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于1756年最早发现的。拉瓦锡通过大量的定量试验,发现了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下面给大家分享《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欢迎借鉴!《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1
一、课题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新课标中要求达到“理解”的层次,本课题教学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并指导学生分析理解“质量守恒规律”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探究的方法。通过学生参与“质量守恒定律”的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主动参与各项学习的探究者。并学会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品质。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准备。同时为全部初中化学的学习,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4、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能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的猜想,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重点,难点
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它的含义和应用
2、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微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按“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解释反思—交流应用”的程序来探究。整个设计不仅注重了科学知识的获取,更注重了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以实验探究为主,多次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本节课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使每位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融入到课堂中,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化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真正做到
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设计思路
六、教学准备
1、白磷燃烧前后物质质量的测定的视频,用flash动画模拟水电解的微观过程的课件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简史的录音。
2、学生实验用品:铁钉、硫酸铜溶液、碳酸钠粉末、稀盐酸、镁、氢氧化钠溶液、酒精灯、坩埚钳、烧杯、试管、托盘天平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
思考: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如何变化?
演示实验: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
根据实验结论推导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观察实验
讨论
通过几组实验让学生了解化学变化都是遵守质量守恒的。
板书:
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强调①“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的物质总质量
②气体的质量不能忽略
③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
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讨论并解释化学反应后质量变化的原因。
通过不同的事例让学生注意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注意事项。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意义
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了解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思考并讨论:根据微观示意图分析化学反应前后为何质量不变。
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观察整个过程并推导质量守恒的原因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了许多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由于学生们的参与,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了定量研究的重要性,形成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这节课采用电脑动画模拟出在化学变化中,原来的分子被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这一过程,使得学生看到整个过程中原子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原子种类也没有改变,十分直观地引出质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教学,增强了本节课的色彩,教学效果明显。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理解和描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学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变化。
2、利用微粒观点,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微观分析,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实质。
3、通过学生合作设计、交流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初步学习用实验、观察法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4、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5、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6、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让学生知道科学的发展是曲折而漫长的,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一课在初中化学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还具体学习了氧气有关的化学反应,这些知识都为本节教学提供了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将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以及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做好理论准备,因此本节课学习的质量守恒定律,对全部初中化学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新课标中要求达到“理解”的层次。本课题教学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并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的探究方法。通过学生参与“质量守恒定律”的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主动参与各项学习的探究者,并学会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品质。
三、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上看,初中学生对化学的学习还处于启蒙阶段,这就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知识储备来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建立了微粒观;对化学反应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化学变化一定生成新物质,能判断出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是不变的。从能力水平上看,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可以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但是学生没有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也没有把原子不变跟物质总质量不变联系起来,我们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意义。
2.能够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变化。
3.学生能用微观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2.学生能用微观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比较分析、启发引导
学法:实验探究、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六、教学过程
导入:
1、创设情境,激思引趣
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化学变化,食物的消化、身体的成长、呼吸作用等,蜡烛燃烧也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化学变化。
情景再现:点燃蜡烛
问:关于蜡烛燃烧你有哪些了解?
这些都属于定性研究,蜡烛燃烧是一个化学变化,这节课我们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怎样变化的?
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认真听老师介绍。认识化学变化的重要性。
从化学的角度观察蜡烛燃烧这个化学变化。
学生从生成物、宏观现象等来描述这个变化。
仔细阅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疑创景,激发引学
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身边的化学变化为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初步认识定性、定量是研究化学变化的两个角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
目标指导学生后面的学习。
新授:
提出问题,建立猜想
提出问题: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怎样变化的呢?
