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机械是什么》教学设计
1、机械是什么
教学目标:
1、感知各种工具给人类带来的方便,初步了解机械的含义。
2、学会用文字记录身边机械的运动方式和功能。
3、了解机械发展史,利用身边的机械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机械给人类带来的方便。
4、使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起学生对身边各种机械的兴趣。过程与方法:
《机械是什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感知机械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功能。通过“让学生徒手完成活动和借助工具完成活动”的不同体验,感知各种工具给人类带来的方便,从而初步了解机械的含义,为学习最简单的机械埋下伏笔。寻找教室内外的机械,记录它们的运动方式与功能,既能深化学生对“机械能方便生活”的认识,又训练了学生通过动一动、看一看,并用文字做实验记录的探究能力。这样,本活动从整体感知入手,统领本单元的全局,为后面三个个体研究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合理的铺垫。教学准备:
1、布置教室:生活中简单的各种常见机械。
2、重物,滑轮,绳子,盖紧盖的奶粉桶,剪刀,纸。
3、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分别徒手和借助工具完成各项活动。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它可以帮我们做很多事。现在,请同学们试一试,不借助任何东西,只用我们的双手,来完成下列活动: ① 撕一个圆片。(用剪刀)
② 打开盛有巧克力的紧桶盖。(用钉锤)(用螺丝刀)③ 将重物移到五层楼高。(用电梯)④ 抱起自己的老师。(用跷跷板)(用滑轮)⑤ 提起自己。(用滑轮)
⑥ 一天之内到达300千米以外的地方。(坐火车或汽车)
2、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展开想象,交流。
3、师:假如我们借助一些工具呢?怎样才能做这些事情呢?
4、开放学生思维,用徒手和采用工具进行对比,说说自己的体会,体会机械给人带来的方便。
二、交流。
1、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此类机械很多,小到尺子、小刀、笤帚、缝衣针,大到飞机、汽车、航空母舰等,只要是为了省力或方便而使用的工具或装置都叫机械。请大家想一想,你在日常生活中都见过哪些机械呢?同桌之间比一比,看谁想到得多?
2、同桌间交流,师点名说,做出评价。
三、活动体验与交流
1、师:同学们对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机械都非常熟悉,这说明你们都是爱观察,肯动脑的好学生。其实就在我们教室内外也有很多机械,你能找到,并说一说他们的运动方式和功能吗?
2、教师内外的机械有这么多种,它的运动方式和功能也不一样,如果只凭借我们的大脑能记住这些吗?该怎么办?
3、生交流:用文字记录下来。
4、好,那我们就把我们的发现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吧。
5、以小组形式发小科学记录本。
6、开始小组找一找,记一记活动。
7、请小组代表说一说,评价表扬。
四、阅读。了解机械的发展历史。
机械是人来伟大的创造,如同延伸了我们的肢体,加大了我们的力量,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你了解机械的发展历史吗?机械让我们的衣食住行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教科书举的只是机械发展史的一个小小的侧面,就在我们家庭内外,到处可见机械的更新换代,让我们用一段话或一篇小文章把他们记录下来吧。
第二篇:机械摆钟教学设计
《机械摆钟》教学设计
齐齐哈尔市龙沙区民航路小学 左薇薇
教学内容:科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P58~P59。
一、教材分析
《机械摆钟》一课是属于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的第五课,它是在研究关于时间的测量后研究精确计量时间工具的第一课。
在时间单元中主要体现的是要让学生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过程,从而认识到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变的速度缓缓流逝的。
本课是在学生探究过日晷、水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计时工具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我将和学生一起就钟摆的组成、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摆的等时性等展开研究。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摆的结构,摆的特性;并体会实验反复性的意义,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探究过日晷、水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计时工具后,已经感觉到它们对于计时的不精确性,这对学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带着这样的疑惑去观察摆钟的构造,研究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根据五年级的学生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我确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过程与方法:重复观察和测量摆钟每分钟的摆动次数;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理解重复进行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计时工具的快乐。
四、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一下重难点:教学重点,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教学难点,通过观测理解摆的等时性。
五、教学准备: 教师:摆钟一个、课件 学生:分小组带计时表、铁架台、棉线、钩码,记录表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提问:现在我们都用什么来计时?你知道古代人们用什么仪器来计时吗?出示日晷、沙漏、蜡烛钟、古代水钟图片,说说它们是怎样计时的?
