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全文5篇]

时间:2022-03-28 02:2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第一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4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

【教材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朗读感知

1、朗读:

⑴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⑵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⑶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⑷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⑸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了 之美,作者写出了它 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问题一:我们欣赏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非常和谐,但这一句中间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齐”“共”等等?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问题二:你觉得这一句还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别传神?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问题四: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描绘这幅画面吗?

学生动笔写,并自由表述。

四、体悟感情

老师引入: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五、想象拓展

老师引入:陶弘景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仙境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梦想的人间仙境,你能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人间仙境吗?

学生自由表达。

【板书预设】

山水相映

山川之美色彩缤纷

晨昏变化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重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重点)

3.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雅士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江南山水美景的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及作品。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为“山中宰相”,代表作有《陶隐居集》等。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第二个书是指书信。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文言词语积累。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资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1)古今异义词

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古来共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2)一词多义

欲:①夕日欲颓(将要)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3)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4)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俱(全都)备

晓雾将(将要)歇 猿鸟乱鸣(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沉鳞(鱼)竞跃 实(的确,实在)是欲界之仙都

自(从)康乐以来,未复(再)有能与(欣赏)其奇者

(5)重点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奇丽的景色了。

三、合作探究

(一)读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二)文本探究

1.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四季,晨昏;写了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2.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从“看”的角度说,作者写景采用了哪几种视角?

明确: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

3.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美。点明中心,统领全文。

4.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得意之情。

5.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大自然的热爱。

6.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交流点拨: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师总结: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意境美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色彩相配之美——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五、课外拓展

为宣传“世界环境日”,班级召开“建绿色家园,享美好自然”主题班会,设置了属对环节。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青山外早莺争树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绿水前新燕啄泥;翠柳上喜鹊登枝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3

教材

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美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

目标知识与能力:⑴准确理解课文注解的词语,弄懂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学生解决生字认读识记,结合注释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记下文中难点,教师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自主、合作、探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

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山明水秀》乐曲,《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历代诗人山水诗文佳作精选。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查阅作者生平、了解作品背景。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检查预习

1、指导学生读课文(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全文每句基本上读两拍。提醒“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的读法

2、字词正音(课件1)。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丹阳秣(mò)陵 夕日欲颓(tuí)与(yù)其奇者

(二)导入(播放背景音乐《山明水秀》)

1、导入新课(课件2)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无暇欣赏。其实,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清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情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好吗?板书课题。

2、解题(课件3)答/谢中书/书

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

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陈:述说)

3、作者简介(课件4)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4

一、教材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当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朗读感知: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了 之美,作者写出了它 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问题一:我们欣赏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非常和谐,但这一句中间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齐”“共”等等?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问题二:你觉得这一句还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别传神?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问题四: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描绘这幅画面吗?

学生动笔写,并自由表述。

(四)体悟感情:

老师引入: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五)想象拓展:

老师引入:陶弘景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仙境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梦想的人间仙境,你能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人间仙境吗?

学生自由表达。

板书预设:

山水相映

山川 之 美 色彩缤纷

晨昏变化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一、预

1、“书”的意思是__ 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3、生字词写在下面

二、学

1、预检

2、通读课文,依注释自译课文(可小组商议)

3、学生逐段翻译课文

4、理清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写景,先仰视,再俯瞰,再平视,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第三部分: 以感叹总括前文。

5、问题研究。

(1)、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们学的《三峡》中郦道元抓住了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三、练:

1.解释

(1)、青林翠竹,四时 俱 备

(2)、晓雾将歇 歇

(3)、夕日欲 颓,沉鳞 竞跃

(4)、未复 有能与 奇者 奇

2、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填空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之美。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之美。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四、作

1、收集的描写山水的诗句。思考: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阅读下面《与朱元思书》与《答谢中书书》,完成8-11题。(11分)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8、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风烟俱净()(2)任意东西()

(3)急湍甚箭()(4)横柯上蔽()

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任选一处。)(2分)

10、根据要求填空:(4分)

(1)从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

视觉:

听觉:

(2)作者描绘异水时,描绘出异水的特点是:

描绘奇山的特征是:

