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22-09-28 02:11: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第一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

1、指导思想

按照新课标新高考的要求和教学大纲的安排,以及本届学生的情况,本学期将加强物理基础知识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为高考物理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通过新课教学,使学生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对于物理概念,使学生理解它的含义,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物理规律,在讲解时注意通过实例、实验和分析推理过程引出,使学生掌握物理定律的表达形式和适用范围。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情况分析:

学生方面,今年担任(理科班)1班、8班的物理教学,1班的同学学习成绩一般,学习的兴趣不浓,所以今后将通过个别辅导和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逐步喜欢学习物理,提高成绩。8班同学成绩较好,成都七中老师上课,我做好课后的辅导和知识的细化。

三、课程分析和教学内容

新一轮教材改革中,一方面继承了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对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的认识过程,精选了每一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选择注意面向新时代,要求教学内容随着时代而有所更新,介绍与基础知识有密切联系的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强调知识和方法获得的过程。

本学期教学中我将理解大纲要求,注意因材施教,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注意循序渐进,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领会方法、提高能力和接受熏陶的过程;

注意讲清思路,渗透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

注意加强实验,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注意安排练习和习题,这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

四、主要措施及方法:

1、加强研究,学习新课程的各项要求,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分析新课程的变化,全面把握教材,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起点,让所有学生都能跟得上,吃得饱。

2、认真做好集体备课,分工合作,多听课、评课,互相学习,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全面落实各项教学常规。做到不备课不上课,上课态度认真,教学方法灵活,认真了解学情,认真辅导和批改作业。

3、课堂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精心选题,加强学生对薄弱环节和重点内容的训练;上课注意讲清思路,渗透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

4、注意循序渐进,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领会方法、提高能力和接受熏陶的过程;

5、在教学中配合班主任做好培优辅差工作的落实。

五、教学进度和计划

略。

第二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圆周运动,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知道线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式、矢量性,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的特点。

3、知道角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式及单位,了解转速和周期的意义。

4、掌握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掌握角速度与转速、周期的关系。

5、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确定线速度和角速度与半径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线速度的平均值以及瞬时值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极限法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体验用比较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圆周运动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多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的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

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及引入的过程,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

难点: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义及概念引入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分析传动装置中主动轮、被动轮上各点的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师、某物体做曲线运动,如何确定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呢?

生: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二)新课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在日常生活常见的曲线运动,圆周运动,那么什么叫圆周运动呢?

生:物体沿着圆周的运动叫做圆周运动。

师:组织学生举一些生产和生活中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

生1:行驶中的汽车轮子。

生2:公园里的“大转轮”。

生3:自行车上的各个转动部分。

生4:时钟的分针或秒针上某一点的运动轨迹是圆周。

师:演示1:用事先准备好的用细线拴住的小球,演示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小球运动轨迹有什么特点?

演示2:教师在讲台上转动微型电风扇,让学生观察电风扇叶片的转动,注意观察用红色胶带选定的点的运动轨迹有什么特点?

生:它们的轨迹都是一个圆周。

师:很好,以上我们所观察的两个物体,它们的运动轨迹都是一个圆,物体沿着圆周的运动我们称它为圆周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圆周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那么什么样的`圆周运动最简单呢?

师:最简单的直线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生:最简单的圆周运动是匀速圆周运动。

师:什么叫匀速圆周运动呢?

生:质点沿着圆周运动,如果相等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相等,这种运动就是匀速圆周运动。

师:匀速转动的砂轮上每个质点的运动,都是匀速圆周运动。

师:匀速圆周运动的“匀速”同“匀速直线运动”的“匀速”一样吗?

师:下面再展示一些圆周运动的场景,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物体运动轨迹形状以及分析物体运动的特点。你认为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吗?那么如何比较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快慢呢?

1、通过确定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弧长,来描述质点运动的快慢;(线速度)

2、通过确定物体与圆心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圆心角,来描述质点转动的快慢。(角速度)

3、通过确定物体运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长短,来描述质点转动的快慢。(周期)

4、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转过的圈数。(转速)

1.线速度

生3:可以用通过的弧长除以它所用的时间。

师:很好!在圆周运动中,圆周运动的快慢可以用物体通过的弧长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来量度。例如,物体沿着圆弧由M向N运动,某时刻t经过A点,为了描述物体经过A点附近运动的快慢,可以从此时刻开始,取一段很短的时间Δt,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由A运动到B,通过的弧长为Δl。比值Δl/Δt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为了描述某一点(物体)运动的快慢用它通过的弧长Δl与所用的时间Δt 的比值来表示,把这个比值称为线速度。用字母v表示。

师:投影给出阅读提纲,学生先归纳,然后师生互动加深学习。

(1)线速度的物理意义;

(2)线速度的定义(和直线运动中速度定义的比较);

(3)线速度的定义式、单位;

(4)线速度的平均值和瞬时值;

(5)线速度的方向;

(6)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特点是什么?匀速圆周运动的“匀速”同“匀速直线运动”的“匀速”一样吗?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进行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解释速度的概念,能够概括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单位和物理意义。

(2)解释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定义并学会辨析。

(3)能够说出速率的概念并辨认速度与速率。

2.过程与方法

(1)在概念转变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全面、正确的关于速度的概念。

(2)通过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的过程,锻炼使用极限思维。

(3)通过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分辨,学会运用辨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速度全面正确地解释来积极培育自身科学严谨的态度。

(2)积极将自己的观点及见解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尝试体会物理学中蕴含的对立统一。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一般而言,高一学生在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后,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取代形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能够按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利用假设思维进行学习;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习过程更加具有目的性;

(3)在某种程度下学生思维不再是“抱残守缺”,而是较为容易接受新事物;

(4)学生学习动机由兴趣支撑逐渐转变为由意志支撑,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5)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

关于“速度”的.学习,学生在初中阶段科学学科中所接受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与高中对于“速度”的定义截然不同,学生虽然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这个基础里大部分仍然是迷思概念.如何将初中阶段所接受到的关于“速度”的迷思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达到一个新的认知平衡是本节课的一条主线.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以及前面关于“位移”、“路程”的学习为本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本节课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根据初中阶段的学习积累对于“速度”难以产生正确、客观的认识,其中所存在的迷思概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转变;二是学生对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两个概念可能会有所混淆,教师应该利用课堂呈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区分.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由平均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引入、探测已有概念、产生认知冲突、解构迷思概念和建构科学概念、形成新的认知平衡。

教学过程:

引入:速度的二段式测验3道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产生冲突。

(一)速度

“速度”的引入:运动会上,要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可以用什么方法?通过相同的位移比较时间的长短。若运动的时间是相等的,我们可以根据位移的大小来比较。如果运动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呢?

