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PWP阅读教学设计
PWP阅读教学过程设计
Module 3 The Violence of Nature
Pre-reading
Step1: 师生互动﹙teacher-students interaction﹚: 老师展示关于大自然灾难的音像资料,就下面问题进行问答;1.What do you think has happened in it? 2.What do we call it in English? 3.Have you ever been in one of then?
Step2;小组活动﹙team-work﹚;把全班分成三个组,一个组负责一个话题讨论⑴Describe the flood/earthquake/typhoon;⑵Describe how you feel when you watch the film;⑶Describe what would you do when it happen?
Step3: 班级活动﹙class-activities﹚:
各组做一个team work,或以主题报告形式,或以对话形式交流各组的观点,其他小组提问,评价和补充。
While-reading Step1: 略读﹙skimming﹚;老师事先设计导读性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标题和插图,略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最短的时间内独立做出回答。
1.What does the word “strike” mean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2.Why does it happen? 3.What was the end of the story?
Step2:查读﹙scanning﹚;老师设计一些需要查找的信息和具体事实的问题或任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快速浏览,从阅读材料中迅速找到这些特定的信息和具体的事实。可以分别采取个人活动,小组活动以及班级活动进行教学。
Post-reading
Step1: 练习﹙exercise﹚;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句中的划线单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准确句子。Step2 :讨论﹙discussion﹚;老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扩展文章的内容,鼓励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活动形式可以采取班级,分组或个人。
第二篇:PWP教学过程
如何理解与实施初中英语课堂的PWP教学过程?英语阅读教学中的PWP模式,就是把英语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读前(Pre-reading)、阅读中(While-reading)、读后(Post-reading)。这种教学模式是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强调“问题的导入、问题的呈现、问题的学习、问题的训练和问题的应用”。
1.Pre-reading(阅读前)。在pre-reading部分主要目的是做一些准备活动,包括知识的准备和文化背景的准备,为后面的阅读活动做铺垫。Pre-reading的活动设计应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问答、讨论、小测验、游戏等,复习相关的词汇和语言结构,或从标题和图片入手,猜测故事的主题,使学生适度了解文章内容等。Pre-reading在活动 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
2.While-reading(阅读中)。While-reading是学生自己阅读的环节。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关键信息、获得主要信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边读边完成一些任务。这个时候重要的是训练阅读技能,当然也可以强化语言知识。这一环节应注意的是,要给学生留有充分阅读的时间,要让学生有眼看、脑想的时间和过程;老师尽量少提问题或讲解
3.Post-reading(阅读后)。Post-reading是读后理解性的检测环节。通过对阅读任务的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空间,内化学生的语言知识,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
第三篇:词汇教学中的PWP
英语词汇教学中的PWP
洲泉中学 张苏
【内容提要】英语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教学效率直接影响着语言习得和运用能力。做好英语词汇教学工作对于英语教学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词汇教学前的引导,词汇教学中策略选择及词汇教学后的巩固练习等三个方面来阐述科学合理的词汇教学形式。【关键词】词汇教学 PWP 新课程标准
一、词汇的重要性及对词汇学习策略的认识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材料,词汇是语言交际工具的一种要素,没有词汇也就不存在句子,更无所谓语言,一定的词汇量是掌握好一门语言的基础。研究表明,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语音和语法知识后,其听、说、读、写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就直接取决于词汇量的大小。事实上,词汇内容不是简单的中文翻译,是语音、词性、意义、语法变化和运用功能的综合体。词汇教学一直是语言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其教学成果直接影响了语言学习的效率。因此词汇教学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们热衷的领域之一。在学术界,对于词汇学习策略的分类存在几种不同观点。O’Malley &Chamot(2001)提出了两分法: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Nation(2004)则主张三分法:根据语境猜测词义,运用记忆法记忆单词,根据词缀与词根掌握词汇。Lawson &Hogen(转自张彩霞2008)提出了四分法:重复记忆、词语特征分析、简单分析和复杂分析。在国内,程晓棠、郑敏(2002)更为具体地提出六分法:在语境中学单词,利用联想增强对同类词的学习效果,利用图像或想象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利用同义词和近义词进行对比复习,根据构词法学习单词。笔者认为,教师对于词汇学习策略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了教师对词汇教学策略的选择,所以词汇教学中利用pre-teaching(教学前),while-teaching(教学中),post-teaching(教学后)这种PWP手法分阶段重点突破是很有必要的。
