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1 21:06: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武传》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武传》教学设计》。

第一篇:《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及反思

高二语文组 殷必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教学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检查课前自主合作预习课文情况

(一)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作者及《汉书》。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2.关于《汉书》

(二)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苏武出使背景。

秦末汉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由四人学习小组提出借助字典,通读课文过程中重点要解决的字词读音以及重难点的文言字词句,以练习的形式落实有关文言语言知识问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

(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⑤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⑥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⑧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3.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⑦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4.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动用法,使……受苦。(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3)皆为陛下所成就

(四)检查特殊句子的翻译

题目即是上一题中的倒置句、判断句和被动句。

三、整体感知

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1.学生各自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2.小组进行讨论,归纳文意。

【参考答案】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按时间顺序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四、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2.3.环节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班固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艺术才华绝不逊于司马迁,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探究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问题探究

(一)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1.学生讨论: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参考答案】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2.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3.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①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②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4.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5.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6.教师小结: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二)学生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2.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3.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已经谈及)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环境及细节描写、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课后习题

试结合课文和李陵作《答苏武书》,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苏武传》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组 殷必承

《苏武传》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古代人物传记中的经典文章,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苏武被匈奴囚禁十九年,与其贵族官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苏武坚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情操,书写了一曲高亢的民族气节之歌。这一壮举也被载入史册,被后人广为流传,千百年来震撼着读者的灵魂。因此,鉴赏苏武这一人物形象,势必就成了赏析此文的重点。我在设计教学时,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和类比法。课前先温习了以前所讲的一个关于苏轼的故事,引出苏轼积极、进取、乐观、旷达的人格魅力扣动了现代女子的芳心的结论。进而导入新课“那么,同为姓苏的苏武,他又是以怎样的人格魅力吸引着今天的我们呢?”这样,使学生增强了探究意识和兴趣,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一、教学收获

1、课堂教学目标清晰

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引入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接着,又在课件中明确地展示学习目标:重点分析文段中体现出来的主人公苏武的性格特征,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就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了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同时,借用苏轼的故事导入让学生耳目一新,激发了学生对比探究的意识与兴趣。有好多学生刚看到问题就跃跃欲试,急于回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2、课堂教学方法明确 在合作探究开始时,我利用课件提示了探究、思考方法,包括探究方向、探究方法、小组任务等。这样,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时,就不至于把握不清方向,胡乱思考,有效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也有意识的教会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一些方法。例如,温馨提示:(1)、一二三组探究1、2题;三四五组探究3、4题;七八九组探究5、6题。(2)、找出文中有关苏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结合内容加以分析。这种教学方法,再次验证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深刻道理,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3、课堂教学气氛活跃

基于以上两点,本节课的课堂气氛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们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积极投入思考、讨论、发言之中。这也是我一直在追求的教学效果。唯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思考、参与表达,参与学习;唯有这样,语文学习的过程才能真正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唯有这样,语文学习能力才会有所提升,语文学习成绩才会有望提高。

4、课堂教学知识重视

从教学目标可以知道,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鉴赏苏武这一人物形象。但是,作为古代文言文的学习,时刻要注重古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只有读懂了古文内容,才能更深一层地去鉴赏人物形象。因此,在课前,我安排了检查预习环节,了解了学生对本课古文知识的归纳掌握情况,合理地利用了教学案。另外,还借助课件,挑选了文中重要的句子,指明学生口头翻译,再次强化了阅读古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失误

1、课件呈现问题偏多

课后评课时,有一位老师提出课件呈现问题偏多,学生看起来比较费劲,没有做到一目了然。是的,这个问题确实存在。让学生讨论的六个问题涉及文字偏多。其实,我以为,这六个问题在教学案中也有,学生可以直接看教学案,打在课件上,只是为了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当然,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注重这一问题的发生,力争做到教学问题明确化、简单化。

2、课堂教学延伸不够

按照课前的教学设计,在合作探究文本内容之后,还设计了适当的延伸探究:领会苏武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但是,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在前面的问题上纠缠时间太长,站起来发言的学生偏多,导致这一课堂教学任务时间偏紧。所以在此环节,本来应该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但是,到最后还是以老师讲析所代替。我深深知道,若是能把延伸探究这一教学环节完成,那么,本课的情感教育目标也就顺利达成了。总之,《苏武传》第二课时这种课堂探究式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让学生获取了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为他们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积累了一点儿经验。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这种方法值得运用。

第二篇: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串译文本。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把握文本中的关键字词,分析人物形象; 2.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作品主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苏武的高尚伟大的爱国情怀,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

