字音(生字词:矣,愠,弘,柏,罔,殆,诲;多音字:论语,三省吾身,不亦乐乎,传不习乎,任重而道远,曾参;通假字:“不亦说乎”的“说”,“诲女知之乎”的“女”,“是知也”的“知”)?

③ 大声朗读课文。

⑵ 析读课文,落实词义句义:

① 学法指导:通过看注释、、上课讨论听讲、逐字逐句翻译,来落实词义句义?

② 翻译概括各则大意。

关于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吾三日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关于求知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关于修身做人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 在此基础上,划分句子的节奏,读出轻重音。

④ 结合文意揣摩练读,要读得节奏鲜明、有气韵。

3、表演读、诵:

摇头晃脑地读,动容地读,气韵畅达地读,陶醉地吟诵……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背得快,看谁背得对。

4、联系课文和自己生活,谈谈对《论语》中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修身做人的建议的理解。

5、课外拓展,交流积累的其他语句: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6、布置作业:

⑴ 熟练背诵课文。

⑵ 课外阅读《论语》。

篇40:《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则》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2.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及其思想。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

重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教法:朗读教学法 探究法 归纳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通过熟读,明白其内涵,通过讨论,掌握其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孔子及《论语》简介

(1)《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论语》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的《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誉为中国人的《圣经》。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三、课文内容提要及问题设计

(一)内容提要

本课所选内容主要涉及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读书做学问的,二是修身养性的,三是关于立志与自我人格完善的。

(二)问题设计

1.为什么每一则前面都有“子曰”呢?

提示:子,指先生,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论语》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说的话。

2.《论语》篇名的由来

提示:《论语》这本书形式上的一个特点:分章记述孔子的言行。这种形式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其篇名大多是选取每一篇文章开头第一句话的头两三个字来命名的,如《学而》、《为政》等,都是篇名。《论语》一共20篇,篇名有些是孔子弟子的名字,有些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

3. “三省吾身”真的是反省三次吗?

提示:古代人对“三”、“六”、“九”有一种数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多数,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

4.孔子关于读书的论述对我们有何启发?

提示:关于读书,孔子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独到见解,并以“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来进行论证。这些对于我们科学的求知和事半功倍地学习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5.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提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一词在《论语》中的“出镜”率最高,约一百多次。孔子认为君子除了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与人和睦相处的人,还有一个重要的说话和做事的标准,他应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喻于义”。

(三)本课中出现的成语、格言和警句等。

成语: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择善而从

格言警句

1.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

3.谈修身做人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四)正确认识和评价《论语》

一个时期以来,孔子及其《论语》似乎被人神化,其实《论语》是一部内容很平实、很富于人情味儿的充满了人生智慧的书,一部可以用审美鉴赏的眼光去读的书。只要善于读,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一种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启迪和人格的感染。因而,在诸子百家中,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但这并不等于说,《论语》就是中国文化,孔子就是真正的圣人。

教学反思

篇41:《论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

传(chuán)不习乎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篇42:《论语》教学设计

一、学目标和教学设计

学这篇课文,能当堂成诵是关键,理解不必求深,能启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就算达到了目的。全篇课文除去“××曰”等字眼,不过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在40—50分钟之内成诵。要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并以灵活、生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习。课文内容当然要经过讨论,但要控制讨论的规模,一般只宜用师生交谈的形式,个别的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要提倡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作独立思考,联系本人的实际,以加深体会;

二、分章说明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篇43:《论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二

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预习检测

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

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参考译文】

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第二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第三章: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第四章: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第五章: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六章: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第七章: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第八章: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第九章: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第十章: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第十一章: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第十二章: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三)全员解疑

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文本探究

1、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

一、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二、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三、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四、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六、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七、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八、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九、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它们是君子的基本品质。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十、孔子阐述了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十一、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十二、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习。

2、请结合现实说说学习选文得到的启示。

【提示】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8、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三、整理总结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检测。

篇44:《论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周、比、矜、斯、责、举、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辨析周、比、党等词一词多义现象。

2.掌握文中出现的动词活用现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

4.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文化内涵】

1、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观点;

2、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

3、深入阐发“君子”的含义;

4、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课时建议】

三课时

教学步骤一: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1、疏通文意:

(1)学生自学注释和译文(可在预习中完成)。

(2)教师适当补充课本没有给出的注释,点出重点词汇,疏通文意(插入完成课后第四题)。

(3)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2、指导诵读:

(1)老师示范背诵,明确背诵要求。

(2)组织讨论:可以将哪些内容相似的句子放在一起背诵?

