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桥之美》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时间:2020-04-30 17:4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上册《桥之美》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上册《桥之美》教学设计》。

第一篇:八年级上册《桥之美》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桥之美》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篇美学小品的作者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文中具有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我们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文章的语言也极具个性色彩。此处,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从独特的角度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同时,也让我们读者能够从美术工作者的独到的视角,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焕发着美的灵性与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的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

2.了接课文的说明顺序,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和略带说明的文字

3.提高审美情趣,用美的眼睛去欣赏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

教学课时:1.5课时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预习,会写生字,准确注音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生活中的桥画面,学生感知,要求学生用一两个词来概括自己的感觉,引出画家眼中的桥之美是什么样的。

二、课文朗读与初步整体感知

1.师生互动朗读课文

思考:作为画家的作者,他眼中的桥之美美在何处?

2.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互动交流:

教师引导与预设: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三、内容探究

1.寻找“桥之美”

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学生自读课文,作圈点勾画。

班级交流:

(1)芦苇石桥、细柳拂桥、长桥卧龙、风雨廊桥、清明上河图虹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铁路桥--------欠缺配合2.描述“桥之美”

重点研读课文第四第五段

教师出示研读提示,学生认真研读课文

(1)师生互动,研读文章、品析语言: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赏析要点:

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学生用以下句式来概括阅读感受:

我喜欢,因为它在,给人一种 的感觉。

(2)学生自我函咏,交流展示

教师预设与引导:

例如:江南乡间石桥与溪流的搭配,令人销魂;

水天一色的长桥,没在长桥与水面的配合,像一篇史诗;

广西云南山区的风雨桥,美在廊亭、激流的配合,令人驻足;

清明上河图中的桥,美在两岸街头的生活图景与桥的配合,构成了丰富的画面;

山间索桥,美在山岩、树丛急流与索桥的配合,获得了生命力。

3.比较“桥之美”

同样是写桥,本文与《中国石拱桥》一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区别?

预设与引导:

《中国石拱桥》:介绍了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点;在语言上用科学、平实的语言进行说明。

《桥之美》:从美学角度发掘桥在不同的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语言上生动,文字及富有表现力。

八年级上册《桥之美》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播放《江雪》的FLASH,请同学们欣赏,简介《江雪》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的意境美不美?(美)它美在哪里呢?

对了,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里,什么都没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样的画面肯定是单调的,没有生机的。在这样一片白的背景上,出现了一个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老翁在那儿钓鱼,整个画面都因为他而生机盎然了。这样绝美的意境造就了这首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将以这种美学的眼光来审视桥,看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桥美在哪里。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思考:

“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的工艺品来欣赏”,作者欣赏的到底是什么?

提示:从作者的身份来看。作者简介,出示几幅作者的美术作品,请同学欣赏。

明确:作者欣赏的是一种形式作用,是从作为一个画家的独特的审美角度、从构图的角度来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的美学效果。

2、齐读第二段,体会其中的美学原理。

3、由以上的美学原理欣赏下面两幅画。(课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块、线、面——大气沉稳

下降、上升——动静交错、和谐

三、语段研读

课文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表现?

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舒畅

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销魂四段(课件)

长桥给人带来的富有生命力的美感——满足

风雨桥给人带来安闲、自在的感觉——欣赏

《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

庄稼地里的小桥——柳暗花明五段(课件)

高山峡谷中的索桥——无限风光在险峰

小结:这些桥之所以能给人以美感,是因为它们能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充分发挥桥的那种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作用。

我们再来看以下两座桥(出示南京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的图片)作者对这两座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南京长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六段

明确: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作者对这两座桥是不欣赏的。他认为这两座桥与周围景物配合得不和谐,所以产生不了美感。“美与险不是一回事”。

这九幅画里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试从美学的角度分析。

四、比较阅读

与《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比较,直观的看,你觉得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明确:语言——文艺性强。复习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性说明文

按写作对象分

分类事理性说明文

一般性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

按写法分

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文(如《桥之美》)

五、体会文中的美句(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

六、总结课文

桥之美,概括的说是桥在不同的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桥只有与周围景致成为和谐的整体,才能共同构成美丽的画面,起到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美学作用。

七、拓展延伸(略)

八年级上册《桥之美》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图画。(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

整体感悟

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四人小组讨论: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c.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八年级上册《桥之美》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桥之美》课件教学设计

