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教学设计(共5篇)

时间:2019-05-11 20:44: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植树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植树教学设计》。

第一篇:植树教学设计

<<植树》看图写话的教学设计

道口镇第二实验小学 陈素丽

学习目标:

1、看图写话,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培养爱观察的好习惯

2、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按一定顺序进行说话,并写一写。

3、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并会使用正确的格式。教学重点:能按自己看到的顺序来进行写并用正确的格式。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课:利用猜一猜的形式进行,根据我的动作那孩子们说出:看、听、想、说、写。

今天我们写话练习这些是缺一不可的。我们要用眼仔细看。用你聪慧的耳朵来听,用你聪明的大脑来想问题。用你能说会道的小嘴巴来说一说。再用你勤劳的小手来写一写吧!这几步你们能做到吗?能啊?老师可要测试一下啦!

小草为她身穿绿衣裳。绿山绿水是花裙,梨花为她出白裙,桃花为她穿粉装,燕子为她来歌唱。孩子们你们谁能猜出是哪个季节? 生说:春天

师说:谁能说出咱们课本上描写的春天的词语 生说: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柳绿花红 师说:谁能说出几个描写天气晴朗的词语 生说:万里无云、晴空万里、艳阳高照、阳光明媚 师说:请看大屏幕、请仔细观察?-------板书:看 用眼仔细看,看谁看到的内容最多?

什么时间?在哪里?谁和谁都在干吗?天气怎么样?课件出示: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等词语。挑一个你喜欢的词用上。说一说

今天是()三幅图画了哪些景物,引导孩子们按照一定的顺序先观察,由远及近、并用上我出示的词语。把句子说流畅。先让个别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然后在连在一起说一说。板书---听 师说:那么咱们一起把这幅图画连起来说一说吧!生说: 师板书:说

师说:那么我们再想一想小鸟还会对他们说什么 生说:谢谢您们种树,为我们造了一个美丽的家等等。师板书:想

师说:老师发现有些小朋友不仅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能看出来所有的内容。还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巴,老师还想让小朋友认真的想一想。用上自己的话再连起来说几句通顺的话。并板书:想

师说:那么我们行动起来吧!把你看到的、听到的、说到的、想到的。一起写下来吧!写过后让大家也欣赏一下你的写作内容。行不行? 生说:行 师说:开始吧 孩子们一边写,我一边指导。特别强调开头要空两格的写作要求。并要求大家学用正确的标点符号。

师说:读一读自己的文章吧,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用不同的语言来表扬孩子们内容,主要是提高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尽管有的孩子写的没有一定的次序,但是,表扬孩子还是有必要的。师说:看图很简单,但是他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你们发现了吗? 生说:先看、再听、再想、其次,再说,最后,再写、师说: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回家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一听吧!最后老师还有告诉大家,以后要保护小树苗,小树苗能为大地增添一份绿色,也能为小鸟建造一个美丽的家。我们要积极的植树,争做绿化小朋友,使我们的家到处都充满了绿色,到处都是春天。

第二篇:植树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吴忠市利通二小 苏少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理解掌握间隔数与植树棵数的规律,会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2、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过程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植树问题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在直线上植树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能把从植树问题中总结出的规律准确地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教学准备:课件、板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几幅有关沙尘暴的图片,引出植树的话题。

师:在我国的许多地方,包括我们这里经常会出现沙尘暴天气,你们都亲身经历过这样的天气吧?(经历过)

师:沙尘暴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你们看,这是几张沙尘暴的图片。(教师依次播放:沙尘暴中头戴塑料袋行进的人群、沙尘暴中隐隐约约骑自行车的人、沙尘暴笼罩下的灰蒙蒙的城市、被沙尘暴袭击的表情痛苦的骑自行车的人群„„)

生:(被图片中的内容所吸引)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沙尘天气实际上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惩罚。由于我们人类过去滥砍滥伐,破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才造成今天的恶果。

师:要治理沙尘天气,你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生:植树造林!

师:对!植树造林。现在,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每一个小学生,都积极投身到植树造林的活动中。其实他们栽的这一排排整齐的小树,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这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在研究植树问题之前,咱们先要理解一个词语,“间隔”

2、教学“间隔”的含义

①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而且在它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请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并拢、张开)

师: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

“间隔”。(板书)我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4个间隔。4根手指有中有几个间隔?3根呢?咦,那咱们同学站队的时候有没有间隔?谁愿意到前面来站一站? 指3人。几个人?几个间隔?再来一个人,几个人几个间隔?再来一人,几个人几个间隔?如果我们每隔一米站一个同学,也就是说一个间隔长1米,这列队伍有多长?6个人呢?现在假如说这列队伍有8米长,同学们想想有几个同学在排队呢?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栽树的规律

1、学习例1:

课件出示:为了绿化校园,学校准备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要栽)。请问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1)学生自由小声读题,理解题意;(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己发现的信息;(3)学生汇报发现的信息。

(生汇报数学信息:长20米、每隔5米、两端都栽。)

师:还有补充吗? 生:小路一边。

师: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先来猜一猜,你认为需要几棵树苗?

师:到底需要几棵呢?需要验证一下,下面请同学采用简单又明了的方法,动手在自己的本子上通过画图来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操作、思考、教师巡视)

师:有答案了吗?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劳动成果,你是怎样想的? 师(指图):我们来看一下,每隔5米栽一棵,把这条小路分成了几段?

(4段),也就是说有4个间隔,怎么列算式呢?

生:20÷5=4(个)4+1=5(棵)师:20÷5表示什么?(间隔数)

师:为什么还要加1?(因为两端都要种,所以棵数比间隔数多1)

师: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的学习效果:

1、为了绿化校园,学校准备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要栽)。请问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为了绿化校园,学校准备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2米种一棵(两端要栽)。请问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我们解决了两端栽树的情况,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两端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三、引导学生发现另两种情况的规律。

1、好,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幅图中为什么两端不栽呢?当两端不栽的时候,棵数和间隔数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在你们的四人小组内,发挥你们每个同学的聪明才智,用举例子或画图的方法,大家共同合作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好,开始。

2、下面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得到的结论?(请两个小组)(学生汇报:我们小组用的方法是„„,得到的结论是„„)

3、我们已经知道了两端不栽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那一端栽一端不栽时它们又是什么关系呢,同桌俩一起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好了,刚才我们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了规律,真了不起,什么也难不倒你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记一记这几个规律。

四、记一记。

为了让同学们更容易也更扎实的记住这几个规律,老师想了一个好方法,我用指套代表小树,(分别介绍三种情况)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指套,用刚才老师的这种方法,快速的记一记这三种规律,比比看谁记得最快。

五、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师:植树问题学完了,其实在生活中很多现象和植树问题很相似,老师找了几个,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在大屏幕上出示几个问题的关键词: 锯木头;钟表上;公共汽车站;电线杆;

A、(钟表上)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同学们,钟表上的这个问题和植树问题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每两次中间等待的时间就是一个间隔)自己试着解决一下。

B、(锯木头)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C、(电线杆)从学校到电影院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学校到电影院大约有多远?

D、(公共汽车站)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六、小结。

老师真心希望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在了解了一些植树问题以外,更希望同学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保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三、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课件出示5 米5米„„一直延伸)

每隔5米栽一棵树,将100米分成几段?需要种多少棵树呢? 100/5=20 20+1=21(棵)

师:你们可真聪明,园林工人遇到了两端栽树的问题我们来帮助他们解决好么?

(2)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两端栽树)每隔6米种一棵,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36—1=35段 6*35=210(米)

学生读题后,先独立思考,然后汇报。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师:学完了植树问题后,大家想想,其实在生活中很多现象和植树问题很相似,你能找出来几个吗?

在大屏幕上出示几个问题的关键词: 锯木头;钟表上;公共汽车站;电线杆;

教师提问:你们想了解一下哪个问题?(学生说一个教师就点击相应的链接出示具体题目。)

A、(钟表上)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B、(锯木头)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C、(电线杆)从学校到电影院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

离平均是200米。学校到电影院大约有多远?

D、(公共汽车站)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今天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小,老师也真心希望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在了解了一些植树问题以外,更希望同学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保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第三篇:植树教学设计

植树教学设计

植树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的良好品行和做“保护环境小卫士”的意识。

[智育目标]:初步了解植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从自身做起,不做损坏花草树木的事情。

[素质发展目标]:1.知道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2.知道植树种花的意义,人人应该爱护花草树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植树种花的意义,培养学生从自身做起,不做损坏花草树木的事情,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的良好品行。

[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植树种花的意义,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的良好品行。

教学准备

相关知识的介绍、头饰课件

学生活动设计

“花草树木的作用”、“表演我爱花我爱草”、“实践活动”

【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大家说一说它为什么美丽呢?

老师:大家说得很好,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了花草,没有了树木,我们得春天还会美吗?

老师:没有了花草树木,春天当然不会再美丽了;但是大家放心在将要来临的3月12日是我们国家专门保护花草树木的节日,这就是植树节。

【讲授新课】

一、植树节(板书)

老师:同学们,打开课本三十三页,我们看一看图中画的什么?然后说一说。

老师:大家说得很好,这一页是由4幅图组成,图l为植树节的日历牌,告诉大家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图2为国家^令页~导人爷爷植树的场景;图3为青年志愿者积极踊跃地参加植树活动;图4展现的是学生较为熟悉的活动,是老师和学生一起美化校园,高兴地将花草种植在校园里,使校园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老师:大家欣赏完图片有什么感想呢?给大家说一说。

老师:这些图片主要表现了全民动员、植树造林的活动场景。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植树节是个有意义的节日,我们国家对植树造林非常重视。但是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种植花草树木对我们有多大的意义呢?

二、种植花草树木的意义(板书)

老师:大家说一说花草树木对我们有哪些好处呢?

老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第三十四页,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都知道哪些,大家想的'是不是一样?

老师: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种植花草、植树造林有好多的好处:提供氧气、美化环境、动物的栖息地、提供木材和瓜果、阻挡风沙、蓄水、防止水土流失等。它不但有很大的直接经济价值更有极大的间接经济价值。大家知道树木是怎样阻挡风沙,防止水土流失的吗?

(让学生欣赏视频“树木和水土流失的关系”、“土地沙化和树木的关系”,是学生知道树木是怎样阻挡风沙、防止水土流失的。)

老师:这回大家明白树木对我们的作用了吧。我们再看一下破坏树木对我们的影响。[

(欣赏视频“破坏森林”、“破坏森林对物种的影响”、“森林砍伐造成沙漠化”和图片“防护林遭破坏(一)”、“防护林遭破坏(二)”。)

老师:我们从中看到了破坏树木对我们的危害是多么的大啊!如果我们都像看的那样破坏树木的话,我们会怎么样呢?

老师:大家说得很好,所以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过渡)

三、爱护花草树木(板书)

老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看课本第三十五页,然后大家讨论一下图中的同学在做什么,他们做的对不对,为什么?然后说一说。

老师:大家说得很好,图中的同学不应该只顾自己的享受而对花草树木的进行伤害。我们应该“不掐花、不践踏草坪、不在树上刻字、不做伤害小树的事情”,对不对?

老师:接下来,我们看课本第三十六页,我们大家根据图中的提示来进行分组、模拟表演,好吗?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表演。)

老师:刚才大家一定从表演当中学到了一些东西,我们课下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看课本第三十七页,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我们还能做什么?大家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老师:下面我们再来评一评这三个小朋友说得对不对:在公园里,小红摘了一朵花,小亮折了柳枝,小明践踏草坪。大家都说他们做得不对,可小红说:“我只摘了一朵花。”小亮说:“我只折一根树枝。”小明说:“我只踩了一点小草,有什么关系。”

老师:他们当然不对,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我破坏一点儿没关系。很多人都这样做,就会造成很大破坏。所以,爱护花草树木一定要从我做起,从爱护一朵花,一根小树枝,一点小草做起,这也是一个人讲文明,遵守公德的表现。还有就是不是只有3月12日才植树,才进行花草树木的保护,我们应该时刻都那么做。

(最后,让大家学唱儿歌“植树歌”。)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通过让同学们结合课本图片说一说,老师采用启发式引导,以及通过多媒体手段等辅助,使学生知道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知道植树种花的价值所在,还通过游戏等学生喜欢的形式,学生通过对本单元《春游》、《春天的活动》两个主题活动的学习,已经知道春天是种植的季节。

这时,恰逢植树节来临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虽不适合参加植树,但要知道植树种花的价值所在,培养学生要从我做起,爱护花草树木,做“保护环境小卫士”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花草树木是人类的朋友,爱护花草树木是每个人的责任,教育学生从小爱护花草树木,遵守社会公德是十分重要的。

植树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P10P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进一步体验除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迅速正确的'计算

教学方法:

探索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练习,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

二、新授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渗透环保教育。提出问题:可以分多少组?

2、将学生列的算式及方法板书。并用全班学生一起复述,使每个学生弄白算法。

3、将答案完成在书上。

4、完成试一试第1~2题。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先说说用什么方法作,然后由学生完成。

三、练习。

完成P111~3题

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

做完后交流算法。

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3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数字信息。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自己学得怎样?

学生听算,做完后交流。

学生看图,从图中获得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探究算法,与同伴进行交流。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交流算法。

从图中获得信息,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自己完成,个别学生给于适当辅导。

学生互评,自评。

板书设计:

植树教学设计3

《植树的牧羊人》,又名《种树的男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写的一篇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把土丘变成了绿洲的故事,分享了《植树的牧羊人》的教学设计给大家参考!

