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乡愁》教学设计
九年级《乡愁》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乡愁》教学设计(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乡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便激发学生“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
二、展示教学目标。(课件)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他所处的社会、时代,那么我们就能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所以,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作者。作者简介(课件)
三、师: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读乡愁(课件)
师: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得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生:思念家乡
师:那么你看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忧郁深沉
师:通过听你觉得读时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生:稍慢
师:对,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的朗读应该是稍慢且舒缓.师:要读好一首诗,不光要注意感情基调,还要把握什么朗读技巧?
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
师:第一、二小节语速稍慢,读出回忆。第三小节沉郁,读出生离死别的伤痛与失落。第四小节音调稍稍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思念,荡气回肠。
另外,在朗读时,注意重音。比如在第一小节,那枚小小的邮票寄托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在读的时候要重读。现在老师示范读一下第一小节。
师:下面几小节请同学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小组来朗读其余几小节。
配乐朗读
师总结:同学们朗读的非常精彩,很投入、很感人,下面我们来听听名家的朗读。(课件)
四、师:通过朗读,我们心灵深处情感已经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作者那淡淡的愁绪,我们仿佛也在慢慢体会,同学们让我们奏响第二乐章--含英咀华品乡愁
师:我们知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看不到,摸不着,但在余光中的乡愁里,他把乡愁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那么诗人运用了什么意象来表现乡愁?(课件)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
生:诗人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表达不可捉摸的乡愁。
师:同学们回答很正确,作者抓住这四种意象表达了内心的情感,那么作者以什么顺序来组织全诗?
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人生的四个阶段)(板书)
师: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哪些具体的乡愁?
生1:小时候的我外出求学,与母亲分离,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而保证这封信能够从“这头”到“那头”,邮票便是小时候最突出的“乡愁”。
生2: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生3: 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但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生4: 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
明确: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子死别、两岸分离(板书)
师:同学们想像、表达都很好, 诗的第四小节,与前三小节已有所不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板书)
师:课文学到这时,我想同学们肯定有话想说,你最想对谁说一句话,说句什么话?
生:我想对台湾同胞说台湾同胞,你们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的生:我想对余光中说余光中先生,你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师:大家说得很好,说出了我们华夏儿女的心声。祝愿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板书)
五、师:中国人,天然有着深深的乡土情结,家被视为生命的本源。阔别六十八年后,余光中老先生终于回到了故乡。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之路:“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可爱;离开国的时候,才知道国的可贵,一个人必须当一回‘浪子’,回头后才能真正明白这一切。同学们”也许以后,为了追寻理想,你们也会离开故乡,甚至会远离自己的祖国,到那时候,你会对你的亲人、故乡、祖国说些什么么呢?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乐章---说乡愁(课件)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话语让老师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愿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爱自己的家乡,更爱自己的祖国!在这节课结束前,让我们的脉搏再次随着乡愁的韵律一起跳跃吧!(课件)
布置作业(课件)
板书设计: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别 个人的思乡之情 渴望祖国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升华 早日统一
现在--------海峡-------祖国与大陆分离 普遍的爱国之情
九年级《乡愁》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 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通过比较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诗中的四种意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多媒体播放音乐)
导语: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音乐中听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乡愁)是的,游子思乡、故土难忘,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对两岸和平的渴望日趋强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板书课题、作者,多媒体显示全诗)
二、读一读:感受诗味,体会诗的.情感美。
⒈ 教师示范朗读。(多媒体配乐)
⒉ 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⒊ 学生试读课文。
⒋师生点评指导。
板书: 母子别 新婚别 生死别 故园别
⒌ 把握诗歌主题。
⑴设疑:大家读过不少抒写乡愁的诗,与一般乡愁诗相比,这首诗在情感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一处该怎样读?