11、阅读下面短文《答谢中书书》,结合《与朱元思书》的内容,完成文后问题。(3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文中写一日之美的对偶句是哪一句,请把它摘抄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2)请比较本文和《与朱元思书》在写山水景色上的异同。(2分)

五:默写《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知人论世,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与方法】: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界、生活阅历、具体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略作者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 朗读课文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朗读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理清文路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7

导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时计划

第一课时学习《答谢中书书》

第二课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授课。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高远,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水的澄澈……无不让你心旌摇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流动的山水诗,像画又像诗,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欲颓(tuí)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晓雾将歇(将:将要。歇:消散)

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3.一词多义。

欲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欲,可以理解为七情六欲)

4.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萎靡

5.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6.朗读指导。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8.背景介绍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任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整体感知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交流点拨: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文本精读把握情感

1.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交流点拨: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清幽雅静,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多么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2.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绚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山林,归隐林泉的志趣。

积累古诗词里描写山和川的诗句。

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附:板书设计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写景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

2.知人论世,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界、生活阅历、具体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略作者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朗读课文

1.走近作者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朗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教案《《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理清文路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研读课文 探究欣赏

1.读《答谢中书书》,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2.文章《答谢中书书》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课堂练笔以及作业

1、选择其中的一种景物,用现代文进行扩充练笔。

2、作业:预习《记承天寺夜游》,比较其与本篇短文在写景方面的异同。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出示大屏幕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出示陶弘景照片)大屏幕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三、齐读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⑴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⑵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⑶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⑷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⑴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⑶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颓,坠落。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意境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写,或画,或说,或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背景拓展延伸(链接妙诗欣赏)附录: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品评〗

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首句即照应题目。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出山之意,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而诗人则平平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

是的,山中能有什么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

在述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么;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征。然而“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奇韵真趣。

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象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寄一样。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诗人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传诵。

“眼前流水自悠悠,歇歇偷闲恋绿畴。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

这是南北朝诗人陶弘景写的一首“退休诗”。

此人诗画双全,是当时著名画家与作家,他在其画中题诗一首,画中有两头牛,一牛“恋绿畴”吃草,一牛有“金笼”而“落得用鞭抽”。其画其诗强烈地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辞官退休的愿望,他向往的是“流水”、“绿畴”的“悠悠”晚年。结果坚决退休归山,人称“山中冥相”。他在山中退休隐居,边休养边写作,至今传有《陶隐居集》。

六、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描写景物,抓住灵魂;

调动感官,动静结合;

多个视角,抒发真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景物。教师可以出示图片提示。

七、能力训练

美丽的风景勾起了我们无限的暇思。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心中流淌而过的乐曲。

八、课外作业(学海拾贝)

1、上网搜集陶弘景的有关资料,整理其诗作。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词诗,对联,歌词等。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准备:

U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们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眺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多媒体显示课题《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37岁辞官隐居于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3、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读毕,教师出示朗读节奏:(略)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5、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1)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2)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3)理清文章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五、品味、探究作者是怎样描绘景物?

六、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

2、学生齐读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副画面?请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板书预设:

山水相映

山川之美色彩缤纷

晨昏变化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识,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赏析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赏评佳句,感知情感。

【教学步骤】

读--写--说

【教学准备】

教学PPT。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读。

1、读课题。解释课题。

2、读资料。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概况。

3、读课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3)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①自由阅读,结合注释和老师补充的解释翻译课文。

②齐读,指导学生理出层次。

③齐读。指导学生读出写景内容的壮美和秀美;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赞叹和陶醉。

(4)诵读。

二、写。

1、指导学生如何写佳句赏评。

2、示范佳句赏评。

3、要求学生写佳句赏评。

三、说。

请学生展示自己写作的佳句赏评的成果,给予学生指导。

三、布置作业。

将本文改写成现代散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学情分析: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夕日欲颓 沉鳞 能与其奇

2、几个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 四时 将歇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与

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

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

3、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 :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4、背诵全文。(分组进行,比赛的形式)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美景的?(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补充后明确)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仰视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观察不同的角度 俯视

