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矛和盾》教学设计
《矛和盾》教学设计
执 教 人:介红玉
单 位:新安县北冶乡柿树岭小学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几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领悟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教学方法:导读法
学法指导:读读、想想、议议 教学过程:
一、畅谈故事,激发兴趣
1、寓言往往假托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说一说你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让我们大家一起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一瞧吧。看,街上好热闹啊!赶集的人来来往往可真多!街边的一块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
二、正确朗读,整体感知
1、读,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再读,通过指名读(集体纠正)、齐读等,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相互合作,理解文意
1、说说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四人一组,相互讨论交流。力求做到相互补充,尽量把自己的感悟说一说,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
3、指名汇报,班级集体交流。
4、教师点拨,让学生共同说一说这则寓言故事所讲述的主要内容。
四、感情朗读,升华体验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师生共同探讨文中四句话的朗读语气;
3、那个人吹嘘自己盾与矛的两句话,语气,语调应该比较张扬,指导感情朗读。你能用一个成语归纳概括矛和盾的特点吗?(矛:无坚不摧 盾:无锐不挡)
4、在家刚才很有感情地朗读并理解了楚人吹嘘吹嘘自己矛和盾的两句话,那么如果你是街上的围观者,你会如何反驳他呢?
指导学生发散思维,相互说说、评评、练练。
5、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寓言故事,鼓励学生背诵课文。
五、质疑问难,明确寓意
1、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问题,对于有价值的问题,加以表扬。
2、探究重点问题:那个卖矛与盾的人可笑在哪里?你从中悟出了一些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六、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和《矛与盾》这则寓言所讲的相类似的蠢人蠢事相类似的事,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你能举例说明吗?(指名说),小结。板书设计:
矛:无坚不摧
矛与盾 自相矛盾
盾:无锐不挡
第二篇:《矛和盾》教学设计
《矛和盾集合》教学设计
《矛和盾集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
2.读懂课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发明坦克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弄清楚发明坦克的过程,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趣味数学题:
出示:橡皮+铅笔=( ) 电风扇+取暖器=( )
电视+电话=( ) ( )+椅子= 轮椅
【将数学中的加法融进了语文课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看似游戏般轻松的环节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了集合别人优点将会成为胜利者这一主题。】
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老师要奖励大家看一段动画片,准备好了吗?
看《自相矛盾》视频。
【动画片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观看动画片的同时也让学生积累了成语,感知到了矛与盾的特点,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上课】
一、导入新课。
1.知道刚刚我们看的动画片是叫什么名字吗?
2.提到的两种兵器是什么?
3.指导书写“矛”和“盾”(田字格书写“矛”和“盾”。)
矛:矛字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打仗用它来进攻,如果用盾是自卫。
盾:短撇长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
【这里进行的是字理教学,将学生的生字书写指导和生字识记变得更有趣,学生的记忆也会更深刻,同时在念儿歌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矛和盾的作用,为后面的学习做出了铺垫。】
4.“矛”和“盾”有什么作用?(板书:进攻、防守)
5.一个进攻,一个防守,有点儿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感觉,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田字格书写“集”。)
【一个进攻,一个防守,这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会怎样呢?这样的问题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2.认读词语。
⑴出示词语,认读:
自卫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进攻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精心选取的这6个词既是课文的核心词汇,又是值得积累的好词语,同时,这些词语还含有课后要求掌握的几个生字。】
⑵把词语填进这段话中,指名读。
比赛中,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 ),还是( )。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 )和盾的( )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 )在战场上( ),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样设计一方面训练了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再次巩固本课所学的11个生字,同时,读通了这段话,学生也就了解了课文大意。】
3.学习课文一二段。
打开课文,默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你一定会看到一个令人紧张的画面,千万不要让这个画面在你眼前一晃而过,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
⑴指名读句子。
⑵谁都看到了这样的画面?什么感受?25、
⑶出示句子: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大家看这个“刺”字,“木字中间口不严,一把大刀立右边;刺字见谁把谁戳,谁人见了都胆寒。”更何况这矛是怎样刺来的?(指名读。)
【将文字读成画面,会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刺”字的字理教学让学生对这句话有了更直观、深入的感受。】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快,多令人紧张啊!读——一生读。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有力,越刺越有力,多么危急啊!读——一生读。
师:看到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拿出右手,放在胸前,你有什么感受!就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读——
【引读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独特体验,读出情感来,特别是让学生触摸着自己的心跳来读,学生会深有感触,读出情感来。】
⑷面对如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只能是——(学生:左抵右挡),知道什么是“左抵右挡”吗?(生说。)
⑸师:我这里就有一根锋利的矛,拿出你的盾来,我可要刺过来了!
我的'矛左刺——,右刺——,左刺——,左刺——,右刺——,上刺——;再上刺——;下刺——;左刺——,再左刺——;再左刺——;右刺——,下刺——……
⑹你什么感觉?(难以招架。)
⑺经过一场激战,相信此刻你一定明白了“左抵右挡”?(上下左右全方位地保护自己。)
【面对学生对“左抵右挡”可能会有的片面的理解,教师通过与学生模拟比赛的情境,在教师不断的“刺”与学生不断的“挡”中,让学生对这个词语有了正确的理解,方法巧妙,学生一定会记忆终身。】
⑻师:即便是这样左抵右挡,发明家依然是难以招架,心中暗想:——
出示句子: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①自己读读这两句话,不要放过每一个标点,你有什么发现?
②从这两个感叹号,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此刻怎样的心情?谁来试着读一读?(生读。)师:不够急切,再读!
③师引读: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紧张极了,此刻他产生了一个万分迫切的想法——(个别读)
发明家难以招架,在这危急关头,他在内心深处急切的呼喊——(个别读)
生死攸关哪,发明家甚至想大声呼喊——(齐读)
让我们一起帮着发明家喊出内心深处这万分迫切的想法吧——(齐读)
4、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
⑴有个铁屋子就行了吗?请同学们默读第3、4两个自然段。看看发明家又想到什么办法了,能像老师这样写一写吗?
(学生拿出练习纸练习)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盾太小
铁屋子
⑵集体交流。
预设:引号的特殊含义,履带的图片解释。
5、创设情境,复述过程。
⑴同学们,这位发明家通过详细周密的思考,一步步发明了坦克。现在你们就是这位发明家,你能把发明的过程有条有理地介绍一下吗?介绍时也可以学着运用一些连接词使语句更连贯。(出示句式)
⑵互动交流: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他遇到了第一个问题: 。于是想到: 。可是,又出现了第二个问题: 。发明家灵机一动,对了: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 。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三、结合板书小结
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就叫做——矛和盾的集合。(指课题:齐读)坦克是怎样大显神威的呢?这又给我们哪些启示呢?我们下节课一起体验。下课!
板书:
矛和盾的集合
遇到问题 想到怎样解决
矛太小 铁屋子
不能进攻 铁屋子开个小洞
伸出“矛”——枪口、炮口
《矛和盾集合》教学设计2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
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者的意图,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词。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并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使其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探究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两个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两个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入题:
1、出示图片(两武士手持矛和盾比赛的场面。把书上插图制作成用矛和盾作战的动画片),提问学生:他们手里的作战武器是什么?板书:矛、盾,学生写。
2、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板书:进攻、自卫,比较而言,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相机把学生分成矛队、盾队。
3、让学生说说有关矛和盾的故事,(教师补充《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当矛和盾再次碰在一起结果会怎样呢?
4、今天我们就要学一个关于矛和盾的故事(板书:和)。
[设计意图]:
通过看矛与盾作战的动画片,拉近学生与古代兵器的距离,为学习“矛”、“盾”二字的音、形、义打下基础,同时对矛和盾的优点有直观的感知,为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奠定基础。把学生分成矛队、盾队,为互相学习埋下伏笔,为突破难点作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②有难读的地方提醒小伙伴的吗?老师也要提醒大家读好这些词语(大屏幕出示)。请矛队读一读第一、二排词语,盾队认真听,听后评价,纠正读音。盾队读一读第三、四排词语,矛队认真听,听后评价,纠正读音。第五册第七单元《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我爱故乡的杨梅》教案翠鸟教学反思《燕子专列》课堂实录《把掌声分给她一半》教学设计《珍珠泉》教学反思《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4、《珍珠泉》教学反思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查看更多>>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设计意图:采用矛队、盾队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仔细听的好习惯,提高互相学习评价的能力。同时认读生词,扫清阅读的障碍。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通过提醒的方式和学生平等的对话。]
③自己把课文再默读几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相机指导、归纳、板书:集合。学生写。
[设计意图:课文浅显易懂,因此,放手让学生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又培养了自学能力。]
(三)交流感悟、指导朗读:
1、哪一个句子写出了矛进攻的威力大?教学第二自然段第一句:
“难以招架”是什么意思?用动作理解“雨点般刺来”“左抵右挡”。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用联系上下文、动作表演等方式理解词语,然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紧张危急”。]
2、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学生接读:“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用几句话写出了发明家的想法?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第一个“!”是什么感情?指名矛队读。第二个“!”是什么感情?指名盾队读。(板书:铁屋子)。
带着感情齐声朗读。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两个“!”体会句子蕴含的感情,先是对盾的不满,继而是想到盾可以改变的喜悦,从而更好地完成与文本的对话。]
3、盾大得像个铁屋子(大屏幕出示铁屋子),的确一枪也不会被戳到了,这个想法真让人兴奋呀!那现在钻进这个铁屋子去和朋友比赛,可以吗?让我们和发明家一起冷静地想一想,请大家轻轻读三自然段,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读、思考后,交流自己的发现,再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发明家一起思考,认真读书,潜心涵泳,获得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
4、铁屋子只能保护自己,一点儿获得胜利的机会都没有,怎么能拿去和别人比赛呢?这个问题真让人头疼,也一直困惑着发明家。他不停地想呀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学生接读: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矛”字上加了什么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板书:枪炮)看大屏幕(装上枪炮的铁屋子),这样的铁屋子可以坐着去和别人比赛了吗?为什么?相机板书:坦克。(大屏幕演示装上枪炮的铁屋子又装上了轮子、履带变成了能跑的坦克。)
5、请大家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指名说,自由练说,再指名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复述,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完成对文本语言的内化。]
6、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板书:合二为一),集合优点的结果怎样?课文中的哪个词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勾画,交流。哪些句子能看出坦克“大显神威”?(大屏幕播放坦克大显神威的录象片段),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抓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感悟,感受坦克集别人的优点于一身的威力,与文本进一步交流。]
(四)畅谈感受,理解道理:第五册第七单元《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我爱故乡的杨梅》教案翠鸟教学反思《燕子专列》课堂实录《把掌声分给她一半》教学设计《珍珠泉》教学反思《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4、《珍珠泉》教学反思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查看更多>>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1、是啊,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哪儿是用单独的矛和盾作战能比的呢!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大屏幕出示这段话,你能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吗?
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矛队、盾队比赛说。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的事例,加深对文本重点句子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对文本的价值取向也有更进一步的感悟。]
(五)升华理解,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的故事,懂得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同时,在这节语文课上,矛队和盾队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取长补短,胜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大家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上、生活中,象发明家那样,多观察、多思考,学习别人的优点,发明或改进更多的东西,早日迈入胜利者成功者的行列!
[设计意图:让贯穿始终的学习活动矛队、盾队的划分有个交待,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的价值取向有了切身的理解体会。]
(六)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进攻自卫合二为一
枪炮铁屋子坦克
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
[设计意图: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我让学生用“…如…般…”或“…像…一样…”造句。]
《矛和盾集合》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通过补充句等方法,学生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再进一步感受坦克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本文的道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他们有什么作用呢?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矛是攻击别人的武器,而盾是防御的武器。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课件 生字、生词卡片,认读。
指导识记字形,可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加强记忆,如:持和挂、炮和跑、担和坦、神和伸、般和船;
3.巩固新词。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教学中要着重倡导在文章的大的语言环境下感悟语言。只抓孤立情节理解课文,学生常常会出现被动跟随的状况。先从整体入手,再重点关注情节,学生对情节语言的感悟会是丰富、生动的,将会更深刻的理解语言文字的真正内涵,从而逐渐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能力。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桌相互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小结课文
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可以是生字学习方面的,也可以是有关课文内容学习的`收获。教师适当概括补充。
五、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a.学生观察这7 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 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作业:
1.抄写生字2遍,注上拼音。
2.熟读课文,思考“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附课文:
矛和盾的集合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与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9月15日,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赵州桥》练习《灰雀》教案(人教三年级上册)引导学生玩一回“童话游戏”──《语文园地七·习作》教学设计《画杨桃》教学设计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给予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21、古诗两首导学案《春日》教学预案查看更多>>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矛和盾集合》教学设计4
一、设计思想:
围绕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专题展开,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较为全面地思考问题。《矛和盾的集合》全文在大家已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一改以往“矛”和“盾”不能并存的观念,不仅使“矛”与“盾”同时存在,而且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形象地介绍了现代新式武器——坦克的诞生,使学生在这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明白“只有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会集中各事物的优点,才能创造出新事物”的深刻道理。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4段)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第5段)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
第三部分(第6段)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四、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但识字量比较大,教学先指导学生自学生字,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标出不认识的字,凭借字典,读准字音,感知字义。文中有一些词语较难理解,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弄懂词语,提出读不懂的问题,再指导学习和讨论,着重解决课文的重、难点部分。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通过补充句子等方法,学生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在感受坦克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本文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五、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六、课前准备:课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乡镇意见个人意见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他们有什么作用呢?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武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3、
学写生字“矛、盾、集”。板书课题。矛:不要少一撇;盾:外侧有两笔;集:共有五横,长短有变化字形才好看。(2)在插图合适的位置写一写“矛”和“盾”。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矛是攻击别人的武器,而盾是防御的武器。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课件 生字、生词卡片,认读。
指导识记字形,可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加强记忆,如:持和挂、炮和跑、担和坦、神和伸、般和船;
3.巩固新词。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1)默读思考后同桌互相说-指名说,教师随机归纳概括板书:矛-进攻-枪或炮口;盾-自卫-铁屋子;
(2)概括成一句话,提供词语:自卫 进攻 坦克 战场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教学中要着重倡导在文章的大的语言环境下感悟语言。只抓孤立情节理解课文,学生常常会出现被动跟随的状况。先从整体入手,再重点关注情节,学生对情节语言的感悟会是丰富、生动的,将会更深刻的理解语言文字的真正内涵,从而逐渐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能力。)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A、学生观察这7 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演示这7 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作业:
生字、抄词、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说明的道理。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这儿有一些字词,你们能读准字音吗?
集合 招架 紧张
固然 乌龟 自卫
进攻 炮口 坦克
战场 首次 长处
大显神威 乱成一团
合二为一 胜利者
二、学习新课:
(一)出示坦克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导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多厉害的坦克啊。
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抓住“大显神威”这个词分两层来感染学生。
1、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你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
的最好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
2、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在感性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紧接着在学生对大显神威的坦克读得威猛无比之时,抛出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
过渡: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这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二)学习14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再读读2——4自然段看课文是怎么说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会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内因。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渴望学习本文的'情境,为后面深入领悟文章的内容、情感打下基础。)
3、
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坦克的发明本源于一场比赛。这场比赛进行怎么样呢?你能找到有关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吗?
4、出示: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1)雨点般:你能想像那是怎样的雨点吗,如春雨般温柔吗?是疾风骤雨啊,雨点又大又密集。请学生好好读一读
(2)在引导学生读这段话的过程中,理解“左抵右挡”的意思。
(在这里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内容的能力。)
(3)自己比划比划什么是“左抵右挡”,进一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4)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比赛多么激烈啊。你能把当时的场面通过读再现出来吗?
(5)自由读,指读。
(要引导学生联系句子来体会词语的意思,在理解“难以招架”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来体会。“难以招架”的意思是,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
)
(三年级学生,在教学中还是要培养学生抓住一定的事物更好地体会文章内容的能力。这也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接受性学习的一种必要的方式。)
5、如果是你,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你会怎么样做呢?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发散思维,说一说大家的想法,这样更能体会出发明家思维的活跃。)
发明家此时却是突发奇想,他想到什么?找到有关的内容进行默读。边读边思考,思考发明家是怎么想的。同桌交流,给出提纲:
1、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明家灵机一动,对了:_________________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6、交流讨论。
(1)谁先来说说,他想到了什么办法?
这个办法好吗?怎么好呢?用书上一个词来说,这就叫做(自卫)
你读读书,把这个办法好的地方读出来、
(2)这是他先想到的,后来他又想到了什么办法呢?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词句
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是啊,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于是他又产生了新的想法。你能根据他想的内容,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吗?
如果在铁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__________、
引导学生根据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补充这句话、(补充出两句完整的话、)
那么现在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呢?(既可自卫,又可进攻)
(3)发明家先想到了自卫,又想到了进攻,他就是这样经过深入的全面的思考后,有了这样成熟的想法的。我们再把他思考的过程完整地读读吧。(再次体会科学家思考的严密性,这里设计的目的是突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4)老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读书,我们知道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7、提问: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在打仗的时候,自卫重要还是进攻重要?(说出自己的想法,要有理有据)
8、老师小结:看来,自卫和进攻都是很重要的,应该把它们合而为一。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现在你再想想看,科学家集合的是矛与盾的什么呢?(它们的长处)
2.齐读第六自然段(在这里安排了齐读的目的是烘托出气氛)
3.是啊,由于集合了其他事物身上的优点,因此,使得自己优势倍增。坦克的发明,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充分展示出了它的威力。
课外资料的引入,进一步感受集合矛盾长处后的优势。
三、总结全文
1
发明家将矛盾的好处集合在一起,发明了极具战斗力的坦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或是听说过这样的事?
在这里是处理课文中黄泡泡提出的问题,这是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让学生用其他例子来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可以作为扩展思考的题目,教师可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几个“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例子,比如实际应用方面: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学习和做人方面:采纳别人的优点等等,如:孔子拜师。以引导学生的深入思考,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一方面从生活实际中选取类似的事例;还可以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要不断思考,把自己随时想到的这些有益的想法记下来,放入自己的“我的奇思异想”或“我的小发明”的成长袋中,为开展口语交际做准备。
2 通过以上这些例子,特别是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吗?
3 齐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
矛 和 盾 的 集 合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枪炮
铁屋子
坦克
《矛和盾集合》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②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④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①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②同座交流交流。
③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④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②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③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①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②“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二、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①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②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③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④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①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②齐读这段话。
③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写字抄词
①练习其他7个生字。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实践活动
①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②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矛进攻集合
盾防守坦克
《矛和盾集合》教学设计6
一、课前游戏,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聂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玩的游戏,游戏的名字就叫“考考你的记忆力”。
2、大屏幕上会出现许多物品的图片,请同学们认真看、用心记,咱们比比谁记得最多,准备好了吗,开始。(播放图片)
3、说说吧,你记住了哪些?(生答)
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送给我们的胜利者。
4、看,这就是刚才我们看到的所有物品的图片,知道吗?在这些图片里还藏着一个秘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呢?想知道吗?认真读书,用心思考的同学一定会有所发现!
游戏我们先玩到这儿,下面我们准备上课。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识字词
1、(出示图片)看,图上画的是什么?
2、对,就是矛和盾。矛和盾是两个生字,伸出手来,我们大家一起来写一写,先写“矛”:横撇、点,中间的横钩要托起上面的部分,第四笔是弯钩,最后一笔撇要写舒展;再写“盾”,盾先写外面的部分,里面是横、撇,下面是“目”。
3、矛和盾是用来做什么的?(生答)是呀,矛是用来进攻的,盾是用来自卫的,这两种武器是相互对立的。
4、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就是“矛和盾的集合”,这里的集合和我们平时站队集合的“集合”一样吗?(生答)这里指的是二者合并在一起,那矛和盾是怎样集合在一起的呢?就让我们学习第25课,齐读课题。
(二)认读词语,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翻到第25课,我请这一组同学来接读课文,起立,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接读课文)
2、(出示词语)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同学们,(点蓝“坦克”)“坦克”是英国人发明的,把它的读音借用到汉语中来叫“坦克”,像这样的音译词还有很多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吉普、汉堡、咖啡、沙发图片,生相机读词)。
4、(点蓝“左抵右挡“)看看这个词,你发现了什么?(引导生发现“左”“右”是一对反义词)像这样的词,你还知道哪些?
这些词多有趣呀!
5、(出示“发明家、自卫、进攻、合二为一、坦克、大显神威”)用上这些词语,你就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小结:你们看,这些词语能帮助我们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它的第一个作用。
(点蓝前五个词)看看这些蓝色的词语,这是讲的——(指名说)这是发明坦克的过程(板书:过程)再看红色的词语,它又讲了——(指名说),也就是坦克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板书:作用)
那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又讲了什么呢?(生答,相机行事板书:道理)。
你们看,这些词语还能帮助我们了解课文的每一部分都讲了什么,这是它的第二个作用。
6、小结:这篇课文讲得就是矛和盾集合的过程、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道理。
(三)精读感悟,重点深究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创设情境
那一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发明家和朋友手持矛和盾,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比赛。看,朋友的矛如雨点般向你刺来了,刺向你的左边,你会(生答:挡住左边)刺向你的右边了……(生答)
小结:就这样,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但最终的结果却还是难以招架。
(2)聚集两“!”
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画出写发明家想法的句子。(生读画句子)
①谁来读读你的画的句子。(出示:“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这段话的标点很有特点,你发现了吗?
是啊,这段话中用了两个感叹号。那这两处的感叹号表达的情感一样吗?
②(点红第一句:“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请你来读一读。看你听出了什么?
方案一:学生读不到位。
师范读,你听出了什么?
方案二:学生读到位,学生听不出来。
师:面对朋友猛烈的攻击,发明家想:盾太小了!你听出来什么?
③指导朗读:谁来着急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小结:你们看,从第一处的感叹号,我们就读出了发明家的心急如焚!
④(点红第二句话:“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自己读一读,看又表达了什么情感?谁来说说。(指名说)
把盾变成铁屋子,就能保护自己了,发明家想到了自卫(板书:自卫)。
⑤小结:想到了这么巧妙的想法,此时发明家的心情多高兴呀!就让我们把发明家的情感变化读出来吧,谁来读?
⑥指导朗读。
(3)合作朗读一、二自然段。
(出示课件: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发明家在手忙脚乱、难以招架的情况下,突发灵感,产生了一个想法,多有意思呀,我们把这个情景来读一读吧。我们这样来读:老师读蓝色的部分;黑色的部分男生读;红色的部分女生读,准备好。(合作读)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看看和书上有什么不一样?(生答)
(2)有“可是”和没“可是”有什么不一样呢?
①学生答到内容。
刚才发明家想到的是自卫,现在他发现了自卫的不足,一个“可是”,我们就读出了发明家想法的变化!那再看“可是”,你还读出了什么?
②学生答到情感。
一个“可是”就让我们读出了发明家情感的变化。
③从“可是”中还能读出什么呢?我们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师生对比读。听一听,我和刚才那位同学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方案一:学生答到急、快。
师:是呀,这是发明家瞬间产生的想法,所以老师要读得快一点!
方案二:学生答不到位。
师:可—是,老师是这样读,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你们看,从一个“可是“,我们还读出了发明家思维的敏捷。
(3)就这样,发明家继续思考着,他又想到了——(出示: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生读。(相机板书)
(4)小结:发明家由自卫想到了进攻,考虑问题更加全面了。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那发明家是怎样解决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想一想。
(2)(出示坦克图),看,这就是发明家发明的坦克,谁能看着图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解决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的呢?(指名说,上台说)
(3)就像同学们所说的,盾能自卫,改成铁屋子,自卫的本领就更大了,矛能进攻,改成枪口或炮口,进攻的能力就更强了,再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能动了,坦克作战就更灵活了。你们看,坦克就是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板书:合二为一)
4、学习第五自然段
(1)想不想亲眼看看坦克第一次上战场时的情景?我们一起来看。(播放录像)
(2)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真是威力无比呀,让我们把坦克的威力读出来吧!(生齐读)
5、回顾发明家的思考过程
(1)(出示: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的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这就是发明家的整个思考过程,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看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2)我们一起来看:首先发明家想到了——(指名说)
接着,他又想到了——(指名说)
最后,他想到了——(生答)
(3)小结:坦克的发明就源于这深入而又全面的思考过程。
(4)朗读:就让我们把这个思考过程读出来吧,这次,我们这样读,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你们组推荐——,你来读第一部分;你们组——你来读第二部分;你们——你来读第三部分,你们可是大家推荐出来的呀,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得非常出色。(三名同学读)
(5)读了发明家的思考过程,你想说点什么?(生答)
6、学习第六自然段
就像同学们所说,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1)生齐读
(2)你们想做胜利者吗?你们想做今天的胜利者吗?机会来了,还记得我们做的那个游戏吗?看!(出示课件)铅笔+橡皮就是带橡皮头的铅笔,像这样,你还能说吗?(生说)
(3)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生齐读。
这个道理用一个四字词来说,就是“集优者胜”(板书:集优者胜)
(4)(出示:伞衣图片),一位四川的小学生把雨伞和雨衣合二为一,发明了伞衣,这个小学生的发明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三)总结全课:在生活中,像发明家一样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看问题、想问题,你也会成为胜利者!