⑵补充资料图片,进一步体会两岸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⒍深情齐读诗歌。
三.议一议:比较鉴赏,体会诗的意象美。
1.出示改诗,引导学生比较、品评。(多媒体显示)
设疑:⑴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读了原诗,你觉得余光中是怎样将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运用了几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⑵乡愁怎么是邮票、坟墓?这些事物会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老师改写的诗有没有这种效果?
2.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⒊引导学生理解何谓意象。
明确:诗歌一般是通过创设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 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了,并且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⒋美读:想象情景,体会情感,读出韵味。
四.写一写:拓展迁移,体验人生的情感美。
1.请根据以 下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照诗句,用具体的事物来抒写乡愁。
①情境:中秋月圆之夜,作为一名住宿生,当你独处寝室,这时,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生自创。
2.学生思考、创作、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仿写诗歌。
板书设计
乡愁(余光中)
母子别 邮票
新婚别 船票
生死别 坟墓
故园别 海峡
九年级《乡愁》教学设计3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忆
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二、朗读全诗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品味课文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如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第二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乡愁》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乡愁》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乡愁》。
2、学习“知人论世、揣摩意象”的学诗方法,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家国之思。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反复朗读。
1、师: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古今一样。在王安石的笔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乡愁就是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在王维的笔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乡愁又成了那一树令人牵肠挂肚的梅花。那么在台湾诗人余光中的眼里 ,乡愁又是什么呢?
2、板书课题,初识作者。(出示课件,齐读作者简介)
3、请大家自由朗读《乡愁》这首诗。注意,仔细地读上一遍,力争读得字正腔圆。
4、指名读。学生以“准确流利、字正腔圆”的标准评价。
5、师:读诗不仅要读正确,而且还要注意句子的重音、节奏和语气,要读出诗的味道来。
师范读。学生划节奏。学生评价(“节奏、语调”)。
6、学生自由读,读出“诗的味道”。齐读诗歌。
二、授之以渔,体会诗情。
1、讲授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方法
⑴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的生活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客观的理解作品。
如:王维 喜好信奉佛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杜甫 安史之乱之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⑵揣摩意象 诗人把情感往往寄寓在具体的物体景象上面,这种“寄情思于物象”的表意之象叫做诗的“意象”。学诗就要揣摩“意象”。
2、这首诗有四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人生的哪四个阶段?内容上是什么顺序?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时间顺序)
诗人把人生这四个阶段的“乡愁”分别寄托在哪些具体的意象上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这些意象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乡愁呢,让我们“知人论世”,进一步了解诗人余光中。
⑴出示诗人的生平资料。指名读资料。
(2)师:“距离”产生乡愁,结合诗人的生平资料,说说这四节诗分别写出了怎样的“距离”,怎样的情景?
同桌讨论,交流。
(“这——那、外——里”)
(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子死别———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4、作者把乡愁寄托在这些意象上,那么每一个意象背后有作者怎样的经历和感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怎样的场景?
播放余光中的朗读。请大家想象“乡愁”的画面。
⑴想象“盼望家信,收到家信”的画面。出示《梅雨笺》。品味“小小的”。
(2)想象“身在异国,思念妻子,紧攥船票”的画面。品味“窄窄的”。
(3)想象“清明祭母,回忆母亲战乱中呵护独子” 的画面,诗人可能会回忆起什么?品味“矮矮的”。
(4)想象“遥望大陆,故国入梦,落叶归根” 的画面。品味“浅浅的”。(1972年——1982年——1993年——2003年,望了一年又一年,海峡虽浅,阻隔的却是游子深沉的故国之思啊,正如于右任在《望大陆》中所写“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半个世纪后,诗人才回到了故乡。)(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丈夫对妻子的深情——儿子对慈母的追念——对故土的眷念)
5、师:“乡愁”使我们想起母亲温暖的怀抱,爱人那甜蜜的笑容,故乡那芬芳的回忆,想起江南、乌篷船、水乡,那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烟柳画桥、长亭短亭的地方,这就是余光中的故乡。
请带着感情齐读《乡愁》。
6、本诗前三节和最后一节的“乡愁”有何不同?同桌讨论,交流。
(1)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这仅仅是个人的思乡之愁吗?诗的前三节都是女性,最后一节是祖国这个“大母亲”。)
(2)出示余光中的话,体会“家国之思”“对中华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
(3)师小结:诗人自幼受唐诗宋词的熏陶,中华文化对所有的“龙族”都有着无法摆脱和割舍的影响,只要坚守祖国文化的精华,就没有离开祖国。《乡愁》是台湾同胞、更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这就是“家国之思” 就是“中国情结”啊。
三、探究诗歌之美。
1、这首诗就像一位古典美人,有她独特的美,同桌讨论这首诗美在什么地方?
