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思政教学设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八中学 徐津平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进行的艰辛探索,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本课是全书承上启下的连接点,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走过的路,深入理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帮助学生懂得社会主义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四线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终结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欺凌中国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二、学情分析
关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学生不管是在历史课上还是平时学校、社会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都有一定的了解,深知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经历的苦难,在情感上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够得到共鸣。学习本课内容时,了解中华民族在近代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明确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三、教学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通过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事实,认识近代以后中国人民的历史人物。通过了解为实现民族复兴国人进行各种探索最后都失败的命运,认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通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认识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认识中国革命必须通过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来实现。通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历史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中华民族复兴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
3、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所做的贡献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
1、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两个阶段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情境导入 议题一: 近代以后,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议题二: 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 今年我国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疫情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能否尽快遏制病毒蔓延,有效救治病患,解除疫情对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严重威胁,恢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以及国家治理体系的严峻考验。 回顾这场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把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斗争放入大的历史时代中看,能够得到许多新的重要启示,进一步从历史和现实比较中加深对党的领导重要性的认识。 结合这次疫情,多难兴邦,近代以来中国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中国人民就没有停止过为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近代以来中国的出路。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在外国侵略逐步扩大和加深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封建统治者的腐朽落后加速了国家被侵略的进程。 近代以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提问: 1、为实现民族复兴,近代中 国进行了哪些探索? 2、封建主义能否救中国? 3、帝国主义能否救中国? 4、资本主义道路能否救中 国? 教师总结:从整个中国近代史的角度,纵览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总结失败的经验和教训,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新路。 教师总结: 在学生的爱国行动受到北洋政府严厉镇压的时候,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五四运动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播放视频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让学生感受红船精神。 播放视频2:《开国大典》片段,感受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振奋人心的时刻。 教师提问: 1、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的 诞生?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怎 样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的? 3、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 命?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 历史意义是什么? 5、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 近代以来的历史,使中华民族陷入了最屈辱的时刻,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战。1921年在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尤其是在1921年以后,在党的带领下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我们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建全面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奋斗。 根据本课所学知识:写一段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字数300字左右。 | 结合当前全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还很不乐观的形势,我们国家还要严防境外输入性病例,内防反弹,尤其现在已进入冬季,同学们自身听国家指挥,做好防护,在党的领导下共同打赢疫情保卫战。 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介绍中国近代以来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思考并回答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回答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近代以来,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探索活动。 从当时的历史看,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腐朽和落后,封建主义根本救不了中国;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会希望中国强大起来;屈辱的岁月,艰辛的探索,也反复印证了一个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介绍五四运动: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陷于彷徨和苦闷之中的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一股有相当影响的思想潮流。 1919年5月在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领域发挥指导作用。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思想条件逐步在中国具备了。 观看视频,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分小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共分为五个小组分别回答这五个问题。 1、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 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 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有了主心骨。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在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3、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 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5、在革命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总结本课知识,回顾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民主革命经历了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再次感受中国人民探索复兴之路的曲折、艰辛。 | 通过今年以来的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导入新课,学生对这次疫情印象深刻,并且现在仍然不能放松警惕,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经历的重大事件感受是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取得抗击疫情阶段性的胜利。 让学生结合中国近代的发生的变化,有助于学生理解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也有助于理解中国仁人志士所进行的救国救民的探索。 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明确党的成立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党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通过观看党成立的视频和《开国大典》的视频以及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理解党为国家为民族做出的贡献。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道路的正确性。 了解中国共产党史,曾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
四、板书设计: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
2、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
(1)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
(2)革命步骤: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3)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五、教学反思
导入环节的设置采取的是今年以来的疫情,疫情带来的影响学生深有体会,也深深感受到我们国家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上下一条心在抗疫方面取得的阶段性的胜利,才能够回到校园里坐在课堂上安心学习。在讲授本课内容时把思绪拉回到一百多年前,回顾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面对苦难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在讲授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过程中采取议题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题,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中国革命进行深刻分析,在革命发展进程中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是学生仿佛置身于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把国家民族的命运同自身的命运结合起来。通过本课的探究,是学生在充分认同的基础上获得基本的学科观点,同时强化了学生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