二.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2.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三.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回顾关于作者司马迁、《史记》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诵读文本,掌握生字词字音,把握文章诵读节奏。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板书:题目)

二.文体解读

1.苏武:字子卿,杜陵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中厩监。天汉元年拜中郎将,奉命持节与副使张胜、假使常惠,募士百余人出使匈奴。因受到副使张胜的牵连而被匈奴所扣留虐待,在艰苦的环境之下没有因此而变节,最终的暮年回汉,拜典属国。武与上官桀父子、桑弘羊有旧交。后霍光以谋反罪杀桀等,武以此罢官。昭帝死后,武预迎立宣帝事,赐爵关内侯,复为右曹典属国。本文写了苏武19年的经历。

2.传的相关常识(幻灯展示:范曾《苏武牧羊图》)

幻灯片中对于苏武只有一个解释:前140—前60,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呢? 苏武活了80岁。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少年?有没有写80年? 写了19年。这19年每年都写了吗?

没有。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的问题。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的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写苏武,他是一个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时遇到特殊变故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这是一种传记写作的方法。也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三.知人论世(板书:作者)1.作者介绍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班固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

《汉书》风格特点:(略)

(1)本着“实录”精神写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物,都从实描写,平实中见生动,具体中有细节。它写苏武的忠节,李陵的怨尤,朱买臣失意或得意时的神情,陈万年教子的秘术,霍光的专权,王莽的为人,循吏之使民安土乐业,酷吏之执法残酷凶暴,都具体而生动,精采而非虚构。(班固对司马迁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与批判精神尤为推崇)(2)从思想的深度与高度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跟。(比如对李陵的评价两人则不同)(3)在语言艺术方面,《汉书》的语言严密工整,倾向排偶,又喜用古字,重词藻,尚典雅。这与《史记》的通俗简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2.背景资料(略)

四.正字正音,把握节奏 1.自读文本,标注生字 2.齐读文本,纠正字音

至栘(yí)厩(jiù)监 数(shuò)行(háng)且鞮(jū dī)緱(gōu)王阏氏(yān zhī)旃(zhān)毛 於靬(wūjiān)纺缴(zhuó)置煴(yūn)火 辇(niǎn)牧羝(dī)驩(huān)旄节(máo)浞野侯(zhuó)

..弹劾(hé)斧钺(yuè)阏氏(yān)(zhī)

....3.分组诵读,把握节奏

第二课时——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第二课时)

1.掌握1-4段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串译1-5段。2.了解1-5段的每段内容。教学要点(第三课时)

1.掌握5-7段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串译1-5段。2.了解5-7段的每段内容。教学要点(第四课时)

1.掌握7-10段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串译1-5段。2.了解7-10段的每段内容。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

1.归纳故事情节

2.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3.苏武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节归纳

(一)结构划分

第一部分(1):叙述苏武的出身,奉命出使匈奴。第二部分(2-3):叙说苏武及其属下被扣留在匈奴的直接原因和苏武临变时的表现。第三部分(4):面对威逼利诱,苏武不动声色,断然拒绝,并痛骂卫律。第四部分(5-6):记述苏武被幽禁、流放到北海所受的折磨和艰苦的经历。第五部分(7-8):李陵劝降苏武遭失败。第六部分(9-10):汉匈和亲,苏武终回汉朝。

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仿照《项羽本纪》添加小标题的方法,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方法:同学们先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然后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的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一)1、出使匈奴,以求通好

2、虞常谋反,祸及苏武

3、卫律逼降,苏武不屈

4、流放北海,杖节牧羊

5、李陵劝降,完全失败

6、苏武归汉,名垂青史

(二)不按六部分划分:

1、出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5-

6、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7、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8、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9、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10、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二)情节分析

班固虽然是个史学家,但他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的身世,只有一处交代,只在文章开头交代,“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整篇文章侧重写他出使匈奴这19年的艰辛历程。

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变的时候,面对劝降时他是如何表现出的。因此,整个传记的重心在哪里呢?发生叛乱是个意外之变,在这时,苏武是如何表现的呢?)自杀

反劝降

北海牧羊

(板书:自杀

反劝降

北海牧羊)

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二.苏武的人物形象分析

(一)讲解“自杀”情节

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1.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我们先找到文中关于自杀情节的描写。齐读3、4两节)通过阅读,我们看到,苏武的形象在这两段中是通过两次自杀表现出来的,自杀的情节,在文中是哪几句话?(1)欲自杀(2)引佩刀自刺

2.他在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马上就要自杀,那在他自杀之前,留下了什么话?也就是他自杀的原因是什么?(找原文)

(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3.在他自杀的理由中,找出最核心的两个词,是哪两个词? 重负国、屈节辱命。4.苏武的身份是什么?