初步猜想: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做出猜想
“权威”对比,进一步引发认知的矛盾冲突:
(1)1673年波义耳的燃烧实验,结果质量增加。
(2)1756年罗蒙诺索夫煅烧金属后质量不变。
(3)1774年拉瓦锡的燃烧实验,结果质量不变。
根据老师的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变、变大或变小。
根据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对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真正产生疑问。
引发猜想,认知冲突
让学生大胆参与并阐明自己观点,教师适时激励评价,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通过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感受化学家的探究历程,通过科学家的实验结果,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质量是否守恒的欲望。
2、实验探究,收集证据
(1)引导思考,明确思路
让学生思考:通过实验探究反应前后质量变化需要考虑的方面
(2)设计方案,合作探究
可供选择的三个反应:
1、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2、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
3、盐酸和大理石(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3)展示交流,互相评价
组织学生小组的成果展示和交流,鼓励小组之间互相评价和改进方案。
教师演示:探究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物质总质量变化。
(4)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一组:探究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变化。
二组:探究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实验情况拍照上传。
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说出自己的想法,师生一起明确研究的思路。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三个实验的方案,可以利用老师准备的仪器和用品,也可以自己创新,把方案记录在学案上。
小组代表交流方案的设计思路、步骤或者装置图。
学生仔细观察现象
根据分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探究。
动手动脑,合作探究
通过实验思路的整理为后面实验方案设计奠定基础,突破分组实验中的障碍。
使学生个人探究与他人的经验互相借鉴和补充,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让学生在交流中思维碰撞和创新,使实验方案不断优化,学习成果不断地丰富和提升。
防止学生做白磷实验出现意外。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同时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为后面的展示交流保留资料。
3、展示交流,获得结论
(1)小组汇报,展示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汇报展示实验结果,教师适时评价,并激发小组间的“矛盾”,鼓励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2)大家找茬,反思评价
针对实验结果有误差,组织学生开展反思评价。
(3)获得结论,总结提升
总结:有气体的反应必须密闭,气球或注射器可以缓冲。
汇报小组探究成果,评价老师上传的照片。
对于有些小组实验的失败,找出原因,进行反思和评价。
展示成果,共同进步
培养学生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4、对比分析,正确认识
以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为例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反应前后的质量,对比获得结论。
同理,让学生写出白磷与氧气反应、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的质量守恒关系,组织交流。进一步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突出重点。
分析反应前后称量的质量,得出质量守恒关系,获得结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分析三个反应中的等量关系,深入理解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关系。
5、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科学家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1)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失之交臂的原因。
(2)蜡烛燃烧质量减少的原因。
学生交流,纷纷发表观点,学习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变化。
情感教育,持续发展
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6、求异探新,发展思维
为什么宏观上一切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
播放:“水电解”实验“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动画课件。
教师适当点拨,突破难点。
总结: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及其变化的本质。
学生观看动画、讨论、归纳小结。
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的根本原因。
知识迁移,开拓创新
通过师生问答等形式,使互动交流达到高潮,使问题得到逐步明晰和解决,使知识得到构建。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的掌握不再是艰涩难懂的,而是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充满快乐感和成就感。
7、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教师对本节进行总结提升:
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不灭定律的一种表现,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之一,它告诉我们利用化学方法只能改变物质的成分而不能改变物质的质量。
这节课我们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并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认识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实质,质量守恒定律属于化学变化的定量研究,我们也可以定性研究化学变化,定性、定量是科学研究的两个不同角度。
学生从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畅谈自己的收获,体验成功。
让学生树立了信心与勇气,使每位学生学有所得。
8、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
①古人幻想“点石成金”,你认为可能吗?试解释之。
②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质量比细铁丝质量大。
(2)请到图书馆或互联网,查阅资料,进一步链接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第二篇: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学生在实验探究基础上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是本节的重点,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从而实现本节难点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测定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初步培养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
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体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疑点
1、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难点: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3、疑点: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如“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镁条燃烧质量增加”,以上反
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教学设想]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实验分为二大组,每一大组分四小组,每一大组做不同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让学生知道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同时也体验质量守
恒的存在。
2、借肋多媒体教学,通过 Flash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运动, 从微观角度人性化地设计出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
接受,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实验准备] 托盘天平、锥型瓶、烧杯、小试管、酒精灯;白磷、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铁
钉。
[教学媒体] 多媒体, 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流程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重视实验、体验探究——动画摸拟、突破难点——联系实践、学以致用——整合应用、反馈纠错”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附:教学流程图 课题 提问 实验 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 分析讨论 实验结果 质量守 恒定律 结束
学生信息反馈 课堂练习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维
利用动画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知识线索为: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质量守恒定
律的应用。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引入: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什么?那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
总和是否发生变化呢?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自
然兴趣是得高学生的内部动力。
