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京大屠杀》教学设计
《南京大屠杀》教学设计
历史事件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以课标为依据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是历史教师的职责所在。“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1](p.20)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日寇暴行”的教学内容要求(实验稿也是如此要求)。如何帮助学生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教学现状如何?该设计怎样的教学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现状?本文尝试解决上述系列问题。
一、“南京大屠杀”的教学现状分析
“南京大屠杀”是表现“日寇暴行”的典型历史事件,笔者在一次调查研究中发现,学生在学习“南京大屠杀”一课后,头脑中留下的是对“日本人”的仇恨。他们仅关注了“南京大屠杀”的相关事实(暴行和日本教科书弯曲史实),没有思考“日本人”如此丧心病狂的原因;不能区分施暴主谋(即以天皇为代表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和施暴者(即以军国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日军),因此无法明确“南京大屠杀”的真凶到底是谁;未能挖掘产生上述历史表象的思想根源——日本军国主义历史观。由此可以推断,本课的“以史为鉴,避免惨剧重演”的教学目标没有实现。
为什么学生对“南京大屠杀”认识都停留在表面呢?不妨从课标、教材和教学等层面作一考察。
“课标”对本课内容的要求是“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它言简意赅地指出“侵华日军”(施暴者)凶恶残暴地犯下了“南京大屠杀”的罪行,而这是由“日本军国主义”(施暴主谋)的“侵略本质”决定的。教材、教学落实得如何呢?
查阅各种课标教材,可以发现它们均从背景(日军攻陷南京)、内容(日军灭绝人性地屠杀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等方面突出日军的凶恶残暴;通过日军杀人比赛的报道揭示日本军方的“耀扬国威”;交待了日本国内至今存在否定战争罪的现状。显然,教材侧重在历史事实层面,未能透过现象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及其根源。
教学中,“重历史事实,轻揭示本质”的现象比较普遍。例如,有的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南京大屠杀。
方法目标:指导学生收集并运用相关信息驳斥日本历史教科书歪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谬论,培养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归纳日寇暴行,培养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激发学生憎恨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通过分析日寇暴行的恶果,认识战争反人类的本质。
这一目标对日寇暴行的表现、影响等事实性知识有明确要求,而对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本历史教科书歪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原因则失之空泛。访谈发现,教师也未能关注“施暴主谋”和“施暴者”。由于教师对“南京大屠杀”蕴含的概念模糊不清,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导致对教学内容的孤立、表面化处理,致使学生形成“„日本人‟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的表面认识。
因此,为了提高历史事件的教学水平,教师必须在理解课标、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
二、南京大屠杀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解析
众所周知,历史事件由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和影响等要素组成。把握历史事件,不仅要了解“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即理解蕴含于事件之中的概念和原理。只有理解了历史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达到史鉴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领会“课标”要求,深入解析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解析 按“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的要求,教学应以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罪行为载体,围绕“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和“军国主义历史观是其思想根源”展开。要使学生认识到:
(1)南京大屠杀的施暴主谋是天皇为首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
(2)南京大屠杀的施暴者是日军;
(3)日军侵略成性、灭绝人性和当时的日本国民不自觉充当战争工具是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侵略本质的集中体现。
(4)日本军国主义历史观的影响是“日本国内至今存在否定战争罪现状”的思想根源。
这里,透过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表现,“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是教学的重点;分析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产生的原因,是教学的难点。
2.教学内容解析
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通过列举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控诉日寇的暴行、亲历侵华战争的日本退役老兵的回忆及目睹惨案发生的外国友人的日记等史料,说明南京大屠杀的铁证如山。在此基础上如何透过历史事件的表象,揭示其中蕴含的概念和原理?如何对抽象概念进行形象描述?如何追溯事件的前因后果?如何由史实到史鉴?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
(1)透过历史事件的表象,揭示其中蕴含的概念和原理——从表面到本质
通过分析课标的内容标准,可以发现“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是发生南京大屠杀惨案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极端表现。
军国主义是“将战争及为了战争而加强军事力量放在国民生活中最优先地位,并使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从属于它的意识形态和体制”[2](p.9)。具有对外的战争至上(侵略霸权)和对内的军事优先两个基本特征。