二、当前词汇教学的误区
新课程教材每个单元的词汇量较多,学生词汇学习的任务加重,学生对词汇学习存有消极情绪及畏惧心理,学生不能做到积极的使用所学词汇,不会探究词汇的实际运用语境,词汇忘记速度加快,从而形成词汇学习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教师在词汇教学方面同样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待我们英语教学者去探讨提高,下面简单列举几种常见误区。
1.教师对词汇教学策略不够重视,沿用“解释词义----呈现词形----列举搭配----举例操练”的教学模式,词汇教学停留在记忆词汇及其中文解释的层面上。
2.教师为了避免破坏阅读教学或者对话教学的整体性而要求学生课前就对单词死记硬背,让学生在缺乏语言语境的情况下背诵、记忆,最后用听写或者默写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对生词的掌握情况。3.教师对词汇教学处于空白,让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课堂内外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语法讲解和操练上,认为只有掌握语法,才能应付考试,完全忽略词汇的作用。
4.教师对教学策略缺乏研究,词汇教学形式单调,往往是重单词、轻词块,让学生按照字母顺序对单词死记硬背,这是当前最普遍的现象。
三、词汇教学中的PWP之我见
针对以上教学弊端,笔者对词汇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将PWP手段融入词汇教学,在词汇教学的各个阶段做足功课。按照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包括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布鲁姆的分类是一个积累的学习模式,目标是由简单到复杂(从下层向上层发展),上层目标的实现只能建立在下层目标的达成之上(任永佳,2002)。词汇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样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细分为逐个达成的,具有连续性,层次性和累积性的子目标。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提出导致词汇习得的三个条件:注意、提取和产出性运用,处于不同层次的三个条件很好的解释了深化词汇处理的因素或者方式。下面笔者将重点谈谈词汇教学中如何运用好PWP模式。
1.词汇教学中的pre-teaching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情感,心理学家提出,人类在吸取信息的过程中会有一个过滤功能,即情感漏斗,它是指人们会将所有输入的与即将输入的信息进行筛选,过滤掉那些不感兴趣的,保留一些自己希望留下的。在语言教学中,情感是指学习者在学习中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学习者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到其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程晓堂,F19,Arnold,2000)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词汇学习成功的关键,初中生处于特殊的心理成长期,是人格与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对症下药”,让学生对词汇学习充满热情。
词汇教学的pre-teaching有很多形式,最常见的是话题导入牵引,这个比较适用于听说课文中的词汇处理。例如,《新课程标准英语初一年级下册》M2U1 We’re getting ready for Spring Festival 是一篇关于春节的话题。本单元有18个单词,这个词汇量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教师如果能够在词汇学习之前做好铺垫,采用话题的形式从简到繁,问题便可迎刃而解。话题设计如下:
T: When is your favourite time ? And why?(这句话学生很容易理解,没有任何难的词汇,都是已学内容)S: My favourite time is my birthday / winter/ spring---because---(学生肯定会有很多答案,也可能想表达春节这个概念但是不会,程度好的可以说出New Year)T:My favourite time is the Spring Festival.Because my mother will cook a lot food.I can eat a lot of delicious food , I can wear my new clothes.But I must clean my house.Can you guess what is it? 在教师的描述中,结合书本图片学生很容易猜出Spring Festival 的意思。在这段话中,教师呈现了本单元中的很多单词,而且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为了能更好把自己过春节时的情况介绍给老师和同学,一定可以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词汇学习中,而对于本模块中原本较难词汇如“sweep the floor/ make lanterns”等也不再恐惧。
除了用话题导入法外,在pre-teaching 方面教师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先去预习。现在的多媒体,网络及词典等工具的使用都非常方便,所以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先去收集相关单词。再在课堂上引导、归纳。笔者以《新课程标准初一年级上册》M10的词汇教学为例,本模块是关于computers 这个话题,围绕电脑有着许多平时日常交际中不太用的词汇。教师可以在词汇教学前将学生分组,利用课后时间去收集关于跟computer有关的词汇,然后利用一个word map 在课堂上分享各组的成果,教师对其进行筛选后进一步有目的性的强化教学,这种化被动输入为主动学习的方式,一定可以让词汇教学事半功倍。