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板书设计:
25 矛 和 盾 的 集 合
过 程 自卫→进攻→合二为一
作 用 大显神威
道 理 集优者胜
《矛和盾集合》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用事实说明道理,叙事简洁清楚。
二、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发明坦克的过程”,在语言转化中有效理解“难以招架”、“庞然大物”、“集合”、“善于”等词。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五、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精彩的动画片,请看大屏幕(把书上插图制作成用矛和盾作战的动画片),他们手里的作战武器是什么?板书:矛、盾。
2、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进攻、自卫)比较而言,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今天我们就要学一个关于矛和盾的故事(板书:和)。
设计意图:通过看矛与盾作战的动画片,拉近学生与古代兵器的距离,为学习“矛”、“盾”二字的音、形、义打下基础,同时对矛和盾的优点有直观的感知,为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奠定基础。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有难读的地方提醒小伙伴的吗?老师也要提醒大家读好这些词语(大屏幕出示词语)。
设计意图:认读生词,扫清阅读的障碍。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通过提醒的方式和学生平等的对话。
3、自己把课文再默读几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相机指导、归纳、板书:集合。
设计意图:课文浅显易懂,因此,放手让学生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又培养了自学能力。
(三)研读观察,解悟思想方法。
1、看屏幕,边看画面边读课文,通过这个画面你能读懂课文的哪些内容?特别是能理解哪些词语和句子。
2、交流。如:
(1)矛和盾的长处(进攻、自卫)等关于矛和盾的词语句子。
(2)理解“庞然大物”、“履带”、“炮口”等关于坦克的词语。
(3)理解“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体会“紧张危急”。
3、观察发明家的表情,你发现了什么?(紧张、危急、计上心来、急中生智等)
4、发明家在想什么?是怎么想的呢?请大家用心去读读课文1-4段。用心读就是要边读边思考,反复读,反复想,直到把问题读懂。读完后,尝试根据下面的提纲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
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对了……
5、小结:这个过程,就是发明坦克的过程,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集合就是这样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发明的一种方法。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复述,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完成对文本语言的内化。
(四)欣赏诵读,放大创造成果。
1、课件出示坦克图,边欣赏边议论。
2、读课文第五段,要努力绘声绘色地读,以声音表现自己的感受。如自豪、惊喜、成功感。
3、“大显神威”是什么意思?联系课文说说大显神威的情景。
4、大屏幕播放坦克作战的录象片段,感受坦克的威力,指导朗读。
5、这就是坦克的威力,这就是集合的力量。感受着这样的力量,你想说什么?
出示句式(写一写):这样的集合真( )!(棒、好、妙极了等)
6、启发:
(1)假如发明家就在我们的面前,你会对发明家说什么?(一个能思考得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穷的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集合是一种解决难题的方法。假如你在生活学习的时候碰到了难题,你会对自己怎么说?
7、小结:感受着这样的'力量,我们全身都洋溢着智慧,我们再智慧地读一读课文的题目。
(五)举例讲授,理解课文道理。
1、在为发明家用集合的思考方法发明了坦克而感动、兴奋的时候,我们也闭起眼睛静静地想一想,其实有很多新的产品、新的发明创造,甚至大型的建设项目,都包含着这种集合的思考方法。如“水笔”、“橡皮铅笔”、“小灵通”、“电动自行车”、“高速公路”、“鸡尾酒”、“电视电话”等等。
2、介绍自己熟悉的一个内容。
同时板书出示: ( )和( )的集合
3、引导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4、其实,学习也包含了许多集合的过程。只要是优秀的、积极向上的,别人会了懂了,我们也要努力去会,努力去弄懂,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
看故事《胡服骑射》(学生默读,相互帮助理解)。
议一议: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话,“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鼓励联系自己的体验,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要善于“取长补短”。
5、有时,为了把事情办好,或者办得更好,人们常常用合作的办法,把大家拥有的长处都发挥出来,一起想,共同做。
阅读《优势互补》。议一议: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话,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鼓励联系自己的体验,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要善于“强强联手”。在强强联手中,我们还会懂得“扬长避短”的方法。
6、小结:集合不仅是一种具体行动,也是一种思考方法,一种人生智慧。对于优势互补的思想方法,不仅体现在发明创造上,也发映在做事做人的时候,如取长补短、强强联手、集思广益。记住“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你就会受益终身。
设计意图: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教学时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对这句话有全面、深入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事例出发,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联系自己的体验,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使学生摒除抽象教条的分析,通过具体鲜活的事例体会“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的含义。这样读中悟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到实处,对文本的价值取向也有更进一步的感悟。
(六)查找交流,拓展学习活动。
1、查成语字典,理解“集思广益”、“兼听则明”、“楚材晋用”、“三顾茅庐”等的意思,然后联系课文《矛和盾的集合》的学习,谈谈对这些成语的新理解。
2、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次故事交流会。
3、综合学习活动:与爸爸妈妈一起,查看资料,了解汉城奥运会、巴塞罗那奥运会、典雅奥运会的开幕式点火创意,集他们的优势,设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点火方式。
设计意图:学生的智力背景越广阔,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入。要比较深刻地理解文章揭示的科学道理,了解发明家的灵感缘于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就应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走出课堂,走出课本。
附板书:
25 矛和盾的集合
盾————铁屋子
坦克
矛————炮 口
( )和( )的集合
《矛和盾集合》教学设计8
教材简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二十五课,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课文由三部分组成,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
设计理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为此,本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把学生的自主体验、个性阅读作为教学的主导方式,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师生共同运用教材,占有、整合、充实更多的教学资源,同时,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在人文熏陶中成长。
设计特色:
以读书为本,自读、自悟、自得总结收获;以体验为主导,促进个性化阅读;以人文熏陶,让学生获得思想启迪。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轻启学生心扉
二、聚焦文眼,集中阅读心向
三、深掘文本,磨砺儿童语言
(一)感悟发明过程
1、学习课文1—4自然段。请大家放声朗读这四个自然段,想一想:这四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请大家再默读1-4自然段,一边默默地读,一边细细地想,一边轻轻地画,思考这个问题。
3、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问题。其余同学注意倾听,想一想他说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4、剖析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
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带“然”字的词语,把它画出来。
请大家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这三个然字词在这句子中是什么意思?从中可以知道什么?
出示:
忽然……固然……当然……
从这三个带“然”字的词语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你能用上这三个关键词语,说说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吗?请和同桌相互说说。
5、谁来对全班同学说说?
(二)活化坦克神威
1、课文第5自然段写了什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2、教师出示战场上的坦克图片和课文中的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看着这幅图片,说一说:哪里是坦克的“矛”,哪里是坦克的“盾”?3、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描写了坦克的“大显神威”?用笔画出课文中的句子,再读读!
(教师出示课文片段,学生朗读)
19,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4、学生交流,老师相机指导朗读。
5、学生自由练习朗读、齐读。
(三)感悟表达方法
1、出示阅读材料,请学生自由读一读——
1916年9月15日早晨,在法国的索马河畔(pàn),大雾弥漫,英国军队将一种钢铁“怪物”投入战场,只见它大摇大摆向德军铁丝网和战壕(áo)密布的阵地冲去,德军慌忙集中大量的机枪向它射击,可是枪弹都从钢铁装甲上纷纷滑落,德国兵吓得屁(pì)滚尿(niào)流,纷纷逃窜(táo cuàn),英军乘势占领了德军的阵地。这种大显神威的武器就是首次在战场上使用的坦克。
2、学生交流读这段话的感受。
3、这一段话写得很具体、生动、形象!可是,为什么课文不这样写,而只是用了短短的47个字来写?
(四)品味文章道理
1、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围绕题目写了什么?请齐读——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这里的“谁”可以指哪些?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除了课文中的坦克,还可以指什么?
3、“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集合别人优点的产物?
4、这个“谁”除了指这些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小组讨论讨论:如果可能,你希望将哪些长处集于一身?小组讨论后进行学习汇报。
5、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们善于集合别人的优势,就能成为强者,胜利者。祝大家梦想成真!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四、积累言语,存盘所需养料
板书:
矛 和 盾 的集合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枪炮 铁屋子 坦克
《矛和盾集合》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全班能正确读写生词,在此基础上每个人还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4、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生词并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一些生词的读写和运用。
【教学准备】
矛和盾的图片及有关生字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生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巩固新词。
〖照顾差异策略:想把生词读一遍的得一颗星,想把生词读一遍并用其中喜欢的一个词或几个词说话的得两颗星。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照顾差异策略:允许优生离开座位帮助学困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6、了解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教学意图:教学中常会碰到在掌握生字词时不同水平的学生掌握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一些优生常在统一的教学步调后无所事事,甚至做些小动作,在这种时候设计异步教学大有好处,以上两个异步策略的设计就是让优生发挥出更大的潜力,让学困生有可能的话也摘到更大的果子吃。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⑴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⑵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照顾差异策略:允许写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读课外书并做摘抄。
【作业】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选做题:从本课生词中选用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词写话。
〖照顾差异策略:选做题优生必做,其余的选做。
【教学反思】
1、本节课运用直观的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抽象的矛和盾有了直观的印象。
2、能从“差异教学,异步发展”的课题出发,设计多个异步策略,让优生在课堂上没有吃不饱闲着没事干的事情发生,让学困生在优生地指导下进行较到位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3、鼓励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多提有价值的问题,避免滥问。
4、在写字时发挥学生的积极自主性,让学生来当小老师,指出某个生字难写和易写错的地方,学生对这个环节兴致很高。
《矛和盾集合》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
1、读懂本课内容,通过了解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并感悟发明家遇到困难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不同的读书方式,体会发明家的思考过程,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的过程,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并感悟出发明家善于发现、勤于思考、敢于实践的品质。
教学用具:
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一、以疑入课,引发思考
出示课题,读题质疑。
出示投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学,默读课文,找到^答~`案。
二、深入学习,了解发明过程。
发明家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
由学生的见解,引读第二段第1句话。
出示投影,句式对比。
引导学生读出“紧张、危急”。
发明家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去掉关联词“如果……就……”,假设想象变成了现实,发明家会是怎样的心情?
然而,有了铁屋子就够了吗?发明家通过进一步的思考,心情有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桌二位同学配合读,读出发明家心情的变化。
引导学生体会“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这句话的含义,进而理解发明家在盾的自卫的基础上又加上了矛的进攻,并装上了轮子和履带,发明出了坦克。
出示投影,通过填空练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刚才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出坦克的,下面就让我们用师生合作朗读的方式来回顾一下吧。
三、感受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感悟发明家的`优秀品质。
1、出示坦克图片
2、引导学生读课文,感受坦克在战场上的作用。
3、播放影片
那么,就让我们用朗读把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样子读出来吧。
4、为什么坦克能发挥出这么强大的威力?
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合而为一发明出了坦克这种威力强大的武器,你觉得发明家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小结。
四、揭示课文讲述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补充说明。
课文通过描写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集合在一起发明出坦克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根据学习助手“泡泡”,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出类似的发明。
同学们,这篇课文中有不少好的词汇,你想积累哪些呢?
(机动:通过学习课文,除了明白了最后一段所讲述的道理,你还有什么收获?能否试着也用“是的”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
学生发表意见。
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进行自学。
学生发表见解。
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通过抓重点词,体会发明家正身处于紧张危急的情境之中。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紧张危急的情景。
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学生读出喜悦的心情。
学生读句子,体会仅仅发挥了盾的自卫作用是不够的,并读出心情变化。
同桌二人配合读课文。
学生读课文,谈感受。
学生填空。
学生与老师相配合朗读。
学生对坦克的外形进行描述。
学生读课文,谈体会。
进一步感受坦克强大的威力。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抒发情感。
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谈体会。
学生通过复习和思考,谈感受。
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
学生合作讨论,发表观点。
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思考后谈自己的想法。
培养学生质疑意识、能力。
继续学习默读课文。
汇报、交流。
开始深入学习课文。
品读、感悟发明家遇到的问题是急待解决、刻不容缓的。
通过不同的读书方式,了解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过程。
体会“庞然大物”的含义。
体会“大显神威”的含义。
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引发学生进一步感受发明家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后所发明的坦克威力强大。
巩固所学知识和内容。
感悟发明家的品质。
理解课文讲述的道理。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补充说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积累词语。
《矛和盾集合》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者的意图,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 记字的方法。正确 规范地书写生字。
采用喜欢的方式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通过学习,懂得坦克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而成的。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做合理的想象,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 由鲜明意象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分为两个小点)
教师借助多媒体或图画也可以是课文插图,导出“矛”和“盾”。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讲述对图中矛和盾的理解,最后小结:“矛:能攻不能守;盾:能守不能攻”,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
揭示课题:
教师指出:“矛”和“盾”是功能完全不同的两样武器,它们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设想,如果把它们的优点集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呢?
第二环节:
借助识字工具阅读课文,交流识字(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1 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借助字典 工具书查阅生字,认字。(这个活动也可以放在学生预习时就完成)
2 采用“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字义,在学习伙伴间交流识字方法。(因为学生已经有两年多的识字经验,到了三年级上学期末,学习课文生字就能更加放手,让学生自由识记。)
以“摘苹果” “抓阄认字” 组词等游戏形式检查认字情况。
第三环节:读读画画,了解坦克的由来(这个环节分为8个小点)
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
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发明家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要求默读时找出有关段落,画出关键词语。
(本训练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1——4自然段的同时,勾画具有总结性的词语:“比赛 想法 发明”,勾画完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是怎样从这三方面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的?
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词句。
学生交流时侧重于两个训练点:
(1)理解这几个段落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难以招架” “紧张危急”。
(2)体会比喻句的妙用。这个训练点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首先,教师出示两个句子,学生比较a b句子的不同点,体会用上打比方句子的.好处。
A:对方的矛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B: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因为用上比喻句,可以看出矛进攻得非常激烈,发明家才会感到“难以招架” “紧张危急”,才会产生发明坦克的想法。
在这里,结合对比喻句的体会,理解词语“难以招架” “紧张危急”。
5 让学生思考比喻词替换及用法,懂得替换了比喻词,比喻句的意思不变。(这个练习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的习题进行训练。)
“对方的矛雨点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6 读书作画,理解发明家想法。
学生边读书边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出坦克的样子,注意画出坦克既能攻又能守的特点,结合作画,指导学生说说矛和盾与坦克有什么联系,或议一议发明家的想法是否合理。
学习第五节,理解内容,记忆词语。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五节,找出喜欢的词语和同学交流一下理解 记忆词语的方法。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诸如“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的词语等)
学生读了课文后,想想哪句话对自己的启发最大?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学习最后一段时,更深化理解课文的中心)
第四环节:
拓展思路,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训练(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或课外查阅到的知识举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也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最后一题“互动天地”进行说明。
质疑:让学生指出课文里不明白的地方。
解释:引导学生寻求答案。
第五环节:
总结:同学们,让我们也像发明家那样,开动脑筋,仔细观察,成为新事物的发明者吧。
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 词。
(2)选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
《矛和盾集合》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用事实说明道理,语言简洁清楚。教学时,紧紧围绕“优势对接的思想方法”主题,按照“研读解悟第1~4段(理解什么是优势对接的思想方法),适度放大第5段(感受由“集合”思想带来的新成果),拓展提升第6段(学会优势对接的思想方法)”的思路,以“互文性”解读,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用教材教”的新课程操作要求,帮助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文本意义,在自读自悟中有更实在更丰富的收获。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发明坦克的过程”,在语言转换中有效理解“难以招架”、“庞然大物”、“集合”、“善于”等词语。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并能据此提高阅读寓言故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合观察和复读等手段,解悟发明家的思想方法
看屏幕,边看画面边快速浏览全文,通过这个画面你能读懂课文的.哪些内容?特别是能理解哪些词语和句子?
1、交流。如:
⑴ 矛和盾的长处(进攻、自卫)等关于矛和盾的词语句子;
⑵ 理解“庞然大物”、“履带”、“炮口”等关于坦克的词语;
⑶ 理解“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划出来---仿佛这三个词就写在画面上,读出来──插上一对翅膀,一对想象的翅膀,读着读着,画面就看“活”了;
⑷ 尽管这只是一场朋友间的比赛,但是依然十分紧张。
把注意力集中到发明家的表情,你能发现更重要的内容吗?(紧张、危急、计上心来、急中生智等)
2、发明家在想什么?是怎么想的呢?大家用心读读课文1~4节。用心读就是要边读边思考;翻来覆去读,翻来覆去想,直到把问题读懂。
读完后,尝试根据下面的提纲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 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 对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结:这个过程,就是发明坦克的过程,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发明的一种方法,带着这样的理解,一起读题目。
二、运用欣赏和诵读等方式,放大发明家的创造成果
1、课件出示坦克图片,边欣赏边议论。
2、读课文第5节,要努力绘声绘色地读,以你的声音表现你的感受。如自豪、惊喜、成功感。
3、“大显神威”什么意思?联系第5节课文说说大显神威的情景?(随机出示屏幕阅读补充材料1),这是一段对战斗场面更具体的记录,鼓励优秀学生加大难度从短文中再找找“大显神威”的情景。
4、这就是坦克的威力,这就是集合的力量。感受着这样的力量,你想说什么?
出示句式(写一写):这样的集合真(棒、好、妙极了等)。
启发:仿佛发明家就在我们的面前,你会对发明家说什么?(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集合是一种解决难题的方法。 假如你在生活学习的时候碰到了难题,你会对自己怎么说?
5、小结:感受着这样的力量,我们全身都洋溢着智慧。
三、用讲授和举例等途径,理解课文告诉大家的道理
1、我们在为发明家用集合的思考方法发明了坦克而感动、兴奋的时候,我们也能闭起眼睛静静地想一想,其实有许多新的产品、新的发明创造,甚至大型的建设项目,都包含着这种集合的思考方法。如“水笔”、“橡皮铅笔”、“小灵通”、“电动自行车”、“高速公路”、电视电话、蛋卷冰淇淋、鸡尾酒等。
介绍自己熟悉的一个内容。
同时板书出示:( )和( )的集合
引导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2、其实,学习也包含了许多集合的过程。只要是优秀的、积极向上的,别人会了和懂了,我也想努力会努力懂,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
看故事《胡服骑射》(学生默读,相互帮助理解)。
议一议: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话,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鼓励联系自己的体验,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要善于“取长补短”。
3、有时,为了把事情办好,或者办得更好,人们常常用合作的办法。把大家拥有的长处都发挥出来,一起想,共同做。
阅读《优势互补》,
议一议:联系最后一句话,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鼓励联系自己的体验,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要善于“强强联手”。在强强联手中,我们还会懂得“扬长避短”的方法。
总结:
集合不仅是一种具体行动,也是一种思考方法,一种人生智慧。对于优势互补的思想方法,不仅体现在发明创造上,也反映在做事做人的时候,如取长补短、强强联手。记住“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你就会收益终身。
《矛和盾集合》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一、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二、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五、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时数:
六、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矛的作用是进攻,盾的作用是自卫。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了解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优势。
二、自由读文,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三、读了课文你最欣赏发明家的什么?
生:遇到问题善于思考,分析,创造
结合板书::遇到问题善于思考,分析,创造
四,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
1、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又挡,还是难以招架。”反复读。
2、读了这个句子你知道了什么?(看录像,再通过动作实践体会左抵又挡、难以招架两个词的意思。)
3、这个句子哪些些地方写得好?(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用了打比方的'手法,使句子表达地更具体。)
五、文章哪些地方能体现发明家善于思考,分析,创造?自由读,小组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句子:
盾太小了!如果盾大的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师:发明家为什么要设想盾大得像个铁屋子?这个铁屋子解决了什么问题?
板书:自卫
师:有了这个铁屋子做盾,
的确安全可靠,他的设想多好啊,我们用什么语气来读?练习朗读。
师:你还画了哪些句子体现发明家善于思考,分析,创造?
出示句子: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练习读。
师: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发明家为什么要设想从铁屋子上开个小洞?
这个小洞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学生交流
板书:进攻
师:从铁屋子上开个洞,可以伸出枪和炮,那我们可以集中火力进攻敌人?那在铁屋子上开个洞就可以把敌人消灭吗?发明家还想到什么?
板画,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为什么要这样呢?四人小组交流
师:有了这些精心设计,发明家终于发明了坦克。让这种新式武器冲到战场,结果怎样?请用四字词语概括。先讨论再交流:
板书:大显神威、百战百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打得敌人怎样?
四处逃窜、哇哇直叫、落花流水、全军覆没……(根据板书,读成语。)
师:坦克发挥了无比的威力,大家觉得他的优势在哪?
板书:集合了矛与盾的力量
六、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齐读最后一段。
七、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八、抄写文中的四字词语。
《矛和盾集合》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课前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阅读有关发明家的发明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故事:《自相矛盾》。
2、播放文中的插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图上发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矛”与“盾”)
矛 进攻
盾 自卫
3、学生相互提醒:“矛”不要少一撇写成“予”字,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盾”的外侧是两笔,第二笔是竖撇。
4、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5、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根据学生反馈板书问题要点。
如: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怎么集合的?结果怎么样?
设计意图:课堂没有直接完整的呈现课题,而是借课文插图展开教学,逐步呈现课题,让学生在“说、写、猜”的活动中轻松有趣的走进文本。“矛”和“盾”这两个字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这两个字的字形又有一定难度,意思也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通过看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语境中掌握“矛”和 “盾”,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教师的板书示范,化解了字形的难点。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师: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交流
(1)互相提醒容易读错认错的字词。
(2) 想办法记一记要求会写的生字。
(3)组长安排组员分段朗读,读通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4)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范读动画,纠正发音。
(5)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能自行解决黑板上的哪些问题,先在小组里讨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讨论。
学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问题。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师: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你能自行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解决一个,擦去黑板上的有关问题。
2、课件出示词语:先由学生领读到抢读到忆读竞赛,重点纠正要强调读音的生字是“戳、履”,熟读的`新词有:
集合 紧张 固然 乌龟 自卫 进攻 炮口 坦克
战场 长处 首次 胜利者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乱作一团 庞然大物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3、运用练习
(1)选用上面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
a .中国乒乓球的国手们在奥运会上( )。对方队员面对强有力的进攻,虽然( ),但最终( ),败下阵来。
b .当猎狗这个( )出现在受伤的小鸟面前是,小鸟吓坏了。
(2)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说句子。
设计意图: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厚积才能薄发。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学生的语言会变得生动、具体。对于新词,不仅需要理解,更需要学会灵活的运用。此外,根据学生学习注意力时间分配的特点,适时组织学生抢记词语能消除大脑疲劳,以便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四、指导书写,完成作业
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1、认读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按结构归为一类读,可以选后鼻音或前鼻音的字读,也可以组词读。
2、本课生字以左右结构的字占主要比例,因此要重点写好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难点落在“集”上,右上四横,上部要写得紧凑。
3、练习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注意写字姿势。
五、课外延伸,阅读资料
坦克:又名战车。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力和坚强的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乘坐3~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驾驶等任务。1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早使用坦克参加战役。其实,坦克是一名战地随军记者发明的。
设计意图: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天地就有多大。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把课外资料引进课内,使精读与略读在课内得到有机结合,使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得到提升,适时让学生感到课本之外还有精彩处,开卷有益。
六、作业
1、我会写
máo bān dùn
(1)敌人的( )如雨点( )向他的( )刺来。
chí shén
(2)她手( )( )奇的七色花向我走来。
tǎn zhàn gōng tuì
(3)我方的( )克冲上( )场向敌军发动进( ),很快打( )了敌人的进攻。
2、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听写句子,引入文本
1、师: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掌握的怎么样?
听写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反馈:打开书本,校对、订正。
设计意图:几乎所有的课文,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它的结构、内容以及思想内涵。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要善于从文章的千言万语中抓住最关键的内容,理解文章句、段和篇的构思脉络,理解它的内涵和中心,把握全文。这个句子是本课的重点句,在上下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仔细分析句子,用词也很有意思,既有反义词,也有能解释课题的四字词语。这个句子在课文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二、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出示听写的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这句话中的反义词,圈出能解释课题中“集合”的一个词。
学生读句子,回答。提示:自卫—— 进攻;盾——矛 ; 合二为一。
2、师:把“矛”和“盾”这样一对矛盾的事物合二为一,怎么集合呢?有什么好处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2~4自然段,读完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反馈
(1)怎么集合?
指名回答。
提示: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具体做法是: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出示坦克的图片,简单介绍。
(2)这样的集合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回答。
提示:“矛”和“盾”的集合实际上是自卫和进攻的集合,既能很好的自卫,又能更好的进攻,这可是“大显神威”。
3、指导学生理解“大显神威”的含义,读第5自然段,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明。
学生读课文、回答。
提示: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你能把大显神威的感觉读出来吗?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引导学生在读中领会“首次、吓得哇哇直叫、乱作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小朋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学生回答,如:“神舟”五号太空飞船、海洋馆的大神龟、我国奥运健儿……
4、师:发明家从“矛”和“盾”中得到启示,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从这个故事中,你是不是也悟出点什么呢?
