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声》教学设计
《听声》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意境。学习生字词,认识新的偏旁“禾”。
2、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画面,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中描绘的意境。
3、通过想象、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
教学重点:掌握朗读方法,想象画面,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创造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引入:现在老师给大家放一段音乐,你们仔细听听,听到了什么?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大自然有各种神奇美妙的声音,只要我们认真倾听,就能听到最美的声音。在清朝有位伟大的诗人--涨潮,他被称为“听声大师”。他特别喜欢倾听大自然里的各种声音,并为我们写下了许多好听的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听声》。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范读
2、想不想像老师那样美美的读一读课文?自己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3、读好了吗?画出生字,每个字大声的读3遍。
三、练读课文
1、老师引读
2、男女生读
3、出一对代表来读
4、汇报读
四、深入读文
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描写了哪几种声音?
1、出示第一句话:春听鸟声,夏听蝉声。
秋听虫声,冬听雪声。
(1)指名读,这里有哪几种声音?(鸟声、蝉声、虫声、鸟声)出示蝉的图片,认识“蝉”
这个生字。
(2)秋天来了,田地里的蛐蛐啊、蝈蝈啊这些小虫子开始低声的呢哝。认识“秋”,认识禾字旁--“禾”。
(3)冬天我们听什么?雪声。怎么来记“雪”这个字?
(4)指导语气:这句话里写了4个季节里听到的不同声音,谁能读一读?怎么读?
四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最喜欢听那个季节里的声音?
读这句话时,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能一边想象着这4个季节里的美丽景色,一边读课文吗?指名读。
2、出示第二句:松下听琴,月下听箫。
这句里,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琴声”、“箫声”。琴和箫是什么东西?认识“琴”和“箫”
课文里还写了哪些声音?
3、出示第三句:涧边听瀑布,山中听松风。
这句里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瀑布声、松林声。瀑布的瀑是三点水,你还知道哪些字也是三点水旁?还有涧字也是三点水。课文里描写了这么多声音,你觉得怎么样?是啊,这么多你听在耳朵里,心里觉得怎么样?
4、出示最后一句:觉耳中别有不同。
你觉得怎么了?那么多不同的、美妙的声音传进耳朵里,心里很舒服,觉得很美。
5、全文出示:现在我们再来看这首诗,大家再来读一读,听一听这些美妙的声音。
四、品读课文
作者在诗中为我们创造了一幅多么清静幽远的画面啊,蝉声、鸟声、虫声、雪声,涧边的瀑布、松间的风声,这美妙神奇的、大自然的音乐,使人忘记生活中的喧嚣和烦恼,那就让我们沉浸到大自然中,入情入境的诵读,美美的诵读,全班跟着老师的手势再读
五、总结收获
1、说说自己在这节课中的收获。
出示识字歌。
2、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3、作业,把文章读给家长听,并且把今天老师教的这几个字多些几遍。
第二篇:听声教学设计
《听声》教学设计
长经开世纪小学
刘萍
教学设计说明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是本次教学最为显著的标志。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学生识字、阅读、理解古诗表达的意境,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提高识字能力,在自主识字和诵读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是本节课设计的主要特点。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听声》是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古诗,这一古诗被安排在第10板块。这一板块集中安排了6首古诗,意在使学生学会在古诗中掌握识字的方法。此古诗意境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但一定要充分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对古诗的理解比较有难度,但是他们对新鲜事物有探索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就落在的教师的肩上,但也可以让学生适当地参与信息的收集。本班学生的识字能力比较强,知识面比较广,所以课堂含量应该比较丰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琴”和“松”,能比较有
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随文识字。
3、情感度价值观目标:在识字读文中感受大自然各种声音的美,使学生愿意探索自然界奇妙的声音。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持久保持是重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观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信和自主识字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潜能。教学过程:
一、走进生活,静听自然之声
同学们,大自然是到处都有美好的声音,你们听,(放课件,其中有鸟声、蝉声、虫声、瀑布声等)说一说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啊?
(全班交流)
同学们说得可真好,有一位大诗人叫张潮,它把四季里的声音写成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范读(播放flash课件,配有音乐的画面,范读古诗。)
2、想不想像老师那样美美的读一读课文?自己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三、学生练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3、全班读。
四、深入读文 随文识字。
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描写了哪几种声音?
