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
【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
总观全文内容,共有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⑴:总领全文: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并突出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标本”一词确切地说出了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部分(2—9):抓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共同特征,分别从各个角度介绍说明。这里又有三个层次:
①第一层⑵: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图画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即园林是“处处入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完美的图画”具体体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设计。这也是下文说明的总纲和顺序。
②第二层(3—6):从四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在景物的布局、配合上是如何体现图画美的。第3自然段介绍布局时,用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与古代宫殿和住房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建筑特点。第4段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第5段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介绍花草树木时与外国式的花园作比较,写出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第6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
③第三层(7—9):从小处、细部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第7自然段,为了说明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第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然后举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这样就使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了,人们容易领悟和理解。第8自然段说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第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彩绘“自出心裁”。并与北京园林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色调能给人以安静闲适的感觉这一图画美的特点。总而言之,这一层是紧紧围绕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第三部分⑽:结尾。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引人回味。
1.整体感知内容,概括苏州园林的特征,体会苏州园林的美。
2.把握文本结构,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3.学习课文对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赏析本文语言。
一、导入新课
《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从桥上走下来,进入另一种建筑物——园林。在我国的园林中,苏州园林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和地位,它是中国各地园林的标本。现在,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赏析苏州园林图片,概括其特征
播放苏州园林图片,请同学们赏析图片,说说:苏州园林美吗?美在哪里?它具有哪些令你难忘的特征?
【教学提示】
赏析园林,学生对苏州园林形成初步印象,有利于课文教学。此外,学生在描述苏州园林的特征时,也会有一定的说明顺序,教师宜予以关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目标导学二:初读课文,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1.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明确:标本。“标本”的意思是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它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第二自然段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是贯穿全文的中心,也是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目标导学三:细读课文,明确说明结构
1.课文第二自然段,作者围绕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写了哪几层内容?
明确:四层内容: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四、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2.分组讨论: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的内容与第二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第二自然段是总说,第三至六自然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上述四方面是重点,说明详细。
3.课文第七至九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些是局部介绍,属非重点,写得简略。
4.请总结一下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
明确:本文结构上的特点是先总后分。文章先总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再从各方面分别加以说明,总说、分说相结合,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文章结构又显得清楚,这种写法值得借鉴。
5.根据上面的分析,你能指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吗?
明确: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来组织全文的。
目标导学四:研读课文,把握苏州园林的“美术画”特征
1.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简要说明。
例子:①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②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③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④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⑤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⑥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总结:①②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画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③④⑤句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⑥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符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目标导学五:把握本文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提问: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并简要说说其作用。
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1)作比较。“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作用:将苏州园林的建筑不对称性与其他建筑的对称性作比较,更加突出苏州园林的美术画特点。)
(2)举例子。“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作用:以几个园里的古藤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
(3)列数字。“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作用:作者实事求是,不以一“多”字作搪塞,事实上,“一百多处”是出于作者已知条件下对园林数字的准确概括,“十多处”是作者写此文章的依据。)
(4)摹状貌。“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作用:使说明更具有形象性。)
总结:课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使文章显得不单调,同时又使得文章的介绍清晰明了。
目标导学六:赏析本文语言
赏析下面的句子,小组讨论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明确:不能,原句强调了“苏州园林”。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明确:不可以,“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明确:“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
“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4)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去掉“往往”好不好?)
明确:不好,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5)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栽、蔓延、补”这几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这几个动词恰当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这个例子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精练。
三、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可取之处
从图片入手,引导学生自己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形成一定的说明文思考思路,是本文的教学起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
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来阅读本文,学习相关说明文阅读方法。同时,本文的说明对象——苏州园林具有独特的美,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赏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不足之处
对说明文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课本中,还应该拓展课外资源,便于学生将阅读方法加以实践运用。说明文阅读拓展训练还得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