引导学生初步领悟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设计意图:明理是一个过程。小悟得小道理,大悟得大道理,多悟多得,说不定哪天恍然大悟、大彻大悟,还真有什么大启发。因此,明理不可急功近利,教学是要体现层次,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悟。
三、畅谈感受,揭示道理
1、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句话,想一想从中可以受到什么启发呢?你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物?
教师可适当提示:充气雨衣、地下多功能车库、双层公交车、节能型马桶、钻井工人的帽子、带橡皮头的铅笔、一个优秀的人……
3、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事物还有哪些你觉得使用起来不太方便,可以怎样改进,使之更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呢?
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教师鼓励有创意的想法。
4、小结
师:同学们,社会在迅速的发展,人类时时刻刻在创造,在创造中发明,也许正在勤奋学习的你就是将来的创造者呢!
设计意图:教学不仅要举一反三,更要融十为一。紧扣教材,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和训练的切入点,将阅读的理解、语言的感悟、明理的过程巧妙的糅合在一起。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抄写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记下自己或身边的人留心周围事物、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事例。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的开放,实际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能从课本中寻找答案,还会在生活中有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矛——进攻——枪口或炮口
集合——坦克
盾——防守——铁 屋 子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设计意图:板书的功能在于理清文脉,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要简介、明了。这个板书能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而为一的过程展示出来了。
《矛和盾集合》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词语。
2、正确地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坦克上战场的录象片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所收集的饿资料,谈谈对矛和盾的认识。
2、教师引导: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古式武器矛和盾已根本不能满足新时代战争的要求,人们因此发明了许多更先进的武器,比如说坦克。
3、教师打出坦克投影,让学生直观认识各种坦克,引导学生汇报所收集的资料,谈谈对坦克的了解。
4、教师导入:有趣的是世上的很多发明都是人们从大自然中,生活中受到启发而创造的,比如说人们看到鸟儿飞翔,研究飞翔的奥秘从而发明出飞机,从鱼儿的上浮下潜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而书上的这位发明家也是从矛和盾身上受到启发,发明出坦克。他是怎样受启发发明出坦克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见识一下。
5、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正确较流利,圈出不理解的饿字词。
引导学生字词的质疑,讨论答疑。
左地右挡:左右抵挡,抵抗。
招架:抵挡。
履带:装在车轮上的钢质的链带。
神威:神奇的威力。
庞然大物:庞大的东西。
三、再读课文,感悟课文大意。
1、指名分节读文,思考课文内容。
2、说说课文大概讲了什么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四、细读课文,分小组展开自学。
1、通读课文:教师起个头,感兴趣的同学站起来的饿同学站起来接下去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2、出示自学提纲,要求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鼓励用笔在书上做出相应的记号,教师巡视指导自学:
(1)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
(2)有了安全的”铁屋子“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他又做了哪些改进?用“~”画出。
(3)坦克之所以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是因为?(用文中一句来说明)
(4)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茅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也展开了小组自学活动,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全解
一、听写词语,复习巩固
难以招架、自卫、进攻、大显神通、集合。
二、学习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心
1.讨论上节课的自学题。
(1)题: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
a.找出在文中哪一节?(第2节)
b.指读第2节→众生简评朗读。
c.质疑: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盾太小,当敌人的矛如雨点般刺来时,将难以招架,自卫能力差,显得不够安全。)
(2)题:有了安全的“铁屋子”,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
他又作了哪些改进?
a.指出在文中哪些段落(3、4、5节)
b.指读3、4、5节→众生简评朗读→鼓励学生带感情朗读。
c.质疑: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他又做了哪些改进?
(“铁屋子”虽然安全,但无法进攻,行动也不方便。改进方法:设置枪口或炮口,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a:指名回答
b:看坦克在战场进攻和自卫自如的录像片段。
c:引导学生说体会,加深理解“大显神威”的词义。
(4)题: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和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a:让学生自由谈启发。
b:引出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齐读该句,指导用肯定的语气朗读。
c:联系生活实际,用例子说明:
三、小结
发明从矛和盾身上受到启发,把二者的长处和二为一,从而发明了坦克。我们也应该学会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且多多学习,让自己不断进步。
四、布置作业
积累文中好词,如“左抵右挡”“大显神威”等。
第三篇:《矛和盾的》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词语。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看图导入,揭示内容
1、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图中的两个人在干什么?他们的.手中拿了两样古代的武器,你们知道这长长的叫什么吗?(矛)那圆圆的叫什么?(盾)矛是用来干什么的?盾又用来干什么?(相机板书:进攻,自卫)让我们假设一下,如果这个人只拿了矛而没有盾,会怎么样呢?如果这个人只拿了盾而没有矛,又会怎么样呢?现在就有一种武器,它既能像矛一样进攻也能像盾一样防守,那就是坦克。(出示玩具坦克)(板书:坦克)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来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请大家把书翻到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补充完整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在读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难读需要提醒其它同学吗?(自由说)
3、老师也有一些词语要提醒大家读好。(出示词语卡片,带读)
4、请大家把这些词语带入课文,齐读课文。读完了,有什么收获?
三、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一)学习课文2——3自然段
1、我们知道矛可以进攻,盾可以防守。发明家为什么还要去发明坦克呢?书上是如何介绍的?着重指导“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
2、同桌之间用动作演示。一手拿书当盾,一手拿笔当矛。
3、就在这紧张危急的时刻,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他想到了什么?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那对方的矛就再也戳不到我啦!”(先对盾的不满,后来想到盾可以改变而喜悦)
5、假如是你,你还会想到其它的好办法吗?
6、发明家的主意确实很不错,盾经过改进成了一个“铁屋子”,发明家钻到了解铁屋子里和朋友比赛,对方的矛戳不破铁屋子,自然也刺不到他。可是,让我们冷静地想一想,比赛场上,对方见他缩在里面是不是就不打了呢?肯定还会用别的办法来对付他!想想你会用什么办法来对付他?
7、是啊!这样下去发明家一点儿获胜的机会也没有!
8、出示句子“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理解句意
(二)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这时发明家又有了什么新的想法?请大家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理解“矛”就是从洞里伸出的“枪炮”,可以进才攻。
2、利用玩具坦克,大致讲解坦克的基本部件。
3、小结:经过发明家一次又一次的改进,坦克终于诞生了。
(三)过渡:这辆坦克的威力可真大呀!
1、齐读第5自然段,看看这辆坦克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2、理解“大显神威”、“庞然大物”等词语。
3、读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坦克是发明家根据矛和盾造出来的。可它却比矛和盾的威力大多了,为什么呢?(板书:合二为一)
4、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带橡皮头的铅笔的发明过程。
(四)学习第6自然段
过渡:由此可见(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出示句子。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东西都有它的优点,也有一些东西有它的不足之处,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动动脑,想想你想发明什么?
2、想发明的写成一篇短文。
五、总结全课,鼓励学生
在这节课上,有许多同学的表现非常好,被评为“朗读明星”、“智慧明星”、“积极发言明星”希望同学们能把这些“明星”们的优点集合到自己的身上来,老师相信你们以后的表现会更加出色的。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通过补充句等方法,学生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再进一步感受坦克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本文的道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他们有什么作用呢?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矛是攻击别人的武器,而盾是防御的武器。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课件 生字、生词卡片,认读。
指导识记字形,可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加强记忆,如:持和挂、炮和跑、担和坦、神和伸、般和船;
3.巩固新词。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教学中要着重倡导在文章的大的语言环境下感悟语言。只抓孤立情节理解课文,学生常常会出现被动跟随的状况。先从整体入手,再重点关注情节,学生对情节语言的感悟会是丰富、生动的,将会更深刻的理解语言文字的真正内涵,从而逐渐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能力。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桌相互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小结课文
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可以是生字学习方面的,也可以是有关课文内容学习的收获。教师适当概括补充。
五、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a.学生观察这7 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 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作业:
1.抄写生字2遍,注上拼音。
2.熟读课文,思考“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附课文:
矛和盾的集合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与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9月15日,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赵州桥》练习《灰雀》教案(人教三年级上册)引导学生玩一回“童话游戏”──《语文园地七·习作》教学设计《画杨桃》教学设计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给予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21、古诗两首导学案《春日》教学预案查看更多>>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二十五课,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课文由三部分组成,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
设计理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为此,本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把学生的自主体验、个性阅读作为教学的主导方式,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师生共同运用教材,占有、整合、充实更多的`教学资源,同时,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在人文熏陶中成长。
设计特色:
以读书为本,自读、自悟、自得总结收获;以体验为主导,促进个性化阅读;以人文熏陶,让学生获得思想启迪。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轻启学生心扉
二、聚焦文眼,集中阅读心向
三、深掘文本,磨砺儿童语言
(一)感悟发明过程
1、学习课文1—4自然段。请大家放声朗读这四个自然段,想一想:这四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请大家再默读1-4自然段,一边默默地读,一边细细地想,一边轻轻地画,思考这个问题。
3、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问题。其余同学注意倾听,想一想他说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4、剖析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
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带“然”字的词语,把它画出来。
请大家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这三个然字词在这句子中是什么意思?从中可以知道什么?
出示:
忽然……固然……当然……
从这三个带“然”字的词语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你能用上这三个关键词语,说说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吗?请和同桌相互说说。
5、谁来对全班同学说说?
(二)活化坦克神威
1、课文第5自然段写了什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2、教师出示战场上的坦克图片和课文中的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看着这幅图片,说一说:哪里是坦克的“矛”,哪里是坦克的“盾”?3、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描写了坦克的“大显神威”?用笔画出课文中的句子,再读读!
(教师出示课文片段,学生朗读)
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4、学生交流,老师相机指导朗读。
5、学生自由练习朗读、齐读。
(三)感悟表达方法
1、出示阅读材料,请学生自由读一读——
1916年9月15日早晨,在法国的索马河畔(pàn),大雾弥漫,英国军队将一种钢铁“怪物”投入战场,只见它大摇大摆向德军铁丝网和战壕(áo)密布的阵地冲去,德军慌忙集中大量的机枪向它射击,可是枪弹都从钢铁装甲上纷纷滑落,德国兵吓得屁(pì)滚尿(niào)流,纷纷逃窜(táo cuàn),英军乘势占领了德军的阵地。这种大显神威的武器就是首次在战场上使用的坦克。
2、学生交流读这段话的感受。
3、这一段话写得很具体、生动、形象!可是,为什么课文不这样写,而只是用了短短的47个字来写?
(四)品味文章道理
1、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围绕题目写了什么?请齐读——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这里的“谁”可以指哪些?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除了课文中的坦克,还可以指什么?
3、“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集合别人优点的产物?
4、这个“谁”除了指这些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小组讨论讨论:如果可能,你希望将哪些长处集于一身?小组讨论后进行学习汇报。
5、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们善于集合别人的优势,就能成为强者,胜利者。祝大家梦想成真!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四、积累言语,存盘所需养料
板书:
矛和盾的集合
进攻自卫合二为一
枪炮铁屋子坦克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词语。
2、正确地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坦克上战场的录象片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所收集的饿资料,谈谈对矛和盾的认识。
2、教师引导: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古式武器矛和盾已根本不能满足新时代战争的要求,人们因此发明了许多更先进的武器,比如说坦克。
3、教师打出坦克投影,让学生直观认识各种坦克,引导学生汇报所收集的资料,谈谈对坦克的了解。
4、教师导入:有趣的是世上的很多发明都是人们从大自然中,生活中受到启发而创造的,比如说人们看到鸟儿飞翔,研究飞翔的奥秘从而发明出飞机,从鱼儿的上浮下潜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而书上的这位发明家也是从矛和盾身上受到启发,发明出坦克。他是怎样受启发发明出坦克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见识一下。
5、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正确较流利,圈出不理解的饿字词。
引导学生字词的质疑,讨论答疑。
左地右挡:左右抵挡,抵抗。
招架:抵挡。
履带:装在车轮上的钢质的链带。
神威:神奇的威力。
庞然大物:庞大的东西。
三、再读课文,感悟课文大意。
1、指名分节读文,思考课文内容。
2、说说课文大概讲了什么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四、细读课文,分小组展开自学。
1、通读课文:教师起个头,感兴趣的同学站起来的饿同学站起来接下去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2、出示自学提纲,要求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鼓励用笔在书上做出相应的记号,教师巡视指导自学:
(1)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
(2)有了安全的”铁屋子“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他又做了哪些改进?用“~”画出。
(3)坦克之所以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是因为?(用文中一句来说明)
(4)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茅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也展开了小组自学活动,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全解
一、听写词语,复习巩固
难以招架、自卫、进攻、大显神通、集合。
二、学习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心
1.讨论上节课的`自学题。
(1)题: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
a.找出在文中哪一节?(第2节)
b.指读第2节→众生简评朗读。
c.质疑: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盾太小,当敌人的矛如雨点般刺来时,将难以招架,自卫能力差,显得不够安全。)
(2)题:有了安全的“铁屋子”,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
他又作了哪些改进?
a.指出在文中哪些段落(3、4、5节)
b.指读3、4、5节→众生简评朗读→鼓励学生带感情朗读。
c.质疑: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他又做了哪些改进?
(“铁屋子”虽然安全,但无法进攻,行动也不方便。改进方法:设置枪口或炮口,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a:指名回答
b:看坦克在战场进攻和自卫自如的录像片段。
c:引导学生说体会,加深理解“大显神威”的词义。
(4)题: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和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a:让学生自由谈启发。
b:引出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齐读该句,指导用肯定的语气朗读。
c:联系生活实际,用例子说明:
三、小结
发明从矛和盾身上受到启发,把二者的长处和二为一,从而发明了坦克。我们也应该学会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且多多学习,让自己不断进步。
四、布置作业
积累文中好词,如“左抵右挡”“大显神威”等。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5
一、课前游戏,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聂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玩的游戏,游戏的名字就叫“考考你的记忆力”。
2、大屏幕上会出现许多物品的图片,请同学们认真看、用心记,咱们比比谁记得最多,准备好了吗,开始。(播放图片)
3、说说吧,你记住了哪些?(生答)
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送给我们的胜利者。
4、看,这就是刚才我们看到的所有物品的图片,知道吗?在这些图片里还藏着一个秘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呢?想知道吗?认真读书,用心思考的同学一定会有所发现!
游戏我们先玩到这儿,下面我们准备上课。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识字词
1、(出示图片)看,图上画的是什么?
2、对,就是矛和盾。矛和盾是两个生字,伸出手来,我们大家一起来写一写,先写“矛”:横撇、点,中间的横钩要托起上面的部分,第四笔是弯钩,最后一笔撇要写舒展;再写“盾”,盾先写外面的部分,里面是横、撇,下面是“目”。
3、矛和盾是用来做什么的?(生答)是呀,矛是用来进攻的,盾是用来自卫的,这两种武器是相互对立的。
4、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就是“矛和盾的集合”,这里的集合和我们平时站队集合的“集合”一样吗?(生答)这里指的是二者合并在一起,那矛和盾是怎样集合在一起的呢?就让我们学习第25课,齐读课题。
(二)认读词语,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翻到第25课,我请这一组同学来接读课文,起立,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接读课文)
2、(出示词语)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同学们,(点蓝“坦克”)“坦克”是英国人发明的,把它的读音借用到汉语中来叫“坦克”,像这样的音译词还有很多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吉普、汉堡、咖啡、沙发图片,生相机读词)。
4、(点蓝“左抵右挡“)看看这个词,你发现了什么?(引导生发现“左”“右”是一对反义词)像这样的词,你还知道哪些?
这些词多有趣呀!
5、(出示“发明家、自卫、进攻、合二为一、坦克、大显神威”)用上这些词语,你就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小结:你们看,这些词语能帮助我们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它的第一个作用。
(点蓝前五个词)看看这些蓝色的词语,这是讲的——(指名说)这是发明坦克的过程(板书:过程)再看红色的词语,它又讲了——(指名说),也就是坦克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板书:作用)
那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又讲了什么呢?(生答,相机行事板书:道理)。
你们看,这些词语还能帮助我们了解课文的每一部分都讲了什么,这是它的第二个作用。
6、小结:这篇课文讲得就是矛和盾集合的过程、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道理。
(三)精读感悟,重点深究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创设情境
那一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发明家和朋友手持矛和盾,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比赛。看,朋友的矛如雨点般向你刺来了,刺向你的左边,你会(生答:挡住左边)刺向你的右边了……(生答)
小结:就这样,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但最终的结果却还是难以招架。
(2)聚集两“!”
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画出写发明家想法的句子。(生读画句子)
①谁来读读你的画的句子。(出示:“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这段话的标点很有特点,你发现了吗?
是啊,这段话中用了两个感叹号。那这两处的感叹号表达的情感一样吗?
②(点红第一句:“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请你来读一读。看你听出了什么?
方案一:学生读不到位。
师范读,你听出了什么?
方案二:学生读到位,学生听不出来。
师:面对朋友猛烈的攻击,发明家想:盾太小了!你听出来什么?
③指导朗读:谁来着急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小结:你们看,从第一处的感叹号,我们就读出了发明家的心急如焚!
④(点红第二句话:“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自己读一读,看又表达了什么情感?谁来说说。(指名说)
把盾变成铁屋子,就能保护自己了,发明家想到了自卫(板书:自卫)。
⑤小结:想到了这么巧妙的想法,此时发明家的心情多高兴呀!就让我们把发明家的情感变化读出来吧,谁来读?
⑥指导朗读。
(3)合作朗读一、二自然段。
(出示课件: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发明家在手忙脚乱、难以招架的情况下,突发灵感,产生了一个想法,多有意思呀,我们把这个情景来读一读吧。我们这样来读:老师读蓝色的部分;黑色的部分男生读;红色的部分女生读,准备好。(合作读)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看看和书上有什么不一样?(生答)
(2)有“可是”和没“可是”有什么不一样呢?
①学生答到内容。
刚才发明家想到的是自卫,现在他发现了自卫的不足,一个“可是”,我们就读出了发明家想法的变化!那再看“可是”,你还读出了什么?
②学生答到情感。
一个“可是”就让我们读出了发明家情感的变化。
③从“可是”中还能读出什么呢?我们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师生对比读。听一听,我和刚才那位同学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方案一:学生答到急、快。
师:是呀,这是发明家瞬间产生的想法,所以老师要读得快一点!
方案二:学生答不到位。
师:可—是,老师是这样读,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你们看,从一个“可是“,我们还读出了发明家思维的敏捷。
(3)就这样,发明家继续思考着,他又想到了——(出示: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生读。(相机板书)
(4)小结:发明家由自卫想到了进攻,考虑问题更加全面了。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那发明家是怎样解决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想一想。
(2)(出示坦克图),看,这就是发明家发明的坦克,谁能看着图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解决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的呢?(指名说,上台说)
(3)就像同学们所说的,盾能自卫,改成铁屋子,自卫的本领就更大了,矛能进攻,改成枪口或炮口,进攻的能力就更强了,再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能动了,坦克作战就更灵活了。你们看,坦克就是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板书:合二为一)
4、学习第五自然段
(1)想不想亲眼看看坦克第一次上战场时的情景?我们一起来看。(播放录像)
(2)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真是威力无比呀,让我们把坦克的威力读出来吧!(生齐读)
5、回顾发明家的思考过程
(1)(出示: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的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这就是发明家的整个思考过程,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看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2)我们一起来看:首先发明家想到了——(指名说)
接着,他又想到了——(指名说)
最后,他想到了——(生答)
(3)小结:坦克的发明就源于这深入而又全面的思考过程。
(4)朗读:就让我们把这个思考过程读出来吧,这次,我们这样读,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你们组推荐——,你来读第一部分;你们组——你来读第二部分;你们——你来读第三部分,你们可是大家推荐出来的呀,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得非常出色。(三名同学读)
(5)读了发明家的思考过程,你想说点什么?(生答)
6、学习第六自然段
就像同学们所说,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1)生齐读
(2)你们想做胜利者吗?你们想做今天的胜利者吗?机会来了,还记得我们做的那个游戏吗?看!(出示课件)铅笔+橡皮就是带橡皮头的铅笔,像这样,你还能说吗?(生说)
(3)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生齐读。
这个道理用一个四字词来说,就是“集优者胜”(板书:集优者胜)
(4)(出示:伞衣图片),一位四川的小学生把雨伞和雨衣合二为一,发明了伞衣,这个小学生的发明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三)总结全课:在生活中,像发明家一样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看问题、想问题,你也会成为胜利者!
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板书设计:
25 矛 和 盾 的 集 合
过 程 自卫→进攻→合二为一
作 用 大显神威
道 理 集优者胜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6
一、设计思想:
围绕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专题展开,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较为全面地思考问题。《矛和盾的集合》全文在大家已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一改以往“矛”和“盾”不能并存的观念,不仅使“矛”与“盾”同时存在,而且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形象地介绍了现代新式武器——坦克的诞生,使学生在这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明白“只有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会集中各事物的优点,才能创造出新事物”的深刻道理。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4段)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第5段)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
第三部分(第6段)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四、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但识字量比较大,教学先指导学生自学生字,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标出不认识的字,凭借字典,读准字音,感知字义。文中有一些词语较难理解,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弄懂词语,提出读不懂的问题,再指导学习和讨论,着重解决课文的重、难点部分。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通过补充句子等方法,学生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在感受坦克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本文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五、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六、课前准备:课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乡镇意见个人意见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他们有什么作用呢?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武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3、
学写生字“矛、盾、集”。板书课题。矛:不要少一撇;盾:外侧有两笔;集:共有五横,长短有变化字形才好看。(2)在插图合适的位置写一写“矛”和“盾”。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矛是攻击别人的武器,而盾是防御的武器。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课件 生字、生词卡片,认读。
指导识记字形,可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加强记忆,如:持和挂、炮和跑、担和坦、神和伸、般和船;
3.巩固新词。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1)默读思考后同桌互相说-指名说,教师随机归纳概括板书:矛-进攻-枪或炮口;盾-自卫-铁屋子;
(2)概括成一句话,提供词语:自卫 进攻 坦克 战场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教学中要着重倡导在文章的大的语言环境下感悟语言。只抓孤立情节理解课文,学生常常会出现被动跟随的状况。先从整体入手,再重点关注情节,学生对情节语言的感悟会是丰富、生动的,将会更深刻的理解语言文字的真正内涵,从而逐渐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能力。)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A、学生观察这7 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演示这7 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作业:
生字、抄词、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说明的道理。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这儿有一些字词,你们能读准字音吗?
集合 招架 紧张
固然 乌龟 自卫
进攻 炮口 坦克
战场 首次 长处
大显神威 乱成一团
合二为一 胜利者
二、学习新课:
(一)出示坦克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导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多厉害的坦克啊。
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抓住“大显神威”这个词分两层来感染学生。
1、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你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
的最好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
2、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在感性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紧接着在学生对大显神威的坦克读得威猛无比之时,抛出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
过渡: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这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二)学习14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再读读2——4自然段看课文是怎么说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会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内因。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渴望学习本文的情境,为后面深入领悟文章的内容、情感打下基础。)
3、
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坦克的发明本源于一场比赛。这场比赛进行怎么样呢?你能找到有关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吗?
4、出示: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1)雨点般:你能想像那是怎样的雨点吗,如春雨般温柔吗?是疾风骤雨啊,雨点又大又密集。请学生好好读一读
(2)在引导学生读这段话的过程中,理解“左抵右挡”的意思。
(在这里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内容的能力。)
(3)自己比划比划什么是“左抵右挡”,进一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4)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比赛多么激烈啊。你能把当时的场面通过读再现出来吗?
(5)自由读,指读。
(要引导学生联系句子来体会词语的意思,在理解“难以招架”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来体会。“难以招架”的意思是,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
)
(三年级学生,在教学中还是要培养学生抓住一定的事物更好地体会文章内容的'能力。这也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接受性学习的一种必要的方式。)
5、如果是你,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你会怎么样做呢?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发散思维,说一说大家的想法,这样更能体会出发明家思维的活跃。)
发明家此时却是突发奇想,他想到什么?找到有关的内容进行默读。边读边思考,思考发明家是怎么想的。同桌交流,给出提纲:
1、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明家灵机一动,对了:_________________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6、交流讨论。
(1)谁先来说说,他想到了什么办法?
这个办法好吗?怎么好呢?用书上一个词来说,这就叫做(自卫)
你读读书,把这个办法好的地方读出来、
(2)这是他先想到的,后来他又想到了什么办法呢?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词句
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是啊,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于是他又产生了新的想法。你能根据他想的内容,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吗?
如果在铁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__________、
引导学生根据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补充这句话、(补充出两句完整的话、)
那么现在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呢?(既可自卫,又可进攻)
(3)发明家先想到了自卫,又想到了进攻,他就是这样经过深入的全面的思考后,有了这样成熟的想法的。我们再把他思考的过程完整地读读吧。(再次体会科学家思考的严密性,这里设计的目的是突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4)老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读书,我们知道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7、提问: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在打仗的时候,自卫重要还是进攻重要?(说出自己的想法,要有理有据)
8、老师小结:看来,自卫和进攻都是很重要的,应该把它们合而为一。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现在你再想想看,科学家集合的是矛与盾的什么呢?(它们的长处)
2.齐读第六自然段(在这里安排了齐读的目的是烘托出气氛)
3.是啊,由于集合了其他事物身上的优点,因此,使得自己优势倍增。坦克的发明,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充分展示出了它的威力。
课外资料的引入,进一步感受集合矛盾长处后的优势。
三、总结全文
1
发明家将矛盾的好处集合在一起,发明了极具战斗力的坦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或是听说过这样的事?