日本军国主义除了具有上述世界近代军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垄断资本与封建专制政治结合的“个性”特征。日本明治维新走向资本主义以后,政治上形成了以天皇为中心,以军部为支柱的专制体制;经济上形成了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财阀垄断经济的体制。前者对一切民主(包括资本主义民主)都具有天然的排斥性,这就决定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民无限度的残暴及血腥镇压;后者使得后起的垄断资本集团为追逐世界性超额利润,更加依赖军事战争手段,这又决定了日本军国主义更具疯狂的侵略性及战争冒险性。在20世纪20—30年代,由于资本主义陷入世界性发展困境,面临巨大的经济危机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为了解脱困境,日本天皇和军部必然会走向发动侵华战争的道路。所以以天皇为首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是南京大屠杀的施暴主谋,而日军是南京大屠杀的施暴者。
(2)用典型素材外显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抽象概念进行形象描述——从抽象到具体
从分析军国主义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入手精选史料,是学生理解“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这一抽象概念的基础。
对外侵略霸权的军国主义基本特征决定了日军的侵略成性、灭绝人性。
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富国强兵”、“开国进取”的口号下,制定了扩军备战,对外侵略扩张的最高国策。日本军国主义要求日本军队“尚武”、“绝对服从”和军事扩张。提倡忠君,为天皇、为国家献身;下级“绝对服从”上级,全国“绝对服从”天皇,个人“绝对服从”国家。在“上级的命令就是天皇的命令”熏陶下,成千上万的“军国少年”、“帝国军人”主动、“英勇”、不加思考地坚决执行上级命令,无论参与侵略战争还是屠杀他国平民。在南京大屠杀中,这支侵略成性、没有个性的日本军队的灭绝人性发挥到极致,严重违反了国际法中的常规战争罪(违反战争法规与惯例,杀害、虐待被占领地的平民和战俘)和反人道罪(在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和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日军的侵略成性、灭绝人性是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典型体现。
对内军事优先的军国主义基本特征促成了日本“全民皆武”的局面。明治时期,天皇就颁布《教育敕谕》,将“常遵国宪,时守国法,一旦危机,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作为“朕之忠良臣民”[3](p.84)的标准,要求国民像武士一样“忠君爱国”。武士道精神因此扩展至全体国民。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政府鼓动国民以维护和寻求民族生存利益为目的,参与推行军事扩张战争日本军国主义造就了日本军队和日本国民的血腥、野蛮。日本国民由百姓沦为自觉的战争炮灰是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又一典型体现。
(3)追溯事件的前因后果,认清其深层根源——从孤立到系统
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的灭绝人性、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国民的全民皆武以及如今日本右翼分子的美化侵略、否认南京大屠杀等,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背后蕴含着相同的思想根源——军国主义历史观。
军国主义历史观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根源,形成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和行动方式。
军国主义历史观的核心是对日本与中国和亚洲各国关系的基本认识,及关于亚洲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观点,虽经历了“皇国史观”、“大亚细亚史观”、“大东亚战争史观”等时期,但其主要特征一脉相承:
①日本是亚洲民族“万世一系”的主宰,其他国家应无条件地服从日本民族的统治;
②日本民族的生存发展要以邻国主权、权益为“利益线”、“生命线”;
③日本在东方担负着“特殊”的历史责任。日本向亚洲国家的侵略扩张,是亚洲的“解放”。[4] 日本军国主义历史观使得战争时期的日军会进行杀人比赛以“耀扬国威”;日本国民,以“拯救亚洲国家”的正义盲目投入战争,不自觉地充当日本军国主义的炮灰。在战争结束后,虽然日本军国主义早已灭亡,军国主义历史观在事实上已宣告破产,但日本右翼分子至今还在鼓吹“自存自卫”、亚洲“民族解放论”,否认“南京大屠杀”,肯定侵华战争的正确性等,这一切实质为军国主义历史观现实影响的表现。
从孤立到系统是把握概念本质的关键,也是运用历史事件蕴含的概念和原理解决现实问题的中间环节。
(4)运用历史事件蕴含的概念和原理解决现实问题——从史实到史鉴。
由上面的分析得知,军国主义历史观是造成“日本历史教科书歪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根源,所以要加强对军国主义历史观的批判,谨防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只有明确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华民族所造成的危害,才能理解中华民族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必要性,才能深刻认识“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也才能以史为鉴,避免历史惨象的重演。
从史实到史鉴,是实现历史事件学习教育价值的必由之路。
三、“南京大屠杀”一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从教学角度看,为使学生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必须选择典型素材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南京大屠杀的惨烈,把握南京大屠杀的定义,理解日军灭绝人性和日本国民甘当炮灰的原因,领会“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事件,而且学到“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以及分析和综合、比较、归纳和演绎等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历史的学习和表述的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5](p.68),而且能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解决现实问题。
根据上述理解,本课的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设计:
1.图片导入
问题1 观察李自健的油画《南京大屠杀》,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幅油画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油画的画面和标题,感受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注:反映历史题材的油画是画家对某历史问题的形象再现,故也可作为史料。
2.分析概括:什么是南京大屠杀?
