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矛与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
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
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
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
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
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
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
(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
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相矛盾”)
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朋友来开导他,好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的人,请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上台表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确寓意。)
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实践性作业:排练课本剧《矛与盾》
教学后记:
第二篇:《矛与盾》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设计
安吉小学 周显红
一、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寓、矛、盾、誉、吾。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交背诵。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成语包含的道理。
4、以此积累词语,进行拓展练习,培养学生观察、聆听、想象等能力及语言创新能力,启迪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词义,弄懂寓意,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表达。
三、教学手段及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讲授、讲解、讨论、模仿、运用、回顾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材分析:
《矛与盾》是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第二十五课内容,短小有趣,借买矛与盾的故事讽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耐人寻味。文本资源与现实联系点较多,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并开展思维和语言训练。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一定赶过集,见识过集市上的生意人做买卖时的吆喝吧?谁能来给我们模仿几句?(真是一群精明的生意人!)今天咱们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一瞧吧。看,街上好热闹啊!赶集的人来来往往可真多!街边的一块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
3、(观看动画:矛与盾)
4、师:知道动画里那个生意人卖的是什么东西吗?他们有什么用处?
生: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古代寓言就和这两样兵器有关。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的范读。2.模仿范读,自由把课文读一读。
3.师:大家字音读得真准,我也想读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我读,好吗?
4.师:谁还想读?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学生读得有点味道了。)<三>、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师: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运用你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2.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
3.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4.全班交流:咱们再到集市上去看看,刚才那堆人围在一起,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你们读懂了吗?谁先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⑴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
师:你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知道他在夸耀自己的盾非常坚固。你从文中哪个字读懂他在夸耀的呢?“誉”是夸耀的意思。谁来当当这个楚人读读这句话,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
⑵师:这面盾坚固吗?看来你是初次经商,还没有体会到商人的心情。夸得还不够!假如你是他,你为了卖出自己的盾,会怎样誉盾呢?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先自己吆喝吆喝,练习一下。
(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师:瞧你得意的样子,这面盾有什么值得你夸耀的? 生:这面盾没有东西可穿透,十分坚固。
师:口气还真不小!不仅夸盾坚固,还夸它坚固到什么东西都不能穿透,这面盾“物莫能陷也。” ⑶谁再来当当楚人,吆喝吆喝?(生摇头晃脑读此句,强调“莫能陷”
师:听你这么一夸,我都想掏钱买了,你可真会誉盾呀!
(小结过渡)师:我们借助注释读懂了第一句,那个楚人在那儿一个劲儿的吆喝,夸耀他的盾无比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他话虽不多,但很有用意,这个楚人很会做生意!不信?咱们接着往下读。你还读懂了哪一句?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⑴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地。”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
师:嗯,你读懂了,他接着夸耀自己的矛无比锋利。盾是坚固无比,天下无敌了。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没人买!
⑵谁再来读这句,夸夸这支矛?大家听听这样吆喝卖得出去吗?(学生评读)生:这支长矛十分锋利,没有不能穿透的东西。师:他读得好,你评得也好。“无不陷”没有不能穿透的,也就是说任何物体都能穿透。这支矛可真锋利!你现在就是楚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叫卖的样子,试着读读这句话。⑶师:瞧我们这位老祖宗,他可真能吹呀,什么东西到了他那儿都成了天下最好的了!楚人又誉其矛曰:教师引读此句。师:这支矛真是锐不可挡,尔等真会誉矛也.。
(小结过渡)师:我们借助注释读懂了第一句,那个楚人在那儿一个劲儿的吆喝,夸耀他的盾无比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他话虽不多,但很有用意,这个楚人很会做生意!不信?咱们接着往下读。你还读懂了哪一句?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⑴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地。”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
师:嗯,你读懂了,他接着夸耀自己的矛无比锋利。盾是坚固无比,天下无敌了。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没人买!