在这里是处理课文中黄泡泡提出的问题,这是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让学生用其他例子来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可以作为扩展思考的题目,教师可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几个“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例子,比如实际应用方面: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学习和做人方面:采纳别人的优点等等,如:孔子拜师。以引导学生的深入思考,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一方面从生活实际中选取类似的事例;还可以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要不断思考,把自己随时想到的这些有益的想法记下来,放入自己的“我的奇思异想”或“我的小发明”的成长袋中,为开展口语交际做准备。
2 通过以上这些例子,特别是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吗?
3 齐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
矛 和 盾 的 集 合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枪炮
铁屋子
坦克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全班能正确读写生词,在此基础上每个人还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4、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生词并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一些生词的读写和运用。
【教学准备】
矛和盾的图片及有关生字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生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巩固新词。
〖照顾差异策略:想把生词读一遍的得一颗星,想把生词读一遍并用其中喜欢的一个词或几个词说话的得两颗星。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照顾差异策略:允许优生离开座位帮助学困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6、了解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教学意图:教学中常会碰到在掌握生字词时不同水平的学生掌握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一些优生常在统一的教学步调后无所事事,甚至做些小动作,在这种时候设计异步教学大有好处,以上两个异步策略的设计就是让优生发挥出更大的潜力,让学困生有可能的话也摘到更大的果子吃。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⑴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⑵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照顾差异策略:允许写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读课外书并做摘抄。
【作业】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选做题:从本课生词中选用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词写话。
〖照顾差异策略:选做题优生必做,其余的选做。
【教学反思】
1、本节课运用直观的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抽象的矛和盾有了直观的印象。
2、能从“差异教学,异步发展”的课题出发,设计多个异步策略,让优生在课堂上没有吃不饱闲着没事干的事情发生,让学困生在优生地指导下进行较到位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3、鼓励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多提有价值的问题,避免滥问。
4、在写字时发挥学生的积极自主性,让学生来当小老师,指出某个生字难写和易写错的地方,学生对这个环节兴致很高。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用事实说明道理,叙事简洁清楚。
二、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发明坦克的过程”,在语言转化中有效理解“难以招架”、“庞然大物”、“集合”、“善于”等词。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五、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精彩的动画片,请看大屏幕(把书上插图制作成用矛和盾作战的动画片),他们手里的作战武器是什么?板书:矛、盾。
2、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进攻、自卫)比较而言,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今天我们就要学一个关于矛和盾的故事(板书:和)。
设计意图:通过看矛与盾作战的动画片,拉近学生与古代兵器的距离,为学习“矛”、“盾”二字的音、形、义打下基础,同时对矛和盾的优点有直观的感知,为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奠定基础。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有难读的地方提醒小伙伴的吗?老师也要提醒大家读好这些词语(大屏幕出示词语)。
设计意图:认读生词,扫清阅读的障碍。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通过提醒的方式和学生平等的对话。
3、自己把课文再默读几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相机指导、归纳、板书:集合。
设计意图:课文浅显易懂,因此,放手让学生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又培养了自学能力。
(三)研读观察,解悟思想方法。
1、看屏幕,边看画面边读课文,通过这个画面你能读懂课文的哪些内容?特别是能理解哪些词语和句子。
2、交流。如:
(1)矛和盾的长处(进攻、自卫)等关于矛和盾的词语句子。
(2)理解“庞然大物”、“履带”、“炮口”等关于坦克的词语。
(3)理解“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体会“紧张危急”。
3、观察发明家的表情,你发现了什么?(紧张、危急、计上心来、急中生智等)
4、发明家在想什么?是怎么想的呢?请大家用心去读读课文1-4段。用心读就是要边读边思考,反复读,反复想,直到把问题读懂。读完后,尝试根据下面的提纲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
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对了……
5、小结:这个过程,就是发明坦克的过程,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集合就是这样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发明的一种方法。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复述,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完成对文本语言的内化。
(四)欣赏诵读,放大创造成果。
1、课件出示坦克图,边欣赏边议论。
2、读课文第五段,要努力绘声绘色地读,以声音表现自己的感受。如自豪、惊喜、成功感。
3、“大显神威”是什么意思?联系课文说说大显神威的情景。
4、大屏幕播放坦克作战的录象片段,感受坦克的威力,指导朗读。
5、这就是坦克的威力,这就是集合的力量。感受着这样的力量,你想说什么?
出示句式(写一写):这样的集合真( )!(棒、好、妙极了等)
6、启发:
(1)假如发明家就在我们的面前,你会对发明家说什么?(一个能思考得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穷的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集合是一种解决难题的方法。假如你在生活学习的时候碰到了难题,你会对自己怎么说?
7、小结:感受着这样的力量,我们全身都洋溢着智慧,我们再智慧地读一读课文的题目。
(五)举例讲授,理解课文道理。
1、在为发明家用集合的思考方法发明了坦克而感动、兴奋的时候,我们也闭起眼睛静静地想一想,其实有很多新的产品、新的发明创造,甚至大型的建设项目,都包含着这种集合的思考方法。如“水笔”、“橡皮铅笔”、“小灵通”、“电动自行车”、“高速公路”、“鸡尾酒”、“电视电话”等等。
2、介绍自己熟悉的一个内容。
同时板书出示: ( )和( )的集合
3、引导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4、其实,学习也包含了许多集合的过程。只要是优秀的、积极向上的,别人会了懂了,我们也要努力去会,努力去弄懂,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
看故事《胡服骑射》(学生默读,相互帮助理解)。
议一议: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话,“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鼓励联系自己的体验,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要善于“取长补短”。
5、有时,为了把事情办好,或者办得更好,人们常常用合作的办法,把大家拥有的长处都发挥出来,一起想,共同做。
阅读《优势互补》。议一议: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话,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鼓励联系自己的体验,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要善于“强强联手”。在强强联手中,我们还会懂得“扬长避短”的方法。
6、小结:集合不仅是一种具体行动,也是一种思考方法,一种人生智慧。对于优势互补的思想方法,不仅体现在发明创造上,也发映在做事做人的时候,如取长补短、强强联手、集思广益。记住“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你就会受益终身。
设计意图: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教学时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对这句话有全面、深入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事例出发,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联系自己的体验,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使学生摒除抽象教条的分析,通过具体鲜活的事例体会“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的含义。这样读中悟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到实处,对文本的价值取向也有更进一步的感悟。
(六)查找交流,拓展学习活动。
1、查成语字典,理解“集思广益”、“兼听则明”、“楚材晋用”、“三顾茅庐”等的意思,然后联系课文《矛和盾的集合》的学习,谈谈对这些成语的新理解。
2、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次故事交流会。
3、综合学习活动:与爸爸妈妈一起,查看资料,了解汉城奥运会、巴塞罗那奥运会、典雅奥运会的开幕式点火创意,集他们的优势,设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点火方式。
设计意图:学生的智力背景越广阔,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入。要比较深刻地理解文章揭示的科学道理,了解发明家的灵感缘于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就应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走出课堂,走出课本。
附板书:
25 矛和盾的集合
盾————铁屋子
坦克
矛————炮 口
( )和( )的集合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知识: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能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情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1、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坦克的图片、文字资料。(师生)
2、收集与发明创造有关的资料。(师生)
3、准备好相关的挂图和词语卡片。(师)
4、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语,了解单元主题
二、浏览本组内容,了解课文梗概
三、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讲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可由学生讲)
2、谈话:在人们纷纷嘲笑卖矛和盾的人自相矛盾时,更有聪明人想到了别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四、检查预习,自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你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说说你记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预习时,自主识字。)
3、谈话:现在我们让这些生字回到课文中,考考你是否还认识它们。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
4、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除了留心听他读得怎样,同时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指名说。
6、自由交流: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五、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重点指导:“矛、兵”的笔顺。
4、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5、指导生字书写。
6、小结写字情况。
六、课后作业
1、听写本课词语。(见词语表)
2、进一步读熟课文,争取解答课后问题。
3、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词语(字卡背后)
2、听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小黑板出示词语,学生订正,改错。
3、提问:听写的词语中有不懂的吗?(学生互问互答)
4、板书“大显神威”,这是什么意思?(初步理解)
围绕这个词,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如:谁“大显神威”?它具有什么“神威”?它为什么能大显神威?)
二、围绕“大显神威”,感悟课文内容
1、从书中找到“大显神威”。提问:是谁“大显神威”?生答后,引读5自然段。
2、小结,过渡: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那么,坦克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自由回答。
你从哪里找到了答案?引导学习1~4自然段。
3、默读1~4自然段,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坦克是怎样发明的。
独立读书思考。分组交流改进。指名发言说明。
小结: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
4、指导朗读1~4自然段。
引导:小声读这部分课文,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和句勾下来,待会儿与同学交流。
交流好词佳句。联系上下文理解“难以招架”、“固然”等词。
朗读课文。
5、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以及坦克在战场上的.“神威”,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引读6自然段。
出示句子“谁善于……胜利者。”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你是怎么明白这个道理的?
小结:通过具体事例明白了这个道理。
说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是写文章常用的方法,不能空讲道理,举例最有说服力。
三、拓展思维,深化明理
1、读文后“泡泡”里学习伙伴的话“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提问:你能举例说明这句话吗?
先分组讨论,再在全班交流。
2、谈话:矛和盾很早就有,为什么别人不能像发明家一样发明出坦克呢?(生自由回答)
小结归纳:我们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从你的发现中受到启发,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
四、布置综合性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
1、观察生活,发现不便之处,作记录。
2、思考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录。
3、尝试把其中一项做成看得见的作品,在展示台上展示。
(可根据学生建议增减活动。)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课前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阅读有关发明家的发明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故事:《自相矛盾》。
2、播放文中的插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图上发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矛”与“盾”)
矛 进攻
盾 自卫
3、学生相互提醒:“矛”不要少一撇写成“予”字,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盾”的外侧是两笔,第二笔是竖撇。
4、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5、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根据学生反馈板书问题要点。
如: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怎么集合的?结果怎么样?
设计意图:课堂没有直接完整的呈现课题,而是借课文插图展开教学,逐步呈现课题,让学生在“说、写、猜”的活动中轻松有趣的走进文本。“矛”和“盾”这两个字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这两个字的字形又有一定难度,意思也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通过看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语境中掌握“矛”和 “盾”,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教师的板书示范,化解了字形的难点。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师: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交流
(1)互相提醒容易读错认错的字词。
(2) 想办法记一记要求会写的生字。
(3)组长安排组员分段朗读,读通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4)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范读动画,纠正发音。
(5)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能自行解决黑板上的哪些问题,先在小组里讨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讨论。
学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问题。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师: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你能自行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解决一个,擦去黑板上的有关问题。
2、课件出示词语:先由学生领读到抢读到忆读竞赛,重点纠正要强调读音的生字是“戳、履”,熟读的新词有:
集合 紧张 固然 乌龟 自卫 进攻 炮口 坦克
战场 长处 首次 胜利者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乱作一团 庞然大物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3、运用练习
(1)选用上面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
a .中国乒乓球的国手们在奥运会上( )。对方队员面对强有力的进攻,虽然( ),但最终( ),败下阵来。
b .当猎狗这个( )出现在受伤的小鸟面前是,小鸟吓坏了。
(2)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说句子。
设计意图: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厚积才能薄发。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学生的语言会变得生动、具体。对于新词,不仅需要理解,更需要学会灵活的运用。此外,根据学生学习注意力时间分配的特点,适时组织学生抢记词语能消除大脑疲劳,以便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四、指导书写,完成作业
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1、认读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按结构归为一类读,可以选后鼻音或前鼻音的字读,也可以组词读。
2、本课生字以左右结构的字占主要比例,因此要重点写好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难点落在“集”上,右上四横,上部要写得紧凑。
3、练习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注意写字姿势。
五、课外延伸,阅读资料
坦克:又名战车。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力和坚强的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乘坐3~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驾驶等任务。1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早使用坦克参加战役。其实,坦克是一名战地随军记者发明的。
设计意图: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天地就有多大。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把课外资料引进课内,使精读与略读在课内得到有机结合,使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得到提升,适时让学生感到课本之外还有精彩处,开卷有益。
六、作业
1、我会写
máo bān dùn
(1)敌人的( )如雨点( )向他的( )刺来。
chí shén
(2)她手( )( )奇的七色花向我走来。
tǎn zhàn gōng tuì
(3)我方的( )克冲上( )场向敌军发动进( ),很快打( )了敌人的进攻。
2、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听写句子,引入文本
1、师: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掌握的怎么样?
听写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反馈:打开书本,校对、订正。
设计意图:几乎所有的课文,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它的结构、内容以及思想内涵。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要善于从文章的千言万语中抓住最关键的内容,理解文章句、段和篇的构思脉络,理解它的内涵和中心,把握全文。这个句子是本课的重点句,在上下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仔细分析句子,用词也很有意思,既有反义词,也有能解释课题的四字词语。这个句子在课文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二、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出示听写的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这句话中的反义词,圈出能解释课题中“集合”的一个词。
学生读句子,回答。提示:自卫—— 进攻;盾——矛 ; 合二为一。
2、师:把“矛”和“盾”这样一对矛盾的事物合二为一,怎么集合呢?有什么好处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2~4自然段,读完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反馈
(1)怎么集合?
指名回答。
提示: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具体做法是: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出示坦克的图片,简单介绍。
(2)这样的集合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回答。
提示:“矛”和“盾”的集合实际上是自卫和进攻的集合,既能很好的自卫,又能更好的.进攻,这可是“大显神威”。
3、指导学生理解“大显神威”的含义,读第5自然段,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明。
学生读课文、回答。
提示: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你能把大显神威的感觉读出来吗?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引导学生在读中领会“首次、吓得哇哇直叫、乱作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小朋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学生回答,如:“神舟”五号太空飞船、海洋馆的大神龟、我国奥运健儿……
4、师:发明家从“矛”和“盾”中得到启示,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从这个故事中,你是不是也悟出点什么呢?
引导学生初步领悟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设计意图:明理是一个过程。小悟得小道理,大悟得大道理,多悟多得,说不定哪天恍然大悟、大彻大悟,还真有什么大启发。因此,明理不可急功近利,教学是要体现层次,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悟。
三、畅谈感受,揭示道理
1、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句话,想一想从中可以受到什么启发呢?你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物?
教师可适当提示:充气雨衣、地下多功能车库、双层公交车、节能型马桶、钻井工人的帽子、带橡皮头的铅笔、一个优秀的人……
3、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事物还有哪些你觉得使用起来不太方便,可以怎样改进,使之更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呢?
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教师鼓励有创意的想法。
4、小结
师:同学们,社会在迅速的发展,人类时时刻刻在创造,在创造中发明,也许正在勤奋学习的你就是将来的创造者呢!
设计意图:教学不仅要举一反三,更要融十为一。紧扣教材,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和训练的切入点,将阅读的理解、语言的感悟、明理的过程巧妙的糅合在一起。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抄写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记下自己或身边的人留心周围事物、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事例。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的开放,实际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能从课本中寻找答案,还会在生活中有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矛——进攻——枪口或炮口
集合——坦克
盾——防守——铁 屋 子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设计意图:板书的功能在于理清文脉,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要简介、明了。这个板书能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而为一的过程展示出来了。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发明家将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故事。由此启迪人们:谁善于把别人的优点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教育学生要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研究,热爱科学。
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坦克的发明过程充满兴趣,但是对坦克的作用并不是太了解。
2、要把学习的重点引导到发明过程中如何取长补短的过程,而不是如何研究和改进新型坦克。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通过各种方式理解上下文的意思。
2、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怎样吧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3、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4、培养学生学会集别人的优点。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发明家如何讲矛盾的优点集于一身发明坦克。
2、理解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新课。
1、出示教学图片,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搜集资料,谈谈对矛和盾的认识。
2、教师引导: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古式武器矛和盾一根本不能满足新时代战争的需求,人们因此发明了许多更先进的武器。比如说:坦克。
3、出示各种坦克图片,引导学生汇报搜集资料,交流对坦克的了解。
4、教师导入:有心的发明家总是从生活中,自然中寻找灵感,受到启发而发明创造的。莱特兄弟研究鸟儿飞翔的奥秘发明出飞机;从鱼儿在水中上潜下游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而本文中的发明家从矛和盾的身上受到启发,发明了坦克。今天,我们来看看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板书:矛和盾的集合。理解“集合”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
2、抽读生字卡片,指导字形。
三、再读课文,感悟大意。
1、指名分节读文,思考课文内容。
2、说说课文大概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发明家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告诉人们要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四、细读课文,分小组展开自学。
1、通读课文: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2、出示自学提纲,要求熟读课文,巡视自学情况。
(1)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
找出相关段落记句子,指读——品读。
(盾太小,当敌人的矛如雨点般刺来时,将难以招架,自卫能力差,显得不够安全。)
(2)有了安全的“铁屋子”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他又做了哪些改进?找出相关段落。指读——品读——带感情读。
(铁屋子虽然安全,但是无法进攻,行动不便。改进方法:设置枪口或者炮口,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3)坦克之所以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是因为xx?(用文中一句话来说明。)
a、先看坦克在战场上进攻和自卫自如的录像片段。
b、引出学生体会,加深理解“大显神威”的词义。
(4)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让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
a、让学生自由谈启发。
b、用肯定的语气读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c、联系生活实际,用例子说明。
学生举例展示:
1、在手工比赛中,我看了很多资料,向哥哥请教,看了很多同学的制作过程,我汲取了他们的优点,做出了我的作品,最终获得了第一名。
2、人们汲取空调和风扇的优点,制成了冷风机。
3、在作文竞赛中,我的`作文《美丽的家乡》运用了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总分总结构,适当的运用了另一篇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让我得了一等奖。
五、小结
发明家从矛和盾的身上受到启发,把二者的长处合二为一,从而发明了坦克,我们应该学会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且多多学习,让自己不断进步。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矛+盾——坦克
枪口、炮口、轮子、履带铁屋子——坦克
教学反思:
1、可以在课后拓展,让学生想象如何把现在的坦克加以改进,培养学生对坦克的新的兴趣。
2、教学中读的运用不够强化,不够明确。
3、词语的理解,运用、积累重视不够。
4、备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基本考虑全体学生的认识水平加以完善。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学习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听过自相矛盾的故事吗?
老师简单讲故事,介绍矛和盾的由来与历史。
①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②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那还是不是我们的故事里头的人物那样自相矛盾了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自由地读一读,听清老师的要求。
出示生字,开火车请学生读。
师:我相信同学们很快就会掌握生字的读音,而且能读得很标准,你自己一个人试试能不能行?
那么你帮生字宝宝戴上音节帽。戴错了可要哭了。
学生注音。
师:除了生字,你敢不敢挑战一下课文中挺难的字呢?谁愿意来领读?
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师:会读生字,那能把课文读通读顺就更好了。我们来轮流读课文,听好了,也许老师很快会叫到你的名字。所以你不可以分心。/
④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①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②同座交流交流。
③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④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②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般攻炮坦战神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③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①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②“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二、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①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②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③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④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①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②齐读这段话。
③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写字抄词
①练习其他7个生字。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实践活动
①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②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一、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二、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五、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时数:
六、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矛的作用是进攻,盾的作用是自卫。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了解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优势。
二、自由读文,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三、读了课文你最欣赏发明家的.什么?
生:遇到问题善于思考,分析,创造
结合板书::遇到问题善于思考,分析,创造
四,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
1、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又挡,还是难以招架。”反复读。
2、读了这个句子你知道了什么?(看录像,再通过动作实践体会左抵又挡、难以招架两个词的意思。)
3、这个句子哪些些地方写得好?(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用了打比方的手法,使句子表达地更具体。)
五、文章哪些地方能体现发明家善于思考,分析,创造?自由读,小组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句子:
盾太小了!如果盾大的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师:发明家为什么要设想盾大得像个铁屋子?这个铁屋子解决了什么问题?
板书:自卫
师:有了这个铁屋子做盾,
的确安全可靠,他的设想多好啊,我们用什么语气来读?练习朗读。
师:你还画了哪些句子体现发明家善于思考,分析,创造?
出示句子: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练习读。
师: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发明家为什么要设想从铁屋子上开个小洞?
这个小洞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学生交流
板书:进攻
师:从铁屋子上开个洞,可以伸出枪和炮,那我们可以集中火力进攻敌人?那在铁屋子上开个洞就可以把敌人消灭吗?发明家还想到什么?
板画,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为什么要这样呢?四人小组交流
师:有了这些精心设计,发明家终于发明了坦克。让这种新式武器冲到战场,结果怎样?请用四字词语概括。先讨论再交流:
板书:大显神威、百战百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打得敌人怎样?
四处逃窜、哇哇直叫、落花流水、全军覆没……(根据板书,读成语。)
师:坦克发挥了无比的威力,大家觉得他的优势在哪?
板书:集合了矛与盾的力量
六、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齐读最后一段。
七、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八、抄写文中的四字词语。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4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兵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3、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
3、出示生词,学生认读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集合矛和盾的长处发明了坦克,以及坦克的实际运用。)
6、理清脉络
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理清层次
第一段(1—4)讲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
第二段(5)讲坦克在实际运用中大显神威。
第三段(6)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
⑴引导学生观察。
⑵难字示范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1、搜集发明家的故事。
2、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师: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二、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1、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⑴可以把第一个问题分解为以下三个问题:
①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发明家和对手比赛,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想到了矛和盾结合起来。
②又是怎么结合的呢?
把盾做成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让它会动。
③结果怎样?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⑵最后一段的含义:要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根据需要,把优点很好地集中在一起,为我所用。(“善于”,就是很会观察、很会思考的意思。)
4、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2、齐读这段话。
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比如实际应用方面: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学习和做人方面:采纳别人的优点等等。以引导学生的深入思考,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一方面从生活实际中选取类似的事例;还可以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交流故事,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发明家的故事。
2、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相机谈谈感受。
五、畅谈收获,总结全文
1、中心: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集合矛和盾的长处发明了坦克,以及坦克的实际运用,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2、归纳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是写文章常使用的方法,不能空讲道理,这样才能有说服力。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借发明这件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至于坦克发明是不是真的像课文中描写的,可以不去追究。)
附:参考资料
1、坦克:英文TANK的译音,旧译为“战车”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力和坚强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由武器系统、推进系统、防护系统、通信设备以及其他特种设备和装置组成。乘坐3—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驾驶等任务。1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早使用坦克参加松姆河战役。20世纪60年代以前,坦克通常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60年代以来,多数国家将坦克按用途分为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坦克主要用于地面作战,用以对坦克及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用于摧毁野战工事,消灭有生力量。但地形、天气对它的行动有一定限制。
2、矛:古代一种兵器。长形,尖头,安上木质的长柄,作战时用于直刺。矛在商周时用青铜制成,汉代多用铁制成的矛。
3、盾:盾牌,古代作战时挡御刀箭等的武器。
4、词语
集合—使集合;汇聚。
左抵右挡—“抵挡”,就是抵抗的意思。
难以招架—文中意思是,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
危急—危险而紧急。
固然安全—“固然”,有本来、原本的意思。
自卫—保卫自己。
履带—围绕在拖拉机、坦克等车轮上的钢质链带。装上履带可以减少对地面的压强,并能增加牵引能力。也叫链轨。
神威—神奇的威力。
5、多音字
得:de跑得快、长得高;dé得到、取得;děi得你去、得两年完成。
钻:zuān钻洞、钻研、钻探机;zuàn钻石、钻戒、金刚钻。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用事实说明道理,语言简洁清楚。教学时,紧紧围绕“优势对接的思想方法”主题,按照“研读解悟第1~4段(理解什么是优势对接的思想方法),适度放大第5段(感受由“集合”思想带来的新成果),拓展提升第6段(学会优势对接的思想方法)”的思路,以“互文性”解读,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用教材教”的新课程操作要求,帮助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文本意义,在自读自悟中有更实在更丰富的收获。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发明坦克的过程”,在语言转换中有效理解“难以招架”、“庞然大物”、“集合”、“善于”等词语。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并能据此提高阅读寓言故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合观察和复读等手段,解悟发明家的思想方法
看屏幕,边看画面边快速浏览全文,通过这个画面你能读懂课文的哪些内容?特别是能理解哪些词语和句子?
1、交流。如:
⑴矛和盾的长处(进攻、自卫)等关于矛和盾的词语句子;
⑵理解“庞然大物”、“履带”、“炮口”等关于坦克的词语;
⑶理解“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划出来xx仿佛这三个词就写在画面上,读出来──插上一对翅膀,一对想象的翅膀,读着读着,画面就看“活”了;
⑷尽管这只是一场朋友间的比赛,但是依然十分紧张。
把注意力集中到发明家的表情,你能发现更重要的内容吗?(紧张、危急、计上心来、急中生智等)
2、发明家在想什么?是怎么想的呢?大家用心读读课文1~4节。用心读就是要边读边思考;翻来覆去读,翻来覆去想,直到把问题读懂。
读完后,尝试根据下面的提纲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xx
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xxx
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对了xxx
3、小结:这个过程,就是发明坦克的过程,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发明的一种方法,带着这样的理解,一起读题目。
二、运用欣赏和诵读等方式,放大发明家的创造成果
1、课件出示坦克图片,边欣赏边议论。
2、读课文第5节,要努力绘声绘色地读,以你的声音表现你的感受。如自豪、惊喜、成功感。
3、“大显神威”什么意思?联系第5节课文说说大显神威的情景?(随机出示屏幕阅读补充材料1),这是一段对战斗场面更具体的记录,鼓励优秀学生加大难度从短文中再找找“大显神威”的`情景。
4、这就是坦克的威力,这就是集合的力量。感受着这样的力量,你想说什么?