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绘本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突出人物品质,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全文以叙事为主,展示牧羊人改造荒原的努力,最后以议论点题。这种议论与叙述的有机结合,使文章生动感人,值得悉心体会。

学情分析: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过渡到初中,基础较为薄弱,但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充满兴趣。教师应循循善诱,步步引导,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品读文本,交流互动。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牧羊人的情感。

2.通过品读文章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点:品读重点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图片,对话导入

二、默读课文,探寻奇迹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牧羊人生活的这片土地出现了怎样的奇迹。

明确:原先,这里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荒野。

然后,这里像一块铺在高原上的“地毯”。

后来,这里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沃土。

三、跳读课文,走进奇迹创造者

1.再次默读课文,说说,奇迹创造者是怎样一步步把荒漠变成绿洲的。

例句:(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在仔细盖上泥土。

(2)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棵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

(3)他说,这块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总结:他是有信念、执着坚持、慷慨无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

2.圈点勾画出“我”对牧羊人评价的句子,体会“我”对他的情感。

四、寻找身边的“奇迹”创造者

根据【链接】说说你的看法,并分享给你的小组。

五、小结:愿我们都能做这样的牧羊人,种植希望、播下幸福,成为“奇迹”的创造者。

六、作业布置:写一写,你知道的“奇迹”创造者 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一个你身边的牧羊人。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小片段。

七、板书:荒地绿洲

(对比)

(执着、乐观 )老人

七、教学反思:本课是一篇小说,虽然小说以人物为中心,可本文语言较为简单,可不必一个一个句子分析。本课以“奇迹”为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整个过程较为连贯。

教学反思:

《植树的牧羊人》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较前面的几篇课文,本文的篇幅明显长了许多。好在的内容并不深奥,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也不晦涩。在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几个重点。

1、解题。

当我把“植树的牧羊人”这个题目写在黑板上时,我问学生“你能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在引导中,学生答出了“这是写人的”“这个人的身份是牧羊人”“主要写他‘植树’”……对于七年级的孩子,能在解题时答出这些内容,我是很欣慰的。满意之余我,我追问“对于标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纷纷提问“牧羊人为什么要植树”,我顺势而导,进入了文本的分析。

2、小说文体的介绍。

在讲解文体知识前,我在PPT上打出了本文的背景介绍“《植树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学生读完后,都好像探索大发现似的,说了句“这是虚构的啊”。我点点头,在黑板上写下了“小说”二字。接着“小说三要素”、“我”不等于作者,这些概念就迎刃而解了。

3、对比手法的.渗透。

有好几处对比,一是“新旧高原的对比”,二是“植树创造和战争毁灭的对比”。在梳理完“我”和“牧羊人”三次相遇的情节后,我让学生找出关于“主人公情况”和“高原状况”的句子并概况。引导学生展开“变“与”“不变”的讨论。最后得出“人类不仅可以毁灭,还能够创造”的主题。

4、深入文本的探究。

本文虽是小说,但是对学生写作记叙文也有很大的启发。特别需要谈的就是结构的紧密联系。这不仅体现在首尾两段,甚至的每一处都有很好的照应。在教学中,我先梳理情节,然后逐段逐句地带领学生去读。在字里行间的品读中,我不时地问一句“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这句话是不是闲笔”“你觉得这段中那一句最值得品味”。学生都很聪明,很快就发现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去做,就动手种树吧”“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等句子。这些句子一找出,人物的形象和的主题就显而易见了。

有人说,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这样的人,其生命一定是阳光般灿烂炫美。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即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 这位牧羊人,不知道19的战争,也不知道1939年的战争。他天天和树打交道.和树相依为命,他用心灵的语言和树谈心,默默地交流。过的是淡泊生活 。他通过亲身经历证实了孤独者“找到了过得美满幸福的好办法--爱让生活多份阳光。

植树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一、二节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一、二节的内容

教学用具:挂图

教学设计:

一、节日导入

1、同学们,我们刚从快乐的春节走来,又应来了另一个热闹的节日-----元宵节,谁能告诉我元宵节在什么时候吗?有什么习俗呢?

(正月十五,观灯、吃元宵)

2、你们还了解哪些节日呢?(复习传统节日和习俗)

3、谁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呢?

请学生介绍植树节的知识,老师补充。

4、走,让我们迎着和煦的春风,一起去植树!

板书课题:1、走,我们去植树

二、新授

1、质疑课题

(1)、课题中的“我们”指的是谁呢?

(少先队员)

(2)、通过这个课题,你能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2、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生字词

(2)、小组交流课文中不理解的生字词语

(3)、标出课文段落

3、全班交流(这个环节尽量由学生组织完成,老师只作为一个引导、解惑者)

(1)、全班交流小组仍不能解决的.生字新词(尽量由学生解答)

(2)、请学生说一说如何记住生字新词的(复习学习生字的方法)

4、全班齐读课文

5、少先队员们去植树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心情愉快的;和煦、轻快、欢声笑语)

6、出示课文挂图(春光明媚,三个少先队员带着工具去植树)

请学生说一说挂图的内容,抓住少先队员的愉快心情(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看图说话能力)

7、少先队员们在哪儿植树呢?

齐读第二节

这一小节中有一个省略号,谁能说一说省略号在这里的作用呢?

谁来补充一下省略号的内容?

8、理解“伴随金色童年的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树”这句话的意思

(少先队员是祖国的未来,他们今天像载下的小树,在阳光雨露下,健康、蓬勃地成长,将来就是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9、指导朗读第一、二小节

采取小组赛读、男女生读、指名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进行朗读训练

10、指导写字

植树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它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平均分成若干个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以及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本节课就是要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来发现现实生活中它们的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规律解决植树中的相关问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中三种情况:两端都要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植树问题”中三种情况:两端都要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的解题方法。

教具学具:

绳子、挂图、泡沫、小树、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游戏:

点名学生动手操作,给绳子打3个结并观察:给绳子打3个结,会把绳子分成几个间隔?(有三种情况:4个、3个、2个)(解释“间隔”的意思)

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强调结数和间隔数的三种关系)点评:通过游戏激趣,引出“间隔”、“间隔数”的概念教学,由于有绳子打结作铺垫,抽象概念得到了具体化,同时间接渗透了间隔与间隔数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探究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新课探究:

1出示例题:(同学们,今年我们海南迎来了一件大喜事: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获批了,为了响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号召)寰岛小学决定美化校园,要在长50米的塑胶跑道的一侧每隔5米植一棵树,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点评:所选例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同时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引入例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中学习数学。

2.分组动手操作(分八小组,每组6人),在泡沫上“植树”,

要求:(1)计算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2)思考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点评: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通过仔细观察、交流讨论,有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体验以及情感的体验过程,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汇报结果:

(1)两端都种:50÷5+1=11(棵)结论:棵数=间隔数+1

(2)只种一端:50÷5=10(棵)结论: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种:50÷5-1=9(棵)结论:棵数=间隔数-1

4、总结(学生汇报教师书写):

(1)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2)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

点评:孔子说:“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捂!”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仔细观察,用心思考,在操作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充分交流,加深对植树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结论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课堂练习

1、做一做:

(1)园林工人要在全长800米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4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李家庄小学从校门口的门柱到教学楼的墙根,有一条长120米的笔直的校道,在校道的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椰子树,一共种了多少棵椰子树?

2、数学竞技场:分组竞赛,每组派代表选题,解答对得相应的分值,解答错则机会让给其他表现好的小组,总分最高的小组获胜。

(1)挂灯笼(20分):要在长90米的教学楼上每隔5米挂一个灯笼,需要准备多少个灯笼?(两端都不挂)

(2)插彩旗(20分):学校要在长12米的国旗台前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两端都插)

(3)上楼梯(20分):小明从一楼到三楼走了30级台阶,如果从一楼走到六楼,需要走几级台阶?

(4)公交站(30分):5路公交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5)锯木头(30分):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一次需要8分钟,锯完需要几分钟?

(6)街道上(50分):在一条全长20xx米的街道两旁每隔50米安装一盏路灯,一共需要几盏灯?(两端都安装)

(7)滑冰场(50分):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1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米安装一盏灯,一共需要装几盏灯?

(8)钟表上(50分):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9)电线杆(100分):在公路一边每隔50米埋设一根电线杆,共埋设了10根(两端都埋),这段公路有多长?

(10)广告牌(100分):在马路的一侧立有广告牌,若每隔5米立一块广告牌,一共立21块,从第一块到最后一块的距离有多远?

点评:设计形式新颖、有梯度、富有情境化和生活趣味的练习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数学回归生活,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

五、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

例题:寰岛小学决定美化校园,要在长50米的塑胶跑道的

一侧每隔5米植一棵树,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两端都种:50÷5+1=11(棵)

只种一端:50÷5=10(棵)

两端都不种:50÷5-1=9(棵)

(1)挂灯笼:要在长90米的.教学楼上每隔5米挂一个灯笼,需要准备多少个灯笼?(两端都不挂)

(2)插彩旗:学校要在长12米的国旗台前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两端都插)

(3)上楼梯:小明从一楼到三楼走了30级台阶,如果从一楼走到六楼,需要走几级台阶?

(4)公交站:5路公交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5)锯木头: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一次需要8分钟,锯完需要几分钟?

(6)街道上:在一条全长20xx米的街道两旁每隔50米安装一盏路灯,一共需要几盏灯?(两端都安装)

(7)滑冰场: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1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米安装一盏灯,一共需要装几盏灯?

(8)钟表上: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9)电线杆:在公路一边每隔50米埋设一根电线杆,共埋设了10根(两端都埋),这段公路有多长?

(10)广告牌:在马路的一侧立有广告牌,若每隔5米立一块广告牌,一共立21块,从第一块到最后一块的距离有多远?

教学后记: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最终掌握植树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总的来说,本节课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效率也高,较好地展示了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优势,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本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设计不同的植树方案,有利于学生发挥小组交流合作的优势,学生在相互的表达和倾听中促使思路的清晰化,促进知识结构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练习的设计独特、新颖、有梯度:

本节课的教学我既注重教学过程,也注重教学效果。在练习环节中,我设计了有梯度的练习,体现了分参次教学。同时我还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树相关问题,有效实现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目的。由于练习的解答采取竞赛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数学竞技场的练习题学生大约能够做5道题,其余的题可留到第二课时再完成。)

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模拟植树)------交流讨论(植树方案)------得出结论(三种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应用结论(解决生活中植树的相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做了适时的点拨。

植树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棵数,知道什么是间隔数、。

2.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的情况中“棵树=间隔数+1”的关系。

3.能将植树问题推广到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学会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题意。

教学重点:

探究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两端都栽”情况下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导学指要:

1.通过五指初步感知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理解间隔、间隔数、间距的含义。

2.通过老师用画线段的方法模拟种树情境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再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学具摆、数、画等方法,进一步明确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规律。

3.学习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具:课件一套学具9套自学提示卡一张

预设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学习目标

1、教学“间隔”定义

师:我们班在各方面都十分优秀,俗话说的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今天让来听课的老师也看看我们班的风采好吗?

生:好

师生问好

师:我们人有两件宝贝,是双手和大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到这两样宝贝,动脑去思考:手与我们这堂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手上有哪些数学问题呢?好,现在我们就去探讨。

师:请你伸出你的右手,观察你有几根手指?几个手指缝?它们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

师:减掉1根手指,现在你有几根手指?几个手指缝?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

师:再减掉1根手指,现在你有几根手指?几个手指缝?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想一想,手指和手指缝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生:……手指比手指缝多1,手指缝比手指少1。

师:这两根手指之间的手指缝,用数学语言来说就叫间隔,间隔的个数就叫间隔数。

板书:间隔数

2、在生活中找间隔

师:和你的同桌说说:什么是间隔数?

生:……

师:我们再来体验,请一排的前三名同学站起来,这一排同学有多少个间隔?

生:…………….

师:请这一排的前四名同学站起来,用你们的手指告诉老师,这一组同学的间隔数是多少?

生:……………

师:今天将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探究规律实现目标

1、多媒体出示学校操场

A师:这里是哪里?

学校打算在100米的跑道上植树,来美化我们的学校。可不是随便种的哦,学校可是有要求的。

出示例题1: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读一读,在题中你读到哪些信息?谁来说一说?

生:……………………

师:全长100米表示什么?每隔5米栽一棵表示什么意思?一边表示什么?

师:什么是两端都要栽?

生:……………………..

(此环节要全方位理解题意)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板书:两端都栽

师:题目都理解了,请大家动笔尝试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B生动笔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

板书:100÷5=20xx+1=21(棵)

100÷5=20xx+2=22(棵)

100÷5=20xx+1=21(棵)

21x2=42棵

师:学校可犯糊涂了,有这么多种结果,到底该买多少棵呢?接下来我们来验证下吧

请同学们利用画一画,数一数,算一算,到底该买多少棵树苗?

C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有目的的选取学生

D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学生展示并板演

用画线段的方法解决的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反馈黑板上的题目,注意利用错误资源教师提问:100÷5=20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1呢?

2、再次课件演示得出结论

那你们获得的结论是什么呢?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棵数=间隔数+1

师小结:

你们真了不起,你们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棵数=间隔数+1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应用这个规律,我们来解决在一条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4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在一条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生:……………

师: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通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发现了“两端都栽”求棵数的解题规律,你们能够独立解决植树问题了吗?