2、提问:为什么现在我们不再使用这些计时工具?精确程度怎么样?
(引导学生思考以往这些计时工具的特点,发现它们只是让人们知道大概的时间)3、教师:人们一直在寻找比较精确的计时方法。
【故事:那是在400多年前,年轻的伽利略在教堂做礼拜,忽然一陈风吹来,悬在天花板上的挂灯轻轻的摆动了起来,这本是人们常见的现象,而伽利略却细心的观察起来,多么均匀啊!后来伽利略找来了绳子和重物,模仿 “吊灯”做起了实验,终于发现了摆的秘密。伽利略很想用摆来指示时间,后来惠更斯根据伽利略发现的摆的秘密制成了摆钟,完成了伽利略的遗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机械摆钟》,跟伽利略比一比我们的同学能不能发现摆的摆动规律,做一回小科学家。(揭示课题)
二、实验观察、探究新知 1、观察认识摆钟
(1)教师:即使现在,我们还能在一些家庭里找到摆钟,出示老师家的摆钟(实物),观察摆钟。引导学生认识摆。
(2)了解摆的结构:摆是由摆锤和摆线组成的。(板书:摆锤,摆线,摆角)(3)摆钟是怎样计时的呢?
(课件展示摆钟内部结构图。钟摆的摆动带动齿轮转动,通过各级齿轮的传动来转动分针,时针,我们就可以在表盘读出时间了。)
2、研究摆,发现摆摆动的特点
(重点)
(1)提问:为什么可以用摆来计时呢?我们先来研究摆钟里的摆,看看摆动的快慢。(猜测一下:钟摆一分钟摆动多少次?)怎样摆动算一次?(在摆钟上演示明确如何是摆动一次)带领学生一起数摆动一次,两次,三次等。
(2)组织学生实验:教师一边计时一边带领大家一起数,测“钟摆”摆动的次数。(3)测一次行吗?再测一分钟还会是这个结果吗?重复实验,让学生体验到重复验证的意义。
(4)对比两次研究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3、所有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都一样吗?我们怎样研究这个问题?(1)示范制作摆:用线做摆线,用镙母作摆锤。(2)学生动手做一个摆。
(3)你们的摆每分钟摆动多少次呢?老师为你们提供一个计时钟,讨论:我们怎样实验?
(4)交流实验的注意事项,明确实验要求(分工、计时、多次测量、受到干扰的不算、不改变摆)
(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分析数据。分析你们小组的实验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7)小结:同一个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板书);正因为同一个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所以它才可以用来计时,并且比较准确。不同小组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有不同。
4、制定研究方案,探索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和什么因素有关。
(重点、难点)
(1)(统计表)为什么不同小组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不同呢?不同小组的摆之间有什么不同呢?你认为可能与什么有关呢?有怎样的关系?
(2)在学生说出一种可能时(和摆线长度、摆锤轻重、摆角大小等),引导学生推测,如:如果摆线越长,每分钟摆动的次数会怎样?摆线越短呢?如果摆锤越重,每分钟摆动的次数越多吗?摆锤越轻呢?如果摆角越小,每分钟摆动的次数越多吗?摆角越小呢?
接下来我们怎么做?和科学家一样,在实验前先来制订一个实验方案。(出示)由于我们讨论下来摆的快慢可能与三个因素有关,我们只能一个一个来研究。(3)小组商量一下,你们选择研究哪个因素问题? 请大家注意,你在制定方案研究某一个因素时,要考虑其他的因素应该怎么样。
另外两个可能影响摆快慢的因素我们如何控制?(4)学生制定实验方案。
(5)交流评价实验方案。(分别汇报三个问题的研究方案,其他小组进行评价,使方案趋于合理)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摆,了解了摆钟计时的原理,制定了每分钟摆动次数和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计划,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研究,你也可以在课后自己先作研究。
第三篇:什么是机械教学设计
1、什么叫机械(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1、学生缺乏自发的兴趣;
2、学生还不具备相应的概念,无法在一堆物品中识别出机械,自行归纳机械的功能。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分析,判断哪些物品属于机械。
2、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的特点。
3、知道什么是简单机械、复杂机械。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认识什么是机械吗?猜一猜图中哪些是机械?