出示句式(写一写):这样的集合真(棒、好、妙极了等)。
启发:仿佛发明家就在我们的面前,你会对发明家说什么?(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集合是一种解决难题的方法。假如你在生活学习的时候碰到了难题,你会对自己怎么说?
5、小结:感受着这样的力量,我们全身都洋溢着智慧。
三、用讲授和举例等途径,理解课文告诉大家的道理
1、我们在为发明家用集合的思考方法发明了坦克而感动、兴奋的时候,我们也能闭起眼睛静静地想一想,其实有许多新的产品、新的发明创造,甚至大型的建设项目,都包含着这种集合的思考方法。如“水笔”、“橡皮铅笔”、“小灵通”、“电动自行车”、“高速公路”、电视电话、蛋卷冰淇淋、鸡尾酒等。
介绍自己熟悉的一个内容。
同时板书出示:xx和xx的集合
引导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2、其实,学习也包含了许多集合的过程。只要是优秀的、积极向上的,别人会了和懂了,我也想努力会努力懂,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
看故事《胡服骑射》(学生默读,相互帮助理解)。
议一议: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话,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鼓励联系自己的体验,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要善于“取长补短”。
3、有时,为了把事情办好,或者办得更好,人们常常用合作的办法。把大家拥有的长处都发挥出来,一起想,共同做。
阅读《优势互补》,
议一议:联系最后一句话,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鼓励联系自己的体验,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要善于“强强联手”。在强强联手中,我们还会懂得“扬长避短”的方法。
总结:
集合不仅是一种具体行动,也是一种思考方法,一种人生智慧。对于优势互补的思想方法,不仅体现在发明创造上,也反映在做事做人的时候,如取长补短、强强联手。记住“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你就会收益终身。
第四篇:《矛与盾》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矛与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矛与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和背诵,懂得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点感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
2、板书矛与盾,出示图片。询问:有谁知道矛、盾分别是什么吗?来介绍介绍。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与这两种兵器有关。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听录音。
2、学生自由试读,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3、组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对容易出错的句子教师指导读通读顺。
三、精当讲解,读懂课文,明白寓意
1、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结合想象了解大意。
2、组织学生小组交流。
3、组织学生全班交流讨论,当学生汇报到哪句,说出意思后就指导朗读。
4、引导学生理解寓意,并列举生活中类似现象。
四、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积累语言。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教师总结。
2、课外延展。
《矛与盾》说课
《矛与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最后一组《古代寓言两则》里的第一则文言文寓言。文字简练形象、寓意深刻明了。用人物说的话作为点晴之笔蕴含寓意。
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重点是指导朗读和背诵,懂得寓言的寓意。
难点是指导学生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点感想。
为了完成以上三个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首先创设情境,借用插图,将学生带到两千多年的集市上,教师设疑,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接着组织学生采取听录音、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把字音读准,把语句读通读顺。然后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结合想象等进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弄懂每句话的意思,明白寓意并举出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最后组织学生采取各种方式进行积累,把这则有趣的寓言珍藏在脑海里。本次教学,我还注重了以下两方面教学方法:
一、尝试情境引领,感情朗读的特色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难免觉得拗口难读,晦涩难懂,产生畏难情绪。本来要读懂就比较困难,再加上又要领悟寓言的寓意,两者加在一起就为学生学习古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本次课,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时,注重情境教学。入课时,借助插图引领学生来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到那一群人当中看个究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启发学生以一个小商贩的口吻模拟现场。为了卖掉自己的矛与盾,想想楚人会有哪些表情和动作,在集市上吆喝吸引买主,吹虚产品的,然后学生进行现场模拟并进行创造性的发挥。说到集市,孩子们都很熟悉,商贩们的嘴脸,更是活灵活现,创设这样一个孩子们熟悉的情境,让他们尽情发挥,让陌生变为熟悉,晦涩变为易懂,遥远变为亲近,学生轻而易举地读懂了文言文,读懂了也就明白了寓意,能背诵了这样重点也就突出了,难点也攻破了。
二、展示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成功教学方法
自从新课改走进课堂以来,我校一直在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课堂模式,颇有成效。本次课,我就向各位老师展示了这一成果。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尊重学生,就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他们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足够的思考时间和较多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本次课,无论是初读课文还是精读课文,就连积累语言这一步,我都力图创造自主学习的平台,给学生充足时间,与文本充分对话,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矛与盾》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发明家将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故事。由此启迪人们:谁善于把别人的优点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教育学生要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研究,热爱科学。
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坦克的发明过程充满兴趣,但是对坦克的作用并不是太了解。
2、要把学习的重点引导到发明过程中如何取长补短的过程,而不是如何研究和改进新型坦克。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通过各种方式理解上下文的意思。
2、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怎样吧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3、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4、培养学生学会集别人的优点。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发明家如何讲矛盾的优点集于一身发明坦克。
2、理解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新课。
1、出示教学图片,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搜集资料,谈谈对矛和盾的认识。
2、教师引导: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古式武器矛和盾一根本不能满足新时代战争的需求,人们因此发明了许多更先进的武器。比如说:坦克。
3、出示各种坦克图片,引导学生汇报搜集资料,交流对坦克的了解。
4、教师导入:有心的发明家总是从生活中,自然中寻找灵感,受到启发而发明创造的。莱特兄弟研究鸟儿飞翔的奥秘发明出飞机;从鱼儿在水中上潜下游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而本文中的发明家从矛和盾的身上受到启发,发明了坦克。今天,我们来看看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板书:矛和盾的集合。理解“集合”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
2、抽读生字卡片,指导字形。
三、再读课文,感悟大意。
1、指名分节读文,思考课文内容。
2、说说课文大概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发明家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告诉人们要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四、细读课文,分小组展开自学。
1、通读课文: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2、出示自学提纲,要求熟读课文,巡视自学情况。
(1)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
找出相关段落记句子,指读——品读。
(盾太小,当敌人的矛如雨点般刺来时,将难以招架,自卫能力差,显得不够安全。)
(2)有了安全的“铁屋子”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他又做了哪些改进?找出相关段落。指读——品读——带感情读。
(铁屋子虽然安全,但是无法进攻,行动不便。改进方法:设置枪口或者炮口,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3)坦克之所以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一句话来说明。)
a、先看坦克在战场上进攻和自卫自如的录像片段。
b、引出学生体会,加深理解“大显神威”的词义。
(4)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让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
a、让学生自由谈启发。
b、用肯定的语气读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c、联系生活实际,用例子说明。
学生举例展示:
1、在手工比赛中,我看了很多资料,向哥哥请教,看了很多同学的制作过程,我汲取了他们的优点,做出了我的作品,最终获得了第一名。
2、人们汲取空调和风扇的优点,制成了冷风机。
3、在作文竞赛中,我的作文《美丽的家乡》运用了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总分总结构,适当的运用了另一篇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让我得了一等奖。
......
五、小结
发明家从矛和盾的身上受到启发,把二者的长处合二为一,从而发明了坦克,我们应该学会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且多多学习,让自己不断进步。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矛+盾——坦克
枪口、炮口、轮子、履带铁屋子——坦克
教学反思:
1、可以在课后拓展,让学生想象如何把现在的坦克加以改进,培养学生对坦克的新的兴趣。
2、教学中读的运用不够强化,不够明确。
3、词语的理解,运用、积累重视不够。
4、备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基本考虑全体学生的认识水平加以完善。
《矛与盾》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词语。
2、正确地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坦克上战场的录象片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所收集的饿资料,谈谈对矛和盾的认识。
2、教师引导: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古式武器矛和盾已根本不能满足新时代战争的要求,人们因此发明了许多更先进的武器,比如说坦克。
3、教师打出坦克投影,让学生直观认识各种坦克,引导学生汇报所收集的资料,谈谈对坦克的了解。
4、教师导入:有趣的是世上的很多发明都是人们从大自然中,生活中受到启发而创造的,比如说人们看到鸟儿飞翔,研究飞翔的奥秘从而发明出飞机,从鱼儿的上浮下潜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而书上的这位发明家也是从矛和盾身上受到启发,发明出坦克。他是怎样受启发发明出坦克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见识一下。
5、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正确较流利,圈出不理解的饿字词。
引导学生字词的质疑,讨论答疑。
左地右挡:左右抵挡,抵抗。
招架:抵挡。
履带:装在车轮上的钢质的链带。
神威:神奇的威力。
庞然大物:庞大的东西。
三、再读课文,感悟课文大意。
1、指名分节读文,思考课文内容。
2、说说课文大概讲了什么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四、细读课文,分小组展开自学。
1、通读课文:教师起个头,感兴趣的同学站起来的饿同学站起来接下去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2、出示自学提纲,要求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鼓励用笔在书上做出相应的记号,教师巡视指导自学:
(1)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
(2)有了安全的”铁屋子“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他又做了哪些改进?用“~”画出。
(3)坦克之所以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是因为?(用文中一句来说明)
(4)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茅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也展开了小组自学活动,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全解
一、听写词语,复习巩固
难以招架、自卫、进攻、大显神通、集合。
二、学习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心
1.讨论上节课的自学题。
(1)题: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
a.找出在文中哪一节?(第2节)
b.指读第2节→众生简评朗读。
c.质疑: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盾太小,当敌人的矛如雨点般刺来时,将难以招架,自卫能力差,显得不够安全。)
(2)题:有了安全的“铁屋子”,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
他又作了哪些改进?
a.指出在文中哪些段落(3、4、5节)
b.指读3、4、5节→众生简评朗读→鼓励学生带感情朗读。
c.质疑: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他又做了哪些改进?
(“铁屋子”虽然安全,但无法进攻,行动也不方便。改进方法:设置枪口或炮口,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a:指名回答
b:看坦克在战场进攻和自卫自如的录像片段。
c:引导学生说体会,加深理解“大显神威”的词义。
(4)题: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和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a:让学生自由谈启发。
b:引出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齐读该句,指导用肯定的语气朗读。
c:联系生活实际,用例子说明:
三、小结
发明从矛和盾身上受到启发,把二者的长处和二为一,从而发明了坦克。我们也应该学会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且多多学习,让自己不断进步。
四、布置作业
积累文中好词,如“左抵右挡”“大显神威”等。
《矛与盾》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通过补充句等方法,学生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再进一步感受坦克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本文的道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他们有什么作用呢?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矛是攻击别人的武器,而盾是防御的武器。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课件 生字、生词卡片,认读。
指导识记字形,可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加强记忆,如:持和挂、炮和跑、担和坦、神和伸、般和船;
3.巩固新词。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教学中要着重倡导在文章的大的语言环境下感悟语言。只抓孤立情节理解课文,学生常常会出现被动跟随的状况。先从整体入手,再重点关注情节,学生对情节语言的感悟会是丰富、生动的,将会更深刻的理解语言文字的真正内涵,从而逐渐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能力。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桌相互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小结课文
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可以是生字学习方面的,也可以是有关课文内容学习的收获。教师适当概括补充。
五、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a.学生观察这7 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 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作业:
1.抄写生字2遍,注上拼音。
2.熟读课文,思考“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附课文:
矛和盾的集合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与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9月15日,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赵州桥》练习《灰雀》教案(人教三年级上册)引导学生玩一回“童话游戏”──《语文园地七·习作》教学设计《画杨桃》教学设计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给予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21、古诗两首导学案《春日》教学预案查看更多>>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矛与盾》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理解句子,讲寓言故事。
3、懂得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2、理解寓言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说出重点语句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图片学生猜成语。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出自相矛盾这个成语。
3、课件出示矛与盾的图片引导学生明白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非子带给我们的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和重音。学生评价。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5、竞赛读。
(二)细读课文
1、学习文言文方法(课件显示)
2、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3、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4、全班交流。
5、说说全文的意思。
(三) 品读课文,汇报交流
1、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作答。
请生解释:鬻:卖;誉:夸耀;并写写这两个字。
师:楚人先夸耀什么?生读第一句话(生读,师板书:(坚)盾 莫能陷)。指名夸一夸。
2、师:同学们真会夸。那个楚国人又是如何卖他的矛的呢?指名回答。
师:你真会做生意。
师:我想请你带大家一起夸好吗?(生夸)
师:原来是在夸他的矛锋利,请你来夸一夸矛吧!“又誉其矛曰:……”(生读,师板书:(利)矛 无不陷)
师:楚国人既夸了自己的矛又夸了自己的盾,不知道同学们想夸什么呢?自己在下面吆喝一下吧!(生自由读)师:请男生誉盾,请女生誉矛,看哪一组夸得更自信,准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又誉其矛曰:“……”。
3、同学们真会夸真会卖,,可老师有一个疑问:怎么什么东西到了楚人那儿都成了那么好的呢?仔细想想他的话,你发现了什么?
师: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许多围观者,他们到底有没有买他的矛和盾呢?你从书中哪句话知道的?指名作答。请同学们看插图,请同学们自己练习,模仿谁都可以。
指名读,生猜是什么样的人在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及模仿能力。)
4、师: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人有什么反应?生:那个人哑口无言。
师:你是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不能回答。
师:(引导学生说)“弗”就是“不”的意思,你能读读这句话吗? (生读此句师板书:弗能应也)
5、师: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话来呢?小组讨论一下,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生小组讨论发言: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师板书:道理)
(四)探究寓意
1、选择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
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2、采访围观者:你们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笑?
3、同学们帮他出出主意,怎样把他的矛和盾卖出去。
4、得到的启示:学生总结。
5、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6、动画欣赏。
三、回味朗读,练习背诵
1、寓言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寓言中的道理耐人寻味。老师带来了《矛与盾》的动画欣赏,大家轻松一下。
2、大家和着音乐试着背一背。
学古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背,方能学以致用。大家随着音乐一起背背吧!不会背的方再看看书,会背的大家一起背。
《矛与盾》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词语。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看图导入,揭示内容
1、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图中的两个人在干什么?他们的手中拿了两样古代的武器,你们知道这长长的叫什么吗?(矛)那圆圆的叫什么?(盾)矛是用来干什么的?盾又用来干什么?(相机板书:进攻,自卫)让我们假设一下,如果这个人只拿了矛而没有盾,会怎么样呢?如果这个人只拿了盾而没有矛,又会怎么样呢?现在就有一种武器,它既能像矛一样进攻也能像盾一样防守,那就是坦克。(出示玩具坦克)(板书:坦克)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来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请大家把书翻到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补充完整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在读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难读需要提醒其它同学吗?(自由说)
3、老师也有一些词语要提醒大家读好。(出示词语卡片,带读)
4、请大家把这些词语带入课文,齐读课文。读完了,有什么收获?
三、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一)学习课文2——3自然段
1、我们知道矛可以进攻,盾可以防守。发明家为什么还要去发明坦克呢?书上是如何介绍的?着重指导“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
2、同桌之间用动作演示。一手拿书当盾,一手拿笔当矛。
3、就在这紧张危急的时刻,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他想到了什么?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那对方的矛就再也戳不到我啦!”(先对盾的不满,后来想到盾可以改变而喜悦)
5、假如是你,你还会想到其它的好办法吗?
6、发明家的主意确实很不错,盾经过改进成了一个“铁屋子”,发明家钻到了解铁屋子里和朋友比赛,对方的矛戳不破铁屋子,自然也刺不到他。可是,让我们冷静地想一想,比赛场上,对方见他缩在里面是不是就不打了呢?肯定还会用别的办法来对付他!想想你会用什么办法来对付他?
7、是啊!这样下去发明家一点儿获胜的机会也没有!
8、出示句子“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理解句意
(二)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这时发明家又有了什么新的想法?请大家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理解“矛”就是从洞里伸出的“枪炮”,可以进才攻。
2、利用玩具坦克,大致讲解坦克的基本部件。
3、小结:经过发明家一次又一次的改进,坦克终于诞生了。
(三)过渡:这辆坦克的威力可真大呀!
1、齐读第5自然段,看看这辆坦克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2、理解“大显神威”、“庞然大物”等词语。
3、读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坦克是发明家根据矛和盾造出来的。可它却比矛和盾的威力大多了,为什么呢?(板书:合二为一)
4、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带橡皮头的铅笔的发明过程。
(四)学习第6自然段
过渡:由此可见(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出示句子。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东西都有它的优点,也有一些东西有它的不足之处,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动动脑,想想你想发明什么?
2、想发明的写成一篇短文。
五、总结全课,鼓励学生
在这节课上,有许多同学的表现非常好,被评为“朗读明星”、“智慧明星”、“积极发言明星”希望同学们能把这些“明星”们的优点集合到自己的.身上来,老师相信你们以后的表现会更加出色的。
《矛与盾》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寓、矛 、盾、誉、吾。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交背诵。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成语包含的道理。
4.以此积累词语,进行拓展练习,培养学生观察、聆听、想象等能力及语言创新能力,启迪智慧。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词义,弄懂寓意,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表达。
教学手段及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讲授、讲解、讨论、模仿、运用、回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矛与盾》是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第二十五课内容,短小有趣,借买矛与盾的故事讽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耐人寻味。文本资源与现实联系点较多,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并开展思维和语言训练。
教学过程
一、沟通
今天第一次给大家上课,希望同学们积极思考,努力听讲,踊跃发言,展示才能,共同上好本节课。
二、回顾、朗读、揭题
1.上学期我们学过哪些古文?
2.幻灯片出示古文《学弈》。朗读提问:古文中包含了哪个成语?学生回答后小结:希望同学们上课也要这样专心致志。
3.体会“弗”:弗若:不如;弗许:不允许。你还能说两个带弗的词吗?(弗能:不能;弗敢:不敢……)
4.揭题: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新的古文,也是一则有趣的而且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道理的古文。(板书课题:25.矛与盾)
三、学习《矛与盾》
1.出示幻灯片:题目、图和学习目标。
2.明确学习目标(朗读学习目标)。
3.看图:说说图上内容,小结。
4.让我们来看动画片(点击“请看动画”)
5.朗读课文:a、范读;b、试读、指导、幻灯划出节奏、自由读;c、齐读,小结朗读情况。
6.学习生字并体会课文内容:a、本课要学的生字有:寓、矛、盾、誉、吾;b、幻灯放大生字逐字识记,并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如,学习“矛”,可以提问 “课文中的那个人怎么吹他的矛的?你能不能模仿他的口气吹一番呢?”等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表扬。c、书写这些生字。
7.体会句子意思:a、思考每句意思,同桌小声讨论;b、幻灯逐句出示古文,讨论、理解或表演,再幻灯出示句意;c、齐读译文。
8.拓展语文思维空间:a、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寓言故事吗?b、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小结,然后再提示“请认真看和听动画片”注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及表情还有当时的环境,特别要注意两部动画片的不同之处。c、谁还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呢?相信你说的比动画片上的还好,可以说整个故事,也可以说其中的一个小片断。d、自由发言,小结,幻灯出示译文朗读。
9.运用和体会寓意:
a、提示:读和这则寓言看了动画片后,大家会觉得好笑,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也常会遇到这类似的好笑事。
b、幻灯出示句子,提示:下面的句子哪些有自相矛盾的现象发生呢?
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
(1) 教室内人声鼎沸。正在演讲的班长高呼:“都不要讲话!”。
(2)墙上写着四个字:“不准任何人在此写字。”
(3)一直不努力,未来成为科学家。
(4)一边跟人家说减肥要少吃点,自己胖得走不动了还天天大吃大喝!
(5)告诉孩子要守信,可自己常说话不算数。
(6)天天说开阔学生视野,但一年一次都没春游。
(7)自己想成绩好但又怕上课、背书、做练习。
(8)美国一边说要维护和平,一边又发动战争。
(9)不想同学骂自己,可是天天骂同学。
(10)一阵雷雨下了一天一夜。
(11)我们班基本上一半同学达到体育锻炼标准。
(12)我猜想他肯定是一个六年级学生。
(13)我估计他这道题一定错了。
(14)他一坐下来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但想到农民伯伯正在雨中夺粮,他哪里还睡得着呢?
(15)我们全班同学都参加祭扫烈士墓的活动,只有王小芳、胡新刚两个同学因为有病没有去。
(16)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把题目从左到右反复看了好几遍。
(17)全班所有同学基本上都制定了学习计划。
c、讨论上面的句子谈谈体会。
d、幻灯出示作文一篇:《自相矛盾的王叔》,指名朗读。
自相矛盾的王叔(徐敏琳)
清晨,空气格外清新,我背着书包悠悠地走在上学的路上。突然,伴随着马达声,身后传来一声呼唤:“琳琳,上来坐车吧!” 一辆摩托车驶到我的身旁,原来是王东的爸爸送他上学。我谢绝了王叔,他们便开着车子走了。突然,前面十字路口的那盏红指示灯亮了起来,可王叔却硬是冲了过去……
看了这,我愣住了。有一次,我到王东家,王叔带回一本交通安全画册,里面许多血淋淋的交通事故照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王叔还给我们讲交通常识和应该遵守交通规则。他说:“过马路时必须 ‘一慢二看三通过’。”
王叔理应是遵守交通规则的模范,可是他说一套,做的又是一套,真是“知法犯法”。这样,不但不会给周围的人做出好榜样,而且会给人们带来更坏的影响。
难道这不是做事自相矛盾吗?
e、小结:看了这么多的实例,你能总结出《矛与盾》这则寓言的寓意吗?
f、幻灯出示练习题,填空再幻灯出示答案:
寓言是通过虚构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这就是( )。 《矛与盾》是一篇古代( )故 事 ,故 事 中 包 含 的 成 语 是 :( )。这则寓言的寓意:( )。
10、拓展练习:
a、这个人能不能卖出去他的矛和盾呢?
b、你能不能想个办法帮他卖出去吗?
c、讨论各持己见,小结,幻灯出示《新自相矛盾》朗读。
新自相矛盾
那个人什么也没卖出去。他想:今天一无所获,回到家我该怎么说啊! 哦,对了!有主意了。他扛着矛和盾回到家。妻子问:“叫你别吹你非吹不可,看,什么也没卖出去吧?”“我虽然没卖出去,但我有了个好主意,你要帮助我,明天你去西城卖矛,我去东城卖盾,怎么样?” “那饭谁做呀?”“我们可以出去吃啊!”“但是……” “就这么定了。”第二天,他俩分头走了。妻子在西城喊:“我的矛很锐利,无论什么盾都戳得穿!快来买啊!”丈夫在东城喊:“快来买啊!我的盾坚固的很,无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天没黑,他俩就把矛和盾卖光了。妻子和丈夫非常高兴,一起去餐馆大吃了一顿。他俩异口同声地说:“今天过的可真愉快啊!”
11.朗读原文,背诵,积累词语。
12.再看动画片《自相矛盾》。
四、作业
1.把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记录下来。
2、用自己的话把《矛与盾》这个故事写出来。注意写活卖矛和盾的人吹牛的情形。
3、给卖矛和盾的人出个好主意,让他锋利的矛和坚固的盾快点儿卖出去。并写下来这个好主意与同学们分享。这可是智慧哦。
4、课后与好朋友一起表演卖矛和盾。并把表演经历写下来。
(可以任选一题 也可都做。看你喽!)
5.读读写写: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
自给自足 自觉自愿 自力更生 自告奋勇 自强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 自知之明 自不量力 自欺欺人 自暴自弃 自鸣得意 自以为是 自我陶醉自相残杀 自高自大 自作聪明 自吹自擂 自相矛盾
6.改一下下面句中自相矛盾的地方,使前后没有抵触:
a、 教室内人声鼎沸,笑声轰鸣。正在演讲的班长高呼:“都不要讲话!”。
b、黑板上醒目地写着四个大宇:“不准任何人在此写字。”
c、不努力学习未来成为一名知名的科学家。
d、一边跟人家说减肥需要少吃点,自己胖得走不动了还一边往嘴边塞东西!
e、告诉孩子做人不能说话不算数,可自己常说话不算数。
f、天天开会说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可是一年一次都没春游。
g、自己想成绩好但又怕上课、背书、做练习。
h、美国一边说要维护和平,一边又在发动着战争让世界不得安宁。
i、一阵雷雨下了一天一夜。
j、我们班基本上有一半同学达到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k、我猜想他肯定是一个六年级学生。
l、我估计他这道题一定错了。
m、不想同学骂自己,可是天天骂同学。
n、一边说自己的矛锋利无比,一边说自己的盾坚不可摧。
o、劳动了一整天,他实在太累了,一坐下来,他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但是,他想到农民伯伯正在雨中夺粮,哪里还睡得着呢?
p、清明节那天,我们全班同学都参加了祭扫烈士墓的活动,只有王小芳、胡新刚两个同学因为有病没有去。
q、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把题目从左到右反复看了好几遍。
r、新学期开始了,全班所有同学基本上都制定了学习计划。
《矛与盾》教学设计8
一、猜字导入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出示图片和象形字。)
2、你能把这两个字放到相应的图片下面吗?你认识这两种武器吗?(出示生字。)你们知道矛和盾用来干什么的吗?