(3)鼓励学生采取分组竞赛形式当场速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二:深入理解,阐发内涵

学生讨论:将本章节内容分为“察人、择友、处事、待人”四方面,先概述各方面主要观点,然后在自己感受最深、启发最大的章节旁边写评注或随感,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察人(1、2、3、4、5章)

择友(6、7章)

处事(12、13、14章)

待人(8、9、10、11章)

注:此这个环节中,学生自由发言与老师讲解应结合进行。

老师讲解应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化——讲解焦点:多义性、联系性、丰厚性。

多义性:例举“久而敬之”的多义理解。

联系性:例举“处事”章应与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联系。

丰厚性:例举“察人”章中可补充孔子对“君子”的评判与见解。

教学步骤三: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1、联系《论语》中其他和本课内容相关的语录,更广泛的整体理解文化内涵。如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论语》原文非常简约,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体会,深入讨论内涵,将原文具体化。如:517子曰:“晏平仲善于人交,久而敬之。”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如何与人交往,让人“久而敬之”。

3、联系实际,生动理解《论语》在今天的意义。用《论语》具有的警醒意义的话反思我们的言行,鞭策我们进步。如:15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以此反思自己的集体生活。

注:活动应充分体现儒家注重内心修养的精神,鼓励学生反省自我,反思生活,不可泛泛而论。

(形式:分组讨论,就某一论题设正反方辩论,写小论文。)

篇45:《论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背诵l。6、5。26两章。

2、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并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默写下列语句、就近取譬;被发左衽;一匡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朗读并标注本课句式特殊的句子。

5、明确“忠恕”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论语》的核心部分是“仁”。《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出现,有人统计有109次,这也就是说,《论语》中,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密度之大、频率之高,实属罕见。这位孔圣人是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同情是人间正道,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仁者爱人。

二、分析前四则

读四则,思考、

A重点字。

B“仁”的思想内容包括哪一些?

重点字

1、入则孝。

2、出则弟。

3、吾道一以贯之。

4、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5、何事于仁。

6、尧舜其犹病诸。

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8、能近取譬。

从这几节看,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积极为人)

但有了忠就是不是仁了呢?看下面这一则内容、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5。19)

可见,有了忠不是就是仁,那么还需要什么呢?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已及人)

三、小结、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分析后七则

前几则我们分析了“仁“的概念,那么对于“仁”要怎样实践呢?

(一)读后七则,注意重点字。

1、盍各言尔志。

2、敝之以无憾。

3、愿无伐善。

4、无施劳。

5、老者安之。

6、固相师之道也。

7、过之,必趋。

8、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

9、霸诸侯。

10、一匡天下。

11、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12、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3、子见齐衰者、免衣裳者与瞽者。

(二)重点句式、

1、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2、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3、师冕见,及阶……

4、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三)这几则讲仁的实践,我们一起看从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的。

1、言志

读“言志”这一则,体会三人的不同点。

引用朱熹的话、夫子安人,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

2、问人、重人不重财。

3、导盲、无微不至的关心。

分析其语言的平实与浅易,理解运用具体细微的记述,真切地反映孔子对盲人的关心。

4、与有丧者侧、尊崇礼。

三、探讨

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基本点是两个字、爱人。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其具体内容体现为忠”“恕”,即一方面要竭力为人,一方面要推已及人。具体的表现即“爱人”。

分析最后一节。思考、为什么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仁,一方面却肯定其为仁者?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2)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关心民生疾苦,始终是孔子的仁爱观。