一、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朗读)
1、能够通过分析,判断哪些物品属于机械。
2、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的特点。
3、知道什么是简单机械、复杂机械。
二、出示自学指导
1、听到机械这个词,你首先想到了什么?
2、观察教材第2页,找一找你认为呢哪些属于机械?
3、什么叫机械?什么叫机器?
4、机械有哪些特点?
5、什么是简单机械?复杂机械?
三、学生自学
小组交流学会了什么?还存在什么疑问?
四、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存在的疑问:
要是没有起钉锤,啤酒开瓶器,刀具这些机械帮助人们工作,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利用石斧、石锯、石镰、弓箭等作为生产和狩猎的工具,利用独木舟作为水上交通工具。这些工具的使用就含有什么原理? 现代人用多种简单机械制造的机器:飞机、军用机器人、火车
五、当堂检测
1、能够帮助人们()或()的工具装置,都可以称做机械。
2、像钳子、筷子、针、水果刀这样的机械,结构比较简单,它们属于();像电钻这样的机械,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简单机械构成的,比较复杂,它们属于复杂机械,也可以叫做()。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七、拓展延伸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属于简单机械,它们是怎样方便了我们的生活的?
第四篇:机械基础教学设计
劳动版陈海魁机械基础《轮齿加工方法》教学设计
机电组 陈章 09普专 机电专业
2011年5月
一、设计思想
09普专班级的学生作为一个职业中专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到现在已经在学校进行了10年左右的学习,基本的学习习惯已经养成,但是学习专业课的才刚刚开始,需要从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的教学理念是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课学习习惯而服务,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而服务,为学生的专业发展而服务,为学生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而服务。对于本节课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内容,要通过演示,试验,观察,思考,分组讨论,才能得到最后正确的结果,而得到的结论又能指导具体的生产,能真正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分组的教学组织,降低个体学习的难度,对于认知水平较高的同学,教师要鼓励其在分组内或分组之间充分发挥起带头作用,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变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各有所得,共同进步。
二、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选自陈海魁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第四版),第三章,第6节。本节主要阐述以下四个方面:渐开线齿轮轮齿的加工方法及原理,齿轮根切现象,根切现象产生的原因,标准齿轮不产生根切的最少齿数,这几方面对齿轮的加工,应用和生产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变位齿轮的提出做好了基础,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重点和难点之一。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展成法加工齿轮的原理,刀具,工件的运动关系;
教学难点:对于齿轮根切原因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需要用课件直接演示出齿轮被根切后,再去寻找发生根切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根切现象,从而解决不产生根切的最少齿数这个问题。
3、课时要求:2课时
三、学情分析
学生为中等职业学校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制图、工程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对齿轮的画法,齿轮的常用材料和齿轮的受力都已经有所了解,具备了进一步学习齿轮加工方法的基础,经过分析得知学生可以掌握本次课的知识目标,为能力目标和情感德育目标的实现也打下了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采取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记忆,通过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得出结论,再让结论指导以后的生产生活。
四、教学目标
根据大纳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德育目标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
(1)理解渐开线齿轮轮齿的加工方法及原理;
(2)掌握展成法加工齿轮的原理,刀具,工件的运动关系。(3)理解齿轮根切现象和根切现象产生的原因;(4)理解避免根切现象的办法,不产生根切的最少齿数。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综合归纳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对机械基础的学习积极性。
3、情感德育目标
(1)使学生积极参与演示、观察、分析、探索,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专注听讲,集中精力,主动接受。
(2)通过联系生产实际,使学生明确学习意义,进行专业教育,树立服务宗旨。
五、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齿轮的加工方法,根切现象和最少齿数。
2、教学难点:根切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对策。
六、教学策略
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对比法、讲解法、项目驱动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环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1、通过教师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善于思考,协作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提取旧知-积极思维-实验探究-构建新知-巩固深化的学法: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先观察各种齿轮加工方法,最后比较出各自的优点,缺点。最后完成本节课的项目任务。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准备好课本,笔记本,课前预习。
2、教师的教学准备:准备模型,网络搜索视频,制作课件,准备好根切实验模型。
3、教学环境:利用多媒体教室。
八、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直齿锥齿轮的标准模数是?