(可从情感、结构、音律等方面考虑。)
2、交流。故国故园情——情感美 结构整齐——结构美
音韵和谐,叠词、押韵——音乐美
师:本诗有《诗经》一样的的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旋律,读之朗朗上口。
四、拓展练习。
1、余光中还有一首写“乡愁”的诗,可以和本诗并称姊妹篇。
出示《乡愁四韵》。师生对读。
2、乡愁是你我普遍的情感,有父母的地方有乡愁,有家园的地方有乡愁,有童年记忆的地方有乡愁。请大家仿写几句诗,表达自己的乡愁。
(1)出示“示例”。配乐《乡愁四韵》。学生仿写诗。(2)交流欣赏。
3、作业。背诵《乡愁》。
附:板书设计
方法——知人论世 揣摩意象
小时候 小小的 邮票——母子分离——孩子对母亲的依恋
长大后 窄窄的 船票——夫妻分离——丈夫对妻子的深情
后 来 矮矮的 坟墓——母子死别——儿子对慈母的追念
现 在 浅浅的 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对故土的眷念
情感美 结构美 音乐美
故乡之思家国之思
第三篇:《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台湾作家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的多年的诗人,他的《乡愁》以独特的视角,用平实的语言,满含深情地表达了作者企盼祖国统一,亲人团聚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其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
全诗共四节,以时空的变化为序贯穿全文,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向: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形成了四个比喻句,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乡思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少小离家,只能用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来表达对故乡、对家人的思念;新婚燕尔,离别令人伤感,只有用“一张窄窄的船票”架起鹊桥,使离别变为重逢;后来母亲谢世,“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相隔两个世界。而今,最伤感的“乡愁”竟是这“一弯浅浅的海峡”,数十年的人为相隔,使“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那是一种怎样刻骨铭心的思念![本诗写于1972年,当时的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
诗歌充分地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反衬等修辞手法。含蓄,委婉地把思念故国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深切自然。希望回归,盼望祖国统一的信念同执着难消的乡愁揉和在一起,更加深了诗的艺术感召力。
在形式上,这首诗体现了诗歌的结构美与音乐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每节均衡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具有参差之美。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美的旋律上,又加上叠词的运用,低回婉转,如泣如诉,感人肺腑。
整首诗犹如一支柔美而满含忧伤的“思乡曲”,也是一曲为祖国,为亲人献上的深情而美丽的恋歌,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沉郁而幽远;运用的语言新奇而朴实;表达的感情强烈而深沉。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巧妙的比喻形象的写法。
2、学习作者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的写法。
3、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教学重难点:
1、理解《乡愁》通过新奇而形象的比喻表达感情的写法。
2、注意诗人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力训练点:
1、搜集有关表达思乡感情的诗,词,曲或现代散文,体会思乡愁绪。
2、仿照《乡愁》诗中比喻的句式,运用博喻的形式,描写一种事物,表达一种感情。
教学思路:
1、运用思乡歌曲导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
2、引导联系学过的诗、词、曲或散文,体会自古以来人们的思乡愁绪。
3、引导学生赏析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新奇比喻的用意及含义。
4、引导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给诗歌划分停顿,标记重音,把握语调,并配乐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5、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感受,设想自己是一位久居台湾的游子,体会作者的思乡及思国的愁绪,体会海外华人的恋根情绪。
6、拓展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散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进一步体会海外华人渴望祖国统一的热切希望。
7、仿照诗歌说出或写出几句“诗”运用博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谈话法
学法设计:朗读、联想,想象;联系实际各抒己见;对比阅读;仿写诗歌。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多媒体画面]
导言:同学们,一年一度的元旦即将来临,每当这时,远居海外的游子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回答]谁能用一句诗来表达?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学生各抒己见]
有关作品: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的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鼓励同学们向老一辈、历史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认真体会诗的内涵,讨论朗读的技巧。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幻灯片]
①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绪?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学生体会,讨论]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愁,应该用深沉,哀婉的语调来朗读。②每首诗的节奏以及重音如何把握?[学生讨论,试读,体会]
2、训练朗读:
①指定一名同学试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刚才强调的有关问题
②齐读,男、女分读,师生对读,于反复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内涵。
四、赏析全诗:
老师配乐范读全诗,请同学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思考讨论:[幻灯片]
①全诗以什么为顺序贯穿全诗?