四、总结、

《论语》中关于“仁”的阐述有很多,比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已,而由人乎哉?”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我们要好好去阅读鉴赏,才能体会孔子思想的深遂。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在沧海横流的乱世中,孔子的思想和实践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在他身上,随时随地自然流露的仁爱之心,体现着社会的良心和天地间的正气。

他并刻意不鼓励学生去寻找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去做,而是谆谆教导学生做人的基准——“仁者爱人”,有此仁爱之心,便能成就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

二、分角色朗读

1、教师读“子曰”内容。

2、男声读叙述语言。

3、女生读其他对话语言。

三、解题、初步感知

“仁者爱人”,为主谓短语。何为“仁者”?何为“爱人”?

四、研习

那么什么样的人能称为仁者?“爱人”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一找,读一读。

(一)探究、在文中“仁者”的内涵是什么?

1、仁之本

(1)对内,孝。

(2)对外,悌。

2、仁的主要内容。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积极为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已及人)。

(二)探究、在文中“爱人”有哪些具体表现?

仁的实践、爱人

1、“言志”,体会三人的不同点。

引用朱熹的话、夫子安人,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

2、问人、重人不重财细节描写拓展。

3、导盲、无微不至的关心。

分析其语言的平实与浅易,理解运用具体细微的记述,真切地反映孔子对盲人的关心。

4、与有丧者侧、尊崇礼。

5、大仁、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关心民生疾苦,始终是孔子的仁爱观。

小结、仁者必爱人,爱人是仁者的活动,爱人者必能达到仁。

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孔子。

(三)“仁者”如何“爱人”。

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出一整套道德价值体系。

“仁”延伸到父母是“孝”。

“仁”延伸到兄弟是“悌”。

“仁”延伸到子女是“慈”。

“仁”延伸到夫妻是“义”。

“仁”延伸到朋友是“信”。

“仁”延伸到国家是“忠”。

“仁”延伸到人类是“仁民”。

“仁”延伸到自然是“爱物”。

五、拓展

(一)“仁”这一思想在古今中外的影响及意义。

古、◇微子、比干——“仁人”。献身国家,取义成仁。

◇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爱国就是为大多数人而死。

◇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的代表作《仁学》,就是追奉了孔子的“杀身成仁”。

今、李大钊、抗洪(画面)。“仁人志士”“仁义之师”“仁爱之心”

意义、“仁”是爱人类,爱一切的“人道主义”境界。“四海之内皆兄弟”——世界意识的形成(地球村)。

◎解放大量被压迫、被奴役的行动都是“仁”——人道主义。

◎由于人类的破坏,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我们生存的地球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这就越来越需要“仁”的思想。这也是为什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会提出“巴黎宣言”的重要原因。

意义、“仁”是爱人类,爱一切的“人道主义”境界。“四海之内皆兄弟”——世界意识的形成(地球村)。

◎解放大量被压迫、被奴役的行动都是“仁”——人道主义。

◎由于人类的破坏,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我们生存的地球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这就越来越需要“仁”的思想。这也是为什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会提出“巴黎宣言”的重要原因。

(二)仁人志士之志。

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孔子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六、布置作业

写作、写一篇关于当代仁人志士的人物短评。

字数、150字左右。

(可参照“感动中国”颁奖词写法)

第四课时

一、导入

二、知识总结

重点提领,归类突破。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句子通假字本字解释

⑴与师言之道与?

⑵管仲非仁者与?