(二)重视实验体验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教师演示实验(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规律呢?学生通过做分组实验(铁与硫酸铜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从而
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授课与实验同步教学,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自己探究知识的乐趣;更加注重实验的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缩短探知的时间,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实
验的作用,因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动画摸拟突破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原因]设问:为什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通过播放多媒体Flash动画,摸拟在氧化汞受热分解、磷与氧气燃烧、铁与硫酸铜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微观变化。学生小组讨论,进一步探究质量守恒的本质。结论: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设计意图:Flash动画摸拟实验达到了一目了然的效果,对学生获得更真切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深刻地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和分析能力。
(四)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质量实恒定律的应用]这一部分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教师设计一些符合生活常识性的问题,问题的设计用“学生摘苹果”做比喻,要让学生“摘着苹果”,而且是跳起来“摘着的”。学生也可以提出一些有疑问的化学现象,大家共同讨论,使学生真正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现象,以此培养
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整合应用反馈纠错 [反馈练习]:实物投影出示(略)
设计意图:通过随堂检测,及时评价,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尝试获取成功的愉悦。让学生从基础知识到能力提高把所学知识一步步的提高,达到举一反三的地步。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活动探究的心得,交流收获,体验成功:(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2)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逐步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总结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再一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和顺应。
[布置作业]本节课后习题1、2
附: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应 用 定 原 质量守恒定律 义 因 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
第三篇:初中化学教案设计:质量守恒定律
初中化学教案设计:质量守恒定律
初中化学教案设计:质量守恒定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在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并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⑵初步了解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研究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从质的变化和量的变化来全面理解化学变化的思维习惯。
【重、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初步运用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归纳法、讲授法
【授课类型】
授新课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复习提问:
1、请回答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2、请同学用化学式表示下列化学反应。
⑴碳在氧气中燃烧
⑵硫在氧气中燃烧
⑶氧化铜与氢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水
讨论:
⒈刚才同学们写的3个化学反应表达式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吗?为什么?(课件)
导入新课 :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又能反应质量守恒定律的特点?有,国际上为了便于交流,采用国际通用的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这就是化学方程式。
提问:前面我们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化学反应,那么文字表达式能给我们一些什么信息?
讲解:以碳在氧气中燃烧为例讲解文字表达式中符号的意义。(课件展示)
过渡:用文字表示化学反应虽然直观地表示了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但书写麻烦,且不能表示出各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
讲解: 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讨论:以为例,分析化学方程式表达了哪些意义?
课件展示:
归纳: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⒈表明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⒉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⒊表明化学反应中各物质间的粒子数量关系。
讨论:如何读: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⒈读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如: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⒉读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如: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课堂练习
从物质种类,质量和反应条件等方面考虑,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提供给你哪些信息?
(1)粗铜丝表面的氧化铜与氢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
①铜丝表面的氧化铜可以用氢气除去。
②这个反应需在加热的条件下方能进行。
③每80份质量的CuO与2份质量的氢气完全反应可生成64份质量的'Cu与18份质量的水。
④利用这个反应可制取铜。
⑵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S+O2=SO2
⑶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Fe+CuSO4= Cu + FeSO4
巩固练习
⒈化学方程式2H2+O2=2H2O的正确读法是( )
A.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B.氢气加氧气等于水
C.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生成2个水分子
D.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2.已知反应A+B=C+D,且A与B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4:3,若反应后生成C和D共2.8克,且消耗的反应物B的质量为
A.1.6克
B.1.2克
C.0.3克
D.0.9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利用它既可以知道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又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而且我们还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选择适当的物质与条件进行反应,生成我们所需要的物质。
初中化学教案设计:质量守恒定律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并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引导学生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初步培养学生定量研究问题的能力。
(3)能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在一切化学反应里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二、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内容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及其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过程;白磷、细沙、锥形瓶、玻璃管、气球、塞子、酒精灯、镊子、天平(带砝码)、铁钉、砂纸、硫酸铜溶液、烧杯、碳酸钠、稀盐酸、药匙、镁带、石棉网、坩埚钳等。
五、教学过程
复习:请同学们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磷在氧气中燃烧。
(2)氯酸钾受热分解。
提问: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回答:有新的物质生成。
提出问题:那么物质发生化学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改变呢?请同学们提出你们的猜想。
提出猜想:
1、化学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变大。
2、化学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3、化学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变小。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之和的关系。那么我们主要使用的仪器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托盘天平。
讲述:非常正确。下面我们就用托盘天平证实一下上述我们提出的猜想。
科学探究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步骤:
1、将装有少量白磷并铺有细沙的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
2、加热玻璃管使白磷燃烧(砝码不用取下),注意观察反应现象。
3、冷却后第二次称量,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现象:
1、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2、气球先鼓起后瘪下。
3、天平仍平衡。
文字表达式: 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
思考:
1、锥形瓶底部为何要铺细纱?