全诗以时空的变化为线索,以个人的经历贯穿全诗。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有什么深刻含义?
诗人将不可捕捉的抽象的乡愁描写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侯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我可以用家信来寄托着作者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
长大后,出外谋生,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我来往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了却我的无尽的牵挂。
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盼望着团圆!
现在,“一弯浅浅的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悲欢与伟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感情撩人愁思。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③拓展讨论:
乡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④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见] 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拓展延伸讨论:[幻灯片][学生各抒己见]
①假如当时你的亲人有在台湾的,你的感受如何?
②假如你是一位台湾同胞,面对香港收复,澳门回归,你会有什么感受? ③就我国目前的现状,你有什么看法?
五、拓展练习:
1、对比阅读:学生作品《乡愁》[自制幻灯片]
2、拓展阅读有关余光中的诗句《舟子的悲歌》,《乡愁四韵》[其二]
六、布置作业:[幻灯片]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仿照本诗的托物寄情的手法,以“母爱”为题,发挥想象,巧设比喻 写一首小诗。
3、拓展阅读:
①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体会诗人的感情。
②阅读散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体会海外游子的心情。[印发材料]
第四篇:乡愁教学设计
《乡
愁》 教 学 设 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4、初步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共分为四个步骤:
1、深情地诵读;
2、细腻地品读;
3、优美地解读;
4、丰富的联读。
课前探究
布置预习,请同学们深入探究,自主完成。
(一)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并试着做标记。
(二)这首《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结合诗的内容,写出“时”、“空”在文中的体现。
(三)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在笔记本中抄下这些比喻句。
(四)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能写几句写几句。
[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五)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炼,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一组的同学写第二节,二组的同学写第三节,三组的同学写第四节;有余力的同学可全写)。[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解读]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抚在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六)请你从古诗词中查找几句抒写乡愁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及题目。读一读,背一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请同学们说一说古诗词中抒写乡愁的诗句。
今天我们用“四读法”来学习一首诗——余光中的《乡愁》(板书)。所谓“四读法”,是阅读诗歌的一种方法。我把它写出来,也请同学们记下,一诗四读:
1、深情地诵读
2、细腻地品读
3、优美地解读
4、丰富地联读(板书)
下面,请同学们将课前预习拿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探究。
二、诵 读
1、试读、范读。先点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评价,顺势指出诵读这首诗的三点要求:①
要读出节奏;②要读出重音;③要读出感情。然后教师示范朗读。
2、教读、学读。教师从以上三个方面教读第一节,指导学生在诗中标记节奏、重音。然后学生学读。
3、练读、点读。学生自行练读,然后点学生读。
4、赏读。欣赏著名主持人陈铎的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三、品 读
1、简析课文,教师示例。