总之,词汇教学前的pre-teaching 不可忽视,它可以为下一阶段的while-teaching 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词汇教学中的while-teaching
词汇教学方式单一是词汇教学中的致命弱点,词汇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会让学生觉得枯燥,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影响词汇教学效率。词汇教学的多元化是解决词汇教学问题的关键(杨春玲 周斌,2010).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教师根据所教词汇的特点,适时的选择和变换词汇教学的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我将例举几种常见的词汇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手段和方法。
(1)针对没有语境词汇教学,可以采用直观法,通过实物、图片、手势、表情等简单易懂的形式让学生加深印象。比如在教授关于身体器官或颜色的词汇,教师可以让学生指着自己的眼睛大声说eye,摸着鼻子一起说nose,在学习颜色的单词时,老师可以用学生穿的衣服作为实物,来告诉学生什么是red/ green/ yellow,/white等。
(2)采用词块教学法。词块,简单的说就是短语,习惯用语,固定搭配等。Becker(1975)最早对词块进行了专门研究,他认为,语言的记忆与存储,输出和使用不是以单个的词为单位,那些固定和半固定的模块化了的版块结构才是人类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表明,词块作为整体储存于大脑中的预制单位,能降低学习者的记忆负荷。下面笔者再次以《新课程标准八年级下册》M1 Hobbies 为例,本模块涉及到了许多关于爱好的动词和名词,这些词汇如单独记忆,容易忘记且掌握不全,看似简单却实难把握。因此教师可以将生词整合成词块进行教学,把develop 和 skill放在一起组成词组,develop skills—发展技能;把 collect 和 fan 放在一起,组成collecting fans—收集扇子。类似的还有tidy it up , at the end of ,give an interview 等等。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习了单词,而且知道在谈及爱好时用collecting,而不是collect,it 要放在tidy up 的中间。
(3)利用构词法及同义词、反义词法教学。初中阶段学生了解的构词法很有限,但教师不能忽视这些学习词汇的好方法。在词汇教学过程中,适当的传授一些构词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在阅读时大胆猜测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在遇到新单词时学会冷静分析。《新课程标准九年级下册》的M10专门提到了构词法。对于常见的dis-/un-/in-/non-等否定前缀、一些派生词的构成、派生方法的了解都是很有必要的。
(4)对于在阅读课文中的一些运用性词汇,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语境中通过上下文去推测词义。Hedge(2002)提出,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学习者实施进一步阅读活动奠定必要的语言基础,如对词汇和句型的掌握等,所以,学习词汇仅凭构词法是不够的,很多时候我们要借助文本语境掌握其交际运用。只有在语境中感悟词义,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词汇,进而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以达到交际的目的。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词汇和语言知识只有在语篇情境中教授才不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才有利于学生的长期记忆。德敏(2002)认为,在篇章中,语境信息能把篇章中的词语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容易从心理词汇中提取词汇,有利于词汇的记忆。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把文本的语境情景和词汇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词汇教学的有效性。同样我们以《新课程标准八年级上册》Module 8 Around town 为例,这个模块主要的内容是问路、指路,当中还涉及到了许多专有名词:the Forbidden City / the Chairman Mao Memorial Hall /the House of Parliament and Big Ben,这些词汇都是地名,还有中国特色,拗口难读。教师在设计这些词汇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融入语境,鼓励他们扮演成游客的角色去北京旅游,甚至可以让去过北京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旅游路线,指导学生在地图中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自己将去参观游览的地方,试着学习这些地名和相关的问路及指路的句型。本模块U2 The London Eye is on your right可以让学生试着扮演一名导游,给大家介绍伦敦之行,按照图示完成旅程。为了做好一名游客和称职的导游,学生自然会努力学好这些词汇。当然,词汇教学手段非常之多,以上只是举几个例子。总而言之除了运用恰当的词汇教学手段之外,教师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词汇进行分类,根据《新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的要求分为理解性词汇、四会词汇等,然后有的放矢的分类教学。总之,词汇教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教师去不断推敲与选择。