在物理学中,我们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1.定义:位移Δx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Δt的比值(比值定义法)。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国际单位:m/s或ms-1,其他单位:km/h等

3.速度是矢量,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保持不变。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不断改变,根据求得的则表示物体在Δ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

⑴公式:

⑵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即位移的方向。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各段的平均速度一般并不相同,求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

⑶求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

过渡: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为了精确地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可以将时间Δt取得非常小,接近于零,这是求得的速度值就应该是物体在这一瞬时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

⑴定义: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瞬间)的速度。

⑵瞬时速度简称速度,方向为物体的运动方向。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速度”这一概念并不一定明确指出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我们应根据上下文去判断。“平均速度”对应的是一段时间,“瞬时速度”对应的是某一时刻。

3.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

例:课本P16汽车速度计上指针所指的刻度是汽车的瞬时速率。

(三)平均速率: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与“平均速度的大小”完全不同。

例1:下列对各种速率和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

B.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匀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其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D.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相等

例2:一辆汽车沿平直的公路行驶

⑴若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2,求全部路程的平均速度;

⑵若汽车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2,求全部路程的平均速度。

总结: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应严格按照定义来计算。

例3:人乘自动扶梯上楼,如果人站在扶梯上不动,扶梯将人送上楼去需用30s。若扶梯不动,某人沿扶梯走到楼上需20s。试计算这个人在扶梯开动的情况下仍以原来的速度向上走,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楼上?(12s)

作业:

必做:p18―1、2、3、4

选做:新新学案第一章第三节

第三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安培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新的知识点。重在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洛伦兹力、并掌握洛伦兹力的方向判断和大小的计算。它也是后续学习《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的知识基础。

本课教材在提出洛伦兹力的概念后,重在引导学生由安培力的方向和大小得出洛伦兹力的方向和大小,这种通过实验结合理论探究洛伦兹力的方向,再由安培力表达式推导出洛伦兹力的表达式的过程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机会,一定要让学生都参与进来。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一节,知道如何判断安培力的方向以及如何计算安培力的大小。但对于安培力产生的原因,却还不甚清楚。

技能基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分析能力,因此本节课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安培力的产生原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探究式学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洛伦兹力.利用左手定则判断洛伦兹力的方向.

2、知道洛伦兹力大小的推理过程.

3、掌握垂直进入磁场方向的带电粒子,受到洛伦兹力大小的计算.

4、了解v和B垂直时的洛伦兹力大小及方向判断.理解洛伦兹力对电荷不做功.

5、了解电视显像管的工作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形成洛伦兹力的概念,同时明确洛伦兹力与安培力的关系(微观与宏观),借助洛伦兹力与安培力的关系,猜想并验证洛伦兹力的方向也可以用左手定则判断;通过思考与讨论,推导出洛伦兹力的大小公式F=qvBsinθ。最后了解洛伦兹力的一个应用——电视显像管中的磁偏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学会观察、分析、推理,培养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认真体会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推理—假设—实验验证”。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利用左手定则会判断洛伦兹力的方向.

2.掌握垂直进入磁场方向的带电粒子,受到洛伦兹力大小的计算.

这一节承上(安培力)启下(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是本章的重点

难点:1.洛伦兹力对带电粒子不做功.

2.洛伦兹力方向的判断.

五、教学资源

电子射线管、高压电源、磁铁、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对本节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学情和相关教学资源,本节课以“情景问题猜想实验验证理论推导应用巩固”的思路进行设计。

课前通过观看“极光美景”视频,引出本节主题。然后借助“阴极射线管”演示实验指出磁场对运动电荷有力的作用,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中借助安培力的方向,让学生通过猜想加验证的方式,学习并掌握洛伦兹力方向的判定方法,并进一步得出安培力与洛伦兹力的内在关系;借助安培力大小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推导得出洛伦兹力大小的计算公式。最后通过练习加深对洛伦兹力的理解,并回答引入部分提出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以演示实验调动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围绕难点“洛伦兹力的方向”的理解,通过情景转换,老师引领、学生动手,同学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视频欣赏:天文现象——极光

提问:为什么极光只出现在南北两极呢?

引导:解开此谜题的钥匙就是,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规律。

[演示实验]观察磁场阴极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

[教师]说明电子射线管的原理:

说明阴极射线是灯丝加热放出电子,电子在加速电场的作用下高速运动而形成的电子流,轰击到长条形的荧光屏上激发出荧光,可以显示电子束的运动轨迹,磁铁是用来在阴极射线周围产生磁场的,还应明确磁场的方向。

提示:

1、没有磁场时,接通高压电源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

2、光束实质上是什么?

3、若在电子束的路径上加磁场,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

4、改变磁场的方向,通过观查从而判断运动的电子在各个方向磁场中的受力方向。

[实验结果]在没有外磁场时,电子束沿直线运动,蹄形磁铁靠近电子射线管,发现电子束运动轨迹发生了弯曲。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磁场对运动电荷有力的作用.------引出新课

(二)新课讲解

1、物理学中把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称为洛伦兹力。(展示洛伦兹介绍资料)

2、提问:如何探究洛仑兹力呢?

引导学生思考:

1)、电流怎么形成的?