植树教学设计7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且抽象逻辑思维潜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必须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资料,而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维方法。本册“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透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这个数学资料既需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而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状况,让学生先透过画线段,再来发现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从而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新课标》提出:“学生透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解题不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培养学生透过接触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资料: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间隔概念,明白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初步建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2、能根据数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潜力。

数学思考:

1、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自主实验、探究、交流,从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过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解决问题:

能够应用本节所建构的植树问题的数模以及探寻到的规律,针对实际情形灵活的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

教学重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建构数模,探寻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每组一张表格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猜谜语

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猜到了吗?”“对!就是这双勤劳的双手。请同学们伸出左手五指张开,看看你能想到哪个数?”“5是指5个手指,胡老师想到了4,你明白在哪吗?”“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些空格叫做间隔(板书: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间隔数是4。”

“此刻看老师的手变魔术了,5个手指有4个间隔,4个手指有3个间隔……你们找出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了吗?”(指名说)

2、找间隔

“生活中的间隔随处可见,请看大屏幕。你找到间隔了吗?”(出示课件2—4)

“我们的身边还有间隔吗,一齐来找找吧!”

3、揭示课题

出示课件5、6。师:“你更喜欢那组画面?怎样才能拥有这样秀丽的环境呢?”

“对!植树造林,美化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说到植树,大家明白吗?在我们数学王国里植树但是有必须的学问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二、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师:“春天到了,为了美化校园,我们校园也要植树,想当环境设计师吗?看看具体要求。”(出示课件7、8)

1、设计不同方案

师:“画一条线段表示12米的小路,你想怎样载就用示意图或线段图画出来吧!”教师巡视。

2、展示不同方案

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设计方案,问:“你是怎样画的?”

师板书三种状况,分别是: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

师:“这天这节课我们先来探讨两端都栽的状况。”

3、小组探索、加强体验

(1)提出问题

出示例1(课件9)学生默读题目,找出关键词并做解释。

师:“需要多少棵树苗呢?”指名说出不同的'答案并板书。

师:“此刻出现了3种不同的答案,而且每种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对呢?”小组讨论,并说出理由。

(2)验证猜想

演示课件9师:“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路,两端都种,先在头上栽一棵,再一棵一棵的栽……这样栽下去,你有什么感受?”(太麻烦)“老师也有同感,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想明白吗?就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在那里100米太长了,我们能够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种看。”(出示课件10)

分组画出不同路长的栽法,小组展示栽的棵数。师“为什么这么画?”

(3)总结规律

小组内填写表格,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板书规律

“刚才透过画图明白了棵数,能不能透过计算得到呢?”

师:“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你明白例1的答案了吗?会列式计算吗?”(出示课件11)

4、运用规律

(1)此刻我们的小手的5个手指看成5棵树,你能说说这天发现的规律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2)出示课件12“比一比谁的反应快”在两端都栽的状况下,有8个间隔共要种几棵树?有10个间隔共要种几棵树?如果已种了6棵树有几个间隔?如果已种了10棵树有几个间隔?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周围有许多类似于植树问题的现象小明就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咱们来看看吧。

1、公共汽车上(出示课件13)

2、公路上(出示课件14)

3、上楼梯(出示课件15)

4、钟表上(出示课件16)

引导:师边模仿钟响边板书,学生击掌感受第一响与第二响之间有间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透过这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对!这天你们发现了植树问题中的重要规律,我们是怎样得到的?”“你还学到了什么方法?”(复杂问题简单化)

“收获方法比收获知识更重要,祝贺大家!”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路长÷间距

路长=间隔数×间距

100÷5+1=21(棵)

植树教学设计8

教学目示

1. 理解并积累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线索,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

1. 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

2. 细心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

3. 抓住议论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导入新课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和蜜的田园,今天,让我们走进《植树的牧羊人》,看看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

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资料助读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本文节选自《植树的男人》,《植树的男人》是他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作出了贡献。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2. 整体感知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二、深入文章梳理思路

1.本文记叙了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19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荒凉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得知牧羊人除橡树外还种了山毛榉、白桦树,“我看到了溪水。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充满生气,变得富饶。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

⑴叙事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极富感染力,字里行间含蓄着作者的深情;结构严谨,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⑵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点题的作用,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开文,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3.赏析下列句子。

⑴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⑵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 -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运用动作描写,“轻轻地放”“仔细埋”生动传神地写出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种树的认真,也含蓄着“我”对“牧羊人”的敬佩。

“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试分析有什么作用?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生怕有一棵发不了芽,与下文种橡子时的“轻轻地放”“仔细埋”相照应,也为下文橡树长大成林作了铺垫。

“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牧羊人”为什么不让我帮他呢?

不让我帮他挑选橡子,一是因为我是借宿的客人,是对我的关照,更主要的是怕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担心种下后不能发芽生长。

三、课堂小结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植树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要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坍(tān)塌废墟(xū)流淌(tǎng)缝隙(xì)琢(zuó)磨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三、理解结构

1. 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3.本文的结构对你的作文有何启示?

四、总结固趣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五、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植树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所有例题,以及相关习题。

教材分析:

现实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类似的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走楼梯,等等。由于它们之间都存有共性:都隐藏着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因此,抽取比较有代表性的“植树问题”,作为数学模型研究,总结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是把所有类型的植树问题归纳在一起,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公式,最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所有和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2、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

难点:解决所有和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巩固练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直接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复习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2、出示复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常见类型:

(1)、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2)、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

(3)、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4)、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出示例题:

例题: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上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你能想出几种植树方案?

2、学生自主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合作交流。

4、全班交流。

特点棵树间隔数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

方案1两端都栽54棵树=间隔数+1

方案2两端都不栽34棵树=间隔数-1

方案3一端栽,一端不栽44棵树=间隔数

方案4封闭图形44棵树=间隔数

5、总结学习方法:

植树问题有高招,做题之前先分类。

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

两端都不栽,棵树=间隔数-1;

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树=间隔数;

封闭图形,棵树=间隔数。

三、巩固提高、发展创新。

1、在一条长400米的道路一旁安装路灯,每隔50米安装一座(两端都要安装),一共可以安装多少座路灯?

2、两座楼房之间相距56米,每隔4米栽雪松一棵,一行能栽多少棵?

3、学校要在80米的跑道一旁插彩旗,每隔5米插一面。如果一端不插,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

4、一个圆形池塘,它的周长是200米,每隔10米栽一棵柳树,需要树苗多少棵?

以上四道题为基础巩固题,下面两道为拔高题。

5、一根木料锯成4段要12分钟,锯成10段要几分钟?

6、祁老师要上楼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始,每走一层有32个台阶,一共走了96个台阶,你知道祁老师去几楼的教室吗?

四、全课小结。

你在这一节课里学习了什么知识?

师: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植树教学设计11

1教学目标

1.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会写“爷、节”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在读文感悟中,体会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的十三个认读字和六个会写字。

2.朗读文章内容,体会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激发性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能说说你对邓小平爷爷的了解?

2.出示课件,简介邓小平生平。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活动2【讲授】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同学们,请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邓小平爷爷的什么事?

3.检查生字情况:

(1)认读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2)运用方法识记生字。

加—加(熟字加偏旁):木+直→植自+心→息

换—换(熟字换偏旁):爷—节那—邓多—岁冷—龄

比一比(形近字比较):己—已红—经

找相同部分:我—栽拉—站—亲

4.了解大意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在做什么?

(3)交流: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活动3【讲授】细读课文,朗读感悟

1.请同学们再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写邓爷爷植树的过程?

2.交流感悟:邓小平爷爷是怎么植树的?

(1)找出写邓爷爷动作的词语。

出示:握、挖、挑选、移、挥、填、扶正。

(2)边做动作,边叙述邓爷爷植树的过程。

(3)再读读这两个自然段,想想邓小平爷爷是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爱树、认真)

(4)品读关键词句:

a、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上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

抓住“兴致勃勃”、“布满汗珠”、“不肯休息”进行理解,体会邓爷爷植树不怕累,做事认真,坚持到底的'精神。

b、邓爷爷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

抓住“挑选”、“小心”、“挥锹”进行品读,从中说明邓爷爷植树的认真。

c、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树扶正。

抓住“仔细”、“连声”等词语进行品读。说明邓爷爷做事一丝不苟。

3.指名读第4自然段。

(1)邓爷爷为什么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2)他心中会想些什么?(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3)把邓小平爷爷的美好愿望印在心中,带着笑容读这段。

4.读议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思考:为什么说“小平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A树长得茂盛、漂亮;

B是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

C邓小平爷爷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

D很多人去参观,怀念邓小平爷爷……)

(2)带着对邓小平爷爷的尊敬与怀念读第5自然段。

活动4【讲授】回顾课文,拓展延伸

1.邓小平爷爷用行动实践着他的话。81岁高龄的他,“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他“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那份认真,那份执着,让人感到他不仅仅是在栽树,而且是在播下一个心愿,在精心地描绘美好的未来。

2.如果你来到天坛公园,面对这株“小平树”,你会说些什么呢?

3.2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1、在读文感悟中,体会邓小平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2.了解植树的意义,树立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1.复习认读字词。

2.把生字按结构分类

左右结构:邓植岭经站行扶

上下结构:节岁息亲

半包围结构:栽

独体字:已

3.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活动2【讲授】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学生认读。

2.学生仔细观察,谈发现。

3.教师示范,重点指导。

上下结构:“爷”字上大下小;亲”字上下相当;“节、岁”两个字上小下大。

“爷”和“节”都有一个部件“ㄗ”,前一个要写得比后一个短小些。

“亲”字的第五笔横长,第六笔横短,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双立人:①撇应该写得平直;②第二撇起笔处应该在第一撇下方的虚拟垂线上(教师示范);③竖为垂露。

4.学生先描红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5.班级内展评。

活动3【讲授】总结全文

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和着这优美的旋律,齐读课文。

2.同学们,邓小平爷爷用改革开放的政策,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邓小平爷爷说过“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要一代一代永远传下去”,他的话令人难忘。81岁高龄的他,亲手栽下柏树,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要热爱祖国、绿化祖国。同学们,现在正是万物复苏、植树造林的大好时节,赶快行动起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植树吧!

活动4【作业】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

2.学唱歌曲《春天的故事》

植树教学设计1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关键词句,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全面提取信息,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动画片是加拿大动画大师弗雷德里克贝克花费五年时间手绘了约两万张图片制作而成的,这部片子获得第六十届奥斯卡(1988年)最佳动画短片奖等三十多项国际电影奖。你们知道吗,这部优秀的影片改编自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创作的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这是有关一个“人”的故事,这个人的身份是个“牧羊人”。这个牧羊人在做什么呢?他在“植树”!他为什么植树?植树以后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探寻究竟。

(教师依次板书“人”——“牧羊人”——“植树的牧羊人”)

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完成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任务:班级电视台要为要为本文的主人公——牧羊人,拍一个五至十分钟的纪录片,我们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写出初步的脚本框架,配上相应的解说词,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搜集相应的信息。

(二)借助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任务一:根据文章,确定脚本内容。

1.在不改变文章内容和顺序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为纪录片安排哪几部分内容?请概括出来。(学生默读全文,快速划分文章层次,交流。)

2.丰富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来。

学生再读全文,按文章详写的“我”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情形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归纳要点,填写表格。

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逢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任务二:认识人物,把握人物形象。

3.根据文章所写,讨论:在纪录片中,该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牧羊人?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表现人物的词句,归类整理,交流。

(1)直接刻画牧羊人。

(2)借助别的内容来表现牧羊人(侧面烘托)。

a.借环境描写来表现。

b.借“我”的评价和感受来表现。

4.结合文章说说,我们要表现一个怎样的牧羊人?学生讨论后交流对牧羊人的认识。

(1)极为认真(见教材“思考探究”二,参考示例)。

(2)安静,忠厚,不张扬。例:“这个男人不爱说话”,挑橡子,“看起来他并不在意,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3)坚韧执著。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他一直在种树”“我从没见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结尾段。

(4)勤劳不懈,慷慨无私。例:“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5)热爱生活,有智慧,自信,果断,意志坚定,有爱心……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

1.观看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

2.根据课堂学习完成纪录片脚本的基本框架。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析语言,学习文章写作手法。

2.理解文章主题,从中领悟到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纪录片脚本的撰写。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精读文章,品析语言,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

品析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展示优秀作业,细化任务内容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完成了纪录片脚本的框架,我们一起来分享几位同学的脚本框架(展示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我们的脚本,丰富脚本的细节。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作为你的纪录片拍摄的细节特写部分,说说你选择这些内容的理由。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最喜欢的语句,简要写出选择的理由。

(二)交读所选内容,丰富脚本细节

交流所选内容:可以从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使用、词语的使用、表现手法的运用、语句含义等多个方面回答自己所选内容的理由。

1.描写的使用。

(1)环境描写。

①第5段“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选择理由:突出室内环境整洁,能侧面表现牧羊人的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特点。

②第2段“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选择理由:运用夸张和比喻,写出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件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韧执着等特点。

③第16段“那一大片橡树长也长得很茂盛”“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第19段“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第20段“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选择理由:写出阿尔卑斯山地环境越来越美丽的变化,突出牧羊人的慷慨无私、坚韧执着的特点,也表现出牧羊人工作的伟大,表达作者对他的敬重、赞美之情。

(2)人物描写(包括细节描写)。

第4段“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表现牧羊人的善良热情),第5段“他刚刚刮过胡子……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表现牧羊人做事认真、干净利落),第7段“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倒……散……挑选……”(表现牧羊人做事认真)等。

