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现象反应的证明》教学设计(全文5篇)

时间:2022-08-09 14:08: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无现象反应的证明》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无现象反应的证明》教学设计》。

第一篇:《无现象反应的证明》教学设计

《无现象反应的证明》教学设计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证明的经历,对证明很是熟悉吧,证明是核验一个人的身份、经历或一件事的真实情况时所写的一类文书。大家知道证明的格式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无现象反应的证明》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在实验中应用到压强差的原理;学会利用指示剂来证明反应前后酸碱性改变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几个课本上常见的无现象反应的证明,构建证明无现象反应的一般思路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方案设计,体会到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利用已知识,解决通过滴加试剂证明产生生成物时遇到的“干扰”问题。

提炼证明无现象反应的一般思路方法。

三、教学难点:利用压强差分析化学实验中出现的不同的现象来证明反应的发生。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回顾几个常见的化学反应,书写方程式并描述现象

学生回忆书写并回答

过渡

我们看到有些化学反应有明显的现象,有些没有。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无现象的化学反应发生呢?

思考

引入课题——无现象反应的证明

旧知识回忆

无现象反应证明实例1

回顾:

如何证明CO2与H2O的反应?

用石蕊,观察颜色的变化证明

回顾旧知,提炼方法

归纳:通过反应前后,酸碱性的改变来判断,通常用酸碱指示剂来证明生成物存在旧知识回忆

无现象反应证明实例2

如何证明NaOH与CO2反应

气球涨大的原因是由于压强差(反应物消失引起的回顾旧知,提炼方法

归纳:通过反应过程中气体压强改变来显形(通常需要一个显示压强现象的装置,如小气球、软塑料瓶等)

方法提炼总结

以上实验共同点都是通过什么角度证明无现象的反应发生的?

思考、讨论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炼总结的能力

方法1:通过证明反应物的消失来证明反应的发生

旧知识回忆

无现象反应证明实例3

借助滴加_____试剂也能证明NaOH与CO2反应

讨论:

盐酸、氯化钙等

分析原因

引导学生提炼新的证明方法

方法提炼总结

方法2:通过证明有新物质生成来证明反应的发生

设疑

NaOH与HCl反应能否用AgNO3证明反应发生?为什么?

讨论

学生表达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注意事项:滴加试剂证明生成物时,若反应物对检验生成物有干扰,则滴加试剂不可行

总结与提升

证明无现象反应发生的一般思路:

方法一:通过证明有新物质生成来判断

方法二:通过证明反应物的减少来判断

具体方法:

1、通过反应前后,酸碱性的改变来判断,(通常用酸碱指示剂来使反应显现)

2、通过反应过程中气体压强改变来显形

(通常需要一个显示压强现象的装置,如小气球、软塑料瓶等)

3、通过滴加试剂,产生现象(现象差异)

师生归纳

总结提升

课堂检测

课堂练习1、2、3

练习反馈

实践应用

五、板书设计

主板书:

证明无现象反应发生的一般思路:

方法一:通过证明有新物质生成来判断

方法二:通过证明反应物的减少来判断

第二篇:《无现象反应的证明》教学设计

《无现象反应的证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在实验中应用到压强差的原理;学会利用指示剂来证明反应前后酸碱性改变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几个课本上常见的无现象反应的证明,构建证明无现象反应的一般思路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方案设计,体会到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利用已知识,解决通过滴加试剂证明产生生成物时遇到的“干扰”问题。

提炼证明无现象反应的一般思路方法。

三、教学难点:

利用压强差分析化学实验中出现的不同的现象来证明反应的发生。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回顾几个常见的化学反应,书写方程式并描述现象

学生回忆书写并回答

过渡

我们看到有些化学反应有明显的现象,有些没有。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无现象的化学反应发生呢?

思考

引入课题——无现象反应的证明

旧知识回忆

无现象反应证明实例1

回顾:

如何证明CO2与H2O的反应?