2)、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两者间有何关联?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为什么会受力?得出安培力与洛伦兹力的关系。

【说明】可以根据磁场对电流有作用力而对未通电的导线没有作用力,引导学生提出猜想:磁场对电流作用力的实质是磁场对运动电荷作用力的积累效果。即,安培力是洛伦兹力的宏观表现。

3、提问:既然安培力是洛伦兹力的宏观表现,那么,你们觉得可以如何探究洛伦兹力呢?

回答:借助对安培力的认识,探究洛伦兹力。

(1)提问:具体怎么探究呢,比如方向?

回答:左手定则

学生说明猜想理由:

1如图,判定安培力方向.(上图甲中安培力方向为垂直电流方向向上,乙图安培力方向为垂直电流方向向下)

②.电流方向和电荷运动方向的关系.(电流方向和正电荷运动方向相同,和负电荷运动方向相反)

③.F安的方向和洛伦兹力方向关系.(F安的方向和正电荷所受的洛伦兹力的方向相同,和负电荷所受的洛伦兹力的方向相反.)

④.电荷运动方向、磁场方向、洛伦兹力方向的关系.(学生分析总结)

实验验证猜想:(回顾阴极射线管实验)猜想正确!

洛伦兹力方向的判断——左手定则

伸开左手,使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垂直且处于同一平面内,把手放入磁场中,让磁感线垂直穿入手心,若四指指向正电荷运动的方向,那么拇指所受的方向就是正电荷所受洛伦兹力的方向;若四指指向是电荷运动的反方向,那么拇指所指的正方向就是负电荷所受洛伦兹力的方向.

【要使学生明确】:正电荷运动方向应与左手四指指向一致,负电荷运动方向则应与左手四指指向相反(先确定负电荷形成电流的方向,再用左手定则判定)。

[投影出示练习题]试判断各图中带电粒子受洛伦兹力的方向,或带电粒子的电性、或带点粒子的运动方向。

[学生解答]

最后,通过“思考与讨论”,说明由洛伦兹力所引起的带电粒子运动的方向总是与洛伦兹力的方向相垂直的,所以它对运动的带电粒子总是不做功的。

(2)、洛伦兹力的大小

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洛伦兹力的大小.通过下面的命题引导学生一一回答。

设有一段长度为L的通电导线,横截面积为S,导线每单位体积中含有的自由电荷数为n,每个自由电荷的电量为q,定向移动的平均速率为v,将这段导线垂直于磁场方向放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磁场中,求:

(1)电流强度I。

(2)通电导线所受的安培力。

(3)这段导线内的自由电荷数。

(4)每个电荷所受的洛伦兹力。

得出洛伦兹力的计算公式:当粒子运动方向与磁感应强度垂直时:

问题:若带电粒子不垂直射入磁场,粒子受到的洛伦兹力又如何呢?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可将磁场分解(类比安培力公式得出方式)得出结论

当粒子运动方向与磁感应强度方向成θ时(v∥B)F=qvBsinθ

上两式各量的单位:F为牛(N),q为库伦(C),v为米/秒(m/s),B为特斯拉(T)

4、课堂练习

1、电子的速率v=3×106m/s,垂直射入B=0.10T的匀强磁场中,它受到的洛伦兹力是多大?(4.8×10-14N)

2、当一带正电q的粒子以速度v沿螺线管中轴线进入该通电螺线管,若不计重力,则

A.带电粒子速度大小改变

B.带电粒子速度方向改变

C.带电粒子速度大小不变

D.带电粒子速度方向不变

(答案:CD)

3、电荷量为+q的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速度大小相同,所受洛伦兹力就相同

B.如果把+q改为-q,且速度反向,大小不变,则洛伦兹力的大小方向不变

C.洛伦兹力方向一定与电荷速度方向垂直,磁场方向一定与电荷运动方向垂直

D.粒子的速度一定变化

(答案:B)

4、来自宇宙的质子流,以与地球表面垂直的方向射向赤道上空的某一点,则这些质子在进入地球周围的空间时,将()

A.竖直向下沿直线射向地面

B.相对于预定地面向东偏转

C.相对于预定点稍向西偏转

D.相对于预定点稍向北偏转

(答案:B)通过本题进一步引导学生作图分析:为什么极光只出现在地球的两极?(与课前引入相呼应)

5、.电视显像管的工作原理

(1)原理:应用电子束磁偏转的道理

(2)构造:由电子枪(阴极)、偏转线圈、荧光屏等组成(介绍各部分的作用)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观察显像管的实物,认清偏转线圈的位置、形状,然后运用安培定则和左手定则说明从电子枪射出的电子束是怎样在洛伦兹力的作用下发生偏转的。

再通过“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弄清相关问题。进而介绍电视技术中的扫描现象。

最后让学生回忆“示波管的原理”,通过对比看看二者的差异。

(三)对本节内容做简要小结

(四)作业布置

(1)复习本节内容

(2)完成“问题与练习”

八、板书设计第5节《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一.洛伦兹力

1、洛伦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安培力是洛伦兹力的宏观表现

2、洛伦兹力的方向:左手定则

F⊥vF⊥B

3、洛伦兹力大小:F洛=qVBsinθ

V⊥BF洛=qVB

V∥BF洛=0

4、特点:洛伦兹力只改变力的方向,不改变力的大小,洛伦兹力对运动电荷不做功

二.电视显像管的工作原理

1.原理

2.构造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极光这一神奇的自然现象,通过阴极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演示实验来引入新课,新奇的实验现象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明显的实验现象使学生很容易总结出磁场对运动电荷有力的作用。通过电荷的定向运动形成电流,推导出伦兹力与安培力的关系(微观与宏观),由此可以借助安培力来探究洛伦兹力的大小和方向。最后了解洛伦兹力的一个应用——电视显像管中的磁偏转,这种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物理知识,能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通过课堂练习反馈,发现本课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发挥空间想象能力,判断洛伦兹力的方向。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7节,是《曲线运动》一章的最后一节。学习本节内容既是对圆周运动规律的复习与巩固,又是后面继续学习天体运动规律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安排了铁路的弯道,汽车过拱桥,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离心现象四个方面的内容,如果面面俱到,难免会蜻蜓点水,为了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将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分两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一课时主要讨论铁路弯道的设计意图。【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圆周运动有了较为清晰地认识,但是对于向心力的概念理解还不够深入。同时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很希望参与到课堂中来,自主的解决问题。【三维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历观察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能在具体问题中找到向心力的来源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感悟科学的严肃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具体问题中找到向心力的来源