2.议论抒情的运用。

例句:

(1)我以为是一棵枯树。

(2)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3)和牧羊人呆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

(4)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

(5)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6)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7)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8)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9)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10)文章开头和结尾。

选择理由:表达作者对牧羊人由衷地敬佩和赞美,突出了文章中心。

3.词语的使用。

(1)第10段“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棵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选择理由:“轻轻”写出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写出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儿,写出他一心一意种下种子,表现他做事认真的特点。

(2)第11段“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选择理由:通过数字的对比,说明树苗成活的不易,侧面表面牧羊人种树工作的艰辛,也表现出他坚韧执着的特点。

4.表现手法的运用。

(1)对比。

无边的荒野和长满橡树、毛榉、白桦的高原对比,干涸的泉眼和流淌的源源不断的泉水对比,坍塌的房屋和干净的农舍对比,荒寂无人的景象和到处是笑声的人们对比……

选择理由:对比有力地表现牧羊人以自己的体力和毅力取得的成就,突出了中心。

(2)第一人称的使用。

选择理由:“我”不是旅人,不是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亲自见证了高原由荒寂无人的荒野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使故事更真实,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5.语句深层含义。

第15段“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选择理由: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一定可以改变周围的一切,创造出幸福的生活,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提示: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因为在拍摄中无法直接以镜头呈现,可以提示学生以字幕或画外音的形式出现,并在脚本中加以标注。

(三)理解文章主题,确定脚本思想

当确定了脚本的框架要点,丰富了细节之后,我们要考虑:整个纪录片要表现怎样的主题?请结合书后第四题所给资料谈谈你的认识。

1.环保角度:牧羊人种植树木,改造荒原,表现人类勇于承担责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2.人性(或人生哲理)的角度: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造了荒原,这是对人类勇气、毅力、担当的赞美。

3.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角度:以何种态度面对生活家园与精神家园。

(四)交流未解问题,提出自己质疑

学生提出预习、思考、探究过程中的未解决的问题或提出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给我们的启示,交流。

(五)总结,布置作业

作业:

1.观看奥斯卡获奖影片《植树的牧羊人》,欣赏同名绘本图片。

2.完成纪录片脚本的写作。

3.课后“积累拓展”四。

植树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用具: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师播种的季节,为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绿色,今天我们就要去进行植树活动。

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36÷ 3”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全班交流

二、小组选代表发言,得出36÷3=12中的36表示一共有36人,3表示每组有三人,12表示可以分12组。

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1、因为12×3=36,所以36÷3=12。

2、30÷3=10,6÷3=2,10+2=12。

3、因为12+12+12=36,所以36÷3=12 ……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都要进行表扬和鼓励,准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4、优化算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这几种方法都是你们自己的'想法,各有各的理由,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

三、拓展应用

1、46÷2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

⑴、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⑵、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倍?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可以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数的个位数,然后把两次除得的结果合起来。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来计算。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同学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植树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利用线段图理解“点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点数、总长、间距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点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培养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并能熟练掌握这种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出示,设疑激趣

教师: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它不仅能写,能画,其实我们的手指中还隐藏了许多数学知识!现在请大家伸出你们的左手,这里有几根手指呢?

预设:5根

教师:那手指与手指间的空隙叫什么呢?

预设:间隔

教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把两个手指间的空隙叫做间隔。大家观察一下,5根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呢?

预设:4个间隔

教师:现在再看,现在伸出了几根手指呢?

预设:4根间隔

教师:4根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呢?

预设:3个间隔

教师:5根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4根手指之间有3个间隔,你们发现手指数和间隔数之间有数量关系了吗?

预设1: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

预设2: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

教师:那你能不能用数学式子来表示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呢?

预设1:手指数=间隔数+1。

预设2:间隔数=手指数-1.

教师:连手上都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跟“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引入新知,经历过程,感受方法

教师:请看,请大家默读一下:(课件出示问题)。

引例:同学们准备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那么这条路的一边将被树隔成了几段?

教师:告诉我们 哪些条件?(提问)要求什么问题?(提问)

教师:同学们先用尝试用线段图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动手并提问完成)

教师:这里的有几个间隔?

预设:4个

教师:那你们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

预设:20÷5=4

教师:20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分别提问)

预设:20表示这条路的长度(一般我们把它称为总长),5表示每隔5米栽一棵(我们一般把它称为间隔长),4表示有4个间隔。

教师:4个间隔相当于4段,所以我们数学上通常把有几段称为段数。所以4后面的单位是段。因此我们就得到了公式:全长÷间隔长=段数(提问)。根据除法算式中的关系,间隔长该怎么求?(提问)段数该怎么求?(提问)

教师:那现在如果我想在这条路上种树,一共需要几棵树苗呢?

预设:5棵。

教师:怎么列数学关系式?(提问)

预设:4+1=5(棵)

教师:为什么这样列呢?

预设:因为两端都栽。

教师:你们都跟他一样吗?所以你发现了树的'棵树与段数之间的关系了吗?(提问推出棵树与段数的两个公式)

教师:刚才我们是在20米长的路上种树,那现在如果在100米长的路上种树呢?你还会吗?请看例1(课件出示例1)。大家在书本上完成。

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 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请同学上台展示)

三、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师:连例题都难不倒你们!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可是,在“植树问题”中,一定要是“树”吗?除了“树”,还能换成别的事物吗?大家请看(出示生活中的图片实例)可见植树问题的应用领域是非常广泛的,下面就请大家应用刚才学的知识帮老师解决几个问题。

教师:今年的圣诞节刚结束,为了度过一个美好的圣诞节,张老师前几天在家可花了不少的心思!你们看——(分别出示3道练习)

练习1.我买了装礼物的袜子,像这样每两只袜子之间隔0.5米,挂成一排长8米(两端都挂),一共买了几只袜子?

教师:现在老师要把题目难度加大。(做完的同学可以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说说)

练习2.我又买了21只铃铛,挂成一排,长6米(两端都挂),每两只铃铛之间要隔几米?

练习3.我还买了像圣诞树的衣服来装扮,15人排成一排,迎接圣诞老人(两端都排),每两个人之间隔2米,这个队伍有几米呢?

四、回顾思考,全课总结

教师: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思考:假如只栽一端或两端都不栽,那又会是什么情形呢?同学们课后去探究吧!

五、逆向思考,拓展新知

教师:最后老师有一个难度很大的题目想留给同学们回家思考!请看:

练习4.在圣诞节这天,老师看见100位圣诞老人一起来给我们送礼物,他们并列排成两队(两端都排),每前后两个圣诞老人之间相距1米,则这个队伍排了有多长?

六、布置作业

植树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6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植树问题,理解并掌握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

(2)、在理解间隔数和棵树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两端都栽”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探究新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经历和体验“数形结合”、“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决心。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出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时,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运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师:同学们一定喜欢玩猜谜语吧?(课件出示):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谜底:手)

谁能很快说出谜底?(生口答)。

师:你思维真敏捷。

(2)、师:同学们,伸出你的左手,仔细观察,你能看到数字几?

(3)、认识间隔、间隔数。

(预设1:数字5,5个手指;数字4,4个手指缝。)

师:你观察得真认真!

师:(课件出示)手指间的空隙,在数学上我们叫做间隔。(板书:间隔。)一只手上有四个间隔,我们就说它的间隔数是4。(板书:“间隔”后加“数”)

(预设2:生:有5数字5,5个手指头;有数字4,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大家什么叫做间隔吗?

生口答,师出示手的`图片,板书“间隔”和“间隔数”。)

(4)、认识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间隔无处不在。(课件出示:人民大会堂柱子、路灯杆、摆花盆、钟声等),师边放课件边叙述说明。

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间隔?

生充分交流

(5)、揭示并板书课题。

师:像这样有间隔现象存在的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关植树问题的知识。

二、合作探索,了解三种植树方法

1、直接出示题目:

在一条长2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可以怎样栽?

师:我们可以用一条线段来表示小路的长(来时在黑板上画出线段),用这个(三角形加一竖,写在副板书上)来表示树,请大家来设计设计,看看哪个小组最能干?

2、小组交流。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合作要求,完成方案。(出示合作要求) 合作要求

(1)小组内猜一猜:可以栽几棵树? (2)自己独立动手画一画;

(3)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3、汇报。

师:谁来说一说,你栽了几棵树?谁还有不同的答案?

(2)师:哦,看来同学们有的栽了4棵,有的栽了5棵,还有的同学栽了3棵,咱就先请栽了5棵的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栽的?(追问:跟同学们详细的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有哪些同学是4棵的?说说你是怎样栽的?

刚才听到有同学说栽了3棵,来说说你是怎样栽的? (学生评价)师:你觉得他们说的怎样?

4、三种植树方法的命名。 师:(指着第一种)像这种,在路的起点和终点都栽了树那我们就可以把它叫做“两端都栽”(板书),那像这种了,头栽尾不栽,或者尾栽头不栽,可以叫做——( 只栽一端 ),这种呢?(两端都不栽)

1、出示题目信息:一条新修的公路,全长100米,在它的一侧种树(两端都栽),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

2、理解题意。

(1)、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理解题意。

师: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词或句子,分析题意。你认为哪些词是比较重要的?

题目中,“两端都栽”是什么意思?

师:既然有“两端都栽”的情况,就有“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也有“只在一端栽”的情况。(课件演示: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种情况。)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两端都栽的情况。

(3)、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一共要栽多少棵?

(指名生答)

(4)、提出验证。

a:师: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呢?我们怎么来验证一下?

b:生尝试寻求方法。

生:可以画一画图。

师:你的想法非常好,可以用一条线段代表100米长的公路,画一画图,数一数实际种了多少棵。)

(5)、尝试验证,边叙述边课件演示:因为两端都栽,所以要先在起点栽一棵,然后每隔5米栽一棵,再隔5米再栽一棵,再隔5米再栽一棵……看看一共要栽多少棵。

师:现在栽了多少米了?就这样一直栽到100米处吗?

(预设生:太麻烦了,浪费时间)

(6)寻求“化繁为简”的数学方法。

师:老师和你们有同感。100米的路太长了,你觉得路的总长要是多少米好了?

生尝试发表自己的想法。

(预设生:50米、20米、10米

师:我明白同学们的意思了,就是把路的总长换成比较小的数就行了。你们的想法太棒了!)

师:在数学研究中,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就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即把“大数变成小数”进行研究,这样就可以“化繁为简”,找出规律。(板书:大数——小数,化繁为简)。比如,100米太长了,我们可以转化成15米栽几棵、25米栽几颗?从而找出规律。

师:老师在电脑上可以画成小树,你们在练习本上,也画成一棵棵小树吗?怎样表示小树比较简单?

(预设生:画成小树太麻烦,可以用一个点表示一棵小树比较简单。)

师:你的方法真好!用线段图来表示,简单明了。(课件演示:小树变点,成为线段图)

(二)、自主探究。

(1)、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就来当一次“小小数学家”,研究一下当总长分别是10米,15米、20米、30米时,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有什么规律。请你们拿出题卡,认真画出线段图,并结合线段图把表格中的数据补充完整。

(2)、生独立填表。

(3)、汇报交流:谁把你的结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师:谁和他的结果一样请举手?

师:看来大家都做得非常认真!)

师:为了便于大家观察,我把表格展示在大屏幕上。

(4)、师:(边课件演示边引导)仔细回忆刚才画线段图填表的过程,认真分析这几组数据,能否说出总长、间隔、间隔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课件表格下出示:总长o间隔=间隔数)

间隔数与棵数之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课件表格下出示:间隔数o( )=棵数)。

那么,当两端都栽时,如果知道全长和间隔,怎样求出棵数?

(5)、学生独立思考,充分交流。

结合生答,师完成板书:总长÷间隔=间隔数,间隔数+1=棵树。

(6)、师:如果不画线段图,你能说出总长是50米时,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吗?

学生口述答案。

师:你真了不起!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出示前面的例题。

师:利用刚才我们发现的两端都栽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你能找到这道题的正确结果吗?

(2)、生找出正确解法。

(3)师:20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1?(20表示间隔数,因为间隔数加一等于棵树,所以要加一。)

(师:你讲得太棒了!老师真心佩服你!) (4)、师:以后再遇到生活中类似于“两端都栽”的实际问题时,就可以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进行解决。那么现在就请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到知识城堡一展身手吧。看哪位同学是数学闯关达人!

三、学以致用。

1.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课件配图片出示)

生独立审题,尝试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师提醒学生注意这里的棵树是多少?6米是什么意思?让我们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2.在一条全长180米的街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要安装),每隔6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生独立审题,尝试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这道题180米表示的什么意思?6米又代表什么呢?让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如何列式计算?

3.钟声与钟声之间也有间隔,你能同化成植树问题进行解答吗?

(课件出示)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敲完需要多长时间?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师:同学们,认真倾听钟声敲响几下?仔细观察它们之间有几个间隔?(课件出示:结合5次钟声,线段图出示四个间隔)

(学生结合课件演示,说出:钟声敲响5次,共有4个间隔。)

大钟5时敲5下,有4个间隔,共用了几秒钟?由此能求出什么?那么12时敲12下,有几个间隔?敲完用多长时间吗?请同学们尝试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汇报交流,说出思路。

四、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充分交流。

师:在今天的探究活动中,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规律,能运用这个规律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而且知道了数学研究中“化繁为简”方法,会通过画线段图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其实,在植树问题中还有许多知识,比如两端都不栽时、只有一端栽时,或在封闭图形上栽时,棵数分别有什么规律呢?那么这道提留给大家!我们将在下次课的学习中继续探究。

拓展延伸:

现在要在这条1000米长的公路的一侧安放垃圾桶(只在其中一端放或者两端都不放),每100米安放一个。一共需要多少个垃圾桶?