出使匈奴的汉使。

5.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1)手下人勾结匈奴叛乱

(2)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苏武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副团长出现问题了,这是他严重失职。)

(3)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很有可能汉匈的战争就会因此而起)“重负国”再加之“屈节辱命”,哪一个能显示他自杀有为自己的成分?

“节”是他自己的,“命”和“负国”都是国家的。我不愿被人审问,是个人的人格,他只讲了一点是为自己,所以,请注意,6.从这两话的理由里面,我们能看到苏武什么样的品格?

对汉朝忠贞不渝,事事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品格——国家利益至上。

正是有国家利益至上的想法,才有为国家所想的行为。所以,副手出了问题,我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应该承担这个责任。不是我干的,我们汉朝也没有这样做,我不能接受屈辱的审问,要自杀。

7.他的这一行为,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响?

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他的行为让叛徒感到惊讶,让敌人感到震憾,进而感佩。所以,我们归结这样几个字,在自杀过程当中,有一惊,一哭,一壮。

他要自杀,他的同行者放声大哭,他的敌手都大惊失色,连敌方的君主都被他的气节所打动了。这个行为突出的是一个人格魅力。这是他对国家不渝的忠贞。(板书:忠贞)

8.既然讲到了卫律吃惊,我们自然就过渡到了卫律这个人,大家想一想,卫律为何会吃惊?要联想一下他是什么身份。因为他自己首先是一个叛将,他认为苏武可以和自己一样选择投降,而苏武却为了保护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去自杀,所以对苏武自杀十分不解。按照卫律的逻辑应该是什么?

觉得苏武应该会投降,遇到一点变故,我赶紧举起了双手,跪下了两腿,所以,你苏武也应该这样,你怎么会想到死呢?

从这个叛徒的吃惊里面,可以看出在同一个场面上,同一个事件上,比较出人格的不同,选择之不同。因此,当卫律代表着单于这一方来劝降的时候,他的话语就有所不同了,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说的?找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只读二人对话,读出劝降的语气和反驳的情态。

(二)讲解“反劝降”情节 1.卫律是从什么角度劝降的。

对苏武进行威逼,又以利诱惑苏武,他先讲自己归降匈奴后封王受赏,得到了富贵这是威逼利诱相加。之前还有“举剑欲击之”“复举剑拟之”的举措,结果是“胜请降”“武不动”。明确:卫律的劝降分为三部曲:(1)恐吓:杀虞常,降张胜,吓苏武;当这个行为不奏效的时候,他就

(2)威逼: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副有罪,当相坐。苏武的回答非常地清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这是他自己的行为,和我没有关系,更和国家没有关系,他参与阴谋是他个人的问题。所以,本句中“本无谋”这三个字的言外之意一定要读出来,把汉朝的利益始终放在最高。你不要牵扯得太多,我主帅不知,也就是和我们汉朝没有任何的关联,汉朝是清白的。接下来又用了

(3)利诱的伎俩,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劝降的过程当中,卫律是用了威逼利诱的方法。卫律劝降,两人相对如短兵相接,唇枪舌剑,惊心动魄。卫律首先剑斩虞常作为威胁,并以“谋杀单于近臣”的罪名举剑欲击张胜。在这种情势下,意志软弱的张胜请降。卫律马上利用这有利局势,以“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这时,如果承认自己与虞常之变有牵连,就为匈奴攻击汉朝制造了口实,使匈奴在舆论上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因此,苏武很沉稳地对“相坐”的罪名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声明作为汉朝的正式使节,与虞常的行动没有任何牵连,再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作出要杀他的样子的情况下,苏武巍然不动。卫律见威胁无效,只得改换手段采用软的一套,以自己为例,企图以荣华富贵打动苏武。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这一大段话,苏武说得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这一段描绘苏武行动的文字极为简洁,仅有六个字,即“武不动”,“武不应”,极为传神地勾勒出苏武的形象。

2.当这次劝降不成的时候,他们就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由两个字可以看出来:幽,徙。一个是幽禁,一个是流放。孟子说过:大丈夫威武不能屈,(苏武做到了)“幽”和“徙”是从什么角度来折磨苏武啊? 威逼利诱不行,就从精神上摧挎你。把你幽闭起来,把你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地方,这就更考验一个人的精神耐力了。他受贫穷,没有吃的,他就吃毛毡,吃雪,抓老鼠充饥,吃野草。按照孟子的话说,就是“贫贱不能移”了。