⑵谁再来读这句,夸夸这支矛?大家听听这样吆喝卖得出去吗?(学生评读)生:这支长矛十分锋利,没有不能穿透的东西。师:他读得好,你评得也好。“无不陷”没有不能穿透的,也就是说任何物体都能穿透。这支矛可真锋利!你现在就是楚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叫卖的样子,试着读读这句话。⑶师:瞧我们这位老祖宗,他可真能吹呀,什么东西到了他那儿都成了天下最好的了!楚人又誉其矛曰:教师引读此句。师:这支矛真是锐不可挡,尔等真会誉矛也.。
⑷师:(小结)你瞧!那个楚人多想把自己的矛和盾卖出去呀!看他神气十足的样子,充满了自信。他先誉盾接着又誉矛,大家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仔细体会一下,楚人夸矛和夸盾时说的话有什么不同? 生:夸盾时他用了两个否定词,想把他的盾卖出去。
师:楚人用“无不”这个双重否定来强调矛的锋利,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所以加重了夸的语气。真可谓用心良苦呀!分组读1、2句。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⑴师:集市上可真热闹!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你们看!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有活泼俊俏的姑娘,还有一脸稚气的孩子。那听了楚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没有人买呢?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生:没人买。旁边有人怀疑他说的话是不是真的,问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会怎样呢?
⑵师:嗯,用你自己的矛去刺你自己的盾,会怎样呢?问这话的人可不简单一下就听出了他话里的破绽,此人好精明!你能用书上的句子问问吗?
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呢? 生:那个人哑口无言。师:你是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不能回答。
师:(引导学生说)“弗”就是“不”的意思,你能读读这句话吗?(生读此句没能读出楚人的窘态)
⑵师:大家再看看图,瞧他瞠目结舌、无言以对的可笑样子。周围的人都在笑话他呢。谁再来读读,读出他的哑口无言。
⑶师: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话来呢? 小组讨论一下,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生小组讨论发言: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5.师: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自相矛盾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说。生:有个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师:这不是自相矛盾。这则广告用了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达到引人注意的广告效应。(教师补充事例)
6.师:咱们不仅把这则寓言不仅读通了,读懂了,而且还明白了其中蕴含的道理。你们真棒!学古文就是需要反复的品味,让我们共同来感受一下吧。大家一起读吧。分角色读。“熟读成诵”,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达到“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四>、课堂延伸,学以致用。
1、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类似的事情?
2、讨论:“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是不是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3‘帮那个楚国人想个办法,把矛和盾都卖出去!<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借助注释、插图读懂了《矛与盾》,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它是那样凝练,仅仅只用53个字,让我们逛了逛古代的集市,认识了一个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咱们今后说话做事可不能像这位老祖宗一样自相矛盾哟!2.师:课后大家可以选择性地做做这几项作业:(1)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听。(2)设计一段广告词(产品自己选)。(3)自读《郑人买履》。
第三篇:矛与盾教学设计
矛与盾
东束馆小学
栗书平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则寓言《矛与盾》。理解全文内容,朗读并背诵全文。
2、感悟古文深刻的寓意,明白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3、感知寓言的特点并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了解《韩非子》。
二、教材分析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则寓言让学生通过反复读、抓住字眼解释等学习方法来明白全文大意,明白寓言所说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自读自悟,理解文言文的词义、字义,明白两则寓言的意思。
2、在体味古文语言美的同时,感悟其深刻的寓意。
3、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体会寓言的具体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教具准备
课件
五、板书
寓言二则
坚————物莫能陷
利—————于物无不陷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弗能应———自相矛盾
六、教学过程
(一)、欣赏刻舟求剑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多媒体课件《刻舟求剑》的图片。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故事,它属于哪一类故事呢?
你们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谁又能告诉大家“寓言”是怎样的一类文章呢?(学生自由发言)
2、讲解寓言的资料。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单元以冲突为主题的第一篇课文《寓言二则》,看看这两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有趣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深刻道理。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则寓言《矛和盾》。
(二)、学习新知
1、老师诵读寓言
老师:通过老师的诵读,我们知道这是一则古代的寓言,是用文言文写成的。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已学过的学习古文的方法,想一想学习这则寓言用什么方法好?(小组讨论,指名发言)
2、了解作者及《韩非子》。
3、自读课文——读通。
自读课文,自主清除生字障碍。读准字音,明白字义,读通句子。之后借助译文,初步了解寓言的大意。然后再读课文,练习把语句读流畅,并注意正确地断句与停顿。老师指名让生诵读,并及时纠正学生诵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研读课文——读懂。
(1)解题: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课件出示矛盾的图片,使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2)结合课后译文,深入揣摩句子的意思。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字义并尝试说出句意,之后,老师分别出示各句古文,让学生随老师的引导逐步理解并回答相应问题。)
A.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没有哪一样东西能够穿透它。”)
他是怎样夸耀自己的盾非常坚固?你是从文中哪个字读懂他在夸耀的呢?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B.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 楚人夸矛和盾时说的话有什么不同吗?(他用了两个否定词无不来强调矛的锋利,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加重了夸的语气。真可谓用心良苦啊!)