用石蕊,观察颜色的变化证明

回顾旧知,提炼方法

归纳:通过反应前后,酸碱性的改变来判断,通常用酸碱指示剂来证明生成物存在

旧知识回忆

无现象反应证明实例2

如何证明NaOH与CO2反应

气球涨大的原因是由于压强差(反应物消失引起的

回顾旧知,提炼方法

归纳:通过反应过程中气体压强改变来显形(通常需要一个显示压强现象的装置,如小气球、软塑料瓶等)

方法提炼总结

以上实验共同点都是通过什么角度证明无现象的反应发生的?

思考、讨论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炼总结的能力

方法1:通过证明反应物的消失来证明反应的发生

旧知识回忆

无现象反应证明实例3

借助滴加_____试剂也能证明NaOH与CO2反应

讨论:

盐酸、氯化钙等

分析原因

引导学生提炼新的证明方法

方法提炼总结

方法2:通过证明有新物质生成来证明反应的发生

设疑

NaOH与HCl反应能否用AgNO3证明反应发生?为什么?

讨论

学生表达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注意事项:滴加试剂证明生成物时,若反应物对检验生成物有干扰,则滴加试剂不可行

总结与提升

证明无现象反应发生的一般思路:

方法一:通过证明有新物质生成来判断

方法二:通过证明反应物的减少来判断

具体方法:

1、通过反应前后,酸碱性的改变来判断,(通常用酸碱指示剂来使反应显现)

2、通过反应过程中气体压强改变来显形

(通常需要一个显示压强现象的装置,如小气球、软塑料瓶等)

3、通过滴加试剂,产生现象(现象差异)

师生归纳

总结提升

课堂检测

课堂练习1、2、3

练习反馈

实践应用

五、板书设计

主板书:

证明无现象反应发生的一般思路:

方法一:通过证明有新物质生成来判断

方法二:通过证明反应物的减少来判断

第三篇:鬼谷子《反应》教学设计

2、给下面这篇短文写出你的教学设计(教学对象自拟并要在设计中注明)

《反应(节选)鬼谷子》教学设计(设计者:王雅 教学年级:高二)

教学目标:

1、读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把握鬼谷子在这篇文章传达的主要辩证思想。

3、联系现实,领会其思想在日常交际中的体现。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积累文言重点字词。

2、其思想的现实意义。教学方法:点拨、讨论。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从先秦诸子列举引出。请学生说出所知道的先秦诸子及其主要思想。

2、先秦诸子中,有一个人,门下有四大弟子,他们的名字如雷贯耳。这四大弟子是苏秦、张仪、孙膑、庞涓。你知道他们的师傅是谁吗?(鬼谷子)(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导入,既引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又激发兴趣。)

二、作者简介。

鬼谷子,本名王诩、王禅。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今河南鹤壁市),故自称鬼谷先生。他每天在山上看书、打坐、冥想,不与世人来往,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鬼谷子一生只下过一次山,只收过四个徒弟:庞涓、孙膑、苏秦、张仪——他们进山前都只是无名小卒,出山后个个大放异彩、名流千古。这四人运用鬼谷子传授的兵法韬略和纵横辩术在列国出将入相,呼风唤雨,左右了战国乱世的政局。

先是庞涓下山,大施拳脚,帮助魏国傲视群雄;不久孙膑下山,先担任魏国监军,后出任齐国军师,战胜庞涓,打得魏国灰头土脸;接着苏秦身佩六国相印,说服诸国合力,使强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最后张仪两为秦相,凭三寸不烂之舌戏弄天下诸侯,让苏秦功亏一篑,揭开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序幕。

弟子们征伐天下,鬼谷子坐镇深山、翻云覆雨,不动声色地看着弟子们一点点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结束诸侯混战,天下一统,百姓安居乐业„„

两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道教则将他与老子同列,尊为王禅老祖。鬼谷子被后世称为“谋圣”(板书)。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突出其主要信息,志趣爱好、成就、对后世的影响。也为了解文章内容做铺垫。)

三、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2、提问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后评价。

3、教师范读全文。

4、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文言文诵读是主线,是基本。必须落实到位。通过反复朗读,多种方式朗读,进而把握文章大意。)