3.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之前曾两度要自杀,现在却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请学生讨论。参考:并不矛盾。第一次自杀是因为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第二次自杀是在审讯时他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语后,这是为了杀身息祸,为国雪耻。但是后来匈奴转为劝降,劝降失败后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之前的求死转为求生,因为他要证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所以,当他在北海上牧羊时,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时时提醒自己牢记使命。可见,他的求死求生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只不过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4.最能体现他气节的一句话是什么?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5.这体现了苏武怎样的品质? 坚忍。(板书:坚忍)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时的威逼利诱无法实现,就从精神上来摧挎,精神上能不能摧挎呢?还是没有摧挎,这时候就要换人了,换李陵了。李陵在劝降上又不一样了,齐读李陵劝降一段。在长期的精神折磨没有得逞的情况下,派来了一个和苏武关系很好的人来劝降了,李陵又是怎样劝降的呢?

6.看李陵的劝降又能分成几个小层次? 明确:三层。

(1)第一层至“信义安所见乎”,讲的是苏武在这里,他对汉朝的效忠是没有人会知道的;(2)第二层至“何久自苦如此”,说他在汉朝的亲人或是去世,或是离散了,在汉朝已然没有牵挂了。

(3)第三层讲汉武帝年事已高,“法令无常,大臣无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分析:班固用重墨渲染的是李陵的劝降。李陵作为苏武相知甚深的同事和交情甚笃的朋友,深知以死相威胁,以富贵为诱惑,以幽禁断食来逼迫,均不能让苏武屈服。对苏武这样刚直和有着极为坚定的信念的人,只能从精神上、心理上着手。从李陵口中我们得知,苏武的哥哥苏嘉因被弹劾大不敬,伏剑自杀;弟弟苏贤,因为逐捕犯罪的宦骑不得,服毒药自杀;苏武的母亲已经逝世,妻子已经改嫁;虽有两女一男,也是存亡不可得知。这一系列的变故,对苏武的打击之重可想而知。如果苏武是为了求得忠君的名节,那么,处在北海牧羊最终不得归汉的情况下,只能是:“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如果苏武是留恋着汉朝的家庭而拒不肯降,现在的苏武可说是家破人亡,没有什么可顾虑了。如果苏武是为了效忠君主而拒降,则李陵认为汉主完全不值得效忠:“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而且苏武兄弟之死,全与君主的残暴有关。你效忠君主,可君主又对你怎样呢?这里,李陵处处为苏武着想,把声名流传、家庭安全、效忠君王等一般人视为信念的东西一一推翻。辅之以李陵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李陵与苏武的关系,苏武又受到友情的逼迫。人可能过得了刀山火海,可能有刚铁般的意志,但不一定能忍受孤独寂寞,不一定能过得了感情关。你要我屈服,我就不屈服,铮铮男子汉的气度。但是人往往会倒在一种长期的孤独、寂寞,精神的百般折磨当中,这时,哪怕一丝的温情,又是多么地令人渴望啊。这时候,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全面崩溃。就在这种渴望当中,面对李陵的肺腑之言,苏武不为所动,看他是怎样反驳的:“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我愿“肝脑涂地”。即使遭受酷刑,我也心甘情愿。“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这里有没有提到个人的恩怨啊?个人的恩怨在他面前毫无办法。苏武的断然拒绝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李陵的劝降衬出苏武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个极高的层次。(板书:坚定)

人物形象总结: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卫律威逼利诱、李陵感情渲染、北海苦寒孤寂,用暴力的手段,用精神孤立的方法,现在匈奴对苏武已经完完全全地做到了。当这次劝降完全失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苏武在面对劝降时突显了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正是在这层层衬托下,才鲜明地显示出苏武持志如

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苏武的形象才格外显得高大。由此可见,本文在人物的塑造上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也正体现了传记纪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三.谈苏武的现实意义

生活当中,我们也在经受着各种各样的诱惑,金钱、高位、玩乐、浮华„„如何去面对它们,这关乎心灵的选择。就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有20年身处孤独跋涉26万公里送信进山的王顺友,有身带伤痛为战友守墓30年的八旬老人欧兴田,有23年为农村群众送去11000场电影的残疾放映员马恭志,还有行走崎岖山路19年的悬崖小学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是什么让他们抛却了繁华的诱惑,而去与孤独相伴?我想,只因他们心有信念,甘于奉献,这是浮华面前心灵的选择,这是寂寞之中灵魂的坚守。