课前提示说,“余光中的《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又问“作者用了哪此形象来比喻乡愁”,还问其“结构美”和“音乐美”表现在哪里„„等等这些都点示出这首诗具有多方面的“美”。(提示:可从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句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从诗文中“寻美”,并把寻出的美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 ▁▁▁▁▁▁,例如
。”
教师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2、学生发言,教师点评。(从赏析的角度,语言的表达等方面)教师小结,归纳整理。(学生听记,形成一个“板块式积累”)(1)从整体结构上,A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
B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
(2)从构思立意上,C美在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上。
D美在身处各地的空间变化上。
E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从词句运用上,F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
G美在叠词的运用上。
H美在每节诗中长句和短句的运用上。
(4)从思想感情上,I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
J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
K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四、解 读
诗歌的语言言简而意丰,这首《乡愁》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摹出来。
1、分组交流,互评互荐。
2、各组诵读,教师评价。
3、师生合作,诗文共赏。
(集体读一节诗,教师读第一节诗的解读文字,其余三节解读文字由学生朗读。配乐:二胡演奏曲《江河水》)生(读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师(读文):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抚在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集体(读集体(读诗):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生(读文):少年的嘴角长出了短黑的胡须。此时,他正背手伫立在船舷边,遥望着远方。手心里,握着那张窄小的船票。
他在遥望着什么呢?是回忆起大红灯笼中迎娶新娘的喜庆,还是想起离家奔波外出谋生的辛酸?是回忆起夫妻聚首恩爱团圆的甜蜜,还是想到一次次独自登船时,妻子朝雾中的挥手别离?„„
故乡渐渐地近了,近了。可,一想到短暂的聚首后,仍是长久的分离„„他不由得又握紧了手心中那张窄窄的船票。
集体(读诗):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生(读文):他,又一次地回到了故乡。他在一座新坟前跪伏着,哭拜着——这次,他面对的是和亲生母亲的生死别离!
忘不了啊,幼儿时靠在母亲温暖的怀里贪婪地吮吸她的乳汁;忘不了啊,孩童时玩乐得忘了回家,母亲在村头暮色中声声焦急的呼唤;也忘不了,成人后离家闯荡时,母亲那一句句语重心长的叮咛和慰藉„„
可,母亲!您怎么就走了呢?这仁爱厚慈的土层,竟活生生地将我们母子分隔开来——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集体(读诗)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生(读文):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那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过往,而由此带来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离理应结束。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手挽起裤腿,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淌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匍匐在你宽厚博大的胸脯上,脸贴着你,对你大喊一声:“母——亲!”
教师小节:《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让我们再次背诵这一首诗,读出我们的理解,读出我们的感悟,读出我们的爱国心声!
五、联 读
1、欣赏并学唱《乡愁四韵》。有兴趣的同学可比较两诗的写作风格异同。
2、学习《乡愁》的写法,以《童年》为题创作一首小诗。(如时间有限,可留做作业)
愁》 教 学 设
佳木斯三中
刘艳红
计《乡
第五篇:乡愁教学设计
《乡
愁》
教
学
设
计
南昌市新才学校
廉爽
教学目标:
1.诵读:注意朗读基调,感知内容
2.品读:说说本诗好在哪里
3.解读: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