第四篇:植树教学设计

植树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所有例题,以及相关习题。

教材分析:

现实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类似的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走楼梯,等等。由于它们之间都存有共性:都隐藏着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因此,抽取比较有代表性的“植树问题”,作为数学模型研究,总结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是把所有类型的植树问题归纳在一起,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公式,最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所有和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2、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

难点:解决所有和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巩固练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直接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复习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2、出示复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常见类型:

(1)、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2)、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

(3)、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4)、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出示例题:

例题: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上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你能想出几种植树方案?

2、学生自主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合作交流。

4、全班交流。

特点棵树间隔数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

方案1两端都栽54棵树=间隔数+1

方案2两端都不栽34棵树=间隔数-1

方案3一端栽,一端不栽44棵树=间隔数

方案4封闭图形44棵树=间隔数

5、总结学习方法:

植树问题有高招,做题之前先分类。

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

两端都不栽,棵树=间隔数-1;

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树=间隔数;

封闭图形,棵树=间隔数。

三、巩固提高、发展创新。

1、在一条长400米的道路一旁安装路灯,每隔50米安装一座(两端都要安装),一共可以安装多少座路灯?

2、两座楼房之间相距56米,每隔4米栽雪松一棵,一行能栽多少棵?

3、学校要在80米的跑道一旁插彩旗,每隔5米插一面。如果一端不插,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

4、一个圆形池塘,它的周长是200米,每隔10米栽一棵柳树,需要树苗多少棵?

以上四道题为基础巩固题,下面两道为拔高题。

5、一根木料锯成4段要12分钟,锯成10段要几分钟?

6、祁老师要上楼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始,每走一层有32个台阶,一共走了96个台阶,你知道祁老师去几楼的教室吗?

四、全课小结。

你在这一节课里学习了什么知识?

师: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植树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用具: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师播种的季节,为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绿色,今天我们就要去进行植树活动。

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36÷ 3”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全班交流

二、小组选代表发言,得出36÷3=12中的36表示一共有36人,3表示每组有三人,12表示可以分12组。

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1、因为12×3=36,所以36÷3=12。

2、30÷3=10,6÷3=2,10+2=12。

3、因为12+12+12=36,所以36÷3=12 ……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都要进行表扬和鼓励,准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4、优化算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这几种方法都是你们自己的想法,各有各的理由,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

三、拓展应用

1、46÷2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

⑴、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⑵、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倍?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可以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数的个位数,然后把两次除得的结果合起来。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来计算。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同学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植树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植树问题》

教学来源: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七单元《植树问题》

教学对象:

五年级学生

备课人:

张金玲

基于标准:

数学广角的教学目标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感悟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2、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参与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感悟演绎推理思想,学会独立思考。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数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数学广角”是人教版中的一个亮点,它系统而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这一单元内容就是植树问题,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有两端栽、两端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以及环形情况、方阵问题等。本节课例1是两端都栽树的情况。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含义、《表内除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以及用线段图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习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通过画线段图、填表格、讨论交流等活动,能化繁为简并说出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2.能发现并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栽)的一般解题规律,并能利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评价任务:

任务一:通过猜谜活动,以及画线段图、做表格等活动,完成目标一。

任务二:通过课堂例题的理解分析,找到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一般解题规律,达成目标二前半部分。另外利用习题的解决,达成目标二的后半部分。

【学习重点】:发现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学习难点】: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一般解题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小组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直观认识间隔

新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看,“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打一人体的组成部分。”它是什么呢?谁知道?(手)

同意的举手?你们真会联想,它就是我们的手。我们的手作用可真大,能写会算还会画,而且我们的手上还有许多的数学奥秘,仔细看自己的手,你能看到数字吗?(5)

哦,怎么看出5了?(表示手指的个数)谁还看到了数字5?真不错,除了用数字可以表示手指的个数,咱们的手上还有没有数字?(还能看到手指之间的间隔,两个手指之间的缝隙,教师说明,缝隙就称为间隔。)。

手指之间还有一个个的间隔。同学们,咱们手上五个手指之间到底有几个间隔呢?(4个)

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还真有4个间隔。那四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三个手指之间呢?两个手指之间呢?(生依次回答。)

你发现什么了吗?(生说)

的确,手指数和间隔数之间是有着一定的规律的,它们之间的这种规律最适合解决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这类问题,这类问题的名字叫做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二、探究规律 实现目标

1、例题探究

说起植树问题我们就先从植树谈起吧。请看例题。

出示例题1:在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A、从题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谁来说一说?生说,师画。

它们都表示什么,大家知道吗?生说:一边表示只在小路的一侧种树。全长1000米表示第一棵树和最后一棵树之间的距离是1000米。每隔5米栽一棵表示棵与棵之间的距离是5米……

师小结:

一边是小路的一侧,指左边或者右边,全长1000米是指小路的总长。每隔五米栽一棵是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简称间距。两端要栽指起点与终点处都要栽。

B、算一算,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反馈答案:

方法1:1000÷5=200(棵)

方法2:1000÷5=200 200+2=22(棵)

方法3:1000÷5=200 200+1=21(棵)

疑问: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你想用什么方法验证?(生说:画线段图的方法)

三、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化繁为简探规律

是个好办法!我们可以选择画线段图来验证。每隔5米栽一棵就画一段,再过5米再画一段,这样我们需要画多少段呢?好画吗?为什么呀?(数据太大了)。那怎么办呢?(选择简单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出规律再解决这道题)

是呀,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研究。你准备选用哪个数来研究?(生说)下面请大家自己选择简单的数据在练习本上试着进行验证,并把你试的结果汇报给组长填在表格中,之后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植树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的良好品行和做“保护环境小卫士”的意识。

[智育目标]:初步了解植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从自身做起,不做损坏花草树木的事情。

[素质发展目标]:1.知道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2.知道植树种花的意义,人人应该爱护花草树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植树种花的意义,培养学生从自身做起,不做损坏花草树木的事情,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的良好品行。

[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植树种花的意义,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的良好品行。

教学准备

相关知识的介绍、头饰课件

学生活动设计

“花草树木的作用”、“表演我爱花我爱草”、“实践活动”

【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大家说一说它为什么美丽呢?

老师:大家说得很好,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了花草,没有了树木,我们得春天还会美吗?

老师:没有了花草树木,春天当然不会再美丽了;但是大家放心在将要来临的3月12日是我们国家专门保护花草树木的节日,这就是植树节。

【讲授新课】

一、植树节(板书)

老师:同学们,打开课本三十三页,我们看一看图中画的什么?然后说一说。

老师:大家说得很好,这一页是由4幅图组成,图l为植树节的日历牌,告诉大家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图2为国家^令页~导人爷爷植树的场景;图3为青年志愿者积极踊跃地参加植树活动;图4展现的是学生较为熟悉的活动,是老师和学生一起美化校园,高兴地将花草种植在校园里,使校园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老师:大家欣赏完图片有什么感想呢?给大家说一说。

老师:这些图片主要表现了全民动员、植树造林的活动场景。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植树节是个有意义的节日,我们国家对植树造林非常重视。但是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种植花草树木对我们有多大的.意义呢?

二、种植花草树木的意义(板书)

老师:大家说一说花草树木对我们有哪些好处呢?

老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第三十四页,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都知道哪些,大家想的是不是一样?

老师: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种植花草、植树造林有好多的好处:提供氧气、美化环境、动物的栖息地、提供木材和瓜果、阻挡风沙、蓄水、防止水土流失等。它不但有很大的直接经济价值更有极大的间接经济价值。大家知道树木是怎样阻挡风沙,防止水土流失的吗?

(让学生欣赏视频“树木和水土流失的关系”、“土地沙化和树木的关系”,是学生知道树木是怎样阻挡风沙、防止水土流失的。)

老师:这回大家明白树木对我们的作用了吧。我们再看一下破坏树木对我们的影响。[

(欣赏视频“破坏森林”、“破坏森林对物种的影响”、“森林砍伐造成沙漠化”和图片“防护林遭破坏(一)”、“防护林遭破坏(二)”。)

老师:我们从中看到了破坏树木对我们的危害是多么的大啊!如果我们都像看的那样破坏树木的话,我们会怎么样呢?

老师:大家说得很好,所以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过渡)

三、爱护花草树木(板书)

老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看课本第三十五页,然后大家讨论一下图中的同学在做什么,他们做的对不对,为什么?然后说一说。

老师:大家说得很好,图中的同学不应该只顾自己的享受而对花草树木的进行伤害。我们应该“不掐花、不践踏草坪、不在树上刻字、不做伤害小树的事情”,对不对?

老师:接下来,我们看课本第三十六页,我们大家根据图中的提示来进行分组、模拟表演,好吗?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表演。)

老师:刚才大家一定从表演当中学到了一些东西,我们课下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看课本第三十七页,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我们还能做什么?大家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老师:下面我们再来评一评这三个小朋友说得对不对:在公园里,小红摘了一朵花,小亮折了柳枝,小明践踏草坪。大家都说他们做得不对,可小红说:“我只摘了一朵花。”小亮说:“我只折一根树枝。”小明说:“我只踩了一点小草,有什么关系。”

老师:他们当然不对,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我破坏一点儿没关系。很多人都这样做,就会造成很大破坏。所以,爱护花草树木一定要从我做起,从爱护一朵花,一根小树枝,一点小草做起,这也是一个人讲文明,遵守公德的表现。还有就是不是只有3月12日才植树,才进行花草树木的保护,我们应该时刻都那么做。

(最后,让大家学唱儿歌“植树歌”。)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通过让同学们结合课本图片说一说,老师采用启发式引导,以及通过多媒体手段等辅助,使学生知道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知道植树种花的价值所在,还通过游戏等学生喜欢的形式,学生通过对本单元《春游》、《春天的活动》两个主题活动的学习,已经知道春天是种植的季节。

这时,恰逢植树节来临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虽不适合参加植树,但要知道植树种花的价值所在,培养学生要从我做起,爱护花草树木,做“保护环境小卫士”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花草树木是人类的朋友,爱护花草树木是每个人的责任,教育学生从小爱护花草树木,遵守社会公德是十分重要的。

植树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要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坍(tān)塌废墟(xū)流淌(tǎng)缝隙(xì)琢(zuó)磨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三、理解结构

1. 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3.本文的结构对你的作文有何启示?

四、总结固趣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五、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植树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06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利用线段图理解“点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点数、总长、间距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点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培养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并能熟练掌握这种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出示,设疑激趣

教师:哪位同学知道我们国家设立的植树节是在哪一天?(3月12日)在这一天的植树活动中,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 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教师: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吗?

预设1:20棵。(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每隔5 m栽一棵,共栽100÷5=20(棵)。

预设2:我认为是21棵,因为题目中写着“两端要栽”,所以要再加1棵。

教师:你认为哪一个结果是正确的?(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直接出示例题的情境,通过学生的尝试解答,既是对教学起点的了解,又利用两种不同的结果设置疑问,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热情。

二、经历过程,感受方法

教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进行检验呢?(画线段图)那我们可以在草稿本上试一试。遇到了什么困难?

预设:100 m太长了,不太好画。(追问:那我们可以怎么办?)

学生:可以先用简单的数试一试。(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分析思考的整个过程,感受“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深刻地体会“从简单事例中发现规律,并利用此规律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数学思想。

三、探索实践,建立模型

教师:先看看20 m的距离,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可以栽几棵树,在草稿本上画一画。

实物投影或课件出示:

教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20÷5=4,20 m被平均分成4段,因为两端要栽,所以要栽5棵树。

教师:再画一画,25 m可以栽几棵树?(学生操作)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25÷5=5,就是把25 m平均分成了5段,因为两端都要栽,所以要栽6棵树。

还可以这样画:这里的蓝色线段表示什么?(间隔数)红色线段呢?(植树棵数)

教师:不画图,你能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课件上输入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棵数要比间隔数多1。(追问:可以用怎样的一个式子表示?)棵数=间隔数+1。

教师:谁能说说为什么要“+1”?(因为两端都要栽,所以栽树的棵树比间隔数多1。)你能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开头的问题吗?(指名回答,分析讲解)

教师:回顾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说说你的想法。

归纳小结:在解决较复杂或数据较大的问题时,可以先从简单数据出发得出规律,然后将规律运用于复杂问题进行解决。

【设计意图】“画示意图──抽象出线段图──不画图”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设计理念,也正是在这一进程中,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建立起“一条线段两端都栽”这类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四、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刚才学到的知识,还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1.在一条全长2 km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 m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

教师:读完这个题目,你觉得有哪些地方需要特别引起注意?

预设1:单位不统一,要先进行转化再计算。

预设2:两旁。(追问:表示什么?)就是两边。你能通过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两旁”吗?在计算时该怎样体现?(先算出一边的路灯的数量,再乘以2。)

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2 km=20xx m(20xx÷50+1)×2=82(盏)

答:一共要安装82盏路灯。

教师:20xx÷50算的是什么?(间隔数)“+1”说明了什么?(两端都要安装)

2.马路一边栽了25棵梧桐树。如果每两棵梧桐树中间栽一棵银杏树,一共要栽多少棵?