【教学策略】

1.教法:使用情境激趣、设疑引导、适时点拨的方式引领学生的学习;

2.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观察现象、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等方式参与到课堂中来,体验求知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自制教具:车轮模型、弯道模型;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首先,播放一段4.28胶济铁路火车事故的视频动画,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火车转弯这一具体情境中来。我就此提出两个问题:1.火车转弯时的限定速度是怎样规定的?2.火车超速时为什么容易造成脱轨事故?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既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又为他们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二、复习巩固、明确方法

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计算向心力的常用公式,然后,设置情景,让学生对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做出受力分析并找到向心力的来源。

情景一:物块随圆盘做匀速圆周运动。

情景二:小球在杯子内壁做圆周运动。此情景并没有直接展示给学生,而是提出问题:“你能不用手接触小球,而不使小球落入杯底吗?注意,要保证杯口朝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出小球的运动方式,并对杯中小球的运动情况作出受力分析。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教师做出总结:分析圆周运动问题,就是要通过运动分析求出物体需要多大的向心力,通过受力分析找到谁在提供向心力,从而建立供需平衡方程,这是解决圆周运动问题的一般思路。

三、设疑引导、自主探究

这一部分集中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我巧设梯度,从以下三个部分组织教学:

1.认识火车车轮的结构特点

首先教师播放视频,分别展示火车在水平面和水平弯曲轨道上的运动,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到火车转弯要靠铁轨和车轮的作用。然后学生观察车轮和轨道结构,描述火车车轮结构特点。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利用自制教具──模型车轮,加深学生对车轮结构的印象,并提示学生思考车轮轮缘的作用。

进一步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了类似的轮子结构?通过学生的回答,和图片的展示(学校门口的电动拉门的轮子),使学生认识到这一结构在生活中也是常见的,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认识。接着提问学生:你认为火车在水平轨道上转弯时向心力来自哪里?经过观察和思考,学生已经不难想到向心力的来源。而后追问:你认为这样的转弯方式有什么弊端吗?学生通过思考,结合上课之初播放的视频,不难回答出这样做的危害性。

2.真实的火车弯道的情况

那么设计师有什么好的方法吗?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实际铁路弯道特点的认识情况。而后通过图片,使学生认识铁路弯道处内轨低而外轨高的特点;从而发出疑问,弯道处这样设计的用意何在呢?

提示学生从受力分析入手,找到此时向心力的来源,并要求学生画出受力分析图。

除了正确的分析外,学生很可能将重力与支持力的合力画成沿斜面向下,这是对弯道的圆心位置分析不清造成的,对学生可能做出的两种向心力的方向,我不直接评论对错,而是使用自制教具,展示给学生弯道处路基的特点,让学生有所参照。学生不难发现,弯道的内侧与碗的内壁相似,进而认识到和杯子内壁的相似性,把小球在杯子内壁的运动与火车在弯道处的运动作对比分析。经过这样两步,学生已经不难得出正确的受力分析。成功的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从定性到定量,写出重力与支持力的合力的表达式,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3.假如你是设计师

为了解决开课时提出的两个问题,我设计了第三部分──假如你是设计师。

首先,设置情境:你设计了一段半径为r,倾角为θ的铁路弯道,你会如何规定火车转弯的速度?提示学生从解决圆周运动一般本思路出发,从供需平衡关系入手,列出方程,从而得出限定速度的表达式。从表达式的得出过程,引导学生理解,限定速度的规定实际是为了保证由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从而避免车轮和铁轨间的挤压,保证行车安全。

接着,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在杯内转动过快的小球从杯中飞出的过程,提示学生思考,如果火车速度过快会怎么样呢?学生已经不难认识到火车速度过快会使火车脱轨的问题。而后引导学生用供需平衡条件来解释这一问题,深化了学生认识。为了突出重点,这里不提出离心现象这一问题。只是通过现象的分析和认识为离心现象的教学做好铺垫。

四、总结方法、完善认识

通过本节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解决圆周运动问题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认识到火车转弯的模型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认识到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往往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感的来源。进一步启发学生,还有哪些生活中的运动也使用了相同的设计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自行车转弯、汽车转弯也有相似的情况,从而从特殊到一般,深化学生的认识。同时通过对事故原因的科学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尊重规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

课后作业是学生再学习的重要途径,本节课后我安排了两项作业。旨在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认识物理与社会的联系,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引向课外。

1.课后练习题。

2.了解中国铁路提速情况,查找资料,提出你对铁路建设的建议。【总体设计思想】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借助问题给学生一个思维的支点,在教师的引领下,从分析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入手,找到一般规律。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思考、发现生活中的模型。通过类比,把日常生活中的知识联系到新问题的解决当中,在加深知识理解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分析应用能力。同时,通过对事故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

第四篇: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3、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向学生渗透抓主要矛盾和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教学难点

1、正压力FN的确定。

2、静摩擦力方向的正确判定。教学方法 实验法、探究法、启发式

教学用具 书、细绳、毛巾学生每人备一条、弹簧秤学生用 两人一个。没有该实验器材的学校 在组织教学时可将定量分析问题改为定性分析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做游戏全班参与两人一组。