4.联读:进一步理解作者的乡愁及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借助具体事物来表达情感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写愁的诗句:愁是一种无形、无味、很难触及的情感,但在诗人李煜的笔下,“愁”是有长度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笔下,“愁”是有韧度的,“抽刀断水水更流”;李清照笔下,“愁”是有重量的,“只恐又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乡愁是愁绪诗中较为难写的一种,诗人余光中又是怎样借助有形的事物来表现出来的呢?学习《乡愁》。
二.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
我们学习这首诗的方法就一个字:读。但是老师通过不同的读的方式中达到不同的目的。
三.下发自主学习案,给大家十分钟时间,先按要求进行自主学习。
四.交流。
1.诵读。注意基调。
齐读,学生评读。引入作者背景,听录音读、学生再读。感知:诗人把乡愁寄托在哪些事物上?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
2.品读:用自己的心灵探测器,细细品读诗歌的精妙处。同小组交流后交流,归纳。
3.解读:好的诗歌是读不尽的,她需要我们插上想像和联想的翅膀,到诗歌营造的意境中去飞翔。短短四节诗,每一节都凝聚着作者的一生的沧桑和难以言表的哀愁,深深震撼我们的心灵。请先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
4.联读:在这四幅画面中,我也最喜欢第四幅。每当读到第4个诗节时,我的脑海里还不时的涌现出台湾前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画像。(课件出示于右任晚年图片)于右任先生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而当时他的妻子和长女却留在了陕西的咸阳。于右任先生到了晚年,特别想念大陆,想念他的家乡,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他常常登上台湾的高山之巅眺望大陆,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任泪水肆意地流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传说狐狸死的时候总是朝向它出生的地方,动物尚能如此,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又怎能忍受这种痛苦的折磨呢!他多么想回去看一看家乡,看一看家乡的亲人,看一看故土的一草一木啊!但是,他想回却回不去啊!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在他去世之前,曾写下一首哀诗——《望大陆》(课件出示,请全体同学饱含深情的朗诵):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师:余光中与于右任先生相比,他是幸运的。在多方努力下,1992年,余光中终于跨过这湾海峡,重返阔别43年的大陆。在此后十多年中,余光中20多次返回大陆,参加各种文化活动。2003年当他与到机场迎接的侄儿颤抖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的时候,一向健谈的余光中哽咽得一句话也说不出,唯有两行热泪自腮边滚滚而下,砸在机场的土地上。“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2003年9月17日,余光中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福建永春县洋上村谒祖。这一天距他上次回乡已整整70年。(课件播放余光中回乡图片)同学们,海峡两岸20世纪的国之乡愁,我们必须在21世纪解决,再也不能让这种历史的国愁延续下去!这需要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华夏儿女的共同努力啊!同学们,那么让我们再次深情的吟诵这首诗,共同企盼海峡两岸早日统一!
5.拓读:其实像同学们这个年龄,还没有亲自品尝乡愁的滋味。像你们这样大的时候,我也从来没想到有一天我会离家这么远,这么久。那时真是无忧无虑,每天快乐地背着书包上学;记忆最开心的是放学背着书包到田野按挖野菜;后来上高中,大学虽也住校离家,但毕竟在本省,感受不深。每次回家,爸爸知道我爱吃鱼,每次都会不声不响地买满一浴池 着。等到我到南方来时,妈妈在我身边默默流
泪,我竟然还没心没肺地认为这有什么好哭的呢?只到离家远了,久了,那种思乡的感觉竟然就是定格在了那么多不经意的画面上。因此,廉老师对乡愁的理解是:乡愁是响彻在上学路上的串串欢笑;乡愁是篮筐里弥散着泥土气息的颗颗野菜;乡愁是回来时爸爸养在水池里的尾尾鲜鱼;乡愁啊更是黑土地上空飘舞的片片雪花。同学们,你们有一天可能会离开南昌、离开江西、甚至中国。那时候,也许你现在经历的每个瞬间都会成为一种乡愁的定格。请同学们试着写写你对乡愁的理解。
6.作业:今天我们学习的〈乡愁〉诗,只是余光中乡愁诗系列中的一首。他还有一首〈乡愁四韵〉在整个华人世界也广为传唱。请同学们课下用这节课的读法,仔细品读。(赏乡愁四韵歌曲,结束。)记住,有一种滋味叫乡愁。
附:学生自主学习案
一、我们应该用
的语调来读,为什么?
二、这首诗中,作者借助哪些具体可感知的事物来表达乡愁?所表现的乡愁有怎样的不同?
三、这首诗在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语句运用、思想感情等方面有许多精美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说说好在哪里。
四、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发挥联想和想像,用自己语言描绘余诗中所营造的画面。
五、我也写乡愁:请你模仿“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这一排比句式,借用具体事物来写一写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