平看

其三:晨昏变化美 其四:动静相衬美

2、课文的结尾能让我们联想到其它诗人类似的结尾,你能联想到那一些?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刘禹锡《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如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想伯仲间”,都有古人自观的意味,本文也是如此,“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看似感慨,其实表达了作者企盼与谢公比肩之意,也表达了作者酷爱自然、隐归林泉的志趣。

四、质疑问难。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请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

5分钟后,学生班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六、课堂总结:

学生谈学习本堂课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搜集有关写山水之美的名篇

八、板书设计

主题:生命的愉悦,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九、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学情分析

1.我所带学生大多为城市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但大多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居多,对待学习似乎又不够细心与刻苦,作业质量不是很高,书写不很工整。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大多只停留在背诵与翻译上,对于基础知识的积累不是很扎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知道学新课,不注意梳理和归纳。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整理与归纳。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对书信的写作意图不是很明确,值得探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

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

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

PPT演示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图片演示)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文体常识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文学常识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的写景名作。

(2)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2、展示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二、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1、学生通过视、听觉的角度用心聆听录音范读。(演示)

(要求:感受字音、感受语感、感受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分男女小组竞争式朗读课文,对方加以评价,老师点评。

3、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聆听。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译文——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

1、小组合作探讨,自主译文。

山水中包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经常谈论。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两岸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2、学生独立思考文章的结构特点。

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总分总的进行整体感知。(演示)

四、品析表达——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1、带着美去寻找美。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角度提示:山水交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例:

其一: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俯视,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放眼看去,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带着美去升华美。

①、老师引导学生概括文中景色之美,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四季之景晨昏之景

②、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拓展提升——表达心中之美。

1、诵读课文,读出心中之美。

①、演示背诵技巧:根据课文的结构和描写对象背诵课文。

②、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之美。

③、学生根据背诵技巧自由背诵课文。

④、分男女小组背诵课文,表达心中之美。

⑤、全班背诵课文,提升心中之美。

2、拓展练习,表达心中之美。

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100字左右。

雾气渐渐地消散,猿猴的长鸣、鸟雀欢愉的歌声回荡在山林间。傍晚的夕阳即将沉入水底,淡红的余辉映照在水面,鱼儿仿佛想饱览夕阳的风采,竞相越出水面,却不知夕阳的余辉给它们镀上了闪亮亮的光彩。

①、展示学生先学作品。

②、学生欣赏图片,用心感受画面之美。

③、老师举例,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④、学生自己捕捉景物的特点,练习描写。

⑤、学生回答,表达心中之美。

六、布置作业。

美与我们近在咫尺,我们要有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选一景物,抓住景物特点写一段200字的小文,把它的美跃现纸上。

七、教学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第二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2014-10-01 14:20:02)转载标签:

答谢中书书

教学设计 ▼

分类: 课堂风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读骈文。

2.能抓住关键文言字词:“入”、“交”、“乱”、“竞”等,读出画面。过程与方法:通过接触文言字词,挖掘文言字词背后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品味陶弘景之心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山川之美,感受陶弘景脱俗之心境。【教学重点】抓文言字词,品析山川之美 【教学难点】品悟陶弘景超凡脱俗的境界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

1.激趣:“有这么一个人,他自幼聪明异常,二十岁被推荐做皇子的陪读。在他归隐的时候,引来朝野送别的盛况:“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

2.这样的人与我们永嘉还有一段缘分,在我们永嘉陶公洞生活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陶弘景在天下第十二福地大若岩,编撰成道教最著名的经典《真诰》——乾隆《温州府志》、光绪《永嘉县志》”。

二、整体感知

1.齐读题目,并讲解题目。

预设:落实停顿和最后一个“书”的意思。2.一人朗读,并让学生评价,说一说,他读得如何?

预设:纠正停顿、读音,并让其他学生补充朗读,可以及时落实读错的文言字词。

3.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文言文在句式上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发现了吗?