今天的我们,应当把苏武种在内心深处。皓皓明月之下,一个伟岸的形象走来,他站在民族历史的风尖浪口,他站在人格品质的高山之巅,他用他那伟大的人格,伟岸的形象,震撼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代又一代。我们今天的人,千万不要和苏武离得太远,不要仰视他,要亲近他,把他的精神注入你的血脉之中,这才是我们学习苏武这篇文章的真谛所在。我们今天通过这篇《苏武传》,把这个伟岸的形象移植到你的心灵之中,你也会变得崇高和伟大。

第三篇: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一)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快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学生介绍,然后明确。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使(汝)/决人死生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掘野鼠/去(jǔ)草实/而食之

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大臣亡(wú)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四、通过朗读课文,看看谁能够概括地讲述课文的故事来。

五、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1.学生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

2.同桌间讨论,概括层次意。

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还运用插叙,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新教材新学案》64页“自主学习篇”练习题一、二。2.反复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温习旧知识 复述课文

二、同桌二人,借助字词典、课文下注释、《新教材新学案》,解决文言字词句。两人边读边注释边翻译,互相纠正,弄不清的地方问老师。

重点提示:

1.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A、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

B、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三、教师走近学生身边,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三课时

一、导入探究:本文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和利诱誓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有力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主体部分,探究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二、问题探究

1.探讨:课文是怎样从环境和细节描写入手来挖掘人物性格特征的?

【精炼提示】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

1.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2.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3.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已经谈及)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四、拓展延伸: 谈苏武的现实意义

思考讨论:有人认为苏武是忠诚的代称,有人认为他是愚忠,不值得效仿。你认为呢?

学生讨论回答。

生活当中,我们也在经受着各种各样的诱惑,金钱、高位、玩乐、浮华……如何去面对它们,这关乎心灵的选择。就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有20年身处孤独跋涉26万公里送信进山的王顺友,有身带伤痛为战友守墓30年的八旬老人欧兴田,有23年为农村群众送去11000场电影的残疾放映员马恭志,还有行走崎岖山路19年的悬崖小学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是什么让他们抛却了繁华的诱惑,而去与孤独相伴?我想,只因他们心有信念,甘于奉献,这是浮华面前心灵的选择,这是寂寞之中灵魂的坚守。

今天的我们,应当把苏武种在内心深处。皓皓明月之下,一个伟岸的形象走来,他站在民族历史的风尖浪口,他站在人格品质的高山之巅,他用他那伟大的人格,伟岸的形象,震撼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代又一代。我们今天的人,千万不要和苏武离得太远,不要仰视他,要亲近他,把他的精神注入你的血脉之中,这才是我们学习苏武这篇文章的真谛所在。

我们今天通过这篇《苏武传》,把这个伟岸的形象移植到你的心灵之中,你也会变得崇高和伟大。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环境及细节描写、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六、课后作业;

试结合课文和李陵作《答苏武书》,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第四篇: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案设计

奋斗中学语文组 鲍树柏

【教材分析】

《苏武传》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4中的经典文章,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选自中国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学习这篇课文要重点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培养翻译能力。

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苏武被匈奴囚禁,与其贵族官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苏武坚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情操。教学时,要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双方斗争的手段与流程,以展现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落实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

1.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

学生对《汉书》和班固不是很了解,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强调。针对课文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语感,对文言实、虚词有一定的积累,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读文本方面还存在问题。

2.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

文章涉及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学生不甚了解,教师要简要介绍。有部分晦涩专有名词,学生识读起来有困难。双方的斗争策略和人物复杂的内心,需要教师引领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文言文知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3.德育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

1.多媒体ppt课件展示,提高课堂效率。

2.课文较长,要充分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引导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3.引导自学,强调语言知识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4.课堂上大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语感,激发阅读兴趣。校对字音,落实语言知识点。

5.合作探讨,回答问题,把时间教给学生,注重互动;教师引领点拨,或强调补充。

6.重视课堂与课后双落实,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练习与作业要少而精。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落实文学常识、文言知识点,校准字音,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姑娘小伙了,自己体会一下十七八年的光景,这是七八年我们有多少的幸福时光,有多少成长与收获。这十七八年太珍贵了。而有一个人居然用十九年的时间,甘心忍受匈奴的囚禁与压迫,也不愿意投降,于是书写了一曲高亢的民族气节之歌,这一壮举也被载入史册,被后人广为流传,这个人就是汉代的苏武,今天我们就一起翻开历史的卷轴,来品阅一下苏武的传奇故事。