3.词汇教学的post-teaching 上文我们提到,词汇学习是一个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学习时的神经活动引起大脑产生某种变化,留下各种痕迹。这种记忆痕迹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消退。假设学习者在学习之后停止练习或者运用,那么学习也将变得无效,只有通过运用和练习,记忆痕迹才能保持。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做好词汇教学的post-teaching工作。简单的说,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判断及运用能力,要精心设计关于词汇运用和词汇复习的的练习,并且这种练习要分阶段进行设计。常见的post-teaching练习有:完型填空、语篇重建、翻译、造句、写作等。在第一阶段,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多项选择,配对或选词填空等较为简单的练习,第二阶段是一个重现的过程,在这个阶段,短语汉译英,同义句转换,改写句子都是很好的操练形式。在第三阶段可以再将难度提高,利用句子翻译、关键词造句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词汇。最后阶段,为了检验学生是否已经对所学词汇掌握彻底,可以利用写作的形式来检测。这种分阶段设计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内化所获得的词汇知识,以便以后在使用中做到“信手拈来”。除了适当有效的练习外,教师要适当补充课外阅读内容,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并且对学习做一些阶段性评价,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量,还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单纯文本教学及不停操练带来的乏味。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成立词汇学习兴趣小组,每个人创建自己的词汇学习本,然后定期将自己的词汇本和大家交流共享,共同提高。
四、结尾语
总而言之,语言是一种听、说、读、写相互综合的技能,词汇教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师只有将词汇教学贯穿始终,与各种语言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遵循识记、领会、应用、交际的规律,才能真正将词汇教学落到实处,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并让它们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便捷。【参考文献】
[1]Becker ,J.“The Phrasal Lexion”[M].Cambridge Mass: Bolt and Newman.1975 [2]Nation, I.S.P “Learning vocabulary in Another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3]陈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学生用书(1-6)》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年8月 [4]张献臣.《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7
第四篇:PWP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 长阳教育信息网长阳
优化教学过程,强化语言技能
县研训中心 胡兴文
大家都知道,Go for it教材有两个课时是以听说为主的内容,有两个课时是以读写为主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怎么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人总觉得不好把握,也有人说,我们这个教材很好教,完成教材上的各项任务和训练题,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语法就行了。真的就行了吗?显然不行。那么,究竟该怎么做呢?我也一两句话说不清楚,因为这是一个课堂教学模式的问题,不仅每一所学校、各位普通教师在苦苦探索,就是众多教学研究的专业人员也没有找到一个万能的办法。我们今天在这里开会,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观摩课例、探讨这个问题。
有的人老师在教学中随心所欲,想到哪里就教到哪里,毫无章法,不习惯、不愿学习、不愿接受别人的新的教学方法,就用“教无定法”来当挡箭牌。但是,请别忘了它前面的半句,那就是“教学有法”。我们不一定非得生搬硬套某一种教学方法,但是,教学最基本的原则、套路肯定是有的,也是必须做到的。
对于英语的听说读写教学,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在附录中的语言技能参考建议中就有明确的建议,是什么呢?我们许多教研组在总结工作的时候都说组织学习了课程标准,有多少人学过听说读写怎么教?恐怕不少老师除了知道初中该掌握哪些语法以外,别的就没怎么关注了,满脑子里只有语法,只有词的用法。当然,词汇、语法也很重要。不过,请问各位,当你在和外国人、外教交流的时候,你觉得是通过听和读弄懂别人的意思、通过说和写表达出自己的意思等语言技能重要,还是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形式的正确重要?很显然理解、表达意思是第一位的,准确性、得体性是第二位的。所以,我们在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的时候,不能只关心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而忽视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当然,知道初中学生该掌握哪些语法的老师比那些连教材中、资料上哪些语法学生不必掌握都不清楚的老师还是强多了。
去年12月开始,我们有80多人参加了初中英语的“国培”,其中的专题13——初中英语教学过程设计2就是讲的PWP教学过程,有谁认真看过?深入研究、大胆尝试过?我们有些老师很有趣,一方面在说不知道怎么把课教好,另一方面好的培训就是不愿意、不认真参加,甚至看都没看就说“国培”没用,劳民伤财。请问:什么有用?