3、师一边范写,一边阐述(矛:古代一种兵器,长形,尖头,我们看矛这个字,是个象形字,这里的撇可别忘了,一看这字给人感觉这个武器很锋利。盾,古代作战时挡御刀箭等的武器。盾的这一撇,特别的长,这样盾就大一点,才能抵挡矛的进攻。生书空。)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矛和盾的集合。(出示课题,齐读)
5、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会提问题的人,是最会读书的人,小朋友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课文吧。
1、自由朗读课文,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下面词语:
第一组:坦克手持蜗牛雨点般
指2名学生读。再出示拼音。(他们读的正确吗?我们也来读一遍。)
紧张固然乌龟炮口战场首次长处胜利者招架合二为一大显神威乱成一团左抵右挡
a、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练习,请1x2个学生朗读,要求声音响亮,流畅。
b、课件出示:试一试,真有趣
左抵右挡左xx右xx(左躲右闪、左顾右盼、左思右想、左邻右舍)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组更有意思的词语,快来读一读吧。
第二组:矛、雨点般、戳、进攻盾、左抵右挡、招架、自卫
a、自由读。
b、指生读。做“戳”的动作。你发现了什么?
c、描写“矛”的这些词语和描写“盾”的这些词语我们还可以对着读呢!男女生合作一下好不好?女生读“矛”,男生就紧接着读“盾”。
d、通过了读词语,我们知道矛的长处是xxxx,盾的长处是xxxx。
3、小朋友真能干。不过,读书有一种很重要的本领,就是把课文读成一句话或者是一小段话。你会吗?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发明家把xx和xxxx,发明了xx。
4、课文中有一句话也是说这个意思,你能快速找出来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生齐读)
(1)、从这句话种,你知道了什么?(板书:合二为一、坦克、大显神威)
“二”是指什么呢?“一”又是指什么?课题中哪个词也是这个意思呢?
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我们就说是矛和盾的集合。
(3)、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吗?(是怎样合二为一的?是怎样大显神威的?)师在合二为一、大显神威下打上问号。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矛和盾是怎样合二为一的?
三、学习1—4自然段
发明家在怎样情况下想到把矛和盾合二为一的呢?
1、(课件出示)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1)指名读。
(2)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比赛呀?(紧张、激烈)
(3)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这是一场紧张的、激烈的比赛?(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4)如雨点般刺来,刺的速度?老师也带来一个句子,你喜欢哪个?为什么?你能想象这是怎样的雨点吗?(快速指生读雨点般)是啊,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更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矛的进攻很猛烈。你能用如。般让这些句子更生动具体吗?(出示)比喻句的威力真大啊,让我们把比喻句再次送到句子中,使矛的进攻变得更猛烈。读。
(5)师生表演。生以书当盾,师以手当矛(你们现在就是这位发明家,老师就是你们的对手。我们来一场比赛好不好?)。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你右侧刺来(生做动作抵挡),左上方;左下方;右上方;右下方;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向你的头部刺来;向你腿部刺来……(边说边加快语速,以感觉激烈的争斗场面)
(6)能说说你刚才抵挡时的感受吗?
(7)这场比赛实在是太紧张太危急了!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过渡:对方的进攻十分猛烈,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这个时候,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什么想法?
2、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1)发明家发现了什么问题?他想到什么解决的办法
(2)发明家发现什么问题?心情怎样?想到什么解决的办法?现在发明家就钻在铁屋子里,对方的矛又一次如雨点般向他刺来,你觉得结果会怎样?发明家心情怎么样?
(3)齐读,读出心情变化。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3、(师出示铁屋子)那现在钻进这个铁屋子去和朋友比,矛字加了什么符号?这是真正的矛吗?表示什么意思?(枪口、炮口)看大屏幕(出示装上枪炮的铁屋子)。
a、发明家又想到了一个新的办法,真让人兴奋啊!你能来读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和炮口。
你们看,这长长的一横也是一种标点符号,较破折号,在这里是想说明这个矛是指xx,我们读的时候在这里要稍微停顿。(齐读)
出示:可是,这样固然————————。
a、你能当当发明家,提出疑问吗?填表格。
b、又是怎样解决的呢?理解履带。(大屏幕出示坦克)
4、同学们,发明家发现了问题,他想的和别人不一样,做的和别人不一样,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现在老师就想请你们做做发明家,我和你们一起合作来读读课文的2—4段。好吗?
(师生合作读)
发明家和朋友进行一场比赛,就在他难以招架时,他忽然想到xx
可是转念一想,又出现了新的问题xxx
这可怎么办呢?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新的办法xxx
5、小结。同学们,一切发明都源于发现。发明家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发现问题,一次又一次解决问题,最后终于把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擦去问号。
6、现在谁能用上自己的话,借助表格把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说一说呢?
学生自由练说。
7、汇报。
四、总结。
坦克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既能—又能—所以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那么坦克如何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对我们又有什么启发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矛与盾》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全班能正确读写生词,在此基础上每个人还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4、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生词并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一些生词的读写和运用。
【教学准备】
矛和盾的图片及有关生字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生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巩固新词。
〖照顾差异策略:想把生词读一遍的得一颗星,想把生词读一遍并用其中喜欢的一个词或几个词说话的得两颗星。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照顾差异策略:允许优生离开座位帮助学困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6、了解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教学意图:教学中常会碰到在掌握生字词时不同水平的学生掌握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一些优生常在统一的教学步调后无所事事,甚至做些小动作,在这种时候设计异步教学大有好处,以上两个异步策略的设计就是让优生发挥出更大的潜力,让学困生有可能的话也摘到更大的果子吃。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⑴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⑵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照顾差异策略:允许写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读课外书并做摘抄。
【作业】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选做题:从本课生词中选用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词写话。
〖照顾差异策略:选做题优生必做,其余的选做。
【教学反思】
1、本节课运用直观的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抽象的矛和盾有了直观的印象。
2、能从“差异教学,异步发展”的课题出发,设计多个异步策略,让优生在课堂上没有吃不饱闲着没事干的事情发生,让学困生在优生地指导下进行较到位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3、鼓励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多提有价值的问题,避免滥问。
4、在写字时发挥学生的积极自主性,让学生来当小老师,指出某个生字难写和易写错的地方,学生对这个环节兴致很高。
《矛与盾》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知识: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能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情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1、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坦克的图片、文字资料。(师生)
2、收集与发明创造有关的资料。(师生)
3、准备好相关的挂图和词语卡片。(师)
4、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语,了解单元主题
二、浏览本组内容,了解课文梗概
三、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讲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可由学生讲)
2、谈话:在人们纷纷嘲笑卖矛和盾的人自相矛盾时,更有聪明人想到了别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四、检查预习,自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你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说说你记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预习时,自主识字。)
3、谈话:现在我们让这些生字回到课文中,考考你是否还认识它们。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
4、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除了留心听他读得怎样,同时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指名说。
6、自由交流: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五、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重点指导:“矛、兵”的笔顺。
4、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5、指导生字书写。
6、小结写字情况。
六、课后作业
1、听写本课词语。(见词语表)
2、进一步读熟课文,争取解答课后问题。
3、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词语(字卡背后)
2、听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小黑板出示词语,学生订正,改错。
3、提问:听写的词语中有不懂的吗?(学生互问互答)
4、板书“大显神威”,这是什么意思?(初步理解)
围绕这个词,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如:谁“大显神威”?它具有什么“神威”?它为什么能大显神威?)
二、围绕“大显神威”,感悟课文内容
1、从书中找到“大显神威”。提问:是谁“大显神威”?生答后,引读5自然段。
2、小结,过渡: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那么,坦克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自由回答。
你从哪里找到了答案?引导学习1~4自然段。
3、默读1~4自然段,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坦克是怎样发明的。
独立读书思考。分组交流改进。指名发言说明。
小结: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
4、指导朗读1~4自然段。
引导:小声读这部分课文,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和句勾下来,待会儿与同学交流。
交流好词佳句。联系上下文理解“难以招架”、“固然”等词。
朗读课文。
5、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以及坦克在战场上的“神威”,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引读6自然段。
出示句子“谁善于……胜利者。”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你是怎么明白这个道理的?
小结:通过具体事例明白了这个道理。
说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是写文章常用的方法,不能空讲道理,举例最有说服力。
三、拓展思维,深化明理
1、读文后“泡泡”里学习伙伴的话“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提问:你能举例说明这句话吗?
先分组讨论,再在全班交流。
2、谈话:矛和盾很早就有,为什么别人不能像发明家一样发明出坦克呢?(生自由回答)
小结归纳:我们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从你的发现中受到启发,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
四、布置综合性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
1、观察生活,发现不便之处,作记录。
2、思考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录。
3、尝试把其中一项做成看得见的作品,在展示台上展示。
(可根据学生建议增减活动。)
《矛与盾》教学设计11
一.学习目标
1.学会五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有的学生答: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有的学生答……)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生答:《掩耳盗铃》,《守株待兔》……)我们都是怎么学习寓言的?(生答:学习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5.《古代寓言两则》看看它们又告述我们什么道理。(生读文题)提问:读了文题,你想到了什么?(生答:“古代”说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寓言和以前学习的寓言不同,本课是文言文。“寓言两则”说明课文里有2个小故事。)我们在六年级初已经接触过文言文,谁能说说怎么学习文言文的?(生答:学习文言文要把语句读通顺,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最后达到熟读成诵。)那么今天我们就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学习寓言的方法结合在一起来学习本课的第1个小故事《矛与盾》。
(二)读通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出示课件范读,领读。使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语气。
2.学生自学课文,练习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学习)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出示课件读生字,写生字;(2)学生读课文;(3)试着说一说寓言的大意。(生答:略)
(三)读懂课文,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
1.根据注释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2.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联系讲寓言故事。先自己讲,再指名讲。评议:讲得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受到启发
1.提问:你认为课文中的楚人怎么样?(生答:愚蠢,可笑。)他愚蠢,可笑在那里?你能不能帮他总结一下教训?(学生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生答: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不实事求是,使自己陷于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
3.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生答:在有一次买鞋的过程中,卖鞋的人一边夸他的鞋结实,一边还说买鞋赠一瓶胶,这不就是自相矛盾嘛;还有的学生答:老师在讲完数学题时,通常问大家,你们都明白了吗?有的学生说,明白了。可是当老师让他说解法时,他却什么也说不出来了。还有的学生说……)
(五)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1.练习读出感情,再分角色演读(分叙述人,卖矛与盾的人,观看的人),体会寓言的情境。
2.练习背诵课文。
3.读写生字。
《矛与盾》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矛与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要实事求
是,不能夸夸其谈。
教学目标:
学会5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
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构想:
本课是整个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同时也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本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具
有的学习能力,独立阅读思考,并与同学一道研究探讨,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为进入中学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采用“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议、说、演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文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
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
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
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
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
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
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
(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
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
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回
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相矛盾”)
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
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朋友来开导他,好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的人,请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上台表
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确寓意。)
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排练课本剧《矛与盾》
板书设计
矛与盾
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
《矛与盾》教学设计13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载体。文字言简意赅,又不失生动形象,表达了深遂的思想,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在小学高年段学习少量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矛与盾》是人教版小语第十二册最后一组《古代寓言两则》里的第一则文言文寓言。文字简练形象,寓意深刻明了,用人物说的话作为点睛之笔蕴含寓意。凭心而论,学生在接触文言文时,难免觉得拗口难读,晦涩难懂,产生畏难情绪。这则文言寓言,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释可供借助,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册已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学习基础和经验。因此,文言文的教学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积累的策略。
不过,《矛与盾》这则文言寓言将理解古文的意思,领悟寓言的寓意两者加在一起,为学生学习古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教学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往往教学生弄懂文言词句和整篇课文的意思,懂得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就行了,这种只关注知识和能力的“双基”目标以及简单的德育目标,在新课改背景下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借助文言文的文本特征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呢?如何让学生经历文言寓言学习的过程,并在体验学习过程中领悟寓意呢?我们仔细研究了教材,充分借助文言寓言的文本特征,巧妙设计,尝试了“情境引领,读为根本,拓展积淀”的特色教学方法,力图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一、情境为线,古文为珠,串起一片精彩。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文言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同样离不开文字创造的具体情境。《矛与盾》是文言寓言,具有寓言生动可笑的形象,讽刺夸张的手法,创设适合学情的教学情境,使情境贯穿教学始终,可以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
1、导语引渡——未入文辞先入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伊始,一曲悠扬的古乐,一幅精美的画卷将学生带入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顺势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动了学生的心扉,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学生兴趣盎然,轻松自如地走进了古香古色的文言世界。
2、模拟表演——身临其境品意境
课堂上,我模拟古代集市,让学生自由组合,进入角色表演。孩子们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内化了语言文字。凭借这种身临其境的知觉,学生在情境读文后觉得文中“鬻”者的可笑,领悟到了寓言的深刻寓意。学生的表演微妙微肖,举手投足间无不古韵十足。
3、情境评价——此情绵绵无绝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大环节的创设到过渡语的斟酌,处处含情,情境的创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我竭力以情境化的语言贯穿文言文教学,多次用语言再现楚人卖矛和盾的场景,让情境延伸,使学生始终置身其中去读懂这则寓言。如“瞧你得意的样子,这面盾有什么值得你夸耀的?”“尔等真会誉矛也!”尽可能多地使用精炼的文学语言,如半白半文的导语,创设情境的评价语潜移默化地带着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去读去悟,给予学生更多的文化熏陶,力图通过与文言文的“亲密接触”,带给孩子们一份走进古典文学的惊喜!
二、字字珠玑,张驰有度,读出知情理趣。
语言教学着重于读,文言文教学更基于此,且文言文教学与普通精读课文的读相比,更应着重于读。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文中的韵味,就难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要反复读,多读,才能理其义。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做到了“四读”。
1、正确流利的整体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这节课上,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自己读书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我赋有韵味的范读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最终把背诵课文变成了自觉行为。学生神情专注,摇头晃脑,沉醉其中,读得正确流利,读出停顿、节奏,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2、深入理解的感悟读
“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我在巡视学生对照注释读懂句意时,十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注重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提炼。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标明注释快速学习,联系上下文猜读,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尤其是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如果将学习文言文比作一幅国画,那么这一步是一个局部精细勾勒的过程。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白话文。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
学生在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很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张扬夸耀的语气。体会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学生在潜意识中明白了读能帮助理解,而理解又能促进朗读。
3、感同身受的个性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指导朗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我不仅充分借助文中插图,还创造性的编加插图,再次将学生融入情境,鼓励学生设想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在问这句话时的语气、节奏,尝试个性朗读。于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活泼俊俏的小姑娘,一脸稚气的孩子,纷纷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极具个性的朗读活跃了文言文的课堂。
4、拓展延伸的积累读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熟读成诵。鼓励学生以一篇带多篇,课外继续接触文言文,努力实现“语文课堂与生活零距离。”在一次次的拓展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顿悟理解力也会渐渐厚重起来,对文言文的学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真乃“言有尽而意无穷”。
和谐、幽默、欢快的气氛充溢着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矛与盾》教学设计1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做到课文读通顺流利。
2、在语言转换中有效理解“难以招架”、“庞然大物”、“集合”、“善于”等词语。
〖教学重点〗
1、课文读通。
2、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有关词语,知道不集合的缺点。
一、阅读单元导语,了解单元主题
二、浏览本组内容,了解课文梗概
三、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讲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可由学生讲)
2、谈话:在人们纷纷嘲笑卖矛和盾的人自相矛盾时,更有聪明人想到了什么?
(请读书后,说说人们想到了什么?)
四、读后交流: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你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说说你记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预习时,自主识字。)
3、谈话:现在我们让这些生字回到课文中,考考你是否还认识它们。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
说说读后,人们想到了什么?
组织讨论:矛和盾的集合。
五、再读课文,要求是读熟
提出要求:看看课文写矛和盾不集合时的缺点有哪些?
在哪里写的?
找出来读读。
学生读句子,交流。如:
1、矛和盾的长处(进攻、自卫)等关于矛和盾的词语句子;
2、理解“庞然大物”、“履带”、“炮口”等关于坦克的词语;
3、理解“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划出来———仿佛这三个词就写在画面上,读出来————插上一对翅膀,一对想象的翅膀,读着读着,画面就看“活”了;
4、尽管这只是一场朋友间的比赛,但是依然十分紧张。
六、记字写字
1、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它们。
2、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3、学生写字,教师及时评议。
兼顾单元目标,有整体感。
开头的设计想到学生已经预习的真实情况。但提出“人们想到什么?”的导语,学生还是需要认真读书。
如何把课文读熟?是重点,这样的设计找到了结合点――各自不集合的缺点。课文熟了,不集合的缺点给学生的思想更明确了,有利于学生对想到集合的铺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2、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教学重点〗
1、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一、分离有缺点,科学家是如何想的?
1、发明家在想什么?是怎么想的呢?
大家用心读读课文1~4节。用心读就是要边读边思考;翻来覆去读,翻来覆去想,直到把问题读懂。
读完后,尝试根据下面的提纲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对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结:这个过程,就是发明坦克的过程,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发明的一种方法,带着这样的理解,一起读题目。
二、运用欣赏和诵读等方式,放大发明家的创造成果
1、课件出示坦克图片,边欣赏边议论。
2、读课文第5节,要努力绘声绘色地读,以你的声音表现你的感受。如自豪、惊喜、成功感。
3、“大显神威”什么意思?联系第5节课文说说大显神威的情景?(随机出示屏幕阅读补充材料1),这是一段对战斗场面更具体的记录,鼓励优秀学生加大难度从短文中再找找“大显神威”的情景。
4、这就是坦克的威力,这就是集合的力量。感受着这样的力量,你想说什么?
出示句式(写一写):这样的集合真(棒、好、妙极了等)—————————。
启发:仿佛发明家就在我们的面前,你会对发明家说什么?请写下来。
如:(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5、小结:感受着这样的力量,我们全身都洋溢着智慧。
三、用讲授和举例等途径,理解课文告诉大家的道理
1、我们在为发明家用集合的思考方法发明了坦克而感动、兴奋的时候,我们也能闭起眼睛静静地想一想,其实有许多新的产品、新的发明创造,甚至大型的建设项目,都包含着这种集合的思考方法。如“水笔”、“橡皮铅笔”、“小灵通”、“电动自行车”、“高速公路”、电视电话、蛋卷冰淇淋、鸡尾酒等。
2、读文后“泡泡”里学习伙伴的话“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提问:你能举例说明这句话吗?
先分组讨论,再在全班交流。
3、小结归纳:我们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从你的发现中受到启发,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
介绍自己熟悉的一个内容。
同时板书出示:(
)和(
)的集合
引导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4、总结:集合不仅是一种具体行动,也是一种思考方法,一种人生智慧。对于优势互补的思想方法,不仅体现在发明创造上,也反映在做事做人的时候,如取长补短、强强联手。记住“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你就会收益终身。
四、作业
1、抄写用词语很好的句子。
2、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在晨会等时间介绍。
难点的理解过程分化为一个一个步骤。
通过读来感受,常识性课文中的情感体验。
写的训练。
归结到自己生活。
教师的总结是提升与提炼,升华对课文的理解。
《矛与盾》教学设计15
一、 设计思想:
围绕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专题展开,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较为全面地思考问题。《矛和盾的集合》全文在大家已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一改以往“矛”和“盾”不能并存的观念,不仅使“矛”与“盾”同时存在,而且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形象地介绍了现代新式武器——坦克的诞生,使学生在这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明白“只有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会集中各事物的优点,才能创造出新事物”的深刻道理。
二、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4段)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第5段)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
第三部分(第6段)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四、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但识字量比较大,教学先指导学生自学生字,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标出不认识的字,凭借字典,读准字音,感知字义。文中有一些词语较难理解,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弄懂词语,提出读不懂的问题,再指导学习和讨论,着重解决课文的重、难点部分。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通过补充句子等方法,学生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在感受坦克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本文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五、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六、课前准备:课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乡镇意见个人意见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他们有什么作用呢?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武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3、
学写生字“矛、盾、集”。板书课题。矛:不要少一撇;盾:外侧有两笔;集:共有五横,长短有变化字形才好看。(2)在插图合适的位置写一写“矛”和“盾”。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矛是攻击别人的武器,而盾是防御的武器。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课件 生字、生词卡片,认读。
指导识记字形,可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加强记忆,如:持和挂、炮和跑、担和坦、神和伸、般和船;
3.巩固新词。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1)默读思考后同桌互相说-指名说,教师随机归纳概括板书:矛-进攻-枪或炮口;盾-自卫-铁屋子;
(2)概括成一句话,提供词语:自卫 进攻 坦克 战场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教学中要着重倡导在文章的大的语言环境下感悟语言。只抓孤立情节理解课文,学生常常会出现被动跟随的状况。先从整体入手,再重点关注情节,学生对情节语言的感悟会是丰富、生动的,将会更深刻的理解语言文字的真正内涵,从而逐渐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能力。)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A、学生观察这7 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演示这7 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作业:
生字、抄词、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说明的道理。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这儿有一些字词,你们能读准字音吗?
集合 招架 紧张
固然 乌龟 自卫
进攻 炮口 坦克
战场 首次 长处
大显神威 乱成一团
合二为一 胜利者
二、学习新课:
(一)出示坦克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导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多厉害的坦克啊。
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抓住“大显神威”这个词分两层来感染学生。
1、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你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
的最好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
2、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在感性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紧接着在学生对大显神威的坦克读得威猛无比之时,抛出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
过渡: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这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二)学习14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再读读2——4自然段看课文是怎么说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会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内因。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渴望学习本文的情境,为后面深入领悟文章的内容、情感打下基础。)
3、
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坦克的发明本源于一场比赛。这场比赛进行怎么样呢?你能找到有关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吗?
4、 出示: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1)雨点般:你能想像那是怎样的雨点吗,如春雨般温柔吗?是疾风骤雨啊,雨点又大又密集。请学生好好读一读
(2)在引导学生读这段话的过程中,理解“左抵右挡”的意思。
(在这里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内容的能力。)
(3)自己比划比划什么是“左抵右挡”,进一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4)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比赛多么激烈啊。你能把当时的场面通过读再现出来吗?
(5)自由读,指读。
(要引导学生联系句子来体会词语的意思,在理解“难以招架”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来体会。“难以招架”的意思是,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
)
(三年级学生,在教学中还是要培养学生抓住一定的事物更好地体会文章内容的能力。这也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接受性学习的一种必要的方式。)
5、 如果是你,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你会怎么样做呢?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发散思维,说一说大家的想法,这样更能体会出发明家思维的活跃。)
发明家此时却是突发奇想,他想到什么?找到有关的内容进行默读。边读边思考,思考发明家是怎么想的。同桌交流,给出提纲:
1、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明家灵机一动,对了:_________________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6、交流讨论。
(1)谁先来说说,他想到了什么办法?
这个办法好吗?怎么好呢?用书上一个词来说,这就叫做(自卫)
你读读书,把这个办法好的地方读出来、
(2)这是他先想到的,后来他又想到了什么办法呢?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词句
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是啊,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于是他又产生了新的想法。你能根据他想的内容,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吗?
如果在铁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__________、
引导学生根据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补充这句话、(补充出两句完整的话、)
那么现在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呢?(既可自卫,又可进攻)
(3)发明家先想到了自卫,又想到了进攻,他就是这样经过深入的全面的思考后,有了这样成熟的想法的。我们再把他思考的过程完整地读读吧。(再次体会科学家思考的严密性,这里设计的目的是突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4)老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读书,我们知道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7、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在打仗的时候,自卫重要还是进攻重要?(说出自己的想法,要有理有据)
8、老师小结:看来,自卫和进攻都是很重要的,应该把它们合而为一。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现在你再想想看,科学家集合的是矛与盾的什么呢?(它们的长处)
2.齐读第六自然段(在这里安排了齐读的目的是烘托出气氛)
3.是啊,由于集合了其他事物身上的优点,因此,使得自己优势倍增。坦克的发明,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充分展示出了它的威力。
课外资料的引入,进一步感受集合矛盾长处后的优势。
三、总结全文
1
发明家将矛盾的好处集合在一起,发明了极具战斗力的坦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或是听说过这样的事?
在这里是处理课文中黄泡泡提出的问题,这是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让学生用其他例子来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可以作为扩展思考的题目,教师可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几个“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例子,比如实际应用方面: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学习和做人方面:采纳别人的优点等等,如:孔子拜师。以引导学生的深入思考,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一方面从生活实际中选取类似的事例;还可以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要不断思考,把自己随时想到的这些有益的想法记下来,放入自己的“我的奇思异想”或“我的小发明”的成长袋中,为开展口语交际做准备。
2 通过以上这些例子,特别是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吗?