二、文学常识

(ppt展示,学生齐读,教师重点解释、强调划线的语句。)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ppt展示,学生齐读之后,回忆《史记》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对比记忆。)《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3.故事背景(ppt展示,学生朗读)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初读课文,疏通字音,把握文言知识点,理解文章内容梗概 1.疏通字音

(ppt展示疑难字音如下,文章涉及了大量的关于少数民族的专有名词,注意结合书下注释校准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以状语(yù)武;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 ⑥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⑦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 ⑧武复穷厄(è)

⑨何以汝为(wéi)见; ⑩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

2.学生们出声分段朗读课文,校对字音,同时结合书下注释找出文章的通假字:畔、旃、去、无、见、驩、霑、衿、决。以及古今异义词。

3.点拨、强调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1)通假字:(见书下注释,做上标记)

(2)古今异义词:(ppt展示,请同学说出今义,在思考文中的古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4.找出下列句子所在位置,讨论后请同学翻译。(ppt展示如下)

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②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③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

④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意动,名词作状语)⑤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状语后置,宾语前置)⑥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动)

⑦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省略句,状语后置)⑧空以身膏草野。(使动)

⑨切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

⑩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使动,状语后置)

4.点拨重点实词。(ppt展示,请同学们回答加点词的意义)发:方欲发使送武等(动词,打发).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词,起事,动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动词,出动).张胜闻之,恐前语发(动词,揭露,暴露).及还,须发尽白(名词,头发).会:会武等至匈奴(副词,适逢,恰巧).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动词,会同). 单于召会武官属(动词,聚集).及:及卫律所将降者(连词,以及).事如此,此必及我(动词,牵连).及还,须发尽白(动词,等到).当:汉亦留之以相当(动词,抵押).副有罪,当相坐(动词,应当).始: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动词,开始).陵始降时,忽忽如狂(副词,刚刚).始以强壮出(副词,当初).5.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还理解不了的词句,教师点拨。

四、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第一题。2.翻译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文章层次,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人物之间的斗争语言及策略,以此来品析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重点了解了《汉书》和班固,了解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还积累了一些重点文言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教师提问相关知识,考察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订正错误。)

二、划分课文层次 1.请同学复述文章内容,每个自然段都叙述了些什么内容。(学生小组讨论,由一组回答,ppt逐个展示情节过程的小标题)

初使匈奴,单于受礼——缑王谋反,祸及汉使——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卫律劝降,威武不屈——饮雪吞毡,此志不渝——李陵劝降,忠贞不二—— 汉匈和亲,请还苏武——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2.请学生快速划分层次(ppt展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2~8)段:记述了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倍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9、10)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三、分析课文,合作与探究

(学习小组合作讨论。教师ppt展示每部分的问题,留一些时间交给学生,每组代表举手回答,教师做必要的补充)

1.苏武一共自杀了几次?为什么自杀?是否成功?从中可以看出苏武怎样的品质?

讨论明确:

两次。第一次是张胜告诉苏武自己参与谋反的事实,苏武敏感地认识到自己定会受到牵连,因为不想国家尊严受辱,所以自杀。第二次是面对卫律的讯问,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引刀自刺。

不想自己受到屈辱,更不想因为自己而侮辱国家。

第一次是被张胜和常惠阻拦下来,第二次是被卫律请医生救活。从救治的繁琐的程序可以看出苏武是真想自杀,但都没成功。

苏武的举动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忠于国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

2.难道只有咱们关注到苏武的精神品质了吗?

明确:不是,还有匈奴的单于。“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单于对待苏武和对待张胜是截然不同的。朝夕候问,一来是怕苏武再出事,而来体现自己对苏武的关怀,试图收降苏武。这是对苏武人格的肯定。

3.说服苏武是事情首先落在了卫律身上,因为他就是降将。卫律是怎样来说服苏武的?苏武有何表现?