问题2 分析下列一组图片和史料,概括什么是南京大屠杀(提示从历史事件的要素角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提示”,既降底了难度,同时实施了概括、表述重要历史事件的思维方法的教学。
过程概述:首先精选一组图片和史料(或视频),明确相应的要求:
(1)《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示意图》,特别提醒时间、图例;
(2)播放视频资料:《南京大屠杀》,提取其中的时间、地点、施暴者;
(3)日本《朝日新闻》关于《日本军队的杀人比赛》报道图片:南京大屠杀的施暴者是日军。
(4)《池塘中漂浮的尸体》:寓意陆地上的尸体已多得堆放不下;
(5)日本外相广田弘毅的密电中文翻译片段(1938年1月17日自东京发给日本驻美国大使馆):“不少于30万的中国平民遭杀戮,很多是用了极其残暴血腥的手段。抢劫、强奸幼童及其它对平民的残酷暴行,在战争早就停止数星期的区域继续发生”。特别强调对有下划线字词的分析。
然后,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定义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对平民及战俘进行长达数月的大规模屠杀,屠杀了30多万中国人。
3.原因探究
问题3 通过分析下列精选的图片和史料,探究为何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会如此灭绝人性?
从上述“教学内容解析”中精选史料和与之相关的图片。选择的标准:能使学生明确日本军国主义(从定义、特征入手)是造成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凶恶残暴的根本原因;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集中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史料、探究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解释历史事件的方法,提高透过现象概括本质的能力。
问题4关注教材关于日本右翼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报道,探究为何会发生这一扭曲史实的现象?
设计意图:从思想层面分析日本军国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特征,指明其战时的表现形式和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学会运用事件蕴含的概念和原理分析当今社会问题的方法,学以致用,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4.课堂小结:认清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1)概括日本军国主义的定义、特征;
(2)列举侵华日军的其他罪行,如“七三一部队”,以凸显其凶恶残暴;
(3)列举日本发动的其他侵略战争及其暴行,如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凸显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成性及凶恶残暴。
(4)日本军国主义影响至今存在,聚焦日本军国主义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中国学生明确日本侵华战争责任,认清日本军国主义历史观的危害,提高警惕,避免历史重演。
5.课后作业:列举(文字、绘画等形式不限)自己了解的反映军国主义凶恶残暴侵略本质的历史事件,并写出简单说明。
设计意图:检测掌握军国主义概念的程度,加深对其本质的认识。
四、结束语
总之,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事实,理解历史概念和原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挖掘历史知识的价值观资源,使历史知识教学与价值观影响融为一体,实现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
第二篇:《南京大屠杀》教学设计(小编推荐)
南京大屠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质量,把握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和本文记叙中穿插抒情议论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铭记国耻和历史教训,从而明确人生方向,自强不息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把握报告文学的特点及本文写作特色。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导语
上节课我们朗读了温书林先生写的《南京大屠杀》这篇课文,让我们对这一历史惨案有了更深的了解,虽然南京大屠杀过去好多年了,但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永远也不能忘记。更令我们义愤的是当今的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无视史实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并企图美化那场血腥 的侵华战争。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同作者一起用件件铁证如山的事实去驳斥日本的无稽之谈,缅怀惨死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之下的30多万同胞。
2、复习上节课内容
1、复习重点词语(小黑板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熙熙攘攘 挎 蹂躏 步履蹒跚 庵 徘徊 毛骨悚然 侥 褴褛 惨绝人寰 蛊惑
二、研读课文,把握重点(学生采取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
1、请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①这部分用的什么顺序写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倒叙的写法,作用是衬托后文一位老太太因见到当年惨遭蹂躏处的老槐树而又一次发疯。景与人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给人极大的冲击力,使人受到震撼。
②写美国护士的日记作用是什么?
明确:引用事实,用当年亲眼目睹的日记,证实日寇令人发指的暴行,使老太太精神精神失常。
③这一部分最后一节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其作用如何? 明确:夹叙夹议的写法,最后一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通过议论强调进光可以流逝,历史却无法忘却,也不能忘却,告诫人们牢记民族灾难,勿忘国耻。
2、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①日军在中国集体屠杀 的惨案有几个?文章出示了什么证据?各个惨案有什么特点?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
明确:12月13日的燕子矶大屠杀;(证据:《朝日新闻》随军记者金井正刚的叙述为证)
12月15日的下关大屠杀;(证据:原日军某部粟原军曹沉默40多年后吐露的真相,也有国民党军人的沉痛回忆)
12月18日的草鞋峡大屠杀
特点:燕子矶大屠杀是把人赶到渡江码头,用机关枪扫射;下关大屠杀,是把人“绑缚在一起连成一列长阵,弯弯曲曲望不见尽头”;草鞋峡大屠杀是把人“关到了幕府山一块用铁丝网围起来的空场上”。这种屠杀形式真是惨无人道,令人发指。
思考②日军零散屠杀的有 哪两件惨案?文章出示了哪些证据?请学生复述
明确:井敏明和野田岩杀人竞赛。(证据:《东京日日新闻》照片,《日本公告》《朝日新闻》《大美晚报》)
田中军吉以“助广”宝剑连杀无辜中国人300多人(证据:《山中峰太郎编写的皇兵》)
教师小结: 同学们,读到这里,我们已经充分领略日本法西斯的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罪行,并且每一笔罪行都是有据可证的,让我们记住这一笔笔血债,常把仇恨记心头,毋忘国耻!