老师请一同学抓住另一同学的手指或用双手掌压住另一同学的手看对方能否挣脱。

没有挣脱一组的得胜方。

老师你没有让他她挣脱掉除了你自己的力量外你认为还有什么力帮了你的忙

学生摩擦力。

老师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摩擦力。

二、新课教学 

1、滑动摩擦力

学生实验①让学生搓动自己的双手感觉滑动摩擦力的作用。②用一手指按在另一手

掌上推行感觉滑动摩擦力的作用。③用手拖书在桌面上滑行感觉滑动摩擦力的作用。

总结得到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滑动时受到的另一个物体

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老师那么物体之间的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呢

学生实验并思考①将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不动且在水平方向不给它施加力书和桌面

之间是否会产生摩擦力②用一个大小等于书重力的力向上提着书使书沿水平桌面运动

书和桌面之间是否会有摩擦力③让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滑行,书和水平面间是否会有摩擦 力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引导。

总结得到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①两物体接触且接触面都粗糙。②两物体间存在

相互作用的弹力。③两物体接触面间有相对滑动。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学生实验用一手指按在桌面上向前推行。

师生共同分析实验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并画出示意图。

总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引导学生分析“相对运动”的含义是指相对接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于别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演示用弹簧秤通过细绳水平拉着书在水平桌面上匀速运动则书与桌面之间的滑动摩

擦力等于弹簧秤对书的拉力即通过弹簧秤的示数即可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老师那么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请同

学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假说

学生讨论提出假说。

板书课题 ①滑动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

②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③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面积的关系。

老师每一个课题研究的是滑动摩擦力与一个因素的关系那么其它两个因素怎样处理

呢在研究时应采取什么方法呢

学生讨论回答控制其它因素不变。

老师对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提问一部分同学以上各个课题分别应该控制哪些因素不变。

学生回答正确的予以肯定回答错误或不完善的要及时更正。

将全班分成三组让每组领取一个课题做实验进行研究。

要求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填写实验报告。

友情提示用弹簧秤测出每本书的重力就可以知道压力的大小。

老师巡回指导审查他们的方案、记录表格。

请做完的小组上台展示实验数据和结论。其他小组评估老师点评。

结论

①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且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比值是一常数。

②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③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

归纳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

正比。

表达式为 F=u FN

其中 u是比例常数叫动摩擦因数它的数值由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决定是F

与FN的比值没有单位 二静摩擦

1、静摩擦力

演示用弹簧秤通过细绳水平拉水平桌面上的一摞书书没有被拉动。

分析由于书未动所以它所受的合力等于零而重力与支持力已平衡在水平方向上

必有一个力与拉力平衡。我们把这个力叫静摩擦力。

请学生做同样的实验并分析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静摩擦力的方向。

总结得到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①两物体接触且接触面都粗糙。②两物体间有相互

作用的压力。③两物体接触面有相对运动趋势。

静摩镲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2、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实验用弹簧秤通过细绳水平拉水平桌面上的一摞书开始用较小的力拉书未动

观察弹簧秤示数的变化并读出此时的读数。再用稍大的力拉书仍未动观察弹簧秤示数 的变化并读出此时的读数。

得到结论静摩擦力随外力的增大而增大。

老师那么静摩擦力能无限增大吗

学生实验继续增大水平拉力直到书开始运动读出此时弹簧称的读数。

结论静摩擦力不可能无限增大我们把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

板书课题最大静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

全班同学做实验研究这一课题。

要求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填写实验报告。

友情提示通过增减书的数量改变那摞书对桌面的压力。

老师巡回指导。

请部分同学展示自己的实验数据和结论老师点评。

结论最大静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总结

①静摩擦力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之间即 0F静Fmax ②最大静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学生思考、讨论静摩擦力的作用。

三、小结 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是常见的两种力

1、它们的产生条件①两物体接触接触面都粗糙。②两物体间有相互作用的压力。

③两物体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2、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用F=u FN 计算当物体匀速运动时也可由平衡条件计算。

4、静摩擦力的大小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之间变化可用平衡条件来计算。最大静摩擦

力与压力成正比。

四、作业 课本P11 练习三1、2

五、板书设计

1、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另一物体滑动时产生的

摩擦力。

2、方向跟接触面相切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3、大小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即

F=u FN与接触面的材料及接擦 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1、静摩擦力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摩擦力。

2、方向跟接触面相切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3、大小①0F静maxF ②由二力平衡条件求得。

六、教学总结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引导他们自己思考、分析、计算、得出

所要的结论。这样既收到了好的学习效果,又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激

发了他们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能,提高了他们的素质。

第五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最终版]

篇一: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磨头中学 邱建国

选修3-5 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

18.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任务分析】 1.学生在初中物理和化学课中已经学过原子的核式结构,但并不了解这些知识是怎样获得的。针对这一特点,介绍人类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认识原子的结构;

2.在我们日常所处的宏观世界中,可以直接用眼睛观察物体的结构,但在微观世界里,已经不能靠眼睛来获取信息了。针对这一问题,了解最常用的获取微观世界的信息的方法;

3.前一节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以再分割,在此基础上,汤姆孙建立了原子“枣糕模型”。卢瑟福用发现的?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4.科学假说是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科学家们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提出模型或假说,这些模型或假说又在实验中经受检验,正确的被肯定,经不起检验的被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学说。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生动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这种过程。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整体素质及物理基础一般,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因此根据现有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案、一步步设计难度梯度,进行有效性教学。

2.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3.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而不是结论。

4.估计学生利用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推理出卢瑟福的原子的结构模型会有一定的困难;对提出的3个问题,前二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于问题3采用先让学生猜想,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出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2.在教学中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模型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碰撞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设计思想】

本节课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挖掘和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思考,广开言路,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引导共鸣。

整节课结合?粒子散射实验,把模型的建立过程和方法放在首位,把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放在重要位置。总体教学设计如下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汤姆孙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学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汤姆孙的“枣糕模型”。

点评:用动画展示原子“枣糕模型”。

(二)进行新课 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装置

(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

汤姆孙提出的“枣糕模型”是否对呢?