预设:让学生发现骈体文的特点,4个字为主,句式两两相对。让学生齐读,要求读出韵律,放开胆子读。

三、品读文本

1.一篇散文,短短68个字,却成为古今共谈山水的经典作品。陶弘景所谈论的山川之美,究竟美在何处?要求:结合文本,具体谈谈自己的理解,并用这样的句式:山川之美,美在。

预设:

(1)清峻的山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让学生想象的画面。)追问:“入”直接改为“插”,行不行?(“入”是“峰”与“云”的结合,云雾缭绕着山峰,浑然一体,既写出了山的高,也写出了“云”的柔和之美,刚柔并济。而“插”虽有了力量,但显得很突兀,一种硬生生介入,破坏了那份美感。)

(2)丰富的色彩: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追问:都有哪些色彩?仅仅只有这些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预设:出示资料,交,甲骨文

像一个人

两腿左右错立,引申为彼此连接,彼此交融。并让学生说说“交”字背后,你所看到的画面。

小结:五色交辉,古人以为是正色,能融汇出万千色彩的世界。“交辉”,色彩斑斓,就像画画一样,用五色调和出了自然界万物之色彩。这种色彩的美,又岂能光看字面能够感受的了。

(3)勃勃的生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追问:为什么“乱”、“竞”,能让我们感受到那张扬的生命? a.说说你对“乱”的理解。

预设:借用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让学生先说说,此处“乱”写出了什么?(花的多,花恣意,怒放的生命)“喜从千里来,乱笑含春语。——李贺”。此处“乱”又写出了什么?(乱中有一份对生命的欣喜)。

小结:可见“乱”字写出了猿鸟声充满在山谷间,此起彼伏,是一种生命,一种缤纷的生机之美。

b.说说你对“竞”的理解。

预设:介入资料:“竞”的繁体字为競,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競,逐也。——《说文解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竞”所表现的画面感。

齐读,读出那份激荡在山中的生机,读的欢快些。

四、深度解读文本

1.这些美景,经过我们的努力,都能发现、欣赏。陶弘景却在文中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所发觉的美是不是仅仅是我们所体会到的那些“清峻的山水,丰富的色彩,勃勃的生机”?再自由朗读课文,看看透过这些文字,你还有什么发现。

预设:(1)自由的生命:让学生再读“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追问:仅仅写猿鸟、鱼儿的勃勃生机吗?“鸣”与“叫”一样吗?“跃”与“跳”一样吗?小结:“鸣”带来一种愉悦感,是一种欢快的声音,“跃”充满着生命的快乐,一种自由的生命,毫无拘束。

(2)脱俗的心灵:“实是欲界之仙都。”先请学生翻译。a.作者为什么将“人间”,称之为“欲界”? 资料:“欲:欲,(谷,假借“榖”,表示粮食)

(欠,张大嘴巴,急于进食),《说文解字》:欲,贪欲也。

背景:陶弘景一生历经宋、齐、梁三朝。政权交替频繁,时局动荡不安,战争连绵不断,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

追问:用“欲界”,看出陶弘景怎样的情怀?(是以超凡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一份恬淡浸在这两字上。)

b.标点符号。追问:“实是欲界之仙都。”“实是”,可以看出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为什么用“。”,你觉得哪个好,为什么?

小结:句号,陈述,表达是一种恬淡的心境,常处这样美景的陶弘景,应是怀着一种淡然之心境,与美景相处,脱俗的心灵,使他宠辱不惊。这是一份心境,一份脱俗。山水常在,心境不同。以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则能寻到人间之天堂,俗世之净土。

2.当朝皇上下诏几次让他告别隐居的生活,想请他出山,都被他拒绝了。皇上很不解,问他“山中都有什么啊?”陶弘景回答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在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我们品出了陶弘景如许的淡然,逍遥自在。

3.最后,一齐诵读。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篇短文。

2.读一读,写一写: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适当增加精彩的描写、生动的修辞、合理的想象、简洁的议论)

六、板书设计

清峻的山水

自由的生命 丰富的色彩

勃勃的生机

脱俗的心灵

第三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准确翻译、背诵。

2、美读课文,学习多角度的写景方法。

3、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美读课文,学习多角度的写景方法。

2、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教学方法:

激趣导入法、情境设置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工具: PPT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祖国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山水诗歌,请说出你最喜欢的山水名句。

„„

真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啊。山如画,水如诗。有这样一篇文章,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大家想不想去看看?让我们一起走进《答谢中书书》(板书 题目及作者)

(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趣味解题:

题目中有两个“书”字,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

明确:“答”是“答复”的意思,“中书”是个官名,“谢中书”,就是一个姓谢的官员。题目的意思是 “给谢中书的信”。

我们学过的诗文中还有哪个“书”是“信”的意思呢?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据说旅行家马可.波罗非常喜欢中国的唐诗,一次,他读到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惊讶得瞪大了眼睛,问“什么书啊?卖万斤那么贵!”看来他是不知道这里的“家书”是“家信”的意思所以才会如此惊讶。在硝烟四起的战争年代,能够收到一封来自家人的书信是何等的珍贵啊!