3 齐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
矛 和 盾 的 集 合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枪炮
铁屋子
坦克
第五篇:矛和盾的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全班能正确读写生词,在此基础上每个人还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4、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生词并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一些生词的读写和运用。
【教学准备】
矛和盾的图片及有关生字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生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巩固新词。
〖照顾差异策略:想把生词读一遍的得一颗星,想把生词读一遍并用其中喜欢的一个词或几个词说话的得两颗星。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照顾差异策略:允许优生离开座位帮助学困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6、了解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教学意图:教学中常会碰到在掌握生字词时不同水平的学生掌握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一些优生常在统一的教学步调后无所事事,甚至做些小动作,在这种时候设计异步教学大有好处,以上两个异步策略的设计就是让优生发挥出更大的潜力,让学困生有可能的话也摘到更大的果子吃。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⑴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⑵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照顾差异策略:允许写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读课外书并做摘抄。
【作业】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选做题:从本课生词中选用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词写话。
〖照顾差异策略:选做题优生必做,其余的选做。
【教学反思】
1、本节课运用直观的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抽象的矛和盾有了直观的印象。
2、能从“差异教学,异步发展”的课题出发,设计多个异步策略,让优生在课堂上没有吃不饱闲着没事干的事情发生,让学困生在优生地指导下进行较到位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3、鼓励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多提有价值的问题,避免滥问。
4、在写字时发挥学生的积极自主性,让学生来当小老师,指出某个生字难写和易写错的地方,学生对这个环节兴致很高。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二、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五、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时数:
六、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矛的作用是进攻,盾的作用是自卫。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了解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优势。
二、自由读文,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三、读了课文你最欣赏发明家的什么?
生:遇到问题善于思考,分析,创造
结合板书::遇到问题善于思考,分析,创造
四,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
1、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又挡,还是难以招架。”反复读。
2、读了这个句子你知道了什么?(看录像,再通过动作实践体会左抵又挡、难以招架两个词的意思。)
3、这个句子哪些些地方写得好?(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用了打比方的手法,使句子表达地更具体。)
五、文章哪些地方能体现发明家善于思考,分析,创造?自由读,小组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句子:
盾太小了!如果盾大的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师:发明家为什么要设想盾大得像个铁屋子?这个铁屋子解决了什么问题?
板书:自卫
师:有了这个铁屋子做盾,
的确安全可靠,他的设想多好啊,我们用什么语气来读?练习朗读。
师:你还画了哪些句子体现发明家善于思考,分析,创造?
出示句子: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练习读。
师: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发明家为什么要设想从铁屋子上开个小洞?
这个小洞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学生交流
板书:进攻
师:从铁屋子上开个洞,可以伸出枪和炮,那我们可以集中火力进攻敌人?那在铁屋子上开个洞就可以把敌人消灭吗?发明家还想到什么?
板画,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为什么要这样呢?四人小组交流
师:有了这些精心设计,发明家终于发明了坦克。让这种新式武器冲到战场,结果怎样?请用四字词语概括。先讨论再交流:
板书:大显神威、百战百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打得敌人怎样?
四处逃窜、哇哇直叫、落花流水、全军覆没……(根据板书,读成语。)
师:坦克发挥了无比的威力,大家觉得他的优势在哪?
板书:集合了矛与盾的力量
六、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齐读最后一段。
七、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八、抄写文中的四字词语。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词语。
2、正确地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坦克上战场的录象片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所收集的饿资料,谈谈对矛和盾的认识。
2、教师引导: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古式武器矛和盾已根本不能满足新时代战争的要求,人们因此发明了许多更先进的武器,比如说坦克。
3、教师打出坦克投影,让学生直观认识各种坦克,引导学生汇报所收集的资料,谈谈对坦克的了解。
4、教师导入:有趣的是世上的很多发明都是人们从大自然中,生活中受到启发而创造的,比如说人们看到鸟儿飞翔,研究飞翔的奥秘从而发明出飞机,从鱼儿的上浮下潜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而书上的这位发明家也是从矛和盾身上受到启发,发明出坦克。他是怎样受启发发明出坦克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见识一下。
5、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正确较流利,圈出不理解的饿字词。
引导学生字词的质疑,讨论答疑。
左地右挡:左右抵挡,抵抗。
招架:抵挡。
履带:装在车轮上的钢质的链带。
神威:神奇的威力。
庞然大物:庞大的东西。
三、再读课文,感悟课文大意。
1、指名分节读文,思考课文内容。
2、说说课文大概讲了什么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四、细读课文,分小组展开自学。
1、通读课文:教师起个头,感兴趣的同学站起来的饿同学站起来接下去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2、出示自学提纲,要求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鼓励用笔在书上做出相应的记号,教师巡视指导自学:
(1)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
(2)有了安全的”铁屋子“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他又做了哪些改进?用“~”画出。
(3)坦克之所以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是因为?(用文中一句来说明)
(4)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茅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也展开了小组自学活动,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全解
一、听写词语,复习巩固
难以招架、自卫、进攻、大显神通、集合。
二、学习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心
1.讨论上节课的自学题。
(1)题: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
a.找出在文中哪一节?(第2节)
b.指读第2节→众生简评朗读。
c.质疑: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盾太小,当敌人的矛如雨点般刺来时,将难以招架,自卫能力差,显得不够安全。)
(2)题:有了安全的“铁屋子”,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
他又作了哪些改进?
a.指出在文中哪些段落(3、4、5节)
b.指读3、4、5节→众生简评朗读→鼓励学生带感情朗读。
c.质疑: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他又做了哪些改进?
(“铁屋子”虽然安全,但无法进攻,行动也不方便。改进方法:设置枪口或炮口,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a:指名回答
b:看坦克在战场进攻和自卫自如的录像片段。
c:引导学生说体会,加深理解“大显神威”的词义。
(4)题: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和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a:让学生自由谈启发。
b:引出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齐读该句,指导用肯定的语气朗读。
c:联系生活实际,用例子说明:
三、小结
发明从矛和盾身上受到启发,把二者的长处和二为一,从而发明了坦克。我们也应该学会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且多多学习,让自己不断进步。
四、布置作业
积累文中好词,如“左抵右挡”“大显神威”等。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4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
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者的意图,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词。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并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使其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探究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两个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两个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入题:
1、出示图片(两武士手持矛和盾比赛的场面。把书上插图制作成用矛和盾作战的动画片),提问学生:他们手里的作战武器是什么?板书:矛、盾,学生写。
2、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板书:进攻、自卫,比较而言,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相机把学生分成矛队、盾队。
3、让学生说说有关矛和盾的故事,(教师补充《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当矛和盾再次碰在一起结果会怎样呢?
4、今天我们就要学一个关于矛和盾的故事(板书:和)。
[设计意图]:
通过看矛与盾作战的动画片,拉近学生与古代兵器的距离,为学习“矛”、“盾”二字的音、形、义打下基础,同时对矛和盾的优点有直观的感知,为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奠定基础。把学生分成矛队、盾队,为互相学习埋下伏笔,为突破难点作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②有难读的地方提醒小伙伴的吗?老师也要提醒大家读好这些词语(大屏幕出示)。请矛队读一读第一、二排词语,盾队认真听,听后评价,纠正读音。盾队读一读第三、四排词语,矛队认真听,听后评价,纠正读音。第五册第七单元《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我爱故乡的杨梅》教案翠鸟教学反思《燕子专列》课堂实录《把掌声分给她一半》教学设计《珍珠泉》教学反思《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4、《珍珠泉》教学反思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查看更多>>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设计意图:采用矛队、盾队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仔细听的好习惯,提高互相学习评价的能力。同时认读生词,扫清阅读的障碍。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通过提醒的方式和学生平等的对话。]
③自己把课文再默读几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相机指导、归纳、板书:集合。学生写。
[设计意图:课文浅显易懂,因此,放手让学生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又培养了自学能力。]
(三)交流感悟、指导朗读:
1、哪一个句子写出了矛进攻的威力大?教学第二自然段第一句:
“难以招架”是什么意思?用动作理解“雨点般刺来”“左抵右挡”。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用联系上下文、动作表演等方式理解词语,然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紧张危急”。]
2、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学生接读:“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用几句话写出了发明家的想法?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第一个“!”是什么感情?指名矛队读。第二个“!”是什么感情?指名盾队读。(板书:铁屋子)。
带着感情齐声朗读。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两个“!”体会句子蕴含的感情,先是对盾的不满,继而是想到盾可以改变的喜悦,从而更好地完成与文本的对话。]
3、盾大得像个铁屋子(大屏幕出示铁屋子),的确一枪也不会被戳到了,这个想法真让人兴奋呀!那现在钻进这个铁屋子去和朋友比赛,可以吗?让我们和发明家一起冷静地想一想,请大家轻轻读三自然段,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读、思考后,交流自己的发现,再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发明家一起思考,认真读书,潜心涵泳,获得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
4、铁屋子只能保护自己,一点儿获得胜利的机会都没有,怎么能拿去和别人比赛呢?这个问题真让人头疼,也一直困惑着发明家。他不停地想呀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学生接读: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矛”字上加了什么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板书:枪炮)看大屏幕(装上枪炮的铁屋子),这样的铁屋子可以坐着去和别人比赛了吗?为什么?相机板书:坦克。(大屏幕演示装上枪炮的铁屋子又装上了轮子、履带变成了能跑的坦克。)
5、请大家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指名说,自由练说,再指名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复述,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完成对文本语言的内化。]
6、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板书:合二为一),集合优点的结果怎样?课文中的哪个词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勾画,交流。哪些句子能看出坦克“大显神威”?(大屏幕播放坦克大显神威的录象片段),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抓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感悟,感受坦克集别人的优点于一身的威力,与文本进一步交流。]
(四)畅谈感受,理解道理:第五册第七单元《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我爱故乡的杨梅》教案翠鸟教学反思《燕子专列》课堂实录《把掌声分给她一半》教学设计《珍珠泉》教学反思《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4、《珍珠泉》教学反思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查看更多>>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1、是啊,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哪儿是用单独的矛和盾作战能比的呢!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大屏幕出示这段话,你能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吗?
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矛队、盾队比赛说。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的事例,加深对文本重点句子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对文本的价值取向也有更进一步的感悟。]
(五)升华理解,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的故事,懂得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同时,在这节语文课上,矛队和盾队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取长补短,胜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大家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上、生活中,象发明家那样,多观察、多思考,学习别人的优点,发明或改进更多的东西,早日迈入胜利者成功者的行列!
[设计意图:让贯穿始终的学习活动矛队、盾队的划分有个交待,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的价值取向有了切身的理解体会。]
(六)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进攻自卫合二为一
枪炮铁屋子坦克
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
[设计意图: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我让学生用“…如…般…”或“…像…一样…”造句。]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5
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复习酸和碱的性质,理解酸碱的化学性质及中和反应的实质;
2)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网络课件,学生复习知识点,创设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酸和碱的有关知识,二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有关知识。本节课主要复习酸和碱的性质
学情分析学生在新授课中已基本了解酸和碱的有关知识,但还没能系统掌握,学生有兴趣和欲望掌握本部分知识。
教学重点
1、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2、中和反应的实质。
教学难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以及中和反应实质的归纳整理
教学手段实验器材、多媒体网络课件
教师活动
1、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1分钟)
2、教师巡视学生复习情况。
3、教师可看到各小组的答题情况,小组的得分率,每道题的错误率,进行点评。
4、教师可看到各小组的答题情况,小组的得分率,每道题的错误率,进行点评。
5、教师巡视学生讨论情况,解答疑问。教师可看到每个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点评。
6、教师巡视学生学习情况,解答疑问。
7、教师总结评价:同学们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对酸碱的性质有了新的认识,酸碱知识在生活中也应用广泛,同学们可点击网页来认识更多的酸碱知识,或者你还有什么疑问?可把你的问题写在留言版上,提交给老师,老师以后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6
一、课前游戏,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聂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玩的游戏,游戏的名字就叫“考考你的记忆力”。
2、大屏幕上会出现许多物品的图片,请同学们认真看、用心记,咱们比比谁记得最多,准备好了吗,开始。(播放图片)
3、说说吧,你记住了哪些?(生答)
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送给我们的胜利者。
4、看,这就是刚才我们看到的所有物品的图片,知道吗?在这些图片里还藏着一个秘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呢?想知道吗?认真读书,用心思考的同学一定会有所发现!
游戏我们先玩到这儿,下面我们准备上课。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识字词
1、(出示图片)看,图上画的是什么?
2、对,就是矛和盾。矛和盾是两个生字,伸出手来,我们大家一起来写一写,先写“矛”:横撇、点,中间的横钩要托起上面的部分,第四笔是弯钩,最后一笔撇要写舒展;再写“盾”,盾先写外面的部分,里面是横、撇,下面是“目”。
3、矛和盾是用来做什么的?(生答)是呀,矛是用来进攻的,盾是用来自卫的,这两种武器是相互对立的。
4、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就是“矛和盾的集合”,这里的集合和我们平时站队集合的“集合”一样吗?(生答)这里指的是二者合并在一起,那矛和盾是怎样集合在一起的呢?就让我们学习第25课,齐读课题。
(二)认读词语,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翻到第25课,我请这一组同学来接读课文,起立,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接读课文)
2、(出示词语)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同学们,(点蓝“坦克”)“坦克”是英国人发明的,把它的读音借用到汉语中来叫“坦克”,像这样的音译词还有很多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吉普、汉堡、咖啡、沙发图片,生相机读词)。
4、(点蓝“左抵右挡“)看看这个词,你发现了什么?(引导生发现“左”“右”是一对反义词)像这样的词,你还知道哪些?
这些词多有趣呀!
5、(出示“发明家、自卫、进攻、合二为一、坦克、大显神威”)用上这些词语,你就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小结:你们看,这些词语能帮助我们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它的第一个作用。
(点蓝前五个词)看看这些蓝色的词语,这是讲的——(指名说)这是发明坦克的过程(板书:过程)再看红色的词语,它又讲了——(指名说),也就是坦克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板书:作用)
那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又讲了什么呢?(生答,相机行事板书:道理)。
你们看,这些词语还能帮助我们了解课文的每一部分都讲了什么,这是它的第二个作用。
6、小结:这篇课文讲得就是矛和盾集合的过程、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道理。
(三)精读感悟,重点深究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创设情境
那一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发明家和朋友手持矛和盾,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比赛。看,朋友的矛如雨点般向你刺来了,刺向你的左边,你会(生答:挡住左边)刺向你的右边了……(生答)
小结:就这样,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但最终的结果却还是难以招架。
(2)聚集两“!”
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画出写发明家想法的句子。(生读画句子)
①谁来读读你的画的句子。(出示:“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这段话的标点很有特点,你发现了吗?
是啊,这段话中用了两个感叹号。那这两处的感叹号表达的情感一样吗?
②(点红第一句:“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请你来读一读。看你听出了什么?
方案一:学生读不到位。
师范读,你听出了什么?
方案二:学生读到位,学生听不出来。
师:面对朋友猛烈的攻击,发明家想:盾太小了!你听出来什么?
③指导朗读:谁来着急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小结:你们看,从第一处的感叹号,我们就读出了发明家的心急如焚!
④(点红第二句话:“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自己读一读,看又表达了什么情感?谁来说说。(指名说)
把盾变成铁屋子,就能保护自己了,发明家想到了自卫(板书:自卫)。
⑤小结:想到了这么巧妙的想法,此时发明家的心情多高兴呀!就让我们把发明家的情感变化读出来吧,谁来读?
⑥指导朗读。
(3)合作朗读一、二自然段。
(出示课件: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发明家在手忙脚乱、难以招架的情况下,突发灵感,产生了一个想法,多有意思呀,我们把这个情景来读一读吧。我们这样来读:老师读蓝色的部分;黑色的部分男生读;红色的部分女生读,准备好。(合作读)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看看和书上有什么不一样?(生答)
(2)有“可是”和没“可是”有什么不一样呢?
①学生答到内容。
刚才发明家想到的是自卫,现在他发现了自卫的不足,一个“可是”,我们就读出了发明家想法的变化!那再看“可是”,你还读出了什么?
②学生答到情感。
一个“可是”就让我们读出了发明家情感的变化。
③从“可是”中还能读出什么呢?我们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师生对比读。听一听,我和刚才那位同学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方案一:学生答到急、快。
师:是呀,这是发明家瞬间产生的想法,所以老师要读得快一点!
方案二:学生答不到位。
师:可—是,老师是这样读,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你们看,从一个“可是“,我们还读出了发明家思维的敏捷。
(3)就这样,发明家继续思考着,他又想到了——(出示: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生读。(相机板书)
(4)小结:发明家由自卫想到了进攻,考虑问题更加全面了。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那发明家是怎样解决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想一想。
(2)(出示坦克图),看,这就是发明家发明的坦克,谁能看着图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解决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的呢?(指名说,上台说)
(3)就像同学们所说的,盾能自卫,改成铁屋子,自卫的本领就更大了,矛能进攻,改成枪口或炮口,进攻的能力就更强了,再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能动了,坦克作战就更灵活了。你们看,坦克就是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板书:合二为一)
4、学习第五自然段
(1)想不想亲眼看看坦克第一次上战场时的情景?我们一起来看。(播放录像)
(2)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真是威力无比呀,让我们把坦克的威力读出来吧!(生齐读)
5、回顾发明家的思考过程
(1)(出示: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的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这就是发明家的整个思考过程,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看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2)我们一起来看:首先发明家想到了——(指名说)
接着,他又想到了——(指名说)
最后,他想到了——(生答)
(3)小结:坦克的发明就源于这深入而又全面的思考过程。
(4)朗读:就让我们把这个思考过程读出来吧,这次,我们这样读,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你们组推荐——,你来读第一部分;你们组——你来读第二部分;你们——你来读第三部分,你们可是大家推荐出来的呀,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得非常出色。(三名同学读)
(5)读了发明家的思考过程,你想说点什么?(生答)
6、学习第六自然段
就像同学们所说,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1)生齐读
(2)你们想做胜利者吗?你们想做今天的胜利者吗?机会来了,还记得我们做的那个游戏吗?看!(出示课件)铅笔+橡皮就是带橡皮头的铅笔,像这样,你还能说吗?(生说)
(3)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生齐读。
这个道理用一个四字词来说,就是“集优者胜”(板书:集优者胜)
(4)(出示:伞衣图片),一位四川的小学生把雨伞和雨衣合二为一,发明了伞衣,这个小学生的发明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三)总结全课:在生活中,像发明家一样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看问题、想问题,你也会成为胜利者!
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板书设计:
25 矛 和 盾 的 集 合
过 程 自卫→进攻→合二为一
作 用 大显神威
道 理 集优者胜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了解酸和碱是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2、会使用酸碱指示剂区分酸溶液和碱溶液
3、认识溶液具有酸碱性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常见酸和碱的用途
2、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碱溶液
教学难点:认识溶液具有酸碱性的原因
课时:一课时
一、引入:生活中常见的酸有哪些?
生:醋酸、苹果酸、柠檬酸
实验室常用的酸有哪些?
生:盐酸、硫酸、硝酸。
常见的碱呢?
生:氢氧化钠、石灰水。
生活中常见的酸比较多,对碱了解比较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酸和碱,共同来了解这两类物质。
二、正课:
1、常见的酸:
实物展示:浓盐酸和浓硫酸。
观察1:浓盐酸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打开瓶盖后的现象,并闻气味。
阅读课本52页:盐酸的用途。
归纳:盐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和制造药物等,有挥发性。
思考:打开瓶盖后的浓盐酸质量和浓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观察2:浓硫酸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打开瓶盖后的现象,闻气味。
阅读课本52页:硫酸的用途。
归纳:硫酸是一种重要化工原料,用于工业生产比较多,可以用于金属除锈,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用做干燥剂。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要注意小心。
思考:打开瓶盖后的浓硫酸质量和浓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2、常见的碱:
实物展示:氢氧化钠(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和氢氧化钙(熟石灰、消石灰)。
观察1:
实验现象分析
观察氢氧化钠的颜色和状态
将氢氧化钠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
将氢氧化钠放入盛有少量水的试管里,并用手轻轻触碰试管外壁。
归纳:氢氧化钠可用作干燥剂,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应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工业,生活中还可以用来除油污。
注意: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若不慎沾到皮肤上,要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观察2:
现象
颜色
在水中得溶解情况
向澄清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归纳:氢氧化钠微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石灰水;当存在较多未溶解的熟石灰时,就称为石灰乳或石灰浆。
用途:粉刷墙壁、防止树木虫害、配制波尔多液、改良酸性土壤。
3、酸碱指示剂:
提问:如何区分酸性和碱性溶液?
生:使用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溶液、无色酚酞溶液)。
展示: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
设疑:酸碱指示剂遇到酸性和碱性溶液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实验:
滴入石蕊溶液后颜色变化滴入酚酞溶液后颜色变化
稀盐酸
稀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
澄清石灰水
归纳:酸能使石蕊溶液变红,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碱能使石蕊溶液变蓝,使酚酞溶液变红。
区分:脱掉标签的一种酸性溶液和一种碱性溶液
探究实验:分别取两种溶液于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变色情况。
结论:使石蕊变红的溶液时酸性溶液,使石蕊变蓝的溶液时碱性溶液。
提问:从离子角度回答:为什么盐酸和硫酸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生:酸溶液中存在氢离子,碱溶液中存在氢氧根离子。
归纳:酸、碱的定义。
4、课堂练习。
三、课堂总结:
1、常见酸和碱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
3、使用酸碱指示剂区分酸性和碱性溶液。
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第二课时)
阜沙中学何汉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会用观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化学应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重点:
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
pH试纸的使用方法。
教师用具:
投影仪、pH试纸。
仪器药品:
烧杯、滴管、玻璃棒、玻璃片、pH试纸、标准比色卡、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稀硫酸、橘汁、糖水、牛奶、番茄汁、肥皂水,汽水、自来水、洗洁精、醋、酱油、五种不同pH的溶液。
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在生活、生产中,有时仅知道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是不够的,常还需要知道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例如:某个鱼塘中的水,要确切知道水的酸碱度,可以判断是否适合鱼的生长。
[思考]用酸碱指示剂能不能测出溶液的酸碱度?
[投影]
[阅读、归纳]溶液的酸碱度表示法——pH,pH范围通常在o~14之间。
pH7溶液呈酸性
pH7溶液呈碱性
pH=7溶液呈中性
[设问]如何测定溶液的pH呢?
[展示]pH试纸
[演示]使用pH试纸的方法。
[小结]测定方法: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被测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被测液的pH。
[分组实验]用pH试纸测定一些液体的PH
(1)测定几种酸或碱的稀溶液的pH
pHpHPH
稀硫酸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
(2)测定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说明它们的酸碱性。
pH酸碱性pH酸碱性
橘汁汽水
糖水自来水
牛奶醋
肥皂水洗洁精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互相交流]
[练习]同步练习1-6题
[投影]
[学生讨论]了解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溶液酸碱度,它对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小结]
1.化工生产中许多反应必须在一定pH溶液里才能进行。
2.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为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长。
[设问]为了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我们还需知道正常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的pH,你了解这些资料吗?
[投影]
人体内的一些液体和排泄物的正常pH范围
血浆7.35~7.45
唾液6.6—7.1
胃液0.9—1.5
乳汁6.6—7.6
胆汁7.0—7.3
胰液7.5—8.0
尿液4.7—8.4
粪便4.6—8.4
[教师]医生了解了上述资料,即可以对病人进行对症治疗。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了解了酸碱度与pH的关系以及酸碱度在实际中的重要意义。
[练习]同步练习7-12题
[作业]同步练习13-17
板书设计:
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二、溶液的酸碱度表示法——pH,pH范围通常在o~14之间。
1、
pH7溶液呈酸性
pH7溶液呈碱性
pH=7溶液呈中性
2、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有重要的意义。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者的意图,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 记字的方法。正确 规范地书写生字。
采用喜欢的方式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通过学习,懂得坦克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而成的。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做合理的想象,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 由鲜明意象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分为两个小点)
教师借助多媒体或图画也可以是课文插图,导出“矛”和“盾”。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讲述对图中矛和盾的理解,最后小结:“矛:能攻不能守;盾:能守不能攻”,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
揭示课题:
教师指出:“矛”和“盾”是功能完全不同的两样武器,它们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设想,如果把它们的优点集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呢?
第二环节:
借助识字工具阅读课文,交流识字(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1 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借助字典 工具书查阅生字,认字。(这个活动也可以放在学生预习时就完成)
2 采用“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字义,在学习伙伴间交流识字方法。(因为学生已经有两年多的识字经验,到了三年级上学期末,学习课文生字就能更加放手,让学生自由识记。)
以“摘苹果” “抓阄认字” 组词等游戏形式检查认字情况。
第三环节:读读画画,了解坦克的由来(这个环节分为8个小点)
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
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发明家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要求默读时找出有关段落,画出关键词语。
(本训练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1——4自然段的同时,勾画具有总结性的词语:“比赛 想法 发明”,勾画完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是怎样从这三方面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的?
