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分生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平分生命》一文记叙了一个年仅10岁的男孩当得知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妹妹急需输血而医院却缺少血液时勇敢地献出了自已的鲜血并要与妹妹平分生命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男孩的勇敢,表达了浓浓的兄妹亲情。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亲情的可贵与伟大。`
二、学情分析
新课程改革下的三年级小学生问题意识很强,教师要充分为学生创设提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解决问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或许比解决问题还重要。此外,学生还喜欢表达自己的意见,彰显个性,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予学生关注与关怀,给学生充分地鼓励和引导。
三、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唤起学生对亲情的向往,能在生活中用心体会亲情。
2、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男孩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结合“日积月累”中的读一读,初步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文章中心意思时的作用。
3、本文要重视朗读指导,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疑问,读出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四、课前准备
查找现实生活中与本文类似的事例,课上交流。
五、学习流程
师:同学们好!现在我们先聊一个数学话题,能告诉老师什么叫平分吗?(板书平分)。
生:平分就是分成相等的两份。
师:世界上哪些事物可以平分?
(生略)(再板书生命)看了“平分生命”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生命怎么可能平分呢?
生:“平分生命”一定含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师:说得好,那我们赶快来读读课文吧,没读通顺、没读过瘾,别停下来。(学生读书)。
[
评:导入富有新意,以聊天的形式将学生轻松的带入文本,以疑促读,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
师:读了这个故事,我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猜猜老师想提的问题是什么?再读读书,猜一猜,看看谁是今天的问题专家。
生1:老师,您也许会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2:“平分生命”赞扬了一种什么精神?
生3:文中小男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学生都想猜出正确问题,老师微笑不语)
师:你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看来刚才大家读书的时候都思考了。我们就应该这样读课文,但是每个人在读书时认识不同,所产生的疑问也是不同的,我想知道:读了文章,你们心里是什么滋味?看看和我一样吗?
[评:创设这样的情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学生都愿做老师的知心人,又都想成为“问题专家”,调动了学生读书思考质疑的积极性。]
(学生很意外)能说说吗?
生:读了文章,我很感动,喜欢这个小男孩。
生:我觉得这个小男孩很了不起。
师:和老师想法一样,你喜欢他什么呢?
生:他很勇敢。
师:概括得好,请同学到文中找找表现男孩勇敢的语句,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
师:把你画的语句读给小组同学听,读后还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四人小组合作时,要互相帮助,按1—4号顺序说。
生:小组内交流。
师:同学们推荐刚才发言最出色的同学,说给全班同学听。(学生发言)。
[
评: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此处安排学生的合作交流恰到好处,给予了每个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
师:我也有两组句子,请大家到语文天地“日积月累”中读一读,比一比。
(学生自由读),说说你比较后有什么发现?
生1:第一句更能表现男孩的勇敢。
生2:第一句更能表现男孩对妹妹的深情,第一句好。
师:说得好,如果能把你们的理解读出来就更好了。
试着读一读。(生再读),(指名读)。
生:读。(师生互评)。
师:“一瞬间”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时间短,转眼之间。
师:还有哪些词也表示时间短暂?
生:有“马上”,“一转眼”,“一刹那”。
师:还有很多,要靠同学们平时多留心,多积累,看第7页比一比这几个词,都表示时间短促,(领生读)但使用时是有差别的。比如用这几个词语换掉“一瞬间”再读读试试(生试读后都反映不如用“一瞬间”好)。
师:虽然是同一意思的词语,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用词却有差异,我觉得祖国的语言文字很精妙。
[评:把课文的理解与“日积月累”中的词句学习相结合是非常必要的。读一读重点句子,感受不同的表达效果,使学生了解怎样表达可以更加生动具体,效果更好。几个极短时间的词语的教学,通过学生体会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妙,同时又丰富了积累。]
师: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中,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个年仅10岁的男孩面对死亡而如此勇敢?
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
生:默读课文,画句子。
师:画好之后,咱们互相交流交流,交流之后,我们会知道更多。
生1:我画的句子是: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邻床上的妹妹微笑。当抽血完毕后,男孩立刻停止了微笑,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这句话可以看出小男孩甘愿为妹妹献出自己的生命的伟大情怀,他以为自己正在走向死亡,但他仍不忘向妹妹微笑。
生2:“医生叔叔,我还能活多久?”这是小男孩的话,这句话是小男孩颤抖地问出来的,因为他以为自己活不长了,他年仅10岁毕竟害怕死亡,这句也表现他对妹妹深深的爱。
生3:“男孩犹豫了一会儿,最后点了点头“。
生4:我不同意,这句话不是。
师:小组讨论一下。
[评: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学生的感受是有差异的,允许差异的存在是新课程下的教师必须做的。]
师:犹豫的原因是小男孩以为抽血就是在抽掉自己的生命,但这仅仅是短短的一会儿,是亲情促使男孩下定了死亡的决心,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妹妹的生命。他“最后点了点头”看似简单,细品,就会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力量。
师:刚才同学们汇报了描写男孩的神态,言行的语句,也都谈了自己的体会,我建议同学们来扮演小男孩,分角色读读课文,你们愿意吗?
(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男孩害怕、勇敢、惊喜等心情,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师:同学们读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后,最想说一句什么话?说一说。
生1:兄妹亲情,平分生命。
生2:爱是人间永恒的话题。
生3:有爱才不会孤单。
生4:只要有爱,才有美好的一切。
生5:亲情是勇气的源泉。(众生鼓掌,师点头微笑)。
师:亲情是可贵的、伟大的,同学们无时无刻不被浓浓的亲情包围,讲一讲你或别人充满亲情的小故事吧。
生:讲故事(略)。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堂上充满了情与爱。回家以后,请将你感受到的亲情传达给你的亲人吧!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收获幸福的。
[总评: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好文章,在师生共同的情感参与下进入情境。文中小男孩勇敢的形象与亲情的伟大、可贵,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读文、悟情感悟出来,实现了语言文字与人文情怀的同构共建。]
教学反思
教《平分生命》这堂课后,我有很多思考。学生学习的情感是积极的、主动的。在“阅读课文,提出和老师一样的问题”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思维角度多样,能够在读书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主体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我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努力从感情上走近学生,与他们共同学习,因此教学过程显得生动有趣,学生也能百分之百地投入。
对话是语文课堂的生命。课堂上我尽量追求师生平等的对话,在交流中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学习即将结束时,我创设了一个较好的交际情境:学习课文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还启发学生联系生活讲自己或他人的亲情故事。这样的活动,对于新课程下的学生来说很有益,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学生对文章及单元主题的整体基调的把握,在此也得到了反馈。
在引导学生朗读过程中,重塑人物形象,再现人物情感方面还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