(此环节小故事的设计,是想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加深对文章题目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理字词:

1、学生听读。

(提示: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听读后强调长句子的朗读节奏、需注意的字音。

2、学生自读,每人读两遍。

3、找两名同学范读,其他同学做点评。

4、以小组为单位竞读。

5、全班齐读。

6、在读准课文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解,借助工具书,译读课文。

(提示:古文的翻译要力求“信、达、雅”,就是准确、通顺、美好。)

(这一环节,是想通过朗读和译读,读准课文,读通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四、小组合作赏美点:

请用批注法在书上对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点评。可选择动与静、视觉与听觉等不同角度。

请用“我从_______句中读出了_______美。作者从______角度写出了景物的________特点”这样的句式在小组间交流。

教师做示范:

我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读出了山水相映之美。作者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先写山高“入云”,后写水清“见底”,山伟岸、水柔美,山静默,水灵动,共同构成了山水相映之美。”

(此环节的设计是想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赏析作品中山水相映之美、色彩斑斓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结合之美几个美点,从中学习观察景物的角度、动静结合的处理、视觉听觉的运用等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五、我来当导游:

请每位同学选择文中的一副画面,用最丰富的想象、最生动的修辞,动笔为它写一段导游词,看谁争取到的游客多,谁就获得了“最佳导游员”的荣誉称号。

因为学生可能缺乏导游知识,准备一个片段进行示范。

“前方景点名为高山流水图。请大家抬头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多像一位父亲,高大,慈祥、沉默;俯视脚下,明净的溪水清澈见底,多像一个小姑娘,单纯,透明,拽着父亲的衣角绕着他欢快的唱歌、跳舞。好一幅动人的父女相依图!”

生动笔写作。小组交流。评选最佳导游员。

展示:最佳导游员上台交流:(屏幕显示图片,音乐响起)(屏幕上展示江南山水的图片,配以背景音乐《高山流水》,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此环节的设计为了巩固和延伸学生对写景方法的学习,实施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六、深入理解悟情思: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细心体会。

(学生自学。交流。)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一句,是作者对自然的赞美。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一句流落出作者与谢公自比,与古今知音共赏山水的得意与自豪。

出示文章写作背景。

介绍作者,补充介绍山中宰相的故事。为作者寻找知音。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访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欧阳修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经历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苦闷,寄托在山水之间。在人生的逆境中,他们看到的,不是凄风,不是苦雨;而是一片令人陶醉的好山好水。(此环节的设计是想加深学生对文本、对作者的理解)全体起立,齐声诵读。

在朗朗的书声中,再次体会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教师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到此结束。但是我们对山水的欣赏,对自然的解读,才刚刚开始。愿大家都能够找个合适的时间,来一次醉情山水之行,写一篇醉情山水之作!

第四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注释的词语,疏通文意。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意境的优美。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4.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大家注意看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在一起,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生:“谢中书”指谢征,“中书”是官职名。第二个“书”是书信。所以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很对,这里第二个“书”是信的意思。那陶弘景与谢中书什么关系?他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呢?让我们去课文中一探究竟。二、一读音韵:

1.有人评价:这篇文章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对于这样一篇美文,我们首先要一读音韵。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读文章,尽量把字音读准确。(生读)

2.大家觉得哪个字的读音不好把握?我们来交流一下。(“夕日欲颓”、.“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字音还有问题吗?(生:没有了)那短文的节奏你能把握吗?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给我们划出这两句话的节奏。谁自告奋勇,想尝试一下?如果你拿不准,可以同桌两个讨论一下。(幻灯片出示:1.实是欲界之仙都。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字音、节奏我们都找准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篇文章。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力争读出一种音韵美。(评价:你的声线优美,非常适合朗读)

5.让我们一起读,感受这篇文章的音韵美。

三、疏通文意:

同学们读得很美,不过,要想读出文章的韵味,还要对它的大意有所了解。现在请大家对照着文章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可以把不理解的字词或翻译不上来的句子标记出来,小组内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共同解决。

师:哪个小组有疑问?