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而?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它还可以使荧光屏物质发光。如果?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荧光屏就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研究高速的?粒子穿过原子的散射情况,是研究原子结构的有效手段。

学生:体会?粒子散射实验中用到科学方法;渗透科学精神(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

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教育。

教师指出:研究原子内部结构要用到的方法:微观粒子碰撞方法。

(2)?粒子散射实验装置

?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望远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粒子散射实验在课堂上无法直接演示,希望借助多媒体系统,利用动画向学生模拟实验的装置、过程和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切身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多媒体重点指出,荧光屏和望远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运动,从而可以观察到穿透金箔后偏转角度不同的?粒子。并且要让学生了解,这种观察是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所用的时间也是相当长的。

动画展示?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动画展示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

(3)实验的观察结果

必须向学生明确:入射的?粒子分为三部分。大部分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

提问学生,师生共同用科学语言表述实验结果。

2.原子的核式结构的提出

(1)投影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以四人小组讨论。其中第1、2个问题学生基本上能讨论出,第三个问题,通过师生共同分析,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逻辑推理得出原子的结构。

三个问题是:用汤姆孙的“枣糕模型”能否解释?粒子大角度散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三方面去考虑:

(1)?粒子出现大角度散射有没有可能是与电子碰撞后造成的?

(2)按照“枣糕模型”,?粒子在原子附近或穿越原子内部后有没有可能发生大角度偏转?

(3)你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应如何分布,才有可能造成?粒子的大角度偏转?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小组间互相提问,解答。

(2)教师小结:

对于问题1、2:

按照“枣糕模型”,①碰撞前后,质量大的?粒子速度几乎不变。只可能是电子的速度发生大的改变,因此不可能出现反弹的现象,即使是非对心碰撞,也不会有大角散射。

②对于?粒子在原子附近时由于原子呈中性,与ɑ粒子之间没有或很小的库仑力的作用,正电荷在原子内部均匀的分布,?粒子穿过原子时,由于原子两侧正电荷将对它的斥力有相当大一部分互相抵消,使?粒子偏转的力不会很大,所以?粒子大角度散射说明“枣糕模型”不符合原子结构的实际情况。

师生互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析推理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

对于问题3:

先通过课件师生分析,然后小组讨论,推理分析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教师起引导和组织作用。

教师小结:实验中发现极少数ɑ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回来,表明这些ɑ粒子在原子中某个地方受到了质量、电量均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物体的作用,可见原子中的正电荷、质量应都集中在一个中心上。

①绝大多数?粒子不偏移→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②少数?粒子发生较大偏转→原子内部有“核”存在。

③极少数?粒子被弹回 表明:作用力很大;质量很大;电量集中。

点评: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模型法

(实验现象)→(分析推理)→(构造模型)

(通过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既渗透科学探究的因素教学,又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并将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行星结构相类比,指出大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美,渗透哲学教育。通过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与交流,顺理成章地否定了“枣糕模型”,并开始建立新的模型。希望这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总结,总结时,突出汤姆孙原子模型与?粒子散射实验之间的矛盾,可以将?粒子分别穿过“枣糕模型”和核式结构模型的不同现象用动画模拟,形成强烈的对比,突破难点。

联想在以前的学习中有哪些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在哪些方面的研究中可以应用模型法来研究。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后再展示立体动画?粒子散射模型,使学生有更清晰的直观形象、生动的认识。3.原子核的电荷与大小

关于原子的大小应该让学生有个数量级的概念,即原子的半径在10-10m左右,原子核的大小在10-15~10-14m左右.原子核的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万亿分之一。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举一些较形象的比喻或按比例画些示意图,(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 篇二: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三:高中物理必修2全套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

第一章 抛体运动

第一节 什么是抛体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的性质

2.知道曲线运动的条件,会确定轨迹弯曲方向与受力方向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

2.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速度方向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领会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方向的判定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探究学习】

1、曲线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 方向。

3、曲线运动的条件:

(1)时,物体做曲线运动。(2)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共线时,运动轨迹是___________(3)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运动。(4)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不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__运动。

4、曲线运动的性质:

(1)曲线运动中运动的方向时刻_______(变、不变),质点在某一时刻(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是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指向运动轨迹凹下的一侧。

(2)曲线运动一定是________ 运动,一定具有_________。

【课堂实录】

【引入新课】

生活中有很多运动情况,我们学习过各种直线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我们知道这几种运动的共同特点是物体运动方向不变。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组图片中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展示图片)

再看两个演示

第一,自由释放一只较小的粉笔头

第二,平行抛出一只相同大小的粉笔头

两只粉笔头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讨论。

结论:前者是直线运动,后者是曲线运动

在实际生活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新课讲解

一、曲线运动 1.定义:运动的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2.举出曲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实例。

问题: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

引出下一问题。

二、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看图片:撑开带有水滴的雨伞绕柄旋转。

问题:水滴沿什么方向飞出? 学生思考

结论:雨滴沿飞出时在那点的切线方向飞出。

如果球直线上的某处a点的瞬时速度,可在离a点不远处取一b点,求ab点的平均速度来近似表示a点的瞬时速度,时间取得越短,这种近似越精确,如时间趋近于零,那么ab见的平均速度即为a点的瞬时速度。

结论: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三、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实验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如何运动? 学生实验

结论:做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2: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运动方向的正前方或正后方放一条形

磁铁,小球将如何运动? 学生实验

结论:小球讲做加速直线运动或者减速直线运动。

实验3: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运动方向一侧放一条形磁铁,小球将

如何运动? 学生实验

结论:小球将改变轨迹而做曲线运动。

总结论:曲线运动的条件是,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物体

运动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四、曲线运动的性质

问题:曲线运动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 学生思考讨论 问题引导:

速度是(矢量、标量),所以只要速度方向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也就具有,因此曲线运动是。结论: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课堂训练】

例题

1、已知物体运动的初速度v的方向及受恒力的方向如图所示,则图中可能正确的运动a d b 解析: 例题

2、一个质点受到两个互成锐角的f1和f2的作用,有静止开始运动,若运动中保持力的方向不变,但f1突然增大到f1+f,则此质点以后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例题