总结:报告文学特点一【体现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材料典型性】
3、研读课文第三部分①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较为集中的议论,抒情部分 ②哪些是议论?哪些是抒情?
明确:第38自然段借记叙抒情。第39自然段夹叙夹议。第40自然段,前一句夹叙夹议,后一句借议论抒情。第41自然段也是议论。
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第39自然段揭露了日本法西斯难以计数的令人发指的罪行。第40自然段抒发了为祖国强盛而倍感欣慰、自豪之情。第41自然段强调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既要了解祖国的文明、民族的光荣,也应该牢记祖国深重的灾难、民族的奇耻大辱。
教师小结:报告文学特点二【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政论性】 4.学生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课文重点及作者思想感情
三、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回顾和具体描写,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教育我们记住历史,勿忘国耻,激励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一道,争取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战争与侵略。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五、板书
南京大屠杀
燕子矶——赶到码头用机关枪扫射
集体屠杀 下关——用绳捆在一起,连成串杀害。草鞋峡——用铁丝网网住杀害
零散屠杀 两个日军——杀人比赛
“助广”宝剑连杀无辜中国人
法庭查证——历史结论、铁证如山 静缘老太太等:活着的受害者
报告文学特点:
1、材料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2、政论性
第三篇:《不能忘记的历史——南京大屠杀》教学设计
不能忘记的历史
——南京大屠杀
广州市番禺区洛溪新城小学
林晓婷
【教材分析】
《不要忘记》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主题四“黄河在怒吼”中的第二个小主题,《不要忘记》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主题四“黄河在怒吼”中的第二个小主题。我把课题命名为《不能忘记的历史——南京大屠杀》,从历史资料、幸存者、加害者这三个不同角度开展课堂,通过观看微课、文字资料、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向学生述说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让学生了解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感受日本侵略者的凶残,唤起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在学生正确认识这段史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和平时代的今天正确看待中日关系。【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初步的是非观念,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事或社会现象,但由于年龄及经验所限,意志仍较为薄弱,见解也易受外界影响左右而发生变化。
学生对于战争历史了解不够充分,在和平年代,学生对于战争体会也欠深刻,有可能产生一些不完全或者甚至是有些偏激的想法。因此,在课前,让学生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课上结合丰富的多媒体资料,层层诱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认识历史、对待历史,达成德育目标。【教学目标】
1、观看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认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感受日本侵略者的凶残和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认识日本否认南京大屠杀这一日军侵华战争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是否认历史,是徒劳的。
3、学会铭记历史,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教学重难点】
1、观看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认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
2、学会铭记历史,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资料、视频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3分钟)
1、小组内交换阅读查找的南京大屠杀的资料。2、2个学生课件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
3、师揭示课题,相机板书课题:不能忘记的历史——南京大屠杀。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和讲述,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初步感性的认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理解南京大屠杀这一重大事件的背景和历史。
过渡:1937年12月13日凌晨,日军攻破南京城,展开了血腥的大屠杀。这是一个民族耻辱的记忆。79年过去了,那个耻辱凝成铅字,在教科书上,在讲台上向后一代讲述不要忘记,也不能忘记那段震惊中外的血腥惨剧!
二、了解历史知识,激发爱国意识
(一)观看大屠杀的历史资料
1、观看微课,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
2、作为一名中国人,你想说什么?如果用一些词语去形容日本人的行径,你会用哪些词去阐释这场大屠杀?学生谈感受。
3、小结:整个南京城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足以说明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可耻的暴行记录。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有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的微课,让学生认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此环节有利于解决教学重点,为下面学生进一步体会日本侵略者的凶残和激发爱国意识做好铺垫。
过渡:在这场血腥残虐的战争也有部分人幸存了下来,我们来听听他们对于这场战争是怎么说的。
(二)幸存者的讲述
1、观看幸存者夏淑琴、张志强的视频。
2、如果你是幸存者,你想说什么?生交流,师评价。
3、小结:惨遭杀戮的日子虽已远去,但血腥的一幕幕仍无法忘却,幸存老人们的故事不知讲了多少回,但回回都是满满的血泪。
4、师生接读课题,升华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幸存者的角度进行讲述和体会,学生感受到南京大屠杀的真实,体会日军的残虐,激发学生爱国意识。
过渡: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对于这桩骇人听闻的屠城血案,日本右翼分子却抱着死不承认的态度,说“南京大屠杀”是不存在的。日本政府首相朝拜靖国神社;日本还篡改历史教科书。然而,“万人坑”就是粉碎右翼分子妄言其中一个最有利的证明。当年的日本侵华的老兵东史朗也如实地记录了当年的亲身经历。
(三)加害者的视角
1、默读书本79页《东史郎日记》的片段,思考:读了东史朗的日记,如果你就是是东史郎,你怎么想?小组交流想法。
2、小结:历史事实铁证如山,日本妄想否认南京大屠杀这一日军侵华战争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否认历史,这是徒劳的。
设计意图:通过加害者角度,学生体会到历史事实铁证如山,日本想否认历史,是徒劳的,有效地解决了教学目标2。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学会理性地看待历史事件。
过渡:今年的四月,日本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微博上发布的一条微博引起了大家的热议。对此,你怎么看?