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词句。
学生交流时侧重于两个训练点:
(1)理解这几个段落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难以招架” “紧张危急”。
(2)体会比喻句的妙用。这个训练点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首先,教师出示两个句子,学生比较a b句子的不同点,体会用上打比方句子的好处。
A:对方的矛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B: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因为用上比喻句,可以看出矛进攻得非常激烈,发明家才会感到“难以招架” “紧张危急”,才会产生发明坦克的想法。
在这里,结合对比喻句的体会,理解词语“难以招架” “紧张危急”。
5 让学生思考比喻词替换及用法,懂得替换了比喻词,比喻句的意思不变。(这个练习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的习题进行训练。)
“对方的矛雨点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6 读书作画,理解发明家想法。
学生边读书边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出坦克的样子,注意画出坦克既能攻又能守的特点,结合作画,指导学生说说矛和盾与坦克有什么联系,或议一议发明家的想法是否合理。
学习第五节,理解内容,记忆词语。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五节,找出喜欢的词语和同学交流一下理解 记忆词语的方法。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诸如“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的词语等)
学生读了课文后,想想哪句话对自己的启发最大?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学习最后一段时,更深化理解课文的中心)
第四环节:
拓展思路,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训练(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或课外查阅到的知识举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也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最后一题“互动天地”进行说明。
质疑:让学生指出课文里不明白的地方。
解释:引导学生寻求答案。
第五环节:
总结:同学们,让我们也像发明家那样,开动脑筋,仔细观察,成为新事物的发明者吧。
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 词。
(2)选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9
教材简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二十五课,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课文由三部分组成,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
设计理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为此,本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把学生的自主体验、个性阅读作为教学的主导方式,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师生共同运用教材,占有、整合、充实更多的教学资源,同时,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在人文熏陶中成长。
设计特色:
以读书为本,自读、自悟、自得总结收获;以体验为主导,促进个性化阅读;以人文熏陶,让学生获得思想启迪。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轻启学生心扉
二、聚焦文眼,集中阅读心向
三、深掘文本,磨砺儿童语言
(一)感悟发明过程
1、学习课文1—4自然段。请大家放声朗读这四个自然段,想一想:这四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请大家再默读1-4自然段,一边默默地读,一边细细地想,一边轻轻地画,思考这个问题。
3、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问题。其余同学注意倾听,想一想他说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4、剖析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
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带“然”字的词语,把它画出来。
请大家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这三个然字词在这句子中是什么意思?从中可以知道什么?
出示:
忽然……固然……当然……
从这三个带“然”字的词语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你能用上这三个关键词语,说说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吗?请和同桌相互说说。
5、谁来对全班同学说说?
(二)活化坦克神威
1、课文第5自然段写了什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2、教师出示战场上的坦克图片和课文中的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看着这幅图片,说一说:哪里是坦克的“矛”,哪里是坦克的“盾”?3、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描写了坦克的“大显神威”?用笔画出课文中的句子,再读读!
(教师出示课文片段,学生朗读)
19,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4、学生交流,老师相机指导朗读。
5、学生自由练习朗读、齐读。
(三)感悟表达方法
1、出示阅读材料,请学生自由读一读——
1916年9月15日早晨,在法国的索马河畔(pàn),大雾弥漫,英国军队将一种钢铁“怪物”投入战场,只见它大摇大摆向德军铁丝网和战壕(áo)密布的阵地冲去,德军慌忙集中大量的机枪向它射击,可是枪弹都从钢铁装甲上纷纷滑落,德国兵吓得屁(pì)滚尿(niào)流,纷纷逃窜(táo cuàn),英军乘势占领了德军的阵地。这种大显神威的武器就是首次在战场上使用的坦克。
2、学生交流读这段话的感受。
3、这一段话写得很具体、生动、形象!可是,为什么课文不这样写,而只是用了短短的47个字来写?
(四)品味文章道理
1、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围绕题目写了什么?请齐读——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这里的“谁”可以指哪些?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除了课文中的坦克,还可以指什么?
3、“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集合别人优点的产物?
4、这个“谁”除了指这些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小组讨论讨论:如果可能,你希望将哪些长处集于一身?小组讨论后进行学习汇报。
5、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们善于集合别人的优势,就能成为强者,胜利者。祝大家梦想成真!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四、积累言语,存盘所需养料
板书:
矛 和 盾 的集合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枪炮 铁屋子 坦克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
2.读懂课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发明坦克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弄清楚发明坦克的过程,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趣味数学题:
出示:橡皮+铅笔=( ) 电风扇+取暖器=( )
电视+电话=( ) ( )+椅子= 轮椅
【将数学中的加法融进了语文课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看似游戏般轻松的环节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了集合别人优点将会成为胜利者这一主题。】
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老师要奖励大家看一段动画片,准备好了吗?
看《自相矛盾》视频。
【动画片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观看动画片的同时也让学生积累了成语,感知到了矛与盾的特点,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上课】
一、导入新课。
1.知道刚刚我们看的动画片是叫什么名字吗?
2.提到的两种兵器是什么?
3.指导书写“矛”和“盾”(田字格书写“矛”和“盾”。)
矛:矛字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打仗用它来进攻,如果用盾是自卫。
盾:短撇长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
【这里进行的是字理教学,将学生的生字书写指导和生字识记变得更有趣,学生的记忆也会更深刻,同时在念儿歌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矛和盾的作用,为后面的学习做出了铺垫。】
4.“矛”和“盾”有什么作用?(板书:进攻、防守)
5.一个进攻,一个防守,有点儿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感觉,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田字格书写“集”。)
【一个进攻,一个防守,这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会怎样呢?这样的问题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2.认读词语。
⑴出示词语,认读:
自卫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进攻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精心选取的这6个词既是课文的核心词汇,又是值得积累的好词语,同时,这些词语还含有课后要求掌握的几个生字。】
⑵把词语填进这段话中,指名读。
比赛中,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 ),还是( )。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 )和盾的( )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 )在战场上( ),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样设计一方面训练了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再次巩固本课所学的11个生字,同时,读通了这段话,学生也就了解了课文大意。】
3.学习课文一二段。
打开课文,默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你一定会看到一个令人紧张的画面,千万不要让这个画面在你眼前一晃而过,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
⑴指名读句子。
⑵谁都看到了这样的画面?什么感受?25、
⑶出示句子: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大家看这个“刺”字,“木字中间口不严,一把大刀立右边;刺字见谁把谁戳,谁人见了都胆寒。”更何况这矛是怎样刺来的?(指名读。)
【将文字读成画面,会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刺”字的字理教学让学生对这句话有了更直观、深入的感受。】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快,多令人紧张啊!读——一生读。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有力,越刺越有力,多么危急啊!读——一生读。
师:看到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拿出右手,放在胸前,你有什么感受!就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读——
【引读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独特体验,读出情感来,特别是让学生触摸着自己的心跳来读,学生会深有感触,读出情感来。】
⑷面对如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只能是——(学生:左抵右挡),知道什么是“左抵右挡”吗?(生说。)
⑸师:我这里就有一根锋利的矛,拿出你的盾来,我可要刺过来了!
我的矛左刺——,右刺——,左刺——,左刺——,右刺——,上刺——;再上刺——;下刺——;左刺——,再左刺——;再左刺——;右刺——,下刺——……
⑹你什么感觉?(难以招架。)
⑺经过一场激战,相信此刻你一定明白了“左抵右挡”?(上下左右全方位地保护自己。)
【面对学生对“左抵右挡”可能会有的片面的理解,教师通过与学生模拟比赛的情境,在教师不断的“刺”与学生不断的“挡”中,让学生对这个词语有了正确的理解,方法巧妙,学生一定会记忆终身。】
⑻师:即便是这样左抵右挡,发明家依然是难以招架,心中暗想:——
出示句子: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①自己读读这两句话,不要放过每一个标点,你有什么发现?
②从这两个感叹号,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此刻怎样的心情?谁来试着读一读?(生读。)师:不够急切,再读!
③师引读: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紧张极了,此刻他产生了一个万分迫切的想法——(个别读)
发明家难以招架,在这危急关头,他在内心深处急切的呼喊——(个别读)
生死攸关哪,发明家甚至想大声呼喊——(齐读)
让我们一起帮着发明家喊出内心深处这万分迫切的想法吧——(齐读)
4、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
⑴有个铁屋子就行了吗?请同学们默读第3、4两个自然段。看看发明家又想到什么办法了,能像老师这样写一写吗?
(学生拿出练习纸练习)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盾太小
铁屋子
⑵集体交流。
预设:引号的特殊含义,履带的图片解释。
5、创设情境,复述过程。
⑴同学们,这位发明家通过详细周密的思考,一步步发明了坦克。现在你们就是这位发明家,你能把发明的过程有条有理地介绍一下吗?介绍时也可以学着运用一些连接词使语句更连贯。(出示句式)
⑵互动交流: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他遇到了第一个问题: 。于是想到: 。可是,又出现了第二个问题: 。发明家灵机一动,对了: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 。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三、结合板书小结
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就叫做——矛和盾的集合。(指课题:齐读)坦克是怎样大显神威的呢?这又给我们哪些启示呢?我们下节课一起体验。下课!
板书:
矛和盾的集合
遇到问题 想到怎样解决
矛太小 铁屋子
不能进攻 铁屋子开个小洞
伸出“矛”——枪口、炮口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2、矛和盾的图片。
3、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4、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⑴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⑵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兵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3、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
3、出示生词,学生认读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集合矛和盾的长处发明了坦克,以及坦克的实际运用。)
6、理清脉络
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理清层次
第一段(1—4)讲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
第二段(5)讲坦克在实际运用中大显神威。
第三段(6)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
⑴引导学生观察。
⑵难字示范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1、搜集发明家的故事。
2、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师: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二、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1、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⑴可以把第一个问题分解为以下三个问题:
①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发明家和对手比赛,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想到了矛和盾结合起来。
②又是怎么结合的呢?
把盾做成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让它会动。
③结果怎样?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⑵最后一段的含义:要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根据需要,把优点很好地集中在一起,为我所用。(“善于”,就是很会观察、很会思考的意思。)
4、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2、齐读这段话。
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比如实际应用方面: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学习和做人方面:采纳别人的优点等等。以引导学生的深入思考,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一方面从生活实际中选取类似的事例;还可以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交流故事,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发明家的故事。
2、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相机谈谈感受。
五、畅谈收获,总结全文
1、中心: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集合矛和盾的长处发明了坦克,以及坦克的实际运用,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2、归纳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是写文章常使用的方法,不能空讲道理,这样才能有说服力。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借发明这件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至于坦克发明是不是真的像课文中描写的,可以不去追究。)
附:参考资料
1、坦克:英文TANK的译音,旧译为“战车”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力和坚强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由武器系统、推进系统、防护系统、通信设备以及其他特种设备和装置组成。乘坐3—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驾驶等任务。1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早使用坦克参加松姆河战役。20世纪60年代以前,坦克通常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60年代以来,多数国家将坦克按用途分为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坦克主要用于地面作战,用以对坦克及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用于摧毁野战工事,消灭有生力量。但地形、天气对它的行动有一定限制。
2、矛:古代一种兵器。长形,尖头,安上木质的长柄,作战时用于直刺。矛在商周时用青铜制成,汉代多用铁制成的矛。
3、盾:盾牌,古代作战时挡御刀箭等的武器。
4、词语
集合—使集合;汇聚。
左抵右挡—“抵挡”,就是抵抗的意思。
难以招架—文中意思是,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
危急—危险而紧急。
固然安全—“固然”,有本来、原本的意思。
自卫—保卫自己。
履带—围绕在拖拉机、坦克等车轮上的钢质链带。装上履带可以减少对地面的压强,并能增加牵引能力。也叫链轨。
神威—神奇的威力。
5、多音字
得:de跑得快、长得高;dé得到、取得;děi得你去、得两年完成。
钻:zuān钻洞、钻研、钻探机;zuàn钻石、钻戒、金刚钻。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课前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阅读有关发明家的发明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故事:《自相矛盾》。
2、播放文中的插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图上发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矛”与“盾”)
矛 进攻
盾 自卫
3、学生相互提醒:“矛”不要少一撇写成“予”字,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盾”的外侧是两笔,第二笔是竖撇。
4、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5、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根据学生反馈板书问题要点。
如: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怎么集合的?结果怎么样?
设计意图:课堂没有直接完整的呈现课题,而是借课文插图展开教学,逐步呈现课题,让学生在“说、写、猜”的活动中轻松有趣的走进文本。“矛”和“盾”这两个字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这两个字的字形又有一定难度,意思也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通过看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语境中掌握“矛”和 “盾”,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教师的板书示范,化解了字形的难点。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师: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交流
(1)互相提醒容易读错认错的字词。
(2) 想办法记一记要求会写的生字。
(3)组长安排组员分段朗读,读通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4)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范读动画,纠正发音。
(5)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能自行解决黑板上的哪些问题,先在小组里讨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讨论。
学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问题。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师: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你能自行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解决一个,擦去黑板上的有关问题。
2、课件出示词语:先由学生领读到抢读到忆读竞赛,重点纠正要强调读音的生字是“戳、履”,熟读的新词有:
集合 紧张 固然 乌龟 自卫 进攻 炮口 坦克
战场 长处 首次 胜利者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乱作一团 庞然大物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3、运用练习
(1)选用上面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
a .中国乒乓球的国手们在奥运会上( )。对方队员面对强有力的进攻,虽然( ),但最终( ),败下阵来。
b .当猎狗这个( )出现在受伤的小鸟面前是,小鸟吓坏了。
(2)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说句子。
设计意图: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厚积才能薄发。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学生的语言会变得生动、具体。对于新词,不仅需要理解,更需要学会灵活的运用。此外,根据学生学习注意力时间分配的特点,适时组织学生抢记词语能消除大脑疲劳,以便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四、指导书写,完成作业
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1、认读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按结构归为一类读,可以选后鼻音或前鼻音的字读,也可以组词读。
2、本课生字以左右结构的字占主要比例,因此要重点写好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难点落在“集”上,右上四横,上部要写得紧凑。
3、练习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注意写字姿势。
五、课外延伸,阅读资料
坦克:又名战车。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力和坚强的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乘坐3~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驾驶等任务。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早使用坦克参加战役。其实,坦克是一名战地随军记者发明的。
设计意图: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天地就有多大。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把课外资料引进课内,使精读与略读在课内得到有机结合,使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得到提升,适时让学生感到课本之外还有精彩处,开卷有益。
六、作业
1、我会写
máo bān dùn
(1)敌人的( )如雨点( )向他的( )刺来。
chí shén
(2)她手( )( )奇的七色花向我走来。
tǎn zhàn gōng tuì
(3)我方的( )克冲上( )场向敌军发动进( ),很快打( )了敌人的进攻。
2、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听写句子,引入文本
1、师: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掌握的怎么样?
听写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反馈:打开书本,校对、订正。
设计意图:几乎所有的课文,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它的结构、内容以及思想内涵。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要善于从文章的千言万语中抓住最关键的内容,理解文章句、段和篇的构思脉络,理解它的内涵和中心,把握全文。这个句子是本课的重点句,在上下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仔细分析句子,用词也很有意思,既有反义词,也有能解释课题的四字词语。这个句子在课文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二、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出示听写的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这句话中的反义词,圈出能解释课题中“集合”的一个词。
学生读句子,回答。提示:自卫—— 进攻;盾——矛 ; 合二为一。
2、师:把“矛”和“盾”这样一对矛盾的事物合二为一,怎么集合呢?有什么好处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2~4自然段,读完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反馈
(1)怎么集合?
指名回答。
提示: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具体做法是: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出示坦克的图片,简单介绍。
(2)这样的集合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回答。
提示:“矛”和“盾”的集合实际上是自卫和进攻的集合,既能很好的自卫,又能更好的进攻,这可是“大显神威”。
3、指导学生理解“大显神威”的含义,读第5自然段,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明。
学生读课文、回答。
提示: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你能把大显神威的感觉读出来吗?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引导学生在读中领会“首次、吓得哇哇直叫、乱作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小朋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学生回答,如:“神舟”五号太空飞船、海洋馆的大神龟、我国奥运健儿……
4、师:发明家从“矛”和“盾”中得到启示,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从这个故事中,你是不是也悟出点什么呢?
引导学生初步领悟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设计意图:明理是一个过程。小悟得小道理,大悟得大道理,多悟多得,说不定哪天恍然大悟、大彻大悟,还真有什么大启发。因此,明理不可急功近利,教学是要体现层次,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悟。
三、畅谈感受,揭示道理
1、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句话,想一想从中可以受到什么启发呢?你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物?
教师可适当提示:充气雨衣、地下多功能车库、双层公交车、节能型马桶、钻井工人的帽子、带橡皮头的铅笔、一个优秀的人……
3、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事物还有哪些你觉得使用起来不太方便,可以怎样改进,使之更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呢?
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教师鼓励有创意的想法。
4、小结
师:同学们,社会在迅速的发展,人类时时刻刻在创造,在创造中发明,也许正在勤奋学习的你就是将来的创造者呢!
设计意图:教学不仅要举一反三,更要融十为一。紧扣教材,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和训练的切入点,将阅读的理解、语言的感悟、明理的过程巧妙的糅合在一起。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抄写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记下自己或身边的人留心周围事物、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事例。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的开放,实际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能从课本中寻找答案,还会在生活中有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矛——进攻——枪口或炮口
集合——坦克
盾——防守——铁 屋 子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设计意图:板书的功能在于理清文脉,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要简介、明了。这个板书能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而为一的过程展示出来了。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发明家将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故事。由此启迪人们:谁善于把别人的优点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教育学生要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研究,热爱科学。
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坦克的发明过程充满兴趣,但是对坦克的作用并不是太了解。
2、要把学习的重点引导到发明过程中如何取长补短的过程,而不是如何研究和改进新型坦克。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通过各种方式理解上下文的意思。
2、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怎样吧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3、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4、培养学生学会集别人的优点。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发明家如何讲矛盾的优点集于一身发明坦克。
2、理解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新课。
1、出示教学图片,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搜集资料,谈谈对矛和盾的认识。
2、教师引导: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古式武器矛和盾一根本不能满足新时代战争的需求,人们因此发明了许多更先进的武器。比如说:坦克。
3、出示各种坦克图片,引导学生汇报搜集资料,交流对坦克的了解。
4、教师导入:有心的发明家总是从生活中,自然中寻找灵感,受到启发而发明创造的。莱特兄弟研究鸟儿飞翔的奥秘发明出飞机;从鱼儿在水中上潜下游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而本文中的发明家从矛和盾的身上受到启发,发明了坦克。今天,我们来看看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板书:矛和盾的集合。理解“集合”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
2、抽读生字卡片,指导字形。
三、再读课文,感悟大意。
1、指名分节读文,思考课文内容。
2、说说课文大概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发明家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告诉人们要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四、细读课文,分小组展开自学。
1、通读课文: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2、出示自学提纲,要求熟读课文,巡视自学情况。
(1)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
找出相关段落记句子,指读——品读。
(盾太小,当敌人的矛如雨点般刺来时,将难以招架,自卫能力差,显得不够安全。)
(2)有了安全的“铁屋子”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他又做了哪些改进?找出相关段落。指读——品读——带感情读。
(铁屋子虽然安全,但是无法进攻,行动不便。改进方法:设置枪口或者炮口,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3)坦克之所以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一句话来说明。)
a、先看坦克在战场上进攻和自卫自如的录像片段。
b、引出学生体会,加深理解“大显神威”的词义。
(4)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让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
a、让学生自由谈启发。
b、用肯定的语气读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c、联系生活实际,用例子说明。
学生举例展示:
1、在手工比赛中,我看了很多资料,向哥哥请教,看了很多同学的制作过程,我汲取了他们的优点,做出了我的作品,最终获得了第一名。
2、人们汲取空调和风扇的优点,制成了冷风机。
3、在作文竞赛中,我的作文《美丽的家乡》运用了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总分总结构,适当的运用了另一篇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让我得了一等奖。
......
五、小结
发明家从矛和盾的身上受到启发,把二者的长处合二为一,从而发明了坦克,我们应该学会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且多多学习,让自己不断进步。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矛+盾——坦克
枪口、炮口、轮子、履带铁屋子——坦克
教学反思:
1、可以在课后拓展,让学生想象如何把现在的坦克加以改进,培养学生对坦克的新的兴趣。
2、教学中读的运用不够强化,不够明确。
3、词语的理解,运用、积累重视不够。
4、备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基本考虑全体学生的认识水平加以完善。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5
一、猜字导入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出示图片和象形字。)
2、你能把这两个字放到相应的图片下面吗?你认识这两种武器吗?(出示生字。)你们知道矛和盾用来干什么的吗?
3、师一边范写,一边阐述(矛:古代一种兵器,长形,尖头,我们看矛这个字,是个象形字,这里的撇可别忘了,一看这字给人感觉这个武器很锋利。盾,古代作战时挡御刀箭等的武器。盾的这一撇,特别的长,这样盾就大一点,才能抵挡矛的进攻。生书空。)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矛和盾的集合。(出示课题,齐读)
5、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会提问题的人,是最会读书的人,小朋友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课文吧。
1、自由朗读课文,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下面词语:
第一组:坦克手持蜗牛雨点般
指2名学生读。再出示拼音。(他们读的正确吗?我们也来读一遍。)
紧张固然乌龟炮口战场首次长处胜利者招架合二为一大显神威乱成一团左抵右挡
a、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练习,请1x2个学生朗读,要求声音响亮,流畅。
b、课件出示:试一试,真有趣
左抵右挡左xx右xx(左躲右闪、左顾右盼、左思右想、左邻右舍)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组更有意思的词语,快来读一读吧。
第二组:矛、雨点般、戳、进攻盾、左抵右挡、招架、自卫
a、自由读。
b、指生读。做“戳”的动作。你发现了什么?
c、描写“矛”的这些词语和描写“盾”的这些词语我们还可以对着读呢!男女生合作一下好不好?女生读“矛”,男生就紧接着读“盾”。
d、通过了读词语,我们知道矛的长处是xxxx,盾的长处是xxxx。
3、小朋友真能干。不过,读书有一种很重要的本领,就是把课文读成一句话或者是一小段话。你会吗?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发明家把xx和xxxx,发明了xx。
4、课文中有一句话也是说这个意思,你能快速找出来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生齐读)
(1)、从这句话种,你知道了什么?(板书:合二为一、坦克、大显神威)
“二”是指什么呢?“一”又是指什么?课题中哪个词也是这个意思呢?
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我们就说是矛和盾的集合。
(3)、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吗?(是怎样合二为一的?是怎样大显神威的?)师在合二为一、大显神威下打上问号。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矛和盾是怎样合二为一的?
三、学习1—4自然段
发明家在怎样情况下想到把矛和盾合二为一的呢?
1、(课件出示)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1)指名读。
(2)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比赛呀?(紧张、激烈)
(3)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这是一场紧张的、激烈的比赛?(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4)如雨点般刺来,刺的速度?老师也带来一个句子,你喜欢哪个?为什么?你能想象这是怎样的雨点吗?(快速指生读雨点般)是啊,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更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矛的进攻很猛烈。你能用如。般让这些句子更生动具体吗?(出示)比喻句的威力真大啊,让我们把比喻句再次送到句子中,使矛的进攻变得更猛烈。读。
(5)师生表演。生以书当盾,师以手当矛(你们现在就是这位发明家,老师就是你们的对手。我们来一场比赛好不好?)。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你右侧刺来(生做动作抵挡),左上方;左下方;右上方;右下方;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向你的头部刺来;向你腿部刺来……(边说边加快语速,以感觉激烈的争斗场面)
(6)能说说你刚才抵挡时的感受吗?
(7)这场比赛实在是太紧张太危急了!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过渡:对方的进攻十分猛烈,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这个时候,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什么想法?
2、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1)发明家发现了什么问题?他想到什么解决的办法
(2)发明家发现什么问题?心情怎样?想到什么解决的办法?现在发明家就钻在铁屋子里,对方的矛又一次如雨点般向他刺来,你觉得结果会怎样?发明家心情怎么样?
(3)齐读,读出心情变化。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3、(师出示铁屋子)那现在钻进这个铁屋子去和朋友比,矛字加了什么符号?这是真正的矛吗?表示什么意思?(枪口、炮口)看大屏幕(出示装上枪炮的铁屋子)。
a、发明家又想到了一个新的办法,真让人兴奋啊!你能来读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和炮口。
你们看,这长长的一横也是一种标点符号,较破折号,在这里是想说明这个矛是指xx,我们读的时候在这里要稍微停顿。(齐读)
出示:可是,这样固然————————。
a、你能当当发明家,提出疑问吗?填表格。
b、又是怎样解决的呢?理解履带。(大屏幕出示坦克)
4、同学们,发明家发现了问题,他想的和别人不一样,做的和别人不一样,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现在老师就想请你们做做发明家,我和你们一起合作来读读课文的2—4段。好吗?
(师生合作读)
发明家和朋友进行一场比赛,就在他难以招架时,他忽然想到xx
可是转念一想,又出现了新的问题xxx
这可怎么办呢?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新的办法xxx
5、小结。同学们,一切发明都源于发现。发明家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发现问题,一次又一次解决问题,最后终于把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擦去问号。
6、现在谁能用上自己的话,借助表格把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说一说呢?
学生自由练说。
7、汇报。
四、总结。
坦克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既能—又能—所以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那么坦克如何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对我们又有什么启发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