2、玻璃管有何作用?
3、气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4、能否将玻璃管换成玻璃棒,一端不系气球?
回答:
1、防止集气瓶底炸裂。
2、引燃白磷。
3、反应放出的热使瓶内气体膨胀。
4、不能,由于气压过大,瓶塞易被冲出。
科学探究2: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步骤:
1、将几根打磨过的铁钉与烧杯中的硫酸铜溶液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
2、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静置1~2分钟(砝码不用取下),注意观察铁钉及溶液的变化。
3、再将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第二次称量,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现象:
1、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
2、溶液颜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3、天平仍平衡。
文字表达式:硫酸铜+铁→硫酸亚铁+铜。
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
第四篇: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活动1:提出问题
【复习引课】 前面已经学习了许多化学变化,如,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镁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等等.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 有新物质生成.对于这些化学变化,我们已经研究了质的方面变化(即物质种类的变化),还初步了解变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在做小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发现,蜡烛燃烧一会儿,质量变小了.为什么变小 难道物质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真的消失了吗 类似的化学变化中物质的量的方面(即质量)是否变化呢 由此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的总质量与生成的各种物质总质量是否有变化 让我们一起走进新课题,来共同研究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总质量是否变化的问题.【切入课题】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1)【活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与生成的物质总质量是否有变化 我们必须通过事实来说明问题,下列提供四个实验方案,请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这一问题.活动2: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 根据下列几个实验方案进行问题探究.(分A,B两大组,若干小组.A组做方案一,二,B组做方案三,四)方案一 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向空气压缩点火仪中,放入一粒火柴头大小的白磷,塞上塞子.将其放在天平左盘上,用砝码平衡,记录质量.然后,取下,快速施压,将白磷引燃,观察现象,反应冷却后,重新放到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方案二 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在锥形瓶中加入约30ml氯化铁溶液,在橡皮塞上插一胶头滴管,管内吸有氢氧化钠溶液,用塞子把瓶口塞好,把整个装置放在天平的左盘上,在右盘加砝码平衡,记录称量数据,然后挤压滴管的胶头,使氢氧化钠溶液滴到氯化铁溶液里,观察现象,再将锥形瓶放在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反应文字表达式: 氢氧化钠 + 氯化铁 → 氢氧化铁 + 氯化钠 NaOH FeCl3 Fe(OH)3 NaCl 方案三 铁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在100ml烧杯中加入约30ml稀硫酸铜溶液,将几根细铁丝用砂纸打磨干净,将盛 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丝一起放在托盘天平左盘上称量,记录所称质量,后将铁丝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待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将盛有硫酸铜溶液和铁丝的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反应文字表达式: 铁 + 硫酸铜 → 硫酸亚铁 + 铜 Fe Cu SO4 Fe SO4 Cu 方案四 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在锥形瓶中加入约30ml碳酸钠溶液,在小试管中装有氯化钡溶液,用镊子把小试管放入锥形瓶中,用塞子把瓶口塞好,把整个装置放在天平的左盘上,在右盘加砝码平衡,记录称量数据,然后把烧瓶倒转,使两种溶液混合,观察现象,再称量,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反应文字表达式是:碳酸钠 + 氯化钡 → 碳酸钡 + 氯化钠 Na2CO3 BaCl2 Ba CO3 NaCl 【提示】 针对所选实验方案,观察和探究如下问题:反应中有哪些现象 天平是否平衡 提醒:白磷取用方法;操作规范,注意安全;小组成员合作等.【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分析.活动3:发现规律 【交流】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A 组 B 组 实验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四 实验现象 反应前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 分析