讨论明确:

①剑斩虞常:震慑苏武

威逼: ②吓降张胜:有人带头 不动 ③强加死罪:寻找理由

大骂卫律

以自己的地位与财富做例子

利诱: 封官加爵:拥众数万 不应

荣华富贵:马畜弥山

总结卫律的劝降策略——威逼利诱。威逼不动摇,利诱不应许。于是卫律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发出最后通牒“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这番话也激怒了苏武,苏武大骂卫律。于是有了第6段的“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苏武越是坚决,单于越是喜欢。于是用尽办法来折磨、摧残苏武,企图动摇他的意志。幽禁地窖,断绝饮食;放逐北海,不至廪食。幽禁地窖,断绝饮食——啮雪吞毡,数日不死 放逐北海,不至廪食——掘鼠食草,杖节牧羊

苏武这一去已然近十年了。短暂的抗拒固然可贵,但时间是检验一切意志的试金石。十年的艰辛与苦涩,是否会动摇苏武的信念呢?我们再往下分析。

4.李陵,匈奴的又一位降将,他来到北海,试图以自己曾与苏武同僚的身份来说服苏武。他有事怎样劝降的呢?卫律的“威逼利诱”策略已然失效,李陵又是什么样策略呢?

(请同学们细读一下李陵对苏武说的话,其中表达了几层意思?)讨论明确:是什么支撑着苏武艰苦地走了十年?(换位思考,人共同的生命体验)苏武认为自己可以回到大汉朝,回到自己亲人身边。他心中还有对“国”对“家”的念想,还有对团聚的期待。这就是李陵的突破口。

从李陵的言辞中体察李陵的策略

家——母丧兄亡,妻离子散

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前长君伏剑自刎;弟孺卿饮药而死;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国——郡主昏庸,法令无常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李陵老母被系保宫;苏武两兄弟畏罪自杀,侧面可以看出皇帝的统治严酷。

得出结论:“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苏武的回应:“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心甘情愿 李陵走后,在没有人来劝降过,这一过又是近九年。

小结:“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能为信念坚持如此,却实令人佩服!幸而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使命,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气节,作者的欣慰之感和赞美之情显而易见。十九年的年华就这样过去了,如果这十九年苏武在自己的国家,也许会有更高的爵位或官职,自己也许不会妻离子散。如果苏武投降了,也许也享受到不尽的荣华富贵,有了自己新的家庭。但是那样的话,历史不会记载他,人们也会忘记他。十九年是磨难,他诠释了什么才是坚守气节,什么才是忠心耿耿。苏武用一身肝胆照耀了史册。

四、板书设计

副将阻拦,未遂

两次自杀

围炉救活,重伤

出使匈奴 北海牧羊

卫律:威逼—不动 利诱—不应

两次劝降

李陵:国——统治无道,皇帝昏庸 家——家破人亡,妻离子撒

十九年(须发近白)

五、作业 1.思考“研讨与练习”第三题。2.翻译7、8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了解苏武的形象,体会苏武精神的现实意义,处理相关习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简要回顾文章思路,卫律和李陵的两次劝降。

二、整体把握

1.一起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谈谈对苏武的认识。

讨论明确:

(这是开放性的讨论题,可以着重谈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赞颂他将个人恩怨与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也可以谈封建时代君王对臣下的刻薄寡恩。反映出自己的心得即可。)

2.说到“忠义”,我们还会想起谁?

(同学们讨论并发言,要求用心组织语言,精炼流畅,注重口语的表达)

引导: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3.总结一下苏武有哪些优秀的品格。

苏武是一个感动古今的人物,他的“忠信”千古流传。我们国家近些年,每年都会举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活动,一个个来自民间的道德模范,用自己平凡的行动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

请同学们仿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为苏武也写一份颁奖词。小组讨论完成之后请代表发言。

(ppt展示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部分颁奖词)(1)朱邦月:一根拐杖撑起的家

这个奇特的家庭,集中了世界上最多的苦难,也凝聚了人间最真的情感。头发花白,面带微笑,这位温和而坚定的老人,胸中盛满40年的艰难。他这支拐杖,是一家人的翅膀。他这双肩膀,扛住了生命的重量。

(2)阿里帕-阿力马洪:十九个孩子的妈妈

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风霜饥寒,全都挡住,清贫劳累,一肩担当。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越了亲情。泉水最清,母爱最真!

(3)沈浩:践行信念好村官

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他走得匆忙,放不下村里道路工厂和农田,对不住家中娇妻幼女高堂。那一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乡村的命运;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红手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

(4)翟墨:中国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第一人

古老船队的风帆落下太久,人们已经忘记了大海的模样。六百年后,他眺望先辈的方向,直挂云帆,向西方出发,从东方归航。他不想征服,他只是要达成梦想——到海上去!一个人,一张帆,他比我们走得都远!