四、学生自学,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学。勾画不懂得字词句。

2、小组合作,解决各自疑难。记录不懂得词句。

3、提交疑难,全班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以扫清阅读障碍,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同时,培养自学能力。)

五、重点字词句点讲。

1、重点字词为:无形、动静、圣人之意、比、会、袭、当、开情、情诈。教给学生依据句意、上下文推断字词的方法。

(设计意图:链接高考,把握重点;交给方法,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2、重点语句的翻译。

①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②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③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④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

⑤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⑥欲开情者,象 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⑦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 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设计意图:这些语句,既是文章的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又在句式、活用等方面有体现。翻译,这是文言文学习的综合能力的体现。精选语句,在于把握文章核心。)

六、课堂讨论。

1、请说说文章的主要思想。(提示,结合刚才翻译的语句)(明确:本篇主要讲了刺探情况的谋略,鬼谷子提出:想要听到对方的话,反而应沉默;想要敞开,反而应收敛;想要升高,反而应下降;想要获取,反而应给予;想要知道对方的心里话,就要用模仿、比较的方法,以便把握对方讲话的实质。)

2、你认为其中的思想有没有道理,你是如何理解的,请举例验证你的理解。预设①,对方发言,是处于动的状态;自己沉默,是处于静的状态。所以,要根据对方所说的话来了解他想表达的意思。要专注地听对方的发言,从对方的话语中体察其心理。生活实例:向别人借钱遭拒的一段谈话。

预设②,以诱导的话引出对方的发言,就能得到实情,就像张开网捕捉野兽一样,要多打开几张网,等待对方进入。只要方法符合情理,对方自然就会表现出来。生活实例:算命先生的诱导之词列举。

预设③,欲让对方发言,自己反而保持缄默,欲让对方张开,自己反而收敛,想要升高反而下降,想要获取反而给予。

生活实例:生活中有舍才有得;生活中欲擒故纵的实例。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文意,把握鬼谷子的主要思想。通过实例列举,感受其思想的光芒。)

七、课堂探究。

抛开阴谋论,你觉得这些思想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生活中有何积极的方面?(学生自由谈,发表见解。)

如,要善于倾听。这既是了解对方思想的必须,又是对对方的尊重。

如,由表及里。从事物的外在表象、征兆,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预测。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设计意图:激发思维,辩证认识,学以致用。)

八、作业布置。

1、选取你对文章思想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认识。

2、写一段人物对话,让同学揣摩其中的“潜台词”(隐含的意思)。

3、课外观看电视剧《鬼谷子的故事》。

九、教后反思:

第四篇: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学习目标: 1.能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2.能指出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情景一

因为是复习课直接由学生通过做练习发现他们的问题并从本题目中找到氧化还原反应和四大反应类型的关系。【小组讨论一】

1.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CaO+H2O=Ca(OH)2 B.2Na+Cl2=2NaCl C.2H2O2= 2H2O D.CaCO3 =CaO+CO2↑ E.Fe+CuSO4=FeSO4+Cu F.H2+CuO= Cu+H2O G.3C+2Fe2O3= 4Fe+3CO2↑ H..NaOH+HCl=NaCl+H2O I..2NaOH+CuSO4==Cu(OH)2↓+Na2SO4

属于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 属于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

属于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属于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 【学生板书结果】 【学生讲解】

【学生总结】

【发现的问题】 :

第一,学生讲解时候对于复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的概念掌握不够 第二,部分同学化合价还有问题

第三,用图表示四大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欠缺。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趁热打铁】学业水平考试标准综合练习二11题

情景二

仍然学习自己用双线桥法分析并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虽然双线桥法是个难点但是毕竟是复习课,通过学生思考回顾之后再来讲解效果更不同。

【学生活动二】 黑板分析并讲解

例1.在Cu+2H2SO4(浓)==CuSO4+SO2↑+2H2O反应中,_______是氧化剂;

_______是还原剂; ______元素被氧化;

_______元素被还原;

_______是氧化产物;

________是还原产物; 电子转移总数为________。

例2.在2KClO3 = 2KCl + 3O2↑反应中,_______是氧化剂;