⑶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⑷吾其被发左衽矣。

重点提领,归类突破。

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填代码)并写出活用后的意思。

A、名作动。B、名作状。C、名作使动。D、名作意动。

E、形作名。F、形作动。G、形作使动。H、形作意动。

I、动词作名词J.动词作使动。

句子类。

型活用后。

意思句子类。

型活用后。

意思

⑴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⑸尧舜其犹病诸。

⑵己欲立而立人。⑹己欲达而达人。

⑶敝之而无憾。⑺老者安之。

⑷少者怀之。⑻愿无伐善。

三、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

句子类型句子类型。

⑴吾道一以贯之宾前⑷门人问曰、“何谓也?”疑宾前。

⑵行有余力,则以(之)学文省略⑸固相师之道也判断。

⑶子食于有丧者之侧状后⑹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否宾前。

四、补充阅读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毕生梦想消除饥饿的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大山深处孤身支教的徐本禹。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丛飞”。

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李春燕”。

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是迁徙的侯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获奖者——人民的好军医“华益慰”。

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获奖者——霍英东(聚财有道,散财亦有道)。

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获奖者——林秀贞(30年来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

用30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获奖者——“微尘”。

〖主要事迹〗“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成为青岛一个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

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翻阅了捐款记录后惊讶地发现,早在2004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经使用“微尘”的名字多次大额捐款、非典时期捐款2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1万元,湖南灾区捐款5万元……当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微尘”时,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截至目前,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每一双充满善意的援手,每一张不同模样的面孔,都记录下一个共同的名字——“微尘”。

〖颁奖词〗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沈老师寄言。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爱无边!

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人敬人爱的仁者!

五、作业。

篇46:《论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文章大意

3,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解法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1,正音、字、义

罔,愠,殆

谓,哉,焉

诲,论语

2,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3,熟读成诵

二,导入

1,作者作品介绍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小官。后罢官,周游列国,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72人。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删修《春秋》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贵族统治,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很大。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的书。《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必读书。《论语》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文字简短,精练质朴,含义很深,不少句子被人们当作格言而奉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导语:

本课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学习时要熟读、深思、牢记。

三、正课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全班齐读课文,教师纠正

4,请学生翻译课文

⑴,翻译方法指导:要弄懂每个字的含义;把古代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双音节词;弄清虚词的用法;补充适当词语;调整句子的语序;揣摩句子的语气。

⑵,指名翻译课文,教师纠正。

四,探究质疑:本文所选十则有的谈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有的谈到思想品德的修养,请具体分析。

明确:

1,谈学习方法、态度和为人态度,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2,古代治学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谈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4,谈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

5,谈学习态度,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则,谈学习态度,要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

7,谈思想品德修养,鼓励门人为实现“仁“而奋斗。

8,谈思想品德修养,面对利害关系,遇到事变关头,方能见君子的操守。

9,谈思想品德修养,为人处世之道。

五,联系自己生活体验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小结课文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并翻译课文。

2,选做“导学“部分练习。

篇47:《论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逐步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

4、渗透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善于思考的行为品质。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一则,谁能给大家背背?(复习导入。)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对他言行的记载而编写的。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中的有关知识,看看这两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新授。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检查读音。如:为 矣 罔 殆

3、小组互相读,提出不懂得问题。

4、根据学生提出的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小组交流这两则论语的意思。

5、学习汇报。(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则论语的意思:温习已经学到的.知识,就能得到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

6、谁想试着说一说。

7、小组间互相说一说。

8、那这则论语中的一个生字我们能想办法把它记住吗?(指导学生随文识字。)

9、小组自学第二则论语。

10、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把语言组织完整、准确。

11、着重理解“罔”和“殆”的意思,同时记住这两个字。(教师相机板书,指导书写。)

12、谁愿意再试着说一说这则论语的意思。

13、和你的小组同学再说一说。

三、指导背诵。

1、自愿背。

2、齐背。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

27、《论语》二则

温故 知新 为师

学不思 罔 思不学 殆

反思:学生理解论语二则的含义之后,觉得自己应该如此好学,背诵较快。学生能够基本上了解论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默写课文。

2、培养学生背诵、默写、书写等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愿意把论语二则给大家背一背?