【提问】 通过对上述4个方案研究,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能找出普遍性规律吗 【归纳】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拓展视野】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早在300多年前,化学家们就对化学反应进行定量研究.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Robert Boyle, 1627—1691)在一只敞口的容器中,加热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质量增加了.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较精确的定量实验法,在密封容器中研究氧化汞的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质量的关系,得到的结论为:“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后来,人们用先进的测量仪器做了大量精度极高的实验,确认拉瓦锡的结论是正确的.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了质量守恒定律.【讲述】 刚才所用的研究方法,就是定量实验研究法.化学家们用定量的研究方法研究化学变化,发现了许多重要规律.刚才你们就像科学家一样在做研究,并且取得了成果.若你们是生活300年前发现这一规律,那又将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虽然,我们不可能回到几百年前,但我们可以抓住今天,通过努力学习,在将来为国家赢得更多荣誉.活动4:分析与解释
【问题】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为什么相等呢 【课件演示铺垫】动画:水通电分解的微观模拟.【讨论】 学生讨论,思考.(提示可从水电解得到氢气和氧气微观分析入手)【归纳】: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从而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讨论】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原子的质量是否会变化 元素种类是否变化 物质种类是否变化 【结论】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所以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物质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五不变,两变.活动5:结论的再验证
【问题】 质量守恒定律对任何化学反应都有普遍性吗 是否有特殊性呢(学生预测)【实验探究】
方案五 碘与淀粉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把盛有少量碘酒的小试管放入盛有少量淀粉的锥形瓶中,塞上塞子,放在天平左盘上,右盘用砝码平衡.取下锥形瓶倒置,使碘酒中的碘与淀粉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把锥形瓶放在天平上,观察是否平衡.方案六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把盛有盐酸的小试管小心地放入装有碳酸钠粉末的小烧杯中.将小烧杯放在天平上用砝码平衡.取下小烧杯;使小试管中盐酸与小烧杯中的碳酸钠粉末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把小烧杯和小试管放在天平上,观察是否平衡.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盐酸 + 碳酸钠 → 氯化钠 + 水 + 二氧化碳
【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分析.活动6:规律的总结与再认识 【讨论】实验结果
1.方案五:天平保持平衡.说明这里面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2.方案六:反应后,质量减轻了.【问题】实验2会出现质量减轻的这一现象,它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讨论】分析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找出分析判断依据.【交流】学生交流观点.【归纳】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若反应体系内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则天平就可能不衡.注意表面现象与实质.【讨论】若空气点火仪漏气或反应后把塞拔下,敞口一会儿,再称量,质量就有可能发生变化.比较课本P90,P91中的两个实验装置的优劣(是否封闭及对实验有无影响).若P90图5-1中的气球反应后被拔下,天平是否平衡
【小结】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无论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化学反应,只要是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就守恒.活动7:运用与提高习题训练略
活动8:归纳与总结 【学生小结】
1.本节课我所学的知识有: 2.经过实验探究活动,我的收获及感受有: 3.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我的点评及建议是: 【板书设计】略 【课堂作业】P96,3 【课外拓展】
1.列出日常生活中一些化学反应问题,并用质量守恒定律去分析.2.课外利用家中相关物品,设计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3.预习下一节课“化学方程式”.4.你还有什么疑问或还有什么实验方案,请课外讨论,也可以和老师讨论交流.说明:仪器用品及多媒体投影内容略去.听课简评
这节课是本县对外开放周的教学示范课之一,由李家亮老师执教.该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有8个板块构成,8个板块联系紧密,递进自然,构建“教,做,研,学”合一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由学生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利用实验研究为载体,以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形成结论为落脚点,并以此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活动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性学习既是学习内容,又是学习方法得到充分体现.在研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变化时,增加了多个实验,它跳出了教材,拓展了学生认识问题的空间,利于学生从普遍性中找出规律性的结论,同时也利于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对“任何化学反应都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从教与学活动的结果来看,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学习化学的思想与方法也能有质的发展.