三、延伸拓展,理性爱国。
1、默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微博和网友的留言。
2、观看少年爱国的小视频。
3、写卡片,并贴在黑板:对今天的日本学生,你们想要说些什么?
4、小结:在对待日本方面这场战争的代价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老师更希望你们能学会理性地思考和用行动爱国。
设计意图:此环节默读微博文、观看小视频和写卡片是层层递进,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学会铭记历史,引导学生在和平时代的今天正确看待中日关系。并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用双手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这样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
四、总结升华
1937年12月13日,那是一个不能忘记,也不会忘记的记忆。铭记历史,传承历史,才能更好地警示未来。孩子们,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用你们的双手把祖国变得更加强大。
五、布置作业
1、观看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
2、阅读书籍《拉贝日记》、张纯如《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
六、板书设计
不能忘记的历史
——南京大屠杀
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
第四篇:《“南京大屠杀”随想》活动设计
《“南京大屠杀”随想》活动设计
活动概述
本活动适用于初二年级的学生,是一次初二年级历史课的教学实践活动。
当初二年级的历史课进行到“日本侵略者的暴行”部分,学生们接触到“南京大屠杀”这一内容时,某班部分学生对此麻木不仁,不是说“好玩儿”、就是嘻嘻哈哈,很不严肃,这使我感到非常地震惊。对于这一代人来说,“南京大屠杀”这样的事,似乎太久远了,和他们没什么关系,因此就当作笑话来听、当作“热闹”来看。面对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图片、一件件令人发指的惨案、一桩桩揪心撕肺的屠杀„,他们竟然视若无睹、置若罔闻、讥诮自然。这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失败,必须予以矫正。
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他们不忘国耻,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确立他们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特安排此活动,并将作为今后初二年级第二学期的一项例行活动。课题定为-“南京大屠杀随想”
研究方案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制作、展示成果,欣赏音乐等形式,达到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基本步骤:
一.提出问题
针对学生的情况,提出问题:
1.针对当代日本有人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和学生中接触这一段史事的态度,提出“„南京大屠杀‟真否?” 的问题
2.针对当代日本人窜改教科书、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屡次参拜靖国神社的史实,提出“你对日本人的反映如何评价?”的问题
3.针对当时的中国落后挨打的情况,提出“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耻辱?如何避免此类悲剧的重演?” 的问题
二.分组搜集信息(事先进行搜集信息的方法指导)
根据不同的特点,每个班分成4个小组
搜集信息的方式:1.上网;2.书籍报刊;3.访谈;等
三.整理信息,写出综述(事先进行指导)
四.各组根据自己的优势制作成果(事先进行指导)
成果主要种类:1.板报;2.小专刊;3.电脑软件制作;演讲稿等。
五.成果展示
六.《黄河大合唱》欣赏(欣赏后写出感想)
七.总结
勿忘国耻,强我中华,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课题开展
一.提出问题(略)
二.分组搜集信息(事先进行搜集信息的方法指导)
1.方法指导
指导学生搜集信息(史料)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搜集信息的指导。使学生知道什么是信息(史料),如何收集信息。由于我们的的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小孩,因此,宜粗不宜细,让他们了解一些初级的知识就可以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再逐步增加有关知识。比如,如何上网搜索、如何查阅报刊资料、如何进行文献的检索等等。
2.搜集信息的方式:
⑴上网:
关于“南京大屠杀”内容的网页、网站很多:文章、图片、flash动画、“纪念馆”、“灵堂”等等。学生只要上网认真查阅,定会大有收获。
⑵书籍报刊:
书籍报刊,是查阅此类信息的另一重要源泉。关于此方面的专著、文章有很多可以查阅、搜集。
⑶访谈:
直接找经历过“南京大屠杀”的人去采访。应该说,这个方式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最为简便、直接、有效的方式,但是,学生们可能很难如愿以偿,因为,他们很难找到要访谈到对象。但是,首先是要指导他们写好访谈提纲。
三.整理信息,写出综述(事先进行指导)
1.整理信息的指导
搜集来的信息,并非全部真实、全部有用。什么是信息?什么是情报?如何整理情报?这些,都应该让学生有一个粗浅的了解,以便他们能够进行初步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情报整理出来。
2.写作“综述”的指导
这里所说的综述即“文献综述”,不过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这四个字似乎太大了。但是,一定要让他们知道: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搜集资料之后,一定要进行整理、分类、分析、思考、综合,然后形成文字就可以了。
3.整理信息,写出综述
以上的事情作完,形成文字,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就是一篇综述了。
四.各组根据自己的优势制作成果(事先进行指导)
成果主要种类:按照预先的分组,每个组作出一项成果,也有的同学兼作软件和演讲稿。
1.板报