二、听写本课的几个字。

(巩固对新字的认识。)

三、指导书写。

1、按照正确的书写姿势,写一写。

2、比一比,争取一个比一个漂亮。

四、指导默写。

1、齐背这两则论语。

2、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写错别字。

3、默写。

五、扩展延伸。

1、把论语二则改写成白话文,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写完后和小组同学互相读一读。

反思: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借助书下注解能够解释古文的含义,学完后也能够默写古文,学习效果较好。

篇48:《论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

2、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从牙牙学语到经天纬地,我们以古典文化为土壤,不断的成长前行。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

2、写作背景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 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的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

3、作者介绍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4、题目解说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本课节选的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称之为“《论语》十二章”。

5、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十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章):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第二部分(第2章):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第三部分(第3章):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第4章):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

第五部分(第5章):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

第六部分(第6章):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要配合适当

第七部分(第7章):孔子表达了士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第八部分(第8章):孔子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第九部分(第9章):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智、仁、勇这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

第十部分(第10章):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第十一部分(第11章):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

第十二部分(第12章):多角度具体阐释《诗》在“兴”“观”“鲜”“怨”等多方面的作用。

6、全文分析

1、在《〈论语〉十二章》的《雍也》篇中,孔子论及了“文”与“质”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2、难点如何理解孔子的理欲观?

在以往对孔子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对孔子理欲观的研究,通常认为孔子主张只要仁、义,不要利、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能够富贵安逸。因此,孔子并不反对人们去获取财富,只是孔子认为获取财富必须通过正当的方式。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传达的正确思想,通过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君子和小人对待“利”的不同态度,从而告诉人们无论致富达贵还是摆脱贫贱,虽然都是人的正常欲求,但是均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这是孔子对义利关系的基本看法。在义利关系面前,是见利思义、见义勇为还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确实可以检验出一个人境界的高低,孔子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来表达这种判断。

3、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我们可以发现孔子非常看重对《诗》的学习,那么《诗》真的是一个人提高修养所必须研读的吗?

观点一:是必须研读的。孔子认为,不学习《诗》,就没有办法说话,学《诗》能知言善语,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

观点二:不是必须研读的。孔子只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要学习《诗》的建议,孔子看重《诗》,其本质是对教化和德行的重视。如果一个人通过其他途径能够获得相关的教育,不一定必须研读这部书。

7、写作特点

1、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

本文采用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通过师徒的对话来传达人物的思想主张,表明人物的观点,体现人物之间的情感活动。

2、丰富多变的手法。

文中多采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言简义丰。文中还多次运用反问句,言语之间跳跃较大,含意丰富。

篇49:《论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论语>十二章》是文言语录体。孔子及其弟子为我们阐释了对今天的学生仍有指导作用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还有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本课涉及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倡导。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教学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2.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重点】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的深刻内涵。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理解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品

师: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不仅作为一种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流淌不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论语》十二章。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和《论语》。

课件出示: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2)《论语》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还有叙事体,其中有一点情节,但也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论语》首创语录体写法,格言警句,美不胜收。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举一反三”“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尽善尽美”“舍己为人”等都出自其中。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论语〉十二章》也是格言警句的荟萃,大体可以分为“修身”“治学”两大类。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完成两个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意。我们分三步进行:朗读,解读,吟诵。

【设计意图】介绍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初步感受《论语》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课文学习做准备。

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借助资料,读准字音

2.范读学读,读准节奏

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课件出示课文朗读节奏划分。

课件出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3.自由练读

朗读提示:

(1)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抑扬顿挫。读准节奏,注意语速语调。

4.指名朗读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设计意图】理解文言文,首先要读准文言文。从朗读开始进入课文学习,通过朗读,感受《论语》语录体的特点,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1.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形容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①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②饭疏食,饮水(古义:粗糙。今义: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

(4)一词多义

不亦乐乎(形容词,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名词,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学习的内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曲肱而枕之(代词,指胳膊)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优点)

2.理解重点句子

课件出示: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3.针对性精讲

4.翻译全文,贯通文意

5.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论语》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下面,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再一次诵读本课。(生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默读,圈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再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和老师提供的重点词语、句子的解释,自主译读课文。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引导学生贯通文意,达到准确理解全文意思的学习目标。

四、布置作业,课外巩固

熟练背诵本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课文背诵

2.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理解了本文的大意,今天让我们继续探究这十二章内容中所蕴含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

