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南塘小学 杨晓娟
【教材分析】
《王戎不取道旁李》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分析的机智少年的故事,全文仅四句话,表现出了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推理判断的好品质。
【教学目标】
1.会写“戎、尝”等5个生字,会认“戎、诸”等3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并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含义。
3.养成细心观察、冷静分析的好习惯。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已接触过小古文,读中借助注释理解小古文所表达内容,感悟作者所写的道理。《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非常好的小古文,教师应充分的引导孩子们读,在读中明白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推理判断的好品质。及时拓展,做到课内课外两条线,引导孩子们学会,会学小古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他们的智慧及美德,养成细心观察、冷静分析的好习惯。
【资源利用】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玩一个小游戏,好吗?出示“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等故事的图片,学生猜故事。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讲讲这些故事呢?
2.过渡:故事讲得真好!这些故事讲的都是一些名人的小故事,并且这些故事都选自《世说新语》。(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世说新语》资料)
3.今天我们要学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就选自《世说新语》,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指导读好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
板书时教学“戎”字。戎由两部分组成,“戈”指长柄兵器,里面的横撇指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就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师:同学们齐读课题,在读课题时,你们发现课文主要写的是谁?(王戎)介绍王戎的资料。说说课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
通过讲故事引入课题,学生很好地、快速地了解了《世说新语》这本书的特点是写名人言行与轶事,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读通。
2.再读课文,读到100分。(文言文要读慢点,注意节奏)
3.我们古时的文言文是这样写的,同学们,读一读。
4.师:文言文本身没有标点,看看这样,你还会读吗?
5.变繁体字再读
孩子们现在的朗读达到100分了,这也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板书:反复读)。
【设计意图】
正确朗读,注意停顿,根据课后注释,自读自悟,初步理解课文,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精读感悟 学习方法
1.文言文的学习,光都会可不行,还得了解文言文的意思。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借助注释,看你能读懂哪些句子?
指名说
2.同学们说的很好,同学们懂了吗?哪老师再考考你们。教师谈话:同学们,在这一课中有三个“之”,它们的意思有区别吗?
理解“之”的意思。“诸儿竞走取之”中的“之”代表“李子”。“人问之”中的“之”代表“王戎”,“取之,信然”中的“之”代表“李子”。
3.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①指名学生回答。
②师:看到路边的李树结满了果子,小朋友们直流口水,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冲向李树,像猴子一样爬到树上摘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小朋友们会怎样问呢?
人问之:“ ?”
③师:王戎是怎么回答的?他怎么知道的?他去尝了吗?那他是随便猜猜的吗?他是怎么想的?
李树多子——人们不摘——此必苦李(有理有据)
树在道边而少子,此必甜李。【板书:善观察 勤思考】(联系上下文)
4.大家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指名学生回答。
生1: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孩子。
生2:王戎是一个聪明机智、冷静理智的孩子。
【设计意图】教孩子们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
王戎真乃 也!
5.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呢?请同学们先和同桌互相讲一讲,然后再给全班同学讲一讲。
6.有感情地再读课文
7.填一填:同学们把课文读了这么多遍,读得这么流利,大家也都理解了课文的意思,那大家能按原文填空吗?让我们试着来填一填吧。
课件出示:
王戎________,尝与________游。看道边李树________,诸儿________,唯戎________。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________,此必________。”取之,________。
8.背一背:谁能把它背下来?(学生尝试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
反复诵读,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把王戎和其他小伙伴的行为进行对比。这样的对比,容易使我们感受到王戎的聪明机智。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多方位、多角度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感受
四、以文带文,课外延伸。
1.拓展:《世说新语》中还记载了王戎的其他故事《王戎观虎》。
【出示】王戎观虎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①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②,戎/湛(zhàn)然③不动,了无惧色。
注释:①承间:趁机。②辟易颠仆:惊慌逃躲,摔倒伏地。③湛然:安详沉静地。
①请你用课上学到的方法读故事两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就更棒了。
②思考:你感受到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生:勇敢、从容淡定……)从哪读懂的?
③补充: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豪杰,王戎自幼聪慧过人,胆识过人,后来成为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
师:人都是有多面性的,在《王戎卖李》中他又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自己在书中找找答案吧?