1、出示第一句话:春听鸟声,夏听蝉声。
秋听虫声,冬听雪声。
(1)指名读,这里有哪几种声音?(鸟声、蝉声、虫声、鸟声)出示蝉的图片,认识“蝉” 这个生字。
“蝉”——观察图片,了解“蝉”的习性,通过播放“蝉”声,理解“夏听蝉声”的含义。
扩展“虫”字旁的汉字。(2)指导朗读: 这句话里写了四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里的声音?
读这句话时,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让我们一边想象着这4个季节里的美丽景色,一边读课文吧?
2、出示第二句:松下听琴,月下听箫。
(1)这句里,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琴声”、“箫声”。琴和箫是什么东西?认识“琴”和“箫”
“琴”——通过观察“琴”字的字理,记住字形,欣赏古琴弹奏的声音 “箫”——观察“萧”这种乐器,欣赏萧弹奏的声音。
(2)学习“松”字,扩展“木”字旁的字。
(3)指导朗读“松下听琴,月下听箫”。
3、课文里还写了哪些声音? 出示第三句:涧边听瀑布,山中听松风。
(1)这句里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瀑布声、松林声。(2)学习生字“瀑”“ 涧” “布”
瀑布的瀑是三点水,你还知道哪些字也是三点水旁?还有涧字也是三点水。(理解汉字的意思并播放“瀑布声”和“松风声”的视频文件)
4、课文里描写了这么多声音,你觉得听在耳朵里,心里觉得怎么样? 那么多不同的、美妙的声音传进耳朵里,心里一定觉得很舒服,很美,是吧!
出示最后一句:觉耳中别有不同。(齐读)
5、全文出示:现在我们再来看这首诗,大家再来读一读,听一听这些美妙的声音。
五、游戏巩固
1)、认读生字。
2)、创设听声读词的小游戏。
六、课外延伸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听到了大自然如此美妙的声音,老师希望你能成为 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在你的身边寻找,去发现更加动听的声音,好吗?
[板书设计]
蝉
松
琴
箫
涧
瀑
布
同
蝉声
松树
弹琴
吹箫
山涧
瀑布
花布
相同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深入读文,随文识字
↓
游戏巩固
↓
课外延伸
第三篇:《听声》教学设计(共)
《听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跟随诗人一起感受四季之声。
3、热爱美丽的大自然,愿意探索自然界奇妙的声音。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持久保持是重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观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信和自主识字能力,发挥学生学习潜能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去看看美丽的大自然,老师这儿不光搜集到了大自然中的图像也搜集到了声音。所以你们不仅要仔细看,还要认真听。等会老师有问题要问。(播放课件)出示问题:你们听到了哪些声音?。(生回答)师:其实自然界中还有很多美妙的声音,我国清朝有位诗人,名叫张潮(板书:清 张潮)。人们称他为听声大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听声》这首诗,看诗中都写到了哪些声音。
二、新授。
1、师配乐范读古诗。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教师提出要求:(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②找到诗中都写了哪些声音,画出来。)
3、请学生在诗中圈出本课的生字。然后读一读,记一记,等会老师要考考你们。看谁记字最有方法,记住的字最多。
第 1 页
4、找生说记住了哪个字及记字方法。
师:同学们的识字方法都很好,像“松”字、“涧”字我们都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大家仔细观察“蝉、松、琴、箫、涧、瀑”这六个字。它们都是形声字。记住了字音字型,我们还要明白字义。谁能用这些字组词,说话呢?