_______是还原剂; ______元素被氧化;

_______元素被还原;

_______是氧化产物;

________是还原产物; 电子转移总数为________。

【通过练习总结】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

氧化剂: ____电子,化合价_____,被_____,发生_____反应

还原剂: ____电子,化合价_____,被_____,发生_____反应 【强调】氧化剂和还原剂都只能是________ 【学生板书结果】 【学生讲解】

【学生总结】

【发现的问题】第一:得失电子的数目太差了

第二,氧化剂发生的是还原反应还会混乱 第三,两剂必须在反应物中还得强调 第四,我们做的练习还不够

情景三

升华到具体到本质物质卫生么具有氧化性或者还原性,从本质上分析,这个较难要先对学生作引导,通过提问一步步得到结论

【引导思考】请标出下列物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并与小组讨论哪些物质可以作氧化剂哪些物质可以充当还原剂? Na2S

S

SO2

H2SO4

【结论】元素处于最高价:该物质只具有________。

元素处于最低价:该物质只具有________。

元素处于中间价:该物质既具有________又具有_______ 【学生讲解】

【学生总结】 【趁热打铁】

1.在下列反应中,HCl 作氧化剂的是()A.NaOH+HCl=NaCl+H2O B.Zn+2HCl=ZnCl2+H2↑ C.MnO2+4HCl(浓)

MnCl2+2H2O+Cl2↑ D.CuO+2HCl=CuCl2+H2O 2.下列反应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A.Cl2→Cl-

B.S2-→H2S

C.Cl-→Cl2

D.MnO4-→MnO42-

情景四【变式题】

【请与同学交流】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Zn+2H2SO4==ZnSO4 + 2H2↑

比较这个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由同一种元素体现的吗?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五 当堂检测(2014年水平测试)16.在下列反应中,硫元素表现出还原性的是

A.稀硫酸与锌粒反应

B.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 C. 浓硫酸与铜反应

D.三氧化硫与水反应

(学业水平考试标准综合练习一)16.下列反应氯元素被氧化的是()

A.KClO3=2KCl+3O2 B.MnO2+4HCl=MnCl2+2H2O+Cl2

C.2HCl+(CaOH)2=CaCl2+2H2O D.5Cl2+I2+6H20=10HCl+2HIO3

下列反应中水分别起什么作用?

A.2Na+2H2O=2NaOH+H2

B.2Na2O2+2H2O=4NaOH+O2↑

C.Na2O+H2O=2NaOH

D.3NO2+H2O=2HNO3+NO E.NaH+H2O=NaOH+H2↑

F.2F2+2H2O=4HF+O2

G.Cl2+H2O=HCl+HClO

H.SO2+H2O=H2SO3

【学生小结】 请学生小结本节内容并反思自己学习目标是否达到

【作业布置】 学业水平考试标准上有关本节的题目全部做

第五篇: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还原反应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因此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能够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而且删除了旧教材从化合价变化多少、电子转移多少去分析和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细、过繁、过难的内容,大大降低了难度,减轻了学生负担。学生可以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达到优化知识结构的效果。对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应用的介绍,起到了培养学科感情的目的,同时,教材还辨证地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以引导学生形成辨证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知识重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学目标】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掌握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与研究,感知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对立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中的对立统一的关系(1)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①复习化合价概念,抓住化合价的变化跟电子得失的关系,通过分析氢气跟氧化铜的反应,钠在氯气中燃烧等例子,从得氧失氧、化合价的升降、电子转移一环扣一环地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从而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②正确理解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例如讲氧化剂和还原剂时,应着重说明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夺得电子而发生还原反应,还原后的生成物叫做还原产物;还原剂失去电子而发生氧化反应,氧化后的生成物叫氧化产物。让学生认识到氧化剂和还原剂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二者缺一不可。

③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并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授课的班级是普通班,学生对于反应的的综合应用能力及相关的发散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应多做练习予以掌握。

【教学方法及媒体设计】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通过对氯、溴、碘元素间置换反应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探讨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观本质、宏观判断特征,能根据特征判别氧化剂和还原剂。在讨论的基础上对原有知识进行深化和拓宽,重新建构学生完整的知识网络。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投影】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铁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教师引导:对于下列与铁有关的问题你知道多少?