生:“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怎么翻译? 师:谁能帮他解决?

生: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师:谁还有疑问?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生:…… 师:还有吗?

师:好,同学们都没有问题了。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知识竞赛,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准备,一会儿我们抢答。

幻灯片出示:字词:1.交辉 2.四时 3.歇 4.颓 5.沉鳞 6.与 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疏通了文意,让我们再来齐读课文。四、二品意境:

师:同学们读得一遍比一遍好了。通过这几遍朗读,大家觉得这篇文章写得美不美?光说美还不行,要说说它美在哪里。现在就让我们二品意境,进入这篇文章的语言世界。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在旁边做批注,说说这篇文章哪里美。(生默读)

大家还想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吗?那老师再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小组之间相互补充,一会儿选派代表回答。(交流)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深刻,描述得也很优美。老师把刚刚大家的发言概括一下,你看看概括得恰当不恰当。(出示幻灯片: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猿啼鸟鸣,给森林增添了生机,傍晚夕阳西沉,游鱼跃出水面,饶有趣味;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蓝天白云,青林翠竹,两岸石壁,色彩斑斓;这里有动静相称之美,你看高山与流水,一静一动,相互映衬。)五、三悟情感:

我们欣赏了这里的美景,那陶弘景与谢中书是什么关系?他为什么写这封信呢?要想了解,我们就要知人论世,了解一下陶弘景其人和写作本文的背景。(幻灯片出示)

陶弘景:南北朝时著名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梁武帝佩服他的才学,曾召他做官,但都被他拒绝了。晚年隐居山中,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南北朝时,朝代更迭频繁,政局动荡,不少文人隐遁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的解脱。他们在给友人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以此表明自己的心志。

师:了解了这些,你知道陶弘景为什么给谢中书写信了吗?他通过这封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心志?

生: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的志向。

师:对啊,作者觉得这里景致优美,简直是人间仙境,有一种归隐的意思在里面。读读课文,你还体会到什么?

生:作者说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欣赏这种美景,而他懂得欣赏,所以感到很自豪。

师:你能体会到这一点,真了不起。同学们,本文的标题是《答谢中书书》,也就是说,这是写给谢征的回信。至于谢征给陶弘景写了一封什么信,历史上已经无从查证。但我们可以猜想一下,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内容?

生:我觉得谢征应该写他所处的官场多么腐败,他多羡慕陶弘景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嗯,这是你的理解,很有道理。还有没有别的意见? 生:谢中书既然是朝廷中人,可能是劝陶弘景做官。

师:是啊,像陶弘景这种有才能的人,世俗的观点当然是应该做官。但作者自己是怎么认为的?

生:他不求功名利禄,只是忘情于山水,沉醉于山水。师:谁来总结一下,作者通过本文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生: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在诵读中结束本节课。(生齐诵课文)

第五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教学重难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教学方法:诵读指导法。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1)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四、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课外作业(学海拾贝)

1.上网搜集陶弘景的有关资料,整理其诗作。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词诗,对联,歌词等。

下载《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 目的要求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张克民 教学思路: 本文语言优美、清新,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教学时,(1)应通过朗读来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景物的秀美和壮美,进而体会作者陶醉于山水美景的悠然自......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虚词,疏通文意,理清课文结构,背诵全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亲近......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夏灿君 教学背景: 八年级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

    公开课《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一、读课题:答/谢中书/书。这个人姓谢,官职是中书。古人习惯把姓和官职连在一起称呼,就像我们现在的刘乡长、李秘书之类。 “答”:回复 。“书”, “书信......

    《答谢中书书 》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

    18、《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18、《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南安市毓元中学 林金朗 【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古文二则》之一。《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