2.关于《桥之美》的教学设计

3.课文桥之美教学设计

4.《桥之美》文章教学设计

5.语文《桥之美》教学设计

6.《桥之美》教学设计方案

7.语文桥之美教学设计

8.初中课件《桥之美》教学设计

9.课文《桥之美》的教学设计范文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学设计

《桥之美》

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本文作者是画家吴冠中,他以美术工作者独到的视角,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生活中的普通事物。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同时,这篇在语言风格上与规范的说明文有很大的差异,可以让学生对说明的多样性有充分的认识。

基于以上分析,我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两个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审美技巧,启发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

2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明白说明的多样性,应尝试不同的说明语言说明结构等。

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方法

本班学生已经完成了〈中国石拱桥〉,对说明文的基本常识已有所了解,因此我安排了自学环节,让学生自行熟悉的说明重点及主要内容,整体把握文,以缩短堂教学时间,使教学环节更为紧凑,同时也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为了让学生有直观印象,我收集了许多相关图片,特别是本地的一些桥梁图片,通过多媒体手段,把它们展示出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针对学生已经开始注重外在形象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运用作者的审美观点,正确评价自我形象,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行合理的拓展延伸。比较阅读和堂练习则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说明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简介

一布置预习

熟读文,思考以下问题

1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二导入新学习

投影显示以下语句

1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

2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俗语

3桥,多么美!------吴冠中

桥,简单实用,无处不在。桥,姿态万千,各具风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它们的无限魅力。板书题《桥之美》

三创设情境

投影显示相关图片,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些桥美在何处?

四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文

1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指定学生读一读自己所画的相关语句,师生一起修正,并投影显示

2作者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主要集中在那些段落?按文顺序一一标出。

教师投影显示相关内容及图片。

五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成8组,每组选择两个例子,运用作者的观点,讨论分析这些桥究竟美在何处?要求学生结合中作者的阐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做评价。并总结板书。

六能力迁移,拓展延伸

1再次展示与桥相关图片,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座桥,运用作者的审美观点重新评价它们,并模仿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写出自己的感受,以备交流。

2请学生观看生活中的一些画面,说说它们是否具有独到的美。

七布置作业

1以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写一则语文练笔。

2预习思考后练习三

第二时

一交流语文练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正确对待自己的外在形象。

二对比阅读本文与《中国石拱桥》的异同。

结合学生预习情况,教师进行总结。

同都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异语言风格不同,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中》文语言平实,准确简洁。

结合练习二,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堂练习------发放讲义,学生当堂完成。

三布置作业

以家乡的桥为话题,写一篇说明文。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两个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审美技巧,启发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

2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明白说明的多样性,应尝试不同的说明语言说明结构等。

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方法

本班学生已经完成了〈中国石拱桥〉,对说明文的基本常识已有所了解,因此我安排了自学环节,让学生自行熟悉文章的说明重点及主要内容,整体把握课文,以缩 短课堂教学时间,使教学环节更为紧凑,同时也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为了让学生有直观印象,我收集了许多相关图片,特别是本地的一些桥梁图片,通过多媒体手段,把它们展示出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简介

一布置预习

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二导入新课学习

投影显示以下语句

1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

2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俗语

3桥,多么美!------吴冠中

桥,简单实用,无处不在。桥,姿态万千,各具风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它们的无限魅力。板书课题《桥之美》

三创设情境

投影显示相关图片,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些桥美在何处?

四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指定学生读一读自己所画的相关语句,师生一起修正,并投影显示

教师投影显示相关内容及图片。

五合作探究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做评价。并总结板书。

六能力迁移,拓展延伸

2请学生观看生活中的一些画面,说说它们是否具有独到的美。

七布置作业 以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写一则语文练笔。

2预习思考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语文练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正确对待自己的外在形象。

二对比阅读本文与《中国石拱桥》的异同。

结合学生预习情况,教师进行总结。

同都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异语言风格不同,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中》文语言平实,准确简洁。

结合练习二,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课堂练习------发放讲义,学生当堂完成。三布置作业

以家乡的桥为话题,写一篇说明文。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 桥之美 教学设计

《桥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⑵ 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⑶ 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2、能力目标:

⑴ 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⑵ 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⑶ 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2、讨论法:

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3、比较阅读法:

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教具准备】 班班通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不同形式桥的结构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对于桥,桥梁专家看桥更重视它的结构。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写桥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那么画家是如何欣赏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桥的世界──《桥之美》。

二、作者介绍

吴冠中,中国现代画家,江苏省宜兴市人。他擅长表现江南水乡景色,画面充满诗意,并且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

三、听读课文 :用心灵触摸文本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和谐()

点缀()

纤()细 ...

煞()

风景

孕()育 ..