指导学生,以“‘南京大屠杀’随想”为题,把自己的先期工作,以图文形式展现在系列展板上,以备展示于校园。
2.小专刊
指导学生,以“‘南京大屠杀’随想”为题,把自己的先期工作,图文并茂的出版一期专刊,以备发行全校。
3.电脑软件制作
指导学生,以“‘南京大屠杀’随想”为题,把自己的先期工作,制成电脑软件,平台不限,以备展示。
4.演讲稿
指导学生,以“‘南京大屠杀’随想”为题,把自己的先期工作,写成演讲稿件,准备演讲。
成果展示
1.板报展示
一个个醒目的标题:人间地狱!人类的忌日!惨绝千古人寰!痛史血泪!一组组惨不忍睹的图片、一篇篇讨伐的檄文、一声声“勿忘国耻,强我中华,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呐喊、一颗颗滚烫的心,呈现在全校师生面前。这是历史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成功。
2.小专刊发行全校
全校各班,每班发行至少一册;每个教师人手一册,至少是每个处室、办公室一册。
3.展示学生制作的电脑软件。
这一展示,使我们深受震动:学生们的才华,尤其是电脑软件制作的才华和灵性,是我这个当老师的所不能比的。
学生说:看过这么多南京大屠杀中,日本人疯狂屠杀我国国民的图片和资料,令我触目惊心。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耻辱,是我们无数的中华儿女用血写成的屈辱史!我们永不能忘记!
日本的这种疯狂肆虐、灭绝人性、泯灭良心的行为,是受全世界人们谴责的!包括它事后以谎言来掩盖事实和“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都大大影响了日本在维护世界和平上的可信度。它们的行为是我们极力反对且全世界都不能接受的!
还说:在中国强烈的抗议声中,我们应积极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素质和国家的总体水平。让我们中国,这个变化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及早站在世界科学领域的巅峰,让日本对我们刮目相看!让中国人扬眉吐气!
我们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首先要以自己的学习为重,在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我国的历史,学好历史,不仅仅是为了拿到一个好成绩,更是为了我们的未来,为了我国将来的发展,刻苦努力,发愤读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洗清耻辱,为中国成为世界领先的强国而奋斗!
4.演讲
根据自己的演讲稿,在年级组织的演讲会上进行演讲,有的同学配合演讲播放了自制的电脑软件,声情并茂、声泪俱下,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他们说: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他们说:作为一个自尊的民族,必须要索取它被别人强行掠走的尊严。
他们说: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必须清算依附在肌体的历史恶性肿瘤。
他们说:作为一个热血的炎黄子孙,必须追寻回让时间割断,但心灵不会忘记的正义!他们说:南京大屠杀的残酷,属于一种深层的、深入人的肌里、神经与基因的残酷。是人性的不复存在之后,两腿动物在人与兽之间所表现的极度凶恶。那是人与兽都无法做出的,对于弱者的精神凌辱和践踏。房子倒塌了,可以重盖;一代人牺牲了,另一代人会站起来。可是,这种被历史翻印出的精神屈辱,却是永远无法愈合的,那是一种带着伤痕的种子生长出的树。今日的中国早已不是任人宰割与践踏的中国了。可是,重温这些残酷,让我们及我们的子孙后代,单纯和脆弱的心灵,多一份坚强,多一份凝重,如同铁的刀片上,多一层钢。未来,不管历史还会不会重演,希望他们都能有一些心理准备,这样,面对突然到来的战争残酷,也许那屈辱才不会重复。
《黄河大合唱》欣赏(欣赏后写出感想)
专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欣赏“黄河大合唱”。学生们有的曾经欣赏过,而相当一大部分没有正式欣赏过。这次欣赏过后,他们感慨良多,写出了《黄河大合唱》欣赏后感。《黄河大合唱》的欣赏,把整个活动推向高潮。
过程:教师简单介绍《黄河大合唱》创造的历史背景、词曲作者、创作过程,再行欣赏。学生的自我评价
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明白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像,深切的感到:中国的这段耻辱,是永远抹不去的;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是永远也抹煞不了的!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总结与反思
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他们终于了解到,“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中国的“国耻”,中华儿女决不能忘记“国耻”。要永远牢记:勿忘国耻,强我中华,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这是历史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成果。是一次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初步学会了搜集信息、整理情报;并从中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一分史实、一分结论,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道理。锻炼了电脑软件制作能力、演讲能力、出版小刊物、系列板报的能力。符合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这种活动,我们会年年搞下去。
第五篇:关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设计的感想
关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设计的感想
摘要:本文对南京市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进行了实地参观和相关的调查研究,针对纪念馆的历史及地理位置,相关功能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同时,对纪念馆的规模和内部,外部环境进行实地对比,在参观和调查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给予一些建议,希望能对自己以后的规划学习带来些帮助!