教师:仔细读题,认真思考,说说你对这个题目的理解。

引导得出:要求一共栽多少棵银杏树,实际就是求梧桐树的间隔数。由“棵数=间隔数+1”可得“间隔数=棵数—1”。

25—1=24(棵)

答:一共要栽24棵银杏树。

教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和这题有关的简单的例子,我们只要张开一只手。五个手指相当于题目中的?(梧桐树)每两个手指之间栽一棵(银杏树),可以栽几棵?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练习中的实际问题,相比例题有一些变化,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1题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地表示出“两旁”,解决了算式中为什么要“×2”的问题;第2题先让学生思考,说说自己的理解,验证的环节既是对方法的回顾,又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

五、逆向思考,拓展新知

园林工人沿一条笔直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 m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教师:读题并思考,要求“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就是求什么?(路长)跟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预设:例题是知道了路长求栽树的棵数,这题是知道了栽树的棵数,求路线长度。

教师追问:该怎样解答呢?试一试,并说说你的思路。

(36—1)×6=210(m)

答: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是210 m。

教师:“36—1”算的是什么?(间隔数)再根据“间隔数×间隔距离=路长”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练习,加深学生对例题中发现的规律的理解。该题是植树问题数学模型的逆向应用,有了前一题“间隔数=棵数—1”的知识为基础,学生应该能比较容易地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可引导他们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答。

六、回顾思考,全课总结

教师: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跟大家交流一下。

根据学生回答,强调:

1.解决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棵数=间隔数+1。

2.当遇到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可以先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

植树教学设计7

(一)歌曲引入,了解人物

1.播放大家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歌曲中的老人是谁。(了解多少说多少)

2.老师出示图片,介绍邓小平爷爷。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认读字词

1.听老师范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邓小平爷爷的什么事?

2.自由拼读,勾出生字词。

3.分小组自学生字。

4.自学汇报:

(1)“我会读”:读生字卡片。自愿读;开火车读。

提示:看清声母读:植、岁、站、栽。

看清韵母读:龄、行。

(2)“我会记”:指名向大家介绍识字方法。

(3)“我会写”:指名先在田字格中写字,再对照课本中的字,发现规律,描红、临写。

(三)读文讨论,评价人物

朗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你觉得邓小平爷爷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为什么说“小平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讨论方式:先自己读书感悟,再小组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后老师评价总结。

(四)实践活动

1.观察校园、花园里有哪些植物,每种植物有什么特点。选一种最喜欢的植物画一画。

2.照课后说的那样做:“植树节快到了,我们也去植树吧!”

植树教学设计8

【教学背景】“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

【教学内容】数学广角(一):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教材第117至119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探索并认识不封闭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及概括能力,从而初步认识植树问题,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几幅有关北方沙尘暴的图片,引出植树的话题。

学生看完视频和照片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治理沙尘暴最有效的办法是植树造林。你们看,我们学校的学生家长和老师,都积极投身到植树造林的活动中。看到这一排排整齐的小树,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这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沙尘暴视频及照片,让学生深刻体验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渗透环保教育】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出示情境)为了绿化校园,学校要在一条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植一棵。想一想,要植多少棵树?(学生自由读题)

(1)理解什么是每隔5米植一棵?下一棵怎么栽?

(2)介绍什么是一个间隔?学生指一指每一个间隔。

(3)教师出示学具分析题,学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再列算式算一算。(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设计意图:把课本中的例1在100米长的路上种树,改为在20米长的路上种树。这样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便于学生观察、思考。同时通过情境图和开放性的提问,为下一环节的探究作好准备。】

①组织反馈交流

师:你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可能只出现只植两端)教师及时引导在我们实际植树活动中会遇到什么情况?

可能会遇到建筑物,遇到建筑物怎么了?植不了树了,可能会在哪些地方遇到建筑物?看来不仅有这一种植法,还有其他可能,请同学们再动手摆一摆算一算。(学生继续操作)

②学生汇报其他两种植法。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在哪里遇到建筑物,植了几棵树?

③比较三种植法有什么不同?(强调在20米的小路一边间隔是5米植树只有这三种情况)并板书:两端都植、只植一段、两端都不植。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通过想象提问,为学生如何去探究起到提示作用。接着采取较开放的形式,自主确定每棵之间长度,通过对每一种方案动手摆一摆,列式计算,初步感知每种方案的计算方法。再接着让学生观察每一种方案,使学生从中得出,虽然确定的每棵之间长度不同,而计算方法是相同的。最后教师又让学生想象、观察,针对实际背景的不同,应选择相应的种树方案。整个环节在教师的积极引领下,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经历了在操作中思考,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评价概括。】

(4)理解三种不同的植法中为什么都有20÷5=4这个算式?(学生说一说并上来指一指4在哪里?)

20÷5=4原来都是在算有几个间隔数。强调虽然植法不同但他们的间隔数却都相等,都有这样的4个间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理解在植树问题中,求出间隔数非常关键。】

(5)理解4个间隔加1为什么等于5棵树?介绍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学生先想一想,再一起来看一看。

重点强调:1棵树对于1个间隔,1棵树对于1个间隔,4棵树就对应了4个间隔,最后1棵树没有对应的间隔就多了1棵树,所以是4棵树加1棵树等于5棵树。

找一学生再来说一说,同桌两人说一说。

(6)学生独立尝试借助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解决另外两种植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一一对应的思想,并深入去理解其他两种植法中也蕴含的一一对应思想,把一一对应的思想与植树规律结合在一起,得出的规律就有水到渠成的效果很好地突破难点。】

小结:刚才我们在理解这几个算式时用到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叫做一一对应,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可以使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非常简单。

(7)寻找三种不同的植法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观察这三种不同的植法,植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这样的关系?你可以看图来想一想也可以借助算式来思考。同桌两人商量商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这三种不同的植法,但他们的间隔数都相等,看来在植树问题中求出间隔数非常重要,我们还知道了他们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分别是两端都植是棵树等于间隔数加1,只植一端是棵树等于间隔数,两端都不植是棵树等于间隔数减1。你们学会了吗?老师来考考你。

【设计意图:新知结束后带着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知识,如此设计是基于学生的思维状态,让学生对当堂课的知识和收获做一个回顾,就是学生整理知识思路、内化知识的过程,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精讲精练: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学生独立完成。

植树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感受“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此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有效解决问题方法的潜力。

3、透过生活的事例,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参与探索并发现“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

教学准备:练习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明白我们这天要学习什么资料吗?

生:植树问题

师:你们是怎样明白的哦?

好,这天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问题。植树问题中蕴涵着许多搞笑的数学问题。你们喜不喜欢?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出示学习目标:

二、操作感悟,探究规律

1、请看大屏幕:

(1)想一想:

那里有一条线段,我们把它看作一条路,这条路长20米,如果要在这条路上种树,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还要了解什么信息?

①每棵树之间相隔几米?(间隔)②是不是两端都种呢?……看来同学们思考问题还很全面呢!

(2)猜一猜:

如果告诉你每隔5米种一棵,种几棵比较适宜?

生1:5生2:4生3:3

(3)画一画:

师:那么,有什么办法验证你的想法?(画图)

哦,你能不能用简单的示意图把你的想法简单地画出来呢?

(教师先介绍画树的方法,学生画图,教师巡视)看谁画得又对又快。

2、展示、汇报

①选一学生的.示意图展示、汇报。

两端都种:电脑展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把学生画的示意图画在黑板上

②选另一学生的示意图展示、汇报。

只种一端:电脑展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把学生画的示意图画在黑板上

③选另一学生的示意图展示、汇报。

两端都不种:电脑展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把学生画的示意图画在黑板上

3、写算式

师:我们刚才用图来表示的思维过程能不能用个算式来表示?

①只种一端:你是怎样想的呢?谁能来说一说。

20÷5=4(段)=4(棵)

棵数和段数一一对应。

②两端都种:20÷5+1=5(棵)

20÷5表示什么?加“1”是什么意思?

③两端都不种:最后一种用算式怎样表示呢?20÷5-1=3(棵)

每间隔5米是这样的,假如每间隔是2米,分别能种几棵呢,列出算式(不要画图了,要画就画在脑子里)

20÷2+1=11(棵)20÷2=10(棵)20÷2-1=9(棵)

4、小组讨论:

我们刚才在这条20米的路上,每间隔5米和每间隔是2米分别种多少棵树都做了,仔细看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先独立思考,想好后再和同学交流,然后向老师汇报。(告诉你总长度、间隔长,要你求种多少棵树,是否有简单的方法?)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①只种一端:棵数=段数

②两端都种:棵数=段数+1③两端都不种:棵数=段数—1

那么段数(间隔数)怎样求呢?

所以解决植树问题,首先要确定它是怎样种的?是两端都种、只种一端还是两端都不种,再分别根据以上数量关系来解决就能够了。

6、象这样,这天用植树问题这样的思考方式来思考的,平时生活当中的问题还是否有?(摆花、锯木头、站队……)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图片,看看那里有植树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课件,并说明为什么属植树问题)

三、活学活用,解决问题

师:我们刚才透过猜测、验证、推理,摸索了植树问题中的一些规律,我们能不能应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

(一)基本练习:我能行!

1.从头至尾栽了10棵树,那么有个间隔。

2.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次。

好,两道题都做对的对老师笑一笑。哇!我从同学们灿烂的笑脸中读出了自信,读出了自信!老师为你们加油!

(二)综合练习:我挑战!

1、林木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①6×36=216(米)

②6×(36-1)=210(米)

③6×(36+1)=222(米)

2、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①10÷5=2(米)2×8=16(分钟)

②5×8=40(分钟)

③(5-1)×8=32(分钟)

3、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①12÷1=12(个)

②12÷1+1=13(个)

③12÷1-1=11(个)

(三)拓展练习:我智慧!

四、再次梳理,总结提高

这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资料?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受?

植树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它通常是指沿着必须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平均分成若干个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以及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本节课就是要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透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来发现现实生活中它们的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规律解决植树中的相关问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中三种状况:两端都要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植树问题”中三种状况:两端都要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的解题方法。

教具学具:

绳子、挂图、泡沫、小树、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游戏:

点名学生动手操作,给绳子打3个结并观察:给绳子打3个结,会把绳子分成几个间隔?(有三种状况:4个、3个、2个)(解释“间隔”的意思)

透过刚才的游戏,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强调结数和间隔数的三种关系)点评:透过游戏激趣,引出“间隔”、“间隔数”的概念教学,由于有绳子打结作铺垫,抽象概念得到了具体化,同时间接渗透了间隔与间隔数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探究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导入新课:这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新课探究:

1出示例题:(同学们,今年我们海南迎来了一件大喜事: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获批了,为了响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号召)寰岛小学决定美化校园,要在长50米的塑胶跑道的一侧每隔5米植一棵树,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点评:所选例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同时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引入例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简单愉快的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中学习数学。

2.分组动手操作(分八小组,每组6人),在泡沫上“植树”,

要求:(1)计算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2)思考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点评: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透过仔细观察、交流讨论,有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体验以及情感的体验过程,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汇报结果:

(1)两端都种:50÷5+1=11(棵)结论:棵数=间隔数+1

(2)只种一端:50÷5=10(棵)结论: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种:50÷5-1=9(棵)结论:棵数=间隔数-1

4、总结(学生汇报教师书写):

(1)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2)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

点评:孔子说:“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捂!”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仔细观察,用心思考,在操作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充分交流,加深对植树问题三种状况的理解。结论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课堂练习

1、做一做:

(1)园林工人要在全长800米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4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李家庄小学从校门口的门柱到教学楼的墙根,有一条长120米的笔直的校道,在校道的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椰子树,一共种了多少棵椰子树?

2、数学竞技场:分组竞赛,每组派代表选题,解答对得相应的分值,解答错则机会让给其他表现好的小组,总分最高的小组获胜。

(1)挂灯笼(20分):要在长90米的教学楼上每隔5米挂一个灯笼,需要准备多少个灯笼?(两端都不挂)

(2)插彩旗(20分):校园要在长12米的国旗台前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两端都插)

(3)上楼梯(20分):小明从一楼到三楼走了30级台阶,如果从一楼走到六楼,需要走几级台阶?

(4)公交站(30分):5路公交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5)锯木头(30分):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一次需要8分钟,锯完需要几分钟?

(6)街道上(50分):在一条全长20xx米的街道两旁每隔50米安装一盏路灯,一共需要几盏灯?(两端都安装)

(7)滑冰场(50分):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1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米安装一盏灯,一共需要装几盏灯?

(8)钟表上(50分):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9)电线杆(100分):在公路一边每隔50米埋设一根电线杆,共埋设了10根(两端都埋),这段公路有多长?

(10)广告牌(100分):在马路的一侧立有广告牌,若每隔5米立一块广告牌,一共立21块,从第一块到最后一块的距离有多远?

点评:设计形式新颖、有梯度、富有情境化和生活趣味的练习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用心性,同时充分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数学回归生活,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资料?你还有什么疑问?(植树问题的三种状况)

五、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

例题:寰岛小学决定美化校园,要在长50米的塑胶跑道的

一侧每隔5米植一棵树,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两端都种:50÷5+1=11(棵)

只种一端:50÷5=10(棵)

两端都不种:50÷5-1=9(棵)

(1)挂灯笼:要在长90米的教学楼上每隔5米挂一个灯笼,需要准备多少个灯笼?(两端都不挂)

(2)插彩旗:校园要在长12米的国旗台前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两端都插)

(3)上楼梯:小明从一楼到三楼走了30级台阶,如果从一楼走到六楼,需要走几级台阶?