C.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或:有人。以子之:用您的。何如:怎么样? D.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不能回答)
其:代词 这个人。弗:不。应也:回答。
(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述)
5、品读课文——明理。
(1)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来呢?(学生讨论发言)(2)你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小组讨论,指名回答)6.说一说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
如:
1、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
2、最著名的是广告词: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3、一个卖“生发灵”的药贩正在绘声绘色地推销产品“生发灵”:“我的‘生发灵’无论怎样的秃头都可以使其长出头发来,半个月见效!”正当他将自己的产品吹捧得天花乱坠之时,突然一阵风将他的帽子吹掉了,原来他本人就是个秃头!顾客便问:“你的生发灵那么灵,你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头上长出头发来呢?”一番话,把药贩问得哑口无言,瞠目结舌。
第四篇:矛与盾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设计
一、导入
出示挂图.看,咱们班的两位天才小画家画的是什么?(板书:矛 盾)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确切地说,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刺,进攻),盾用来(挡,防守)。] 连起来,矛盾是什么意思?(说话前后不一致)。
我们今天要学的古代寓言就和这两样兵器有关。(板书 与)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古代思想家韩非子描述的《矛与盾》这个故事去看个究竟吧。
二、自读自悟:
1、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2、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件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琅琅。文言文的朗读特别注意节奏和韵味。(师范读)
3、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的诀窍。下面同学自己试着读一读。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注意节奏和重读。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标出不理解的语句。
[①你可真会学习!一边读书还一边看插图,图文对照是个好方法!②这个同学把注释直接标在文中相应字词的旁边,学起来一目了然,快速方便,你真聪明!
③大家还可以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大胆地猜读!
现在,将自学所得在小组中交流交流,不懂的地方与组内的伙伴们商量商量。
三、讨论交流,读书理解
下面我们来逐句交流一下。全文几句话?
1、看第一句,谁读懂了?
既然这个人在夸耀,那现在就请你来夸一夸。自由练读,指读
[你大概是第一次出来做生意吧!声音要大一点,要自豪一点,不然生意就被别人抢去啦!] 你真会夸,我想请你带大家一起夸一夸,好吗?(生夸)
2、同学们很会夸耀,那个楚国人是如何卖他的矛的呢?请看第2句话,有谁读懂了?
原来是在夸他的矛锋利,请你来夸一夸矛吧!“又誉其矛曰:……”(生读)
楚国人既夸了自己的矛又夸了自己的盾,不知道同学们想夸什么呢?自己在下面吆喝一下吧!(生自由读)
请男生夸耀盾,请女生夸耀矛,看哪一组夸得更炫耀,准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又誉其矛曰:“……”
3、同学们真会夸耀,我又想买盾又想买予,还是先看看口袋里的钞票够不够,(做准备掏钱动作)同学们,难道你们不想对我说些什么吗?
[生:不能买,因为……]
原来这样啊!我差点上当了?我要揭穿他!谁来帮帮我?(示意学生看第3句话)生读第3句。
请看,这一句谁读懂了?
请大家看插图,图上画了几个人?除了卖矛和盾的那个楚国人,还有7个围观的人,他们当中有老人、有中年人、有青年人,有小孩,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你可以模仿其中任何一个人来读这一句话,先在下面试一试。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注意要说模仿的是谁。(老师可参与模仿)
4、楚国人被这么一问,哑口无言了,请看第四句,谁知道意思
四、揭示道理,发散思维
1、咱班同学,平时见到我会面带微笑,尊敬地喊我刘老师。再看看插图,图上这些围观的人也都是满面笑容的,他们的笑容和同学们的笑容一样吗?
(一是出于对老师的尊敬,一是对自相矛盾者的嘲笑)
2、大家都在嘲笑那个楚国人,他愚蠢,可笑在那里?你能不能帮他总结一下教训?
3、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1有一次买鞋的过程中,卖鞋的人一边夸他的鞋结实,一边还说买鞋赠一瓶胶,这不就是自相矛盾嘛;2还有的学生答:老师在讲完数学题时,通常问大家,你们都明白了吗?有的学生说,明白了。可是当老师让他说解法时,他却什么也说不出来了。还有的学生说……)
4、既然大家都嘲笑那个楚国人,他的买卖是难以做下去了,老师想请大家帮帮忙,怎样把他的矛和盾卖出去呢?(生讨论)
我代表哪个楚国人真诚地感谢同学们的帮助,人,还是多读些书才能明白更多的道理啊!你们说是这样的吗?