2、归纳词语:

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美感

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史诗 停止脚步——史诗

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3、快速浏览课文,感悟桥之美:

⑴ 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思考回答: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重点读第④小节

小组讨论:

a.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并用文中的词语来说明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明确:

1.乌镇苇丛上的石桥____舒畅 2.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___销魂

3.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____满足 4.形式独特的风雨桥___驻足 b.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 明确:

1.喜欢乌镇苇丛上的石桥。

因为石桥与苇丛配合显得疏朗开阔。2.喜欢江南乡间的石桥。

因为石桥与细柳配合显得和谐统一。3.喜欢苏州的宝带桥。

因为苏州的宝带桥。

4.喜欢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因为风雨桥与苇丛配合给人安闲、自在之感。

教师小结: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3)重点读第5、6小节

小组讨论:

1、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作者用了哪些事例进行说明?

明确:说明桥普遍具有的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

列举《清明上河图》里的桥、乡间小桥、索桥。

2、文章举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桥有何作用?

明确:从反面说明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

四、品读美文,赏析美景

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味。(班班通多媒体显示)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明确: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明确: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

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明确: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五、比较阅读:

本文在内容和语言上都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有很大区别,试具体说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明确:《中国石拱桥》在内容上介绍了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点。而《桥之美》从美学角度发掘桥在不同的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中国石拱桥》用科学、平实的语言进行说明。而《桥之美》语言生动,文字极富表现力与感染力。

六、拓展延伸

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美:

同学们回去找找自己身边,或者旅游途中的风景照,或者利用网络或书籍寻找一些有关各地风土人情等的照片,给各自查找到的图片配上一段说明文字。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的事物,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欣赏这大千世界吧!

八、课后作业

1、你去发现一下,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桥”,并将自己的感悟写出来。

2、课外搜集有关“桥”的诗词文字,或者了解桥的名称由来,有关桥的故事、传说等认识立体全面的“桥”,发掘全方位多角度的“桥之美”。附:〖板书设计〗

桥之美 吴冠中

乌镇石桥──舒畅──—开阔疏朗

江南石桥──销魂──—刚柔相济 长桥卧龙──满足──—灵动和谐

风雨桥 ── 欣赏──—安详自在

第五篇:桥之美教学设计

《桥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描写细致、情景交

融。过程和方法目标:

1、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2、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品味本文优美而富有意蕴的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2、指引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

1、对本文所述“桥之美”的理解与感悟。

2、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从而更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桥是我们经常见到的景物,它集实用功能,审美价值于一身。在我们生活当中少不了桥,这是因为桥自身的美带给我们无限的想象和感受,所以桥历来都成为众多诗人、画家的宠爱。我们回忆一下诗人马致远写的天净沙.秋思,里面有一句描写桥的句子,“小桥流水人家”就像我们幻灯片上的那一幅。那大家看到另外一幅,你就会想到诗人徐志摩写的那一首诗呢?(再别康桥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在诗人眼里桥往往是情感的载体,那么在画家笔下又有另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画家吴冠中先生一起感受“桥之美”。

(直入课题,在加之图片展示更能尽快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语境中)

2、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首先,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关于作者吴冠中的介绍,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

明确: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每学一课书之前,老师都让大家对本课的字词做提前预习,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作业准备的怎样。谁来给大家说一说加点的字的读音?

纤细(xiān)驻足(zhù zú)脂粉(zhī)煞风景(shā)(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桥之美》这一课,因此课上要检查学生对课文字词、文学常识等的预习情况)。

3、整体感受,发现桥美。

大家预习的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在我们听读课文之前,先来看看标题“桥之美”,重点突出“美”字,你知道有一种说法,古代人认为羊肥(大)为美,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甲骨文中是下面站了一个人,上面插了些羽毛,有装饰的就是美。人的美需要装饰,那桥的美需不需要装饰?如果图画中只有一座桥单单的架在那里好不好看?它是不是要有一点点缀,下面我们来看看文章,吴冠中先生认为桥是美的,它需要什么?

(1)、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用心倾听课文朗读,并从中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也就是吴冠中先生认为“桥之美”原因的句子把它划下来。(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最为关键的一句是“桥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桥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这句话我们如何理解,是不是与我们平时说话有些不同,理解起来有些难度,不如我们找些关键词,你觉得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将“环境”、“作用”这两个词抽出来,可以理解为:“在不同的环境中,桥有不同的作用”。(3)为了展现桥的美,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请大家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将它们一一找出。(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提出以上3个问题就是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与把握,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的概括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是一种相对浅显的语言表达训练。)

4、定向阅读,感受桥美。

在这些桥之中作者都一一说明了“桥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作用”这句话,请大家看幻灯片,请同学们根据多媒体显示的图片中,小桥所处的环境找出与课文相对应的文字段落。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请大家帮我分析一下“小桥流水人家” 这幅图中“小桥”美在哪里?