二、分章概括,整体感知

师: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章论述的问题是什么。

预设

课件出示: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阐述自省以提高自我修养的观点。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讲的是当“富”与“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

第九章:前两句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后两句讲的是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对照别人的缺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息,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讲的是要坚守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章:说明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三、分类品析,探究哲理

师:《〈论语〉十二章》章章精粹,有教我们修身的,有教我们治学的,我们把它理一理,请同学们在书上批注标示,将文中的哲理句子分类归纳到“治学”“修身”两类里。

预设

课件出示:

治学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态度)

修身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人处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自我修养)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个人修养)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道德修养)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道德修养)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德修养)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道德修养)

【设计意图】将零散的“语录”分类归纳,既整理了思维,启迪了思考,也为进一步体会文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做了准备。

1.品读“治学篇”

(生根据课件,一齐吟诵“治学篇”)

(1)思考: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预设

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温故”“知新”的人可以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知新”,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要“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样认为的?

预设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比自己多、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比自己少、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

(3)结合自身谈一谈:你最欣赏的“学习之道”是哪一句?它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预设

示例一:我最欣赏“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知识,能有新的发现,这需要在温习的时候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要独立思考,从旧知识里获得新的体会。

示例二:我最欣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一味空想而不去踏实学习就会疑惑不解。所以,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才能深入理解,有所领悟。

示例三:我最欣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之”才能全身心地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所以要提高学习兴趣,全神贯注投入学习。

示例四:我最欣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设计意图】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理、思考、交流,逐步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阂,拉近典籍和现实的距离,带领学生深入领会“学习之道”,吸取其中的有益营养,古为今用。

2.品读“修身篇”

(生根据课件,一齐吟诵“修身篇”)

师:在“修身篇”里,有孔子及其弟子自述的修身进德之法。我们来品析一下这几句话的意思。

课件出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曾子的自我修养的方法是什么?子夏的求“仁”途径又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交流明确)

预设

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曾子的自我修养的方法是加强自我反省。

子夏求“仁”的途径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就是广泛学习,坚定志向,提出疑惑,联系实际思考自我。

(2)从孔子及其弟子的“修身之道”里,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生交流明确)

预设

进德修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修炼需要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自我反省能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内化为对自己的自觉要求。当思想与言行统一,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时,就达到了极高的道德境界。

(3)“品德是最高的学位。”明白了这些道理,你准备怎样开启自己的修身之路呢?

(生联系自身实际,各抒己见)

预设

坚定志向,加强学习,加强自我反省,等等。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板块,精心整合了教学内容,细致地安排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以吟诵、品议的方式逐步理解经典的思想核心,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使其在活动中启迪思维,涵养心灵,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我运用了板块式教学思路,第一节课分三步(“朗读—解读—吟诵”)落实第一个教学目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语言”;第二课时通过分类品读落实第二个教学目标“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疑难探究】

《论语》里的“为学之道”有哪些?

①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的人。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的学习精神。

②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③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

④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做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更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还提出了“为己之学”的学习目的,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篇50:论语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课间播放朋友的歌曲)

(一)导入

好的朋友就像这一首首唱不完的歌……

朋友一词最早出现在……

《周礼地宫大司徒》:“五曰联朋友”

郑玄注:“同师曰朋,同志曰友”。

(板书)

友,甲骨文……

孔子很重视交朋友,《论语》中有很多精辟的交友之道,现在让我们简单的复习一下昨天的内容:

孔子择优的标准,齐背,(板书择友)

孔子择友的方法,(察友)

古人读《论语》的方法齐读

读法建议一

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程颐

归纳为落实文字读懂文章

读法建议二

凡看孔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程颐

归纳为联系自己联系生活

(二)课堂分析

俗话说“相识易得好,久住难为人”,交到了朋友,我们还必须学会怎样与朋友相处。(板:处友)