第五篇: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2.过程与方法
(1)增加学生探究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操作、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律。(2)加强实验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应用。教学难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应用→加深理解。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托盘天平(带砝码)、锥形瓶、红磷、火柴、细沙、气球、玻璃管、单孔塞。2.学生用具:(1)托盘天平,烧杯、锥形瓶、橡胶塞、小试管;(2)硫酸铜溶液、铁钉、碳酸钠粉末、稀盐酸。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物质。如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表示为:P+O
2P2O5,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表示为:Fe+CuSO4→Cu+FeSO4。那么,大家猜想一下,在这些反应中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猜想、讨论] [回答] 学生甲: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会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学生乙: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会小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学生丙: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会等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教师]同学们提出了三种猜想,这很好,那么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大于、等于,还是小于?我们来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通过实验去验证一下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的关系。[活动与探究] 1.红磷燃烧前后质量总和如何变化? 2.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之间的关系。[说明]教师演示实验一;学生实验分组进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二。[注意事项] 1.称量时天平应注意调平;
2.红磷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预先装一部分沙子;
3.红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玻璃管烧红后往锥形瓶中塞时动作要快,塞子要塞紧,不能漏气; 4.在铁与硫酸铜反应这个实验中,铁钉在放入硫酸铜溶液之前,要用砂纸打磨干净。[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错误并进行纠正] [由学生陈述实验结果,不同意见进行补充] [实验一]在白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看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气球先膨胀后缩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
[不同意见]我们组的实验结果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略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可能是由于锥形瓶没有塞紧漏气所致。
[实验二]在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个实验中,用砂纸把铁打磨干净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看到铁钉表面有一层红色的铜析出;同时溶液的颜色也略有改变,由蓝色溶液变为浅绿色溶液;用天平称量,发现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
[教师总结]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看到,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 量总和存在相等的关系。其实不仅仅这两个实验如此,无数的实验证明,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板书]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设问]有了前面的实验作基础,我们该如何去描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呢? [板书]
一、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回答](可分别叫多个学生进行陈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总结并板书]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思考]现有一反应A+B→C,有10gA和5gB反应,反应结束后还剩余3gA,B无剩余,则生成C的质量为多少克? [学生思考并讨论] [答案]生成C的质量为12g,因为A还剩余3g,可见参见反应的A的质量为7g,B无剩 余,可见5gB全部参加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守恒定律,生成C的质量为7+5=12g。[强调]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而不是有多少反应物,一定注意“参加”二字的真正含义。[介绍]质量守恒定律是十八世纪的重要发现之一,它把对化学的学习由生成何种物质(即质的研究)引向生成多少物质(即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质量守恒定律是谁发现的,又是如何发现的呢?请阅读课本资料。[学生阅读] [补充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经过了非常漫长的过程,很多科学家曾经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拉瓦锡是其中之一。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同样的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公认。到了20世纪,这一定律得到充分发展,和能量守恒定律合称为质能守恒定律。
[教师]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它的发现,我们再从微观方面来研究一下为什么在 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请看投影。
第二课时
[投影]展示氢气与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过程,从分子、原子角度进行分析。[思考]从投影所展示的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思考为什么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思考、讨论] [回答]从刚才投影所展示氢气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的微观示意图过程,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说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从微观示意图展示过程以及前面所学的分子、原子知识可知,化学反应的过程,事实上是旧的分子破裂,原子和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会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板书]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 减,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
[教师]到底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我们再来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验证一下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正确。[活动与探究](分组进行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之和与生成物的质量之和是否相等? [学生实验]„„ [陈述实验结果] 1.蜡烛燃烧前后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
2.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也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教师]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呢? [学生讨论]„„
[回答]1.在蜡烛燃烧这个实验中,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水都是气体,挥发到了空气中,所以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这种情况。
2.在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这个实验中,因为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实验装置未密闭,所以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这种情况。[追问]这两个反应到底遵守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 [回答]遵守。只要改进实验装置,就会出现正确的结果。[追问]如何改进实验装置呢? [回答]1可以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比如红磷燃烧的装置。[教师]我这里有一改进的蜡烛燃烧的装置,大家请看。[课后思考]改进装置的具体措施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知道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而且从微观角度理解了为什么所有的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从而把我们对化学的学习从质的研究引向量的研究。
[学习体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呢?请你谈谈。
[回答]1.任何一个定律的发现都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以实验为基础得出来的。2.我很喜欢这种边操作,边观察,边思索的学习方式,它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使我们得到更多的锻炼,真是受益匪浅。3.进行科学研究时,若想得到很精确的结果,就必须改进实验装置,采取更为精确的装置进行实验。
4.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若也能及时思考并想办法进行实验,相信我们都会有一些惊 人的发现。
[总结]大家谈了各自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体会,这很好。大家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令我非 常佩服,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这种风格,在化学的海洋中徜徉。[布置作业]习题1、2、3 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存在3个不变,即 ①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②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③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