5、同学们说的真好,下面我们要把这些字放回到课文中,来进一步理解它们的意思。
三、利用多媒体进一步理解字义,感受古诗意境。
1、课件出示蝉的图片。师:这就是蝉。雄蝉一般在气温20℃以上开始鸣叫,在气温达到26℃以上时,雄蝉就一起叫起来,因为四季中最热的就是夏天,所以蝉声也就成了夏天特有的声音,再看看作者在其它三个季节找到的最有特点的声音又分别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古诗的前两行就知道了。(齐读前两行)
2、课件出示琴。师:琴在诗中指“古琴”。想听听它的声音吗?好,我们就一起来体会一下松下听琴的意境。把自己想象成图片中的人物。正坐下松树下,听着悠扬的琴声。
3、琴声是悠扬的、悦耳的,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乐器-箫。课件出示箫的图片。师:箫是用竹管做的直着吹的乐器,因此“箫”字为“竹”字头。我们再来听听“箫”的声音,感受一下月下听箫的意境。“松下听琴,月下听箫”多美的意境啊。那我们就美美的把这句读一遍。
4、“松下听琴、月下听箫”感觉是那样的美,那么“涧边听瀑布,山中听松风”又将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下面老师就带着你们去听一下。
5、课件出示瀑布图片、视频。师:谁能说说瀑布的声音是什么样的?(雄壮、宏大、有气势)那么这句我们应该怎样读呢?(读得稍重一些)
6、课件出示松林的图片。师:好大一片松林啊!那当风吹过松林,我们又会听到什么样的声音呢?(课件播放)(声音很低沉、很宽广、似乎掩盖了一切)我们在读“山中听松风”这句时,要把“松风”这个词读得稍重一些。师:涧边的瀑布、山中的松风。声音是有气势的,是浑厚的。我们就用稍重一些的语句读出这两句诗。
7、听这么多声音,看诗的最后一句,作者说什么?--觉耳中别
第 2 页
有不同。是说春、夏、秋、冬,四季所听声音不同,在松下、月下、涧边、山中听到的声音也不相同。那么老师要问了,在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之中,你听到过大自然中的什么声音呢?师:看来,同学们都是用心之人。在以后的生活中,相信你们会听到更多、更美的大自然之声。
四、巩固活动。
下面我们来休息一下,做一个小游戏。(课件出示,听声读词)先听声齐读,在开火车读。
五、指导学生美美的读文,在赏心悦目的画面的陪伴下,走近大自然美妙的声音之中。
六、布置。刚刚同学们已经说过了春、夏、秋、冬听到的大自然的声音,那么课后请你画一画春、夏、秋、冬你看到了哪些大自然中的景物,下节课我们来交流一下。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四篇: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设计(预案)修改
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方法很多,如果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平铺直叙,学生难免在上课过程中思想不能集中,要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必须在一节课中设计若干个兴趣高潮,而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有效的激起高潮的手段。下面就自己十余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一、精心布局,设计谜语游戏情境激趣
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如在讲“地图”一节时,给学生出示一条谜语:“有山不见一棵树,有地没有半分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在讲述“大洲和大洋”时用学生传递塑料地球仪游戏,要求学生记住右手大拇指接触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最后统计触摸陆地的人数和触摸海洋人数和比例,并说明触摸次数越多,最终触摸海洋和陆地的人数比越接近“7:3”,然后提问为什么?(海陆的比就是7:3,这与数学中的概率问题有关)。
二、挖掘教材,合理开发故事情境激趣
一些真实、生动的故事,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若将其编排到地理教学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寒潮”一节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41年10月2号称“台风”的德军大举侵略苏联。苏军派出一支训练有速、准备充分的西伯利亚军队(为什么派西伯利亚军队),他们身穿白衣,手拿白色武器,向敌人猛扑过去,不到数日,德军损兵折将100余万,“台风”大败。苏军的“天兵天将”是严寒,原来苏军根据气象综合预报,得知这年冬天特别寒冷,低达一50℃,(气温下降幅度如何?)德军没有作防寒准备,头脑都冻僵了,完全失去作战能力。通过讲这个故事使学生明白了寒潮发生时间是秋末、冬季、初春。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猛烈南下,苏军利用了天时地利,大败德军。这样把故事的讲述与教材巧妙地统一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引入竞争模式,创设竞赛情境激趣
好胜、想表现的心态使学生乐于抢先回答问题。在教学中,将竞赛形式巧妙地引进课堂教学中,适时利用竞赛能促使学生快速思考,使课堂兴趣盎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一条龙式。如长江、黄河两节的复习,按发源地、流经省级行政单位、注人海洋和全长编为两组系列题,由两列同学按前后顺序依次分答。此种方式,根据时间的长短,可多次重复进行。(2)“南北”竞赛式。把学生按教室方位分为均等的两部分,分别命名为“南、北方阵”。教师命题,“南、北”双阵抢答或分组必答。(3)选代表式。全班学生分成均等的几个组,每组各推几个代表。教师命题,各组代表抢答或分组必答,如果有不会的问题,可先由本组同学答,不会再由其他组的同学答。
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直观教学情境激趣
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趣味、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现代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课堂由单一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调,拓展学习的空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理图表具有形象、直观、易懂、信息量大等特点。如在讲授七年级《天气与气候》中的“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时。首先教师出示“卫星云图”照片,这是一张色彩十分清晰的图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后老师让学生根据颜色判断天气情况,导入所学的知识内容。通过图文结合,师生互动,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寓教于乐。