明确:桥之美,美在它具绘画的形式美。如“小桥流水人家”,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我们大家再来看一看下面这几幅图,请大家阅读第4段。我们刚刚提到了第4段中有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根据图中桥所处的环境猜一猜这几幅图所对应的都是什么桥?文中对这几座桥是如何描述的,请同学朗读一下。

思考:在作家看来这些“桥”“美”在何处?自由朗读课文,在第4段写桥之美的地方作上记号。小组交流,准备用“桥之美,美在桥处在__环境中,它给我的感受是__”的句式说话。板书明确:桥名 桥的环境 桥的作用

乌镇石桥 苇丛 舒畅 江南小桥 柳丝 刚柔并济 湖面长桥 湖面 灵动和谐 山间风雨桥 飞瀑流泉 宁静安闲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语言信息最丰富的学习内容,我设想让学生注意勾画圈点,学做批注,大胆积极思考,进行个性化的表述,要求他们学习中切实体现合 作意识。)

这就是吴冠中所说的“桥的美缘于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至于文章的第五段、第六段的阐述也是从不同侧面说明了桥在不同的环境中,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流水的和谐配合共同造出了更多动人的景致。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在这里一一分析了。总之,“桥的美缘于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也就是说桥能与周围的环境有一个和谐统一。掌握了这样一个欣赏桥美丽的技巧之后,我们是否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学以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欣赏我们身边的桥。

5、用心赏桥,学以致用。

同学们看看这些图片中的桥你都认识吗?(多媒体展示各类桥的图片,并和学生一起说桥名),请每个小组从这些桥之中选出本组最心仪的图片并仿造课文第四段描写江南小桥或是湖面长桥的描写细致、情景交融的写法,写出本组的点评。(要求小组交流,每个组员都要提供相关描写语句,由组长记录下这些语句后,再由小组成员共同将这些语句进行组织、修改,最后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交流。(这样安排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又能让学生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6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在吴冠中的带领下领略到自然界中异彩纷呈的“桥之美”,感受到人类巧夺天工的伟大其实我们今天看到的都是有形的桥,而那种内在的、无形的“桥之美”更是我们心中永开不败的玫瑰!沟通、理解、信任、友爱等连接心与心的则必须用真情、青春、热血乃至生命才能架设,一如那百年不遇的洪水中,子弟兵用血肉之躯搭起的人桥,一如那《斑羚飞渡》中,老斑羚用生命架设的彩虹桥,展现的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崇高之美”,带给我们的永远是心灵深处的震撼。除此之外,你是否还能发现在我们生活中其它无形的桥,下面我们就留一下今天的作业。

7、作业自助餐:(1)、你去发现一下,我们身边还有那些“桥”,并将自己的感悟写出来。

(2)、课外搜集有关“桥”的诗词文字,或者了解桥的名称由来,有关桥的故事传说等认识立体全面的“桥”,发掘全方位多角度的“桥之美”。

《桥之美》教学设计 马静

下载八年级上册《桥之美》教学设计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上册《桥之美》教学设计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桥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所写的桥之美; 2.与中国石拱桥比较,感受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3.理解一些难句的情味。 [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预习提纲] 通读课文......

    《桥之美》教学设计[大全]

    《桥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12

    《桥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品味本文诗意的描写性语言, 与规范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作对比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桥之美,进而欣赏美,感悟美 情感......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 《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美学小品。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文字相向杂出,让人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而文中的极具......

    桥之美 教学设计 朱明伟

    《桥之美》 教学设计 重庆市江北中学 朱明伟 教学设计构想 本单元是以说明文为主而组元的。这也是初中学生第一次系统的接受说明文相关知识的学习。但是这篇《桥之美》的科......

    《桥之美》教学设计3-教学教案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 新课导入 播放《江......

    桥之美教学设计[精选合集]

    桥之美教学设计 王丽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增强描写能力。 2、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辅导自学,直到完成课堂练习。 2、问......

    桥之美 教学设计[5篇范例]

    教材分析:《桥之美》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是一篇具有随感式的说明文,以优美的语言,亲切的语气,向我们展示了桥的魅力.文章通过描写生活中各类桥,品味各类桥传递出的情味,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