前言 所谓的纪念馆,是为了纪念有卓越贡献的人或重大历史事件而建立的陈设的实物,图片,影像等的建筑。在中国,例子就有很多,如鲁迅纪念馆,南昌起义纪念馆,雷锋纪念馆等等。现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例!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中国南京市人民政府为铭记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而筹筑的,1985年8月15日落成开放并在1995年进行了扩建。该馆坐落于中国南京江东门街418号,这里也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者的丛葬地。纪念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平方米,是一处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视等综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专史陈列馆。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所看到的主要是老馆,但是新馆给我们留下了更多更深刻的印象。经调查了解到,在新馆的设计投标之初,建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教授的工作组经多方沟通并两次到现场勘察才确定下方案思路。据何镜堂教授介绍,纪念馆位于南京市近郊,扩建用地呈狭长的船形,故设计方案赋予其“弯刀”的理念,用“军刀”象征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以深埋在土中的“折断的军刀”隐喻正义战胜邪恶,象征中华民族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战胜强敌,将侵略者送上历史审判席。
该馆的正大门左侧刻着邓小平手书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名。陈列形式分为广场陈列,遗骨陈列,史料陈列三大部分,广场陈列由悼念广场,祭奠广场,墓地广场等三个外景陈列场所组成。其中悼念广场内有外形如十字架,上面刻着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的时间的标志牌,“倒下的300000人”的抽象雕塑,“古城的灾难”大型组合雕塑及和平鸽组成,尤其是大型石雕母亲像给每一位参观者留下深深地印象(图一,二)祭奠广场有刻有馆名的纪念石壁,郁郁葱葱的松柏和用中英日三国文字镌刻的“遇难者300000”的石壁。墓地广场有鹅卵石,枯树和沿院断垣残壁上的三组大型灰色石刻浮雕,及院内道路两旁的十七块小型碑雕部分地记载着南京大屠杀的主要遗址,诸多景观构成了生与死,悲与愤为主题的纪念性墓地的凄惨景象!
遗骨陈列有外形为棺木状的遗骨陈列室这里就是万人坑遗址的所在地所发掘出的遗骨经多方鉴定被确认为遇难者遗骨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图三)
陈列厅主要是沿着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向游客一一展示南京大屠杀前后的详细内幕,最后以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也是在告诉人们历史发展的金科玉律是正义必将会战胜邪恶再强大的力量都无法阻挡失败的丧钟敲响。主要的陈列品有当年的现场照片,历史档案资料,当时中外人士对这次历史惨案的纪实文字,至今尚在的幸存者的名册,证言,证词,证物等;侵华日军司令部使用过的物品,如挂钟,保险柜,军旗;日军使用过的指挥刀,机枪,手雷,毒气弹,军装,钢盔,焚烧尸体用的汽油桶和大量刑具等;日本当年发放的“良民证”,“支那事变
图一
图三
图二
图四
纪念章”,1644细菌部队使用的手术剪刀和证章,慰安所日军的题字墙;还有李自健等创作的一批南京大屠杀书画作品等等。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冥想厅的设计,经过万人坑后我沿着类似墓道的入口,进入了以烛光之路为主题的冥想厅(图四),昏暗的灯光搭配着白色的幕布,反射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通道两边静静地流淌着水,暗黄色的灯光在水中一闪一闪显得格外的凝重,让我不禁也沉默冥思,为国家和人民所禁受的耻辱和伤痛而冥思,为所有在这次惨案中的遇难者而追悼。
下面我们可以从该馆的扩建工程获得最佳建筑奖提名的介绍来了解这一建筑:
突出遗址主题。在空间秩序的组织中,我们认为遗址部分——原有纪念馆院落中发掘出的万人坑应该成为参观序列的高潮和重点。新建纪念馆作为整个空间序列的序曲部分,点明主题;原有纪念馆及其核心空间——死亡之庭作为整个空间序列铺垫部分,酝酿情绪;万人坑遗址及扩建的祭场,冥想厅作为整个空间序列的高潮部分,震撼心灵;而和平公园作为整个空间序列的尾声部分,发人深省。