(4)公交站:5路公交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5)锯木头: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一次需要8分钟,锯完需要几分钟?

(6)街道上:在一条全长20xx米的街道两旁每隔50米安装一盏路灯,一共需要几盏灯?(两端都安装)

(7)滑冰场: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1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米安装一盏灯,一共需要装几盏灯?

(8)钟表上: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9)电线杆:在公路一边每隔50米埋设一根电线杆,共埋设了10根(两端都埋),这段公路有多长?

(10)广告牌:在马路的一侧立有广告牌,若每隔5米立一块广告牌,一共立21块,从第一块到最后一块的距离有多远?

教学后记:

本节课旨在透过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最终掌握植树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总的来说,本节课学生参与面广,用心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效率也高,较好地展示了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优势,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本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设计不同的植树方案,有利于学生发挥小组交流合作的优势,学生在相互的表达和倾听中促使思路的清晰化,促进知识结构的构成,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练习的设计独特、新颖、有梯度:

本节课的教学我既注重教学过程,也注重教学效果。在练习环节中,我设计了有梯度的练习,体现了分参次教学。同时我还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树相关问题,有效实现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目的。由于练习的解答采取竞赛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数学竞技场的练习题学生大约能够做5道题,其余的题可留到第二课时再完成。)

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节课,我透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模拟植树)------交流讨论(植树方案)------得出结论(三种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应用结论(解决生活中植树的相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做了适时的点拨。

植树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4、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具准备:课件、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问答,认识“间隔”

1.同学们,我们先做个游戏请你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仔细观察。

2、把你的手放好,我们进行快速问答:五个手指几个空?4个手指几个空?2个手指几个空?3个手指几个空?一个手指几个空?

3、这4个“空”也可以说成4个“间隔”,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 (全班一起找)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跟间隔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

1、最近我们的学校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新修建的操场旁有一条小路需要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来绿化、美化我们,现在请你来当设计师,你对自己有些信心吗?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2、多媒体出示题目:学校操场边有一段长20米的小路,学校打算在小路一边植树(两端都栽)、并且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相等。请按照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

3、从屏幕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认为在设计时需要特别注意什么?你能解释什么是两端吗?

(总长20米两端都栽间距相等)

4、在分组探讨前,请先商量好准备每隔几米栽一棵,然后动动手、动动脑,看用什么方法能够又快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同桌合作)

5、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三、探讨新知:

1、谁能展示一下你的设计才能,注意说明白你是每隔几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你是怎样获得这个结果的?

2、学生交流汇报(画线段图法、计算法)

3、教师介绍讲解概念:总长、间距、段数、棵数(并随机板书)

4、用多媒体演示线段图的推理过程。

在设计方案、交流方法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有的同学没有画线段图,而是直接列出了算式,他们一定找到了规律,我们现在也一起来找一找这个规律是什么。

总长20米,间距10米,有几段几棵。

总长20米,间距5米, 有几段几棵。

总长20米,间距4米, 有几段几棵。

总长20米,间距2米, 有几段几棵。

5、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并板书:

棵数总比段数多1,段数总比棵树少1。

总长÷间距=段数段数+1=棵数

6、当总长是20米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解决,当路段变长是1000米、20xx米时,就不能这样做了,就需要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7、多媒体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

(1)了解题目内容。

(2)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8、刚才我们所提到的手指数和间隔数分别相当于植树问题中的哪个数量呢?生活中不止是植树问题包含着间隔现象,在其他方面也广泛存在,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锯木头、路灯、表面上的间隔和数字……)

9、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

①同学们做早操,某行从第一人到最后一人的距离是24米,每两人之间相距2米,这一行有多少人? (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

②李老师从一楼去某班教室,每走一层楼有24个台阶,共走了48个台阶。你知道李老师去几楼吗? (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

③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应该设置几个车站?(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

④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听老师读题你自己再读一读,你发现这道题与我们刚才所解决的问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词语?(2千米 两旁)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方法。

四、拓展例题,训练思维:

1、多媒体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栽21棵树苗、

(1)了解题意,解决问题。(21-1=20段20×5=100米)

(2)学生质疑:为什么用21-1=20 算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减1?

(3)我们所解决的这个问题跟刚才我们解决的例1有什么不同?

(不论是要算出棵数还是总长都要先知道段数,然后根据问题列出算式)

2、思维训练:

①第一个同学到第二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差不多是1米,那么,第一个同学到第五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

②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3、出示刘翔的图片,展示刘翔竞赛的过程引出问题:中间共有10个栏,栏间距离为12、2米,请你们算出从第一栏架到最后一个栏架有多少米吗?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探讨学习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情况,谈一谈你的收获有哪些。其实植树问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如植树时有时需要一头栽一头不栽,在圆形的球场一周栽树以及围棋盘上摆棋子的问题等 ,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植树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6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植树问题,理解并掌握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

(2)、在理解间隔数和棵树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两端都栽”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探究新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经历和体验“数形结合”、“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决心。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出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时,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运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师:同学们一定喜欢玩猜谜语吧?(课件出示):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谜底:手)

谁能很快说出谜底?(生口答)。

师:你思维真敏捷。

(2)、师:同学们,伸出你的左手,仔细观察,你能看到数字几?

(3)、认识间隔、间隔数。

(预设1:数字5,5个手指;数字4,4个手指缝。)

师:你观察得真认真!

师:(课件出示)手指间的空隙,在数学上我们叫做间隔。(板书:间隔。)一只手上有四个间隔,我们就说它的间隔数是4。(板书:“间隔”后加“数”)

(预设2:生:有5数字5,5个手指头;有数字4,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大家什么叫做间隔吗?

生口答,师出示手的图片,板书“间隔”和“间隔数”。)

(4)、认识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间隔无处不在。(课件出示:人民大会堂柱子、路灯杆、摆花盆、钟声等),师边放课件边叙述说明。

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间隔?

生充分交流

(5)、揭示并板书课题。

师:像这样有间隔现象存在的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关植树问题的知识。

二、合作探索,了解三种植树方法

1、直接出示题目:

在一条长2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可以怎样栽?

师:我们可以用一条线段来表示小路的长(来时在黑板上画出线段),用这个(三角形加一竖,写在副板书上)来表示树,请大家来设计设计,看看哪个小组最能干?

2、小组交流。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合作要求,完成方案。(出示合作要求) 合作要求

(1)小组内猜一猜:可以栽几棵树? (2)自己独立动手画一画;

(3)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3、汇报。

师:谁来说一说,你栽了几棵树?谁还有不同的答案?

(2)师:哦,看来同学们有的栽了4棵,有的栽了5棵,还有的同学栽了3棵,咱就先请栽了5棵的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栽的?(追问:跟同学们详细的`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有哪些同学是4棵的?说说你是怎样栽的?

刚才听到有同学说栽了3棵,来说说你是怎样栽的? (学生评价)师:你觉得他们说的怎样?

4、三种植树方法的命名。 师:(指着第一种)像这种,在路的起点和终点都栽了树那我们就可以把它叫做“两端都栽”(板书),那像这种了,头栽尾不栽,或者尾栽头不栽,可以叫做——( 只栽一端 ),这种呢?(两端都不栽)

1、出示题目信息:一条新修的公路,全长100米,在它的一侧种树(两端都栽),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

2、理解题意。

(1)、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理解题意。

师: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词或句子,分析题意。你认为哪些词是比较重要的?

题目中,“两端都栽”是什么意思?

师:既然有“两端都栽”的情况,就有“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也有“只在一端栽”的情况。(课件演示: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种情况。)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两端都栽的情况。

(3)、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一共要栽多少棵?

(指名生答)

(4)、提出验证。

a:师: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呢?我们怎么来验证一下?

b:生尝试寻求方法。

生:可以画一画图。

师:你的想法非常好,可以用一条线段代表100米长的公路,画一画图,数一数实际种了多少棵。)

(5)、尝试验证,边叙述边课件演示:因为两端都栽,所以要先在起点栽一棵,然后每隔5米栽一棵,再隔5米再栽一棵,再隔5米再栽一棵……看看一共要栽多少棵。

师:现在栽了多少米了?就这样一直栽到100米处吗?

(预设生:太麻烦了,浪费时间)

(6)寻求“化繁为简”的数学方法。

师:老师和你们有同感。100米的路太长了,你觉得路的总长要是多少米好了?

生尝试发表自己的想法。

(预设生:50米、20米、10米

师:我明白同学们的意思了,就是把路的总长换成比较小的数就行了。你们的想法太棒了!)

师:在数学研究中,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就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即把“大数变成小数”进行研究,这样就可以“化繁为简”,找出规律。(板书:大数——小数,化繁为简)。比如,100米太长了,我们可以转化成15米栽几棵、25米栽几颗?从而找出规律。

师:老师在电脑上可以画成小树,你们在练习本上,也画成一棵棵小树吗?怎样表示小树比较简单?

(预设生:画成小树太麻烦,可以用一个点表示一棵小树比较简单。)

师:你的方法真好!用线段图来表示,简单明了。(课件演示:小树变点,成为线段图)

(二)、自主探究。

(1)、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就来当一次“小小数学家”,研究一下当总长分别是10米,15米、20米、30米时,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有什么规律。请你们拿出题卡,认真画出线段图,并结合线段图把表格中的数据补充完整。

(2)、生独立填表。

(3)、汇报交流:谁把你的结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师:谁和他的结果一样请举手?

师:看来大家都做得非常认真!)

师:为了便于大家观察,我把表格展示在大屏幕上。

(4)、师:(边课件演示边引导)仔细回忆刚才画线段图填表的过程,认真分析这几组数据,能否说出总长、间隔、间隔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课件表格下出示:总长o间隔=间隔数)

间隔数与棵数之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课件表格下出示:间隔数o( )=棵数)。

那么,当两端都栽时,如果知道全长和间隔,怎样求出棵数?

(5)、学生独立思考,充分交流。

结合生答,师完成板书:总长÷间隔=间隔数,间隔数+1=棵树。

(6)、师:如果不画线段图,你能说出总长是50米时,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吗?

学生口述答案。

师:你真了不起!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出示前面的例题。

师:利用刚才我们发现的两端都栽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你能找到这道题的正确结果吗?

(2)、生找出正确解法。

(3)师:20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1?(20表示间隔数,因为间隔数加一等于棵树,所以要加一。)

(师:你讲得太棒了!老师真心佩服你!) (4)、师:以后再遇到生活中类似于“两端都栽”的实际问题时,就可以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进行解决。那么现在就请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到知识城堡一展身手吧。看哪位同学是数学闯关达人!

三、学以致用。

1.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课件配图片出示)

生独立审题,尝试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师提醒学生注意这里的棵树是多少?6米是什么意思?让我们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2.在一条全长180米的街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要安装),每隔6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生独立审题,尝试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这道题180米表示的什么意思?6米又代表什么呢?让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如何列式计算?

3.钟声与钟声之间也有间隔,你能同化成植树问题进行解答吗?

(课件出示)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敲完需要多长时间?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师:同学们,认真倾听钟声敲响几下?仔细观察它们之间有几个间隔?(课件出示:结合5次钟声,线段图出示四个间隔)

(学生结合课件演示,说出:钟声敲响5次,共有4个间隔。)

大钟5时敲5下,有4个间隔,共用了几秒钟?由此能求出什么?那么12时敲12下,有几个间隔?敲完用多长时间吗?请同学们尝试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汇报交流,说出思路。

四、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充分交流。

师:在今天的探究活动中,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规律,能运用这个规律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而且知道了数学研究中“化繁为简”方法,会通过画线段图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其实,在植树问题中还有许多知识,比如两端都不栽时、只有一端栽时,或在封闭图形上栽时,棵数分别有什么规律呢?那么这道提留给大家!我们将在下次课的学习中继续探究。

拓展延伸:

现在要在这条1000米长的公路的一侧安放垃圾桶(只在其中一端放或者两端都不放),每100米安放一个。一共需要多少个垃圾桶?

植树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

1.认读本课的16个生字,规范地书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散思维,展开述说。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看到题目后你想到了什么?你又想从学习中了解些什么呢?简介植树节。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

2.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生字并检查。

3.合作交流识字中遇到的困难和识记生字的好办法,点拨多音字“场”和“澄”的读音。

4.学生认读含生字的词句,检测认字效果。

5.教师范读课文,继续帮助学生识字学文。

6.同桌互相读课文,达到读通、读准。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

1.评价学生刚才读书的.情况,引导学生再自读课文,说说通过读自己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①通过读知道了春天是植树的季节。

②通过读知道了人们在山上、路旁、花园里栽下了小树苗。

③通过读知道了植树有很多好处。

④通过读知道了人们很喜欢植树。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可视情况相机追问学生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3.默读课文,想想自己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可能会问:

①什么是“湿漉漉”?

②为什么是春天是植树的季节?

③为什么说我们现在植树,是为了正在,也是为了将来?

4.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后在四人小组内相互讨论解决。

5.全班交流,各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6.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体会春天的植树的快乐。

7.练习接读4、5、6自然段

师:我们喜欢植树,因为我们知道,生:_______________,师:我们知道,生:________________。

师:我们喜欢植树,因为我们懂得,生:_______________,师:我们懂得,生:_________________。

师:所以,生:________________,师:所以,生:_________________。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听邓爷爷植树的故事。想想:邓小平爷爷为什么要这样做?