五、加强学科渗透,融合学科知识创设情境激趣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仅停留在让学生看教材、看插图、死记硬背的水平上,可对一些自然、人文景观的迷人风光、异域民族的独特风情等,用清晰、明快、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文学素养进行讲述,作到情真意切,又注重了学科间融合,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例如,讲解“长江三峡”时描述三峡滩险、流急、景色奇美,我借助李白:“朝辞自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把学生带入奇妙的意境。这样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她们学习的兴趣。
六、走近生活,创设社会生活情境激趣
新课标教学理念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教学应该走近生活,联系生活和社会热点,重视学生的学习贴近生活实际,融入课堂学习。如在讲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人口》时,讲到人口过多带来的影响,可以让学生联想自身周围谈谈,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从学生亲身经历与人们经常议论的话题引入,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等,都会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学习“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时”有一个重要内容是人类认识地表和探索太空的历程,当时正值“神舟七号”发射之际,我就利用这一个热点创设教学情境。首先让了解“神舟七号”的同学来介绍有关知识,然后同学们提出问题,最后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人类探索太空的艰辛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七、走出课堂,创设实践活动情境激趣
在教学当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通过动手、动脑的活动,既学会了新知,培养了动手能力,丰富了想象力,又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讲授“中国行政区划”一节,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各省、市、自治区的形状、位置、行政中心、简称,确实难度很大,于是我让学生课下自制政区拼图,涂上不同颜色,用剪刀剪下来拼好,把次序打乱再拼,看谁做得准确、漂亮。待学生们把拼图拿上来一看,真是五颜六色,所用材料五花八门,大小不一。有一个叫丁莉的学生,她做的拼图就像墙上挂的中国政区图一样大,醒目极了,直接可以作教具用,这节课让他们自由拼图中度过,学生们很轻松、很愉快地记住了本节的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学地理是一个长远而又常新的课题,需要我们教师共同不断探索。
第五篇:教学设计
《简·爱》名著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简·爱》的主要内容,感受书中文字的力量,人物的魅力。
2、激发学生读名著的热情,让学生学会读书,爱上读书。
3、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积累好词好句。
4、深入小说主题,点名中心思想。
5、在阅读中受到启发,讲讲自己在阅读后的思考与感悟。
二、教学过程:
1、介绍作者:夏洛蒂.勃郎特,英国女小说家,生于贫苦的牧师家庭,曾在寄宿学校
学习,后任教师和家庭教师。1847年,夏洛蒂·勃朗特出版著名的长篇小说《简·爱》,轰动文坛。1848年秋到1849年她的弟弟和两个妹妹相继去世。在死亡的阴影和困惑下,她坚持完成了《谢利》一书,寄托了她对妹妹艾米莉的哀思,并描写了英国早期自发的工人运动。她另有作品《维莱特》(1853)和《教师》(1857),这两部作品均根据其本人生活经历写成。夏洛蒂·勃朗特善于以抒情的笔法描写自然景物,作品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2、小说内容: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
色彩的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3、让学生划出阅读中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并用旁注的方法解读精彩的原因。
4、做好读书摘抄卡片,并能就某一个细节,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深层次的思考。
5、提出疑问,共同探究:
(1)简·爱身上具备哪些优秀品质?
(2)《简·爱》:人生追求的二重奏。其中“二重奏”是指什么?
(3)什么样的女性才是最美的?试结合这部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4)读了《简·爱》后你最喜欢/敬佩简·爱性格中的哪一点?为什么?
(5)判断:爱》中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热情奔放、敢作敢为又极具同情心。他虽
然生长在富贵家庭,却不是那种不学无数的纨绔子弟。对或错
6、交流心得: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并能联
系生活实际,把这种人生感悟内化成自己强大的精神动力。并与同学一起交流自己的心得和感悟。
三、教师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准备得非常充分,而且能够深入的思考问题,我们彼此学习我感到很高兴。《简·爱》这本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是人的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埋没爱情。《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璞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