2、齿条传动具有那2个特点?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由齿轮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齿轮是怎么加工出来的,然后讲授齿轮加工方法。
3、明确教学目的:
齿轮的加工方法,根切现象和最少齿数,通过项目实验分析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
4、典型分析
借助教学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对仿型法与展成法加工齿轮的原理,方法,运动进行详细分析
仿形法适合于单件加工,展成法加工主要用于成批、大量生产。
1.仿形法
仿形法是铣床上用与齿槽形状相同的盘形铣刀或指形铣刀逐个切去齿槽,从而得到渐开线齿廓。
2.展成法
范成法是利用一对齿轮(或齿轮和齿条)互相啮合的原理来加工齿轮的。用展成法切齿的常用刀具有三种:齿轮插刀、齿条插刀及滚刀。
滚刀加工是连续切削,而插刀加工有进刀和退刀,是间断切削。所以,滚刀加工生产
率较高,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加工方法
5、展开分析
观察多媒体动画演示,提出问题:如果刀具齿顶线过了理论啮合点N1点,当刀具跟被加工齿轮啮合到这一点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分析问题:齿轮根本被切除;再提出问题:根部被切以后,对齿轮传动有什么影响?分析问题:齿轮根部变窄,轮齿强度削弱,还会使齿轮传动重合度减小,影响齿轮传动的平稳性;再提出问题:如何避免根切?分析解决问题:增加齿数,采用变位齿轮。
6、项目任务
学生分组完成项目任务单(通过根切试验器在白纸上画出刀具不同位置情况下被切削齿轮产生根切的情况)
7、任务总结
学生通过实验分析出根切产生的根本原因
8、练习巩固
利用简单练习题,巩固已经讲授的重点内容
9、加深强化
介绍不产生根切的最少齿数,引导学生如何变位,为后面的变位齿轮教学打下伏笔。
10、小结布置作业
九、板书设计
一、齿轮的加工方法
1.仿形法
仿形法是铣床上用与齿槽形状相同的盘形铣刀或指形铣刀逐个切去齿槽,从而得到渐开线齿廓。
2.展成法
范成法是利用一对齿轮(或齿轮和齿条)互相啮合的原理来加工齿轮的。用展成法切齿的常用刀具有三种:齿轮插刀、齿条插刀及滚刀。
滚刀加工是连续切削,而插刀加工有进刀和退刀,是间断切削。所以,滚刀加工生产
率较高,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加工方法
仿形法适合于单件加工,展成法加工主要用于成批、大量生产。
二、根切现象和最少齿数
1.用范成法加工齿轮时,如果齿轮的齿数太少,则切削刀具的齿顶就会切去轮齿根部的一部分,这种现象称为根切
2.不发生根切的最少齿数为
zmin2ha
2sin当 ha*=1,20o时,zmin=17;当 ha*=0.8,20o时,zmin=14。
十、作业设计
利用填空题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比如展成法原理,展成法分类,利用计算题考察学生对不发生根切的最少齿数的掌握,特别是公式zmin2ha的理解。2sin
十一、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通过模型演示和观看视频,对齿轮加工方法有一个具体而感性的认识,消除了部分学生对机械加工的神秘感,激发了他们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评价围绕本节的教学目标进行,重在对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反映。教师可以结合练习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活动,通过适当的练习,以及让学生参与在线的课堂教学效果反馈调查,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课后练习,了解学生对于齿轮加工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十二、教学反思
作为一节跟实际生产密切联系的理论性很强的内容,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先从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最后再指导实际生产,有条件的还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到生产车间直接利用铣床加工出一个齿轮来,这样学生可以进行前后联系,既复习了制图,材料里面的齿轮的相关内容,又为后续机械制造的课程学习打下基础。要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学习到有用的专业知识,过于复杂的理论推导可以进行适当的省略。齿轮的加工方法不仅仅只有这么几种,还有很多,请同学课后通过网络或者书本进行学习,查找还有那些齿轮加工方法。
第五篇:《机械守恒定律.功》教学设计
《机械守恒定律.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
2.知道W=FLcosα的适用范围,会用它进行有关计算。
3.理解正功、负功的含义,会求多个力的总功。
教学重点
1.理解记住功的计算公式,正功、负功的区别。
2.会计算功的大小,总功的大小。
教学过程
3.公式
(1)力F与位移l同向时,W=___.(2)力F与位移l夹角为α时,W=_________.其中F、l、α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1.概念
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___________发生了一段位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因素: 和________方向的夹角.