范例:

例一:呼呼的北风,诉说着他的忠贞;漫天的雪花,显示了他的坚韧。他他在冰天雪地中,苦忍十九年,旄节脱落,心如磐石。他是一个忠君爱国的人,面对匈奴的劝降、禁闭、流放,他威武不屈;面对地位、财富的引诱,他“富贵不能淫”;面对山珍海味,重权在握的引诱,他掘鼠食草,可谓“贫贱不能移”。他用自己的忠贞回答了是么是心存汉庭,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精神。他的心,与日月争辉。他的精神,与天地共存。

例二:渴饮雪,饥吞毡,被困匈奴十九载。白发娘,念儿泪,孤独牧羊北海边。在他的忠贞面前,金银财宝化为了乌有;在他的坚持面前,荣华富贵变成了虚无。贝加尔湖畔,一座丰碑耸立不倒,乌拉尔山脉,一种精神万古长存。

例三:十九年的忠心等待,十九年的海枯石烂。苏武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民族气节。他历经渴饮雪,饥吞毡的重重磨难,但他的一颗忠贞之心却坚如磐石,始终不从动摇过!他的民族气节终教匈奴心惊胆颤,共服汉德威!中华五千年历史因他的忠贞而更精彩。

例四:婀娜秀丽的乌拉尔山,留下了牧羊人憔悴的身影,碧波荡漾的贝加尔湖,倒映了守节人坚定的信念。十九年的艰辛,十九年的守望,十九年的漫长岁月动摇不了他炙热的爱国之心。他留胡节不辱,书写了流传千古的壮丽诗篇。他的气节,让人敬佩万分。

四、作业

1.再读《苏武传》,品味平凡人的不凡人生。2.翻译课文第9、10段。

一、创设情境

(一)孔子云: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

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

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播放李娜的《苏武牧羊》 】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 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 《苏武牧羊》 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

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 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第五篇: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

阜新市高级中学 语文组 苏会红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疏通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二、教学重点:目标1

三、教学难点:目标2

四、教学方法:点拨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

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三)疏通文言知识 【通假字】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女:通“汝”,你。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始以疆壮出 疆:通“强”,强壮。【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位列将 古义:位;官位。今义: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

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2.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5)何久自苦如此!若:使动用法,使„„受苦。(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3.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名词做动词,祭祀(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特殊句式】 1.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2.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3.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3)皆为陛下所成就 [难句补注]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汉制,官至二千石以上者,其子弟可任为郎(皇帝侍从)。苏武父苏建为代郡太守,故其子苏嘉、苏武、苏贤皆得循例为郎。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且鞮侯)单于自谓'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汉书•匈奴传》)

持节:节,使者所持信物,持节,指持代表皇帝的旄节出使。旄节,“以竹为之,柄长8尺,以旄牛尾为其眊,三重”(《后汉书•光武纪》李贤注)。

见犯乃死,重负国:“言被匈奴侵犯然后乃死,是为更负汉国,故欲先自杀也。”(《汉书》颜师古注)

蹈其背以出血:颜师古《汉书》注:“煴,谓聚火无焰者也。”煴火,指初燃未旺有烟无焰之火。覆武其上,指苏武面朝下,覆其身于坑之横木上。杨树达《汉书窥管》:“背不可蹈,况在刺伤时耶!'蹈'当读为'搯'„„搯背者,轻叩其背使出血,不令血淤滞体中为害也。”蹈其背,指搯其背,即轻轻敲打其背。杨说是。

何以汝为见:王念孙《读书杂志》称原句本作“何以见汝为”。王说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颜师古《汉书》注:“苏林曰'取鼠所去草实而食之。'张晏曰'取鼠及草实并而食之。'师古曰:苏说是也„„去,谓藏之也。”《汉 4

书补注》引刘攽说:“今北方野鼠之类甚多,皆可食也。武掘野鼠,即得食之。乃颇弆藏耳。”两说皆通。

(四)安小标题,理清脉络

本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下面请同学们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以此把握文章的脉络中。

1、学生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2、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的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小标题(仅供参考,答案不限):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五)作业

试分析传记中主要人物的性格。

下载《苏武传》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武传》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武传》教学设计(推荐)

    苏武传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文中的......

    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复习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 2.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 3.引导学生......

    苏武传 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班固及《汉书》。 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

    苏武传教学设计5则范文

    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组 周晓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 2.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研读体会文章鲜明突出的对比与......

    教学设计苏武传五篇

    苏武传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 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

    必修四《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班固及《汉书》,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字、词、句常识。 2、分析文章中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提高翻译能力。 3、......

    《苏武传》素材挖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指导学生阅读文《苏武传》,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内部语言机制,转化为动态的语言。 2、思维发展与提升。挖掘人物传记的人物传记的文学内涵,提高学生的......

    12_苏武传_教学设计_教案(精选合集)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