五、推荐阅读
《世说新语》中还记载了很多孩童智慧的故事,比如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孟尝君以语启父》、《陈太丘与友期》、《杨氏之子》、《咏雪》等,让我们共读《世说新语》,感悟智慧人生。
六、作业
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
拓展性阅读,会让学生的阅读激情长时间保持,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
【板书设计】
王戎不取道旁李
第二篇: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本文主要讲的是王戎年仅七岁,就能够根据环境来分析,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孩子。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习古人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使学生了解《世说新语》“志人”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的兴趣。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加强了诵读,诵读的多样化(录音范读,自读,齐读,表演读)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逐步积累、感悟,体会文章的内容及蕴含的道理,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抓住教学预设之外的突发情境,巧妙地搞好了课堂动态生成,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按照教学预设,出示问题:“怎样评价元方这个孩子?”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聪敏机智、懂礼识义”,基本上大功告成。突然有学生提出: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并下车牵元方,元方仍然“入门不顾”,也是不懂礼貌。我马上组织讨论,学生发表了很多见解:(1)只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确实不懂礼貌。(2)因为友人无信无礼在先,元方这么做并不为过。(3)元方只是一个七岁的小孩,“入门不顾”这只是一个小孩对别人骂自己父亲后的一种很自然的反应,不能用要求大人的标准去要求他。然后我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要学会客观、公正、全面地去评价一个人。
3.注重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在教学设计中有意加重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从中领悟到如何做人。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本节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让学生参与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从中对“王戎识李”这个故事表明自己的见解。
三、不足之处
环节设计过于全面,显得臃肿繁琐。过于看重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环节时间根本无法全部保证。一堂好课不必“滴水不漏”,应留有空间。没有空间,就没有遐想与深思;没有遐想与深思,也就少有个性与创新。有时留下空间,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韵,留下创造!古人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方法与知识,能力并重。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译读课文,把握内容。接着译读课文,把握内容。教师提示,课件展示自译方法。然后自读自译:学生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教师在巡视中引导学生读课文,读注释,尝试翻译文章,并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最后悟读主旨,质疑探究:试对人物进行评价,并
思考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第三篇:《世说新语 王戎识李》教学设计
《世说新语 王戎识李》教学设计
青岛福州路小学
韩鸿泽
教材认识:
这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古文短篇,原本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且,在以往的课文编排中,都是以三字经、弟子规之类为主,语言上极有韵律,学生读来也郎朗上口,而这篇则为纯粹的古文,因此在教学时,教学生朗诵古文的技巧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也为今后的古文教学培养良好的语感。教学目标:
1、能够流利、有韵味地朗诵文章。
2、借助注释,从而理解故事内容。
3、学习王戎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古文。
2.学习王戎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天气真不错,咱们一起去郊游吧!
咦?快看,路边有好多野果子——是李子!(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爱吃李子吗?看到这又大又圆的李子,(随机采访学生:我都馋的流口水了!)
(引发学生思考是否该摘这个李子吃的问题。可能多数孩子会选择摘李子吃,应该会有少数学生会犹豫一下,老师抓住这一停顿,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理由。)
这位同学,同学们都去摘李子吃了,你为什么不去呢?
(随机采访几名这样的同学,估计会有这样几种答案:
1、不确定李子是野生还是有人种的,未经允许,不能随便摘别人的东西;对于这样的回答给予肯定,另外要强调这些就是野果子;
2、野果子不卫生,会吃坏肚子,对于这样的答案也要给予肯定,因为他们注重身体健康;
3、可能提前预习过课文的孩子有的会答出这一条:树上有这么多成熟的果子而没有人去摘,那一定就是苦的。如果有学生答出这一条,那就大力表扬一番,和古人的智慧有不谋而合之处,如果学生没有答出,那
就顺势引导出王戎,请同学们看看这个七岁的小朋友是怎样做的吧!)