孔子认为应该怎样和朋友相处,找出有关语句

大致有15.15;14.34;5.17;4.26;12.23

齐读,按照昨天学过的方法进行探究

探究问题一

1、古汉语中怨/憾/恨的区别

2、如何理解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之、忠的词义

补充资料:(幻灯片)

钱穆《论语新解》

敬之:此之字有两解:一,人敬晏子。人敬晏子,当因晏子之贤,不当谓晏子善交。一、指晏子敬人。交友久则敬意衰,晏子于人,虽久而敬爱如新。此孔子称道晏子之德。孔门论人,常重其德之内蕴……今从第二解。

白话试译:

先生说:“晏平仲善于与人相交,他和人处久了,仍能对那人敬意不衰。

4、5.17章的评读

补充资料:(幻灯片)

南怀瑾《论语别裁》《古文观止》上有一篇,辑自《史记管晏列传》,提到晏子的车夫,一天回家时,太太要求离婚。车夫问什么原因,他的太太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载晏子经过门口,晏子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简朴无华,自居人下的样子。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显得意气扬扬、自足自满的样子。你竟是这样没有出息,不长进的人,所以我要离婚。晏子的车夫听了这番话,就马上改过,力学谦卑。晏子看见他突然一反常态,样子变了,觉得奇怪,问明了原因,晏子就培养他,从此立志读书,后来官拜大夫。从这个故事可知晏子有他了不起的地方,孔子尤其佩服他这个人对于交朋友的态度。他不大容易与人交朋友,如果交了一个朋友,就全始全终。

朋友之间的交往,多数人喜欢接交新友而轻慢故人,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君子之交,依于礼义,重在相知,故淡如水。唯淡于水,故能长久。虽为久交之友,然不敢相忘,在于思朋友之德、感朋友相知之情,所以说才会“久而敬之”。

探究问题二

小组讨论:选择这五章中的任意一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探究问题三

读了4.26;12.23这两章,你是否认为

孔子很圆滑?如不是,又该如何理解?

补充资料:

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业的朋友。——南怀瑾《论语别裁》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儒家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礼的运用,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和。以礼为美,以和为贵,但这个“和”必须“以礼节之”。按照不同阶层间的`界限分别用“和”。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这两个章节的现实意义?

补充资料:

朋友之道,平等独立,不宜强加于人,即使忠言善告,也应适可而止;如不接受,也就算了,否则自讨没趣。这种“处世之道”,至今有用。但它之所以不仅是“处世之道”,因为它显现了作为本体的某种人际关系的具体的情理刻度。过此刻度则此关系不再维系。孔学中朋友之道最宜于现代的社会公德,即以独立、自主、平等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也。

——李泽厚《论语今读》

读法建议三

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程颐

归纳为领悟思想取其精髓

7、孔子提出了处友的各项原则,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提示:为了辅仁(板:仁)

孔子讲择友也好,处友也罢(周),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有益于仁德的培养,不是为了结党营私谋私利(比)。因为这些处友的原则都是符合孔子的“忠恕之道”,符合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道的,故而,辅仁之功,取友为大。

结尾:

我们已经开始了《论语》的学习我们都在路上,可能坑坑洼洼,

但是我们相信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心灵激荡

总有一种情怀,让我们精神坦然

《论语》就是这么一种力量,这么一种情怀,让《论语》成为我们的朋友

下载论语教学设计(精选50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语教学设计(精选50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学而》前六章 一、即兴导入,简介孔子和《论语》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光辉的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对我们产生过深远......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3.学会......

    《论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重、难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总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创作背景、内容及影响;识记《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2、感受《论语》的魅力,激发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兴趣和热情; 3、学习孔......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3.学......

    论语教学设计

    9、学而时习之(一) 教学时间:2017、2、10 教案序号:1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论语》相关内容,初步理解文字内容,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 2、塑造学生们的人格,提升学生的......

    (论语)教学设计

    《第三十九课 恭、宽、信、敏、惠》教学设计 沈阳市第六十三中学李晨阳 一、教材分析 《第三十九课 恭、宽、信、敏、惠》选自《论语•阳货》,原文为: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