4.正功和负功
α的取值 cos α 功的正负 物理意义 做功的力是_____(选填
W>0,力π“动力”或“阻力”,0≤α< cos α>0 2______ 下同)πα= 2cos α=0 W=0,力力既不是_____,也不是______ _____ W<0,力π做功的力是_____ <α≤π cos α<0 2______
(共4页,第 1 页)
针对训练:
1.下列四幅图片所描述的情景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2.一个力对物体做了负功,则说明
A.这个力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
B.这个力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
C.这个力与物体运动方向的夹角α>90°
D.这个力与物体运动方向的夹角α<90°
().
拓展:对正功、负功的理解
1.功是标量:只有量值,没有方向.功的正、负并不表示功的方向,而且也不是数量上的正与负.
2.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功的正负由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决定,所以功的正负不表示方向,而只能说明做功的力对物体来说是动力还是阻力.
3.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往往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
【典例1】 一人乘电梯从1楼到20楼,在此过程中经历了先加速,后匀速,再减速的运动过程,则电梯对人的支持力的做功情况是().
A.加速时做正功,匀速时不做功,减速时做负功 B.加速时做正功,匀速和减速时做负功 C.加速和匀速时做正功,减速时做负功 D.始终做正功
4.判断力是否做功及做功正负的方法
(1)看力F的方向与位移l的方向间的夹角α——常用于恒力做功的情形.(2)看力F的方向与速度v的方向间的夹角α——常用于曲线运动的情形. 若α为锐角则做正功,若α为直角则不做功,若α为钝角则做负功.
拓展:对公式W=Flcos α的理解及应用
(共4页,第 2 页)一个恒力F对物体做功W=Flcos α有两种处理方法:
(1)W等于力F乘以物体在力F方向上的分位移lcos α,即物体的位移分解为沿F方向上和垂直于F方向上的两个分位移l1和l2,则F做的功W=Fl1=Flcos α;(2)W等于力F在位移l方向上的分力Fcos α乘以物体的位移l,即将力F分解为沿l方向上和垂直于l方向上的两个分力F1和F2,则F做的功W=F1l=Fcos α·l.功的正、负可直接由力F与 位移l的夹角α的大小判断.
【典例2】 如图所示,质量为m=2 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受到与水平地面夹角为 θ=37°、大小F=10 N的拉力作用,物体移动了l=2 m,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g取10 m/s2.求
(1)拉力F所做的功W1;(2)摩擦力Ff所做的功W2;(3)重力G所做的功W3;(4)弹力FN所做的功W4;(5)合力F合所做的功W.拓展:几个力的总功的求法
虽然力、位移都是矢量,但功是标量,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计算合力的功(即总功),要考虑这些力共同的效果,一般有以下两种方法:(1)先由W=Flcos α计算各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W1、W2、W3、„然后求所有力做功的代数和,即W合=W1+W2+W3+„
(2)先由力的合成或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合力F合,然后由W合=F合lcos α计算总功,此时α为F合的方向与l的方向间的夹角.
【跟踪2】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使斜面水平向左匀速移动距离l.试求:
(1)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物体与斜面相对静止);
(2)斜面对物体的弹力做的功;
(3)重力对物体做的功;
(4)斜面对物体做的功是多少?
各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是多少?
(共4页,第 3 页)
一、对功的理解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0 J的功大于+5 J的功
B.功是标量,正、负表示外力对物体做功还是物体克服外力做功
C.一个力对物体做了负功,则说明这个力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
D.功是矢量,正、负表示方向
2.下列关于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凡是受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有力对物体做功
B.凡是发生了位移的物体,一定有力对物体做功
C.只要物体受力的同时又有位移发生,则一定有力对物体做功
D.只要物体受力,又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则一定有力对物体做功
3.如图表示物体在力F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发生一段位移,试分别计算这三种情况下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设在这三种情况下力F和位移l的大小都相同:F=10 N,l=1 m.角θ的大小如图所示.
(共4页,第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