二、教师示范,指导朗读
1、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仔细倾听。(配乐)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十分有必要的环节,对于古文的朗诵,和现代文的韵律是不太一样,因此,老师要有意识的加强学生古文朗读的熏陶,让学生多听正确的读法,注意模仿,才能达到效果。)
2、老师领读,请同学们跟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课件出示朗读文章,标好断句和重读词语)
(教师反复领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读断和韵律,培养学生良好的古文语感。)
3、学生自由练读。
(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真正的古文,应该给予一个熟悉的过程,因此在老师范读听音,学生跟读正韵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练习模仿是十分有必要的。)
4、指名读
(设计意图:随机点选学生朗读,男生读,女生读,男女生比赛朗读等等多种形式,重在以点带面,通过典型个例,再次纠正发音和语句读法。)
三、理解古文,美读成诵
1、各位小诗人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吧。请大家对照译文,同位互相讲讲这个故事吧。
2、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啊?(根据情况,展示2-4名学生)
(这一环节主要在于检查学生对于短文的理解情况,学生对于古文的理解能力可能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结合课文后的翻译用自己的话语来叙述表达出来,对于不理解的地方,老师可以适当的点拨指导。)
3、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吗?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发散性的问题,学生可能回答对王戎的敬佩,也可能答道王戎善于思考的品质,教师都该给予它们充分的肯定。)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夸一夸王戎小朋友吧!(出示课件:王戎,你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
4、教师小结:是呀,勤于思考、爱动脑筋确实是个非常好的习惯,正因如此,长大后的王戎才学过人,在当时被人们称为“竹林七贤”
之一,而且做了尚书令、司徒相当于后来的宰相这样大的官。让我们带着对王戎的敬佩之情再来读一读这则古文吧
(男女生互读、师生接读、加动作表演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相信多数孩子在这样的诵读中能够达到背诵的效果。)
5、同学们,那你们在生活当中在学习当中是不是也喜欢观察、善于思考呢?请你举例说明,小组里面同学先互相说一说,再请同学在全班说一说。
(这一问题,主要在于将课本内容引向生活,引发学生对自身的思考,顺便练习一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孩子们说的比较好,那就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再表达对他们的怀疑:你们这么聪明?老师还是有点怀疑,老师要出一道题来考考大家!如果孩子们说的不算很好,那老师就直接过度到下一环节:同学们可能平日里都在积极地思考,但是一时想不起那些具体的例子来,不要紧,要想证明你们爱动脑筋,很简单,老师来考考大家吧!)
四、参与体验,拓展延伸
1、同学们,在生活中大家一定也想做一个像王戎这样的善于思考的有心人吧?可是现在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困难,同学们想不想帮帮他呀?出示课件:一个小孩掉到缸里去了,缸又很大,里面盛满了水,小孩不会游泳,眼看就快淹死了,孩子们没有力气将他拉上来,叫大人来又怕来不及,这时该怎么办呢?
(这一环节一方面在于拓展同学们的课外知识,了解一些古代的传奇故事,同时也加强孩子们对于勤思考的进一步认识。这是一个发散性的问题,答案并非唯一,历史上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不错,也许有的孩子能够答出这一点来,老师会继续追问,如果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能够砸缸的工具又该如何?让孩子脱离书本继续思考。)
2、距今900年以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而司马光也最终成为北宋一代名相,还写有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由此可见,从小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对于将来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啊!
五、作业
类似于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下《世说新语》这本书,相信读完以后你一定会有很大收获。
第四篇: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5 王戎不取道旁李》课课练经典习题(含答案)【精编】
王戎不取道旁李
第一课时
一、看拼音,写词语。
róng
zhū
jìng
wéi
()马
()位
()赛
()有
二、比一比,再组词。
戎()
诸()
竞()
唯()
猪()
者()
竟()
难()
三、先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再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尝与诸小儿游。
尝:
诸:
2.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竞走:
唯:
3.取之,信然。
信然:
王戎不取道旁李
第一课时
答案
一、戎
诸
竞
二、唯戎马
诸位
竞赛
唯有
猪八戒
作者
竟然
难过
三、1.尝:曾经。
诸:众多
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
2.竞走:争相地跑过去。
唯:只有。
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3.信然:确实这样。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王戎不取道旁李
第二课时
一、选择正确的答案: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中的“折”读音是()。
A.zhē
B.zhé
shé
2.读了这篇文章,你的启示是:()
A.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学会先人后己。
B.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随便去拿取。
C.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学会观察,善于思考。
二、背写课文,回答问题。
1.王戎“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此时,他会想些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2.王戎与诸小儿想比有哪些过人之处?(多项选择)
A.仔细观察
B.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C.会对脑筋
D.先人后己,懂得谦让
王戎不取道旁李
第二课时
答案
一、1.C
2.C
二、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2.A
B
C
第五篇:《世说新语-王戎识李》教学设计(推荐)
《世说新语 王戎识李》教学设计
青岛福州路小学
韩鸿泽
教材认识:
这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古文短篇,原本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且,在以往的课文编排中,都是以三字经、弟子规之类为主,语言上极有韵律,学生读来也郎朗上口,而这篇则为纯粹的古文,因此在教学时,教学生朗诵古文的技巧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也为今后的古文教学培养良好的语感。教学目标:
1、能够流利、有韵味地朗诵文章。
2、借助注释,从而理解故事内容。
3、学习王戎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古文。
2.学习王戎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这位同学,同学们都去摘李子吃了,你为什么不去呢?