3、一个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以v做曲线运动,已知运动过程中只受一个恒力作用,运动轨迹如图所示,则,自m到n的过程速度大小的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做图分析: m f 【课堂小结】

1.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速度的有可能变化,速度的方向一定变化。

2.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所

以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也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抛体运动

1、曲线运动

定义:运动的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3、曲线运动的条件

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4、曲线运动的性质

曲线运动过程中,速度方向始终在变化,因此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训练答案】

例1、b 例

2、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

3、自m到n速度变大(因为速度与力的夹角为锐角)

第二节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在具体问题中知道什么是合运动,什么是分运动。

2、知道合运动和分运动是同时发生的,并且互不影响。

3、知道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明确物理中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将曲线运动分解为直线运动。教学重点:

对一个运动能正确地进行合成和分解。教学难点:

具体问题中的合运动和分运动的判定。教学方法:

训练法、推理归纳法、电教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cai课件、玻璃管、水、胶塞、蜡块、秒表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曲线运动,它比直线运动复杂,为研究复杂的运动,就需要把复杂的运动分为简单的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常用的一种方法——运动的合成各分解。【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合运动,什么是分运动,能在具体实例中找出分运动的合运动和合运动的分运动。

2、知道什么是运动的合成,什么是运动的分解。

3、理解合运动和分运动的等时性。

4、理解合运动是按平行四边形定则由分运动合成的。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合运动和分运动

(1)做课本演示实验:

a在长约80—100cm一端封闭的管中注满清水,水中放一个由红蜡做成的小圆柱体r(要求它能在水中大致匀速上浮),将管的开口端用胶塞塞金。

b,将此管紧贴黑板竖直倒置,在蜡块就沿玻璃管匀速上升,做直线运动,记下它由a移动到b所用的时间。c:然后,将玻璃管重新倒置,在蜡块上升的同时,将玻璃管水平向右匀速移动,观察到它是斜向右上方移动的,经过相同的时间,它由a运动到c:

篇四: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第一章)1.1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学习目标: 1.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抽象,知道实际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可看作质点,知道这种科学抽象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和如何选择参考系。

学习重点:质点的概念。

学习难点: 主要内容:

一、机械运动 1.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无论是巨大的天体,还是微小的原子、分子,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二、物体和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①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因而其突出特点是“具有质量”和“占有位置”,但没有大小,它的质量就是它所代替的物体的质量。

②质点没有体积,因而质点是不可能转动的。任何转动的物体在研究其自转时都不可简化为质点。

③质点不一定是很小的物体,很大的物体也可简化为质点。同一个物体有时可以看作质点,有时又不能看作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条件:如果在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物体上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是次要或不起作用的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做一个质点。

3.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将实际问题简化为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学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之一,这种思维方法叫理想化方法。质点就是利用这种思维方法建立的一个理想化物理模型。

【例一】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哪些可以看成质点()

a.研究绕地球飞行时的航天飞机。

b.研究汽车后轮上一点的运动情况的车轮。

d.研究在水平推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运动的木箱。

课堂训练: 1.下述情况中的物体,可视为质点的是()

a.研究小孩沿滑梯下滑。

b.研究地球自转运动的规律。

c.研究手榴弹被抛出后的运动轨迹。

d.研究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

2.下列各种情况中,可以所研究对象(加点者)看作质点的是()a翻倒过程。...

b的一列队伍。.....

c作用下沿水平面运动的木箱。...

d究牵引力来源的时。..

1一切物体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

的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来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

旦被选做参考系就必须认为它是静止的。

2系来观察同一个运动,得到的结果会有不同。

动的火车中,以窗外树木为参考系,人是_______的。以车厢

__________的。

3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选取参考

题的方便,使之对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的简单。在不说明参

常应认为是以地面为参考系的。

4对参考系:

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面。

. 研究小木块的.研究从桥上通过.研究在水平推力.汽车后轮,在研

三、参考系 .定义:宇宙中的时,必须选择另外考系。一个物体一.选择不同的参考【例二】人坐在运为参考系,人是.参考系的选择:系时要考虑研究问考系的情况下,通.绝对参考系和相【例三】对于参考.参考系必须选择 b.研究物体的运动,参考系选择任意物体其运动情况是一样的。

c.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d.研究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考系。

课堂训练: 1.甲物体以乙物体为参考系是静止的,甲物体以丙物体为参考系是运动的,那么,以乙物体为参考系,丙物体是()

a. 一定是静止的。b.一定是运动的。

c.有可能是静止的或运动的 d.无法判断。

2.关于机械运动和参照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研究和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必须选定参照物。

b.由于运动是绝对的,描述运动时,无需选定参照物。

c.一定要选固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d.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必须选地球为参照物。

四、坐标系

阅读材料: 理想模型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理想模型”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引入“理想模型”的概念,可以使问题的处理大为简化而又不会发生大的偏差。把现实世界中,有许多实际的事物与这种“理想模型”十分接近。在一定的场合、一定的条件下,作为一种近似,可以把实际事物当作“理想模型”来处理,即可以将“理想模型”的研究结果直接地应用于实际事物。例如,在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的时候,由于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14960万公里)比地球的半径(约为6370公里)大得多,地球上各点相对于太阳的运动可以看做是相同的,即地球的形状、大小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场合,就可以直接把地球当作一个“质点”来处理。在研究炮弹的飞行时,作为第一级近似,可以忽略其转动性能,把炮弹看成一个“质点”;作为第二级近似,可以忽略其弹性性能,把炮弹看成