2.在植树的季节,你想对小树说些什么?用新学过的词语表达对树木的感激之情和自己殷殷的期盼。

五、熟读练习,指导写字

1.同桌对对碰游戏,认识16个生字。

2.互相交流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指导写字:

①“植”字右边中间是三横。

“葱”字中间的“匆”不能丢一点。

“翠”字下面的卒“,一竖不能伸上去。

②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③展示自己的成果,相互评价

植树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07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通过画线段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尝试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情况,谁能说一说是用怎样的数学模型解决这类问题的?(棵数=间隔数+1)能快速地完成下一题吗?(课件出示题目)

准备题:绿化队要在相距60 m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都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 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指名回答:60÷3+1=21(棵)答:一共要栽21棵树。

再来看看这一题(课件出示例2)认真思考,这两个题目有什么不同?

大象馆和猴山相距60 m。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 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设计意图】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教学的,对已学知识的复习是为了找准知识迁移的“原点”,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比较分析,迁移新知

教师: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你的发现吗?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指名汇报)

预设1:准备题是一边,例2是小路两旁。(追问:在图上该如何表示?)就是有两条线段。(怎么计算?)只要先算出一边的树木数量,再“×2”就可以了。

预设2:准备题是两端都栽,例2是两端不栽。(追问:你能通过示意图说说为什么吗?)因为小路的两端都是场馆。

教师:这个题目该如何解决呢?你想到了什么方法?(可以先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请你在草稿本上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题意,引导“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来”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该环节的设计还重点突出了对“先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再将规律应用于问题的解决”这一数学方法的迁移。

三、理解归纳,得出模型

指名回答,过程预设:

1.先画一个简单的线段图看看,以20 m长的线段为例,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1”,需要栽5棵树。

2.同样长的线段,在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只需要栽3棵树,也就是说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教师追问:可以用怎样的数学模型表示?)棵数=间隔数-1。

教师: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试一试,对这一数学模型进行验证吗?(学生操作,交流发现。)运用这一模型,例2可以怎样解答?

60÷3-1=19(棵)19×2=38(棵)

答:一共要栽38棵树。

教师追问:为什么要“×2”?(因为小路两旁都要栽树)

教师小结: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题目的解决过程。通过与例1中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相比较,采用同样的方法得出了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即棵数=间隔数-1。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促使学生自主探索,经历了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对数学思想的渗透也在知识的迁移和转化过程中得到了体现。在教学实际中,可结合“你能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一数学模型进行验证吗?”这一问题,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实践,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索出规律。

四、课堂练习,应用新知

教师:利用这一数学模型,还能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

1.一条走廊长32 m,每隔4 m摆放一盆植物(两端不放)。一共要放多少盆植物?

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32÷4-1=7(盆)

答:一共要放7盆植物。

教师:如果改为两端都放,该怎么算?

32÷4+1=9(盆)

教师:这两种不同的摆法相差几盆?(2盆)为什么?(两端都放时,盆数=间隔数+1;两端都不放时,盆数=间隔数-1。)

2.一根木头长10 m,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教师:这个问题和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有关联吗?属于植树问题中的哪一种情况?可以先用画图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练习,分析讲评:

10÷5-1=4(次)8×4=32(分钟)

答:锯完一共要花32分钟。

【设计意图】第1题在完成后进行了比较练习,加深了学生对两种不同数学模型之间关系的认识;第2题虽然不是植树的情境,但规律是相同的,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即可抓住题目的本质,同时扩展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视野。

五、利用变式,强化认知

小明家门前有一条35 m的小路,绿化队要在路旁栽一排树。每隔5 m栽一棵树(一端栽一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教师:这题与已经学过的植树问题有什么不同?(一端栽一端不栽)先猜一猜,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预设1: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1;两端不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1。这种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应该是棵数=间隔数。

预设2:是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得出的,一共要栽7棵。

预设3:直接用35÷5=7(棵)。(教师追问:35÷5算的是什么?)间隔数。(用这样的方法计算其实是以什么作为依据的?)在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

教师:比较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以已学知识为基础,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这种情况的规律,在最后的比较环节也强调说出自己的理解。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取的知识、思维活动的经验才能更加鲜活和深刻,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应该先判断出属于哪一种情况,再根据题意列式解答。

课外作业:先判断以下各题属于哪种情况,再列式解答。

(1)在一条长2千米的公路的一边栽白杨树,每隔8米栽1棵,最多可以栽多少棵?最少可以栽多少棵?

(2)搬运工从一楼到二楼,走了16级台阶,王丽家住6楼,每相邻两层台阶相同,从一楼到六楼一共走多少级台阶?

(3)一个古老的摆钟,于六时整敲响六下,需时五秒钟;那么,在正午敲响十二下时,需时多少秒?

植树教学设计15

《植树的牧羊人》,又名《种树的男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写的一篇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把土丘变成了绿洲的故事,分享了《植树的牧羊人》的教学设计给大家参考!

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绘本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突出人物品质,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全文以叙事为主,展示牧羊人改造荒原的努力,最后以议论点题。这种议论与叙述的有机结合,使文章生动感人,值得悉心体会。

学情分析: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过渡到初中,基础较为薄弱,但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充满兴趣。教师应循循善诱,步步引导,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品读文本,交流互动。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牧羊人的情感。

2.通过品读文章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点:品读重点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图片,对话导入

二、默读课文,探寻奇迹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牧羊人生活的这片土地出现了怎样的奇迹。

明确:原先,这里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荒野。

然后,这里像一块铺在高原上的“地毯”。

后来,这里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沃土。

三、跳读课文,走进奇迹创造者

1.再次默读课文,说说,奇迹创造者是怎样一步步把荒漠变成绿洲的。

例句:(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在仔细盖上泥土。

(2)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棵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

(3)他说,这块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总结:他是有信念、执着坚持、慷慨无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

2.圈点勾画出“我”对牧羊人评价的句子,体会“我”对他的情感。

四、寻找身边的“奇迹”创造者

根据【链接】说说你的看法,并分享给你的小组。

五、小结:愿我们都能做这样的牧羊人,种植希望、播下幸福,成为“奇迹”的创造者。

六、作业布置:写一写,你知道的“奇迹”创造者 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一个你身边的牧羊人。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小片段。

七、板书:荒地绿洲

(对比)

(执着、乐观 )老人

七、教学反思:本课是一篇小说,虽然小说以人物为中心,可本文语言较为简单,可不必一个一个句子分析。本课以“奇迹”为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整个过程较为连贯。

教学反思:

《植树的牧羊人》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较前面的'几篇课文,本文的篇幅明显长了许多。好在的内容并不深奥,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也不晦涩。在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几个重点。

1、解题。

当我把“植树的牧羊人”这个题目写在黑板上时,我问学生“你能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在引导中,学生答出了“这是写人的”“这个人的身份是牧羊人”“主要写他‘植树’”……对于七年级的孩子,能在解题时答出这些内容,我是很欣慰的。满意之余我,我追问“对于标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纷纷提问“牧羊人为什么要植树”,我顺势而导,进入了文本的分析。

2、小说文体的介绍。

在讲解文体知识前,我在PPT上打出了本文的背景介绍“《植树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学生读完后,都好像探索大发现似的,说了句“这是虚构的啊”。我点点头,在黑板上写下了“小说”二字。接着“小说三要素”、“我”不等于作者,这些概念就迎刃而解了。

3、对比手法的渗透。

有好几处对比,一是“新旧高原的对比”,二是“植树创造和战争毁灭的对比”。在梳理完“我”和“牧羊人”三次相遇的情节后,我让学生找出关于“主人公情况”和“高原状况”的句子并概况。引导学生展开“变“与”“不变”的讨论。最后得出“人类不仅可以毁灭,还能够创造”的主题。

4、深入文本的探究。

本文虽是小说,但是对学生写作记叙文也有很大的启发。特别需要谈的就是结构的紧密联系。这不仅体现在首尾两段,甚至的每一处都有很好的照应。在教学中,我先梳理情节,然后逐段逐句地带领学生去读。在字里行间的品读中,我不时地问一句“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这句话是不是闲笔”“你觉得这段中那一句最值得品味”。学生都很聪明,很快就发现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去做,就动手种树吧”“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等句子。这些句子一找出,人物的形象和的主题就显而易见了。

有人说,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这样的人,其生命一定是阳光般灿烂炫美。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即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 这位牧羊人,不知道1914年的战争,也不知道1939年的战争。他天天和树打交道.和树相依为命,他用心灵的语言和树谈心,默默地交流。过的是淡泊生活 。他通过亲身经历证实了孤独者“找到了过得美满幸福的好办法--爱让生活多份阳光。

第五篇:植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117页例

1、例2。教材简析

第八单元的《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视实际问题。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市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路线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先通过划线段图来发现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例2讨论的是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形。教学中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抽取数学模型的能力。设计思路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首先通过课前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孩子们自己的双手五指间的空格引出“间隔”,并举例说出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从而引出课题。其次,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最后,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目标预设

1、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探索,发现两端都栽和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尝试探索、实验、直观演示、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难点: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并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1、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它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它吗?请举起你的右手,请每一位学生高举起右手,并将五指伸直,关拢。

师:现在请每位同学将五指张开,数一数,张开后有几个空格?(4个)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空格叫“间隔”。刚才,我们把五指张开,有4个空格,也就是4个间隔。

2、举例说出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比如:在马路边种树,每两棵树之间有一段距离,我们就把这一段距离叫做一个间隔,楼梯、锯木头等。

3、大家清楚地看到,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么,将手指换成小树,5棵小树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6棵呢?7棵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植树问题。

【课前活动中,创设情境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利用问题情境“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它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它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入新课。】

二、揭示学习目标:(媒体出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1.能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的距离。2.能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①课件出示图片。

介绍:这是我们镇新修的一条公路。公路中间有一条绿化带,现在要在绿化带中种一行树,怎么种呢?

出示题目:这条公路全长1000米,每隔5米种一棵树(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②理解题意。

a.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小棒看作是这条绿化带,在绿化带的两端要种就是在绿化带的两头要种。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④反馈答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200 +2=202(棵)方法三:1000÷5=200(棵)200 +1=201(棵)

师: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而且每种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了呢?

【通过创设在公路中间绿化带中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树苗的问题”。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种答案对呢?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际种一种去检验。通过模拟种学生体验到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太麻烦了,于是介绍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遇到复杂问题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去研究。(说明:为了使学生对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体验得更深刻,教材原题是在100米的小路的一侧植树我们将100米改为了1000米。)】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①画图实际种一种。

课件演示: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绿化带。“两端要种”,我们从绿化带的这头开始,先在头儿上种上一棵,然后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的种下去„„ 师:大家看,已经种了多少米?(45米)这么长时间才种了45米,一共要种多少米?(10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种到1000米呀?!同学们,你有什么想法?

师: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确实太麻烦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吗?这种方法可不是一般的方法。大家听好喽,这种方法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大家想不想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a.先种15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

b.跟上面一样,再种25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

c.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d.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板书: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

③应用规律,解决问题。a.课件出示:前面例题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那个答案是正确的? 1000÷5=200 这里的200指什么?

200 +1=201 为什么还要+1? 师:这个“秘方”好不好?

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b.解决实际问题

运动会上,在笔直的跑道的一侧插彩旗,每隔10米插一面(两端要插)。这条跑道长100米,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学生独立完成。)问:这道题是不是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的?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小结:刚才,我们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两端要种”求棵树用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棵树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

1、在举简单例子画一画这个环节,安排了两个小层次: ① 按老师要求画。② 学生任意画。

通过按老师要求画,学生对棵树和段数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再任意画一画,种一种,更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2、在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环节:

①应用规律,验证前面例题哪个答案是正确的。②应用规律,解决插多少面小旗的问题。

这样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

3、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①. 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猜测结果是: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 师:到底同学们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我们还是用前面学习的方法,举简单的例子画一画,种一种。

要求:每人先独立画一段路种种看;然后4人一组进行交流。你们组发现了什么规律? ②. 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③. 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发现规律,验证前面的猜测。

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通过举简单的例子,自己又发现了“两端不种”的规律:棵树=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求棵树,你会做了吗? ④. 做一做。

a、在一条长2000米的路的一侧种树,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不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独立完成)

b、师:同学们注意看,这道题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闪烁:将“一侧”改为“两侧”

问:“两侧种树 ”是什么意思?实际要种几行树 ?会做吗?赶紧做一做。

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植树问题的两种情况。发现了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以后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清是“两端要种”还是“两端不种”。

【1. 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是一种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学生已经发现了“两端要种”的规律,这时候提出如果两端不种,棵数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所以这时候让学生进行猜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验证证明绝大多数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这样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使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也更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2. 独立操作,探究规律。

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放手让学生先独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过简单的例子验证前面的猜测,发现两端不种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四、变化巩固:

1.做一做:118页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怎么想的,重点让学生明确先求出间隔数,即36棵树有35个间隔。)

2.122页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可一生板演。

五、检测反馈:课件出示(独立完成)

1.在一条长400米的马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每隔

下载植树教学设计(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植树教学设计(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植树》教学设计

    《植树》教学设计 官道镇田市小学 田福 教材依据: 新北师大版小学三级上册第四单元“乘与除”教材(第36-37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整十......

    《植树》教学设计

    《植树》看图写话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主题:语文百花园二中“看图写话”栏目 所属学科:语文 适于年级:一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S版) 建议学时......

    《植树》教学设计

    《植树》教学设计 《植树》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06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共5则)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利用线段图理解“点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117页《数学广角》例1. 【教学目标】 1、理解间隔概念,知道间隔数与棵......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微课教学设计 轮台县第二小学 董海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植树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尝试应用“巧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