(随机采访几名这样的同学,估计会有这样几种答案:
1、不确定李子是野生还是有人种的,未经允许,不能随便摘别人的东西;对于这样的回答给予肯定,另外要强调这些就是野果子;
2、野果子不卫生,会吃坏肚子,对于这样的答案也要给予肯定,因为他们注重身体健康;
3、可能提前预习过课文的孩子有的会答出这一条:树上有这么多成熟的果子而没有人去摘,那一定就是苦的。如果有学生答出这一条,那就大力表扬一番,和古人的智慧有不谋而合之处,如果学生没有答出,那就顺势引导出王戎,请同学们看看这个七岁的小朋友是怎样做的吧!)
二、教师示范,指导朗读
1、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仔细倾听。(配乐)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十分有必要的环节,对于古文的朗诵,和现代文的韵律是不太一样,因此,老师要有意识的加强学生古文朗读的熏陶,让学生多听正确的读法,注意模仿,才能达到效果。)
2、老师领读,请同学们跟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课件出示朗读文章,标好断句和重读词语)
(教师反复领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读断和韵律,培养学生良好的古文语感。)
3、学生自由练读。
(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真正的古文,应该给予一个熟悉的过程,因此在老师范读听音,学生跟读正韵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练习模仿是十分有必要的。)
4、指名读
(设计意图:随机点选学生朗读,男生读,女生读,男女生比赛朗读等等多种形式,重在以点带面,通过典型个例,再次纠正发音和语句读法。)
三、理解古文,美读成诵
1、各位小诗人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吧。请大家对照译文,同位互相讲讲这个故事吧。
2、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啊?(根据情况,展示2-4名学生)
(这一环节主要在于检查学生对于短文的理解情况,学生对于古文的理解能力可能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结合课文后的翻译用自己的话语来叙述表达出来,对于不理解的地方,老师可以适当的点拨指导。)
3、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吗?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发散性的问题,学生可能回答对王戎的敬佩,也可能答道王戎善于思考的品质,教师都该给予它们充分的肯定。)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夸一夸王戎小朋友吧!(出示课件:王戎,你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
4、教师小结:是呀,勤于思考、爱动脑筋确实是个非常好的习惯,正因如此,长大后的王戎才学过人,在当时被人们称为“竹林七贤”之一,而且做了尚书令、司徒相当于后来的宰相这样大的官。让我们带着对王戎的敬佩之情再来读一读这则古文吧
(男女生互读、师生接读、加动作表演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相信多数孩子在这样的诵读中能够达到背诵的效果。)
5、同学们,那你们在生活当中在学习当中是不是也喜欢观察、善于思考呢?请你举例说明,小组里面同学先互相说一说,再请同学在全班说一说。
(这一问题,主要在于将课本内容引向生活,引发学生对自身的思考,顺便练习一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孩子们说的比较好,那就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再表达对他们的怀疑:你们这么聪明?老师还是有点怀疑,老师要出一道题来考考大家!如果孩子们说的不算很好,那老师就直接过度到下一环节:同学们可能平日里都在积极地思考,但是一时想不起那些具体的例子来,不要紧,要想证明你们爱动脑筋,很简单,老师来考考大家吧!)
四、参与体验,拓展延伸
1、同学们,在生活中大家一定也想做一个像王戎这样的善于思考的有心人吧?可是现在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困难,同学们想不想帮帮他呀?出示课件:一个小孩掉到缸里去了,缸又很大,里面盛满了水,小孩不会游泳,眼看就快淹死了,孩子们没有力气将他拉上来,叫大人来又怕来不及,这时该怎么办呢?
(这一环节一方面在于拓展同学们的课外知识,了解一些古代的传奇故事,同时也加强孩子们对于勤思考的进一步认识。这是一个发散性的问题,答案并非唯一,历史上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不错,也许有的孩子能够答出这一点来,老师会继续追问,如果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能够砸缸的工具又该如何?让孩子脱离书本继续思考。)
2、距今900年以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而司马光也最终成为北宋一代名相,还写有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由此可见,从小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对于将来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啊!
五、作业
类似于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下《世说新语》这本书,相信读完以后你一定会有很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