尊重原有建筑。作为扩建工程,我们始终注意与原有纪念馆保持协调一致。在建筑尺度上,为避免新建部分对原有纪念馆的影响,我们在确定建筑形体效果时采用了“体量消隐”的设计手法将新建的纪念馆主体部分埋在地下,向东侧逐渐升高,屋顶作为倾斜的纪念广场。既突出了新馆的设计风格,又减少了对原有纪念馆的压迫感。再次我们以原有纪念馆的体量为模数,在扩建工程的设计中安排了万人坑遗址保护建筑,冥想厅等一系列尺度相近的小型建筑体量,并在设计中用一条中轴线将这些主要的体量统一起来,形成空间尺度和秩序的统一。此外,园区西侧的馆藏交流区也采用了化整为零的手法。新老纪念馆建筑语言和手法统一,令参观者感觉浑然一体。
营造纪念性场所。我们认为扩建工程重要的不只是设计建筑而是要营造一系列的纪念的场所,形成突出的场所精神。在入口纪念广场部分,我们以无生命特质的级配碎石铺装广场,通过这一特殊的铺装材料来反映“生与死”的场所精神主题。新馆建筑内部空间结合形体特点,运用倾斜的墙体和缓坡的地面,组合成一种错乱,冲突的非常态空间,表达同展馆主题相适应的场所精神。在和平公园我们用巨大的长条形水池将人们的视线直接引向水池终点的和平女神塑像,映衬出向往和平的场所精神。
精心处理细节。结合施工过程中现场发现的数处骸骨遗迹,我们重新调整设计,加做了透明地面和天光,使这一遗迹原貌展现。新馆南立面长度达到180米以上,我们就重点考虑石材纹理和单元尺寸的变化组合使其达到力度感和沧桑感的要求。重新设计的万人坑遗址保护建筑内,采用了沙石地面,锈蚀钢桥与昏暗的灯光的组合充分表达了遇难现场的历史感细节的处理形成了庄严肃穆的氛围,同需要表达的场所精神相符。
从相关介绍中,我们也足以窥见这座建筑在形体的设计和氛围的营造等方面所达到的效果,在建筑四周广场和四周环境的协调性来看,植物的搭配和材料的使用上都近乎完美,对冥想厅和万人坑遗址的建筑设计及氛围营造上,都别出心裁,但是在参观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纪念馆的主体功能应该重在纪念,重在给后人以警醒,给人们敲响警钟而不是着眼于展览,所以作为纪念馆,更多的成分应该在于如何给参观者足够的震该撼和警醒,而纪念馆则是缺乏那种感染力,再多的展品,都是无济于事的。在参观的过程中直到结束,看那些展品的时候,感觉到的只有好奇,没有太多的震撼和愤恨,只有在面对几具仿真尸体和万人坑中白森森的骸骨的时候才感觉到一阵阵的热血澎湃。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和小朋友,根本没有一点严肃的态度,嬉笑声不绝于耳,当然除了那些老人。正如汤本先生在接受凤凰卫视就“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缺乏感染力”的采访中说到:“访问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朋友都有这样的感觉,似乎看到尸骨的数量还不太够,应该学习华盛顿的,犹太人所建造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的这种给人巨大的视觉震撼的一种效果,因为在华盛顿的大屠杀纪念馆里首先看到的是几百,几千,几万双遇难者的鞋子,你看到这双鞋子,看到这些曾经穿上这个鞋子活生生的犹太人,被希特勒无情的屠杀,无耻的罪恶。因此南京大屠杀也应该陈列的是大量的尸骨,尤其近几年来,南京有大量的基本建设,应该可以挖掘大量的尸骨集中展览,给人一个强烈的视觉震撼。”没有感染力的纪念馆和只会高喊爱国口号的人有什么区别?
其次的缺乏互动的效果。整个纪念馆大都是以展览的形式呈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带给人一种审美疲劳,光靠几张图片,文字根本无法表达出当时的惨烈。在杭州西湖附近的展览馆内,看到有好多提供给人们参与其中,了解西湖及浙江的历史的设施。南京也应该将其考虑其中,在国情感淡薄的今天,光看是无法产生影响的。
最后,建筑外部的纪念广场略显单调,似乎也与建筑内部缺乏必要的联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必将大量地应用于纪念馆的设计及其展示方式。直观的文物展示和文字描述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和上面所提到的一样,为了提升纪念馆给参观者以强大的感染力,也许仿真技术和情境再现手法将被大量地应用于其中,甚至也会有亲身体验的内容等等。
当然对这次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印象非常深刻,也很喜欢这个建筑,也接受了一定的爱国教育,收获还是非常多的!
参考文献《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 张纯如
《建筑设计资料集》
《城市规划资料集》
《拉贝日记》 约翰 拉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