一个“刚体”。在研究一般的真实气体时,在通常的温度和压强范围内,可以把它近似地当作“理想气体”,从而直接地运用“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来处理。第二,对于复杂的对象和过程,可以先研究其理想模型,然后,将理想模型的研究结果加以种种的修正,使之与实际的对象相符合。这是自然科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例如:“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与实际的气体并不符合,但经过适当修正后的范德瓦尔斯方程,就能够与实际气体较好地符合了。第三,由于在“理想模型”的抽象过程中,舍去了大量的具体材料,突出了事物的主要特性,这就更便于发挥逻辑思维的力量,从而使得“理想模型”的研究结果能够超越现有的条件,指示研究的方向,形成科学的预见。例如:在固体物理的理论研究中,常常以没有“缺陷”的“理想晶体”作为研究对象。但应用量子力学对这种“理想晶体”进行计算的结果,表明其强度竟比普通金属材料的强度大一千倍。由此,人们想到:既然“理想晶体”的强度应比实际晶体的强度大一千倍,那就说明常用金属材料的强度之所以减弱,就是因为材料中有许多“缺陷”的缘故。如果能设法减少这种“缺陷”,就可能大大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后来,实践果然证实了这个预言。人们沿着这一思路制造出了若干极细的金属丝,其强度接近于“理想晶体”的强度,称之为“金胡须”。总之,由于客观事物具有质的多样性,它们的运动规律往往是非常复杂的,不可能一下子把它们认识清楚。而采用理想化的客体(即“理想模型”)来代替实在的客体,就可以使事物的规律具有比较简单的形式,从而便于人们去认识和掌握它们。

1.2时间和位移(二)学习目标: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位移-时间图象以及如何用图象来表示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的意义。

4.知道公式和图象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数学工具,且各有所长,相互

补充。

学习重点: s-t图

学习难点: 主要内容:

一、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

匀速直线运动。

2.严格的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应该是“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面位移相等”的

运动,现实生活中匀速直线运动是几乎不存在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其特点是位移随时间均匀变化,即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是一次函数关系。

二、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不相等,这种运

动叫变速直线运动。2.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不是一次函数关系,其图象为曲线。

【例一】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关于物体运动的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只要每分钟的位移大小相等,物体一定是作匀速直线运动。

b.在不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物体不可能作匀速直线运动。

c.在不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物体一定是作变速直线运动。

d.无论是匀速还是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都跟运动时间成正比。

三、位移—时间图象(s-t图):

1.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的图象,叫位移-时间图象,简称位移图象.

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位

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坐标轴的含义:横坐标表示时

间,纵坐标表示位移。由图象可

知任意一段时间内的位移或发生

某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4.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

①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一

条倾斜直线,或某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倾斜直线则表示其作匀速直线运动。②s-t图象中斜率(倾斜程度)大小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斜率(倾斜程度)越大,速度越快。

③s-t图象中直线倾斜方式(方向)的不同,意味着两直线运动方向相反。④s-t图象中,两物体图象在某时刻相交表示在该时刻相遇。

⑤s-t图象若平行于t轴,则表示物体静止。

⑥s-t图象并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⑦s-t图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5.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为曲线。

6.图象的应用:(1)求各时刻质点的位移和发生某一位移对应时间

(2)求速度:

(3)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例二】某同学以一定速度去同学家送一本书,停留一会儿后,又以相同的速

率沿原路返回家,图3 中哪个图线可以粗略地表示他的运动状态?

【例三】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物体相对于同一原点运

说法正确的是:

a甲和乙都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b发点相距s1 ct1时间

d于甲运动的速率

为a、b、c三个物体作直线运动的

s-t________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_________ 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三个物体运动的总

路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课堂训练:

1线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是速度不变的运动。

b速度大小是不变的。

c通过的位移都相同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d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动的s-t图,下列、在0-t2时间内、甲、乙运动的出、乙比甲早出发、乙运动的速率大【例四】如图所示图。由图可知:.下列关于匀速直. 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任意相等时间内.速度方向不变的 2.关于质点作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图线代表质点运动的轨迹。

b.图线的长度代表质点的路程。

c.图象是一条直线,其长度表示质点的位移大小,每一点代表质点的位置。

d.利用s-t图象可知质点任意时间内的位移,发生任意位移所用的时间。

3b两质点沿同一条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由图可知()

a的位移是1m。

b的位移是2m。

c内的位移大小相等。

d末相遇。

1直线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速度不变的运动。

b速度大小是不变的。

c通过的位移都相同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d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2乙两质点作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a1s末时相遇。

b1s末时的速度大小相等。

c第1s内反方向运动。

d点的速率比乙质点的速率要大。

1.2时间和位移

(一).如图示,是a、.质点a前2s内.质点b第1s内.质点a、b在8s.质点a、b在4s课后作业:

. 下列关于匀速().匀速直线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的.任意相等时间内.速度方向不变的.如图所示为甲、.甲、乙两质点在.甲、乙两质点在.甲、乙两质点在.在第1s内甲质 学习目标: 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在实验中测量时间的方法。

2.知道位移的概念。知道它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知道它是矢量,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

3.知道路程和位移的区别。

下载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物理绪论教学设计

    绪论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用具 电脑,大显示屏,有关程序以及视频资料、图片资料,自制“水流星”装置,竖直圆环轨道,小球,自感现象演示仪,电磁继电器,激光器,光导纤维等. 二、教学过程......

    高中物理 弹力教学设计

    2、弹力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它们的方问。 3、知道形变越大......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二节 功 执教人:郎长红 大庆中学高一物理组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理解功的概念,正确应用功的公式计算......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功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功》杨先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资源县资源中学 541400邮编 《功》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杨先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

    高中物理绪论 教学设计 [1500字]

    《高中物理绪论》教学设计 风陵渡中学 杨华峰一、设计思想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课件采用了powerpoint制作平台,在设计制作时所追求的是知识性和思想性,而不追求多媒体技......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物理教学,永远都是一个难题,设计一堂好课至关重要。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就必须为学生铺垫好适当的“台阶”,让学生沿着台阶往上走,从而达到课程......

    优化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策略

    优化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策略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针对培养学生物理素质时明确指出:“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

    如何进行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一堂课的创新需要设计。设计是基于设想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下面就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新课程教学设计......