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中建议的听说读写的教学过程究竟是什么呢?就是PWP教学过程。我们现在用的Go for it教材就是以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为基础,依据PWP教学过程来编写的。本学期,龙舟坪镇为提高教学效率,强力推进了“五步三查”教学模式,起步阶段不准创新。前不久,我到该镇的两所初中听了6节课。听课之后,我和老师们、学校领导交流时讲过一个观点,我认为“五步三查”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但是我们的教材不是按“五步三查”编的,如果非得生搬硬套那个教学模式的话,要么就换一套按“五步三查”模式编的教材,要么教师就得自编教材。如果我们不换教材的话,如果老师们不能自编教材的话,我们就必须读懂Go for it教材,落实PWP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PWP英语课堂教学过程做一个简介,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去实践。
对于PWP教学过程,教材在阅读部分体现的比较充分,即Pre-reading, While-reading, Post-reading。其实,这种PWP教学在听说读写各种技能训练时都是非常有用的。上听力课,应该有Pre-listening, while-listening 和 post-listening的过程 ;上口语课应该经历Pre-speaking, while-speaking 和 post-speaking 的过程;上写作中应该落实 Pre-writing,1while-writing 和 post-writing的过程。归纳起来,当我们关注学习过程时,我们可以把学习过程划分为 Pre-learning, While-learning, Post-learning 三个阶段,这就是 PWP 教学过程。
Pre-learning(学习前)阶段是教师进行教学准备、学生自我准备、教师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学习新的语言知识、形成新的语言运用能力所需的知识、能力的阶段,其目的是为新语言内容的学习进行准备。这一阶段包括是课堂教学之前的一切准备活动,也包括课堂教学中开始学习新的语言内容之前的导入、启动、复习、激活等活动。
While-learning(学习中)阶段当然就是学习新语言的阶段,一般是在课堂进行,但也可以是学习在课堂之外的自我学习活动。在这一阶段,教师进行知识呈现、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训练,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语言内容,形成运用能力。
Post-learning(学习后)阶段是学习新语言之后的活用、展示、评价的阶段。
下面我根据课程标准对3~5级技能教学的参考建议,具体讲一下听说读写的教学过程:
一.听的教学
1、教学目的: 听的教学不单单是让学生听清楚,抓住关键信息。还要增强对不同话语情景的识别能力,获取信息主旨大意,了解简单的具体事实,理解一定的逻辑关系以及事物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顺序等,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和态度。
2、培养学生哪些技能:⑴听关键信息;⑵听懂并执行指示语;⑶听懂大意和主题;⑷确定事物的发展顺序或逻辑关系;⑸预测;⑹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和态度;⑺评价所听内容。在这些技能中,除了听出关键信息相对简单一点,其他一些都有一定的难度,是我们今后训练和测试时要加强的方面。
3、各阶段的主要教学活动举例:
二.说的教学 虽然由于技术的原因,目前说的能力在中考中没有直接考查,但是,说的教学却是我们课堂上最多的,朗读、答问、对话、表演、复述、游戏、演讲等,无处不是说的活动。学生
不会说,听、读、写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做好说的教学。
1、教学目的:说的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愿意说,会说。能就简单的话题提供和交流信息,乐于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逐步掌握倾听和呼应的技能,把握谈话线索和轮次,有效询问信息和澄清意思,获取帮助,解决力所能及的实际生活问题。
2、培养学生哪些技能:⑴引出话题;⑵维持交谈;⑶插话;⑷转移话题;⑸话轮转换;⑹引起注意;⑺澄清意思;⑻请求澄清;⑼表示倾听和理解;⑽预示和结束谈话;⑾利用语音、语调表达意思。
3、各阶段的主要教学活动举例:
不少老师在上听说课型的公开课的时候,往往以写一段话结尾,完全是画蛇添足,完全是明确地告诉大家:“我没有把握住听说课的要求。”
三.阅的教学
1、教学目的:读的教学不能浅层次地理解为朗读,学习词汇和语法,背诵,默写。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乐于阅读,基本养成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概括大意、理解词义、预测故事情节等基本阅读方法,基本掌握常用阅读策略, 初步形成语感。
2、培养学生哪些技能:⑴ 略读;⑵扫读、找读、跳读;⑶预测;⑷理解大意;⑸猜测词义;⑹推断;⑺理解细节;⑻理解文章结构;⑼理解图表信息;⑽理解指代;⑾理解逻辑关系。
3、各阶段的主要教学活动举例:
作为阅读课本身,结束的时候也不应该布置写一篇短文。
四.写的教学
1、教学目的:写的教学包括书法,写单词、词组、短句,更重要的是要乐于用书面语言表达意思,基本连贯地表述与表达事实、观点、情感,形成基本的写作能力。
2、培养学生哪些技能:⑴激活相关信息;⑵整理思路;⑶组织素材;⑷列出提纲;⑸起草短文;⑹组织语言;⑺修改短文;⑻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字母大小写。
3、各阶段的主要教学活动举例:
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只看到单词、语法是否正确,必须先整体把握,看内容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流畅,是否得体。
我们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些写的训练,但作文训练每单元认认真真写好一篇就行了,主要从Section B 3a—4,Self-check,Reading中确定一次,不要每一节课之后都来一篇作文。
第五篇: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设计(预案)修改
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方法很多,如果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平铺直叙,学生难免在上课过程中思想不能集中,要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必须在一节课中设计若干个兴趣高潮,而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有效的激起高潮的手段。下面就自己十余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一、精心布局,设计谜语游戏情境激趣