1、工业生产中是利用怎样的反应来炼铁的?

2、窗户上的铁栏杆常刷上油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3、一些容易变质食品常采用真空包装或往包装袋中装入一小包铁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 从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出发,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简要实录: 根据初中学习的金属有关知识进行回答,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 探究本质

(一)整体感知新课

【课件投影】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请写出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制取铁的化学反应式。(设计意图: 从已知的旧知识引入,减少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为教学创设好的心理基础。)

(简要实录: 学生回顾,在本子上写出: Fe2O3+3CO=2Fe+3CO2)【课件投影】正确标出黑板所写的化学方程式(包括铁的冶炼)中各物质组成元素的化合价?(巡视并指导学生标出元素的化合价)[提问]针对你们所标的化合价,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教师为引导,设置诱思点,引导学生发现新的分类标准。为认识氧化还原特征打下基础。)(简要实录: 学生动脑思,自主发现问题,激起探究兴趣。标出各元素化合价。并发现问题:反应中有的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有的没有变化。)

(二)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针对学生回答点评,并指出】化学反应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有元素变价,另一种是没有元素变价的。对所有化学反应可以从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是否有改变来进行分类。有元素变价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而没有元素变价的反应叫非氧化还原反应。[讨论]请同学们尝试对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下个定义。(设计意图: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分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规律。让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有更深入的认识。)(简要实录: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积极踊跃)

甲:有元素变价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乙:没有元素变价的反应叫非氧化还原反应。

(三)总结规律 感悟升华

【课件投影】

1、氧化还原反应是指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升降)的化学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是指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升降)的化学反应; [讨论]如何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呢?

(设计意图: 对学生发现的规律进行总结性描述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准确的认识。培养学生既要动脑思,又要动口说,还要有合作精神。)

4(简要实录: 理解并与自己发现的规律做对比,小组讨论,总结出定义,找出判断标准。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反应前后是否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课件投影】问题五:通过今天的学习和探究,你收获到了什么?(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联想,主动归纳。提高学生理论归纳的能力。梳理知识点,指出重点,强调难点,更利于完整知识体系的形成)

(简要实录: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学生回答的角度不同,但十分精彩。形成了一个学习高潮。

甲:氧化还原反应是指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升降)的化学反应。乙:判断依据:反应前后是否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三、迁移应用 拓展深化

【课件投影】请同学们在对本节知识的理解上,完成下列题目。(总设计意图:“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精选习题,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联系旧知识,以诱达思,开拓思维。及时准确的反馈教学情况对下一步教学有指导意义。)

1.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A.Fe3O4+4CO==3Fe+4CO2 B.Na2CO3+Ca(OH)2==CaCO3↓+2NaOH C.CaCO3====CaO+CO2↑ D.C+O2====CO2

2.根据下列物质变化中化合价的情况,判断属于还原反应的是()A.CuO → Cu B.NaCl → HCl C.C → CO2 D.FeCl2 → FeCl3 3.下列基本反应类型中,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4.某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由化合态(化合物)变为游离态(单质),则该元素()

A.一定被氧化

B.一定被还原 C.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D.以上都不是

(简要实录:学生动手写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的差异,在教学中因材施教。)

【课后反思】本次教学精心设置了诱思点,使学生充分的投入到对知识的分析与探究中,较好的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新思想。但是由于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还不是很强,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不够深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此方面的训练。

下载《无现象反应的证明》教学设计(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无现象反应的证明》教学设计(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中学阶段的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课标要求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崇信一中薛军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析讨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2.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3.讨论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规律 过程与方法 1.复习......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氧化还原还原反应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因此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实验事实了解......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化学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学习过化学反应从得失氧的角度分类可分为氧化反应和......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学校:驿马力农九年制学校 姓名:晋晓敏 科目:化学 职务:教师 【教材的作用和地位】本课是学习常见酸和碱之后进一步学习的。主要是中和反应及中和反应的......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顺河初中 余海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篇1关键词: 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概念 教学设计 改革措施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课程中十分关键的内容,对探究物质反应原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