5、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全文(指读)。
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理解意思、多读)读慢一点,学会吹嘘自己的矛和盾,注意反驳的语气。
试背
6、寓言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寓言中的道理耐人寻味。那么你们能不能把它给演一演呢?分小组演故事。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小组展示
五、总结全文
1、同学们,今天,我们借助注释、插图学习了《矛与盾》。它是那样凝练,仅仅只用53个字,让我们逛了逛古代的集市,认识了一个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咱们今后说话做事可不能像这位古人那样自相矛盾哟!
谁来用“自相矛盾”说句话?
2、这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不实事求是,使自己陷于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
3、作业:
①向亲朋好友复述故事,聆听他们的体会。
②为矛和盾设计广告词
③自读文言寓言《刻舟求剑》
矛→锋利
矛--锐利刺矛与盾 ↓ 陷→ ? 矛与盾 盾--坚硬结果--? 盾→坚固
第五篇:《矛与盾》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设计
镇康县勐捧镇岔沟完小――普秀莲
教材:“九义”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二册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矛与盾》是一篇蕴意深刻的古代寓言,且是一篇文言文,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文字特别简练却不失形象生动,托寓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在教学时,借助注释供应,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加上第十一册已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一些经验。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不要讲语法知识。教材中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还可以让学生从中逐步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要启发学生善于利用,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注释。
指导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现在的学生阅读古文的障碍在于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与现代文的词语、句式运用存在差别,这种障碍的消除,对于小学生来说,不能讲古汉语的词法,句 法。首先要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学生练习朗读时,要加强指导,寓言的朗读,除了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最后,引导学生从学习寓言的感受和所受到的启发想开去,举出生活中遇到的这类现象,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达到阅读的最佳效果。
一、教学目标
1、学会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4、能复述这则寓言故事。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1、同学们在以前学过哪些寓言?
(学生自由回答,《亡羊补牢》、《拔苗助长》、《掩耳盗铃》……)
2、哪个同学能把“亡羊补牢”的故事复述给大家听一遍?(学生复述故事内容)
3、听了该同学的复述,还记得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吗?(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指点)
4、哪位同学能说说,以前我们学过的寓言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字眼“知道一个有趣的小故 事,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
5、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第25课,观察讨论一下两则寓言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寓言有什么不同。
(学生小组合作,发表见解,教师板书“现代文”、“文言文”)
6、上学期,我们学过两篇文言文,谁能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自由背诵《学奕》、《两小儿辩日》)
7、谁能提醒大家学习文言文应该怎么做?(学生自由回答,发表见解,教师指导读通读准字,看注释,弄明白意思,知道一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读,注意停顿、节奏……)
三、把握文本,读中感悟
1、请同学们用上刚才某同学的方法,自由读一读。(学生用开火车的方法,读文言文)
2、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再读文章看看读懂了什么?(学生边读,边借助注释理解句意,充分发表自己读懂的意思,说给在家听,教师指点)
3、你听别人读后觉得满意吗?
(个别同学读,其他同学听,哪一句读得好,觉得满不满意,教师找出重点句子让学生领会意思后读,带有语气读。)
4、全班同学分组比赛读,然后齐读
5、看图后以不同的人的语气读文言文,有感情的读。
五、进入角色,体验感情
1、分角色朗读课文
(男生扮演卖矛又卖盾的人,女生扮演旁边的围观人,用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来读课文,感悟其中的道理,)
2、现在请同学们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读后想想你明白了什么?大胆地告诉老师和同学。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指导他们明白“自相矛盾”的道理,教师做特别指导,让学生感悟出做人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3、请同学们对着文言文用现代文复述一遍课文。
4、谁愿意对着插图,把故事叙述给大家听一听,比一比哪个小组叙述得更好?
(各学习小组选派代表参赛,教师作指导。)
四、课外延伸 开拓视野
1、同学们学了这篇文言文,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感受,最后请说得好的同学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
2、最后要求同学们把这篇文言文背下来,并且把这个故事讲给低年级的同学听一听,看谁讲得最流利。
课后反思:
1、本课教学,以训练同学读后感知的阅读方法,达到读有深度,学生经历了不同层次的读,从感知性的读到理解性的读,再到品味性的读,层层深入,感知课文内涵,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表达色彩,表达风格,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本课教学,读、讲结合,启发学生的心灵,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各抒己见,教师作必要的点拨,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带着凝问,自读自悟,在交流汇报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从插图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对着插图进行故事复述,增强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