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如在讲“地图”一节时,给学生出示一条谜语:“有山不见一棵树,有地没有半分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在讲述“大洲和大洋”时用学生传递塑料地球仪游戏,要求学生记住右手大拇指接触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最后统计触摸陆地的人数和触摸海洋人数和比例,并说明触摸次数越多,最终触摸海洋和陆地的人数比越接近“7:3”,然后提问为什么?(海陆的比就是7:3,这与数学中的概率问题有关)。
二、挖掘教材,合理开发故事情境激趣
一些真实、生动的故事,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若将其编排到地理教学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寒潮”一节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41年10月2号称“台风”的德军大举侵略苏联。苏军派出一支训练有速、准备充分的西伯利亚军队(为什么派西伯利亚军队),他们身穿白衣,手拿白色武器,向敌人猛扑过去,不到数日,德军损兵折将100余万,“台风”大败。苏军的“天兵天将”是严寒,原来苏军根据气象综合预报,得知这年冬天特别寒冷,低达一50℃,(气温下降幅度如何?)德军没有作防寒准备,头脑都冻僵了,完全失去作战能力。通过讲这个故事使学生明白了寒潮发生时间是秋末、冬季、初春。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猛烈南下,苏军利用了天时地利,大败德军。这样把故事的讲述与教材巧妙地统一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引入竞争模式,创设竞赛情境激趣
好胜、想表现的心态使学生乐于抢先回答问题。在教学中,将竞赛形式巧妙地引进课堂教学中,适时利用竞赛能促使学生快速思考,使课堂兴趣盎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一条龙式。如长江、黄河两节的复习,按发源地、流经省级行政单位、注人海洋和全长编为两组系列题,由两列同学按前后顺序依次分答。此种方式,根据时间的长短,可多次重复进行。(2)“南北”竞赛式。把学生按教室方位分为均等的两部分,分别命名为“南、北方阵”。教师命题,“南、北”双阵抢答或分组必答。(3)选代表式。全班学生分成均等的几个组,每组各推几个代表。教师命题,各组代表抢答或分组必答,如果有不会的问题,可先由本组同学答,不会再由其他组的同学答。
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直观教学情境激趣
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趣味、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现代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课堂由单一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调,拓展学习的空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理图表具有形象、直观、易懂、信息量大等特点。如在讲授七年级《天气与气候》中的“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时。首先教师出示“卫星云图”照片,这是一张色彩十分清晰的图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后老师让学生根据颜色判断天气情况,导入所学的知识内容。通过图文结合,师生互动,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寓教于乐。
五、加强学科渗透,融合学科知识创设情境激趣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仅停留在让学生看教材、看插图、死记硬背的水平上,可对一些自然、人文景观的迷人风光、异域民族的独特风情等,用清晰、明快、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文学素养进行讲述,作到情真意切,又注重了学科间融合,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例如,讲解“长江三峡”时描述三峡滩险、流急、景色奇美,我借助李白:“朝辞自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把学生带入奇妙的意境。这样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她们学习的兴趣。
六、走近生活,创设社会生活情境激趣
新课标教学理念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教学应该走近生活,联系生活和社会热点,重视学生的学习贴近生活实际,融入课堂学习。如在讲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人口》时,讲到人口过多带来的影响,可以让学生联想自身周围谈谈,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从学生亲身经历与人们经常议论的话题引入,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等,都会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学习“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时”有一个重要内容是人类认识地表和探索太空的历程,当时正值“神舟七号”发射之际,我就利用这一个热点创设教学情境。首先让了解“神舟七号”的同学来介绍有关知识,然后同学们提出问题,最后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人类探索太空的艰辛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七、走出课堂,创设实践活动情境激趣
在教学当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通过动手、动脑的活动,既学会了新知,培养了动手能力,丰富了想象力,又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讲授“中国行政区划”一节,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各省、市、自治区的形状、位置、行政中心、简称,确实难度很大,于是我让学生课下自制政区拼图,涂上不同颜色,用剪刀剪下来拼好,把次序打乱再拼,看谁做得准确、漂亮。待学生们把拼图拿上来一看,真是五颜六色,所用材料五花八门,大小不一。有一个叫丁莉的学生,她做的拼图就像墙上挂的中国政区图一样大,醒目极了,直接可以作教具用,这节课让他们自由拼图中度过,学生们很轻松、很愉快地记住了本节的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学地理是一个长远而又常新的课题,需要我们教师共同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